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大元帥的命令

大元帥的命令

發布時間:2022-04-30 00:46:12

『壹』 十大元帥十大將中,有北方的嗎

十大元帥只有徐向前(1901-1990)是純北方人,山西五台縣。林彪(1906-1971)只能算半個北方人,(湖北自古就是中原,時南時北,亦南亦北,非南非北。)湖北黃崗縣人。
下面是十大元帥的簡歷:

一九五五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了軍銜制。在中南海懷仁堂,毛澤東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帥軍銜;周恩來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將軍銜。中國軍隊著名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將由此確立。

1、元帥——朱德(1886-1976)四川儀隴縣人

2、元帥——彭德懷(1898-1974)湖南省湘潭縣人

3、元帥——林彪(1906-1971)湖北黃崗縣人

4、元帥——劉伯承(1892-1986)四川開縣人

5、元帥——賀龍(1896-1969)湖南桑植縣人

6、元帥——陳毅(1901-1972)四川樂至縣人

7、元帥——羅榮桓(1902-1963)湖南衡山縣人

8、元帥——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縣

9、元帥——聶榮臻(1899-1992)四川江津縣人

10、元帥——葉劍英(1897-1986)廣東梅縣人

1955年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決議。1955年9月27日下午5時,在北京懷仁堂隆重舉行授元帥軍銜及授予勛章典禮,毛澤東主席頒發命令狀,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人元帥軍銜並授予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解放軍歷史上著名的「十大元帥」由此確立。

朱德(1886-1976)
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階。四川儀隴人。1909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後在滇軍任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曾參加護國運動、護法運動。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到蘇聯學習軍事,次年回國。1927年在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長。1930年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軍團長,第一方面軍總司令,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毛澤東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勝利。1933年春和周恩來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上,嚴正批判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堅決擁護和支持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在長征途中,對張國燾的分裂紅軍和叛黨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任總司令)。轉戰晉察冀魯豫等省,建立和擴大抗日根據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灣政策」,對發展大生產運動,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作出了重大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協助毛澤東組織指揮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等三大戰役,隨後又和毛澤東一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指揮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為推翻國民黨統治,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是中共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八屆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第一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彭德懷(1898-1974)

彭德懷,原名彭得華,湖南湘潭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1916年進入湖南湘軍當兵。1922年考入湖南軍官講武堂,1923年畢業,任湘軍連長。1926年任營長,不久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冬任代理團長。1928年1月任團長。同年4月,面對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毅然選擇革命道路,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與滕代遠、黃公略率部發動平江起義,成立紅軍第五軍,任軍長。11月率領紅五軍主力赴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四軍會師。1929年初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後,留在井岡山堅持斗爭。1930年6月任紅三軍團總指揮。 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他參與指揮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在保衛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戰斗中屢建功勛。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0月率部參加長征。1935年1月參加遵義會議,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合後,同張國燾的反黨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斗爭。9月任紅軍陝甘支隊司令員。11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第一方面軍司令員,參與指揮了直羅鎮戰役。1936年被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先後任抗日先鋒軍司令員、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參加指揮了東征和西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副總指揮(第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協助朱德指揮八路軍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開辟華北抗日根據地。1940年秋,在華北組織發動百團大戰,使日本侵略軍受到沉重打擊。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1943年9月回延安,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華北敵後抗戰。1945年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總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西北野戰軍(後編為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放棄延安後,指揮3萬部隊在陝北與敵23萬人周旋作戰,連戰皆捷,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的重點進攻。在戰略決戰階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

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區司令員。1950年10月,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作戰。經過著名的五次戰役,粉碎了聯合國軍對朝鮮北部的進攻,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1952年回國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1954年後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1956年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7月,在廬山會議期間,因為反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傾錯誤,為民請願,而受到錯誤的批判,被打成「彭、張、黃、周反黨集團」的骨幹成員,免去國防部長職務。1965年重新工作,被任命為「三線」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和殘酷迫害,多次被游斗。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他是一代名將,毛澤東曾為之賦詩:「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林彪(1907-1971)

林彪,1907年生於湖北黃岡。1923年6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0月畢業後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起義軍在廣東潮汕地區失敗後,隨朱德、陳毅轉戰閩粵贛湘邊界。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同年4月隨部隊上井岡山,先後任紅軍第四軍二十八團營長、團長,參加了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29年1月隨軍挺進贛南、閩西,3月任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1930年6月任紅四軍軍長。1932年3月任紅一軍團總指揮(後稱軍團長),率部參加了長沙、贛州、漳州、南雄水口、樂安宜黃等重要戰役和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多次指揮所部擔任主攻任務。1934年10月率紅一軍團開始長征,參加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和強渡烏江等作戰。1935年1月參加了遵義會議,會後指揮所部參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作戰。同年9月任陝甘支隊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到達陝北後率部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和東征戰役。1936年6月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後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後兼政治委員。抗戰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師長,率部挺進華北前線,同聶榮臻指揮了平型關戰役。1938年冬赴蘇聯就醫。1942年2月回國。抗戰勝利後,先後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與羅榮桓等指揮了四平、新開嶺、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和遼沈戰役等重要戰役,解放全東北。1948年底率部入關,與羅榮桓、聶榮臻一起指揮平津戰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等職,先後指揮了湘贛、衡寶、廣東、廣西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司令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文革」中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等結成反革命集團,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陰謀敗露後,1971年9月13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地區機毀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劉伯承(1892-1986)

劉伯承,1892年生,重慶開縣人。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辛亥革命時期從軍,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的護國、護法戰爭,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暫編第十五軍軍長。1927年參加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後留學蘇聯,先後在高級步兵學校及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中央紅軍先遣隊司令,中革軍委總參謀長,紅軍大學副校長,中央援西軍司令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 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 中原軍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 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南京市市長。

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4月起任第二至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1982年後因年齡和健康原因辭去黨、國家和軍隊領導職務。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至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

賀龍(1896-1969)

賀龍,原名賀文常,字雲卿,湖南桑植人。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曾任縣討袁護國軍總指揮,湘西護國軍營長,靖國軍團長,四川警備旅旅長,混成旅旅長,建國川軍師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一師師長,第二十軍軍長。1927年8月參加領導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指揮,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長,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書記,紅二軍團總指揮兼紅二軍軍長,紅三軍軍長,紅二、六軍團總指揮兼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和湘鄂川黔軍區司令員,紅二方面軍總指揮。1935年率部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八路軍一二0師師長、一二0師軍政委員會書記,率部開辟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39年任冀中軍政委員會書記、冀中區總指揮部總指揮。1940年任晉西北軍政委員會書記、晉西北軍政民聯合委員會主任委員。1942年到延安,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1945年當選為第七屆中共中央委員。抗戰勝利後,任晉綏軍區兼晉綏野戰軍司令員、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西北軍區司令員、西安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西南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任。1952年任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體委主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1956年當選為第八屆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

1969年6月9日逝世,終年73歲。

陳毅(1901-1972)

陳毅,1901年生,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武漢中央軍校擔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義部隊任第十一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參加領導了湘南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二師黨代表、師長,紅四軍政治部主任、軍委書記,紅六軍、紅三軍政治委員,中共贛西南特委書記,紅二十二軍軍長,江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西方軍總指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紅軍長征後,留在江西蘇區,領導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江南指揮部、蘇北指揮部指揮,新四軍代軍長、軍長。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山東軍區司令員,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建國後,任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長。還曾任國務院外事辦主任,外交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2年1月6日,因患腸癌在北京逝世,終年71歲。

羅榮桓(1902-1963)

羅榮桓,1902年生,湖南省衡山(今衡東)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參加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一團特務連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一師三十一團營黨代表,第二縱隊黨代表,紅四軍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江西軍區政治部主任,紅軍總政治部巡視員、動員部部長,紅八軍團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紅軍大學一科政治委員,中國工農紅軍後方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二書記,華中軍區、中南軍區第一政治委員。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管理部部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63年12月16日逝世,終年61歲。

徐向前(1901-1990)

徐向前,1901年生,原名徐象謙,字子敬。山西五台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任國民軍第二軍第六混成旅教導營教官、參謀、副團長。1927年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隊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廣州起義中任工人赤衛隊第六聯隊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四師第十團黨代表、師參謀長、師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師副師長,紅一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紅四軍參謀長、軍長,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紅軍右路軍總指揮、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副師長,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代校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後改為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委。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央軍委)總參謀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是中共第七、九、十屆中央委員,第八、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90年9月在北京逝世,終年89歲。

聶榮臻(1899-1992)

聶榮臻,1899年12月生,重慶江津人。1922年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19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4年到蘇聯學習。次年9月回國,任黃埔軍校秘書兼政治教官。1926年7月任中共廣東區黨委軍委特派員,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派往上海,協助周恩來將工人糾察隊轉入秘密活動,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軍事部參謀長,並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任十一軍黨代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1929年8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1931年底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委。1932年後任紅軍東路軍政委,參與指揮漳州戰役,率部參加第四、第五次反「圍剿」。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抗戰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師長、政委,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員,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市長,1949年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

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1966年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7年、1982年當選為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1978年任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七至十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92年5月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

葉劍英(1897-1986)

葉劍英,1897年4月28日生,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1917年入雲南講武堂。曾參與籌建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師長,後任四軍參謀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2月率領所部教導團參加廣州起義,任軍事指揮部副總指揮。1928年赴莫斯科學習。1930年回國。1931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歷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長,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西北軍委會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工農紅軍學校校長,瑞金衛戍區司令,閩贛及福建軍區司令員。參加了長征,任一縱隊司令員、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到陝北後參加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參謀長,並協同周恩來在國民黨統治區做統戰工作。1941年2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北平市市長。1946年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首席代表。1948年12月—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書記。

建國後,歷任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廣州市市長、市委書記,華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南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局代書記。1949年10月當選為中蘇友好協會總會理事、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49年12月—1953年1月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50年4月任廣東省政府主席。1950年9月—1954年7月任廣東省政府財經委員會主任(兼)。1953年1月任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9月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1958年3月任軍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兼政委。1959年4月、1965年1月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65年1月當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75年1月任國防部部長。1978年3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83年辭)。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83年6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還曾任中國釣魚協會名譽主席,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十一屆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5年9月經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同意不再擔任中央委員,同年辭去黨、國家和軍隊領導職務。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並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2年獲哥倫比亞眾議院授予的特級大十字民主勛章。

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9歲。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貳』 護法軍政府的大元帥制

1917年9月,孫中山建立護法軍政府,就任海陸軍大元帥,出師討伐段祺瑞 。
1917年8月25日,國會非常會議於廣州召開。29日,通過《國會非常會議組織大綱》,規定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恢復前,由國會非常會議行使國會職能。30日,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於次日公布。9月1日,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次日選舉陸榮廷、唐繼堯為元帥。
據《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規定,中華民國為戡定叛亂、恢復《臨時約法》,特組織中華民國軍政府。軍政府由國會非常會議產生,其改制或改組,均須由國會決定。軍政府實行元帥制,設大元帥一人,元帥三人,由國會非常會議選舉產生,因第三名元帥未能選出,後改設二人。大元帥在《臨時約法》未恢復以前行使國家行政權,對外代表中華民國;元帥協助大元帥籌商政務,並得兼任其他職務。在大元帥因故不能視事時,由首次選出的元帥代行其職權。大元帥制不設內閣總理,以大元帥為國家元首兼行政首腦,類似於總統制。
軍政府設置外交、內政、財政、陸軍、海軍、交通六部,各部設總長一人,由國會非常會議選出,咨請大元帥特任。但當總長缺位尚未選出時,大元帥得先任命署理。各部總長輔助大元帥執行職務。軍政府設都督若幹人,由贊成護法各省都督擔任,凡是以全省兵力宣布同北京政府斷絕關系者,均可為軍政府都督。
據《大元帥府組織條例》規定,大元帥府設置參謀、秘書、參軍三處,其中參謀處設參謀總長一人,參謀次長二人,陸海軍參謀若幹人,必要時得酌設調查、編輯、測繪、作戰、諜報各科;秘書處設秘書長一人,秘書若幹人,得酌設總務、外交、內政、財政、軍事、交通、法制各科;參軍處設參軍長一人,參軍若幹人。另設海軍總司令、親軍總司令、衛戍總司令等,以及顧問、參議若幹人。
9月10日,孫中山就任大元帥之職,並於次日任命軍政府各部總長以及其他軍政人員,以唐紹儀為財政總長(未就職),伍廷芳為外交總長(未就職,改由林森擔任),孫洪伊為內政總長(未就職,改由居正擔任),張開儒為陸軍總長,程璧光為海軍總長(後由林葆懌繼任),胡漢民為交通總長(未就職);李烈鈞為參謀總長,章太炎為秘書長,許崇智為參軍長,林葆懌為海軍總司令,方聲濤為衛戍總司令,李福林為親軍總司令。護法軍政府宣告成立,地址為廣州黃埔公園。
護法軍政府成立後,陸榮廷、唐繼堯並不願接受孫中山領導,極力擴充自身實力與地盤,故一方面不肯就任元帥之職,另一方面試圖分裂護法軍政府,籌劃成立所謂「西南護法各省自治聯合會」,同時積極主張南北議和。大元帥獨任制也遭到護法軍政府內部一些政治派別的不滿,護法軍政府政令實際上難以通行。
1918年5月4日,國會非常會議通過修正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法提案,決定改組護法軍政府,孫中山於同日向國會非常會議辭大元帥職務。

『叄』 元帥的軍銜比將軍大,那為什麼元帥的命令沒人聽,將軍的命令卻是一定執行

元帥與將軍都是古代極其重要的軍職,其中元帥最大,元帥統領三軍,是軍隊地位最高的人。元帥在軍隊雖然地位最高,但在軍隊將軍的命令更管用。將軍相比元帥,更貼近士兵,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軍職所擁有的職權。

元帥與將軍所做的決策范圍也不同,元帥所做的決策籠統很大,再由將軍將決策細分,決策越細,與士兵的聯系就越近,這也是為什麼將軍下的命令比元帥還管用的原因。

『肆』 十大元帥的正確順序

世界十大元帥排名中,中國有兩位元帥入榜。他們分別是林彪和彭德懷,除了林彪和彭德懷,大家知道還有哪些元帥嗎?這些元帥,他們大部分都是在二戰時候立下軍功的一些元帥,主要集中在歐美。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世界十大元帥排名,一起來欣賞一下在世界十大元帥排名中元帥們的雄姿。
世界十大元帥排名1.朱可夫
排名第一是朱可夫,蘇聯軍事家,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指揮者。朱可夫幾乎指揮了所有蘇聯的重大戰役,他是那個時代指揮的戰役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面積最大、兵種最多、人數最多、戰績最多的將領。排名第一,應該沒什麼異議。
世界十大元帥排名2.曼施坦因
排名第二曼施坦因,德國陸軍元帥,擅長機械化部隊突襲戰,人稱「閃電伯爵」,1939年制定曼施坦因計劃」,擊潰英法,1941年,指揮「克里木戰役」,俘虜蘇軍46萬,1943年,發起「哈爾科夫反擊戰」,被稱為「反手一擊行動」,消滅了蘇軍52個紅軍師。
世界十大元帥排名3.山本五十六
排名第三山本五十六,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日本軍中為數不多具有戰備眼光的指揮家。日本海軍航母戰的主要推動者,多次反對挑釁美國,但在日本決定跟美國開戰後,策劃了珍珠港襲擊,確定了一段時間內日本在東南亞的制空權,制海權。
世界十大元帥排名4.林彪
排名第四林彪,大家都很熟啦,紅軍主力戰將,解放戰爭,手握百萬雄兵,指揮遼沈、平津兩大戰役,解放東北、華北全境,最後指揮部隊一直打到了海南島。然而其戰功赫赫的一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組建反黨集團,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最終暴屍於異國荒野。
世界十大元帥排名5.彭德懷
排名第五,抗戰中百團大戰指揮者,解放戰爭中指揮兩大兵團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30萬人,解放了西北五省。最光輝一筆應該是朝鮮戰爭。力敵美國三大將軍,將麥克阿瑟打下崗,並被授予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世界十大元帥排名6.蒙哥馬利
世界十大元帥排名第六蒙哥馬利,英國將軍,在北非英軍被隆美爾打得垂頭喪氣時,蒙哥馬利前往埃及挽救局勢。
蒙哥馬利重新鼓舞了軍隊的士氣,並策劃阿拉曼戰役,一舉扭轉北非戰局,擊敗了「沙漠之狐」隆美爾。當然,他當時的兵力幾乎是隆美爾的二倍,所以雖然號稱「沙漠之狐剋星」,但他依然排在隆美爾之後。
世界十大元帥排名7.尼米茲
排名第七尼米茲,美國海軍五星上將,珍珠港事件之後,尼美茲出任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總司令,接手受到重創的美國太平洋艦隊。上任後,尼米茲就空襲東京,做為珍珠港被襲的回應,之後指揮珊瑚海海戰,與日本打成平手,從而站隱了腳跟。在其後的中途島海戰,尼美茲率領3艘航空母艦伏擊日本的8艘航空母艦。跟他的對手山本五十六是個賭徒不同,尼美茲是個十分謹慎的游戲玩家。他之前成功破譯了日本的密碼,所以才敢大膽以少擊多。中途島海戰,美國在付出1艘航空母艦的代價下擊沉日軍4艘航空母艦,並殲滅250架艦載機。一舉扭轉了太平洋戰局。
世界十大元帥排名8.麥克阿瑟
世界十大元帥排名第八麥克阿瑟,美國遠東軍司令, 五星上將,在太平洋戰爭中,發明了蛙跳戰術,收復東南亞諸島。朝鮮戰爭中策劃仁川登陸。一舉將金日成的軍隊切成兩塊。
世界十大元帥排名9.隆美爾
世界十大元帥排名第九隆美爾,德軍元帥,外號「沙漠之狐」,1941年前往北非,援救被英國打成面條的意麵軍隊。抵達之後,他率部隊在沙漠風暴猛迅穿插,採用包抄、圍殲等戰術逼使兵力戰優的英國軍隊節節敗退。
世界十大元帥排名10.艾森豪威爾
世界十大元帥排名第十艾森豪威爾,美國五星上將,1942年成為歐洲美軍最高司令,成功策劃諾曼底登陸。而且他是一個具備政治視角的軍事家,妥善處理了與英國、法國以及蘇聯的關系,使多國在歐協同做戰得以順利展開。

『伍』 新中國成立以來元帥,將軍的授銜情況。

新中國首次授銜經過

1955年9月27日,即新中國成立6周年國慶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在北京中南海隆重舉行。首先由毛澤東主席授予10人元帥軍銜,隨後由周恩來總理向獲將軍軍銜者授銜。這是我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自1921年誕生以來首次實行軍銜制。

獲得最高的元帥軍銜和勛章的10人是:朱德、彭德懷、林彪、賀龍、劉伯承、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這就是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他們都是解放軍總司令部、四大野戰軍及軍區司令員或參謀長。獲得大將軍銜和勛章的是粟裕、陳賡、羅瑞卿等10人,獲得上將軍銜和勛章的是楊勇、楊成武、宋任窮等人。

授銜儀式後,接著舉行授勛儀式,由毛澤東主席向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立下赫赫功勛的元帥和將軍授予各級勛章。

授予軍人軍銜,是為了確定軍人在軍隊中的地位,便於識別和指揮,也是給軍人的一種榮譽。頒發勛章獎章,是對在革命戰爭時期有功人員的表彰,是歷史總結性的獎勵。軍銜制度的實施和勛章獎章的頒發,都表達了黨和政府以及全國人民對軍隊的關懷,這對於鼓勵廣大軍隊幹部的上進,激發他們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以至於對推進軍隊 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都有重要的作用。

其實在新中國成立第五年時,中央就開始醞釀為在中國人民解放 事業中作出貢獻的各級軍事領導人授銜、授勛。經過反復討論評選, 最後評定十個元帥、十個大將以及數目較多的上將、中將和少將。據 有關史料介紹,最初授銜的評選名單同上述人物有很大分別。在授銜的初步方案中,毛澤東為大元帥,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為元帥, 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等為大將,不少中央領導人也列入了授勛名單。但毛澤東堅持不要大元帥軍銜,不要勛章。為此,在人大常委會的會議上還引起熱烈討論,包括不少民主人士在內的常委會委員紛紛發言,認為毛澤東等領導人,是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創建 者,指揮過許多重大戰役,為軍隊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中都享有崇高的聲譽,應該給他們授銜授勛。尤其是毛澤東功勞最大,應該授予大元帥,授三個一級勛章。

當時主持人大常委會工作的劉少奇把會議的情況向毛澤東匯報。毛澤東聽完匯報後說:你們搞評銜,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現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他問劉少奇:你在部隊里搞過,你也是元帥。劉少奇當即表示:不要評了。他又問周恩來、鄧小平,你們的元帥軍銜,還要不要評啊!周、鄧都擺擺手說:不要評了,不要評了。毛澤東又轉身問過去長期在軍隊擔任領導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又轉到地方工作的鄧子恢、張鼎丞等人:你們幾位的大將軍銜還要不要評啊?眾人也都說:不要評了,不要評了。

以毛澤東為首的一些中央領導人主動提出不接受軍銜,對全軍幹部是個很大的教育,也解決了評銜工作中的許多矛盾。原來一些自認為評低了的人,也從思想上想通了,這就大大地推動了授銜工作的順利進行。最後的方案是:不設大元帥軍銜,只評了10個元帥,10個大將,55名上將,175名中將,802名少將。除了賽福鼎、烏蘭夫、謝富治、韋國清、葉飛、閻紅彥等少數幾位因特殊情況授予軍銜外,其他已轉到地方工作的人,包括駐外大使,都沒有授予軍銜。

在元帥、將軍授銜後,各大軍區、各總部、軍兵種、院校隨後也舉行了校、尉級授銜、授勛儀式。

『陸』 十大元帥排名

歷史人物的排名,特別是並稱人物的排名的確是有講究的,也就是都要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排序的。那麼,新中國成立之初授勛的「十大元帥」排名是怎樣的呢?

我的回答是:這十大元帥的排名順序就是1955年授勛時所定下的順序,這個順序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9月9日、11日,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討論有關授予元帥軍銜問題,最後確定了授予朱德等10人元帥軍銜。鄧小平不授元帥軍銜。9月16日,國務院舉行第18次全體會議,主持會議的陳雲副總理解釋說:有些同志曾長期在解放軍中服務,現在轉業了,沒有授予軍銜。授元帥的同志定為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如鄧小平同志,在革命戰爭中對建軍和指揮作戰都是有功的,也是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考慮可以授,但他現在的工作主要是中央秘書長,搞個元帥不好,他自己也認為還是不授予好。毛澤東無論從哪方面講,都可以授予大元帥銜,但經中央和毛澤東本人考慮,還是不授予好,將來需要,什麼時候授都可以。這樣,授予朱德等1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就定了下來。

都明白了嗎?點個贊吧!

『柒』 元帥編號005是誰

1614位開國將帥中,元帥排在最前頭,所立功勞最多,所擔責任最重,所接受的鮮花與掌聲也最豐厚。

1955年授銜以後,聚焦在十位元帥身上的目光與日俱增,人們圍繞這一等級的軍銜發問,有些問題倒也值得推敲,可以拿出來與眾人共同探討一番。

元帥的由來

元帥二字,是我國本土創造的一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禧公二十七年》所記載的晉文公「謀元帥」的言論中,至今已有2600多年了。

起初,元帥只表達將帥之長的含義,到了南北朝時期,元帥演變為統軍征戰的官職稱呼,隋唐以後將該職位保留,依據分工,冠以不同名號。

從模糊的「將帥之長」的概念,到官位職稱,元帥在古代中國並不代表軍銜,真正將元帥當成最高軍銜來稱呼的,是16世紀的法國軍隊。

在那之後,這一軍銜等級被多個國家採用,至19世紀,法國先後有44人被授元帥。

就連蘇聯也被影響,實行軍銜制之初沒有元帥,後來緊隨潮流,加上了。

中國近代史中,當過大元帥的有孫中山,張作霖曾自封安國軍大元帥,但明眼人都知道,不作數的。

有人說,蔣介石當過大元帥,簡直是胡扯。

1927年國民黨政府成立後,有明確規定,不再繼續使用大元帥名稱,當時的老蔣可以說自己是主席或者陸海空軍總司令,就是不能說自己是大元帥。

元帥的全稱

我國的軍銜制全稱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大將及以下可以稱作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但是,如果把元帥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總歸是有些奇怪的。

有些人可能會說,一直都稱呼元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習慣使然,叫別的肯定短時間內無法適應。

其實,不管是不是叫習慣了,從始至終,我軍都只承認一種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2014年,北京某家報紙發布了一篇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的稱謂沒有什麼不妥》的文章,列出了幾個論據:

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只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中的一個等級;

第二,元帥軍銜與所有軍官軍銜同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官編制軍銜……

就第一點來說,國家立法文件,早就命名了元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其他的軍銜等級前面,可沒有加定語去修飾;

再看第二點,《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編制軍銜》條例明確說明,軍官的職務都得在編,把軍銜給寫清楚,元帥則無需納入編制體系,由此可見元帥與軍官的不同,可見其獨特性。

1955年到1965年間,我軍首次實施軍銜制,1988年恢復軍銜制,除了55年授予了朱德、彭德懷、林彪等人元帥,此後再無其他人獲此殊榮。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雖然列入了解放軍軍銜序列,但元帥的軍銜只給了開國的十位,故全稱不可亂叫,否則降低了地位,欠妥。

元帥的評定

粟裕讓帥一說,我在一些論文中看到過,主要依據是毛澤東的衛士長李銀橋的口述。

畢竟粟裕在解放戰爭時大放異彩,毛澤東同志都誇贊了蘇中七戰七捷,單論戰功,如果粟裕稱第二,基本上無人可稱第一了。

陳毅曾說,如果粟裕都算不會打仗了,那就沒人會打仗了。

因此,粟裕沒當上元帥,令不少軍事迷唏噓不已。

但評元帥這事,並不單單論戰功,是資歷、軍功、品德等的多重考量。

就像大學里評國家獎學金,不光要看平時的考試成績,還得看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參與比賽累計下來的分數,最終才能選出適合的人。

我軍的發展其實脈絡清晰,紅軍時期有紅一、二、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游擊隊以及陝北紅軍;

抗日戰爭時期有八路軍115師、120師及129師,新四軍;

解放戰爭有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和華北野戰軍。我們的元帥,基本上是上述軍隊里的軍政主官。

最後選出來的元帥,是三個時期軍隊的代表,見證了隊伍的成長。

把軍隊比作嬰兒,十位元帥就是「母親」,陪伴他們從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到牙牙學語,再到英姿颯爽少年郎。

把標准具體化,元帥都滿足了參與創建革命根據地,紅軍時期軍團級或軍級職務,抗戰時八路軍師級、新四軍軍級或一級軍區領導職務,解放戰爭野戰軍領導職務,授銜時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職務五大要求。

元帥的命令狀

朱德總司令居十大元帥之首,但是授予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命令狀卻並不是001號,001號簽發給了誰呢?給了排在第五的賀龍。

賀龍是八一南昌起義的總指揮,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我們的建軍節就設在了八月一號。

和其他九位元帥相比,賀龍剛剛鬧革命時,文化水平不高,南昌起義之後才曉得讀書的重要性,開始每天堅持識字。

年輕的時候,賀龍混過社會,進過國民革命軍,經歷豐富,膽子又大,確實是一塊從軍的料子。

蔣介石看好賀龍,為了拉攏他,不惜擲重金。

大概意思就是,你過來和我干,我給你500萬光洋加一個漢陽兵工廠,再把武漢衛戍司令的位置空開來給你,就問你心不心動?

還真別說,賀龍沒心動,他就想穿「草鞋」,錢財對他來說,區區身外之物。

1927年7月初,賀龍與周恩來第一次見面。

兩人從家國前途談到個人前途,賀龍直言不諱:「我認定共產黨是最好的黨,只要你們相信我,我就別無所求了。」

後來,賀龍在瑞金錦江中學的一個教室里入黨時,周恩來同志主持儀式,一些老革命也在場。

入黨前,譚平山問了賀龍幾個問題,賀龍的回答如今讀來,還是讓人忍不住落淚。

譚平山問:「請問你的動產不動產、現金還有多少?還剩多少?」

賀龍答:「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

周逸群又問:「你在工農軍政各界有什麼社會關系?他們對革命的態度怎麼樣?」

賀龍答:「以前的社會關系,參加革命後都不來往了。」

這些對話,記錄在了賀龍的入黨登記表中。

這張表,現保存在南昌起義紀念館。

賀龍,一片赤誠,把一切都交給了中國共產黨。

元帥的001號證書,簽發給了賀龍,也合情合理。

遺憾的是,毛澤東同志和賀龍元帥均已作古,其他參與授銜工作的將領也都已逝世,我們無法再去細細探究考證,只能順藤摸瓜地猜測。

除了命令狀,還有勛章。

八一勛章是有編號的,也是從001開始編,但是勛章的001號不是賀龍。

當時,頒現役軍人的勛章和獎章花費了兩年多,本來轉業的軍人也要頒勛章,但出於種種原因不了了之。

毛澤東同志帶頭不要勛章,因此,預留給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尾數編號為001、002、003的三個一級勛章,未能正式頒發出去,只從004開始發。

所以,才出現了我軍第一元帥朱德首先獲得的勛章和證書尾數編號均為004的現象。

但朱總司令後面,空出了005,彭德懷元帥是006,以此類推,賀龍便獲得了009,命令狀證書為001。

『捌』 十大元帥

十大元帥是指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十位軍事家。他們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955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批准軍委提出的授銜名單。因此,彭德懷要羅榮桓、宋任窮等代為起草國務院總理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呈請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函稿。9月3日,羅榮桓等將起草的函稿呈周恩來並劉少奇審查修改,並提出由國務院秘書處轉送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討論通過。羅榮桓等在該函稿中明確提到:「中央已決定現任軍委委員之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11位同志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在決定實行軍銜制時,中共中央決定,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隊幹部原則上不參加授予現役軍銜,考慮到歷史情況和現實需要有的人可以授予預備役軍銜。陳毅和鄧小平,除擔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與軍事工作直接有關外,主要還是從事政府和黨務工作。陳毅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在軍隊中都沒有其他職務。按照這一原則,既可以給他們授軍銜也可以不授。
195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會議的議題之一是有關授予元帥軍銜問題。1955年9月11日晚,中共中央書記處再次召開會議,專門討論授予元帥軍銜問題。因周恩來在北戴河,1955年9月9日和11日的這兩次書記處會議,他都沒有參加。1955年9月11日周恩來打電話給時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談了自己的意見,主張授予陳毅元帥軍銜。周恩來說:「軍銜授予,對陳毅同志現在和將來的工作均無不便之處,平時可以不穿軍服(必要時穿)。蘇聯的布爾加寧同志原也有元帥軍銜,現在他做部長會議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帥頭銜了。可以說是一個例子。」
根據材料,筆者判斷:1955年9月11日晚的這次會議,即舉行授銜、授勛儀式前的半個月,中央才最後敲定授予朱德等10人元帥軍銜。大致可以判定,在這兩次會議上,中央決定鄧小平不授元帥軍銜。同時,對是否授予陳毅元帥軍銜也出現了不同意見。因此,才有了周恩來1955年9月11日主張陳毅還是授銜的電話。也就是說到9月中旬10個元帥才最後確定下來。
9月16日,國務院第十八次全體會議討論並通過授予解放軍有功人員勛章的第一批名單等問題時,主持會議的陳雲解釋說:有些同志曾長期在解放軍中服役,轉業了,沒有授予軍銜。授元帥的同志定為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如鄧小平同志,在革命戰爭中對建軍和指揮作戰都是有功的,也是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考慮可以授予,但他的工作主要是做中央秘書長,搞個元帥不好,他自己也認為還是不授予好。毛主席無論從哪方面講,都可授大元帥銜,但經中央和毛主席本人考慮,還是不授了,將來需要,什麼時候授都可以。同一天,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致函全國人大常委會,建議授予朱德等10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1955年9月23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審議了周恩來的建議,決定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同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議,發布授銜命令。9月27日,在中南海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及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有功人員勛章典禮,朱德等10人被授予元帥軍銜,劉伯承、林彪因有病未出席授銜、授勛典禮。。

『玖』 十大元帥 十大將軍 57位上將 117位中將都分別是誰

1、十大元帥: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拾』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和元帥的區別

一、級別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在1955年至1965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軍銜,在這段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第二軍銜。

二、人數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只設一人,是毛澤東(毛澤東拒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設10人,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三、使用性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從未授予過人,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的授予條件,當時只有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時任中共中央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毛澤東符合。

但由於毛澤東本人拒絕接受該軍銜,所以直至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廢止為止,該軍銜一直空缺。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時,在北京懷仁堂隆重舉行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及授予勛章典禮,毛澤東主席頒發命令狀,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並授予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解放軍歷史上著名的「十大元帥」由此確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

閱讀全文

與大元帥的命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編程買蘋果電腦 瀏覽:760
flac演算法 瀏覽:497
reactnative與android 瀏覽:663
程序員是干什麼的工作好嗎 瀏覽:258
kbuild編譯ko 瀏覽:469
條件編譯的宏 瀏覽:564
韓語編程語言 瀏覽:644
小程序開發如何租用伺服器 瀏覽:78
怎麼把釘釘文件夾保存到手機里 瀏覽:69
兵法pdf 瀏覽:643
app格式化下載不起怎麼辦 瀏覽:34
信捷加密文件是幹嘛用的 瀏覽:952
su模型下載怎麼解壓不了 瀏覽:182
國際體驗服如何把伺服器改為亞服 瀏覽:882
手機怎麼關閉視頻加密 瀏覽:464
單片機編程存表法 瀏覽:722
富士康伺服器是什麼 瀏覽:455
編譯是二進制嗎 瀏覽:264
小程序賬號登錄源碼 瀏覽:878
雲南社保局app叫什麼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