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種入侵對當地環境有多大的影響中國怎麼解決物種入侵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也是越來越密切,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物種入侵的問題,很多物種總是因為直接或者間接的入侵到中國,因為在當地沒有天敵,所以泛濫的很快,給當地的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傷害,其實關於物種入侵的問題,不止是在中國有,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全球化的問題。
⑵ 簡述入侵檢測常用的四種方法
入侵檢測系統所採用的技術可分為特徵檢測與異常檢測兩種。
1、特徵檢測
特徵檢測(Signature-based detection) 又稱Misuse detection ,這一檢測假設入侵者活動可以用一種模式來表示,系統的目標是檢測主體活動是否符合這些模式。
它可以將已有的入侵方法檢查出來,但對新的入侵方法無能為力。其難點在於如何設計模式既能夠表達「入侵」現象又不會將正常的活動包含進來。
2、異常檢測
異常檢測(Anomaly detection) 的假設是入侵者活動異常於正常主體的活動。根據這一理念建立主體正常活動的「活動簡檔」,將當前主體的活動狀況與「活動簡檔」相比較,當違反其統計規律時,認為該活動可能是「入侵」行為。
異常檢測的難題在於如何建立「活動簡檔」以及如何設計統計演算法,從而不把正常的操作作為「入侵」或忽略真正的「入侵」行為。
(2)程序員入侵生物擴展閱讀
入侵分類:
1、基於主機
一般主要使用操作系統的審計、跟蹤日誌作為數據源,某些也會主動與主機系統進行交互以獲得不存在於系統日誌中的信息以檢測入侵。
這種類型的檢測系統不需要額外的硬體.對網路流量不敏感,效率高,能准確定位入侵並及時進行反應,但是佔用主機資源,依賴於主機的可靠性,所能檢測的攻擊類型受限。不能檢測網路攻擊。
2、基於網路
通過被動地監聽網路上傳輸的原始流量,對獲取的網路數據進行處理,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再通過與已知攻擊特徵相匹配或與正常網路行為原型相比較來識別攻擊事件。
此類檢測系統不依賴操作系統作為檢測資源,可應用於不同的操作系統平台;配置簡單,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審計和登錄機制;可檢測協議攻擊、特定環境的攻擊等多種攻擊。
但它只能監視經過本網段的活動,無法得到主機系統的實時狀態,精確度較差。大部分入侵檢測工具都是基於網路的入侵檢測系統。
3、分布式
這種入侵檢測系統一般為分布式結構,由多個部件組成,在關鍵主機上採用主機入侵檢測,在網路關鍵節點上採用網路入侵檢測,同時分析來自主機系統的審計日誌和來自網路的數據流,判斷被保護系統是否受到攻擊。
⑶ 生物入侵的現象有哪些
【基本概念】
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後成為野生狀態,並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這些生物被叫做外來物種。外來物種是指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范圍及擴散潛力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圍以外或在沒有直接或間接引入或人類照顧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生態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等特點;被入侵生態系統具有足夠的可利用資源,缺乏自然控制機制,人類進入的頻率高等特點。外來物種的「外來」是以生態系統來定義的。
[編輯本段]【入侵案例】
德國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德國小蠊,原產於德國,故稱「德國小蠊」。因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在商品流通運輸的過程中輸入我國,由於其體態與蟑螂極為相似,個體的大小如一般蟑螂成蟲的四分之一,屬蟑螂的一個品種。
小蠊的繁殖速度比一般蟑螂要快數千倍,經半個月左右其幼卵即可長成成蟲,群體數量比一般蟑螂多幾倍乃至幾千倍。小蠊的生活習性與一般蟑螂相似,喜在賓館、酒店的中西廚房、酒吧、餐廳、包房等場所活動。它對人們造成的危害與蟑螂類似,主要是它們在活動其間將許多有害物質及病菌等傳播到人們的食品及用具中,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
德國小蠊在室內蟑螂中最小的一種,體長在15毫米以下。成蟲為棕黃色。在前胸背板上有兩條平行的褐色縱紋。
德國小蠊一年能經歷4-5個世代。
德國小蠊卵鞘一直拖在雌蟲的尾端,直至孵出若蟲才脫落。若蟲因此隨母體到處擴散。
若蟲經5—7次蛻皮後成為成蟲,若蟲期為30-56天。
德國小蠊正式大規模入駐中國有近二十年的時間,已經從開始的少數大城市蔓延到幾乎中小城市甚至小集鎮和農村地區,據國家疾控中心相關資料顯示,一隻雌性德國小蠊一年最多可以繁殖出一百萬只後代。隨著防治用殺蟲劑的大量使用,德國小蠊已經具備了極強的抗葯性,多數殺蟲劑對其無效。因德國小蠊的存在和難以防治,導致目前蟑螂已取代老鼠成為四害之首!
摘自《蟑螂防治網》http://www.zhanglangw.com
隨著國家、地區間經濟、文化交往的日益頻繁密切,隨著全球環境不穩定因素的不斷增多,一切沒有硝煙的生態戰爭——「生物入侵」正在全世界范圍悄悄打響,其造成的生態災難正嚴重威脅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及全球的生態安全。
被喻為「紫色惡魔」的鳳眼蓮(Bichhornia crassipes即中國人俗稱的「水葫蘆」)在全世界水域的肆虐繁殖即是外來物種入侵最典型的一個例子。1884年,原產於南美洲委內瑞拉的風眼蓮被送到了美國新奧爾良的博覽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人見其花朵艷麗無比,便將其作為觀賞植物帶回了各自的國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極強的鳳眼蓮便從此成為各國大傷腦筋的頭號有害植物。在非洲,鳳眼蓮遍布尼羅河;在泰國,鳳眼蓮布滿湄南河;而美國南部沿墨西哥灣內陸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層層的鳳眼蓮堵得水泄不通,不僅導致船隻無法通行,還導致魚蝦絕跡,河水臭氣熏天;而我國的雲南滇池,也曾因為水葫蘆瘋狂蔓延而被專家指稱患上了「生態癌症」。
此外,澳大利亞的「兔災」,地中海的「毒藻」,美國五大湖的「斑馬貽貝」,夏威夷的「蛙聲」以及入侵我國的「莖澤蘭」、「大米草」、「松材線蟲」,「加拿大一枝黃花」、「克氏螯蝦」、「美國白蛾」等等外來物種入侵的事例舉不勝舉。由於缺少自然天敵的制約,這些外來入侵者不僅破壞食物鏈,威脅其他生物的生存,而且還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的報告,外來物種入侵給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4000億美元。
[編輯本段]【入侵起因】
外來物種引進是與生物入侵密切聯系的一個概念。任何生物物種,總是先形成於某一特定地點,隨後通過遷移或引入,逐漸適應遷移地或引入地的自然生存環境並逐漸擴大其生存范圍,這一過程即被稱為外來物種的引進(簡稱引種)。
毋庸置疑,正確的行種會增加引種地區生物的多樣性,也會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如美國於20世紀初從我國引種大豆,其種植面積從6000多萬畝增加到現在的4億多畝,目前,美國已成為大豆的最大生產國、出口國。就我國而言,早在公元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返回後,我國歷史便揭開了引進外來物種的一頁,苜蓿、葡萄、蠶豆、胡蘿卜、豌豆、石榴、核桃等物種便開始源源不斷地沿著絲蠶之路被引進到了中原地區,而玉米、花生、甘薯、馬鈴薯、芒果、檳榔、無花果、番木瓜、夾竹桃、油棕、桉樹等物種也非我國原產,也是歷經好幾百年陸續被引入我國的重要物種。
相反,不適當的引種則會使得缺乏自然天敵的外來物種迅速繁殖,並搶奪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進而導致生態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種的減少和滅絕,嚴重危及一國的生態安全。此種意義上的物種引進即被稱為「外來物種的入侵」。由此,這種對等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外來物種即被稱為「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
我們不難看出,「入侵種」不同於「外來物種」,它特指的是有害的外來物種,如前面提到的「鳳眼蓮」「松材線蟲」「大米草」等,其范疇小於「外來物種」;而「外來物種入侵」也不同於「外來物種引進」,它特指的是入侵種經自然或人為的途徑,從原生地傳播到入侵地,並損害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甚至危及人類健康,從而造成經濟損失及生存災難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氣候環境等因素的變化,某些在引進後相對一段時期內不具有危害性的物種有可能逐漸會轉認為「入侵種」,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外來種引進的結果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預見性。這也使得外來物種入侵的防治工作顯得更加復雜、棘手。
[編輯本段]【入侵渠道】
總體來看,生物入侵的渠道包括以下三種:
▲(一)自然入侵
這種入侵不是人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過風媒、水體流動或由昆蟲、鳥類的傳帶,使得植物種子或動物幼蟲、卵或微生物發生自然遷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來物種的入侵。
如紫莖澤蘭,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潛蠅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我國的。
▲(二)無意引進
這種引進方式雖然是人為引進的,但在主觀上並沒有引進的意圖,而是伴隨著進出口貿易,海輪或入境旅遊在無意間被引入的。
如「松材線蟲」就是我國貿易商在進口設備時隨著木材制的包裝箱帶進來的。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輪,其數百萬噸的壓艙水的釋放也成為水生生物無意引進的一種主要渠道。此外,入境旅客攜帶的果蔬肉類甚至旅客的鞋底,可能都會成為外來生物無意入侵的渠道。
▲(三)有意引進
應當說,這是外來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國出於發展農業、林業和漁業的需要,往往會有意識引進優良的動植物品種。如20世紀初,紐西蘭從我國引種獼猴桃,美國從我國引種大豆等。但由於缺乏全面綜合的風險評估制度,世界各國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大米草、水花生、福壽螺等。這些入侵種由於被改變了物種的生存環境和食物鏈,在缺乏天敵制約的情況下泛濫成災。全世界大多數的有害生物都是通過這種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國的。
(四)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國際合作及他國的立法實踐
外來物種入侵作為一種全球范圍的生態家現象已逐漸成為導致犧牲多樣性喪失、物種滅絕的重要原因。根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提供的數據,目前全球瀕臨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共有10954種,全球魚類的1/3,哺乳類的、鳥類的、爬行類的1/4,都已高度瀕危,如果照此速度發展到2100年,地球上1/3到2/3的植物、動物以及其他有機體將消失,這些物種大規模死亡的現象和6500萬年前恐龍的消亡差不多。[6]
如此嚴峻的形勢,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逐漸意識到單靠一國的力量根本無法阻擋外來物種的肆意入侵,而積極的國際合作才能更有效地解除外來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危脅。
[編輯本段]【嚴重後果】
外來有害生物侵入適宜生長的新區後,其種群會迅速繁殖,並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新的「優勢種」,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安全,具體而言,其導致的惡果主要有以下幾項:
■第一,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物的多樣性,並加速物種的滅絕。
生物的多樣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種和它們的遺傳信息和生物體與生存環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級的復雜系統。[2]雖然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但任何一個國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盡力維護本國生物的多樣性。而外來物種入侵卻是威脅生物多樣性的頭號敵人,入侵種被引入異地後,由於其新生環境缺乏能制約其繁殖的自然天敵及其他制約因素,其後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擴張,形成優勢種群,並與當地物種競爭有限的食物資源和空間資源,直接導致當地物種的退化,甚至被滅絕。
■第二,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態平衡。
外來物種入侵,會對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營養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結構穩定性及遺傳多樣性等方面造成影響,從而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如引自澳大利亞而入侵我國海南島和 雷州半島許多林場的外來物種薇甘菊,由於這種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從而造成土壤極其乾燥,對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薇甘菊還能分泌化學物質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曾一度嚴重影響整個林場的生產與發展。
■第三,外來物種入侵會因其可能攜帶的病原微生物而對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如起源於東亞的「荷蘭榆樹病」曾入侵歐洲,並於1910年和1970年兩次引起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榆樹死亡。又如40年前傳入我國的豚草,其花粉導致的「枯草熱」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每到花粉飄散的7—9月,體質過敏者便會發生哮喘,打噴嚏,流鼻涕等症狀,甚至由於導致其它並發症的產生而死亡。
■第四,外來物種入還會給受害各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想要徹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來物種是相當困難的,實際上,僅僅是用於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費用就相當昂貴。在英國,為了控制12種最具危險性的外來入侵物種,在1989—1992年,光除草劑就花費了3.44億美元,而美國每年為控制「鳳眼蓮」的繁殖蔓延就要花掉300萬美元,同樣,我國每年因打撈水葫蘆的費用就多達5—10億元,由於水葫蘆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接近100億元。
據美國、印度、南非向聯合國提交的研究報告顯示,這三個國家每年受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分別為1500億美元,1300億美元和800多億美元。[4]而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報告,外來物種在非洲蔓延迅速,已嚴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和經濟發展,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多達數十億美元,且報告的起草人霍華德認為,目前所了解到的外來物種給非洲造成的破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對非洲生態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可能要比估計的大得多。
[編輯本段]【國際法規】
目前,外來物種入侵作為全球性問題已經引起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廣泛關注,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國際海事組織(IMO)等國際組織已制定了關於如何引進外來物種、如何預防、消除、控制外來物種入侵等各方面的指南等技術性文件。而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也先後建立了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各種技術准則及指南,並進行了相應的立法,努力加強本國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防禦能力及綜合治理能力。
1982年—1988年,眾多科學家開始在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的組織下就外來物種入侵的本質開展討論。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與會各國簽署了「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包括中國),這是有關生物安全的一個最重要的全球性公約。對於外來物種的入侵,《公約》第8條明確規定:「必須預防和控制外來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同時《公約》還要求每一締約國應直接或要求其管轄下提供《公約》所規定生物體的任何自然人和法人,將該締約國在處理這種生物體方面有關使用和安全的任何現有資料以及有關該生物體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的任何現有資料,提供給將要引進這些生物的締約國。
此外,與控制外來物種密切相關的兩個國際規則:SPS協議(即《關於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協議》)以及TBT協議(即《貿易技術壁壘協議》)也都明確規定,在有充分科學依據的情況下為保護生產安全和國家安全,可以設置一些技術壁壘,以阻止有害生物的入侵。
事實上,對於抵禦海洋外來生物的入侵早在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公約》里已明確規定,各國必須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減少和控制由於故意或偶然在海洋環境某一特定部分引進外來的新的物種致使海洋環境可能發生重大和有害的變化。
總的來看,為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目前已通過了40多項國際公約、協議和指南,且有許多協議正在制定中。雖然許多公約在一定程度上還缺乏約束力,雖然各國在檢疫標準的制定上還存在著一些差距和矛盾,但這些文件仍在一定范圍內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國際海事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正在更加積極致力於加強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國際合作。
放眼世界各國,美國和澳大利亞對於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立法舉措值得借鑒。
作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早在90年代初期就展開了相應的立法工作。19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非本地物種法》,旨在對美國航運實踐進行研究以幫助掌握如何引進外來物種以及如何防止有害物種的引進。當1999年1月首屆海洋生物入侵國際會議在美國馬薩諸塞特理工學院如期舉行後,總統柯林頓簽發總統命令,成立由各部門代表組成的入侵種理事會,該理事會必須與聯邦、州、有關科學家、大學、航運業、環境機構和農場組織等不同單位共同合作,相互協助,開展工作,抵禦外來入侵種。
澳大利亞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防治對農業、林業造成嚴重影響的220多種有害雜草;二是如何解除通過輪船壓艙水攜帶的海洋外來物種入侵的威脅。基於此,1996年,澳大利亞首先從總體上制定了《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策略》,旨在通過制定各種環境影響評價計劃以及建立防治有害外來物種的生物學和其他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小外來物種引進的風險。
1997年《國家雜草策略》(1999年最新修訂)由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環境與保護委員會、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農業與資源管理委員會以及澳大利亞林業部共同發布。《國家雜草策略》主要規定了外來雜草管理的3個目標,並明確了政府、社區、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各自的義務、責任,最終提出相應的行動策略。此外,針對雜草的引進,澳大利亞還建立了一套雜草風險評價系統(WRA),通過問題和評分標準的制定,對將有意引進的外來植物進行風險評價。
為了防治海洋有害物種的入侵,澳大利亞檢疫與檢驗局在1991年發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強制執行的有關壓艙水的規范性文件——《壓艙水指南》(1999年最新修訂),要求對所有進入澳大利亞水域的船隻必須服從強制的壓艙水管理。此外,關於壓艙水的排放、報告和檢疫方面的問題在此文件中也行出了詳細規定。
[編輯本段]【中國對策】
·我國生物入侵現狀
我國地域遼闊,棲息地類型繁多,生態系統多樣,大多數外來物種都很容易在我國找到適宜的生長繁殖地,這也使得我國較容易遭受外來物種的入侵。
由於長期以來對外來物種的入侵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系統的調查研究,至今我國仍不能提供較為權威的反映入侵我國的外來物種的目錄資料,雖然國家環保總局曾公布了首批16種「外來物入侵物種」 [7]但實際入侵動植物的數量卻遠不止這些。據初步統計,目前我國已知的外來入侵物種至少包括300種入侵植物,40種入侵動物,11種入侵微生物。其中水葫蘆、水花生、紫莖澤蘭、大米草、薇甘菊等8種入侵植物給農林業帶來了嚴重危害,而危害最嚴重的害蟲則有14種,包括美國白蛾、松材線蟲、馬鈴薯甲蟲等。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16種有害外來物種分別為:紫莖澤蘭,薇甘菊、空心蓮子草、豚草、毒麥、互花米草、飛機草、鳳眼蓮(水葫蘆)、假高粱、蔗扁蛾、濕地松粉蚧、強大小蠹、美國白蛾、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牛蛙。
這些外來入侵生物,目前已然成為我國農業、林業、牧業生產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頭號敵人。
一方面它給我國農業、林業、牧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據估算,僅幾種主要外來入侵種每年給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多達500億元人民幣。
另一方面,它使得我國維護生物多樣性的任務更加艱巨。據調查,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公布的100種破壞力最強的外來入侵物種中,約有一半侵入了我國。與此相一致的是在《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列出的6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有156個均在我國。因此,維護生物多樣性,全力抵禦外來物種的入侵的工作已刻不容緩。
·我國防治生物入侵立法現狀及存在問題剖析
目前來看,我國尚沒有制定一部專門的外來物種管理法規,更沒有建立外來物種引進的風險評估機制、綜合治理機制及跟蹤監測機制,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立法工作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立法分散,可操作性不強
目前與外來物種防治相關的法律規定主要散見於《海洋保護法》、《農業法》、《漁業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等法律法規之中,不僅過於分散,不成體系,而且其規定過於原則,針對性和操作性均不強。
如《環保法》雖然涉及到了環境生物的保護,但卻並未明確提出外來物入侵及其防治的問題。又如,經修訂並於2003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農業法》在64條第一款中加入「從境外引進生物物種資源應當依法進行登記或審批,並採取相應安全控制措施」,但時至今日,我國卻沒有建立相應的外來物種檔案分類管理制度及定期調查的跟蹤監測制度,如何進行「安全控制」?
2、缺乏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機構,涉及的部門包括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環保總局、農業部、林業部等。由於受各自職責所限,在外來物種入侵前的防範及入侵後的應對工作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脫節。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本來可以被拒之門外的入侵種或可以在入侵初期被徹底根治的入侵種,卻由於管理體制的問題,最終肆意擴散和猖獗蔓延,而管理部門也錯失了一次又一次預防和扼制其生長繁殖的大好時機。
3、相關規定仍顯單薄,多項法律制度仍需建立或進一步完善
長期以來,我國外來物種防治的內容都僅僅集中在對病蟲害及疫種的檢疫上,對於風險評估制度、跟蹤監測制度及綜合治理制度都鮮有涉及;對於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目標、程序、手段等也均未涉及。
·我國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立法完善
1、建立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
在這一點上,美國的做法值得借鑒。在1999年以前,美國也沒有設立專門機構領導防治外來物種的入侵工作,但日益嚴重的入侵危機和堅決的反入侵的決心促成了美國入侵物種理事會的誕生,而此理事會的主要職責則是與不同級別、不同地區、不同種類的各個部門、機構、單位進行積極協作,並對各部門之間的協作計劃的執行進行監督。
具體到我國,應成立包括檢疫、環保、海洋、農業、林業、貿易、科研機構等各部門在內的統一協調管理機構。此機構應從國家利益,而不是部門利益出發,全面綜合開展外來物種的防治工作。在外來物種引進之前,應由農業或林業或海洋管理部門會同科研機構進行引進風險評估,由環保部門作出環境評價,再由檢疫部門進行嚴格的口岸把關,多方協調行動共同高效開展外來物種的防治工作。
2、完善風險評估制度
要阻止外來物種的入侵,首要的工作就是防禦,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就是力爭在第一時間,第一地區將危害性較大的生物堅決拒之門外。
澳大利亞建立的雜草風險評價系統值得學習。該評價系統根據待引進物種的有關信息、生物學特徵、繁殖和傳播方式以及氣候參數等情況,設計49個問題,通過問卷的方式回答每個問題,再對每一問題的回答給出得分,將所有問題的得分相加,根據最終的得分與標准值的比較來決定是否引進該物種。一般包括三種結果:
一是允許該物種進口;二是不允許該物種進口;三是需要對這一植物進行更多的評價。
通過這樣一種雜草風險評價系統可以表明生態系統受引進物種影響的可能性的大小,從而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危害生態系統的雜草被引進。
我國長期以來對於有意引進的外來物種僅僅是由檢疫部門根據檢疫目錄進行病蟲害及疫種的一般性檢疫,如果外來物中本身沒有病蟲害,或本身不是疫蟲、疫草,則一般卻可以安全過關。因此,對於首次引進或短期內不能發現其危害性的有害生物,沒有對其進行科學的風險評估,導致一大批有害生物堂而皇之地被引進我國。值得慶幸的是,這個問題已在國內引起廣泛關注。2000年12月19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的《進境植物和植物產品風險分析管理規定》(2003年2月1日施行)設專章規定了「風險評估」制度,規定由國家質檢總局採用定性、定量或兩者結合的立法開展風險評估制度。此項制度的建立無疑是我國抵禦外來物種入侵的一項重大的制度進步,但依筆者看來,仍存在兩項不足:
第一,風險評估的主體僅限於檢疫部門,缺乏與其他生產部門及科研機構的協調合作。毋庸置疑,科學的風險評估應當建立在對該項物種的生物學特徵,繁殖和傳播能力,親緣關系各方信息全面掌握的基礎之上,而各部門各科研機構的合作是獲取充分信息的重要途徑:
因此,有關風險評估主體的規定不盡合理,應擴大合作范圍。
第二,缺少評估具體指標的規定,僅僅規定了一些評估時應當考慮的因素,操作性不強。
筆者認為應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風險指數評估體系,即根據其遺傳特性、繁殖和擴散能力及其生物學特徵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設置不同的問題,根據回答問題的得分來量化其風險程度的大小,從而使風險評估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建立跟蹤監測制度
某一外來生物品種被引進後,如果不繼續跟蹤監測,則一旦此種生物被事實證明為有害生物或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而逐漸轉化為有害生物後,對一國來講,就等與放棄了在其蔓延初期就將其徹底根除的機會,面臨的很可能就是一場嚴重的生態災害。
由此,我們也不難得出結論:首先應建立引進物種的檔案分類制度,對其進入我國的時間、地點都作詳細登記;其次應定期對其生長繁殖情況進行監測,掌握其生存發展動態,建立對外來物種的跟蹤監測制度。一旦發現問題,就能及時解決。既不會對我國生態安全造成威脅,也無須投入巨額資金進行治理。
4、建立綜合治理制度
對於已經入侵的有害物種,要通過綜合治理制度,確保可持續的控制與管理技術體系的建立。外來有害物種一旦侵入,要徹底根治難度很大。因此,必須通過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的綜合運用,發揮各種治理方法的優勢,達到對外來入侵物種的最佳治理效果。
5、加強檢疫工作力度並建立外來物種疫情報告體系和信息共享體系
一方面,檢疫部門應加強檢疫,嚴厲打擊走私動植物和逃避檢疫事件;在外來入侵物種最易集中進入的地區,加強人員配合,加強檢疫力量。
另一方面,加強科研和信息交流,建立起省、市、縣級的多層次的外來物種疫情的報告和分析系統,並建立外來物種疫情的查訊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從而幫助農戶或飼養戶掌握病害情況,盡量減少風險。
[編輯本段]【情況總結】
不同生態系統不同物種的引進給社會經濟及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隨著各國不斷完善現行的法律應對機制,隨著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入,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工作必將會取得更大成效,盡管這一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也有一些專家認為,生物入侵也許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並沒有充足可信的證據表明存在有「入侵種危機」。他們認為自然生態系統本身就是在不斷變化的,一直都有一些新物種進入某一個生態系統,而其結果也不一定就是有害的——例如某些地方的生物多樣性會隨著入侵種的介入而增加。
[編輯本段]【註解注釋】
①:「外來物種每年給非洲造成數十億美元」〔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3,(4):101
②: 蔣有緒.「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與入世後的對策」〔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3,(10):1
③: 張潤志、桑衛國、孫江華、薛大勇、康樂.「生物入侵與外來入侵物種的控制」〔J〕.前沿,56卷6期:12
④: 陳賽.「外來物種入侵及其環境法律調控准則」〔J〕.新疆環境保護,2002,24(4):32
⑤:「外來物種每年給非洲造成數十億美元」〔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3,(4):101
⑥:蔡守秋.「論生物安全法」〔J〕,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2,(2):4
⑦: 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16種有害外來物種分別為:紫莖澤蘭,薇甘菊、空心蓮子草、豚草、毒麥、互花米草、飛機草、鳳眼蓮(水葫蘆)、假高粱、蔗扁蛾、濕地松粉蚧、強大小蠹、美國白蛾、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牛蛙。
⑷ 外來物種入侵是如何造成的人類應該怎樣做
1. 中國外來物種入侵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物種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之一。已知有陸生脊椎動物2 554種,魚類3 862種,高等植物約30 000種,包括昆蟲在內的無脊椎動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細菌、放線菌種類更為繁多。根據文獻記載和初步調查,中國已知的外來歸化植物超過600種,其中外來雜草108種,隸屬23科76屬,被認為是全國性或是地區性的有15種。目前嚴重危害我國的外來動物約有40餘種,昆蟲類包括美國白蛾、松突圓蚧、濕地松粉蚧、稻水象甲、美洲斑潛蠅、松材線蟲、蔗扁蛾、蘋果綿蚜、葡萄根瘤蚜、二斑葉蟎、馬鈴薯甲蟲、小楹白蟻、紅脂大小蠹等。其它外來動物,還有原產於南美洲的大瓶螺,原產於東非的褐雲瑪瑙螺,原產於北美洲的麝鼠,原產於前蘇聯的松鼠,原產南美洲的海狸鼠等。引進外來魚類對湖泊的本地魚種和生態系統也構成了巨大威脅,雲南水域的生物多樣性最大的威脅就來自於外來入侵的魚類,例如草魚、鰱、鱅、太湖新銀魚、麥穗魚、子陵吻鰕虎魚、波氏吻鰕虎魚等。目前對農業危害較大的外來微生物或病害水稻細菌性條斑病(Xanthomonas oryzicola)、馬鈴薯癌腫病(Synchytrium endobi-oticum)、大豆疫病(Phytophthora megasperma)、棉花黃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柑橘黃龍病、柑橘潰瘍病 (Xanthomonas citri)、木薯細菌性枯萎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ihotis)、煙草環斑病毒病、番茄潰瘍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se subsp. mishiganen)、鱗球莖莖線蟲(Ditylenchus spp.)等。
不過在我國浩繁的生物種類中到底有多少外來物種尚不得而知。同時,中國很容易遭受外來物種的侵害。由於我國南北跨度5500km,東西距離5200km,跨越50個緯度及5個氣候帶(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數外來種都可能在我國找到合適的棲息地。
我國的外來物種入侵問題具有以下特點:
a. 涉及面廣:全國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均發現入侵種。到2002年5月,中國共建立了1500個自然保護區,覆蓋全國總面積的大約9%,除少數偏僻的保護區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入侵種。
b. 涉及的生態系統多: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從森林、農業區、水域、濕地、草原、城市居民區等都可見到。其中以低海拔地區及熱帶島嶼生態系統的受損程度最為嚴重。
c. 涉及的物種類型多:從脊椎動物(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行類、魚類)、無脊椎動物(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植物,到細菌、病毒都能夠找到例證。
d. 帶來的危害嚴重:在我國許多地方停止原始森林砍伐,嚴禁人為進一步生態破壞的情況下,外來入侵種已經成為當前生態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對於水域生態系統和南方熱帶、亞熱帶地區,已經上升成為第一位重要的影響因素。
2. 外來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渠道)
生物入侵最根本的原因是人類活動把這些物種帶到了它們不應該出現的地方。因此,我們稱這些物種是"有害的",實際上對這些物種而言是不公平的,它們只是呆錯了地方,而造成這種錯誤的原因常常是人類的一些對生態環境安全不負責任的活動。外來入侵物種問題的關鍵是人為問題。引種(Introction)是指以人類為媒介,將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轉移到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范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地區。這種轉移可以是國家內的或國家間的。引種可以被分為:有意引種和無意引種兩類。
有意引種(Intentional introction)是指人類有意實行的引種,將某個物種有目的地轉移到其自然分布范圍及擴散潛力以外(這類引種可以是授權的或未經授權的)。
無意引種(Unintentional introction)是指某個物種利用人類或人類傳送系統為媒介,擴散到其自然分布范圍以外的地方,從而形成的非有意的引入。
外來物種都是通過這兩種方式被引種到其非原產地。
·有意引種
中國從外地或國外引入優良品種有著悠久的歷史。早期的引入常常通過民族的遷移和地區之間的貿易實現。原產非洲的酸豆(Tamarins indica)以及原產中亞的葡萄(Vitis vinifera)、紫苜蓿(Medicago sativa)、石榴(Punica granatum)、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等經濟植物的種子就是公元前4世紀和1世紀時分別通過古代著名的「蜀-身毒(即印度)道」和「絲綢之路」引入我國的。此後,北宋時有蘆薈(Aloe barbdensis,或A. vera var. chinensis)(它原產於非洲東北部,現於華南的沿海地區歸化),17世紀時有甘薯(Ipomoea batatas)、煙草(Nicotiana tabacum)及西番蓮(Passiflora coerulea)等經濟植物被轉引到中國。稍早,荷蘭人曾將一些美洲種類,如銀合歡(Leucaena leucocephala)、金合歡(Acacia farnesiana)、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等引進台灣,上述種類中的大多數後來歸化為野生植物。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後,香港、廣州、廈門、上海、青島、煙台和大連等海港成為外來雜草進入中國的主要入口。先後有香絲草(Conyza bonariensis)(1857)、小白酒草 (Conyza canadensis)(1862)、一年蓬(Erigeron annuus)(1886)等雜草在香港、煙台和上海等口岸登陸,並逐漸向內地蔓延。有些栽培植物的引種時間和逸生地點比較沒有規律,例如法國傳教士曾將歐洲的荊豆(Ulex europaeus)引種到四川城口教堂附近,隨後荊豆大量逸生。
現在種植、養殖單位幾乎都在從外地或外國引種。這些部門或單位包括農業、林業、園林、水產、畜牧、特種養殖業以及各種飼養繁殖基地等。其中大部分引種是以提高經濟收益、觀賞、環保等為主要目的的,但是也有部分種類由於引種不當,成為有害物種。在我國目前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中,超過50%的種類是人為引種的結果。
有意引種的目的多種多樣的,主要可以分為以下方面:
作為牧草或飼料
因作為牧草或飼料引進而造成入侵的例子很多,例如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紫苜蓿、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賽葵(Malvastrum coromandelianum)、大黍(Panicum maximum)、梯牧草(Phleum pratense)、牧地狼尾草(Pennisetum setosum)、蘇丹草(Sorghum sudanense)、波斯黑麥草(Lolium persicum)、大漂(Pistia stratiotes)、芒穎大麥草(Hordeum jubatum)、鳳眼蓮等。我國畜牧業長期過度放牧,草場退化,加大了各地對新的優質速生牧草的需求,這給國外草種公司向中國傾銷草種提供了一個極好時機。現在正在開展的大量新牧草實驗,多是測試國外草種公司提供的品種是否能夠在我國的土地上迅速生長,令人憂慮的是其中一些草種已成為危險的外來入侵種。空心蓮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俗稱「水花生」,50年代後,南方許多地方曾經將此草作豬飼料引種擴散,嗣後逸為野生。1986年的調查發現水花生自然發生面積約為889 600 hm2,已經成為蔬菜、甘薯等作物田及柑橘園的主要害草。
作為觀賞植物
對奇花異草的追求,促使人們不斷地引進外地的或國外的花草品種。這些花草免不了從花園中逃逸,而在自然生長下,其中一些外來觀賞植物逃逸後成為危險的外來入侵種,如熊耳草(Ageratum houstonianum)、劍葉金雞菊(Coreopsis lanceolata)、秋英(Cosmos bipinnata)、堆心菊(Helenium autumnale)、萬壽菊(Tagetes erecta)、加拿大一枝黃花、牽牛(Pharbitis nil)、圓葉牽牛(P. purpurea)、馬纓丹(Lantana camara)、含羞草(Mimosa pudica)、紅花酢醬草(Oxalis corymbosa)、韭蓮(Zephyranthes grandiflora)、荊豆(Ulex europaeus)、蜘蛛蘭(Hymenocallis littoralis)等。
水族館和家庭水族箱的普及,也使一些外來水生植物成為外來入侵種。例如原產美國的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現已經出現在浙江的河流中;來自南美洲的粉綠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已在台灣歸化。盡管前一種只開花不結果,後者只有雌株,這兩種都不產生種子,但它們可通過無性生殖方式迅速擴散。如從亞得里亞海引到法國水族館的綠藻(Caulerpa taxifolia),就是通過釋放孢子,在法國當地海洋生態系統中形成了優勢種群,使本地海洋植物大量消亡。馬纓丹(Lantana camara)原產熱帶美洲。1645年間由荷蘭人引入台灣, 作為觀賞植物栽培。現在在中國熱帶及南亞熱帶地區蔓延,排擠當地植物,堵塞道路。其植株具臭味,莖有刺,是一種有害灌木。其肉質果實通過當地鳥類啄食而得到進一步的傳播。水族箱中常飼養的清道夫是吸口鯰屬的一種(Plecostomus punctatus),原產拉丁美洲。最近報道在北京南長河、南方的珠江和漢江採集到。在台灣宜蘭縣冬山河報道,該物種在宜蘭沒有天敵,而繁殖力很強,每次產下300-500粒卵,孵化率幾乎達100%。以其他魚類的卵為食,使台灣本地魚種逐漸減少。為此,宜蘭還發動了一場清魚行動。
作為葯用植物
我國傳統中醫葯所採用的超過12000多種生物絕大部分為中國原產,也有部分為外來物種,其中一些已經成為入侵種,如肥皂草(Saponaria officinalis)、含羞草決明(Cassia mimosoides)、決明(Cassia tora)、土人參(Talinum paniculatum)、望江南、垂序商陸(Phytolacca americana)、洋金花(Datura metel)、澳洲茄(Solanum laciniatum)等。
作為改善環境植物
為快速解決生態環境退化、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水域污染等長期困擾著我們的問題,人們往往片面地看待外來物種的某些特點,這就為外來物種的入侵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現在很多地區都在積極地進行植被恢復工作,但其中使用的一些物種是危險的外來物種。目前已經有一些物種形成入侵,典型的案例有互花大米草、薇甘菊和鳳眼蓮等。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從美國東海岸鹽沼植被後被引進。首先於1980年10月在福建沿海等地試種,之後得到大規模宣傳,1982年擴種到江蘇、廣東、浙江和山東等地。當初引種的目的是為保灘護岸、改良土壤、綠化海灘與改善海灘生態環境。現在這個物種已經在浙江、福建、廣東、香港大面積逸生,1990年僅福建寧德東吾洋一帶的水產業一年的損失就達1000萬元以上。這個物種已經成為沿海地區影響當地漁業產量,威脅紅樹林的一個嚴重問題。
城市景觀建設和園林綠化也大量使用外來種,常常造成當地生態系統和景觀的徹底改變。以草坪業為例,隨著全國城市大面積興建各種不同功能用途的草坪(高爾夫球場、足球場、公園綠地等),進而推動了我國草坪業的迅速發展,使草坪草種子的需求量急劇增加,而目前使用的草種主要是國外的優良草坪品種。除結縷草(Zoysia materlla)種子外,其他草種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僅1997年進口量就達2000噸以上。到1990年為止,我國先後引進了114個不同的冷季草種,主要從美國引種。現在已經有一些種類形成入侵現象,如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等。事實上,我國幅員遼闊,種質資源豐富,在草種選種方面有很大的潛力。
作為食物
美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對食品多樣性的講究是世界任何其他民族都無法比擬的。人們為了追求食品的色、香、味、新、奇,大量引種食用植物和動物,殊不知,這樣也會造成生物入侵,如作為蔬菜引進的番杏(Tetragonia tetragonioides)、尾穗莧(Amaranthus caudatus)、落葵 (Basella alba);作為水果引進的番石榴(Psidium guajava)、雞蛋果(Passiflora elis)、作為產生「涼粉」原料的假酸漿(Nicandra physaloides)以及作為食用動物的大瓶螺、褐雲瑪瑙螺等。有一些哺乳動物的皮張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如麝鼠和海狸鼠,人們在大范圍內推廣飼養以獲取皮張,結果也形成生物入侵。大瓶螺(Ampullaria gigas)1981年由一位巴西籍華人引入到廣東,目的是作為養殖食用。自1984年,大瓶螺在廣東、福建、雲南等地廣為養殖。由於過度養殖,加上味道不好,它被釋放到野外。大瓶螺適應和繁殖能力強,食量大且食物種類繁多。它散布很快,破壞蔬菜和水生農作物。1988年開始,大瓶螺在廣東省37個縣25 000 hm2的土地上造成了巨大損失。
作為麻類作物
一些古代引入的麻類作物,如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大麻(Cannabis sativa)等,這些麻類作物的栽培業隨著棉花的引入而逐漸遭淘汰、在許多地方淪為雜草。
作為寵物
一些動物作為寵物而在城市中廣泛養殖,生存能力較強的一些鸚鵡,如小葵花鳳頭鸚鵡(Cacacatua sulpurea)和虹彩吸蜜鸚鵡(Trichoglossus haematotus),在當地野化後,數量大增,過度利用結果實的灌木,或者過度採食嫩葉,危害當地植被。巴西龜(Trachemys scripta)已經是全球性的外來入侵種,目前在我國從北到南的幾乎所有的寵物市場上都能見到巴西龜的出售。雖然我國還沒有報道關於巴西龜的危害,但這已經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1)列為世界最危險的100個入侵種之一,同時巴西龜也是疾病傳播的媒介。台灣引進南美洲產「寵物鼠」,也曾引起疾病傳播的恐懼。
作為水產養殖品種
水產養殖業是我國的重要產業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幾乎所有可以利用開展養殖的水域,如河流、湖泊、池塘、水庫、稻田和公園都或多或少地在開展養殖業。涉及到的外來物種包括從國外引進的,如克氏原螯蝦(Procambius clarkii)、羅氏沼蝦(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紅螯螯蝦(Cherax quadricianalus)、虹鱒魚(Oncorhynchus mykiss)、口孵非鯽(Tilapia sp.)、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匙吻鱘(Polyodoh spathula)、淡水白鯧(Colossoma brachypomum)、斑點叉尾鮰(Morone saxatilis),以及一些食肉性魚類(特別以小型魚類為食)如加州鱸(Micropterus salmoides)、條紋石鮨(Morone saxatilis)和金眼石鮨(Morone chrysops)等等。從額爾齊斯河引入的河鱸(Perca fulviatilis)已導致新疆博斯騰湖中的新疆大頭魚(Aspiorhynchus laticeps)的滅絕。除了這些從國外引進的物種外,我國南方本地產魚類,如「四大家魚」(青草鰱鱅)被引進到西北和西南部高海拔水域,這些物種以及隨這些物種的引進而帶入的小型雜魚(鰕虎魚、麥穗魚等)所引起的災難並不亞於國外的物種。鱅魚(Aristichthys nobilis)在雲南杞麓湖和星雲湖的養殖,導致杞麓湖和星雲湖中當地魚種大頭鯉(Cyprinus pellegrini)數量急劇減少,現在不得不依靠人工培育。例如克氏原螯蝦(Procambius clarkii)中國40年代早期從日本引進克氏原螯蝦開展人工養殖。與大多數水生物種不同,雌性克氏原螯蝦自己孵化卵,因此不需要花錢進行人工孵化。一旦池塘投放了原種,克氏原螯蝦即可實現自我維持,在收獲後,不需要再投放原種。克氏原螯蝦常常和其他的農作物,特別是水稻,一起混養。收獲時逃逸的個體在堤壩上挖洞生存下來。到下個季節,又形成繁殖種群,以殘留的農作物和其他食物為生。在南京、安徽滁縣先有養殖,然後擴散到中國中部、北部和南部地區,並在野外形成了大量種群。
異地放生
在中國、越南、馬來西亞、泰國、韓國和柬埔寨,人們因放生捕獲的動物,特別是鳥類、魚類、烏龜而做的善事會受到尊敬,但一項研究顯示,在放生的鳥類中,有6%是外來的;多數魚類、龜鱉類更是在國外捕獲用來圈養的物種,而這些物種有可能具有入侵性[10]。很顯然,具有文化含義的「做善事」並未考慮到對本土生態體系產生的有害影響。原因是,人們沒有外來入侵物種的概念,也不了解外來入侵種帶來的危害。
我國南方有食野生動物的惡習,另外野生動物作為寵物和中醫葯成分也被利用。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因此而十分猖獗,大量野生動物來自周邊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也有一些野生動物從遙遠的歐洲、非洲和美洲,走私到我國。我國政府對非法野生動物的貿易管理也在加強。但是如何處理沒收的野生動物常常成為令人擔憂和頭疼的問題。因為走私的野生動物中有許多是外來物種,或者常常攜帶著外來的野生動物疾病。隨意放生這些沒收的外域野生動物,可能導致部分種死亡,另一些則有造成生物入侵的危險,對我國當地野生動物或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這些結果都違背了放生者的初衷。
植物園、動物園、野生動物園的引入
我國許多城市都有動物園、植物園、鳥園。已經有許多外來植物從植物園逃逸歸化,也有形成入侵的事例。動物園雖然還沒有報道有入侵問題,但也有一些物種在野外自然繁殖,如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已經在北京形成了自然種群。特別是現在各地時興建立野生動物園,大量物種被散放到自然區域中,如不加強管理措施,防止動物園、植物園、鳥園和野生動物園外來物種的逃逸(其中可能會攜帶外來的野生生物疾病),這些潛在的外來入侵種源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生態入侵。
·無意引種
很多外來入侵生物是隨人類活動而無意傳入的。通常是隨人及其產品通過飛機、輪船、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作為偷渡者或"搭便車"被引入到新的環境。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增加,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大,國際旅遊業的快速升溫,外來入侵生物藉助這些途徑越來越多地傳入我國。除交通工具外,建設開發、軍隊轉移、快件服務、信函郵寄等也會無意引入外來物種。
下面列出了無意引種的主要途徑,但有的入侵生物並不是只通過一種途徑傳入,可能通過兩種或多種途徑交叉傳入,在時間上並非只有一次傳入,可能是兩次或多次傳入。多途徑、多次數的傳入加大了外來生物定植和擴散的可能性。
隨人類交通工具帶入
許多外來物種隨著交通路線進入和蔓延,加上公路和鐵路周圍植被通常遭到破壞而退化,因此這些地方通常是外來物種最早或經常出現的地方。如豚草多發生於鐵路公路兩側,最初是隨火車從朝鮮傳入的;新疆的褐家鼠和黃胸鼠也是通過鐵路從內地傳入的。
船隻攜帶
在海洋中,經過億萬年所形成的數以萬計的物種,由於受到外界環境的限制,如海洋間大陸的阻隔、溫度的差別以及低鹽的河口徑流等,使許多種生物僅能生活在一個局部的海域,成為該海域的地方種或本地種。也有些生物,由於其成體或幼體游動或漂浮,海流和海潮的傳送,以及某些動物(如海龜、鯨和海鳥等)的攜帶,使其分布范圍擴大,成為廣布種。但是有些種類的轉移卻與人類的船隻攜帶有關。
攜帶的方式主要通過壓艙水的異地排放。壓艙水一般來自船舶的始發港或途徑的沿岸水域。據估計世界上每年由船舶轉移的壓艙水有100億噸之多。因此許多細菌和動植物也被吸入並轉移到下一個掛靠的港口。我國沿岸海域有害赤潮生物有16種左右,其中絕大部分主要是通過壓艙水等途徑在全世界各沿岸海域傳播。外來赤潮生物種加劇了我國沿海赤潮現象的發生[3]。另一種通過船舶引入的方式是營固著生活的生物(如藤壺)等附著在船隻上被帶入新的領域。這些外來生物被引入後,有的種類根本破壞或改變了原來的生態面貌,例如食肉性的紅螺(Rapana thomasiana)1947年自日本海遷移到黑海,十年後,幾乎將黑海塔烏塔海灘的牡蠣完全消滅。
船上裝載的生物繁殖體有時可能被丟棄,或在船沉沒後逸出,隨浪沖出海岸。東海和南海一些無人小島上生長的匙葉伽蘭菜(Kalanchoe spathulata)和蘆薈等,便可能是早年海船上的棄物。
海洋垃圾
隨著廢棄的塑料物和其他人造垃圾漂浮的海洋生物正向南極洲和一些熱帶島嶼進犯,對當地的物種造成威脅。這些垃圾使向亞熱帶地區擴散的生物增加了1倍,在高緯度地區甚至增加了2倍多。與像椰子或木材之類的自然漂浮物相比,海洋生物更喜歡附在塑料容器等不易被降解的垃圾上漂浮,藉助這些載體,它們幾乎可以漂浮到世界的任何地方。
⑸ 什麼是計算機病毒
一、計算機病毒(Computer Virus)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被明確定義,病毒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而在一般教科書及通用資料中被定義為:利用計算機軟體與硬體的缺陷,由被感染機內部發出的破壞計算機數據並影響計算機正常工作的一組指令集或程序代碼 。計算機病毒最早出現在70年代 David Gerrold 科幻小說 When H.A.R.L.I.E. was One.最早科學定義出現在 1983:在Fred Cohen (南加大) 的博士論文 「計算機病毒實驗」「一種能把自己(或經演變)注入其它程序的計算機程序」啟動區病毒,宏(macro)病毒,腳本(script)病毒也是相同概念傳播機制同生物病毒類似.生物病毒是把自己注入細胞之中。
電腦病毒二、計算機病毒的長期性:病毒往往會利用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弱點進行傳播,提高系統的安全性是防病毒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完美的系統是不存在的,過於強調提高系統的安全性將使系統多數時間用於病毒檢查,系統失去了可用性、實用性和易用性,另一方面,信息保密的要求讓人們在泄密和抓住病毒之間無法選擇。病毒與反病毒將作為一種技術對抗長期存在,兩種技術都將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得到長期的發展。
三、計算機病毒的產生:病毒不是來源於突發或偶然的原因。一次突發的停電和偶然的錯誤,會在計算機的磁碟和內存中產生一些亂碼和隨機指令,但這些代碼是無序和混亂的,病毒則是一種比較完美的,精巧嚴謹的代碼,按照嚴格的秩序組織起來,與所在的系統網路環境相適應和配合起來,病毒不會通過偶然形成,並且需要有一定的長度,這個基本的長度從概率上來講是不可能通過隨機代碼產生的。現在流行的病毒是由人為故意編寫的,多數病毒可以找到作者和產地信息,從大量的統計分析來看,病毒作者主要情況和目的是:一些天才的程序員為了表現自己和證明自己的能力,出於對上司的不滿,為了好奇,為了報復,為了祝賀和求愛,為了得到控制口令,為了軟體拿不到報酬預留的陷阱等.當然也有因政治,軍事,宗教,民族.專利等方面的需求而專門編寫的,其中也包括一些病毒研究機構和黑客的測試病毒.
四、計算機病毒的特點,計算機病毒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寄生性:計算機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當執行這個程序時,病毒就起破壞作用,而在未啟動這個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人發覺的。
(2) 傳染性:計算機病毒不但本身具有破壞性,更有害的是具有傳染性,一旦病毒被復制或產生變種,其速度之快令人難以預防。傳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徵。在生物界,病毒通過傳染從一個生物體擴散到另一個生物體。在適當的條件下,它可得到大量繁殖,並使被感染的生物體表現出病症甚至死亡。同樣,計算機病毒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從已被感染的計算機擴散到未被感染的計算機,在某些情況下造成被感染的計算機工作失常甚至癱瘓。與生物病毒不同的是,計算機病毒是一段人為編制的計算機程序代碼,這段程序代碼一旦進入計算機並得以執行,它就會搜尋其他符合其傳染條件的程序或存儲介質,確定目標後再將自身代碼插入其中,達到自我繁殖的目的。只要一台計算機染毒,如不及時處理,那麼病毒會在這台機子上迅速擴散,其中的大量文件(一般是可執行文件)會被感染。而被感染的文件又成了新的傳染源,再與其他機器進行數據交換或通過網路接觸,病毒會繼續進行傳染。 正常的計算機程序一般是不會將自身的代碼強行連接到其他程序之上的。而病毒卻能使自身的代碼強行傳染到一切符合其傳染條件的未受到傳染的程序之上。計算機病毒可通過各種可能的渠道,如軟盤、計算機網路去傳染其他的計算機。當您在一台機器上發現了病毒時,往往曾在這台計算機上用過的軟盤已感染上了病毒,而與這台機器相聯網的其他計算機也許也被該病毒染上了。是否具有傳染性是判別一個程序是否為計算機病毒的最重要條件。 病毒程序通過修改磁碟扇區信息或文件內容並把自身嵌入到其中的方法達到病毒的傳染和擴散。被嵌入的程序叫做宿主程序;
(3) 潛伏性:有些病毒像定時炸彈一樣,讓它什麼時間發作是預先設計好的。比如黑色星期五病毒,不到預定時間一點都覺察不出來,等到條件具備的時候一下子就爆炸開來,對系統進行破壞。一個編制精巧的計算機病毒程序,進入系統之後一般不會馬上發作,可以在幾周或者幾個月內甚至幾年內隱藏在合法文件中,對其他系統進行傳染,而不被人發現,潛伏性愈好,其在系統中的存在時間就會愈長,病毒的傳染范圍就會愈大。 潛伏性的第一種表現是指,病毒程序不用專用檢測程序是檢查不出來的,因此病毒可以靜靜地躲在磁碟或磁帶里呆上幾天,甚至幾年,一旦時機成熟,得到運行機會,就又要四處繁殖、擴散,繼續為害。潛伏性的第二種表現是指,計算機病毒的內部往往有一種觸發機制,不滿足觸發條件時,計算機病毒除了傳染外不做什麼破壞。觸發條件一旦得到滿足,有的在屏幕上顯示信息、圖形或特殊標識,有的則執行破壞系統的操作,如格式化磁碟、刪除磁碟文件、對數據文件做加密、封鎖鍵盤以及使系統死鎖等;
(4) 隱蔽性:計算機病毒具有很強的隱蔽性,有的可以通過病毒軟體檢查出來,有的根本就查不出來,有的時隱時現、變化無常,這類病毒處理起來通常很困難。
(5)破壞性:計算機中毒後,可能會導致正常的程序無法運行,把計算機內的文件刪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通常表現為:增、刪、改、移。
(6)計算機病毒的可觸發性:病毒因某個事件或數值的出現,誘使病毒實施感染或進行攻擊的特性稱為可觸發性。為了隱蔽自己,病毒必須潛伏,少做動作。如果完全不動,一直潛伏的話,病毒既不能感染也不能進行破壞,便失去了殺傷力。病毒既要隱蔽又要維持殺傷力,它必須具有可觸發性。病毒的觸發機制就是用來控制感染和破壞動作的頻率的。病毒具有預定的觸發條件,這些條件可能是時間、日期、文件類型或某些特定數據等。病毒運行時,觸發機制檢查預定條件是否滿足,如果滿足,啟動感染或破壞動作,使病毒進行感染或攻擊;如果不滿足,使病毒繼續潛伏。
五、計算機病毒分類,根據多年對計算機病毒的研究,按照科學的、系統的、嚴密的方法,計算機病毒可分類如下:按照計算機病毒屬性的方法進行分類,計算機病毒可以根據下面的屬性進行分類:
按照計算機病毒存在的媒體進行分類:
(1)根據病毒存在的媒體,病毒可以劃分為網路病毒,文件病毒,引導型病毒。網路病毒通過計算機網路傳播感染網路中的可執行文件,文件病毒感染計算機中的文件(如:COM,EXE,DOC等),引導型病毒感染啟動扇區(Boot)和硬碟的系統引導扇區(MBR),還有這三種情況的混合型,例如:多型病毒(文件和引導型)感染文件和引導扇區兩種目標,這樣的病毒通常都具有復雜的演算法,它們使用非常規的辦法侵入系統,同時使用了加密和變形演算法。
按照計算機病毒傳染的方法進行分類:
(2)根據病毒傳染的方法可分為駐留型病毒和非駐留型病毒,駐留型病毒感染計算機後,把自身的內存駐留部分放在內存(RAM)中,這一部分程序掛接系統調用並合並到操作系統中去,他處於激活狀態,一直到關機或重新啟動.非駐留型病毒在得到機會激活時並不感染計算機內存,一些病毒在內存中留有小部分,但是並不通過這一部分進行傳染,這類病毒也被劃分為非駐留型病毒。
(3) 根據病毒破壞的能力可劃分為以下幾種:
無害型
除了傳染時減少磁碟的可用空間外,對系統沒有其它影響。
無危險型
這類病毒僅僅是減少內存、顯示圖像、發出聲音及同類音響。
危險型
這類病毒在計算機系統操作中造成嚴重的錯誤。
非常危險型
這類病毒刪除程序、破壞數據、清除系統內存區和操作系統中重要的信息。這些病毒對系統造成的危害,並不是本身的演算法中存在危險的調用,而是當它們傳染時會引起無法預料的和災難性的破壞。由病毒引起其它的程序產生的錯誤也會破壞文件和扇區,這些病毒也按照他們引起的破壞能力劃分。一些現在的無害型病毒也可能會對新版的DOS、Windows和其它操作系統造成破壞。例如:在早期的病毒中,有一個「Denzuk」病毒在360K磁碟上很好的工作,不會造成任何破壞,但是在後來的高密度軟盤上卻能引起大量的數據丟失。
(4)根據病毒特有的演算法,病毒可以劃分為:
1. 伴隨型病毒,這一類病毒並不改變文件本身,它們根據演算法產生EXE文件的伴隨體,具有同樣的名字和不同的擴展名(COM),例如:XCOPY.EXE的伴隨體是XCOPY.COM。病毒把自身寫入COM文件並不改變EXE文件,當DOS載入文件時,伴隨體優先被執行到,再由伴隨體載入執行原來的EXE文件。
2. 「蠕蟲」型病毒,通過計算機網路傳播,不改變文件和資料信息,利用網路從一台機器的內存傳播到其它機器的內存,計算網路地址,將自身的病毒通過網路發送。有時它們在系統存在,一般除了內存不佔用其它資源。
3. 寄生型病毒 除了伴隨和「蠕蟲」型,其它病毒均可稱為寄生型病毒,它們依附在系統的引導扇區或文件中,通過系統的功能進行傳播,按其演算法不同可分為:練習型病毒,病毒自身包含錯誤,不能進行很好的傳播,例如一些病毒在調試階段。
4. 詭秘型病毒 它們一般不直接修改DOS中斷和扇區數據,而是通過設備技術和文件緩沖區等DOS內部修改,不易看到資源,使用比較高級的技術。利用DOS空閑的數據區進行工作。
5. 變型病毒(又稱幽靈病毒) 這一類病毒使用一個復雜的演算法,使自己每傳播一份都具有不同的內容和長度。它們一般的作法是一段混有無關指令的解碼演算法和被變化過的病毒體組成。
六、計算機病毒的發展,在病毒的發展史上,病毒的出現是有規律的,一般情況下一種新的病毒技術出現後,病毒迅速發展,接著反病毒技術的發展會抑制其流傳。操作系統升級後,病毒也會調整為新的方式,產生新的病毒技術。它可劃分為:
DOS引導階段
1987年,計算機病毒主要是引導型病毒,具有代表性的是「小球」和「石頭」病毒。當時的計算機硬體較少,功能簡單,一般需要通過軟盤啟動後使用.引導型病毒利用軟盤的啟動原理工作,它們修改系統啟動扇區,在計算機啟動時首先取得控制權,減少系統內存,修改磁碟讀寫中斷,影響系統工作效率,在系統存取磁碟時進行傳播;
1989年,引導型病毒發展為可以感染硬碟,典型的代表有「石頭2」;
DOS可執行階段
1989年,可執行文件型病毒出現,它們利用DOS系統載入執行文件的機制工作,代表為「耶路撒冷」,「星期天」病毒,病毒代碼在系統執行文件時取得控制權,修改DOS中斷,在系統調用時進行傳染,並將自己附加在可執行文件中,使文件長度增加。
1990年,發展為復合型病毒,可感染COM和EXE文件。
伴隨、批次型階段
1992年,伴隨型病毒出現,它們利用DOS載入文件的優先順序進行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是「金蟬」病毒,它感染EXE文件時生成一個和EXE同名但擴展名為COM的伴隨體;它感染文件時,改原來的COM文件為同名的EXE文件,再產生一個原名的伴隨體,文件擴展名為COM,這樣,在DOS載入文件時,病毒就取得控制權.這類病毒的特點是不改變原來的文件內容,日期及屬性,解除病毒時只要將其伴隨體刪除即可。在非DOS操作系統中,一些伴隨型病毒利用操作系統的描述語言進行工作,具有典型代表的是「海盜旗」病毒,它在得到執行時,詢問用戶名稱和口令,然後返回一個出錯信息,將自身刪除。批次型病毒是工作在DOS下的和「海盜旗」病毒類似的一類病毒。
幽靈、多形階段
1994年,隨著匯編語言的發展,實現同一功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完成,這些方式的組合使一段看似隨機的代碼產生相同的運算結果。幽靈病毒就是利用這個特點,每感染一次就產生不同的代碼。例如「一半」病毒就是產生一段有上億種可能的解碼運算程序,病毒體被隱藏在解碼前的數據中,查解這類病毒就必須能對這段數據進行解碼,加大了查毒的難度。多形型病毒是一種綜合性病毒,它既能感染引導區又能感染程序區,多數具有解碼演算法,一種病毒往往要兩段以上的子程序方能解除。
生成器,變體機階段
1995年,在匯編語言中,一些數據的運算放在不同的通用寄存器中,可運算出同樣的結果,隨機的插入一些空操作和無關指令,也不影響運算的結果,這樣,一段解碼演算法就可以由生成器生成,當生成器的生成結果為病毒時,就產生了這種復雜的「病毒生成器」 ,而變體機就是增加解碼復雜程度的指令生成機制。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是「病毒製造機」 VCL,它可以在瞬間製造出成千上萬種不同的病毒,查解時就不能使用傳統的特徵識別法,需要在宏觀上分析指令,解碼後查解病毒。
網路,蠕蟲階段
1995年,隨著網路的普及,病毒開始利用網路進行傳播,它們只是以上幾代病毒的改進.在非DOS操作系統中,「蠕蟲」是典型的代表,它不佔用除內存以外的任何資源,不修改磁碟文件,利用網路功能搜索網路地址,將自身向下一地址進行傳播,有時也在網路伺服器和啟動文件中存在。
視窗階段
1996年,隨著Windows和Windows95的日益普及,利用Windows進行工作的病毒開始發展,它們修改(NE,PE)文件,典型的代表是DS.3873,這類病毒的機制更為復雜,它們利用保護模式和API調用介面工作,解除方法也比較復雜。 宏病毒階段1996年,隨著Windows Word功能的增強,使用Word宏語言也可以編制病毒,這種病毒使用類Basic語言、編寫容易、感染Word文檔等文件,在Excel和AmiPro出現的相同工作機制的病毒也歸為此類,由於Word文檔格式沒有公開,這類病毒查解比較困難;
互連網階段
1997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各種病毒也開始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傳播,一些攜帶病毒的數據包和郵件越來越多,如果不小心打開了這些郵件,機器就有可能中毒;
爪哇(Java),郵件炸彈階段
1997年,隨著萬維網(Wold Wide Web)上Java的普及,利用Java語言進行傳播和資料獲取的病毒開始出現,典型的代表是JavaSnake病毒,還有一些利用郵件伺服器進行傳播和破壞的病毒,例如Mail-Bomb病毒,它會嚴重影響網際網路的效率。
七、其他的破壞行為,計算機病毒的破壞行為體現了病毒的殺傷能力。病毒破壞行為的激烈程度取決於病毒作者的主觀願望和他所具有的技術能量。數以萬計不斷發展擴張的病毒,其破壞行為千奇百怪,不可能窮舉其破壞行為,而且難以做全面的描述,根據現有的病毒資料可以把病毒的破壞目標和攻擊部位歸納如下: 攻擊系統數據區,攻擊部位包括:硬碟主引尋扇區、Boot扇區、FAT表、文件目錄等。一般來說,攻擊系統數據區的病毒是惡性病毒,受損的數據不易恢復。 攻擊文件,病毒對文件的攻擊方式很多,可列舉如下:刪除、改名、替換內容、丟失部分程序代碼、內容顛倒、寫入時間空白、變碎片、假冒文件、丟失文件簇、丟失數據文件等。攻擊內存,內存是計算機的重要資源,也是病毒攻擊的主要目標之一,病毒額外地佔用和消耗系統的內存資源,可以導致一些較大的程序難以運行。病毒攻擊內存的方式如下:佔用大量內存、改變內存總量、禁止分配內存、蠶食內存等。干擾系統運行,此類型病毒會干擾系統的正常運行,以此作為自己的破壞行為,此類行為也是花樣繁多,可以列舉下述諸方式:不執行命令、干擾內部命令的執行、虛假報警、使文件打不開、使內部棧溢出、佔用特殊數據區、時鍾倒轉、重啟動、死機、強制游戲、擾亂串列口、並行口等。 速度下降,病毒激活時,其內部的時間延遲程序啟動,在時鍾中納入了時間的循環計數,迫使計算機空轉,計算機速度明顯下降。攻擊磁碟,攻擊磁碟數據、不寫盤、寫操作變讀操作、寫盤時丟位元組等。 擾亂屏幕顯示,病毒擾亂屏幕顯示的方式很多,可列舉如下:字元跌落、環繞、倒置、顯示前一屏、游標下跌、滾屏、抖動、亂寫、吃字元等。 鍵盤病毒,干擾鍵盤操作,已發現有下述方式:響鈴、封鎖鍵盤、換字、抹掉緩存區字元、重復、輸入紊亂等。 喇叭病毒,許多病毒運行時,會使計算機的喇叭發出響聲。有的病毒作者通過喇叭發出種種聲音,有的病毒作者讓病毒演奏旋律優美的世界名曲,在高雅的曲調中去殺戮人們的信息財富,已發現的喇叭發聲有以下方式:演奏曲子、警笛聲、炸彈雜訊、鳴叫、咔咔聲、嘀嗒聲等。 攻擊CMOS , 在機器的CMOS區中,保存著系統的重要數據,例如系統時鍾、磁碟類型、內存容量等,並具有校驗和。有的病毒激活時,能夠對CMOS區進行寫入動作,破壞系統CMOS中的數據。 干擾列印機,典型現象為:假報警、間斷性列印、更換字元等。
八、計算機病毒的危害性,計算機資源的損失和破壞,不但會造成資源和財富的巨大浪費,而且有可能造成社會性的災難,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計算機病毒的威脅日益嚴重,反病毒的任務也更加艱巨了。1988年11月2日下午5時1分59秒,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研究生,23歲的莫里斯(Morris)將其編寫的蠕蟲程序輸入計算機網路,致使這個擁有數萬台計算機的網路被堵塞。這件事就像是計算機界的一次大地震,引起了巨大反響,震驚全世界,引起了人們對計算機病毒的恐慌,也使更多的計算機專家重視和致力於計算機病毒研究。1988年下半年,我國在統計局系統首次發現了「小球」病毒,它對統計系統影響極大,此後由計算機病毒發作而引起的「病毒事件」接連不斷,前一段時間發現的CIH、美麗莎等病毒更是給社會造成了很大損失。
九、用戶計算機中毒的24種症狀
1.計算機系統運行速度減慢。
2.計算機系統經常無故發生死機。
3.計算機系統中的文件長度發生變化。
4.計算機存儲的容量異常減少。
5.系統引導速度減慢。
6.丟失文件或文件損壞。
7.計算機屏幕上出現異常顯示。
8.計算機系統的蜂鳴器出現異常聲響。
9.磁碟卷標發生變化。
10.系統不識別硬碟。
11.對存儲系統異常訪問。
12.鍵盤輸入異常。
13.文件的日期、時間、屬性等發生變化。
14.文件無法正確讀取、復制或打開。
15.命令執行出現錯誤。
16.虛假報警。
17.換當前盤。有些病毒會將當前盤切換到C盤。
18.時鍾倒轉。有些病毒會命名系統時間倒轉,逆向計時。
19.WINDOWS操作系統無故頻繁出現錯誤。
20.系統異常重新啟動。
21.一些外部設備工作異常。
22.異常要求用戶輸入密碼。
23.WORD或EXCEL提示執行「宏」。
24.是不應駐留內存的程序駐留內存。
計算機病毒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
計算機病毒的產生是計算機技術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社會信息化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產生的背景是:
(1)計算機病毒是計算機犯罪的一種新的衍化形式
計算機病毒是高技術犯罪, 具有瞬時性、動態性和隨機性。不易取證, 風險小破壞大, 從而刺激了犯罪意識和犯罪活動。是某些人惡作劇和報復心態在計算機應用領域的表現;
(2)計算機軟硬體產品的脆弱性是根本的技術原因
計算機是電子產品。數據從輸入、存儲、處理、輸出等環節, 易誤入、篡改、丟失、作假和破壞;程序易被刪除、改寫;計算機軟體設計的手工方式, 效率低下且生產周期長;人們至今沒有辦法事先了解一個程序有沒有錯誤, 只能在運行中發現、修改錯誤, 並不知道還有多少錯誤和缺陷隱藏在其中。這些脆弱性就為病毒的侵入提供了方便;
⑹ 外來入侵物種的控制和清除
1、人工防治
依靠人力,捕捉外來害蟲或拔除外來植物。人工防治適宜於那些剛剛傳入、定居,還沒有大面積擴散的入侵物種。我國人力資源豐富,人工防除可在短時間內迅速清除有害生物,但對於已沉入水裡和土壤的植物種子和一些有害動物則無能為力;高繁殖力的有害植物容易再次生長蔓延,需要年年防治;人工防治有害動植物後如不妥善處理動植物殘(體,如卵)株,它們可能成為新的傳播源,客觀上加速了外來生物的擴散。
2、 機械或物理防除
利用專門設計製造的機械設備防治有害植物。機械防除有害植物對環境安全,短時間內也可迅速殺滅一定范圍內的外來植物。利用機械打撈船在非洲的維多利亞湖等地控制水葫蘆等水生雜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國雲南昆明市也曾設計製造過一艘機械打撈船清除滇池水葫蘆,福建農業大學也曾幫助福建寧德地區設計製造「割草機」控制大米草,但均因技術等原因最終未獲成功。除技術問題外,機械防除後,如不妥善處理有害植物殘株,這些殘株依靠無性繁殖有可能成為新的傳播源。通過物理學的各種途徑防治也可控制外來有害生物,如用火燒控制有害植物,黑光燈誘捕有害昆蟲,等等。
3、 替代控制
替代控制主要針對外來植物,是一種生態控制方法,其核心是根據植物群落演替的自身規律用有經濟或生態價值的本地植物取代外來入侵植物。它的優點在於:(1)替代控制植物一旦定植便長期控制入侵植物,不必連年防治;(2)替代植物能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涵養水源,提高環境質量;(3)替代植物有直接經濟價值,能在短期內收回栽植成本,長期獲益;(4)替代植物可使荒蕪土地變成經濟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替代控制的不足在於對環境的要求較高,很多生境並不適宜人工種植植物,如陡峭的山地、水域等,同時人工種植本地植物恢復自然生態環境涉及到的生態學因素很多,實際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研究利用替代植物控制外來有害植物,應充分研究本地土生植物的生物生態學特性,如它們與入侵植物的競爭力、化感作用等,掌握繁殖、栽培這些植物的技術要點,並探討本地植物的經濟特性,市場潛力等,以便同時獲得經濟和生態效益。
4、化學防除
化學農葯具有效果迅速、使用方便、易於大面積推廣應用等特點。但在防除外來生物時,化學農葯往往也殺滅了許多種本地生物,而且化學防除一般費用較高,在大面積山林及一些自身經濟價值相對較低的生態環境如草原使用往往不經濟、不現實;而且,對一些特殊環境如水庫、湖泊,化學農葯是限制使用的。另外對於許多種多年生外來雜草,大多數除草劑通常只殺滅地上部分,難以清除地下部分,所以需連續施用,防治效果難以持久。根據作用方式,化學除草劑可分為內吸傳導型和觸殺型兩類,內吸性除草劑如草甘膦、2,4-D等接觸雜草後能被雜草吸收並運轉到其它部位,對全株均有影響,一般用於多年生雜草,但防治效果緩慢;觸殺性除草劑如克蕪蹤、除草醚等作用部位僅限於接觸雜草的部位,因此通常對地下繁殖體無效,雖不被吸收和傳導,但作用效果快,常用於一年生雜草。由於很多外來入侵植物系多年生,應用內吸性除草劑效果較為持久。化學殺蟲劑殺滅害蟲的作用方式也有觸殺、胃毒、驅避等,也有激素和生長調節劑類農葯,外來害蟲抗葯性發展很快,應經常交替、輪換使用多種殺蟲劑,以延緩和降低害蟲的抗葯性。
5、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從外來有害生物的原產地引進食性專一的天敵將有害生物的種群密度控制在生態和經濟危害水平之下。生物防治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依據有害生物-天敵的生態平衡理論,在有害生物的傳入地通過引入原產地的天敵因子重新建立有害生物-天敵之間的相互調節、相互制約機制,恢復和保持這種生態平衡。因此生物防治可以取得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結果。生物防治的一般工作程序包括:在原產地考察、採集天敵;天敵的安全性評價;引入與檢疫;天敵的生物生態學特性研究;天敵的釋放與效果評價。因為天敵一旦在新的生境下建立種群,就可能依靠自我繁殖、自我擴散,長期控制有害生物,所以生物防治具有控效持久、防治成本相對低廉的優點。通常從釋放天敵到獲得明顯的控制效果一般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對於那些要求在短時期內徹底清除的入侵物,生物防治難以發揮良好的效果。由於從不同的利益角度對雜草的認識不同,生物防治雜草容易引起利益沖突。另外,引進天敵防治外來有害生物也具有一定的生態風險性,釋放天敵前如不經過謹慎的、科學的風險分析,引進的天敵很可能成為新的外來入侵生物,從而帶來「引狼入室」的後果。國際上雜草生物防治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引進天敵控制雜草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天敵安全性等新的挑戰。1993年FAO頒布了《國際生防天敵引種管理公約》,對天敵的引種進行了規范。目前國際上進行有害植物生物防治釋放天敵前,均進行天敵的安全性測定,主要方法有選擇性測定和非選擇性測定兩種,進行風險分析的供試植物種類包括以下幾類:(1)分類上與目標植物同屬同科或近緣科的代表種;(2)本地重要的經濟、觀賞作物的代表種;(3)本地瀕危物種;(4)形態學、物候學上與目標種相似的物種。
6、綜合治理
將生物、化學、機械、人工、替代等單項技術融合起來,發揮各自優勢、彌補各自不足,達到綜合控制入侵生物的目的,這就是綜合治理技術。綜合治理並不是各種技術的簡單相加,而是它們有機的融合,彼此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以利用生物和化學防治綜合治理入侵植物為例,由於融合了化學和生物防治的優勢,同時又彌補了各自的不足,因此具有以下特點:(1)速效性 在實施的前期,在一些急需除掉有害植物的地方,將有選擇地使用一定品種和劑量的除草劑,以在短期內迅速抑制有害植物種群的擴散蔓延,從而加快控制速度;(2)持續性 由於除草劑只能取得短期防效,難以持久,因此,使用除草劑後,釋放一定數量的專食有害植物的天敵昆蟲並使其建立種群定居,長期自我繁殖,並逐漸達到和保持植物-天敵之間的種群動態平衡,取得持續控制的結果;(3)安全性 與單一應用化學除草劑相比,綜合治理對化學除草劑的品種、使用濃度、劑量及應用次數都有嚴格的限制,所選擇的除草劑對其它生物安全,使用濃度、劑量、次數都大大低於常規用量,因此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對環境影響不大;(4)經濟性 綜合治理技術體系以生物防治為主,在釋放天敵後,天敵可自我繁殖,建立種群,在達到一定數量後基本上不再需要人工增殖,因此具有一次投資、長期見效的優勢,防治成本相對較低。
⑺ 什麼是電腦病毒電腦病毒怎樣產生電腦病毒怎樣入侵我的電腦
什麼是電腦病毒:
計算機病毒(Computer Virus)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被明確定義,病毒指「編制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 熊貓燒香病毒(尼姆亞病毒變種)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與醫學上的「病毒」不同,計算機病毒不是天然存在的,是某些人利用計算機軟體和硬體所固有的脆弱性編制的一組指令集或程序代碼。它能通過某種途徑潛伏在計算機的存儲介質(或程序)里,當達到某種條件時即被激活,通過修改其他程序的方法將自己的精確拷貝或者可能演化的形式放入其他程序中,從而感染其他程序,對計算機資源進行破壞,所謂的病毒就是人為造成的,對其他用戶的危害性很大!
電腦病毒怎樣產生:
病毒不是來源於突發的原因。電腦病毒的製造卻來自於一次偶然的事件,那時的研究人員為了計算出當時互聯網的在線人數,然而它卻自己「繁殖」了起來導致了整個伺服器的崩潰和堵塞,有時一次突發的停電和偶然的錯誤,會在計算機的磁碟和內存中產生一些亂碼和隨機指令,但這些代碼是無序和混亂的,病毒則是一種比較完美的,精巧嚴謹的代碼,按照嚴格的秩序組織起來,與所在的系統網路環境相適應和配合起來,病毒不會通過偶然形成,並且需要有一定的長度,這個基本的長度從概率上來講是不可能通過隨機代碼產生的。現在流行的病毒是由人為故意編寫的,多數病毒可以找到作者和產地信息,從大量的統計分析來看,病毒作者主要情況和目的是:一些天才的程序員為了表現自己和證明自己的能力,出於對上司的不滿,為了好奇,為了報復,為了祝賀和求愛,為了得到控制口令,為了軟體拿不到報酬預留的陷阱等.當然也有因政治,軍事,宗教,民族.專利等方面的需求而專門編寫的,其中也包括一些病毒研究機構和黑客的測試病毒.
電腦病毒怎樣入侵我的電腦:
計算機病毒可通過各種可能的渠道,如軟盤、硬碟、移動硬碟、計算機網路去傳染其他的計算機。當您在一台機器上發現了病毒時,往往曾在這台計算機上用過的軟盤已感染上了病毒,而與這台機器相聯網的其他計算機也許也被該病毒染上了。是否具有傳染性是判別一個程序是否為計算機病毒的最重要條件。
來源:http://ke..com/view/3388.htm#4
⑻ 幾種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危害,用食物鏈的知識去分析
幾點供參考:
外來物種入侵為何能造成巨大危害呢?
1
美國科學家研究了473種原產歐洲後又傳播到美國的植物,檢查了它們被真菌、病毒感染的情況。結果發現,平均每種植物在新棲息地感染的真菌比在原產地要少84%,病毒感染少24%。同時在研究了26種從歐洲入侵到美國的陸生、海洋和淡水動物後發現,在原產地,平均每種動物帶有16種寄生蟲,其中只有3種跟隨動物到了新的棲息地,每種動物又在新棲息地染上4種新的寄生蟲。總體來說,它們所帶的寄生蟲比在原產地少50%左右。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在新的棲息地,外來物種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原有天敵和寄生蟲的制約,從而異常繁榮起來。在原產地無害的植物到了另一地區之後可能會變成有害的植物,外來動物能威脅本地生物的生存,造成巨大危害。
2
外來物種一方面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條件和機會,給世界各國和地區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外來物種也給本地的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等方面帶來了負面效應。隨著全球貿易的增加、國際旅遊業的興旺,很多例證顯示,外來物種直接危害陸地、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阻礙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並且這種影響一般帶有不可逆性和進行風險評估上的不確定性。所以對外來物種應在深入認識的基礎上,針對本國實際情況,通過立法保護國民經濟和一過生物多樣性。
一、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損失及危害
(一)外來物種及外來物種入侵的定義
1、 定義
在生物學上,外來物種是指出現在其自然分布范圍(過去或現在)和分布位置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圍以外自然定殖的,或沒有直接或間接引進,或沒有人類活動就不能定殖)的一種物種、亞種或低級分類群,包括這些物種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體 。外來物種入侵是指生物物種由原產地通過自然或人為的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的過程,它有兩層意思,第一,物種必須是外來、非本土的;第二,該外來物種能在當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態系統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擴散,最終明顯影響當地生態環境,損害當地生物多樣性。入侵的外來物種會破壞景觀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影響遺傳多樣性 。
2、外來物種入侵的渠道
外來物種入侵的渠道一般為:有意引進、無意引進、自然傳播等形式,其中有意引進主要是為了滿足農業、林業和漁業等生產活動的需要;無意引進主要通過貿易、商業、旅遊等活動無意引進外來物種;自然傳播主要是邊界相臨國家之間,物種藉助自然規律傳播到另一國的現象。
(二)世界一些國家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損失和危害
據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近日在內羅畢發表的報告,在全球,外來物種入侵給各國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要超過4000億美元。美國、印度、南非向聯合國提交的研究報告顯示,這三個國家受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分別為1500億、1300億和800多億美元 。
外來物種通過有意或無意行為進入另一生境後,給當地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如地中海實蠅自1910年因為旅客攜帶從夏威夷島傳播到美國本土後,種群急劇擴展,給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林果業的主栽品種柑桔造成致命打擊,縱使美國出動軍隊,將柑桔樹連根拔除仍無濟於事,地中海實蠅的入侵使美國總共遭受了2000億美元的損失。
南非西開普敦貧瘠土壤上生長的硬葉灌木群落有保持土壤、防止侵蝕、涵養水源、降低火災強度的作用,為改善景觀和固定沙丘,引進了哈克木屬、松屬和金合歡屬的植物。外來植物導致了本土植物多樣性、密度和蓋度逐漸降低,造成548個物種滅絕以及3435個物種受到威脅,現已被IUCN列入紅色名錄。
發生在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是一個人類從來沒有過的疾病,對於人類來說,這個病原體是一個典型的外來入侵種。人體對非典病原體所表現出的脆弱的抵抗能力,充分體現了外來生物對人類以及生態系統的入侵危險性。非典通過飛機、輪船和汽車,在短短的5個月遍布全世界,清晰地顯示了外來入侵種通過人類活動得到傳播的事實。
(三)我國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危害及損失
中國從北到南5,500公里,東到西5,200公里,跨越50個緯度,5個氣候帶: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多樣的生態系統使中國容易遭受入侵生物的侵害,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數外來種都可能在中國找到合適的棲息地。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世界上最壞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約有一半入侵了我國。截至目前,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共有283種,對我國農林牧漁業和生態系統、物種資源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達到1199.8億元。造成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資源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每年達到1001.1643億元,其中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就達999.266億元。陸生植物170種,其餘為微生物、無脊椎動物、兩棲爬行類、哺乳類、魚類、樹木、雜草等。有54.2%的外來入侵物種來源於美洲,22%來源於歐洲。調查表明,76.3%的外來入侵動物是由於檢查不嚴,隨貿易物品或運輸工具傳入我國的。這些外來入侵物種每年對我國有關行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98.59億元,其中,林牧漁業損失160.05億元,人類健康損失29.21億元。以物種為論,美洲斑潛蠅、豚草、褐家鼠、溫室白粉虱、紫莖澤蘭等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都在10億元以上。更為嚴重的是,外來入侵物種對我國生態系統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完整性遭到嚴重破壞,威脅種群多樣性,導致局部種群消亡等 。
以重慶為例,重慶市地形地貌復雜,氣候類型多樣,雨量充沛,熱量豐富,為生物生長發育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因而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但與此同時,由於經濟發展、西部大開發、三峽庫區移民和建設等因素,重慶區域內人類活動強度加大,特別是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外來生物被引入重慶並安營紮寨,給重慶市的生態安全敲響了警鍾。據了解,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公布的首批16種外來入侵生物、國家林業局公布的首批24種重點有害植物(其中有2種與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相同)和可能對本地生物帶來巨大影響的36種危險性生物--共74種生物中,已在重慶出現53種,出現頻率為71.62%。 2002年9月,重慶主城區的兩路口一帶發現日本菟絲子的蹤跡。10月,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食人鯧在重慶主城區出現。2003年1月,在重慶市最大觀賞魚批發市場江家巷四季水族館,又發現了原產南美洲的下口鯰。2003年7月,重慶市林業局專家在市游樂園附近、原試劑廠廠區、長生橋、鐵山坪等地均發現了有害植物紫莖澤蘭。重慶市從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每年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達10萬公頃左右,每年開展的防治面積約為6.67萬公頃,投入的防治經費為1300萬元,常年發生危害的森林病蟲害達20餘種 。
從重慶市外來物種入侵的狀況不難看出,由於缺乏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有效的科學知識與信息交流、執法不嚴、生態意識淡薄等原因,在引進物種之初經濟利益優先,沒有進行風險評估或不顧生態後果的盲目引進,最終致使外來物種在我國呈長驅直入之勢。
二、我國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立法現狀及不足
目前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都制訂了比較完備的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法規。如澳大利亞1996年制定了《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策略》,1997年頒布《國家雜草策略》1999年修訂;1991年發布了《壓艙水指南》,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強制執行的壓艙水管理方面的法規性文件。美國則通過很多控制外來生物入侵的法律,如《植物檢疫法》、《動物損害控製法》、《聯邦植物害蟲法》、《國家環境政策》、《瀕危物種保護法》和 《聯邦雜草治法》等。1999 年 2月 3 日,美國總柯林頓簽署了一項總統令,以調整聯邦策略,這項策略涉及非聯邦生態系統的入侵動植物物種對環境及經濟的威脅。該命令指令旨在建立一個入侵物種理事會。理事會決定開展項減少入侵物種對經濟、生態以及類健康緊逼危害的綜合計劃並制定進一步阻止非尋常的入侵物種引入和傳播。柯林頓總統的 2000 年財政年度預算中建議給抗擊外來物種的基金增撥 2880 萬美元,其中包括對抵抗外來害蟲和疾病的基金以及加速對恢復棲息地和生物綜合治理害蟲策略的研究基金。
(一)我國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立法現狀
我國針對外來物種入侵方面的規定散見於《進出境檢驗檢疫法》、《海洋環境保護法》、《進出口貨物管理條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國內法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卡塔赫納(Cartagena)生物安全議定書》三部國際公約中。其中1992年我國批准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後又制定並發布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國家報告》。《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三個目標即保護、持續利用以及平等與公平地分享由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所得到的利益,為外來種的科學研究水平、生態和社會經濟影響、侵入的預防與管理以及控制與清除等問題提供論壇。1981年4 月8日加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該《公約》在序言中指出:締約各國認識到許多美麗的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和植物是地球自然系統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必須加以保護。並確立了對所有受到和可能受到貿易影響,而有滅絕危險的物種進行貿易限制的基本原則和相關制度。
(二)我國在防範外來物種造成的危害法律規定及管理上的不足
1、《進出境檢驗檢疫法》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方面的缺陷
目前《進出境檢驗檢疫法》是我國主要防治外來種入侵的法律規范,在防治外來物種入侵,保護本國經濟和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隨著貿易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也逐漸暴露出些問題。表現在:1)立法目的上,只在於促進經濟發展,而沒有明確提出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的目標;2)外來有害物種不僅只是動植物還包括各種傳染病、害蟲、真菌、細菌、線蟲、病毒和雜草等。所以從該法的名稱上來說就不足以全面地對外來物種防治進行規定。3)動植物入境的管理機構是國家動植物檢疫局,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工作。這樣的管理機構設置不能有效從入境時就對外來物種實施有效控制,因為是否構成外來物種入侵的可能是比較專業的技術性行為,也可能在較長時間內才能顯示出來,只賦予動植物檢驗檢疫機構一個部門職權是不能實現有效的進入控制的;4)鑒於外來物種進入我國的檢驗檢疫的復雜性,應對於任何外來物種的進入問題進行事前的風險評估和申報制度,對沒有申報並進行風險評估的貨物應一律退回或就地銷毀。
2、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
外來物種造成了我國農、林、牧、漁等方面的巨大損失,並且勢頭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這與現行的監管機關職責不清、各自為政、方式不力、措施成效不大和重視程度不夠有極大的關系。而這些不足又是由於法律規定不統一,各部法律在各自的范圍內作出規定,相互之間沒有協調和統一造成的。比如世界十大惡草之一的紫荊澤蘭,20世紀初從東南亞傳入雲南省,後在雲南、貴州等地已經形成瘋長狂野之勢,侵佔山林、草場,與其他植物爭水、爭肥、爭空間造成其他物種數量減少、甚至滅絕,西南本就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地帶,紫荊澤蘭的吞噬各種物種的危害不應小視。現在紫荊澤蘭又大勢向其他的省份擴散,80年代初傳入四川涼山州,在近20年裡已發展成為涼山州天然草場上的一種主要毒害草;1998年長江洪災後傳到重慶,目前在長江江津段20多公里沿江路段、渝北、巴南、江津等傳播。經濟損失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互米花草主要是在上海崇明島肆虐,導致島上大量貝類死亡,以貝類為食物的鳥類面臨生存危機,現在崇明島上已出現食物鏈斷接的危險。互花米草目前又在福建沿海等地大量蔓延,造成沿海灘塗大片紅樹林的死亡。
如何對現狀進行很好的控制,防止進一步損害的發生以及在本國境內防止跨省轉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部綜合、系統的立法,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法律制度是當務之急。
3、現有法律責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對有意引進外來物種,現有立法只規定了行政罰款,根據實際情況,應建立起追究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乃至刑事責任的制度,民法、刑法應增加有意引入外來物種造成嚴重損失的相關處罰;對無意引入外來物種造成損害的,沒有建立起責任追究制度,致損害發生後無法得到賠償。
4、宣傳教育方面的不足
我國外來外物種入侵主要是原因是人為無意引進的,這與宣傳教育不足有極大的關系,當人們不知道什麼是外來物種以及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後果時,很容有意或無意通過交通、旅遊等進出境方式帶入外來物種。加上監管不嚴,導致大量外來物種進入我國並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後果。外來物種侵入一地時,主要依靠當地群眾及時發現和清理,所以宣傳教育是防治外來物種侵入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關於我國制定外來物種入侵法律問題的幾點思考
(一)立法目的
防治外來生物入侵的目的有兩方面:一是保護本國的生物多樣性,二是防止經濟損失。因為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維護一國生物多樣性,注重生態效益應是第一位的。
(二)立法原則
1、風險預防原則
《生物多樣性公約》序言中的規定 「為了保護環境,各國應按照本國的能力,廣泛適用預防措施。遇有嚴重或不可逆轉損害的威脅時,不得以缺乏科學充分確實證據為理由,延遲採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防止環境惡化。」即如果對某種活動可能導致對自然生態環境有害的後果存在著很大的懷疑,最好在該後果發生之前不太遲的時候採取行動,而不是等到獲得不容置疑的因果關系科學證據之後再採取行動。之後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是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確立的法律框架內,關於國際生物安全法律保護的專門性國際法律文件,在其序言中,締約國明確表達了在國際法中建立規范處來物種入侵的國際法律框架的共同意願,並提出將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安全的國際法律保護,建立在風險預防法律原則基礎之上。風險預防原則與損害預防原則的區別在於避免環境災難之可能性,它針對的是在科學上尚未獲得確鑿證據的環境風險,其要義在於,不應當以尚未獲得確鑿的科學證據為理由而推遲採取預防環境風險發生的措施,因為如果等到獲得環境風險的確鑿科學證據後再採取行動,那麼環境風險一旦發生,將造成重大或者不可逆轉的環境災難。風險預防原則的確立,是對傳統法律思想的創新和發展。
現在世界各國對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方面都實行了風險預防原則,將環境災難最大限度地扼殺在未然狀態。如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歐盟等都非常重視風險分析工作,由檢疫部門組織社會有關專家有計劃地開展這項工作,將風險分析作為提高檢疫決策水平的重要途徑,更重視將其作為開拓海外市場、進行檢疫斗爭的有力武器。早在1993年11月,美國就完成了「通用的非本土有害生物風險評估」。目前美國動植物檢疫局已經完成的和正在進行的PRA有200多項。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開始運用風險評估體系,建立了外來有害生物風險評估的管理機構,由農業部所轄農業局和動植物檢疫局共同承擔風險評估、評估程序、並建立了北美危險性林業外來有害生物信息資料庫,有效地遏制了森林外來病蟲害的入侵。
2、引種許可證制度及備案制度原則
即引種單位或部門必須向有關主管部門提交擬引進外來物種的詳細資料,包括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引種歷史、原產地環境條件、經濟損益分析,以及風險評價等有關資料,由管理部門會同技術咨詢機構對這些資料進行綜合評審之後決定是否引進該物種,以及是否需要附加保障措施,對不產生危害或只產生可接受危害的物種的引進頒發引進許可證,杜絕外來物種的非法引進。引種備案制度:對所有有意引進的物種實行備案制度。引種單位或部門必須將外來物種引進的情況在環保部門進行備案,若發現問題,可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三)管理機構的確立
確立由進出口檢驗檢疫部門牽頭包括農業、林業、環保、漁業、海洋、貿易、海關、工商、科技和財政等國家主管部門在內的綜合管理和合作。因為防治外來物種入侵是一項綜合工程,設計部門多,分工繁雜,基於工作的效率、分工合理、權責明確的原則,設定一個牽頭部門並賦予其協調、組織工作職能是比較科學的方式。由於我國現在的外來物種造成入侵形勢絕大部分都是由於監管不嚴,所以在進行進出口檢驗檢疫時責任異常重要,特別是對於有意引進時申請的嚴格審查和無意帶入的嚴格監察,從入口把好關。例如通過立法禁止有意引入,除非證明引入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是安全的,並僅進入到經證明當地物種沒有相同作用的地方並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和鄰近地區種植外來種。各地區之間應互通有無,加強協作共同對現狀進行控制,防止有害種在國內各地區之間蔓延、傳播。
(四)監督部門和主要形式
確定由環保部門和公眾參與結合的監督的體制。由各級環保部門對外來物種的形式、危害進行宣傳、教育並讓群眾知曉那些屬於外來物種、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有利於從源頭上控制無意帶入的外來物種。鼓勵群眾發現外來物種以及對現狀進行調查,發動群眾對已經長成勢的物種進行消滅、摧毀,對外來生物造成災難的緩解有顯著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表彰和獎勵,並由各級環境保護部門對公眾提議進行接待,反饋工作情況。陽關是最好的防腐劑,外來物種的入侵理應讓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才能及早有效地控制、治理。
(五)對生物資源的所有權的保護
根據《憲法》、《水法》、《森林法》、《礦產資源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規定可知,除特殊情況外,國家擁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通過人為有意引進的並已經形成災害的外來物種本身應歸引入權人所有;無意引入外來物種並造成災害的,國家應作為賠償義務主體,因為國家負有進境監管不嚴的過失責任。遭受損害的物種如果屬於國家所有的則由國家組織治理,屬於集體或個人承包的則由國家、集體或個人聯合進行治理。但在現實中,對個人所有的財產遭受損失時很難得到有效幫助。根據所有權人對所有物享有排他的絕對的控制權,侵權應得到賠償,但在該侵害暫時未為法律所明文規定侵權人時,對權利人來說就難以得到賠償,這是不公平的。如1988年,四川一家農研所從外地引進原產南美亞馬孫河的福壽螺,在瀘州人工凈養成功。次年,牧豐養殖加工公司從農研所購得福壽螺種,在公司院內以植物嫩葉試養並獲「成功」。 後福壽螺市場銷量不好,該公司放棄了養殖並將稻田退還了農民。由於退還田地時螺沒有揀干凈,以及在「牧豐公司」養螺時暴發過一次山洪,大水將許多螺螄沖走,造成了福壽螺的泛濫。據介紹,目前福壽螺主要在原保安鄉境內成災,受災面積約4700畝。此外,全縣約40萬畝稻田都出現了福壽螺的蹤影 。在進行養殖之初有關人士就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這種以植物為食物又繁殖力極強的螺螄可能會危害周邊稻田產量。但「牧豐公司」的解釋是:福壽螺是熱帶生物,在重慶這樣的高緯度地方過不了冬,根本不可能泛濫成災。現在的結果是成了災害,現在減災主要是依靠農民自己到田地里去揀螺以保證糧食收獲,但是這樣的個體行為根本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不但加重了農民的負擔,也造成了損失。這樣的損失該由誰來作為賠償主體?這就需要通過立法進行規范和真正對屬於個人所有物進行保護。
(六)建立生物多樣性信息資料庫
環境保護部門組織相關科研人員收集本國生物種類,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的狀況,並收集世界各地危險性病蟲害資料進行風險評估,劃分風險等級。為引種、防治外來物種造成危害提供科學依據。
(七)罰則
對於有意引入生物物種導致經濟損失、本地生物多樣性損害的,引入人對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人應由民法加以規定,承擔民事責任。賦予享有土地、水資源、森林、草原等資源使用權卻因外來物種遭受損失的個人、單位有訴訟的權利,保護所有權和使用權;對於無意帶入外來物種造成損失的,當地政府應組織力量進行恢復和防治工作,因為無意帶入的外來物種本應在進口檢驗檢疫時就該被禁止的,因為監管不嚴格或疏忽時,國家負有過失責任,所以應當對無意引入的外來物種造成的損害負責。《刑法》中應對有意引入外來物種造成個人或國家財產重大損失的責任人員進行刑事處罰,以示懲戒。
參考文獻:
1、呂忠梅:《環境資源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錢翌:《生態入侵的危害及防範對策》,載《新疆農業大學學報》2001年24期。
3、柏成壽:《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載《環境保護》2002年8期。
4、陳賽,王漢玉,蘇忠軍:《關於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防範原則》,載《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5、王福祥:《國際植物檢疫發展的特點和趨勢》,載《植保技術與推廣》2002年第22期。
6、陳良燕,徐海根:《澳大利亞外來入侵物種管理策略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載《生物多樣性》2001年第9期。
7、紫莖澤蘭背景資料:系菊科澤蘭屬多年生半灌木狀植物,株高1~2m,根系發達。該草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繁殖力,一年四季常綠。以種子繁殖為主,其種子數量多,重量輕,千粒重僅0. 045g,成熟的種子上生有冠毛,可隨風四處飄揚。不僅如此,它在根莖上能生長不定根,進行無性繁殖,其繁殖能力極強。動物誤食後引起發病,因為紫莖澤蘭帶纖毛的種子和花粉使馬屬動物引起哮喘病,種子上的纖毛帶鉤被牲畜吸入後直往氣管和肺部鑽,引起組織壞死。它的毒素可危害牲畜心臟,造成心力衰竭。牲畜誤食一定量的紫莖澤蘭輕者引起腹瀉、脫毛、走路搖晃,重者母畜不發情,懷孕母畜流產等;紫荊澤蘭還入侵田邊地埂就與莊稼爭水、爭肥、爭陽光,使田地的糧食作物的邊際效應消失,造成糧食減產,並使土壤中的速效氮、磷、鉀下降從而導致土壤肥力嚴重下降,農田生產力降低。
8、互米花草背景資料:從英國傳入,因為耐鹼、耐潮,繁殖力強,在1979年當作保灘護堤、促淤造陸的植物引入,每根草差不多有一米多高,根系相當發達,草有多高、根就有多深,一個成年農民使勁拔都拔不出來。而且草籽能夠隨著海潮四處飄流,蔓延迅速。
9、福壽螺背景資料:危害特點——孵化後不久即開始嚙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水稻插秧後至曬田前是主要受害期。它咬剪水稻主櫱及有效分櫱,致有效穗減少而造成減產。繁殖能力——1隻雌螺經1年兩代共繁殖幼螺32.5萬余只,繁殖力極強。
⑼ 怎麼減少外來生物入侵,防止物種多樣性的損失
大多數外來物種是依賴人為干擾來傳播的,為減少外未入侵物種的威脅,建議解決方案如下:
1、在物種抵達時及尚未廣泛逸為野生前,盡快鑒定及評估其入侵性和對本地生態及原生物種的影響,並對惡性入侵種盡快消除,以免廣泛蔓延;
2、採取人工防治、機械或物理防除、替代控制、化學防除、生物防治、綜合治理等方法,加以消滅;
3、加強出入境檢疫工作,制訂外未入侵物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強對海洋有害物種引進的管理,尤其是嚴格防範通過壓艙水攜帶的海洋外未物種入侵的巨大威脅;
4、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的生物學特性、入侵生態學、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入侵物種資料庫;
5、把外未入侵種納入國家生物多樣性政策、戰略和行動計劃,著力提高公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制定經濟獎懲措施以及其他政策手段.
外來物種入侵防治措施:
強化檢疫檢驗,從源頭上杜絕生物入侵強化檢驗檢疫工作,對各種商品流通要按照有關法規進行嚴格檢驗。同時,強化對入境的各種交通工具以及旅遊者攜帶的行李以及各種 貨物的檢查工作,防止無意帶入外來生物。
強化立法力度,嚴格執法。為了切實保障我國生態安全,維護經濟發展成果,必須加強立法,逐步完善關於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規。同時,要嚴格執法,堅決按照有關法律制定 的程序進行檢驗檢疫。
開展全國范圍內的外來入侵生物調查,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有必要開展全國范圍內的外 來入侵生物調查,要充分了解外來物種的種類、數量、分布和危害。 藉助現代信息系統, 建立並逐步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來物種資料庫,形成有效的外來物種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風險評價方法和風險管理程序。同時要加大有關人員的培訓,讓這些人員切實掌握入侵生物 防治的基本理念和知識。
積極擴大宣傳,努力提高公眾對生物入侵的理解和認識 要通過各種有效的宣傳,讓人民 群眾充分認識到生物入侵 的危害,不斷調動公眾的積極性,提高全社會防範意識,使全社 會參與到防止生物入侵的行動中,盡可能地減少人為傳播。 加強國際合作。
⑽ 反物種入侵,我們可以做什麼
有關專家建議,為防止國外有害物種進入國內,目前應優先開展以下工作: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加強對無意引進和有意引進外來入侵物種的安全管理;開展全國范圍的外來入侵物種調查,查明我國外來物種的種類、數量、分布和作用,建立外來物種資料庫;分析外來物種對我國生態系統和物種的影響,建立對生態系統、環境或物種構成威脅的外來物種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風險評價方法和風險管理程序;逐步建立健全精幹高效的外來入侵物種監測系統;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危害性的宣傳教育,提高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防範意識;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識別、防治技術、風險評估技術、風險管理措施的培訓。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條建議:第一,加強立法,並要嚴格執法。現有的動植物檢驗檢疫等相關條例有很多不充分的地方,在防止外來生物入侵方面要單獨立法,從源頭做起,從初期做起,使法制健全。如,外來物品引入時要論證,夾帶的植物、水果都要通過法律規范嚴格檢驗並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同時,要對人們加強教育,提高認識,使其有守法意識。
第二,加強國際合作。通過信息網路、參加國際研討會進行討論和交流,看各國外來生物入侵趨勢,對目前世界上造成危害較大的動物、植物、昆蟲要格外提高警惕,防患於未然。外來物種對於這個國家來說是入侵,對於那個國家是原產地。原產地國家對於該物種的認識和治理的辦法,對於被入侵國來說是可以借鑒的經驗。我們要借鑒某一國家治理某種入侵生物的方法和經驗。
第三,提高警惕,要有前瞻性。 一旦預測到什麼物種近幾年來可能會入侵某地區,就要及早了解,早採取措施,防止傳入,並做好一旦進入我國,就要快速控制和治理的准備
**************************************************************
如果你對這個答案有什麼疑問,請追問,
希望回答能得到您的滿意,有什麼隨時聯系!
沒有疑問請採納,非常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