1. 家長式作風是啥意思
家長式作風,即家長式領導,是基於中國傳統文化而有別於西方領導理論的本土領導理論,廣泛存在於各種類型的華人組織中,是中華文化下組織的普遍特徵。
家長式領導具備以下特徵:
在心態上,下屬必須依賴領導者; 偏私性的忠誠使得下屬願意服從; 領導者會明察下屬的觀點,據以修正自己的專斷; 當權威被大家認定時,不能視而不見或置之不理; 層級分明,社會權力距離大; 沒有清晰的權威或嚴格的制度,領導者的意圖並不明確表達出來; 領導者是楷模與良師 。
(1)家長命令式人格擴展閱讀
除了來自亞太、中東和拉丁美洲等國家和地區的證據表明家長式領導普遍存在之外,就連對家長式領導還持有保留態度的處於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美國,也開始出現家長式領導的跡象。一項對10個國家企業員工的調查顯示,美國員工對家長作風的認同程度遠高於加拿大、德國和以色列。
在美國,家族主義行為模式和家長式領導風格對於提高企業員工的組織認同度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Ansari等人(2004)認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領導方式是否與地理區域相匹配,而在於領導者的風格是否與下屬需求相吻合。
美國企業有一大批對權威具有尊重和服從需求的員工,他們更加認同家長作風,並且在家長式領導方式下能夠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性 。
2. 遊客在旅遊過程中,如果表現出家長命令式的人格狀態,導游員不宜採取( )自我狀態去應對。
C.任性式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伯恩(E Bern)博士提出了一種「相互作用分析」理論。相互作用分析理論又名人格結構PAC分析理論,這一理論把人際交往時人們相互作用的格局按心理狀態分為家長自我狀態(Parent)、成人自我狀態(Alt)和兒童自我狀態(Child)三種
3. 家長命令式口氣和老師說話應怎樣回答
家長命令式口氣和老師說話應怎樣回答?老師應該態度和藹,但是語氣應該不卑不亢,告訴家長我們共同的目標是把你家的孩子教育好你在家也是這種口氣 孩子說話就容易引起孩子反感,所以孩子不願意聽家長的話,還是你們家長說話的方式有問題,希望你們回家能夠改變一下和孩子說話的方式 ,你可以試一試如果你們改變方式看看孩子還小不像以前一樣接受你們的教育。
4. 家長總是用命令的語氣與孩子溝通,都會造成哪些後果
對初為人父母的我們來說,總是擔心自己做得不好,孩子有不對的地方,所以我們總是希望我們的孩子能聽到我們的話。這樣才對他們是對的。(一個家庭)。
但是孩子們也有自己的想法,有時他們對我們的安排不滿的時候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情況下會出現一些咆哮的家長。
5. 為什麼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用命令的口吻溝通
孩子調皮不聽話,家長好說歹說就是不聽,沒辦法只能用命令式的口吻強調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威,以此逼迫孩子聽話。在本質上,其實是家長不懂教育的一種表現。
不過話說回來,一部分家長由於自身的局限性,對孩子的教育知之甚少。加上孩子調皮搗蛋,他們也懶得多費心思,乾脆用命令式口吻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更有甚者,會用棍棒教育孩子。
6. 家長用命令的語氣跟孩子說話,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人雲:「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我們很多人之所以會不自覺地命令孩子,無外乎是因為覺得自己知道的比孩子多,覺得自己就是對的。但是,我們卻忽視了孩子的心情。有句話叫「吃軟不吃硬」,無非就是說大家要好好說話,對方才能好好接受。這句話放在孩子身上,也是十分適用。舉個例子「你怎麼又把杯子摔碎了,說了多少次了?能不能專心點?」PK「杯子這樣拿才不會摔碎,下次要注意哦!」
7. 家長總是用命令式口氣和我說話
首先,家長屬於強勢派。
長期的高壓下,你習慣了逆來順受。
這讓你成為長不大的孩子,習慣了被別人指揮,沒有自己的主見。
總是喜歡別人讓幹嘛幹嘛,自己沒主意。
30歲了才有反抗情緒,而且你肯定這種反抗只會用到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