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codd的意思
codd指埃德加·弗蘭克·科德。
埃德加·弗蘭克·科德(英文:Edgar Frank "Ted" Codd) (1923年8月23日-2003年4月18日) 是一位英國計算機科學家。他為關系型資料庫理論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他在IBM工作期間,首創了關系模型理論。
相關信息:
1923年8月23日,埃德加·弗蘭克·科德生於英格蘭多塞特郡的波特蘭。在牛津的埃克塞特學院研習數學與化學後, 他作為一名英國皇家空軍的飛行員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8年,他來到紐約,加入了IBM公司,成為一名數學程序員。1953年,出於對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的不滿, 他遷往加拿大渥太華居住了十年. 之後他回到密歇根大學並取得了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兩年後,科德去往IBM公司位於聖何塞的阿爾馬登研究中心工作。
1981年,科德因在關系型資料庫方面的貢獻獲得了圖靈獎。
2003年4月18日,科德因心臟病在佛羅里達威廉姆斯島的家中去世,享年79歲。
❷ 幫忙翻譯這段英語
Daniel Bump,斯坦福大學數學教授,在業余時間致力於一個稱做"GNU Go"的項目研究."你可以快速瀏覽一下象棋游戲看看裡面是否存在什麼問題"他說,但是要玩"GO"就沒那麼容易了,玩家在玩的過程中要運用他們在游戲中不斷積累起來的邏輯思維力及相關知識,並要結合自身的模式匹配能力.
"GO"這個電腦程序的性能是評價該游戲挑戰性的標准之一.David Fotland,加利福尼亞聖何塞的編程師及晶元設計師,設計並賣出了許多GO程序的界面,他說,過去的五年裡這方面改進了許多但是沒有新的突破,
其中一個很大的難題在於處理速度,像一個典型的象棋程序一秒鍾可以計算出大約300,000位置,Deep Blue可以計算大約兩億個位置.By mid-game,(不知道啥意思)Go程序每秒鍾只能夠計算出幾十個位置.Anders Kierulf如是說,他曾編寫過一個SmartGo程序.
玩一盤象棋游戲,玩家平均可以走25到35步,但是在Go中,可以多至240步.Michael Reiss,倫敦的一位計算機科學家,說,如果要像Deep Blue程序處理象棋時那樣計算到那麼遠的情況的話,他三秒鍾處理的事可能Go要花30,000年才能處理出來.但是問題也不僅僅是處理能力的問題.Go程序不僅不能很快計算出位置,而且計算也非完全正確.雖然如此,這些難題卻更激勵了編程員,吸引著他們改進人工智慧方面的基礎機件.
"我們認為作為一個人我們有一些基本能力,早上起床,做飯,但是如果你試圖讓電腦做這些事,你將發現即使是這么簡單的事對於一台電腦來說也是異常困難的"
Go也一樣, 當你在決定考慮做哪一步變動時,你下意識里就開始做一些整理,很難說完成這些整理花費了多少腦力,但是,在下棋時,我會考慮到10步,電腦則要考慮幾千步,甚至可能上萬步才得出相同或錯誤的結論.
Reiss,神經系統專家,對人類在Go中辨別優勢或弱勢位置的能力及區分椅子和自行車圖像的能力做了一個比較,他說,這兩件事對電腦來說都是很困難的,所以,Fotland說,編寫一個強大的Go程序相對於編寫象棋程序來說,更能夠教會我們關於如何讓電腦像人類一樣思考的知識.
❸ 虛擬現實在教育中的應用在哪些地方開展了
國際上虛擬現實的教育應用
首先,從國際上來看,科技公司盯上教育市場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Google和蘋果都在努力往學校賣設備和軟體,Google推便宜的Chromebook筆記本,蘋果在賣硬體的同時曾經還想用iBooks取代教科書。不僅如此,去年,Google宣布了Expeditions
Pioneer項目,向老師們提供所需的全部設備,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帶領學生們展開各種各樣的冒險之旅,例如進入海底或外太空等;隨後又與加州頂尖公立學校合作,免費推廣虛擬現實的教室系統。
日本某地小學則與三星合作,利用Gear VR免費為學生提供禮儀教學,在日本國內引起虛擬現實教育的熱議。
當前,將電子游戲用於教育有很大的潛力。知名模擬和教學游戲,例如《模擬城市》和Math
Blaster已被應用於美國的小學教育。又比如,近期,微軟除了給教師配置的教育工具類應用外,同時,增加了一項新的玩具--沙盒游戲Minecraft的教育版本,希望讓學生們上課玩游戲。以MindcraftE為例,這款工具通過三維環境幫助學生們探索吉薩大金字塔,以及理解最基本的電子工程原理。
相對於以往的給教師的教育工具,對於微軟來說,用游戲來做教育是新的方法。在美國,人們對於能幫助學生學習的游戲的觀念正在改變,教育界也有不少人看好Minecraft給學生補充知識的能力,而微軟也想藉助這款游戲將訂閱服務Office
365 Edition做起來。
此外,美國zSpace公司也是一家為VR教育提供解決方案的典型公司。zSpace由一台單獨電腦和VR顯示器組成,並配備有觸控筆,幫助學生操縱虛擬3D物體,加強學習體驗。
在這場教育VR+的盛宴里,連「虛擬現實技術鼻祖」也摩拳擦掌。比如,全球第一款VR顯示設備的發明者Tom
Furness,近日啟動了事業新階段--VR教育。Furness目前正在藉助AR/VR應用交流社區VirtualWorld
Society建立VR內容創造者和金融支持聯盟,把大眾的客廳變成教室。通過Virtual World
Society訂閱用戶的支持,Furness希望建立基礎設施,以支持教育虛擬現實體驗。
那麼,我們用虛擬現實能帶來怎樣的感受呢?署名為「IT之家」的作者撰文寫到,「通過某些UGC(用戶製作內容)平台,我們可以初步看到,虛擬現實能帶來什麼樣的教育體驗。這些平台支持除游戲以外,其他能帶來沉浸感的體驗。在新平台上,內容製作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小鳥如何在自己的生態環境中生存(Bird
Simulator),以及管理一家餐廳有多麼復雜(Workat a Pizza Place)。數百家教學機構利用Second
Life向學生提供機會,在虛擬環境中參觀大學、訪問名勝古跡。」
有部分國外院校開始使用VR技術。比如,國外一些高校利用VR技術吸引生源,推廣校園文化。位於美國喬治亞州的Savannah藝術設計院校成為第一個大規模使用VR技術的高校,錄制好校園介紹並寄給已被錄取但尚未入學的學生。
此外,位於加州聖何塞的科格斯韋爾大學(TheCogswell
College)已經正式開辦VR和AR專業,該學校也成為全球首家創辦VR和AR行業人才認證的高校。
高校的一些課程也加入虛擬現實技術。據近期的新聞報道,一群來自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可以應用在教育領域的虛擬現實技術,通過3D立體的方式展示地形圖沙盤。而這種基於「增大化現實」技術的沙盤甚至還可以讓參觀者用雙手來移動山丘。
據悉,這套增強現實沙盤的想法來自於想要給本科生進行時間學習科學的目的,然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就開發出了這種基於「增大化現實」技術的沙盤,隨後洛杉磯分校負責建立模型和教育示範實驗室,將這項技術轉化為了成品。而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們自己塑造景觀,團隊希望可以利用這種沙盤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各種地形地貌,而不用親自到戶外去。
國內虛擬現實的教育應用
目前,我國形成了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工業標准化研究院、浙江大學等各大高校、研究院所和高科技公司聯合研究開發製作,產學研密切結合的發展局面。
從國內的企業來看,目前國內提出把VR技術應用在教育領域的公司包括:新東方、網路、安妮股份、廈門創壹軟體等。其中,新東方和樂視在2015年已達成初步合作意向,雙方將在英語課堂實現VR教學;安妮股份也啟動了虛擬現實項目,以虛擬現實技術開發兒童教育產品;網路則計劃2017年在貧困山區的學校構建一些VR教室。
同時,許多高校都在積極研究虛擬現實技術及其應用,並相繼建起了虛擬現實與系統模擬的研究室,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實用技術,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分布式飛行模擬方面的應用;浙江大學在建築方面進行虛擬規劃、虛擬設計的應用;清華大學對臨場感的研究等都頗具特色;哈爾濱工業大學在人機交互方面的應用。
從虛擬現實的體驗來看,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建立各種虛擬實驗室,如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等等,擁有傳統實驗室難以比擬的優勢。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建立起來的虛擬實訓基地,其「設備」與「部件」多是虛擬的,可以根據隨時生成新的設備。教學內容可以不斷更新,使實踐訓練及時跟上技術的發展。同時,虛擬現實技術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學習環境,如建造人體模型、電腦太空旅行、化合物分子結構顯示等,在廣泛的科目領域提供無限的虛擬體驗,從而加速和鞏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虛擬現實的沉浸性和交互性,非常有利於學生的技能訓練。包括軍事作戰技能、外科手術技能、教學技能、體育技能、汽車駕駛技能、果樹栽培技能、電器維修技能等各種職業技能的訓練。
據媒體綜合報道,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等學府已在校內建立了虛擬現實技術實驗室,主要從事VR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清華大學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還增加了虛擬現實相關的內容。清華大學利用虛擬儀器構建了汽車發動機檢測系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部虛擬現實應用工程研究中心就主要從事這項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和醫學上的應用,先後開發了北京胡同虛擬現實游覽交互系統、秦兵馬俑陣列運動模擬、虛擬內窺鏡等程序;華中理工大學機械學院工程檢測實驗室將其虛擬實驗室成果在網上公開展示,供遠程教育使用;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廣州暨南大學等一批高校也開發了一批新的虛擬儀器系統用於教學和科研。由上可知,虛擬現實技術雖然在國內外的教育教學中有所應用,但在我國教育中的使用僅局限於高校的研究性和探索性教學當中,而對廣大普通大、中、小學生的普及則遠遠不夠。
未來展望
高盛曾作出預測,截至2025年,VR教育產值有望達到7億美元。並將覆蓋K-12和教學軟體領域。虛擬現實(VR)技術正在向商品化邁進,圍繞VR
眼鏡、增強現實(AR)設備的商業潛能。專家認為,VR技術很快能讓化學家們進入微觀世界,浸沒在分子世界裡。如此一來,從中學教學到葯物設計各方面都會受到影響。
進入VR眼鏡時代,化學家不用再在電腦上對著二維屏幕設想三維結構。虛擬現實設備,如Oculus Rift和HTC
Vive的眼鏡,能通過立體顯示和頭部跟蹤技術,帶來直觀的全景畫面:由計算機生成的虛擬分子隨著人們頭部轉動,自然地進入視野。在增強現實中能生成半浸沒式環境,將計算機圖像重疊顯示在用戶未被擋住的視域。
據技術咨詢公司CCS Insight預測,虛擬現實眼鏡只是剛開始銷售,預計到2016年底達到近10億美元。這是第一代眼鏡,售價並不便宜:Oculus
Rift是599美元,HTC
Vive要799美元。按預測的勢頭,到2020年VR眼鏡和AR設備的出貨量將達到9600萬套。研究人員認為,這是輪到VR眼鏡出場的時代。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理論與計算生物物理學集團高級研究程序員約翰·E.斯通的團隊正在開發分子可視化程序,他預測這波即將來到消費市場的VR眼鏡浪潮是個轉折點,就像第一批大量生產的汽車。
今後,化學家們在某個報告會上戴著VR眼鏡查看分子結構,這一場景不難想像。斯通說:「將要發生的是,我們從最初只用它來看東西,發展到用它來完成特定任務。」
對於今後虛擬現實的教育領域的應用,比爾·蓋茨在峰會上發表主題演講稱,「VR視頻所帶來的沉浸感能夠讓那裡的民眾更好地觀看並感知視頻內容」。而這些「處於萌芽階段的內容」讓他發現,VR很適合教育領域。「學校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和動力,」蓋茨稱:「如果我們可以藉助(VR)實現引人入勝,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
蓋茨認為,VR將在教學設計和內容研發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VR可以讓教學更具吸引力,」他說:「虛擬現實可以增強帶入感,VR將在很多領域扮演重要角色,並且能抓住很多人的眼球。」
盡管蓋茨對VR的未來很樂觀,但他也指出,並非所有的科目都適合轉化成VR內容。蓋茨表示,數學和科學課程的「教學法」不會因為人們把它放在一個虛擬現實框架中而發生改變。如果教學內容的動畫元素過多,或者畫質太過鮮艷,很可能會喧賓奪主,影響教學效果。
蓋茨相信,像谷歌Cardboard這樣的「低端」VR產品在普及方面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因為人們「無需漫長的等待就能夠接觸和感受VR,」但他也強調,「像學校這樣的很多場所都需要共享的高端設備。」
❹ 《聖何塞謀殺案》深度解析是怎麼樣的
影片一開始,華人女子崔巧玲(鄭秀文飾演)去往美國後為了綠卡嫁給了比自己大很多的男子鄧先生,並定居於聖何塞,但其實她的心裡根本就不愛對方。
一次意外,她在酒吧里邂逅了出國打工的酒保孫寧(佟大為飾演),兩個人便很快發展成為了情人關系。為了能夠長相廝守在一起,崔巧玲先是在丈夫的食物中下毒,然後和孫寧共同殺害了鄧先生。
為了掩人耳目,崔巧玲讓孫寧開始扮演鄧先生,他們一起住在鄧先生留下的大房子里,日子過得如死水般平靜。不久後,因為失戀而到美國散心的張詠欣來到了他們的家裡,因為她和崔巧玲是童年好友。張詠欣的到來讓崔巧玲和孫寧的生活泛起了一絲波瀾。
但很快她與丈夫便因為做生意與否的問題產生了激烈的矛盾。而他們夫妻苦苦隱瞞的真相也被揭露了出來……
崔巧玲和孫寧以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做下的惡就不會為人所知,他們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可事實恰恰相反,他們的日常生活如死水一般波瀾不驚。他們二人間也因為經濟和生意問題矛盾越來越深,隔閡越來越多。張詠欣只是在他們家住了五天,他們的秘密便再也保守不住了,而所有的怒火和真相都在一次爭吵之後被和盤托出。
張詠欣的到來只是起到了導火索的作用,而秘密的暴露完全是因為崔巧玲和孫寧已經被壓抑到了極點。當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落下時便是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他們苦苦隱瞞的秘密成了摧毀他們精神和生活的心魔,只要心魔不除,他們便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影片的最後,孫寧最終的爆發和死亡即是證明。
影片評價:
《聖何塞謀殺案》的剪輯支離破碎,還出現了極為詭異的自帶抒情的散文詩字幕解說。無論是導演還是表演都不如人意,鄭秀文的表演雖然是影片中幾乎屈指可數的亮點,但也並不是每場戲都撐得住救得起。讓人看得如坐針氈的原因在於,觀影過程中總能看到一種草率而自以為是的聰明。
無論是動機,還是其中關聯線索,關鍵信息都給得過早以及簡單粗暴,但既然信息已經傳達到,還要用各種閃回或者人物吵架、談心的方式用台詞再解釋一遍,以至於節奏混亂又無聊。許多動因需要藉由人物台詞傳達給觀眾,而鏡頭語言已經能夠做到的事,再說一遍就顯得十分拖沓。
❺ 聖何塞謀殺案里的老太太意義
筆者認為是借用老太太以旁觀者的角度演繹劇情。
《聖何塞謀殺案》是由潘源良執導,鄭秀文、佟大為、蔡卓妍主演的懸疑片,於2020年9月25日在中國香港首映。
該片改編自同名舞台劇,講述了感情失意的香港女子張詠欣來到美國聖何塞在好友崔巧玲夫婦的家中暫住,三個人相互提防,她意外發現夫婦倆牽涉到一宗謀殺案的故事。頭條萊垍
寧靜優美的聖何塞,卻有觸目驚心的謀殺案在逐步逼近。看似親密的夫妻、摯友,卻各自隱藏著見不得光的秘密。香港女子張詠欣因感情問題去旅行散心,途中暫居在美國聖何塞的一對模範夫婦家中。表面上三人關系非常要好,實際上互相鉤心斗角,處處小心提防,最後更牽涉到一宗驚人的謀殺案。
❻ 請問程序員考試拿到的證書含金量高嗎
這樣說吧,無論是初級水平的程序員證書還是中級水平的軟體設計師證書,都只是一塊敲門磚而已,至於是否有含金量嘛,舉個例子,如果和你一起應聘的同等水平人中如果你有證書,他們沒有,你有很大優勢,這樣說,證書又只是敲門磚。 程序員只是初級職業,是程序員發展方向的起點,在工作中慢慢積累經驗,沒有一個人願意做一輩子的程序員,作為程序員,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 程序員-軟體設計師-系統分析師-CIO 好好乾!加油!我也和你一樣,我大三,也准備走這條路的。呵呵~~
❼ 美國人心目中的美國大學排名是怎樣的
美國人幾乎不看排名的,排名不錯的一些大學的官網上也是在很不起眼的地方寫一下自己排名是多少,有的大學甚至也不寫。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軍校以及文理學院的宗旨和使命都不一樣,放在一起也沒有多大的可比性。比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達特茅斯學院,一個是科研型的,一個是教學型的,總體來說也談不上誰比誰好。而且除了少數的一些非常全面發展的大學外,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專長和優勢,因此互相之間也並不是很好比較。例如印第安納大學和普渡大學,一個偏重文科社科,一個偏重理工科,互相之間誰也不買賬。美國人還要看重學校離家的遠近,很多時候還要看自己喜不喜歡這個學校的NCAA球隊。例如一個從小喜歡俄亥俄州立大學七葉樹橄欖球隊的美國同學,即使學習再好,也幾乎是不可能去密歇根大學的。一個從小喜歡喬治亞理工學院大黃蜂橄欖球隊的同學,很可能寧願去很差的學校,也不會選擇去喬治亞大學的。現在流行的各種排名,包括泰晤士的、上交的、USNews的、萊頓大學的等等,打分規則都不相同。規則一變,排名馬上就翻天覆地。例如USNews的美國排名比較看重教學水平,因此達特茅斯學院、維克森林大學、埃默里大學等等這些都排得比較靠前。然而上交的世界排名比較看重學術水平,因此達特茅斯學院和維克森林大學等等這些學校都不見了蹤影,反而像威斯康辛大學和密歇根大學等學術重鎮型的大學都沖到了很前面。因此,不管哪種版本的排名,都只能做一個參考。
另外,美國人心裡雖然沒有具體的排名,但是還是大概有個譜。你要問他們美國最好的大學有哪些,一般人就會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這幾個。剩下的可能一時也說不全,但是你如果繼續追問一些好學校,比如「那普林斯頓大學怎麼樣」或者「那密歇根大學怎麼樣」,他們就也許會說「哦哦哦那也是個很好的大學」。但如果你追問一些普通的州立大學或者小一些的私立大學,比如「那肯塔基大學怎麼樣」或者「那馬凱特大學怎麼樣」,那麼他們可能就沒有太多概念了,也許只知道有這個學校,或者這個學校的橄欖球或籃球怎麼樣,但具體它排幾名就沒人知道了。例外情況有兩種,一是這個學校在他們從事的相關專業上正好挺突出,比如你問一個建築設計師「雪城大學怎麼樣」,或者你問一個計算機程序員「聖何塞州立大學怎麼樣「,或者你問一個搞地質採石油的工程師「休斯頓大學怎麼樣」等等,那麼他們也許會知道,並對這個學校印象不錯。二是這個學校離他的家鄉很近。比如你問一個來自洛杉磯的同學說「長灘州立大學怎麼樣」或者「加州州立北嶺分校怎麼樣」,或者你問一個來自紐約的同學說「福德漢姆大學怎麼樣」或者「耶西瓦大學怎麼樣」,那他們也許對這些學校就比較了解,因為很可能他的很多朋友都在這些學校。
如果要看教學水平,就看這個大學是不是Ivy Plus和New Ivy的成員。Ivy Plus的教學最好,包括Harvard、Yale、Princeton、Dartmouth、Cornell、Brown、Penn、Columbia、Stanford、MIT、Chicago和Duke。New Ivy也是教學水平很不錯的大學,名單是除了上述大學之外,再加上JHU、NYU、Michigan、Virginia、W&M、UNC、WUSTL、BC、Rochester、Caltech、Northwestern、Emory、Notre Dame、Rice、Vanderbilt、RPI、Tufts、CMU、Reed、Olin、Swarthmore、Williams、Skidmore、Harvey Mudd、Colgate、Wellesley、Davidson、Amherst、Colby、Kenyon、Bowdoin、Washington & Lee、F&M、Haverford和Macalester。若論教學水平,以上這50來所大學和學院是一流的。
如果看科研學術水平,就看這個大學是不是AAU的成員。AAU是美國大學協會,它認證的大學在科研水平上都是一流的。要像獲得AAU的認證非常不容易,而且認證之後如果學術水平明顯有下滑,還會被開除。AAU現在的成員包括:Arizona、UC Berkeley、UC Davis、UC Irvine、UCLA、UC San Diego、UC Santa Barbara、Colorado、Florida、GTech、Illinois、Indiana、Iowa、ISU、Kansas、Maryland、Michigan、MSU、Minnesota、Mizzou、Rutgers、SUNY Buffalo、SUNY Stony Brook、UNC、Ohio State、Oregon、Penn State、Pittsburgh、Pure、UTexas Austin、Texas A&M、Virginia、Washington、UWisc Madison、BU、Brandeis、Brown、Caltech、CWRU、Columbia、Cornell、Duke、Emory、Harvard、JHU、MIT、NYU、Northwestern、Princeton、Rice、Rochester、Stanford、Tulane、Chicago、Penn、USC、Vanderbilt、WUSTL和Yale,以及兩個加拿大的院校Toronto和McGill。已取消資格的前成員還有Syracuse、Nebraska、Clark和CUA。
再有,在美國和老美談到大學,很容易就扯到校際體育競賽即NCAA。因此不少美國人對很多大學(頂級名校除外)的第一映像很可能是大學的體育實力。而體育實力在不同的項目里,勢力分布也是不同的。這其中最受歡迎的項目是橄欖球和籃球,其次是棒球和冰球,再次是其餘項目。很多喜歡橄欖球的美國人很可能覺得名校就是:Alabama、Auburn、LSU、Clemson、Georgia、GTech、Oregon、Michigan、Notre Dame、Ohio State、Penn State、Ole Miss、UTexas Austin、Texas A&M、Oklahoma和USC等等,而很多喜歡籃球的美國人很可能覺得名校就是:Indiana、UConn、Duke、UNC、Georgetown、Kentucky、Louisville、UWisc Madison、Kansas、Memphis、Xevier和UCLA等等。
❽ 電腦開機需要按ctrl+AIt+Del
1981 年的春天,David Bradley 還只是一個普通的程序員,當時他參與了一個項目(代號 Acorn),為 IBM 設計個人電腦,這個任務很急,因為當時蘋果和 RadioShack 已經開始銷售小型獨立的計算機。原本要花費三至五年的工作,Acorn 只用了一年。
當時的程序員們非常頭疼的一個問題是,每當電腦遇到編碼故障,他們就必須手動重啟整個系統,重啟會自動進行一系列內存測試,非常耗費時間。「有時候,為了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你要每 5 分鍾就重啟一下系統。」這種乏味的測試簡直令程序員們崩潰。
於是,Bradley 創造了一個鍵盤快捷鍵 Ctrl+Alt+Del,能在不進行內存測試的情況下重置系統。他從來沒有想到這會讓他成為編程英雄,會被別人追著在鍵盤上簽名。
IMAGE CREDIT: THINKSTOCK
Bradley 是在 1975 年加入 IBM,到 1978 年就開始致力於 Datamaster 的開發,這是 IBM 最早期的 PC 原型。1980 年 9 月,他成為 Acorn 團隊 12 位工程師中的第 12 位,加入 Acorn 項目後的第 5 個月,他花了 5 分鍾創造了 Ctrl+Alt+Del。
據 Bradley 回憶,當時之所以選擇這一組快捷鍵是因為,Delete 距離另外兩個鍵很遠,不會被誰無意間同時誤觸發。而且當時,這主要是給他們團隊成員使用的,他從未想過有一天會如此普及。
該團隊在 1981 年秋天完成了 Acorn 項目,IBM PC 上市銷售,而且遠遠超出預期售出了幾百萬台。用戶拿它來玩游戲、編輯文檔,不過幾乎沒有人知道 Ctrl+Alt+Del 快捷鍵。直到 1990 年代初,微軟 Windows 橫空出世。
Windows 問世後,幾乎所有的 PC 都會遇到藍屏死機,藍屏會提示大家按住 Ctrl+Alt+Del 快捷鍵重啟計算機,從此以後,Ctrl+Alt+Del 享譽天下。
2001 年,聖何塞科技創新博物館舉辦了紀念 IBM PC 發布 20 周年的盛會,20 年間,IBM PC 在全球銷售了 5 億台。晚飯過後,行業翹楚們坐在一起進行小組討論,這其中也包括微軟老大比爾·蓋茨。不過,第一個問題卻不是沖著蓋茨去的,而是提問 David Bradley,這令他驚訝地認識到,當初花了 5 分鍾創建的 Ctrl+Alt+Del 快捷鍵已經讓他如此知名
❾ E.F.CODD生平
大家都說,Edgar F. Codd(通常被稱為Ted)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他的成就之一,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開發了一個關系型數據管理模型--存儲和操作大量業務數據的一個復雜、完整的理論。根據Codd的設計構建的關系資料庫成為了當今企業的基礎;銀行依賴關系資料庫來跟蹤資金流動;零售商使用它們來監控庫存水平;人力資源部門使用它們來管理員工賬戶;圖書館、醫院和政府機構在其中存儲數百萬條記錄;事實上,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在使用某種容量的關系資料庫。自從Codd公布其理論以來的30年中,關系資料庫已經成為一個年收入近130億美元的行業。
早期生活
Ted Codd於1923年出生在英格蘭多塞特郡波特蘭市的一個大家庭中。他曾經就讀於牛津大學,主修數學和化學專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皇家空軍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Codd動身前往紐約並成為IBM的一名數學編程員。Codd所做的第一個項目是幫助構建一個稱為可選順序電子計算器(Selective Sequence Electronic Calculator,SSEC)的早期計算機,據說該計算機占據了一棟市區辦公樓中的兩層。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Codd獲得了密歇根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博士學位。之後,他調到了IBM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市的開發實驗室,在那裡,他開始從事關系型數據管理模型(這是一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數學的模型)的開發。
改進資料庫
早期的計算機太大、太昂貴了,以至於不能廣泛地應用於企業。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計算機開始變得經濟有效,並逐漸被私營機構所採用,同時專門針對企業應用開發了許多標准和語言。其中有兩個用於處理數據的模型:層次模型和關系網路模型。
在層次模型中,數據記錄以層次方式相互關聯;主要記錄位於上層,後續的各個記錄類型在下層分支。在網路模型中,一層中的記錄集可能屬於鄰近的上層中的兩個不同的包含層次中。對於這兩種模型,編寫查詢語句來檢索信息要求深入了解數據本身的導航結構,因而這是一個復雜的任務,一般都是由專門的編程人員來完成的。
Codd提出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在最終收集到1970年具有創新性的技術論文--"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大型共享資料庫的關系數據模型)中的一系列報告中,Codd建議將數據獨立於硬體來存儲,程序員使用一個非過程語言來訪問數據。Codd的解決方案的關鍵,是將數據保存在由行和列組成的簡單表中(在這種表中,相似數據的列將各個表相互聯系起來),而不是將數據保存在一個層次結構中。按照Codd的想法,資料庫用戶或應用程序不需要知道數據結構來查詢該數據。發表了該論文之後不久,Codd又發布了更為詳細的指導原則,提出了其指導創建關系資料庫的12項原則。
在Codd的理論公開之後,並沒有立即被IBM所採納。IBM已經對一個稱為IMS的層次型資料庫進行了大量投資,因而它讓其他公司和企業家去考慮如何進一步發展Codd的理論。其中的領袖人物是拉里o埃利森,他在1977年與Ed Oates和Bob Miner一起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個商用關系型資料庫管理系統,在此過程中,創辦了一個公司,後來成為Oracle公司。其餘要說的就是資料庫的歷史了。
但是對Ted Codd來說,歷史並沒有停留在那兒。雖然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Codd一直就職於IBM,但他也與長期的合作者Chris Date共同創建了一家咨詢服務公司,而且,直到其去世,Codd還一直繼續研究和發表關於數據的規范化、分析和數據建模等主體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