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作文 家鄉菜
江蘇東濱大海,西擁洪澤,南臨太湖,長江橫 貫於中部,運河縱流於南北,境內有蛛網般的港漢,串珠似的淀泊,加以寒暖適宜,土壤肥沃,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春有刀鯨夏有 鰓,秋有肥鴨冬有蔬",一年四季,水產禽蔬聯潮上空,這些富饒的物產為江蘇菜系的形成 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江蘇菜系主要由淮揚、金陵、蘇錫、徐海四個地方菜構成,其影 響遍及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
淮揚風味以揚州、兩淮(淮安、淮陰)為中心,以大運河為主幹,南起鎮江,北至洪澤湖周近,東含里下河並及於沿海。這里水網交織,江河湖所出甚豐,看撰以清淡見長,味和南北。其中,揚州刀工 為全國之冠,兩淮的繕魚菜品豐富多彩,鎮江三魚(酣魚、刀鯨、蛔魚)馳名天下.
金陵風味又稱京蘇菜,是指以南京為中心的地方風味。南京菜兼取四方之美,適應八方之需,以"松鼠色"、"蛋燒賣"、"美人肝"、"鳳尾蝦"四大名菜以及"鹽水鴨"、"鹵鴨腕肝"、"鴨血腸"為代表.
蘇錫風味以蘇州、無錫為代表。傳統重甜出頭、咸收口,濃油赤醬。近代逐漸趨向清新爽適,濃淡相宜。"松鼠鯨魚"、"碧螺蝦"、"雞茸蛋"、"常熟叫化雞"等都是燴炙人口的美味佳餚
徐海風味以徐州、連雲港一帶為代表,以鮮咸為主,五味兼蓄,風格淳樸,注重實惠.
江蘇菜的特點
用料以水鮮為主,刀工精細,注重火候,擅長燭、煙、熄、糯;追求本味,清鮮本和,咸甜醇正。菜品風格雅麗,形質兼美,酥爛脫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益顯其味.
江蘇菜的代表菜有"軟兜長魚"、"槍虎尾"、"水晶看蹄"、"拆燴大魚頭"、"清蒸鰣魚"、"野鴨菜飯"、"銀芽雞絲"、"雞湯煮千絲"、"清燉蟹粉獅子頭"、"雙皮刀魚"等.
粵菜的形成
粵菜,是我國四大菜系之一,粵菜即廣東地方風味菜,主要由廣州、潮州、東江三種風味組成,以廣州風味為代表。粵菜具有獨特的南國風味,並以選料廣博、菜餚新穎奇異而著稱於世。
粵菜發源於嶺南。漢魏以來,廣州一直是中國的南方大門,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四季常青,物產豐富,山珍海味無所不有,蔬果時鮮四季不同,是與海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社會經濟因此得以繁榮,同時也促進了飲食文化的發展,加快了與中國各地及各國烹調文化的交流。中外各種食法逐漸被吸收,使廣東的烹調技藝得以不斷充實和改善,其獨具的風格日益鮮明。明、清時期大
開海運,對外開放口岸,廣州商市得到進一步繁榮,飲食業也因此蓬勃興起。旅居海外的廣東華僑眾多,又把在歐美、東南亞學到的烹調技巧帶回家鄉;粵菜藉此形勢迅速發展,終於形成了集南北風味於一爐、融中西烹飪於一體的獨特風格,並在各大菜系中脫穎而出,名揚海內外。
粵菜的特點
粵菜,有廣州菜、潮州菜和東江菜三大類。粵菜集南海、番禺、東莞、順德、中山等地方風味的特色,兼京、蘇、揚、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長,融為一體,自成一家。粵菜取百家之長,用料廣博,選料珍奇,配料精巧,善於在模仿中創新,依食客喜好而烹制。味重清、鮮、爽、滑、嫩、脆,講求"鑊氣",調味遍及「酸甜苦辣咸鮮」,菜餚有「香酥脆肥濃」之別,「五滋六味」俱全。 如京都骨、炸溜黃魚、蝦爆鱔背等,吸取京菜口味創制;鐵板牛肉、魚香雞球、宮爆雞丁等等,借鑒川菜口味;五柳魚、東坡肉、酒嗆蝦是浙菜口味;聞名嶺南的"太爺雞"是徽菜口味;而西汁豬扒、茄汁牛排等,則是從西菜移植而來。
粵菜選料廣博奇異,品種花樣繁多,令人眼花燎亂。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幾乎都能上席。鷓鴣、禾花雀、豹狸、果子狸、穿山甲、海狗魚等飛禽野味自不必說;貓、狗、蛇、鼠、猴、龜,甚至不識者誤認為"螞蝗"的禾蟲,亦在烹制之列,而且一經廚師之手,頓時就變成異品奇珍、美味佳餚,每令食者擊節贊賞,嘆為「異品奇珍」。
粵菜的另一突出特點是,用量精而細,配料多而巧,裝飾美而艷,而且善於在模仿中創新,品種繁多,1965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介紹的就有5457種之多。粵菜的第三個特點是,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求鮮、淡中求美。而且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濃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講究清、鮮、嫩、爽、滑、香;調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謂五滋六味。
粵菜的精品
粵菜的著名菜餚有:烤乳豬、白灼蝦、龍虎鬥、太爺雞、香芋扣肉、紅燒大裙翅、黃埔炒蛋、燉禾蟲、狗肉煲、五彩炒蛇絲、菊花龍虎鳳蛇羹等都是饒有地方風味的廣州名菜。廣州的北園、大同、廣州、大三元、泮溪、陶陶居、蛇餐館等酒家,均以經營粵菜聞名。
以下是蘇菜的幾種名菜的做法:
獅子頭操作
材料:半肥瘦豬肉350克(約9兩半),馬蹄75克(約2兩),榨菜25克(約6錢半),青骨白菜(青江菜)或白菜500克(約13兩半)。調味料:生抽2茶匙,糖1茶匙,粟粉、雞湯、酒、凍水各1茶匙,蛋白1個,胡椒粉少許。湯汁料:上湯450毫升,薑汁2茶匙,生抽1茶匙。粟粉水:粟粉半湯匙,水2湯匙。
烹調步驟:
(1)豬肉洗凈,剁碎,用調味料腌約半小時。
(2)馬蹄洗凈去皮,切碎粒。
(3)榨菜洗凈,切碎粒。菜洗凈。
(4)馬蹄、榨菜與剁碎豬肉同拌勻,向同一方向攪拌數次,平分為4一5等份,做成肉球(見圖1一2)。
(5)肉球置碟內,倒入湯汁料,蓋好,高火煮8分鍾(見圖3一4)。
(6)把白菜放於鍋內,用高火煮5分鍾。
(7)把肉球放於菜面,攪入粟粉水,加熱煮1分鍾即成。
水晶餚肉
【原料】:豬蹄,粗鹽,蔥結,薑片,紹酒。
【製法】:將豬蹄刮洗干凈,用刀平剖開,剔去骨,皮朝下平放在案板上,用竹簽在瘦肉上戳幾個小孔,均勻地灑上硝水,再用粗鹽揉勻擦透,豬蹄入缸腌制後取出,放入冷水內浸泡一小時,取出刮除皮上污物,用溫水漂凈,豬蹄皮朝上入鍋,加蔥結,薑片,紹酒,水燜煮至肉酥取出,皮朝下放入平盆中,蓋上空盆,壓平後,將鍋內湯鹵燒沸,去浮油,倒入平盆中,稍加一些鮮肉皮凍凝結,即成水晶餚蹄。特點:肉質鮮紅,皮白光潔晶瑩,鹵凍透明,質地醇酥,油潤不膩,滋味鮮香。
蜜汁火方
【原料】 熟南腿中峰一塊(約750克)。 白糖蓮子50克、松子仁50克、糖桂花5克、蜂蜜20克、冰糖15克。清油75克(實耗袖25克)、精鹽15克、味精12克。水澱粉10克。
【製法】 將火腿修切成大方塊,皮朝下放砧板上,用刀剞成小方塊,深度至肥膘一半,但要皮肉相連。皮朝下放入碗內,加清水上籠蒸2小時30分鍾取出,換清湯,加冰糖再上籠蒸1小時取出,放入蓮子再蒸30分鍾,取出潷去鹵汁,裝入盤中。鍋上火燒熱,放清油燒至五成熱(約125℃),投入松子仁略炸至金黃色,取出待用。鍋再置火上,倒入鹵汁,加蜂蜜燒沸,用水澱粉勾芡,放入糖桂花攪和,澆在火方上面,再撒上松子仁即成。
【特點】 色呈棗紅,蜜汁芬芳,味甜而咸香,火腿酥爛甘鮮,「其香隔戶便至」。
醬汁排骨
【原料】 豬肋排骨肉1000克。 醬油30克,白糖50克,紹酒25克,味精10克、精鹽10克、八角5克、桂皮5克、蔥姜各10克。
【製法】 將腌好的排骨下水鍋出水,洗凈。鍋內放入竹箅墊底,將排骨整齊放入,加紹酒、八角、桂皮、蔥姜、清水,用旺火燒沸後,再加入白糖、醬油蓋好鍋蓋,用中火燒至汁稠。食時改刀裝盤,澆上原汁即成。
【特點】 色澤醬紅,肉質酥爛,芳香撲鼻,咸中帶甜,既是宴席上的美味,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松子肉
【原料】 去骨肋條肉一塊2000克。 蝦仁50克、松子仁75克、豌豆苗150克、蝦子15克。精鹽10克)醬油25克、紹酒40克、八角5克、味精10克、白糖30克、蔥姜各10克。
【製法】 ,將肋條肉放在砧板上,用刀將其修成長方形,肉面批平,將批下的碎肉與蝦仁分別斬成茸,加調料攪勻成蝦肉茸。將肉塊上烤叉,放在炭火上烤至肉皮焦黑時,取出放入冷水中颳去焦屑洗凈,在肉的一面剞小方格,在皮的一面剞斜方格,然後在肉面上抹一層蛋糊,再把蝦肉茸均勻鋪在上面,用刀輕排幾下。松子仁下油鍋劃油後,均勻地鋪在肉茸上,再輕輕排斬,表面再抹一層蛋糊,然後肉皮朝上放入。鍋中煎至金黃色。取砂鍋一隻,內墊竹血型,將肉塊皮朝下放入,加醬油、紹酒、白糖、蔥、姜和清水,上中火燒沸,撇去浮沫,加蓋移小火上燜2小時至酥爛,待湯汁稠濃時離火,再將豌豆苗加料炒熟裝在盤於四周,然後將砂鍋中的內塊取出,皮朝上裝入盤中間,澆上鹵汁即成
【特點】 肉嫩如豆腐,肥而不膩,蝦仁鮮美,松子芳香。
醬汁肉
【原料】 豬肋條肉1000克、豬蹄膀500克、豬爪500克。 冰糖刀克、白糖15克、糖色10克、紅曲粉5克、八角5克、紹酒25克、精鹽10克、味精12克、醬油20克、蔥姜各15克。
【製法】 將豬肋條肉、蹄膀、豬爪分別洗刮干凈,將肋條肉切成100克重的方塊,連同蹄膀、豬爪放入大鍋內出水至斷血,敢出後洗凈。將原湯浮沫撇去,加入精鹽,放入竹箅墊底,先將豬爪、蹄膀放在下面,把肉塊皮朝上排放在上面,加入紹酒、蔥姜、八角、蓋上鍋蓋,用中火燒約落小時,然後加入糖色、紅曲粉,用小火燜至酥爛,加冰糖、白糖。待鹵汁濃稠時,鍋離火,取出醬汁肉(蹄、爪另用),皮朝上放在大瓷盤中,食時切塊澆上鹵汁即成。
【特點】 色澤醬紅光亮,肉酥爛肥醇,入口先甜後咸,香味濃郁,風味獨特。
松子熏肉
【原料】 鮮豬五花肉一塊750克,松子仁50克。 荷葉1張,精鹽15克、紹酒25克、花椒5克、麻油5克、醬油30克、冰糖50克、丁香3克、蔥姜各5克、花生油200克。
【製法】 五花肉刮洗干凈,用精鹽、紹酒,花椒腌制,然後洗凈吸干水分,用鐵叉插入肉內,皮向下在旺火上烘烤至皮呈焦黃色,離火放入清水中泡刮、洗凈。大砂鍋墊入竹箅,放入方肉,加入醬油、紹酒、冰糖、精鹽、丁香、蔥、姜,加水燒沸,移小火燜至酥爛。鐵絲絡墊入荷葉,將方肉放上(皮朝上),在鍋內投入松葉、茶葉、糖及鍋粑,再將鐵絲絡放入鍋內,加蓋上火,以旺火燒2~3分鍾,離火取出,切塊裝盤,再塗上麻油。松子仁入油鍋內劃油,撒在肉上即成。
【特點】 色澤金黃,肉酥味香,肥而不膩,食之爽口。
百花酒燜肉
【原料】 去骨肋條肉一塊1000克。 百花酒50克、精鹽10克。味精7.5克、自糖50克、醬油30克、蔥姜各15克。
【製法】 豬肋條肉洗刮干凈,用潔布吸去水分,用烤叉插入肉塊中,肉皮朝下,在中火上烤至皮色焦黑,其目的是起香增色,離火抽出烤叉,將肉入溫水中泡軟,颳去皮上焦污並洗凈。然後修去肉的左角,切成大小均等的12個方塊,再在每塊肉皮上剞蘆席形花刀。取砂鍋一隻,內墊竹血箅,放入蔥姜,把肉塊皮朝上排放入鍋,加百花酒、白糖、精鹽、置旺火上燒沸,再加清水、醬油、蓋上鍋蓋,用微火燜1小時至酥爛,再移至旺火收濃湯汁,揀去蔥姜裝盤即成;
【特點】 酒香濃郁,肉酥入味,甜咸可口,肥而不膩,別有風味。
金腿脊梅燉腰酥
【原料】 金華火腿75克、豬裡脊肉250克、豬腰500克,蘿卜250克。 精鹽25克、味精15克、紹酒75克、蔥姜各15克。
【製法】 將熟火腿及裡脊肉切成厚塊,豬腰撕去外皮,在兩面直劃三、四刀,蘿卜削成核桃大小的圓球。將裡脊肉、豬腰放入沸水鍋內燙去血污,撈出洗凈,連同火腿及蔥姜放入炒鍋,加滿清水,置旺火燒沸後,移至小火燉約2小時,將豬腰取出橫切成片,再放入砂鍋中。將蘿卜球放沸水中燙一下,撈起放入砂鍋,加精鹽、味精、紹酒,燉至蘿卜球熟即成。
【特點】 湯汁清澄,原汁原味,豬腿香、豬肉爛、豬腰酥,味道醇濃鮮美
② 三位航天員太空出差半年,他們能吃上哪些特色家鄉菜
此次三位航天員去太空出差需要半年,甚至春節也要在太空度過,要執行任務之外,大家都比較關心航天員的飲食。在出發前,航天中心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就表示,為了在航天員在太空可以更開心的度過春節,給他們准備了我們中國的特色美食餃子。光是餃子的口味就准備了三種,那麼除了過節吃的食物之外,你知道平常他們能吃上哪些特色家鄉菜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下方留言!
一.王亞平在太空可以吃到特色家鄉菜和家鄉水果。
我們都知道,女宇航員王亞平是山東人,所以給她准備的菜品也都是具有山東特色風味的。其實,王亞平在執行完神舟十號航天飛船任務的時候,就曾經表示,太空餐非常好吃,通過了解,我們知道當時的食譜不僅有魚香肉絲,還有粽子,給航天員配備食物的時候,會根據他們執行,期間會過什麼節日,然後會配備與節日相符的食物。因為王亞平是山東人,所以給他帶的還有山東的特色海鮮,以及櫻桃,蘋果這些山東特色水果。
③ 中學生作文 家鄉菜
花椒葉餅
在寒冬過後,暖人的春天就這樣悄悄地來了。春風吹過山嶺,為蕭條的山色帶去新綠,為久凍的小溪送去歌謠。而在我的記憶中,這時候,也開始行動了。
每逢春天到來,有這樣一道小菜就搬上了餐桌——花椒葉餅。這道鄉間小菜伴隨了我幾個春秋,故鄉的氣息在其中靜靜流淌。
每年春天,媽媽都會帶著我翻過旁邊小山,踏著嫩綠的小草來到後山。大地好像還昏昏沉沉得沒有睡醒,花草樹木大都剛剛吐出新綠,在斑駁的樹影下,有著一棵棵嬌嫩的小樹——花椒樹。人人都知道香椿芽,孰不知這花椒葉也別有一番滋味。大概想起平常做菜時當作佐料的花椒,怎麼也不能將花椒葉和美味的菜餚聯想起來。
在草叢中,我們挑選幾棵較為茂盛的小樹,因為還是春天,即使較為茂盛,卻還帶著幾分青澀。之後,便開始了期待已久的採摘工作。在採花椒葉的時候,近乎同等於採摘香椿芽,用兩個手指輕輕地挑選最鮮嫩的幼芽,再小心地摘下。看著紅里透綠的嫩葉,甚至從心裡生出些許憐憫之情。
漸漸的,鮮嫩的幼葉就裝滿了袋子,回到家後,將它們與雞蛋和麵粉攪在一起,再從鍋上烙出一個個小餅,花椒葉餅就此完工了。用筷子夾起一個,放入口中慢慢的咀嚼,雞蛋的醇香、麵粉的筋道還有花椒葉的清香,一並湧入口中,刺激著每一個味蕾。那花椒葉獨有的淡淡的清香,使得舌頭微微發麻,卻捨不得停下這種飄然若仙的享受。
現在回想起來,那誘人的口感仍讓我陶醉萬分,只可惜,卻已有幾年沒有嘗到。
現如今,原本應該翠色醉人的山巒被冷冷的灰色無情地取代,草木叢生的山間小路變成了飽受陽光烘烤的水泥空地。黃土滿天,轟鳴的機器和刺鼻的汽油成了這里的主宰。而那鳥兒歡鳴,雲朵漫步的山後桃源也隨之泯滅。玲瓏可愛的花椒葉或許只有親手摘得才有味道,那由汗水換來的美味是不能與集市上成捆的木梗相提並論的。難道怡人的自然就這樣一分不值?為何為了銅臭權財就這樣不屑地將美景蹂躪毀壞?
我還想去那山後感受自在的美味,而眼前的塵霧卻讓我看不到熟識的太陽……
PS:自己寫的,很有文采吧?!
④ 關於家鄉菜的作文
我想,每一道家鄉菜都是飽含著無盡的愛的。或許千年之後,它們依舊會因人們的愛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直到永遠,永遠……
不管是離別家鄉多時的遊子,還是身處家鄉的人們,只要一談起家鄉菜,一定是贊不絕口。
,你也可以投稿
記得有一次,我們到外地一家飯館吃飯,服務員熱情地向我們推薦了幾道當地的特色菜。她滔滔不絕地為我們介紹著,眉飛色舞,神采奕奕,似乎有說不完的話。
後來,菜上來了,普普通通,簡簡單單的一盤菜卻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味道,吃了之後,有一種東西緩緩沉入心底,暖暖的……
而今,每一個地方都有特色菜,它們當中有的揚名天下,甚至是馳名世界,然而有的,只是一個小地方的毫不起眼的一樣菜。但是,在我的心中,他們都是一樣的,都有一種獨特的味道,令人吃了難以忘懷。這些菜,都有一段屬於它們的歷史故事,獨一無二,就像我們人所擁有的基因一樣。它們大都是從遠古時期在人們的保護下得以流傳下來的,跨越時光的隧道,歷經百年,甚至是千年的滄桑……
,你也可以投稿
剎那間,我明白了,我明白了為什麼菜吃下去之後心裡會暖暖的,因為這菜里有愛呀!人們用愛保護它,讓它流傳千古;廚師用愛和熱情掌勺,再一次烹飪出它們。所有的人都把對家鄉的熱愛注入了菜中,讓它變得馨香可口。
我想,每一道家鄉菜都是飽含著無盡的愛的。或許千年之後,它們依舊會因人們的愛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直到永遠,永遠……
⑤ 家鄉菜作文
說到重慶菜和成都菜,外省人可能不了解,說不都是川菜嗎?其實,大的模樣差不多,菜的品種也差不多。但本省人看來,卻是大大的不同。重慶的菜就像重慶的地理一樣,大山大河似的,有一種氣吞萬象之勢。而成都菜就像竹林小院門前潺溪似的,有一種小家碧玉之美。這樣的一種內涵在裡面,使得成都廚子和重慶廚子就是做同樣一個菜,也會大大的不同。
對比回鍋肉這一個川菜第一金牌菜,成都的回鍋肉是比較軟綿一點,糖、醋、辣椒、面醬什麼的放得比較中庸,整體感覺比較適口。重慶的回鍋肉就比較爆脆一點,而調料就狠得多了,整體感覺就是比較痛快。不過這個口感,外地人一般感覺不出來。
重慶人喜歡刺激,有一種無法無天的直爽文化在裡面。吃客不墨守成規,當廚的就不愛去照菜譜做菜,因此常常風流各種各種新式菜。而這些新式菜一般都是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的江湖廚師創造出來的。
而成都人生活喜歡雅緻,有一種行雲流水的小資文化在裡面。吃客要講究正宗,當廚的就不敢怠慢。一個成都廚子做回鍋肉,從選肉、切片、配料、火候都無比地講究。每一家餐館都想宣稱自己的廚子是四川烹飪大學正規畢業的。成都菜是越做越雅緻,越做越講究,越做越精益求精。
如果我請衣冠楚楚的朋友,我請他吃成都菜。比較有品。如果我請衣冠浪跡的朋友,我請他吃重慶菜。比較有味。
重慶菜的創新
重慶人都無條件地支持創新菜,從80年代開始,一大批的江湖菜源源不斷地涌現在重慶人的面前,有些沒有經受住重慶人的考驗,慢慢就消聲匿跡了,但凡是經受住考驗的,一般都要先傳到成都,然後傳到大江南北。比如流傳的比較著名的重慶菜有十多種。
重慶火鍋。歷史比較悠久的江湖菜,據說是長江纖夫、漁夫、挑夫發明的。火鍋的種類很多,最著名的就是毛肚火鍋,然後還有鱔魚火鍋、海鮮火鍋、魚頭火鍋、羊肉火鍋、狗肉火鍋、鴛鴦火鍋等。
江津酸菜魚。出自重慶江津津福鎮朱二哥的路邊食店,為來往司機服務,然後由司機傳遍重慶。1988年開始風行。本人比較擅長這道菜。
歌樂山辣子雞。出自重慶沙坪壩區歌樂山鎮,一個叫林中樂的路邊小店最先推出。1990年開始風行。食客的樂趣是在一個大盆辣椒里搜尋黃豆大的爆脆雞丁。該店位於重慶市的森林公園歌樂山,靠近著名的蔣介石在重慶的官坻——林園(據說不游林園,不算到重慶,但該地不開放),遊客加食客形成了現在的辣子雞一條街。我擅長這菜。
啤酒鴨。出自重慶南岸區7公里的一個路邊食店,據說發明者的靈感來自貴州。1992年開始風行。做法是一瓶啤酒燉一隻鴨子,比較鮮辣可口。該店最火爆的時候一天要用幾千隻鴨子,不過現在比較式微。
泉水雞。出自重慶市南岸區南山鎮。1993年開始風行。採用的方法是活雞快殺,然後急火猛燒,從殺雞到成菜不能超過5分種。該菜出自號稱「山城花冠」的南山。因此也形成了泉水雞一條街,還舉辦過泉水雞節。
太安魚。出自重慶市潼南縣太安鎮。1994年開始風行。也是由司機傳出來並風行。但這個菜比較講究技巧,仿冒不容易,因此不像其他的菜那樣大流行。我媳婦比較擅長這個菜。
火鍋魚。出自重慶市江北區兩路鎮。最開始也是針對司機朋友的。1996年開始風行。火鍋魚也是特別的生猛。魚選用10斤左右的快要流油的肥魚,片成巴掌大的片。將一個缸似的大鐵鍋像練鐵似的燒得飛紅。成菜後用大腳盆端上來,紅艷艷熱騰騰。一圈人就圍著這大盆端著啤酒瓶撈魚。吃完了再煮點青菜豆腐之類,特別地乾脆利落。
水煮魚。其實水煮魚的前身就是火鍋魚。火鍋魚流傳開了之後,很多城裡的食肆就開始仿做,但這些食肆的廚房,沒有辦法弄一個大鐵鍋並像煉鐵似的燒火,再說食客也不方便吃10斤的魚。因此就弄成小鍋、小火、小魚。美其名曰水煮魚。但我個人感覺,沒有寬湯、猛火、肥魚那樣的火鍋魚痛快。
香辣蟹。這個菜應該是重慶的飯館發明的。因為江湖菜館不般不涉及到螃蟹這樣高檔的東西。但香辣蟹在重慶還是屬於陽春白雪似的東西,在江湖上並不勝行。1996年開始風行。
泡椒牛蛙。1996年就開始風行。最開始是牛蛙,然後是泡椒墨魚仔。並衍生出各種泡椒系列。這個菜也是從飯館中流傳出來的。
酸蘿卜燉鴨子。用很酸很酸的泡酸蘿卜,這個蘿卜是特別泡製的,外省沒有。一般要泡半年,越久越好。這個菜衍生出很多品種,如酸豇豆燉、泡山椒燉、燉羊肉、燉雞等。1996年開始流行。
郵亭鯽魚。出自重慶市大足縣郵亭鎮。1997年開始風行。調料非常多,吃法講究。
烏江魚。出自重慶市涪陵地區。烏江貫穿重慶涪陵、黔江地區,支流眾多,勝產各種野生鮮魚,烏江魚的做法是講究魚的鮮,但城市裡一般都是養殖魚,所以城市裡做烏江魚一般用鯰(黏)魚。1998年開始流行。
毛血旺。出自重慶市沙坪壩區磁器口鎮,一個保留了重慶古老碼頭文化的小鎮。將毛肚、血片(鱔魚)、鴨血旺一起煮。也是從貧苦的碼頭力工那裡流傳開來。這幾年比較火。
上面都是一些比較典型、也比較風行的創新重慶菜。另外還有什麼來鳳魚、球溪鯰魚、城口燒臘肉、黔江酸湯魚(貴州也有)、南川竹筍肉、武隆的山菌燒山雞、土匪雞等很多。
一般一個創新菜出來之後,最先的幾個店,先是通過司機朋友流傳,然後是萬頭攢動,然後像一陣大風一樣,流行全市。所有知道的,都按耐不住急迫的心情要去品嘗一下。
重慶的這些菜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就是一般是由江湖廚師創制,原料、製作都比較大眾化,不像成都的什麼樟茶鴨子要幾蒸幾熏的,老百姓吃不起也做不來。重慶菜的烹調方法一般是大油、猛料(有的菜是辣椒比菜多)、大火、大鍋、大盆,講究現殺現做。在吃法上,也是比較粗魯的,像泉水雞,雞頭、雞脖、雞肝什麼的混成一大盆,有時候雞毛都看的見,比較符合重慶人的無法無天的心理和粗魯直爽的性格。
成都菜的改良
而成都菜就談不上有什麼創新菜了,比較著名且風行全國的好象就是馮魚頭,但其實也是一種魚頭火鍋的改良。因此成都菜很少有風行全國火暴異常的菜品出來,而重慶菜常常保持一種獨領風騷的姿態。比如現在風行北京的水煮魚,連我家樓下的東北小飯館都隆重推出了他們的水煮魚。簡直讓人覺得水煮魚像強力流行感冒一樣,殺傷力太大了。
但成都菜卻一直在挖掘川菜這個古老的寶庫,不斷地總結改良。從選料、烹調、服務、經營,全方位的不斷改良。這個改良,不是某個廚子個人意識的改良,而是一種全民意識的不斷積累基礎上的不斷改良。
從漢代成都的相如滌器、文君當爐以來,成都的食客就講究吃的意境、吃的體會、吃的完美。李白(江油人,江油離成都150公里,少時常游歷成都)的月下獨酌對影成三的感覺,喜歡當街豪飲的重慶人是不會有的。蘇軾(眉山人,眉山在成都以南,離成都80公里)發明的東坡肉需要文火慢燉三個時辰,喜歡生吞活剝飲毛茹血的重慶人是不會有這個耐心的。
你要吃地道川式小炒,成都的大小館子都做得差不了太多,都比較講究一致,干凈程度要比重慶高一個數量級。而要在重慶就花樣百出了。炒回鍋肉,重慶的館子有的放豆腐乾、有的放萵筍頭、有的放白菜,反正廚子他高興放什麼就放什麼。至於調料的選用,更是花樣百出。而成都的大小館子,一律是放青蒜苗。如果青蒜苗沒有了,他會給你說回鍋肉不能炒了。這會讓重慶人詫異萬分。
成都人精心總結每一個小菜的炒法,一個成都廚子總結一個回鍋肉炒法,可以寫上一萬言,教你30天,然後一個師傅一個師傅地傳下去。一個重慶廚子總結回鍋肉炒法,就是三個詞:肉、辣椒、豆瓣,其他無可無不可。你在成都隨便的一個街邊小店,吃一個干煸空心菜,都是那麼香脆爽口,回味悠長。而離開成都,走遍全國,你都吃不到這樣好的炒青菜。成都人說,炒青菜是很難的,在重慶沒有一個人同意,因為他們沒有像成都人鑽研這樣深。北京的炒青菜,就更不值得一提。
當我還在成都讀書的時候,我每周都要走兩站地去吃一家小飯館的燒白。小飯館的門臉不大,人也不多,一個三分羞澀的川西姑娘素麵站在櫃台里,然後輕輕地走來,輕輕地問要什麼。我一般要一份燒白、一碗米飯、一碗豆花、一碟泡菜。然後姑娘輕輕地給地給你端上飯菜,再輕輕地走開。燒白做得非常好,肉和芽菜都選得很考究,蒸的火候就更不用說的。箴子米飯(成都一種蒸米飯的方法,將米飯放在一個木桶里蒸,有特別的清香)永遠都是熱騰騰軟綿綿的。而我就一個人靜靜地享用,休閑的感覺很有些月下獨酌的味道。而同樣地在重慶吃,潑辣的緊張氣氛就是像在吃牢飯。
我不是很愛吃鍋巴肉片,將鍋巴和肉片放在一起,有什麼吃的。但我在成都安仁鎮(就是大地主劉文彩的老家,離成都60公里),那裡的小館子做的鍋巴肉片真是太完美了。那裡的飯館都很小,古老青石板路旁的川西木板房店面,收拾得很乾凈。店家將准備的原料放在一個大台板上,新鮮得好象它們一個小時前還在地里長著。你想吃什麼,沒有菜譜,就看著這個案子選。他們做鍋巴肉片,是非常精心地選擇玉蘭片和香菇(主要靠這兩個東西提味)做鮮湯,鍋巴和肉片的火候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將湯油一澆,轟隆隆的火光以後,剩下的就是滿屋的香氣了。我們在一個春雨淅淅的傍晚,經過60公里的騎行,享受著這美妙的鍋巴肉片,真的是妙不可言,永生難忘。此後我騎車連去3次。可惜這樣一道名菜,你到成都以外,吃起來就味同嚼臘了。因為沒有人像成都人那樣細致地研究鍋巴的軟硬、肉片的嫩滑、湯油的鮮美。甚至上菜的方法,都對鍋巴肉片的質量有著關鍵的作用。
因此,成都人做菜,考究的程度和重慶人比起來,那真的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每一個菜,成都人都是要精心總結,選什麼料、用什麼鍋、燒什麼火,以及怎麼裝盤、怎麼上菜、餐桌怎麼布置等等,無不細心周到反復推敲。反觀重慶人不管做什麼菜,都是一個大盆子給你端上來,外帶服務員泡在湯里的大指姆。雖然豪爽,但其中隱藏的粗枝大葉胡作非為就可想而知了。
成都菜擅長改良的基礎實際上是總結。因此成都菜的優勢就體現在一些家常小炒菜和小吃上。說起成都的小吃,那確實是成都人經過幾十上百年的改良總結才有現在這個面貌。像青石橋的肥腸粉、提督街的夫妻肺片/鍾水餃、春熙路的龍抄手,以及麻婆豆腐等等,都是經過好幾代人的耐心總結改良出來的。而九眼橋的薛濤豆腐乾做法,據說是唐代怨女詞人傳下來的,非常適合那些喜歡咬牙切齒的醋女孩。成都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小吃,種類凡多,如果要吃一遍,估計要1個月時間。而重慶的小吃,則就遜色多了,就是有的少數東西,都是抗戰的時候由外地人帶來的,如凌湯圓、杭州小籠包之類,都沒有原來好了並在逐漸消失。因為傳統方法都被接手的重慶人丟掉了。重慶人可沒有耐心來總結這些經驗。據說創造出酸菜魚的朱二哥,雖然很是風光紅火了好幾年,但現在還是守著他原來路邊的三間舊瓦房,期待已經沒有激情的顧客的光顧。
⑥ 作文《家鄉菜》
每年我過生日的時候,爸爸和媽媽一定會帶我去肯的雞大吃一頓。因為對我來說,漢堡包、薯條、炸雞是最好吃的東西了。
今天,為了給爺爺祝壽,我們全家要到一家名叫「鄉老坎」的飯館里吃飯。我知道後,一點兒也不高興,嘴蹶得老高。媽媽見我這樣,對我說:「爺爺不愛吃肯德基。」為了讓爺爺高興,我就沒說什麼,老老實實地坐在了餐桌上。
「上菜嘍!」隨著服務員一聲大喊,一大盤「綠果子掉進油池裡」放在了桌子中央,多奇怪的菜名呀!到底是啥菜呢?我仔仔細細地看了看才知道,原來是「炒青筍」。這些「綠果子」在「油池裡」多快活呀!你瞧:它們有的在「油池」邊「曬太陽」,有的在「油池」里「游泳」,還有的潛入油底「探險」去嘍!我吃了一個綠綠的「果子」,呀!味道別具一格,叫人越吃越愛吃。
第二道菜是「全家福」。這道菜非常有趣,菜是用一個罐子裝的,而且罐子上還有一張紅紙,上面寫了個「福」字,揭掉紅紙才能吃到菜。整個菜不僅外觀誘人、味道鮮美,而且內容也挺豐富,有土豆、白菜、蘿卜、粉絲等很多菜混在一起。我想,這就是」蔬菜國」的「一大家子人」吧
後來,還上了「白菜排骨」、「蔥拌豆花」等菜,沒一樣都很特別,色香味俱全。奇怪,我以前怎麼就沒注意到呢?
晚飯後,媽媽對我說:「以後,你不要老吃洋快餐了,我們中國菜也非常有名,中國的小吃已經遍布全球。」我想我要向小朋友門多做點兒宣傳:「在肯德基進入中國市場的今天,我們中國孩子應該知道,我們的家鄉菜一點兒不必洋快餐差!」
我的家鄉柳州,美麗富饒、城市繁榮,只要你來了,就會捨不得回去,但柳州最有名的就得數那鮮香麻辣的地地道道的螺螄粉了。
螺螄粉具酸、辣、咸、鮮、燙的獨特風味。它由柳州特有的軟滑爽口的米粉,配上酸筍、腐竹、木耳、花生、蘿卜乾等一些勁口的配料,再淋上一大勺滾燙滾燙的螺螄湯,一碗色香味具全的螺螄粉就做成了。不過,你別小看這螺螄湯,它可有講究了,它是以青螺作為主料,加上五香八角等幾十種香料熬製成的,在柳州,要是你做的螺湯淡而無味是不會有人看一眼的,精心熬制的螺湯具有清而不淡、麻而不躁、辣而不火、油而不膩的特點,一般是用一個大鐵鍋來煮,骨頭、螺螄浸在鍋里,湯面上浮著厚厚的一層鮮紅的辣油,散發著濃郁的辣香。 當你看到一碗正宗的螺螄粉時,你肯定會食慾大開,瞧,晶瑩白滑的米粉和翠綠的鮮菜浸在殷紅的辣油里,而被炸得金黃酥脆的腐竹也點綴在其間,花生、黃花菜、酸筍,披上油亮的紅油外套,沾沾自喜。令人垂涎三尺. 可以毫不避諱的說,螺螄粉是柳州第一小吃!走在柳州街頭,總能聞到風味獨特的螺螄香,那游離在空氣中若有若無的酸辣美味,以及"吸溜吸溜"的吸粉聲,構成了柳州街頭一道必不可少的靚麗風景線.
【家鄉菜】 花椒葉餅
在寒冬過後,暖人的春天就這樣悄悄地來了。春風吹過山嶺,為蕭條的山色帶去新綠,為久凍的小溪送去歌謠。而在我的記憶中,這時候,也開始行動了。
每逢春天到來,有這樣一道小菜就搬上了餐桌——花椒葉餅。這道鄉間小菜伴隨了我幾個春秋,故鄉的氣息在其中靜靜流淌。
每年春天,媽媽都會帶著我翻過旁邊小山,踏著嫩綠的小草來到後山。大地好像還昏昏沉沉得沒有睡醒,花草樹木大都剛剛吐出新綠,在斑駁的樹影下,有著一棵棵嬌嫩的小樹——花椒樹。人人都知道香椿芽,孰不知這花椒葉也別有一番滋味。大概想起平常做菜時當作佐料的花椒,怎麼也不能將花椒葉和美味的菜餚聯想起來。
在草叢中,我們挑選幾棵較為茂盛的小樹,因為還是春天,即使較為茂盛,卻還帶著幾分青澀。之後,便開始了期待已久的採摘工作。在採花椒葉的時候,近乎同等於採摘香椿芽,用兩個手指輕輕地挑選最鮮嫩的幼芽,再小心地摘下。看著紅里透綠的嫩葉,甚至從心裡生出些許憐憫之情。
漸漸的,鮮嫩的幼葉就裝滿了袋子,回到家後,將它們與雞蛋和麵粉攪在一起,再從鍋上烙出一個個小餅,花椒葉餅就此完工了。用筷子夾起一個,放入口中慢慢的咀嚼,雞蛋的醇香、麵粉的筋道還有花椒葉的清香,一並湧入口中,刺激著每一個味蕾。那花椒葉獨有的淡淡的清香,使得舌頭微微發麻,卻捨不得停下這種飄然若仙的享受。
現在回想起來,那誘人的口感仍讓我陶醉萬分,只可惜,卻已有幾年沒有嘗到。
現如今,原本應該翠色醉人的山巒被冷冷的灰色無情地取代,草木叢生的山間小路變成了飽受陽光烘烤的水泥空地。黃土滿天,轟鳴的機器和刺鼻的汽油成了這里的主宰。而那鳥兒歡鳴,雲朵漫步的山後桃源也隨之泯滅。玲瓏可愛的花椒葉或許只有親手摘得才有味道,那由汗水換來的美味是不能與集市上成捆的木梗相提並論的。難道怡人的自然就這樣一分不值?為何為了銅臭權財就這樣不屑地將美景蹂躪毀壞?
我還想去那山後感受自在的美味,而眼前的塵霧卻讓我看不到熟識的太陽……
⑦ 最美的家鄉菜是什麼
太和板面,即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區麵食的一面旗幟。由於它起源於太和縣,加之又是在鐵板上摔打而成,故它的這個名字多少年都未曾改變過。太和縣不大,但卻以製作各種小吃而讓人們熟知。
太和羊肉板面
太和板面的由來,沒有想去考證過。太和是小城,地處安徽的西北角,名不見經傳。但是本地人頗多跑江湖者,東西南北國內國外跑一圈之後,往往感嘆——住在大連多倫多,消費在上海香港,吃——還得在太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里沒山沒水,有何可吃?就有太和人笑你,那你是沒吃過!板面,羊肉板面! 太和板面一是面好,二是湯料好。太和縣出產優質小麥,板面條取小麥精粉,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按比例用食鹽、水加以攪拌,和成面團,反復揉搓之後,製成直徑半寸,長八寸的小面棒,再塗上香油,碼在案子上,蒙上干凈的濕毛巾。滋潤好的面棒柔軟纏綿,觸摸如絲綢。 做板面時,廚師在案子上排好三根小面棒,左手捏三個頭,右手捏三個頭,猛地舉過頭頂,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二連三,噼里啪啦,邊摔,邊拉,邊閃,板面由此而得名。三根小面棒在廚師手裡由短變長,由粗變細,摺合三次,總長度達五丈有餘,而且粗細均勻,提起似一道瀑布。 撈起煮好的板面,清白潤滑,晶瑩透亮。廚師捏上一些嫩綠的青菜放在上面,然後澆上沸好的棗紅色的湯料。白的面條,綠的菜葉,紅的湯料,使人食慾大增。 臊子的製作也十分講究。用料有茴香、花椒、桂皮、面醬、食鹽、紅辣椒、羊油和羊肉等。制一鍋臊子,各種用料按一定比例和順序投放。製作時,先將羊油稀釋燒沸,然後再下佐料。曬乾的紅辣椒用量較大,以突出臊子的辣味和色澤,羊肉也占較大的比例。把上等精羊肉切成方楞四正的小塊塊,待辣椒紅顏色下來之後,再把羊肉丟進鍋里。這時,必須掌握好火候,才能把羊肉燒得不老不嫩,恰到好處。 臊子做好後,舀到搪瓷盆里,涼後便凝結成固體,隨吃隨取,常年存放,不會變質 漫步太和,板面館見縫插針般地散布在全城的每個角落,隨處可見,食客還沒進門就沖老闆喊:」一大碗!!!多加點辣的」老闆便會爽快的說:好嘞,裡面坐!!!有時候還讓老闆加個雞蛋,那雞蛋是在板面湯里泡了很久的,蛋黃裡面都有臊子的汁液了.在面還沒上來之前筷子已經在手裡了,聽著老闆在案板上啪啪的摔板面的聲音再加上鼻子聞到板面汁飄來的香,已經是口齒生津了.吃板面是沒什麼講究的,白白的寬寬的面(很勁道的)有綠的菠菜葉蓋著,紅的羊肉臊子汁液澆在上面,盛板面用的是姜黃色的搪瓷大號碗,就這大碗也透著太和人的豪爽!一大碗端上來,迅速的用筷子在面里攪拌幾下,有人有耐心的會慢慢的攪,讓胃再吊吊,吃的時候可都是虎狼模樣了,有人中途用雙手捧起來大碗喝板面湯,有人習慣先吃完碗里的面,菜葉也揀吃干凈嘍,再捧起碗將湯一飲而盡,餐巾紙是必不可少的,哪怕是最寒冷的冬天裡,滿頭大汗不及時擦嘍汗珠兒會墜入碗中的. 三五知己小酌,板面館是絕好的去處。簡單幾個小菜,悠悠一壺老酒,隨性幾聲笑談,但可引出一片歡騰。家長里短的瑣屑,親朋鄰里的糾葛,在熱情火辣的板面湯里,化作淡然笑聲。趁著那熱乎乎的勁頭,發幾句牢騷,講幾句心願,也許,不曾相識的陌生人,從板面館出來後,就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太和人的豪爽與好客體現的淋漓盡致。 太和板面一吃上癮,食者無不感嘆:「太和板面,面中之王,食太和板面,天下無面」。矣,這話聽著咋象廣告呢!......哈哈!
編輯本段製做
羊肉板面的製作包括三道程序,味湯製作、麵皮製作和板面製作。
味湯的製作:
味湯是板面製作成敗的關鍵,也是羊肉板面風味體現的基礎。 選上等羊油放入鍋內,加入料2中的香料,細火慢熬約30分鍾,等香料充分出味後,用漏勺撈出。鍋內繼續低油溫加熱,投入干紅椒,使其炸出香味,待油色逐漸轉黑時,再把已經切好的3厘米見方的羊肉塊放進去,改用細火熬煮約30分鍾,最後調入精鹽、黃酒、味精、冰糖等即成味湯。味湯制好後,還要再往鍋添里少量開水。
面坯的製作:
用上等的麵粉和冷水調成面團,並用少許的鹽和鹼扎面兩次,待用。玉米澱粉用布袋裝好,把和好的面團切成約8厘米長、2厘米寬的長方形塊,然後用玉米澱粉拍打,最後放在鐵板上並用濕布覆蓋,待用。
板面的製作:
逐一取制好的麵皮,用麵杖擀壓成片,取10~12個面片放手上,在鐵板上用力平摔,待其摔長以後丟入沸水鍋內,待水重沸後,再放入已備好的小白菜。用漏勺去將已經煮熟的面和菜撈出,然後放入黃色鐵瓷碗內,澆一份制好的味湯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