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一台半導體計算機是多會生產的
中國計算50年
——中國數字電子計算機的創業歷程及領路人
(2006-09-11 16:18:31)
■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高慶獅
編者按: 一轉眼,中國的計算機事業已經走過了50個春秋。在《計算機世界》紀念中國計算機事業發展50年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在這50年裡,有太多激動人心的創舉出現,也有太多令人黯然的無奈穿過。
幾代大師為了中國計算機事業的發展鞠躬盡瘁,更多人為了中國計算機產業的前行奮發圖強。為此,我們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終身研究員高慶獅撰寫此文,以紀念過往、慶祝成就,同時也警醒現狀、激勵未來。
50年風雨之後,為了尋求ICT的融合和計算領域的更大發展,中國正在積極醞釀更好的政策環境。2006年8月29日,全國信息產業科技創新會議在京召開。
自從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誕生,與計算機最鄰近領域的數學和物理界的共和國泰斗、世界數學大師華羅庚教授和中國原子能事業的奠基人錢三強教授,十分關注這一新技術如何在國內發展。
中國誕生計算機
從1951年起,國內外和計算機領域相近的其他領域人才,尤其是從國外回來的教授、工程師和博士,不斷轉入到該行業中。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在華羅庚領導的中科院數學所和錢三強領導的中科院物理所里,其中包括國際電路網路權威閔乃大教授、在美國公司有多年實踐經驗的范新弼博士、在丹麥公司有多年實踐經驗的吳幾康工程師,以及從英國留學回來的夏培肅博士和從美國留學回來的蔣士飛博士。
他們積極推動,把發展計算機列入12年發展規劃。
1956年3月,由閔乃大教授、胡世華教授、徐獻瑜教授、張效祥教授、吳幾康副研究員和北大的黨政人員組成代表團,參加了在莫斯科主辦的「計算技術發展道路」國際會議,到前蘇聯「取經」,為我國制定12年規劃的計算機部分做技術准備。當時的代表團主要成員後來都參加了12年規劃。此外,范新弼、夏培肅和蔣士飛也加入規劃制定中。在隨後制定的12年規劃中,確定了中國要研製計算機,並批准中國科學院成立計算技術、半導體、電子學及自動化等四個研究所。
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處由科學院、總參三部、國防五院(七機部)、二機部十局(四機部)四個單位聯合成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相應成立了計算數學專業和計算機專業。為了迅速培養計算機專業人才,這三個單位聯合舉辦了第一屆計算機和第一屆計算數學訓練班。計算數學訓練班的學生有幸聽到了剛剛歸國的錢學森教授和董鐵寶教授講課。錢學森教授在當時已經是國際控制論的權威專家,而董鐵寶教授在美國已經有過3~4年的編程經驗,也是當時國內惟一真正接觸過計算機的學者。當時我也是學生之一。
錢學森的數學功底的深度和廣度幾乎涵蓋了我們所學的數學的所有課程,而且運用自如,我們作為北大數學系學生,對此感到十分欽佩。同時,錢學森教授也幫助我們具體了解到,數學如何應用到實際物理世界中。
在前蘇聯專家的幫助下,由七機部張梓昌高級工程師領導研發的中國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103機(定點32二進制位,每秒2500次)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誕生,並於1958年交付使用。參與研發的骨幹有董占球、王行剛等年輕人。隨後,由總參張效祥教授領導的中國第一台大型數字電子計算機104機(浮點40二進制位、每秒1萬次)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骨幹有金怡濂,蘇東庄,劉錫剛,姚錫珊,周錫令等人。其中,磁心存儲器是計算所副研究員范新弼和七機部黃玉珩高級工程師領導完成的。在104機上建立的、由仲萃豪和董韞美領導的中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的編譯系統,則在1961年試驗成功(Fortran型)。
國防是首要服務對象
在任何先進國家,計算機的發展首先都是為國防服務,應用於國家戰略部署上,中國也不例外。1958年,北京大學張世龍領導包括當時作為學生的王選在內的北大師生,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合作,自行設計研製了數字電子計算機「北京一號」,並交付空軍使用。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朱德總司令還親自到北京大學北閣「北京一號」機房參觀了該機器。隨後,張世龍帶領北大師生(包括王選和許卓群在內),立即投入北大自行設計的「紅旗」計算機研製工作,當時設定的目標比前蘇聯專家幫助研製的104機還高,並於1962年試算成功。但是由於搬遷和文革的干擾,搬遷後「紅旗」一直沒有能夠恢復和繼續工作。
與此同時,1958年,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國防科技大學前身)海軍系柳克俊的領導下,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合作,自行設計了「901」海軍計算機,並交付海軍使用。在海軍系康繼昌的領導下,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合作,自行設計的「東風113」空軍機載計算機也交付空軍使用。隨後,柳克俊領導的國產晶體管軍用的計算機,也在1961年交付海軍使用。
1958年~1962年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也前後獨立研製成功了一些自行設計、全部國產化的計算機。
1964年,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吳幾康、范新弼領導的自行設計119機(通用浮點44二進制位、每秒 5萬次)也交付使用,這是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電子管大型通用計算機,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快的電子管計算機。當時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轉入晶體管計算機領域,119機雖不能說明中國具有極高水平,但是仍然能表明,中國有能力實現「外國有的,中國要有;外國沒有的,中國也要有」這個偉大目標。
在119機上建立的,是董韞美領導的自行設計的編譯系統,該系統在1965年交付使用(Algol型),後來移植到109丙機上繼續起作用。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計算機系慈雲桂教授領導的自行設計的晶體管計算機441B(浮點40二進制位、每秒8千次)在1964年研製成功,骨幹人員包括康鵬等人。1965年,441B機改進為計算速度每秒兩萬次。
與此同時,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蔣士飛領導的自行設計的晶體管計算機109乙機(浮點32二進制位、每秒6萬次),也在1965年交付使用。為了發展「兩彈一星」工程,1967年,由中科院計算機所蔣士飛領導,自行設計專為兩彈一星服務的計算機109丙機,並交付使用,骨幹有沈亞城、梁吟藻等人。兩台109丙機分別安裝在二機部供核彈研究用和七機部供火箭研究用。109丙機的使用時間長達15年,被譽為「功勛計算機」,是中國第一台具有分時、中斷系統和管理程序的計算機,而且,中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的管理程序就是在它上面建立的。
這些由中國科研人員自力更生、努力拚搏研製出的第一批計算機,代表了中國人掌握計算機的技術水平和成果,證明了中國有能力發展自己的全部國產化的計算機事業。
突破百萬到超越億計算
雖然我國自行設計研製了多種型號的計算機,但運算速度一直未能突破百萬次大關。1973年,北京大學(由張世龍培養的、包括許卓群和張興華等骨幹人員)與「738廠」(包括孫強南、陳華林等骨幹人員)聯合研製的集成電路計算機150(通用浮點48二進制位、每秒1百萬次)問世。這是我國擁有的第一台自行設計的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也是中國第一台配有多道程序和自行設計操作系統的計算機。該操作系統由北京大學楊芙清教授領導研製,是國內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操作系統。
1973年3月,在全國實際研製目標200~500萬次不能滿足中國飛行體設計的計算流體力學需要的情形下,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錢學森,根據飛行體設計需要,要求中科院計算所在20世紀70年代研製一億次高性能巨型機,80年代完成十億次和百億次高性能巨型機,並且指出必須考慮並行計算道路。中科院計算所根據國防情報所和計算所情報室提供的國際上的公開資料,分析了1970年前後美國研製的高性能巨型機的優缺點之後,於1973年5月提出「全部器件國產化一億次高性能巨型機(20M低功耗ECL、電路-四條流水線)及其模型機(757向量計算機、10M ECL、電路-單條流水線)」的可行方案。由於文革中受到嚴重干擾,以及文革後「走馬燈」式良莠不齊的領導亂指揮,盡管在1979年,由亞城負責的20M低功耗ECL電路的集成電路晶元投片已經研發成功,但是最終「全部器件國產化一億次高性能巨型機」的研發,因為任務變化,最終擱淺。
表1和表2給出了代表中國掌握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時間表,水平主要是根據創新的「三性」中的先進性。需要說明的是,表中所列只是代表中國已掌握的計算機技術水平的計算機,其中,帶*的103、104、119、150、757,及銀河-1號巨型機和銀河-2模擬計算機等7台計算機,都被載入「記述對中華文明發展起促進作用的重要歷史事件」的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銘文中。
除了研製水平之外,產業、市場和應用的發展也同樣重要。在批量生產計算機上,電子工業部及其相關研究所(例如著名的15所)和工廠(例如著名的738廠)功不可沒。不僅上述中國早期計算機的研製和批量生產要依靠它們,而且它們也獨立設計和研製過一些成批生產的計算機(例如108系列、與清華大學合作的DJS-130等),尤其在人造衛星地面系統(例如320計算機及艦上718計算機)及其他軍工任務上,這些研究所和工廠都有過突出貢獻。研究所和工廠研究工作的重點,主要是在技術和工藝方面。他們的領軍人包括莫根生、陳立偉、曹啟章及一批骨幹人員,例如江學國等。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羅沛霖領導的仿IBM系列也起過歷史性作用,沈緒榜和李三立負責的有關衛星天上和地上計算機及其他任務用的計算機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此外,七機部、清華大學及中科院各分院在發展計算技術方面還做出了許多貢獻,這里就不枚舉了。
中國自力更生全部國產化的半導體、集成電路計算機事業,和20世紀50~70年代林蘭英、王守武、王守覺和徐元森等教授領導的中科院半導體所、上海冶金所和109廠的研究及開發工作是分不開的。中科院半導體所和109廠都是從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獨立出來的,中科院物理所對中國計算機事業的歷史貢獻功不可沒。
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發展計算機事業離不開人才培養,20世紀50~70年代,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及之後的中國科技大學)的夏培肅副研究員、北京大學和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在組織教師和學生動手研製計算機、進行實踐、培養人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夏培肅領導組織教師和學生動手研製了107(定點32二進制位、每秒 250次)計算機,該計算機於1960年交付使用,並且還復制了兩台。盡管107計算機比103(1958年交付使用)、104計算機(1959年交付使用)速度低了10倍到40倍,但是對培養人才起了重要作用。
一個計算機系統是由多方面研究成果構成的。范新弼領導的磁心存儲器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其中主要的骨幹有伍福寧、王振山、徐正春、張傑、甘鴻,等等。王克本領導了中國第一個八層印刷電路版研究與設計小組。方光旦在磁頭、磁膠,張品賢在磁帶,顧爾旺在磁鼓等方面,都做出了出色的貢獻。實際上,大多計算機的研發都是集體成果,例如全國參加757計算機研發工作的人員,就有上千人。
我國第一個「計算機系統結構設計」小組於1957年在中科院計算所成立。20世紀50~70年代,它承擔了中科院計算所代表性的計算機(119、109乙、109丙、757、717等計算機)的系統結構設計任務。參與成員則根據當時前蘇聯計算機領軍人物、前蘇聯科學院列貝捷夫院士的建議,由年輕的數學專業畢業生組成。第一任小組負責人是國際網路權威人士閔乃大教授,第一個正式設計任務則是1958年5月國防部門的「導彈防禦系統計算機」系統結構設計。設計工作由北京大學張世龍和第二任小組負責人虞承宣,加上6名數學專業畢業的大學生組成,其中周巢塵、沈緒榜等3人後來分別由不同領域(軟體、航天、系統結構)、不同單位被選為中科院院士。
中國20世紀60年代編譯系統的帶頭人在當時都是年輕人,如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楊奇、中科院計算所董韞美和仲萃豪、南京大學徐家福、國防科技大學陳火旺等。中國20世紀60年代操作系統的帶頭人有北京大學楊芙清、南京大學大孫仲秀等,當時也都是年輕人。軟體正確性設計(容易推廣到硬體的正確性設計)是近20多年國際上關注的具有巨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理論價值的重大問題。我國領軍人物何積豐院士、周巢塵院士如今已經是國際上知名的佼佼者。20世紀70年代,逐漸形成容錯和檢測理論和實踐的帶頭人是魏道政,而知識處理的帶頭人是陸汝鈐。
依賴進口弊端過大
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後,中國研製的計算機,幾乎全部使用進口元器件、進口部件。
由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迅速發展,數千萬甚至上億個晶體管逐漸能夠集成在一個晶元上,20世紀80年代及其之後得到迅速發展的計算機,是普通個人使用的「微機」(PC機)及超強「微機」(後者可以組成伺服器或者並行處理的高性能計算機),而其他各式各樣的計算機(包括超級中小型計算機在內)由於性價比問題,無法和微機競爭,就自然逐步退出舞台了。國際上沒有及時調整戰略的計算機公司,例如CDC公司、王安公司等,紛紛倒閉。雖然如此,國內那一段過渡時期為了滿足用戶需求而研製的各種機型也曾有過較大貢獻,例如張修領導的KJ8920,在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軟體方面就很突出。
中國最早意識到個人計算機發展趨勢而率先轉向研究「微機」,並且做出突出貢獻的帶頭人有倪光南、韓承德等。
國內高性能計算機,有慈雲桂、盧錫城、周興銘、楊學軍領導的銀河系列;張效祥、金怡濂、陳左寧領導的神州系列;李國傑、孫凝暉領導的曙光系列;祝明發領導的聯想深騰系列;以及周興銘領導的銀河-2數字模擬巨型機等。PC機有聯想系列、長城系列、方正系列、同方系列等,其學術代表性帶頭人是倪光南,產業代表性的領軍人是柳傳志。
計算機產業作為一個產業鏈,軟體發展依賴於整機和應用需求的發展;整機的發展依賴於晶元、部件及需求的發展;晶元的發展則依賴於「集成電路生產線大三角形」的發展。這里集成電路生產線大三角形是指集成電路生產線的三大部分,即大底座、中間層和頂層。大底座(價值十多億美元的集成電路製造工藝生產線)是從拉單晶硅到光刻-擴散-參雜,到最後封裝,相當於過去林蘭英、王守武、王守覺和徐元森等領導中科院半導體所、上海冶金所的研究工作。中間層是各種高速低功耗電路設計,相當於過去中科院計算所電路設計組蔣士飛、沈亞城等人的研究工作。20世紀70年代,沈亞城所進行的高速低功耗ECL電路設計,直到做成晶元,才可以算做完成。頂層則是硅編譯等等軟體工作,這部分工作過去是計算所使用小規模集成電路時把邏輯設計圖變成為工程布線圖的手工工作,加上半導體所製造小規模集成電路各種掩模版所需的手工工作。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情況下,從復雜性、可靠性角度,手工是絕對不可能完成的,需要依靠硅編譯來自動完成。
在允許部分進口的環境下,一個產業鏈如果要求全部國產化,會造成一環落後引發產業鏈後續部分全部落後的情況;使用進口元器件、進口部件,使得各種類型整機可以在國際先進基礎上得到發展,進而軟體和應用都能在國際先進基礎上得到發展,從市場經濟角度看,這無疑是正確的。
但是,當國內所研製的計算機全部轉向使用進口元器件、進口部件時,一方面中國的高性能計算和PC機的發展依賴於進口元器件和進口部件的水平;另一方面中國的集成電路研製力量,由於缺少巨大的經濟支持,都轉向非計算機用的其他難度小的方向。
「元器件全部進口化」導致的結果是,不僅全部國產化的億次高性能巨型機研製中止,而且真正完全自主的國產的計算機集成電路研製工作也中斷,至今也沒有恢復,甚至沒有任何恢復的跡象,這兩方面對國家安全都很不利。實際上,「集成電路生產線大三角形」依靠進口的集成電路生產線,就等於依賴外國集成電路生產線水平和外國政府批准向中國出口的集成電路生產線的水平。引進無法達到最先進,而且在特殊情況下,引進很可能中斷,引進的生產線的備份件也不能得到更新。
「中國芯」何時真正崛起
進入21世紀以後,李德磊負責的「方舟」、胡偉武負責的「龍芯」、以及王沁參加負責的「多思」、方信我負責的「國安」等等「中國芯」項目不斷涌現,計算機產業鏈國產化又前進了一大步。但當前或者未來將出現的眾多的「中國芯」的共同點,都是「集成電路生產線大三角形」的一個應用。也就是說,其水平仍然是依賴於外國集成電路生產線水平和外國政府批准向中國出口的集成電路生產線的水平,仍然受制於人。
眾多「中國芯」的主要的差別只是在系統結構設計上,或者在高速低功耗電路等設計上,有沒有重大創新、重大突破。設計明顯創新的,有國外學者稱之為相當於「大學生課程設計」水平,雖然難聽卻也有幾分道理。盡管能設計「中國芯」的人或公司越來越多,但是能設計「中國集成電路生產線大三角形」的人,如果不採取措施,不僅目前沒有,恐怕不遠的將來仍然是空白。如果中國不能製造中國的「集成電路生產線大三角形」,那麼無論有多少種「中國芯」,中國的高性能計算機和中國PC機的發展水平就必然還是取決於美國「集成電路生產線大三角形」的發展水平及美國政府允許向中國出口的水平。
現實的道路是,我們可以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獨立研究相結合的方式發展晶元產業,而建立完全自主的「集成電路生產線大三角」,則應該是國家急需解決的重中之重。
早在1965年,中科院半導體所王守覺就開始研製從邏輯圖到掩模版的自動形成系統「圖形發生器」,這項研究比美國還早。由於文革破壞而中斷了3年,1971年初研製成功時,反而比美國晚了一年多。以上歷史說明,中國人的獨立研究能力也不容忽視,研究環境也不容被忽視。
如何做到既能使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的發展都能建立在國際最高水平之上,又能確保國家安全?這不僅僅是一個計算機產業鏈的問題,應該是許多產業鏈所存在的共同問題,更是決策者急需處理的政策問題。
中國半個世紀電子數字計算機事業的領路人,是在兩位共和國功勛科學家華羅庚和錢三強關注下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在50年前,是10多名從相鄰領域轉過來的30~40多歲的中青年帶頭人,和五、六十名受過專業教育的20多歲的青年骨幹,還有數十名當時尚未出世的後起之秀,本文列舉的,只是這個百人群體中的一小部分。
鏈接:文中部分科學家簡歷
華羅庚:江蘇金壇人。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國際知名數學家,先後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等。
錢三強:浙江湖州人,出生於浙江紹興。核物理專家、中國核原子科學之父,曾師從居里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在中國研發原子彈期間,擔任技術總負責人、總設計師,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范新弼:電子計算機專家,湖南長沙人。1951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電子學博士學位,在電子器件研究與應用領域獲8項美國專利。歸國後,領導我國第一台大型計算機及其後多台大型計算機的磁芯存儲器研製工作,領導中國半導體存儲元件研究,建立了國內第一批測試設備。
張效祥: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中國解放軍總參謀部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領導中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的仿製並在此後的35年中主持中國自行設計的電子管、晶體管到大規模集成電路各代大型計算機的研製,為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創建、開拓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領導完成中國第一台億次巨型並行計算機系統。
錢學森:中國現代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全國政協副主席,浙江杭州市人,生於上海。錢學森曾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開始,歷經5年努力,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8年起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
董鐵寶:力學家、計算數學家,江蘇武進人,「中國第一個程序員」(王選),長期致力於結構力學、斷裂力學、材料力學性能、計算數學的研究和教學,我國計算機研製和斷裂力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1945年赴美學習,1956年歸國教學,1968年在文革中因受迫害自殺。
金怡濂: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高性能計算機專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原籍江蘇常州。中國第一台大型計算機研製者之一,先後提出多種類型、各個時期居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巨型計算機系統的設計思想和技術方案,為我國高性能計算機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和趕超世界計算機先進水平有著重要貢獻。
王選:江蘇無錫人。著名的計算機應用專家,主要致力於文字、圖形、圖象的計算機處理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任北大方正集團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顧問,九三學社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2003年當選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周巢塵:計算機軟體專家,原籍江蘇南匯,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聯合國大學國際軟體技術研究所所長。
楊芙清:北京大學計算機學科第一位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計算機科學技術及軟體專家,無錫人。歷任軟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信息與工程科學學部主任、北京大學軟體工程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計算機科技系教授。
孫仲秀:計算機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籍浙江餘杭,生於江蘇省南京市,歷任南京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等職。1974年後主持研製了中國國產系列計算機DJS200系列的DJS200/XT1和 DJS200/XT1P等操作系統。從1979年起開始對分布式計算機系統軟體和應用進行了研究,1982年在國內首次研製成功ZCZ分布式微型計算機系統,研究和開發了多個實用的分布式計算機系統。
何積豐: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軟體專家,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現任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軟體學院院長,上海嵌入式系統研究所所長、聯合國大學國際軟體技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早年進行管理信息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的研發。
吳幾康:安徽歙縣人。計算機專家、中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曾於1951年至1953年在丹麥任無線電廠開發工程師,歸國後調至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參與籌建計算技術研究所。1965年負責研製成功兩台大型通用計算機,後參與籌建771微電子學研究所,任副所長和研究員。
張梓昌:電子計算機專家。江蘇崇明(今屬上海市)人。歷任航天工業部第二研究院所長、測控公司總工程師,中國計算機學會第一屆副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期從事電子設備和計算機的研製,曾負責我國第一台計算機的技術工作,是我國計算機技術的學科帶頭人之一。
張世龍: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主任、教授,曾參加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製造的大型計算機119機和北大紅旗計算機的系統設計。
慈雲桂:著名計算機科學家、教授,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安徽桐城人。歷任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兼電子計算機系主任和計算機研究所所長等職,先後主持了我國多種型號計算機的研製,從領導研製我國第一台電子管數字計算專用機,到擔任「銀河」億次計算機研製的技術總指揮和總設計師,為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及科學研究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馮康:應用數學和計算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數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科學家。生於江蘇南京,原籍浙江紹興。其獨立創造了有限元方法、自然歸化和自然邊界元方法,開辟了辛幾何和辛格式研究新領域。中國現代計算數學研究的開拓者。1997年底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授予馮康的另一項工作「哈密爾頓系統辛幾何演算法」。歷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主任、名譽主任。(排名不分先後)
(計算機世界報)
參考資料:http://www.cnii.com.cn/20060808/ca371826.htm
B. 我喜歡上了一個金壇人,我想了解下金壇,謝謝
金壇,鑲嵌在美麗富庶江南平原上的一顆明珠,長江三角洲開放城市之一,東近上海,西偎南京。這里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特產豐富。54萬金壇人民將這片975平方公里的土地,裝點得分外妖嬈。
「峰從雲間出,煙自幽谷起」——中國道教聖地茅山,林蔭覆蓋,雲蒸霞蔚,道家的三宮五院和洞、泉、池等自然景觀,令人頓生「花飛佛地三千里,人在瑤峰十二層」之感。「涼月如鉤掛水灣,江南風物鏡中看」的洮湖以及眾多河流、蘆盪組成的密集水網,使人領略「魚米之鄉」的無窮韻味和意境。
數千年的文明史,使這鍾靈毓秀的土地,人才輩出,燦若群星。自三國至清末,金壇有影響的詩人、學者、著述家、政治家有百人以上,其中佼佼者有戴叔倫、儲光羲、王肯堂、段玉裁、馮煦等,現代數學巨匠華羅庚更是金壇人民的驕傲。如今,金壇科技教育事業發達,每年有上千名學子走進高等學府,走向全國各地,走向世界,勃發出無盡的才華。
這里傳統的高效農業邁上了新、特、優的台階,工業經濟具有較強的優勢,對外開放環境優越,設施配套。迅速發展的經濟使金壇跨入全國首批80家小康縣(市)的行列,近年來又相繼跨入了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市和全國衛生城市的行列。金壇城區環境優美舒適,周圍十多個現代小城鎮如眾星拱月,濃郁的現代氣息與古老的傳統以及田園風光,相映成趣,顯示出獨特的魅力。
如詩如畫的金壇,依傍滬寧鐵路和滬寧高速公路,鄰近南京祿口機場和常州機場,丹金漕河連接長江和太湖,較高等級的公路網遍及城鄉,架起了金壇走向世界的橋梁。今日的金壇,經濟迅速發展,文化日趨活躍,生活豐富多彩,一派盎然生機。這是一片投資開發的熱土,這是有識之士投資創業施展才華的江東福地。
C. 金壇有哪些名人
1、儲光羲(707-約766),金壇白塔鄉庄城人。唐開元十四年登進士第,又奉詔書入中書試文章,制科及第,為一時之秀。繼而授馮翊縣尉,又轉汜水、安宜、任縣尉。約於二十一年辭官還鄉作《游茅山五首》等詩。後入秦,隱於終南山,與王維遞相唱和,遂有"儲王"並稱之譽,約天寶六載(747)任太祝,世稱儲太祝。約九載,遷監察御史。安史亂起,因在安祿山攻陷長安 後任職,遂下獄,遭貶謫,寶應元年(762)遇赦。約卒於大歷無年(766),葬於白塔鄉庄城。
光羲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四庫全書總目〉〉評其詩「源出陶潛,質朴之中,有古雅之味,位置於王維、孟浩然間,殆無愧色。」著有〈〈正論〉〉15卷,〈〈九經外義疏〉〉20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文集70卷,皆亡佚。〈〈直齋文書錄解題〉〉著錄有〈〈儲光羲詩集〉〉5卷,今存。〈〈全唐詩〉〉錄其詩4卷200餘首。
2、戴叔倫(732-789),字幼公,金壇城西鄉南窯村人。童年侍父苦讀,稍長拜著名文學家蕭穎士為師。"諸子百家過目不忘",曾以"文學政事見稱蕭門","門為人冠"。大歷元年(766)左右,為戶部尚書充諸道鹽鐵使劉晏賞識,在其幕下任職。建中元年(780),出任浙江東陽令,他抑權豪,勸農桑,民賴富庶,政通訟簡,奏課為浙東最。貞元元年(785),任撫州刺史。貞元四年,歸隱故里,不久被德宗詔為廣西容州刺史。貞元五年正月抵容州,加御史中丞,官終容管經略使。四月,以疾上表請度為道士。六月十三日在返回途中客死清遠峽。翌年正月返葬金壇城南郊
叔倫工詩,尤擅五律,書法亦筆畫疏瘦,婉麗勁疾,不在唐諸子下,其詩以反映當時農村生活見長。如〈〈女耕田行〉〉、〈〈邊城曲〉〉、〈〈屯田詞〉〉等,大多即事名篇,採用七言歌行的形式,是白居易新樂府運動的先導。他論述詩境的一些名言,?quot;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等,對寧明以持韻派和性靈派詩人產生過較大影響。〈〈新唐書.藝文志〉〉錄其〈〈述藁〉〉10卷,已佚。〈〈全唐詩〉〉錄其詩2卷300餘首,〈〈全唐文〉〉錄其文2篇。
3、段玉裁(1735-1815.9.8)字若膺,又字喬林,淳甫,號茂堂,金壇金城鎮人。為清代著名經學家,文字、音訓詁學家。乾隆二十五年(1760)鄉試中舉人,是年在北京獲讀顧炎武的《音學五書》,遂有意於音韻之學。乾隆四十一年,玉裁將新著《六書音韻表》奉教思想家,考據學家戴震。玉裁在京時還結識了清代史學考據學家錢大昕、邵晉涵和桐城派古文大家姚鼐等名家,集思文益,學識精進。之後,他在歷任貴州玉屏、四川富順、南溪、巫山知縣期間,均攜《六書音韻表》於身邊,"每處分公事畢,漏下三鼓,輒篝燈改竄是書以為常"。
玉裁畢生銘記"不耕硯田無樂事,不撐鐵骨莫支貧"的祖訓,博覽群書,精研不止,30餘年共撰寫和與其弟玉成合繹的《群經韻譜》,錢大昕序稱"此書出,將使海內說經之家奉為圭臬,詎獨存古音而哉。"他的《六書音韻表》5卷,分古韻為17部,中國當代語言學家周祖謨認為此書"在古韻學上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他為注釋許慎重的《說文解字》一書,使之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自乾隆四十一年起,至乾隆五十九年止,歷進出口9載,編著成540卷的《說文解字讀》。在此基礎上,他又刪繁就精心提煉撰成《說文解字注》。60歲之後,他的健康每況愈下,加上晚年五世同堂,物價昂貴,且要籌資刊刻《說文注》,他奮斗13年,終於在嘉慶十二年(1807)寫成傳世巨著〈〈說文解字注〉〉30卷。為將此書刻成付印,他用去了全部積蓄。歷時8年,於嘉慶二十年五月方將全書刻成。書成後聲振海內,風行一時,說文之學由此而盛。
玉裁另著有〈〈古文尚書撰異〉〉32卷,〈〈春秋左氏古經〉〉12卷等著作250餘卷。
4、華羅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數學家,出生於金壇金城鎮。 他6歲隨胞妹入仁劬小家讀書,12歲入縣立初級中學。在數學教師李月波及王維克的引導下,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初中畢業後,考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後因家貧而輟學,替父佐理店鋪。他利用經營間隙,潛心演算數學題有時入了迷竟把演算草稿當貸款付給顧客,因此常遭父親訓入。他18歲那年,因突患難與共傷寒病,終致左腿殘廢病癒後,受王維克校長聘請,任縣立初級中學補習班數教員,不久改任會計兼庶務。此時他撰寫的第一篇數學論文〈〈六次方程簡式之研究〉〉在上海〈〈科學〉〉雜志發表。
民國19春,該刊又發表他另一篇數學論文〈〈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引起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高度重視。20年8月,羅庚受聘為清華大學圖書館助理員。此後他工學兼顧,用6年半時間讀完高中至大學的全部課程,同時學習英、法、德三國語言發表十幾篇論文,其中5篇發表在美、德、日、印度等國權威性的雜志上,21年他被擢為清華大學講師,23年擔任中華文化教育基金董事會乙種研究員。民國25年他被薦送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兩年間,寫了18篇論文,先後發表在蘇、法、德、印度等國的玩具物上,他還徹底解決了解世紀歐洲數學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估計問題,轟動了劍橋,被譽?quot;劍橋的光榮"。民國27年,羅庚學成回國,就任西南聯大數學系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院士、資源委員會委員。31年完成巨著〈〈堆壘素數論〉〉,榮獲一等第一名特獎,
1935年10月,他應愛因斯坦的邀請,赴美參加由各國數學家參加的研討若干未決的數學問題講學會。在美講學期間,又開展對"矩陣幾何"自型函數"、"多復變函數論"、"空間擴張"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後聘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客籍教授。37年春,他受聘為美國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1950年1月,他沖破重重阻撓,攜家人回歸祖國,出任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1952年7月起他先後負責籌建數學、基本理論數學、數學邏輯、力學、數學物理、應用數學、計算及計算機8個研究所(室),擔任數學、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數理化學部副主任。他的〈〈多個復變數典型域上的調和和分析〉〉榮獲1957年國家科學發明一等獎。1958年,他兼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數學系主任。從1960年起,他的工作重心轉移到應用數學的研究方面。是年,他撰著〈〈運籌學〉〉,編著〈〈統籌法平話〉〉、〈〈優選法平話〉〉(以下簡稱"雙法")等通俗讀物。他率領推廣"雙法"小分隊到全國20多個省、市講學,指導運用。1978年3月,他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中國科技協會副主席。1983年10月,被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4年又被選為美國科學院120年來第一位中國籍院士、伊利諾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85年4月當選取為全國政協副嘛席。6月3日,他應亞洲文化交流協會邀請,東渡日本,進行友好訪問和學術交流,12日在東京大學作學術報告時即將結束時,心臟病復發,終因搶救無效而逝世,享年75歲。
華羅庚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不"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嘉當華定理"、"華氏運算元"、"華-王方法"等。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5、於敏中(1714-1779),於漢翔孫。清雍正癸卯年(1723)狀元於振之弟。字叔子,號耐圃,金壇金城鎮人。少時資性過人,讀書勤奮,雍正七年(1729)考取舉人。乾隆丁已年(1737)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執掌山西試。不久擔任山東、浙江學政,掌管所屬各府、廳考試童生及生員。敏中擔任浙江學政期間,考吏拔秀,罷庸補能,按期組織勻舉,擔任會試總裁,所拔多知名士。因其滿腹經綸,文章冠絕一時,書法清秀灑脫,又通熟掌故,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八年(1753)選任兵部侍郎,後改戶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存,期間奉旨編纂《戶部則例》126卷。乾隆二十五任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歷時近20年;還就任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文淵閣領閣事先培植職,朝廷諭書多出其手。清廷 開設四庫館,他受命為正總裁,與大學士劉統勛力主搜輯〈〈永樂大典〉〉中古書。還擔任國史館、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館總裁。平定四川金川時,敏中負責軍書旁午,以書旨功賞戴雙眼花翎,畫像掛列紫光閣。乾隆四十二年敏中奏准,以紀事本末體撰寫〈〈欽定臨清紀略〉〉16卷。翌年,又奉旨編輯〈〈西清`硯譜〉〉24卷。還著有〈〈素余堂集〉〉、〈〈日下舊聞考〉〉159卷。卒後贈文襄,賜祭葬。
6、於振, 江蘇金壇人,字鶴泉,號秋田,一號連漪,出身書香門第。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考中癸卯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沒多久就進入南書房侍奉。雍正四年,他督察湖北學政。由於他擅自增添學額兩名,遭到參黜,被貶為庶人。但因他生平學問無所不窺,博覽內外典籍,研學精細,見解獨特,所以三年後,他又重新由秀才考取舉人,並調任行人司司副。
7、王肯堂(1549-1613) 金壇(今江蘇金壇)人,字宇泰。別號損庵,明萬曆十七年(一五八九)進士,選庶吉士,官至福建參政。書法深入晉人堂室。輯郁岡齋帖數十卷,手自鉤搨,為一時石刻冠。曾授翰林院檢付,參與國史編修,著有《尚書要旨》、《論語義府》等。由於朝廷不納他的抗倭疏議,憤然稱病辭職回鄉,從此重操少時喜愛的醫學。居家期間,他邊療民疾,邊撰醫書,曾成功的為一位眼窩邊生毒瘤的患者行切除術,作過落耳再植術,「以驚驅驚」治癒一富家子弟因科舉得中驚喜過度而得的精神病。他廣泛收集歷代醫葯文獻,結合臨床經驗以10年時間編著成《六科准繩》。這是一部集明以前醫學之大成的名著,書中對各種疾病的癥候和治法敘述「博而不雜,詳而又要」為歷來醫學家所推崇。阿魏化痞膏即是《六科准繩》中的經典名方。
他廣泛收集歷代醫葯文獻,結合臨床經驗,以10年時間編著成《六科證治准繩》。這是一部集明以前醫學大成的名著,書中對各種疾病的癥候和治法敘述「博而不雜,詳而又要」,為歷來醫家所推崇。還輯有《古今醫統正脈全書》44種,著有《針灸准繩》、《醫學正宗》、《念西筆塵》等,為祖國醫葯保存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
D. 江蘇省公安廳成員名單
截止於2021年7月,江蘇省公安廳現任領導名單如下:
劉暘:江蘇省公安廳廳長
尚建榮:江蘇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副廳長
夏存喜:江蘇省公安廳黨委委員,江蘇警官學院黨委書記
程建東:江蘇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副廳長
陳宏程:省紀委省監委派駐省公安廳紀檢監察組組長、省公安廳黨委委員
裴軍:江蘇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副廳長
趙建生:江蘇省公安廳黨委委員
陳輝:江蘇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副廳長
常和平:江蘇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副廳長,南京市副市長、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
湯楠:江蘇省公安廳黨委委員、政治部主任
陳旭:江蘇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副廳長
楊華龍:江蘇省公安廳黨委委員,特勤局黨委書記、局長(正局級)
主要部門及職能
辦公室(行政審批處)職能介紹:掌握全省公安工作情況,組織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等。
政治部職能介紹:組織、指導全省公安隊伍建設等。
科技處職能介紹:組織、指導、規劃全省公安科技建設;指導公安技術防範工作,對全省社會公共安全行業、技術防範產品和工程進行技術監督管理等。
情報指揮中心職能介紹:指導、協調全省公安指揮中心、110報警服務和應急機制建設工作等。
大數據中心職能介紹:負責公安大數據戰略規劃、標准制定和組織實施等。
新聞宣傳中心職能介紹:組織、指導全省公安工作宣傳報道、警方公共關系建設、和諧警民關系建設、公安重大先進典型的發現選樹和宣傳報道工作;負責公安廳政務新聞信息發布和聯絡工作等。
單位內部安全保衛總隊(地鐵公交安全保衛總隊)職能介紹:依法指導、監督單位內部治安保衛工作和保衛隊伍建設;組織指導全省城市地鐵、輕軌及路面公交治安防範監管工作等。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江蘇省公安廳
以上內容參考 江蘇省人民政府—江蘇省公安廳內設機構
E. 科技突出貢獻者有哪些
華羅庚:江蘇金壇人。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國際知名數學家,先後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等。
錢三強:浙江湖州人,出生於浙江紹興。核物理專家、中國核原子科學之父,曾師從居里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在中國研發原子彈期間,擔任技術總負責人、總設計師,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范新弼:電子計算機專家,湖南長沙人。1951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電子學博士學位,在電子器件研究與應用領域獲8項美國專利。歸國後,領導我國第一台大型計算機及其後多台大型計算機的磁芯存儲器研製工作,領導中國半導體存儲元件研究,建立了國內第一批測試設備。
張效祥: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中國解放軍總參謀部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領導中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的仿製並在此後的35年中主持中國自行設計的電子管、晶體管到大規模集成電路各代大型計算機的研製,為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創建、開拓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領導完成中國第一台億次巨型並行計算機系統。
錢學森:中國現代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全國政協副主席,浙江杭州市人,生於上海。錢學森曾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開始,歷經5年努力,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8年起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
董鐵寶:力學家、計算數學家,江蘇武進人,「中國第一個程序員」(王選),長期致力於結構力學、斷裂力學、材料力學性能、計算數學的研究和教學,我國計算機研製和斷裂力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1945年赴美學習,1956年歸國教學,1968年在文革中因受迫害自殺。
金怡濂: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高性能計算機專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原籍江蘇常州。中國第一台大型計算機研製者之一,先後提出多種類型、各個時期居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巨型計算機系統的設計思想和技術方案,為我國高性能計算機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和趕超世界計算機先進水平有著重要貢獻。
王選:江蘇無錫人。著名的計算機應用專家,主要致力於文字、圖形、圖象的計算機處理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任北大方正集團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顧問,九三學社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2003年當選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周巢塵:計算機軟體專家,原籍江蘇南匯,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聯合國大學國際軟體技術研究所所長。
楊芙清:北京大學計算機學科第一位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計算機科學技術及軟體專家,無錫人。歷任軟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信息與工程科學學部主任、北京大學軟體工程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計算機科技系教授。
孫仲秀:計算機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籍浙江餘杭,生於江蘇省南京市,歷任南京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等職。1974年後主持研製了中國國產系列計算機DJS200系列的DJS200/XT1和 DJS200/XT1P等操作系統。從1979年起開始對分布式計算機系統軟體和應用進行了研究,1982年在國內首次研製成功ZCZ分布式微型計算機系統,研究和開發了多個實用的分布式計算機系統。
何積豐: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軟體專家,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現任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軟體學院院長,上海嵌入式系統研究所所長、聯合國大學國際軟體技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早年進行管理信息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的研發。
吳幾康:安徽歙縣人。計算機專家、中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曾於1951年至1953年在丹麥任無線電廠開發工程師,歸國後調至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參與籌建計算技術研究所。1965年負責研製成功兩台大型通用計算機,後參與籌建771微電子學研究所,任副所長和研究員。
張梓昌:電子計算機專家。江蘇崇明(今屬上海市)人。歷任航天工業部第二研究院所長、測控公司總工程師,中國計算機學會第一屆副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期從事電子設備和計算機的研製,曾負責我國第一台計算機的技術工作,是我國計算機技術的學科帶頭人之一。
張世龍: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主任、教授,曾參加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製造的大型計算機119機和北大紅旗計算機的系統設計。
慈雲桂:著名計算機科學家、教授,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安徽桐城人。歷任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兼電子計算機系主任和計算機研究所所長等職,先後主持了我國多種型號計算機的研製,從領導研製我國第一台電子管數字計算專用機,到擔任「銀河」億次計算機研製的技術總指揮和總設計師,為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及科學研究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馮康:應用數學和計算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數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科學家。生於江蘇南京,原籍浙江紹興。其獨立創造了有限元方法、自然歸化和自然邊界元方法,開辟了辛幾何和辛格式研究新領域。中國現代計算數學研究的開拓者。1997年底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授予馮康的另一項工作「哈密爾頓系統辛幾何演算法」。歷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主任、名譽主任。(排名不分先後)
F. 華羅庚的事跡事跡
1985年6月12日,日本東京大學大講演廳里座無虛席——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正在作學術報告,介紹我國自50年代以來在理論數學、應用數學和普及推廣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外國同行對他的報告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
是啊,也許是中國人富有數學天賦吧,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曾為世界數學寶庫增添過一筆又一筆的財富:公元前商高就發現了勾股定理;古籍《墨經》中有著十分精闢的關於兩條連續公理的幾何命題,直到19世紀末才由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引入現代幾何理論中;中國有著像《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孫子算經》、《數書九章》那樣的數學巨著;劉徽創造「割圓木」;祖沖之計算圓周率……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人繼續在數學領域取得為世界矚目的成績。這輝煌的歷史與燦爛的現實相輝映,引起了人們對中國數學界的強烈興趣。華羅庚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邀到日本作學術訪問的。他的報告結束後,全場爆發出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向這位來自偉大中國的科學家致意。
然而,掌聲還未停息,華羅庚突然從椅子上側身向下,慢慢地滑落到地板上——多年的心臟病發作了。當晚,一條噩耗傳回中國:華羅庚教授於晚10時在日本醫院里去世!
這位數學家在給人們留下了大量的研究著作的同時,也留下了他自學成才的足跡。
1910年,華羅庚出生在江蘇省的一個小縣城——金壇。他小時候,家中清貧,父親在小鎮上開了個小雜貨鋪,代人收購蠶絲,一家人過著半飢不飽的生活。華羅庚上初中時,對數學產生了特殊的興趣,他的老師王維克很器重這個聰明機靈的少年,常常單獨輔導他,給他出一些難題做,這使少年華羅庚得益匪淺。
華羅庚在金壇中學念完初中後,因家裡無力再供他上學,只得輟(chuò)學到父親的小雜貨店裡幫助料理店務。可這位酷愛數學的年青人,人雖然守在櫃台前,心裡經常琢磨的還是數學。王維克老師借給他幾本數學教材: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一本微積分。華羅庚便跟著這幾位不會說話的老師步入了高等數學的大門。
華羅庚18歲那年,在王維克老師的幫助下,到金壇中學當了一名會計兼管學校事務工作。他曾回憶當時艱難的生活:「除了學校里繁重的事務外,早晚還要幫助料理小店的事務。每天晚上大約8點鍾才能回家。清理好小店的帳目之後,才能鑽研數學,常常到深夜。」
不久,金壇縣流行傷寒,華羅庚不幸染病,卧床半年。後來病慢慢好了,可是左腳卻彎曲變形,落了個跛足的終身殘疾。
華羅庚在貧病之中刻苦自學,不但讀了許多書,而且還勤於獨立思考,敢於向權威挑戰。19歲那年,他發覺一位大學教授的論文寫錯了。便把自己的看法寫成一篇文章,題目叫《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不能成立之理由》,於次年發表在上海的《科學》雜志上。隨後,華羅庚又連續發表了幾篇數學論文,署名「金壇人」。
這個在數學論壇上嶄露頭角的「金壇人」,引起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注意。當他打聽到這個數學奇才原來是個只讀過初中的小青年時,深為震驚,便寫信邀華羅庚來當時北平的清華大學數學系當管理員。
到清華後,華羅庚的進步更快了。他自學了英語、德語。24歲時,已能用英文寫作數學論文。25歲時,他的論文已引起國外數學界的注意。28歲時,他當上了西南聯大教授。後來,他又被熊慶來教授推薦到英國劍橋大學去深造。
華羅庚成功了!在走過坎坷的自學之路後,他成了世界著名的數學大師,國外數學界這樣評價他:「華羅庚教授的研究著作范圍之廣,足可使他堪稱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數學家之一」。
40年代後期,華羅庚應美國伊利諾斯大學之聘,在那裡當教授。華羅庚在那裡有著優異的生活、科研環境:他的住屋有4間卧室,2間浴室,還有一間可容納五六十人開酒會的客廳。大學還給他配備了4個助手、1個打字員。
但是,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時,華羅庚卻不再留戀美國的優異條件,踏上了返回祖國的旅程。他說:「為了抉擇真理,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應當回去
!為了為人民服務,我應當回去!」
1950年的一天,這位已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的著名教授,在填寫戶口簿時,在「文化程度」一欄里寫了「初中畢業」4個字。這雖然使許多人驚訝不已,卻是事實:他的的確確只有一張初中畢業證書。這位數學大師的數學知識,幾乎都是通過自學獲得的!
1983年10月,華羅庚重遊美國,接受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榮譽稱號。這是美國科學院120年歷史上第一次把這個榮譽稱號授予一位中國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長在向華羅庚致贊詞的時候說:「他是一個自學出身的人,但他教育了千百萬的人們。」
G. 江蘇省金壇市是哪裡人呀
江蘇省金壇市(區)為江蘇省常州市下轄的一個區級行政區劃,而非具體某一個或者某一類(民族)人員。該區域地處江蘇省南部,東與常州市武進區相連。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金壇區常住人口為585081人,占常州市的11.09%。
金壇市於2015年4月撤市設區,全區幅員面積975.46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781.27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94.22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6個鎮,方言主要為吳語(西部為江淮官話)。
金壇區名人:
1、華羅庚:國際數學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2、錢驥: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它填補了中國航天工業史的空白,舉世震驚,全民歡騰。
3、王維克:中國著名教育家、翻譯家(1900-1952年),江蘇金壇人。居里夫人的學生。
4、徐粉林:生於1953.07,男,江蘇金壇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上將軍銜。
5、楊兆龍:字一飛(1904-1979年)江蘇金壇人;畢業於燕京大學和東吳大學;後獲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通曉英、法、德、意等八國外語,對大陸、英美兩大法系均有精深造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金壇區
H. 金壇人怎麼樣啊。。。。
金壇大多數人沒別地方的人勢利,好客善良,貧富也很大,關鍵是你要遇到好人、會識人。
I. 名人苦難環境自學的故事
1985年6月12日,日本東京大學大講演廳里座無虛席——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正在作學術報告,介紹我國自50年代以來在理論數學、應用數學和普及推廣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外國同行對他的報告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
是啊,也許是中國人富有數學天賦吧,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曾為世界數學寶庫增添過一筆又一筆的財富:公元前商高就發現了勾股定理;古籍《墨經》中有著十分精闢的關於兩條連續公理的幾何命題,直到19世紀末才由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引入現代幾何理論中;中國有著像《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孫子算經》、《數書九章》那樣的數學巨著;劉徽創造「割圓木」;祖沖之計算圓周率……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人繼續在數學領域取得為世界矚目的成績。這輝煌的歷史與燦爛的現實相輝映,引起了人們對中國數學界的強烈興趣。華羅庚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邀到日本作學術訪問的。他的報告結束後,全場爆發出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向這位來自偉大中國的科學家致意。
然而,掌聲還未停息,華羅庚突然從椅子上側身向下,慢慢地滑落到地板上——多年的心臟病發作了。當晚,一條噩耗傳回中國:華羅庚教授於晚10時在日本醫院里去世!
這位數學家在給人們留下了大量的研究著作的同時,也留下了他自學成才的足跡。
1910年,華羅庚出生在江蘇省的一個小縣城——金壇。他小時候,家中清貧,父親在小鎮上開了個小雜貨鋪,代人收購蠶絲,一家人過著半飢不飽的生活。華羅庚上初中時,對數學產生了特殊的興趣,他的老師王維克很器重這個聰明機靈的少年,常常單獨輔導他,給他出一些難題做,這使少年華羅庚得益匪淺。
華羅庚在金壇中學念完初中後,因家裡無力再供他上學,只得輟(chuò)學到父親的小雜貨店裡幫助料理店務。可這位酷愛數學的年青人,人雖然守在櫃台前,心裡經常琢磨的還是數學。王維克老師借給他幾本數學教材: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一本微積分。華羅庚便跟著這幾位不會說話的老師步入了高等數學的大門。
華羅庚18歲那年,在王維克老師的幫助下,到金壇中學當了一名會計兼管學校事務工作。他曾回憶當時艱難的生活:「除了學校里繁重的事務外,早晚還要幫助料理小店的事務。每天晚上大約8點鍾才能回家。清理好小店的帳目之後,才能鑽研數學,常常到深夜。」
不久,金壇縣流行傷寒,華羅庚不幸染病,卧床半年。後來病慢慢好了,可是左腳卻彎曲變形,落了個跛足的終身殘疾。
華羅庚在貧病之中刻苦自學,不但讀了許多書,而且還勤於獨立思考,敢於向權威挑戰。19歲那年,他發覺一位大學教授的論文寫錯了。便把自己的看法寫成一篇文章,題目叫《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不能成立之理由》,於次年發表在上海的《科學》雜志上。隨後,華羅庚又連續發表了幾篇數學論文,署名「金壇人」。
這個在數學論壇上嶄露頭角的「金壇人」,引起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注意。當他打聽到這個數學奇才原來是個只讀過初中的小青年時,深為震驚,便寫信邀華羅庚來當時北平的清華大學數學系當管理員。
到清華後,華羅庚的進步更快了。他自學了英語、德語。24歲時,已能用英文寫作數學論文。25歲時,他的論文已引起國外數學界的注意。28歲時,他當上了西南聯大教授。後來,他又被熊慶來教授推薦到英國劍橋大學去深造。
華羅庚成功了!在走過坎坷的自學之路後,他成了世界著名的數學大師,國外數學界這樣評價他:「華羅庚教授的研究著作范圍之廣,足可使他堪稱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數學家之一」。
40年代後期,華羅庚應美國伊利諾斯大學之聘,在那裡當教授。華羅庚在那裡有著優異的生活、科研環境:他的住屋有4間卧室,2間浴室,還有一間可容納五六十人開酒會的客廳。大學還給他配備了4個助手、1個打字員。
但是,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時,華羅庚卻不再留戀美國的優異條件,踏上了返回祖國的旅程。他說:「為了抉擇真理,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應當回去
!為了為人民服務,我應當回去!」
1950年的一天,這位已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的著名教授,在填寫戶口簿時,在「文化程度」一欄里寫了「初中畢業」4個字。這雖然使許多人驚訝不已,卻是事實:他的的確確只有一張初中畢業證書。這位數學大師的數學知識,幾乎都是通過自學獲得的!
1983年10月,華羅庚重遊美國,接受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榮譽稱號。這是美國科學院120年歷史上第一次把這個榮譽稱號授予一位中國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長在向華羅庚致贊詞的時候說:「他是一個自學出身的人,但他教育了千百萬的人們。」
與同在19世紀90年代出生的文化大師們,如陳寅恪、胡適、趙元任、顧頡剛、馮友蘭、金岳霖、傅斯年、朱光潛等人比較起來,梁漱溟的成才之路較為獨特。陳寅恪、胡適等人皆受過大學教育,且多有留學經歷,而梁漱溟的最高學歷僅為中學。他自己評價說:"像我這樣,以一個中學生而後來任大學講席者,固然多半出於自學。"(《梁漱溟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所有今日的我,皆由自學得來。"(同上書)從19世紀末到今天,天資聰穎,入北大、清華等名校深造,受名師指點數載的莘莘學子不知有多少,但能夠成為文化大師者,大約難及百分之一;而天資平平(梁漱溟6歲時還不會穿有背帶的褲子,讀小學時的課業成績一直在中等以下)的梁漱溟竟能憑借自學而成為出入乎百家,在哲學、佛學、政治學、經濟學諸多領域皆有建樹的著名學者,實屬奇跡。那麼,梁漱溟的自學有沒有值得今天志於學的人學習借鑒的地方呢?
其一是持之以恆。很早就聽過一個傳說,古希臘那位最有智慧、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蘇格拉底曾開館授徒。開學第一天,他對所有的學生說:今天只學一件最簡單最容易的事,每人將胳膊盡量往前甩,再盡量往後甩,直到300次,以後每天也要這樣做。當時學生們都笑了,都甩了至少300次。一個月後,蘇格拉底問,有多少人在做甩胳膊300次的動作?90%的學生都舉起了手;半年後,蘇格拉底又問,有50%的學生舉起了手;一年後,蘇格拉底再問,則只有一個人舉起了手--這個人就是古希臘歷史上與乃師齊名的柏拉圖。甩胳膊人人都會,每天甩300次胳膊也是一件極容易的事情,但難就難在堅持下去。柏拉圖堅持甩胳膊的傳說,無非是說明堅持、執著對於成功的重要性。梁漱溟的自學也同樣印證了這個道理。他從八九歲開始自學,直至九十五歲高齡辭世,近90年間,一直以書籍為友,以報刊為伴,特別是在奠定其學問基礎的青少年時期,梁漱溟生更是孜孜矻矻於自學,無一日間斷。當時,他讀書看報已經成癮,以至於"每日不看報,則無異於未曾吃飯飲水。"(同上書)讀書讀到有這種感受,豈有不堅持下去之理?而一旦堅持下去,離王國維先生所言的"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也就不會太遠了。
其二是為解決問題而學習。梁漱溟曾多次申明:自己不是學問中人,而是問題中人;自己在哲學、佛學、政治學、經濟學等方面的知識,是由於問題逼出來的。否認自己是學問家,那是梁漱溟的謙虛或偏好;但梁漱溟說自己的知識(在我們眼裡就是高深的學問)源於問題,卻是實實在在的。梁漱溟自小就長於思考,一思考就發現許許多多的人生、社會問題。他又是一個處世極其認真之人,凡是在其心目中成為問題的,他都不會忽略過去,總是極力找尋問題的答案。為了找到令自己滿意的關於人生、社會問題的答案,梁漱溟就大量地閱讀哲學、佛學、政治學、經濟學等方面的書刊,參考別人的意見,琢磨出自己的思想。 其三是博採眾家之長。在文化領域,能夠被譽為大師的人物,其思想觀點必有一定的深度和獨特性,泛泛而談,與他人唱同一個調子者,成不了大師。而大師們深刻、獨特的見解不是坐在屋裡憑空想出來的,他們的思想火花需要前人、他人觀點的啟發、碰撞,一般而言,在創造文化成果時,大師們都像蜜蜂採花、釀蜜一樣,採得許多朵鮮花,才能釀出一小滴甘甜的蜜。梁漱溟的自學成才也不例外。據梁漱溟自己回憶,他中學時每天必讀的報刊有好幾種,其中既有中國人主辦的,也有外國人主辦的;既有擁護改良的文字,也有鼓吹革命的篇章;讀書時,無論是佛家的經書還是儒家的典籍,也無論是經濟類的讀本還是政治類的著述,只要認為和自己所思考的人生、社會諸多問題相關,他都盡可能地去研讀,並於研讀中進行比較、借鑒,然後,再得出自己關於人生、社會問題的結論。於是,他的《究元決疑論》、《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著作相繼問世,他的文化大師的地位,也因此而確立。
三毛本名陳平,原籍浙江定海,1943 年生於四川重慶。
1948 年底,舉家遷居台灣。童年的三毛並未立志當一名作家,卻喜愛美術,她幻想將來成為一位畫家的妻子。
三毛小時曾讀過一本《三毛流浪記》,對她影響很大,從此便沉迷於書海之中了.瘋狂地愛上了文學。長大後開始寫作,她不署名陳平,而以「三毛」為筆名,作為紀念。讀小學、中學時,三毛的文章寫得不錯。在小學時,她便開始給報刊投稿了,參加學校講演的稿子都是她親筆寫的。在初中,她還學過寫詩。
三毛早年的人生道路是崎嶇坎坷的。就讀於台北某女中時,三毛對數學不感興趣,成績很差,老師則以此嘲諷她,好強的三毛為不受歧視,發奮用功,終於獲得了好成績。但這位老師卻誤為「作弊」,竟在她臉上畫圈,叫她繞跑道跑,在她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巨大的創傷。她忍無可忍,只好逃學。她父親得知此事後,並未責怪她,而是讓她休學。
從13歲到20歲整整7年的時間里,三毛都是在家自學的。她的父親陳嗣慶是一位律師,母親終進蘭也有很好的文學修養,都耐心教導她。回憶往事,三毛說:「不是媽媽的熏陶,我寫不出來這許多文章。」在那段不短的歲月里,三毛用功讀書,孜孜不倦。她讀唐詩、宋詞、《古文觀止》、看《紅樓夢》、《水滸》……,學繪畫,彈鋼琴,還學會了英、日、法、德文,尤為出色的是西班牙文學。
20歲那年,三毛的好友鼓勵她進大學求知。在得到台灣中國文化學院院長張其昀的允諾後,三毛進該校深造。最初她學的是哲學,兩年後轉入新聞系。在大學讀書時,她的老師讀了三毛寫過的一篇3萬多字的文章後感動得哭了,認為三毛是他的學生中「最有才華」的一位。
三毛出版過10多本著作,大都是散文集,其中有《雨季不再來》、《稻草人手記》、《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溫柔的夜》、《夢里花落知多少》、《背影》、《送你一匹馬》、《傾城》、《我的寶貝》等。三毛還譯有《蘭嶼之歌》、《娃娃看天下》等書。後者是1000頁的西班牙漫畫書。為譯此書,三毛與丈夫荷西曾歷時8個月,每天晚上不看電視,將門鎖上,工作到深夜。
三毛滿懷激情地把漫遊世界的所見所聞,揮筆成篇。她寫的多是真實的事情,自稱其作品「幾乎全是傳記文學式」的。她還說過,「我並不是作家,只是一個生活的記錄者。」她的作品自成風格,生活氣息濃厚,感情真摯。有人評論她的作品風格是「朴實、自然、坦率、真情」。
70 年代中期,三毛的作品在台灣極為暢銷,一度出現過「三毛熱」。有人說,三毛在台灣文壇掀起了撒哈拉沙漠的風暴,讓喜愛她的讀者噙著淚水,帶著微笑,注視著她的足跡,從沙漠到海島??撥動了無數讀者的心弦。1986年她還被評為「台灣最暢銷書十作家之一」。
一位台灣作家指出,三毛的文筆清新通俗,具有強烈的個性,這可能是她的作品特別受讀者歡迎的原因。一位台灣心理學教授分析說,三毛將南美洲描寫得那麼好,事實上那兒卻是戰火連天,充滿人間的苦悶。現實生活既然有這么多的苦悶、束縛,尤其年輕人,面對著現有制度下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家多麼希望在精神上暫時舒放自由一些,逃避到一個沒有戰爭,沒有恨,到處充滿愛的世界。這也許是三毛文章受歡迎的原因。
J. 為中國製造原子彈的幾位偉人
1、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於河南開封,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是中國地球物理和空間物 理的開拓者,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奠基人之一。
2、郭永懷(1909.04.04~1968.12.05)空氣動力學家,生於山東省榮成縣。他是中國大陸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學、應用數學和航空事業方面有卓越貢獻。
3、錢學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中將軍銜,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200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4、錢三強(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組織領導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5、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學專家,生於江蘇吳縣。中國光學界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 導者。開拓和推動了中國國防光學工程事業。
6、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論物理學家,生於吉林長春。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參與並領導了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的研製計劃。
7、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安徽寧國人,中國導彈與航天事業開創人之一,曾任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8、陳芳允(1916.04.03~2000.04.29)無線電電子學家,浙江黃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並參與研製出原子彈爆炸測試儀器,並為人造衛星上天作出了貢獻。
9、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蕪湖人,自動控制和導彈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曾任中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的總設計師。
10、屠守鍔(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曾任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遠程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11、吳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學家,生於浙江浦江縣。1948年獲美國卡內基理工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在分離鈾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12、錢驥(1917.12.27~1983.08.28)江蘇金壇人。地球物理與空間物理學家、氣象學家、航天專家。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10)程序員金壇人擴展閱讀:
從籍貫看,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江蘇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雲南、遼寧、河北、山東各1人。錢三強、屠守鍔,趙九章同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開甲和楊嘉墀同為江蘇省吳江縣人。
「兩彈一星」元勛
23位「兩彈一星」元勛青少年成長時期所在的省份排序分別是:
上海最多,有楊嘉墀、姚桐斌、錢學森、屠守鍔、王淦昌5人。
浙江4人,分別是吳自良、陳芳允、趙九章、程開甲。
北京2人:王大珩、錢三強。
安徽3人:鄧稼先、任新民、黃緯祿。
餘下的是:天津1人:於敏。雲南1人:王希季。湖北1人:朱光亞。遼寧1人:孫家棟。湖南1人:陳能寬。四川1人:周光召。山東1人:郭永懷。江蘇1人:錢驥。吉林1人:彭桓武。
在南方(淮河以南的)長大的有16人,北方為7人。如果以東部和西部對比,則來自沿海省份的有14人,來自中部省份的有7人,西部的僅有來自昆明的王希季和重慶的周光召2人。
23位元勛中出自蘇南浙北和長江三角洲地域的就有10人,如果算上長江三角洲接近地安徽南部和中部地區的鄧稼先等3人,則為13人。
23位元勛共有18個姓氏,其中只有3個姓出現率在兩次以上,即:王姓3人,錢姓3人,陳姓2人,其餘姓氏者均各佔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