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野生程序員的生存之道

野生程序員的生存之道

發布時間:2022-05-21 22:59:02

Ⅰ 野外生存經驗

野外生存技巧

野外生存技巧之找水、收集水
生命離不開水,沒有食物正常人可以活三周,但沒有水,三天都活不了,所以水要優先考慮,幾點小提示,希望幫助你在野外迅速找到或收集到水。

1. 找水源首選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區,高山地區尋水,應沿著岩石裂縫去找,乾涸河
床沙石地帶往往會挖到泉眼。

2. 在海岸邊,應在最高水線以上挖坑,很可能有一層厚約5厘米的沉濾水浮在密度較大的海水層上。

3. 飲用凹地積水處的水時,必須做到先消毒、沉澱後煮沸飲用。

4. 收集雨水:在地上挖個洞,鋪上一層塑料,四周用粘土圍住,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5. 凝結水:在一段樹葉濃密的嫩枝上套一隻塑料袋,葉面蒸騰作用會產生凝結水。

6. 跟蹤動物、鳥類、昆蟲、或人類蹤跡可以找到水源。

7. 植物中取水:竹類等中空植物的節間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飲用的汁液,棕櫚類、仙人掌類植物的果實和莖干都含有豐富的水分。

8. 日光蒸餾器:在乾旱沙漠地區利用下述方法能較好地收集到水:在相對潮濕的地面挖一大約寬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集水器,坑面懸一條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內潮濕土壤和空氣的溫度,蒸發產生水汽,水汽與塑料膜接觸遇冷凝結成水珠,下滑至器皿中。

野外生存技巧之野外生火

火可以幹嘛?將食物煮熟。答對了!它還有很多用途:火苗釋放熱量產生暖意,會節省體內熱量散失;可以烘乾衣服;薰過的肉食可以較長時間保鮮;可以嚇跑危險的野獸;它的煙霧可以驅走害蟲,還可以鍛燒金屬打制工具……,厲害吧,教你幾招,讓你學會如何在野外生火。

首先是要尋找到易燃的引火物:如枯草、干樹葉、樺樹皮、松針、松脂、細樹枝、紙、棉花等等。

其次是撿拾乾柴:乾柴要選擇乾燥、未腐朽的樹干或枝條。要盡可能選擇松樹、櫟樹、柞樹、樺樹、槐樹、山櫻桃、山杏之類的硬木,燃燒時間長,火勢大,木炭多。不要撿拾貼近地面的木柴,貼近地面的木柴濕度大,不易燃燒,且煙多熏人。

接下來是要清理出一塊避風、平坦、遠離枯草和乾柴的空地。將引火物放置中間,上面輕輕放上細松枝、細乾柴等,再架起較大較長的木柴,然後點燃引火物。火堆的設置要因地制宜,可設計成錐形、星形、「並」字形、並排形、屋頂形、牧場形等等。也可利用石塊支起乾柴或在岩石壁下面,把乾柴斜靠在岩壁上,在下面放置引人物後點燃即可。一般情況下,在避風處挖一個直徑1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坑。如果地面堅硬無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塊壘成一個圓圈,圓圈的大小根據火堆的大小而定。然後將引人物放在圓圈中間,上面架些乾柴後,點燃引人物引燃乾柴即成篝火。如果引火物將要燃盡時乾柴還未燃起,則應從乾柴的縫隙中繼續添入引火物,直到把乾柴燃燒起來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點火。
最後,點篝火最好選在近水處,或在篝火旁預備些泥上、沙石、青苔等用於及時滅火。

野外生存技巧之睡袋使用

睡睡袋是有技巧的。不會「睡」的人即使用高寒睡袋(零下35度)在一般低溫下(零下5度)也會感到冷,那麼怎樣才能睡得更暖些呢?在使用睡袋時,有很多外在因素影響睡袋的性能,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並不發熱,它只是有效地將體溫流失減低,下面的條件會幫助你睡得更暖些。

▲ 避風防潮

在野外,一個擋風的帳篷能提供一個溫暖的睡眠環境。在選擇營地時,不要選擇谷底,那裡是冷空氣的聚集地,也要盡量避開承受強風的山脊或山凹。一張好的防潮墊能有效地將睡袋與冰冷潮濕地面分開,充氣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兩張普通防潮墊。

▲ 保持睡袋乾爽

睡袋吸收的水分並非主要來自外界,而是人體,即使在極寒冷的情況下,人體在睡眠時仍會排出起碼一小杯的水分。保溫棉在受潮後會粘結而失去彈性,保溫能力下降。如睡袋連續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陽下晾曬。經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溫棉保持彈性。

▲ 多穿衣服

一些較松軟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將人與睡袋之間的空隙充填滿,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強。

▲ 睡前熱身
人體就是睡袋的熱量來源,如臨睡前先做一小段熱身運動或喝一杯熱飲,會將體溫略為提高並有助於縮短睡袋的變暖的時間。

野外生存技巧之常備急救箱

在野外,沒有人能夠預料發生什麼事情。一個急救箱可以延長你的生命,務必隨身攜帶。
急救箱存放著以下各項物品,以備基本急救之用∶

① 綳帶
不同的闊度及質料,以處理不同面積及種類的損傷。

一般有:
紗布滾動條綳帶:適用於處理一般傷口,主要作固定敷料之用。
彈性滾動條綳帶:具彈性,除應用於處理傷口外,更可應用於處理一般拉傷、扭傷、靜脈曲張等傷症,以固定傷肢及減少腫脹。
三角綳帶:三角綳帶可以全幅使用,或折迭成闊窄不同的綳帶。通常作手掛使用,承托上肢。

② 敷料
由數層紗布製成,質地柔韌。主要用作覆蓋傷口及吸收分泌物;流血及分泌物較多的傷口,可加厚覆蓋。

③ 敷料包
敷料包由棉墊和滾動條綳帶組成。用棉墊〔即敷料〕覆蓋傷口,然後用附帶的滾動條綳帶加以固定。
④ 消毒葯水

介紹幾種常用消毒葯水的用途:
1.龍膽紫(紫葯水):加快傷口結痂,加快傷口癒合。
2.紅汞(紅葯水):保護傷口並具有抗菌的作用。
3.酒精和碘酒:用作非黏膜傷口的表面消毒。不可用於破損傷口的消毒。
4.雙氧水:用於受污染的黏膜或破損傷口的基本消毒。

⑤ 潔凈的棉花球
用於清潔傷口,使用時蘸透消毒葯水。

⑥ 消毒膠布
通常用來處理面積較小的傷口。貼上膠布前,必須確保傷口周圍的皮膚乾爽清潔,否則不能貼得牢固。

⑦ 膠布
用來固定敷料、滾動條綳帶或三角綳帶

⑧ 各種葯丸
如康泰克、感冒通、黃連素、牛黃解毒片、必理通、藿香正氣丸、胃葯等

⑨ 蛇葯
真空抽毒器、上海蛇葯、季德勝蛇葯

⑩ 其它
眼葯水、萬花油、止血貼、清涼油、驅風油等

野外生存技巧--如何尋找正確路程

尋找正確路程的技巧必須通過平時的野外活動去積累。例如:平時就養成隨時參考地圖和指南針的習慣,同時積極地觀察周圍的地形以及身邊的植物來判斷正確的位置。
太陽從東方出,西方落,這是最基本的辨識方向的方法。還可用木棒成影法來測量,在太陽足以成影的時候,在平地上豎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頂端放一塊石頭(或作其他標記),木棍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30--60分鍾後,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頂端放另一塊石頭。然後在兩個石頭之間劃一條直線,在這條線的中間劃一條與之垂直相交的直線。然後左腳踩在第一標記點上,右腳踩在第二標記點上。這時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為正南方,右手是東方,左手為西面。
若在陰天迷了路,可以靠樹木或石頭上的苔蘚的生長狀態來獲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樹木而言,樹葉生長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開樹木,年輪幅度較寬的一方濕長著苔蘚的一方即是北方。
利用星宿:在北半球通常以北極星為目標。夜晚利用北極星辨認方向的關鍵在於在茫茫星海中,准確地找到北極星。認識北極星的方法有許多種,這里介紹簡單且有效的一種:
首先找尋杓狀的北斗七星(a),以杓柄上的兩顆星的間隔延長五倍,就能在此直線上找到北極星(d)。一般特別地稱呼此兩顆構柄上的星為要點星球。如看不到北斗七星時,就找尋相反方向的仙後星座(b),仙後星座由五顆星形成,它們看起來像英文字母的M或W傾向一方的形狀。從仙後星座中的一顆星畫直線,就在幾乎和北斗七星到北極星的同樣距離處就可找到北極星。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以手錶看方位:想獲知方位手上卻沒有指南針。遇此情況,只要有太陽就可使用手錶探知方位。
將火柴棒豎立在地面,接著把手錶水平地放在地面,將火柴棒的影子和短針重疊起來,表面十二點的方向和短針所指刻度的中間是南方,相反的一邊是北方。
若身上沒有火柴,也可改用小樹枝,盡量使影子更准確。若從事挑戰性的生存活動,記住戴上手錶,這時普通表比數字表就更有價值。因普通表上的時針分針,在必要時會成為求生存的重要工具。 選擇營地
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安全。在野外,很多意外都可能發生。在低海拔地區,危險性要小得多,但仍必須遵循營地選擇的基本原則。
1、在搭帳篷之前,必須仔細勘察地勢,營地上方不要有滾石、滾木以及那些風化的岩石,一旦發現附近有岩石散落的跡象,絕對不可以再搭帳篷了,尤其是靠岩石壁越近的地方越要留意,盡量要避免在凹狀的地方扎營。萬一發現滾石,應立即大聲喊叫,通知同行夥伴。
2、不要在泥石流多發地建營。許多石塊有被泥土包裹的痕跡,這是識別發生泥石流的主要標志。營地不要選在離泥石流通道太近的地方。
3、雷雨天不要在山頂或空曠地上安營,以免遭到雷擊。
4、雷雨天不要在河灘、河床、溪邊及川穀地帶建立營地,以防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沖走。
許多時候,營地都會選擇在山脊上或河的兩岸,以便於欣賞風景。較為理想的露營場所,不外乎河岸的台地或寬大的河岸。沙地平坦又乾燥,而溪谷邊有清澈的水流,也有可作為薪材的流木,氣候良好時,這里是很不錯的宿營地。 但是,如果下起傾盆大雨,山谷里的水很可能會突然暴漲,使河岸沒入水中,沖走登山鞋、食品等,甚至連人一起沖走
5、雨季在野外宿營前一定要關注宿營地當地及河流上游地區的氣候、水文情況,宿營時要注意在離水面幾公尺高的高地上搭帳篷,不要選擇雨水通道,要選排水良好的地方,還要選擇危險時可逃生的路徑。當一切都安頓好,還需時常注意水源流水量及渾濁情況以及流水聲。一旦感覺異常,就要趕快逃。深夜或疲憊時都是導致災難的主要原因,千萬不要粗心或觀察不仔細。
搭帳篷

1、應盡量在堅硬、平坦的地上搭帳篷,不要在河岸和乾涸的河床上扎營。
2、帳篷的入口要背風,帳篷要遠離有滾石的山坡。
3、為避免下雨時帳篷被淹,應在蓬頂邊線正下方挖一條排水溝。
4、帳篷四角要用大石頭壓住。
5、帳篷內應保持空氣流通,在帳篷內做飯要防止著火。
6、晚間臨睡前要檢查是否熄滅了所有火苗,帳篷是否固定結實了。
7.為防止蟲子進入,可在帳篷周圍撒一圈煤油。
8.帳篷面最好朝南或東南面能夠看到清晨的陽光,營地盡量不要在棱脊或山頂上。
9.至少要有凹槽地,不要搭於溪旁,如此晚上不會太冷。
10.營地選於沙地,草地,或岩屑地等排水佳的營地。

近水
營地要選擇離水源近的地方,這樣既能保證做飯飲用的用水,又能提供洗漱用水,如果遠離水源則會給營地帶來很多不便,甚至是危險的。但在深山密林中,近靠水源會遇到野生動物,要格外小心注意。

背風
風會迅速帶走人體的熱量,給人製造寒冷,甚至引發疾病,同時大風會捲走帳篷,至少會攪得人員無法休息,點燃篝火就更困難了,做飯取暖也難以保證,所以營地一定要避風。最好是在小山丘的背風處、林間或林邊空地、山洞、山脊的側面和岩石下面等等。

防獸
建營地時要仔細觀察營地周圍是否有野獸的足跡、糞便和巢穴,不要建在多蛇多鼠地帶,以防傷人或損壞裝備設施。要有驅蚊、蟲、蠍葯品和防護措施。在營地周圍遍撒些草木灰,會非常有效地防止蛇、蠍、毒蟲的侵擾。

日照
營地要盡可能選在日照時間較長的地方,這樣會使營地比較溫暖、乾燥、清潔,便於晾曬衣服、物品和裝備。

平整
營地的地面要平整,不要存有樹根草根和尖石碎物,也不要有凹凸或斜坡,這樣會損壞裝備或刺傷人員,同時也會影響人員的休息質量。

最後請大家注意:在野外要保護自然環境,不傷害野生動物,不亂砍亂伐,不破壞自然植被,不污染水源,撤營時必須將燃火徹底熄滅,垃圾廢物要盡可能帶出,丟放在指定的地方,特殊情況無法帶走時可將垃圾挖坑掩埋。

無炊具如何煮食

在遇險條件下,最好每天能吃一頓熱食。熟食具有調理腸胃、消毒殺菌、營養易吸收的特點。但在許多情況下,求生者往往沒有做食物的炊具,所以,他不得不改變一下做飯的習慣。下面的方法簡便、有效,不妨一試。
⑴.炭火烤食
植物的塊根,魚、鳥、淡水貽貝和其它許多食物,可以直接在炭火上烤。在烤之前,可先裹上一層粘土或包上一層樹葉,用這種方法絕不會燒壞食物。
採用此方法既不用拔毛,不必去內臟,也不用刮魚類的鱗,到食物完全熟透後,只要剝去包在外面的泥巴,毛、鱗即可泥巴脫去。
⑵.篝火烤食
把野獸、小魚、鳥、植物根莖小塊,穿在濕木棍或小樹枝上,直接放在篝火上烤制。
⑶.熱石蒸食
這是古老的「蛤蚌烘蒸法」,效果不錯。方法是把帶貝殼的食物直接放在燒熱的石塊上或石塊中間烤(某些肉料要用樹葉或草包起來),再在上面蓋一層沙子或泥土。等食物熟透後,一扒開泥土,蛤蚌、牡蠣等物便張開了嘴,即可食用。
⑷.土坑烤食
先在泥地上挖一個30~40厘米深的坑,將肉塊、鳥蛋、塊根及貝類食物放在坑底,在坑內放上綠色植物的葉子、青草或能保持食清潔的布。然後在小坑上蓋一層2厘米厚的沙子或泥土,把火堆設在上面。但是不可把肉塊放在樹葉堆里燒,這樣會產生煙熏味。
⑸.瓦罐煮食
用泥土做一個土製瓦罐煮食物,內部襯一層箔,然後往裡放干凈水和要煮的食物,再加入燒熱的石塊,直到水開了。用大綠葉蓋上至少1小時,直到食物完全煮熟。
今年對戶外運動而言可真算是個災年,老是出事,有偶然的因素,但更多不幸直接來自莽撞,自大,缺乏經驗。雪山我沒錢去爬,攀岩我也不會,也就在秦嶺里晃盪過些時日,膽子是越爬越小,越來越感覺自己沒有三頭六臂,也沒有神靈庇護,不過是個再普通不過的人,說不準哪天也「獵犬終須山上喪」。
春夏秋冬,雨雪風霜,對這坐大山有了點淺薄的了解,有些經驗,寫出來,這些東西,大街上的那些《生存手冊》里說的很泛泛,這里針對秦嶺細化深化,指望新手看了多個心眼,老鳥看了幫忙更正完善和補充。
總體來說,在秦嶺里一般的戶外運動危險性是很小的,無非背包徒步野營野炊,但在極個別情況下,一些意外情況會發生,我所說的野外生存自救,就是指這種非常情況下的必要措施。
廣義秦嶺山脈東西1600餘公里,南北數十至二百餘公里,人煙稀少,植被豐富,野生動物活動頻繁,總體地形和天氣情況都是非常復雜的,低海拔登山的天堂。

一般遇險,大至有以下這幾種情況: 1.迷路 從秦嶺地區歷次山難事故來看,迷路所直接導致的戶外悲劇要佔到60%以上,這遠不是用指北針就能解決的。
首先,指北針的使用必須與大比例軍用地圖相配合,出於保密原因,一般人難以獲得。
第二,具體的使用指北針配合地圖野外定位,必須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際經驗,新手難以掌握。
第三,即使確定了自己的所在點,如何到達安全地域或補給點,也是個復雜的問題,遠不是想當然的兩點連一線這么簡單。

從實際出發,首先,要做到盡量避免迷路,在沿路的顯著地形點(比如河流拐彎,顯眼的大樹或奇石等),注意多角度觀察,以免走回頭路時無法辨認。注意記下特徵點之間所耗費的大約時間。在每個岔路口做記號,用自噴漆比較顯眼,但不大環保,可以用10CM左右長的紅毛線,掛在路邊樹枝,顯眼而且方便。在海拔3200以上的石海地區,一旦天氣惡劣,能見度降低很多,非常容易迷失方向,又無樹枝可掛毛線,建議用自噴漆隔10米做箭頭記號。
第二,如何找路,經常遇到一些分岔點,不知道走哪邊,這時候不光要做好標記,還要注意分析路的情況,簡單根據地形和目標點的關系判斷路的選擇,具體的說,要去的地方在北邊,通常不會選擇往南邊的岔路,要上山,不會選擇往下的岔路。在某些岔路,路的指向大體相同,那就要調動你眼睛仔細分析,看哪條路可能人常走,分析路邊掛斷的樹枝,路邊野草的長勢,地上有無明顯人的腳印,積留樹葉的多少,相信不難做出判斷。實在不行,隨便擇一往前探上幾百米,一般也會得出結果。
第三,一旦迷路,應該怎樣做。這里已經有兩個具體事例,2001年5月,天津大學5名學生太白南坡迷路,兩男生天黑後下山找路,一人不幸墜崖身亡。2002年5月,上海一男子在太白南坡迷路,丟下裝備找路,結果路和裝備都找不到,活活凍餓而死在暴風雪中。
還有198?年咸陽鼓風機廠5名男子,在太白南坡迷路,尋路不當,死亡三人。
一旦迷路,切記沉著冷靜,所有求生必須的裝備必須隨身攜帶,絕不可分頭找路,先在附近找到合適的乾爽避風的宿營或休息點,仔細分析可能所處的位置,絕不可摸黑找路,遇雨雪霧能見度極差時,應就地休息,注意保持體溫,必要時就地扎營,等待惡劣天氣的好轉。
2001年10月,一南京男子在太白南坡迷路後,就地宿營,天亮後安全找到正確路徑脫險。天氣好轉後,如果還是無法找到來時的路,注意找尋山谷下撤,一般秦嶺山谷中都有溪流,沿溪流下行,第一不用擔心水的補給,第二,相對叢林地帶好走許多,第三,基本不會走彎路,不用擔心再次迷失方向。第四,沿溪流必定可以遇見村莊或公路。
當然,溪流有時候也不那麼好走,但沿溪走,是一定可以走出去的。一般正常速度,少則一天,長也不超過3天。切記,一旦選定下撤線路,必須嚴格貫徹到底,中途的計劃變化,只會帶來更多的不測。全體人員也必須堅定決心,千萬不能動搖,一般來說,人的肉體要比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抗造的多。人絕望了,離死也就不遠了。 2.野獸 大凡提到山野的危險的,給人頭一個難題就是野獸,事實上,就今天的環境來說,遭遇野獸被傷害的幾率不比在高速路上飈車出事的幾率更大,現在的野獸,一般還是很害羞的,懶得與人為敵的,不過,真要碰到了,也該有以防萬一的准備。
具體分析一下,一豬二熊三老虎,這是山民按危險度排的座次,不過秦嶺中多了個特產——羚牛,可稱超級殺手。
一般人很難想像野豬的兇猛,實際上山野里經常能看到成片掀翻開的地面和刨倒的樹,這就是野豬乾的,而且野豬的數量也相當客觀,遇見的幾率很大,成群的野豬不可怕,它們有安全感,哪怕把你圍在中間也可以高枕無憂。單個的野豬異常兇狠,視人類為天敵,必用大獠牙除之而後快,所以,一旦遇見這種孤獨殺手,千萬不能慌張,先原地不動,一般此時野豬會有狂躁的表現,什麼動作也不要做,不能蹲下,這對它意味著進攻信號,不要刺激它,面向野豬慢慢倒退,直到退出它的視野之外。除了槍,不要指望能用什麼武器對付它。
狗熊,這個的威力大家都清楚,一巴掌下來臉就沒了,一般生活海拔1000M——2000M的地區,不過相對野豬來說它的攻擊性不強,而且事先會對你發發出警告,給你充足的逃竄時間,但是,帶著幼崽的母熊,這個媽媽殺手,出於本能,對闖入它視野里的人,會瘋狂追殺,不要指望兩條腿能比它四條腿跑的快,除非它根本不打算收拾你,一旦追過來,迄今為止除了爬樹我還沒聽說過其他保命方法,1998年周至縣一名農婦曾遭其襲擊,裝死,結果被其折騰了大半天,險些因失血過多真死掉,所以,不到萬不得已,這樣的辦法還是不要試了。老虎,秦嶺里已經沒有了,除非從動物園跑出來一個。
羚牛,看起來最溫順的,秦嶺里最危險的就數它了,似羊似牛,笑面殺手,秦嶺各海拔都有活動,基本上每年都有個把山民遭其不幸,春季,由於高山食物缺乏,常到1500米左右的山谷覓食,也是最容易傷人的時候,成群的羚牛並不危險,麻煩的是落單的幾乎都是受傷落敗的成年雄牛,性情煩躁,通常是將人頂撞致死。從已獲得的有限經驗看,冷靜,緩退,不要激怒它,似乎是唯一可行的方法。還有個傳說一直不知真假,羚牛號稱「森林衛士」,一見到篝火就要踩滅,不過我想,該生火還是要生火。其他的狼啊豺啊豹子啊,這些小傢伙,這年頭只能自保,一般傷不了人,除非你一個人摸黑走夜路,不過我相信沒幾個膽子這么大的山友。以上這些情況都是可能在路上碰到的,晚上宿營,除非你笨到把帳篷支在野獸的窩里,出於本能,動物絕不會襲擊帳篷,最多圍著帳篷轉兩圈,因為晚餐的食物殘渣可能吸引了它,所以,背包食品什麼的,一定要記得放在帳篷里,別被它吃了,然後就可以安心睡覺了,在枕頭邊放把刀,多半隻會自殘或者傷了你的同類,2001年8月新疆就出過這樣的事,睡覺的人緊張的把風聲當成野獸的吼聲,迷糊中把旁邊的同類胡扎一氣(還好沒扎死),由此可見,人是最兇猛的!
3.洪水 欺山莫欺水,今年秦嶺里6月初的山洪想必大家都記憶猶新,每年6-9月是秦嶺的雨季,一場連夜暴雨就可能導致山洪,因此,被洪水困在山裡的幾率還是很大的。具體分析,深圳519山難問題就出在宿營地上,相對秦嶺山區來說,一般在水面三米以上的地方扎營是很安全的,而且越靠上游,可以相對離水面越近,當然也要具體分析,看宿營地是否有被水漫過的跡象。一旦夜間有暴雨,必須保持警覺,注意水情的變化。一旦洪水發生,最容易出現的情況是被困在某個河谷邊的宿營地上,來時可以涉水通過的河面顯然已經不能通行,這個時候,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水還在上漲,有可能威脅到你的小窩,什麼都不要說,趕緊搬家。如果天已放晴,可以就地呆上兩日,一般經驗,水退回原來狀態大約需要一天到兩天時間。修身養性就是。如果還在下雨,就有點麻煩了,3-5天的連續降雨,在雨季很正常,計算一下自己的食物和燃料和自己的體能,燃料和食物都充足,就老老實實呆著,不足,就必須趕緊考慮走人,必須趁體力還充足的時候沖出危險區域,心寸僥幸的等待,只會導致體能的下降和信心的喪失。沿溪下撤,走溪邊的山腰,肯定可以走出去,見機行事,該上就上,該下就下,遇到斷崖繞行或迂迴,只要保持信心,總是可以走的。但是,有時過河是不可避免的,這時,至少兩人以上才能安全過河,一人結繩,一人保護,注意,水混處是急流,水清處是緩流,有根手杖會穩當很多,水深過腰,河道超過10米寬,99%無法過河,選擇河道較窄處砍樹搭橋過河,水深過膝,選擇河床中石頭較突起的地方過河(便於腳反水方向抵住),某些時候還方便「摸著石頭過河」。某些時候可以選擇「大躍進」,選擇好水中下游容易攀附的大石頭,藉助水流和注意手和腳的劃水斜線向到達,再依次向下,比較有難度。小步慢走,但注意在水中時間太長體溫急劇喪失。注意做好洗澡的准備,該保護的東西事先注意防水,一般落水10秒內水進不了背包,注意背負的重心平衡。千萬注意,晚上禦寒的睡袋和備用衣物絕對不能弄濕,可以考慮用結實的塑料袋加膠帶密封,當然,有防水袋就更好了。最後,注意最好不要赤腳過河,鞋濕了可以弄乾,腳底板劃了影響走路就太慘了。
4.失溫 在山野中導致人死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失溫,也就是體表溫度急劇下降導致個體死亡,說起來簡單,吃的飽穿的暖就可以,但在山野的復雜環境中卻時時需要注意。具體分析,冬春季,秦嶺登山過程中,遭暴風雪襲擊的概率還是不小的,海拔低點的地方也罷,有植被的掩護,避風和宿營都是不難做到的。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石海地帶,一旦被困,無遮無擋,不管你穿多好的風衣,體溫還是會被山風無情的一點一點剝奪。這種地形相必大家都有認識,幾乎很難找到可以搭帳篷的地方,而且,一般帳篷的抗風性也不是很好,所以,直接鑽進帳衣里也就可以了,沒必要非支起來,沒有帳篷,山民的做法是用大張的油布或軍用雨衣來代替,效果差點而已,這樣好歹有個防風雪的空間,再鑽進睡袋裡或是穿上所有衣服,將所有的塑料袋夾在衣服內層,不透氣但可以盡量保持體溫,感覺冷時吃點東西,想保住小命還是不難做到的。不過如果象華崢嶸那樣什麼裝備都丟了,那也真的沒轍了。在夏秋季,夜間山裡的溫度還是很低的,如果衣物和睡袋不慎在渡河或大雨中搞濕,晚上還是很難熬的,假設又因為大雨不能生火,那麼,首先,架設好掩蔽所,即使有帳篷,也要考慮到微小的滲漏,畢竟市面上大部分帳篷的防雨能力不是特別好,所以,最好在林間以幾棵樹的樹干為依託拉圈繩子,將小樹枝最好是小竹子整齊的架在上面,堆成屋脊型,上面蓋上大張塑料布,再壓一層竹子。這樣,在下面搭帳篷,可以萬無一失,而且在帳篷外也有點地方可以活動。如果不方便挖排水溝,在帳篷底下墊幾層竹子效果也很好。然後,絕不能穿著濕衣物鑽睡袋,統統脫光,一般的真空棉睡袋只要不是濕的特別厲害,還是可以保溫的,帳篷里是可以燒氣或酒精爐增加點溫度,但也只是權宜之計,再不行,用最原始的方式,光著身子抱著你的同類取暖,不要害羞,效果一般還是不錯的。生火,這幾乎是每個戶外愛好者所必須掌握的最重要技能,對付失溫的最好辦法,先說引火,山民可以輕易的用幾根火柴點著一堆濕木頭,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大可能做到,辦法是准備一小塑料瓶酒精或者一瓶被煤油浸透的木屑,都很輕便易用。火源也要注意,多帶幾個一次性火機並且額外准備一盒密封好的火柴以備不測,不要迷信什麼ZIPPO。點著以後,注意柴火的架放方式,如果需要長時間無人看守的「過夜火」,辦法是將大木頭整齊排列碼放在火堆正上方只留很小的空隙,這樣通常第二天早上還能看見一點微弱的炭火。采葯的山民沒有帳篷和睡袋,基本上都是這樣蜷縮在「過夜火」邊睡覺的

Ⅱ 野外生存技巧,求生,必備物品

首先,野外宿營地的選擇要注意以下幾點:

近水 營地要選擇離水源近的地方,這樣既能保證做飯飲用的用水,又能提供洗漱用水。但在深山密林中,近靠水源會遇到野生動物,要格外小心注意。

背風 最好是在小山丘的背風處,林間或林邊空地、山洞、山脊的側面和岩石下面等等。

避險 營地上方不要有滾石、滾木,不要在泥石流多發地建營,雷雨天不要在山頂或空曠地上安營,以免遭到雷擊。

防獸 建營地時要仔細觀察營地周圍是否有野獸的足跡、糞便和巢穴,不要建在多蛇多鼠地帶,以防傷人或損壞裝備設施。要有驅蚊、蟲、蠍葯品和防護措施。在營地周圍遍撒些草木灰,會非常有效地防止蛇、蠍、毒蟲的侵擾。

日照 營地要盡可能選在日照時間較長的地方,這樣會使營地比較溫暖、乾燥、清潔。便於晾曬衣服、物品和裝備。

平整 營地的地面要平整,不要存有樹根草根和尖石碎物,也不要有凹凸或斜坡,這樣會損壞裝備或刺傷人員,同時也會影響人員的休息質量。

最後清大家注意:在野外要保護自然環境,撤營時必須將燃火徹底熄滅。垃圾廢物要盡可能帶出,丟放在指定的地方,特殊情況無法帶走時可將垃圾挖坑掩埋。

火的引燃及實際應用

首先是要尋找到易燃的引人物:如枯草、干例葉、樺樹皮、松針、松脂、細樹枝、紙、棉花等。

其次是撿抬於柴:乾柴要選擇乾燥、未腐朽的樹干或枝條。要盡可能選擇松樹、櫟樹、柞樹、樺樹、槐樹、山櫻桃、山杏之類的硬木,燃燒時間長,火勢大,木炭多。不要撿拾貼近地面的木柴,貼近地面的木柴濕度大,不易燃燒,已煙多熏人。

接下來是要清理出一塊避風、平坦、遠離枯草和於柴的空地。將引人物放置中間,上面輕輕放上細松枝、細乾柴等,再架起較大較長的木柴,然後點燃引人物。火堆的設置要因地制宜,可設計成錐形、星形、「並」寧形、並排形、屋頂形、牧場形等等。也可利用石塊支起乾柴或在宕石壁下面,把乾柴斜靠在岩壁上,在下面放置引人物後點燃即可。一般情況下,在避風處挖一個直徑1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坑。如果地面堅硬無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塊壘成一個圓圈,圓圈的大小根據火堆的大小而定。然後將引人物放在圓圈中間,上面架些乾柴後,點燃引人物引燃乾柴即成篝火。如果引火物將要燃盡時乾柴還未燃起,則應從乾柴的縫隙中繼續添人引火物,直到把乾柴燃燒起來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點火。

點篝火最好選在近水處,或在篝火旁預備些泥上、沙石、青苔等用於及時滅火。

迷向與迷路

迷失方向和迷失路徑是兩口事

迷失方向(迷向):不知該怎樣確定行進方向或辨認不清地磁方位(即分不看東南西北)。

迷失道路(迷路調不知該走哪條路或找不到原來的路徑。

迷路會導致迷向,而迷向不一定就會迷路。

如何正確地辨認方向,基本方法如下:

羅盤(指北針)一個優質的羅盤是野外旅遊的必備品。但要記住:羅盤指針指向「北」或「N」,這個方向是磁北方向,與真北方向有一個偏差角度,應計算出磁偏角的數差,以取得准確的羅盒方向。

帶指針的手錶 用於將手錶托平,表盤向上,轉動手錶,將表盒上的時針指向太陽。這時,表的時針與表盤上的12點形成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的角平分線的延長線方向就是南方。

北極星 北極星是最好的指北針,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向。

北斗七星 也就是大熊星座,像一個巨大的勺子,在晴朗的夜空是很容易找到的,從勺邊的兩顆星的延長線方向看去,約間隔其5倍處,有一顆較亮的星星就是北極星,即正北方。

立竿見影 在晴朗的白天,用一根直扦,使其與地面垂直,插在地上,在太陽的照射下形成一個陰影。把一塊石子放在影子的頂點處,約15分鍾後,直桿影子的頂點移動到另一處時,再放一塊石子,然後將兩個石子連成一條直線,向太陽的一面是南方,相反的方向是北方,直扦越高、越細、越垂直於地面,影子移動的距離越長,測出的方向就越准。

樹木、苔蘚 樹冠茂密的一面應是南方,稀疏的一面是北方。苔蘚的道理與之相間。另外,通過觀察樹木的年輪也可判明方向。年輪紋路疏的一面朝南方,紋路密的一面朝北方。

積雪的融化 積雪融化的地方定是朝南方的。

迷途知返 在深山密林中,不僅會迷失方向,同時也會迷失路徑。更多的時候,走在毫無人煙的林間密徑,又沒留下任伺路標,自己還不斷地欣賞著「無限風光在險峰」和「山到絕處我為峰」的豪情,當自己開始意識到不對時,己是身處險境,不知原有的路徑在伺處。心急之下,揮刀而上,砍出一條「血路」,卻發現眼前山連山、峰挨峰,看不到盡頭,來時的路己辨認不清,又生怕再次迷路,是走是留猶豫不定。

其實,在發現迷路的時候,自己高原有的路徑一般不超過20分鍾。這時不要著急,更不能亂喊亂跑,應冷靜下來,仔細口憶一下剛才走過的泉水、已石、大樹、水流、洞穴、山峰、岔路口等參照物,然後憑著自己的記憶尋找自己的足跡,退回到原來的路線上。

有一種可行的辦法就是立刻分析山勢走向和地理地貌的環境,然後判斷出是否有野生動物並尋找到其走過的痕跡,沿著「獸道」走出險境,但必須非常警覺,以免遭到野獸的襲擊或狩獵者設下的套、夾的傷害。一般來說山鞍或山脊會有獸道。

不論是在林木遮蔽的山林中,還是在叢草蓋地的山坡上,低頭近看,根本找不出路跡采,只有遠看,看到幾十米以外,才能隱約地看出一條草枝微斜、草葉微傾、葉背微翻的痕跡,然後再由遠而近、由近再遠、遠近比較之後,就能分辨出路來了。

如何在野外尋找水源

聽 憑借靈敏的聽覺器官,多注意山腳、山澗、斷崖、盆地、谷底等是否有山溪或瀑布的流水聲,有無蛙聲和水鳥的叫聲等。如果能聽到這些聲音,說明你已經離有水源的地方不遠了,並可證明這幾的水源是流動的活水,可以直接飲用。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把風吹樹葉的「嘩嘩」聲當做流水的聲音。

嗅 過鼻於,盡可能地嗅到潮濕氣味,或因刮風帶過來的泥土腥昧及水草的味道。然後沿氣味的方向尋找水源。當然這要有一定經驗積累。

觀察 憑著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去觀察動物、植物、氣象、氣候及地理環境等也可以找到水源。

根據地形地勢(地理環境),判斷地下水位的高低。

如山腳下往往會有地下水,低窪處、雨水集中處,以及水庫的下游等地下水位均高。另外,在干河床的下面。河道的轉彎處外側的最低處,往下挖掘幾米左右就能有水。但泥漿較多,需凈化處理後,方可飲用。

根據氣候及地面干濕情況尋找水源

如在炎熱的夏季地面總是非常潮濕,在相問的氣候條件下,地面久曬而不幹不熱的地方地下水位較高;在秋季地表有水氣上升,凌晨常出現像紗中似的薄霧,晚上露水較重,且地面潮濕,說明地下水位高,水量充足;在寒冷的冬季,地表面的隙縫處有白霜時,地下水位也比較高;春季解凍早的地方和冬季封凍晚的地方以及降雪後融化快的地方地下水位均高。

根據植物生長情況尋找水源

生長著香蒲、沙柳、馬蓮、金針(也稱黃花)、木芥的地方,水位比較高,旦水質也好;生長著灰菜、蓬篙、沙里旺的地方,也有地下水,但水質不好,有苦味或澀味,或帶鐵銹;初春時。其它例枝還設發芽時,獨有一處樹枝已發芽,此處有地下水;入秋時,同一地方其它樹時己經枯黃,而獨有一處樹葉不黃,此處有地下水;另外,還如三角葉楊、梧桐、柳樹、鹽香柏,這些植物只長在有水的地方,在它們下面定能挖出地下水來。

根據動物、昆蟲的活動情況尋找水源

夏蚊蟲聚集,且飛成圓柱形狀的地方一定有水;有青蛙、大螞蟻、蝸牛居住的地方也有水;另外,燕子飛過的路線和銜泥築巢的地方,都是有水源和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再有,鵪鶉傍晚時向水飛,清晨時背水飛;斑鳩群早晚飛向水源,這些也是判斷水源的依據。

根據天氣查化尋找水源

天空出現彩虹的地方,肯定有雨水;在烏黑、帶有雷電的積雨雲下面,定有雨水或冰雹;在總有濃霧的山谷里定有水源;靠收集露水也可緩解些燃眉之急。

直接從植物中職水

在南方的叢林中,到處都有野芭蕉,也叫仙人蕉。這種植物的芯含水量很大,只要用刀將其從底部迅速砍斷,就會有干凈的液體從莖中滴出,野芭蕉的嫩芯也可食用,在斷糧的情況下,可以充飢。如果能找到野葛藤、葡萄藤、獼猴桃藤、五昧子藤等藤本植物也可從中獲取飲用水。另外,在春天樹木要發芽之時,還可從燁例、山榆樹等喬木的樹干及枝條中獲取飲用水。注意:千萬不要飲用那些帶有乳濁液的藤或灌、喬木的汁液,有毒。另外,還可以從蘆苔、仙人掌及其果實中獲取飲水。

提示:從植物中獲取的飲用「水」,容易變質,最好即取即飲,不要長時間存放。

上述取水方法在野外缺水時是有效的。然而,單純地依靠上述方法去尋找水源卻不是長久之計,且很復雜很辛苦。只限於少數人員(3-7)和短時間(3一5天)。不適合人員眾多或時間過長。就安全而言,希望朋友們最好不要遠離水源一兩天的路程,也不要單槍匹馬獨闖叢林。

當你在極度疲憊乾渴之際,找到了水源,最好不要立即狂飲,應該就當時的環境條件對水源進行必要的凈化和消毒處理,以避免因飲水而中毒或染上疾病。

野外飲用水的凈化處理

一般說來,除泉水和井水(地下深水井)可直接飲用外,不管是河水、湖水、溪水、雪水、雨水、露水,還是通過滲透、過濾、沉澱而得到的水,最好都應進行消毒處理後再飲用。那麼,怎樣進行消毒呢?方法如下:

1.將凈水葯片放入水容器中,攪拌搖晃,靜置幾分鍾,即可飲用,可灌人壺中存儲備用。一般情況下,一片凈水葯片可對1升的水進行消毒,如果遇到水質較混濁可用之片凈水葯片進行消毒。口前,軍隊至都採用此法在野外對水進行消毒。

2.如果沒有凈水葯片,可以用隨身攜帶的醫用碘酒代替凈水葯片對水進行消毒。在己凈化過的水中,每一升水滴人3一4滴碘酒,如果水質混濁,則在每升水中病人的碘酒要加倍。攪拌搖晃後,靜置的時間也應長一些, 20一30分鍾後,即可飲用或備用。

3.利用亞氯酸鹽,即漂白劑,也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在已凈化的水中,每升水滴人漂白劑3、4滴,水質混濁則加倍,搖晃勻後,靜置30分鍾,即可飲用或備用。只是水中有些漂白劑的味幾,注意不要把沉澱的濁物一同喝下去。

4.如果以上的消毒葯物均沒有,正巧隨身攜帶有野炊時用的食醋(白醋也行),也可以對水進行消毒。在凈化過的水中倒人一些醋汁,攪勻後,靜置30分鍾後便可飲用。只是水中有些醋的酸味。

5.在海拔高度不太高(海拔3000米以下)且有火種的情況丁,把本意沸5分鍾,也是對水進行消毒的很好的方法。

6.如果尋找到的水是鹹水時,用地椒草與水間煮,這雖不能去掉原來的音咸,卻能防止發生腹痛、腹脹、腹瀉。如果水中有重金屬鹽或有毒礦物質,應用濃茶與水間煮,最後出現的沉澱物不要喝。

目前,有一種飲水凈化吸管,在野外非常實用,形如一支粗鋼筆,經它凈化的水無茵、無毒、無味,無任何雜質,不需經過沸煮即可飲用,很輕便。

另外要提醒注意的是,在水源緊缺的情況下,要合理安排飲用水,不要為一時口渴而狂飲。另外,在野外工作或探險中,喝水也要講究科學性。如果一次喝個夠,身體會將吸收後多餘的水分排泄掉,這樣就會白白的浪費很多的水。如果在喝水時,一次只喝一兩口,然後合在口中慢慢咽下,過一會兒感覺到口渴時再喝一口,慢慢地咽下,這樣重復飲水,既可使身體將喝下的水充分吸收,又可解決口舌咽喉的乾燥。一標准水壺(9一11升)的水量,運用正確的飲水方法,可使一個單兵在運動中堅持6一8小時,甚至更長些。

Ⅲ 野外求生的生存常識

看大叔我是怎麼野外生存的https://tieba..com/p/5336022533?pid=112397946302&cid=0&red_tag=1681613836#

Ⅳ 關於野外生存的知識(越多越好!)

大都市人走出水泥森林,突破盒子空間,到野外以同自然的親和來調節程式化的生活和模塊化的心境。然而,離開了電氣化、電腦化的現代生活,准備好地圖、指南針、水壺、食物……走進兩三個小時的「迷你」行程,去體驗一下冒險的刺激和野外求生樂趣的都市人學習一些野外生存的小知識是必要的。
▲用報紙引火,不易引燃木柴,應事先准備好浸過打火機油的木屑,就可以引燃火苗。用石頭起灶,灶口應朝風口,剩下的三面用石頭圍起來,空氣流通越好,火苗就越旺。必須注意的是絕對不要在禁止火種的地方用火。滅火時,也要十分小心。將燒旺的火用水澆滅,確定火已完全滅後,再仔細清掃灰燼殘渣,然後覆上土,將它恢復原狀,這是野餐最基本的道德准則。
▲在大自然中漫步鞋子選擇要講究。在不平的路面步行時,鞋子的舒適與否關繫到腳疲勞的程度。步行鞋既輕又軟,十分具有機械性。購買時應注意要點如下:腳尖和腳跟的強度要適中,應有防滑條紋;試穿時,腳尖最好能自由活動。
▲被石頭絆倒或被樹枝剮傷是家常便飯,但撞擊到的如是要害部位,就可能演變成緊急事態。若只是手腳輕微撞傷,可用水冷敷,再將患部抬得比心臟高,這樣的緊急處置已足夠。頭部受重撞後發生嘔吐現象便有危險,必須盡快送醫院。
▲做菜時余火引燃衣服而燙傷時,先用水冷敷。若有自來水,則用水緩緩沖洗患部十分鍾,如果引燃的衣服貼在皮膚上,同樣先以水冷敷,切不可將衣服撕下來,待充分冷卻之後,請醫生處置。
▲在自然中,受傷生病發生率較高,應隨時攜帶備有常用葯及救護品的急救箱,例如:發生腹痛或腹瀉是常事,這時,最好不要再吃任何東西,先暫時保暖身體,躺下讓腹部好好休息。腹瀉時要多喝水以補充水分。

Ⅳ 長大想當程序員 學習編程線路很迷茫

我越來越擔心我作為一個C++程序員的未來。

恍然間,發現自己在這個行業里已經摸爬滾打了五年了,原以為自己就憑已有的項目經驗和工作經歷怎麼著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業內比較資歷的人士了,但是今年在換工作的過程中卻遭到了重大的挫折。詳細過程我就不再敘述,在此,只想給大家說一說被拒絕的原因,看看大家有沒有相似的經歷,和類似的感悟。面試官對我的答復大致是這樣的,我們不需要熟練工,我們需要在某領域擁有超過常人的積累認知,和擁有整套完整思維模式和優秀認知事物能力的人…他很誠懇地告訴我,你還年輕,真的應該好好地靜下心來,深入地研究一些東西,自己寫一些東西,而不是這也用過,那也知道,但是多半都是局限於僅僅見過,會用,卻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其代碼背後蘊含的思想,更少有人研究過源碼,進而體會大師們在某些問題的解決上秉承的思想和思維的風格。個人感覺,這也算是國內大部分程序員最讓人悲哀的地方了,當然這也與外界浮躁氛圍的蔓延不無關系。不了解這一行的人總覺得程序員都是代碼民工,如果自己也認為自己是敲代碼的機器的話,我誠懇地建議您盡早轉行吧,也許我這么說會得罪傷害一些同行,畢竟轉行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有相當的風險和挑戰的。不過這絕對應該是善意的忠告。相反,我強烈地認為,程序員應該是最有活力和最有思想的一個群體,只要你不肯讓自己浮於表面,更重要的是,必須勤於思考。如果你認可我這句的話,就請您繼續往下看看我的感慨,否則,那就希望您好好利用好自己的時間做您最需要做的事吧。

由於面試中被問到線程池,TCP/IP網路的時候,讓面試官問得人仰馬翻,啞口無言,所以回來之後洗心革面,下決心要把線程池,TCP/IP好好研究個明白,再也無法容忍自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清醒的認識自己

我一直擔驚受怕,過去,可能是因為我年輕,但現在,我已經不是那麼年輕了,我仍然發現有很多事情讓我害怕。

當年紀越來越大後,我開始變得不能加班。我開始用更多的時間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坐在計算機前(盡管這樣,她們仍是抱怨)。我在本地教育委員會社區里提供一些幫助,還組織開源興趣小組參加活動。

我在思考,為什麼以前會把如此多的時間全部用在編程上。大量的編程。那是我渴望深入研究一個類庫,一個框架或一門技術。

現在的技術的學習曲線的增加,讓我的忍耐性越來越低。各種新技術,因為新奇讓人興奮,但最終變成一場場爭論。我越來越無法忍受這些充滿市場宣傳我對技術看重的是穩定,清晰。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2018.07)為止,中國C++程序員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00萬。而且,隨著IT培訓業的持續發展和大量的應屆畢業生進入社會,C++程序員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那麼,作為一名C++程序員,怎樣努力才能快速成長為一名高級的程序員或者架構師,或者說一名優秀的高級工程師或架構師應該有怎樣的技術知識體系,這不僅是一個剛剛踏入職場的初級程序員,也是工作三五年之後開始迷茫的老程序員,都必須要面對和想明白的問題。為了幫助大家少走彎路,我總結出一個C++程序員的工作2-5年成長路線圖。

加油,選好的路一定要堅持下去!!!守得雲開見月明,加油!!

Ⅵ 野外生存應具備哪些常識

野外生存知識--野外生存小常識
徒步旅行要認真走路

我們走路時,不要一面走路一面想如何走路,要把走路當作目的,認真去走。剛開始訓練走路,在平地上,最少要走15分鍾。練習快走時,我們呼吸會加快、出汗,小腿肚、腳底、腹側都會發痛。當你感到身體某部分發痛,常會中斷走路。其實走路如同賽跑,要有技術。

有時離開道路而走,時間長了腳會發痛,原因有很多,可能因為鞋子、襪子、走路方法所引起。走路是一項很好的運動,人們未發明汽車時,就是以雙腳為交通工具。走路可以訓練腳肌肉結實,促進身體健康。對自己走路及健康有了信心,不妨離開道路,到野外山路走一走。(當然要避免走施工現場,要享受披荊斬棘開路的趣味。本來路就是人走出來的。)

繞遠路也有一番樂趣,不要經常走同樣一條路,不妨繞遠路、看看周圍環境,因為氣候、季節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變化。有時不妨停下腳步好好觀察,說不定有新發現。到野外長時間走路,最好以同樣速度前進。

野外生存勿忘恢復自然的原貌

在野外求生存,最重要就是培養觀察自然的眼光。人類與動、植物求生的本能都是一樣。自然界動植物雖然彼此間沒有共同溝通的語言,但是彼此關系非常密切。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能理解其它生物,平等對待他們,而不會去傷害他們。

不要破壞自然界平衡的狀態是野外生存中十分重要的。大自然中動植物彼此保持很微妙的平衡。一塊狹小的空地,表面看起來沒有生物生存,實際上生物正在那活躍著。接觸大自然時,不要破壞這種平衡,不亂折花木不亂捕鳥獸。享受大自然,也應遵守規則。

還有,必須學會一件事———恢復自然界原有的風貌再離開。有時我們看到人們離開野外後,留下骯臟的垃圾,陰暗處的空罐頭、堆積的塑料袋、吃剩的魚肉湯餚,不堪入目。因此不要忘記,保存自然原有的風貌,處理掉垃圾,將臨時廁所掩埋好,把不能燃燒的塑料袋帶走,後來的人,才能享受干凈的大自然。

在山林中,還有幾點要注意的:不要觸摸鳥巢、不要抄近路到危險地方、不要大聲喧嚷、不亂摘花草、不要靠近帶著幼子的動物、不隨便發出叫喊聲。

野外生存知識

生存技巧之找水、收集水

生命離不開水,沒有食物正常人可以活三周,但沒有水,三天都活不了,所以水要優先考慮,幾點小提示,希望幫助你在野外迅速找到或收集到水。
1. 找水源首選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區,高山地區尋水,應沿著岩石裂縫去找,乾涸河床沙石地帶往往會挖到泉眼。
2. 在海岸邊,應在最高水線以上挖坑,很可能有一層厚約5厘米的沉濾水浮在密度較大的海水層上。 3. 飲用凹地積水處的水時,必須做到先消毒、沉澱後煮沸飲用。
4. 收集雨水:在地上挖個洞,鋪上一層塑料,四周用粘土圍住,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5. 凝結水:在一段樹葉濃密的嫩枝上套一隻塑料袋,葉面蒸騰作用會產生凝結水。
6. 跟蹤動物、鳥類、昆蟲、或人類蹤跡可以找到水源。
7. 植物中取水:竹類等中空植物的節間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飲用的汁液,棕櫚類、仙人掌類植物的果實和莖干都含有豐富的水分。
8. 日光蒸餾器:在乾旱沙漠地區利用下述方法能較好地收集到水:在相對潮濕的地面挖一大約寬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集水器,坑面懸一條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內潮濕土壤和空氣的溫度,蒸發產生水汽,水汽與塑料膜接觸遇冷凝結成水珠,下滑至器皿中。

野外生存技巧之野外生火

火可以幹嘛?將食物煮熟。答對了!
它還有很多用途:
火苗釋放熱量產生暖意,會節省體內熱量散失;可以烘乾衣服;薰過的肉食可以較長時間保鮮;可以嚇跑危險的野獸;它的煙霧可以驅走害蟲,還可以鍛燒金屬打制工具……,厲害吧,教你幾招,讓你學會如何在野外生火。首先是要尋找到易燃的引火物:如枯草、干樹葉、樺樹皮、松針、松脂、細樹枝、紙、棉花等等。其次是撿拾乾柴:乾柴要選擇乾燥、未腐朽的樹干或枝條。要盡可能選擇松樹、櫟樹、柞樹、樺樹、槐樹、山櫻桃、山杏之類的硬木,燃燒時間長,火勢大,木炭多。不要撿拾貼近地面的木柴,貼近地面的木柴濕度大,不易燃燒,且煙多熏人。接下來是要清理出一塊避風、平坦、遠離枯草和乾柴的空地。將引火物放置中間,上面輕輕放上細松枝、細乾柴等,再架起較大較長的木柴,然後點燃引火物。火堆的設置要因地制宜,可設計成錐形、星形、「並」字形、並排形、屋頂形、牧場形等等。也可利用石塊支起乾柴或在岩石壁下面,把乾柴斜靠在岩壁上,在下面放置引人物後點燃即可。一般情況下,在避風處挖一個直徑1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坑。如果地面堅硬無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塊壘成一個圓圈,圓圈的大小根據火堆的大小而定。然後將引人物放在圓圈中間,上面架些乾柴後,點燃引人物引燃乾柴即成篝火。如果引火物將要燃盡時乾柴還未燃起,則應從乾柴的縫隙中繼續添入引火物,直到把乾柴燃燒起來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點火。最後,點篝火最好選在近水處,或在篝火旁預備些泥上、沙石、青苔等用於及時滅火。

野外生存技巧之睡袋使用

睡睡袋是有技巧的。不會「睡」的人即使用高寒睡袋(零下35度)在一般低溫下(零下5度)也會感到冷,那麼怎樣才能睡得更暖些呢?在使用睡袋時,有很多外在因素影響睡袋的性能,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並不發熱,它只是有效地將體溫流失減低,下面的條件會幫助你睡得更暖和。

▲ 避風防潮在野外,一個擋風的帳篷能提供一個溫暖的睡眠環境。在選擇營地時,不要選擇谷底,那裡是冷空氣的聚集地,也要盡量避開承受強風的山脊或山凹。一張好的防潮墊能有效地將睡袋與冰冷潮濕地面分開,充氣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兩張普通防潮墊。

▲ 保持睡袋乾爽睡袋吸收的水分並非主要來自外界,而是人體,即使在極寒冷的情況下,人體在睡眠時仍會排出起碼一小杯的水分。保溫棉在受潮後會粘結而失去彈性,保溫能力下降。如睡袋連續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陽下晾曬。經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溫棉保持彈性。

▲ 多穿衣服一些較松軟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將人與睡袋之間的空隙充填滿,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強。

▲ 睡前熱身人體就是睡袋的熱量來源,如臨睡前先做一小段熱身運動或喝一杯熱飲,會將體溫略為提高並有助於縮短睡袋的變暖的時間。

野外生存技巧之常備急救箱

在野外,沒有人能夠預料發生什麼事情。一個急救箱可以延長你的生命,務必隨身攜帶。急救箱存放著以下各項物品,以備基本急救之用∶

① 綳帶不同的闊度及質料,以處理不同面積及種類的損傷。
一般有:紗布滾動條綳帶:適用於處理一般傷口,主要作固定敷料之用。彈性滾動條綳帶:具彈性,除應用於處理傷口外,更可應用於處理一般拉傷、扭傷、靜脈曲張等傷症,以固定傷肢及減少腫脹。三角綳帶:三角綳帶可以全幅使用,或折迭成闊窄不同的綳帶。通常作手掛使用,承托上肢。

② 敷料由數層紗布製成,質地柔韌。主要用作覆蓋傷口及吸收分泌物;流血及分泌物較多的傷口,可加厚覆蓋。

③ 敷料包敷料包由棉墊和滾動條綳帶組成。用棉墊〔即敷料〕覆蓋傷口,然後用附帶的滾動條綳帶加以固定。

④ 消毒葯水介紹幾種常用消毒葯水的用途:
1.龍膽紫(紫葯水):加快傷口結痂,加快傷口癒合。
2.紅汞(紅葯水):保護傷口並具有抗菌的作用。
3.酒精和碘酒:用作非黏膜傷口的表面消毒。不可用於破損傷口的消毒。
4.雙氧水:用於受污染的黏膜或破損傷口的基本消毒。

⑤ 潔凈的棉花球用於清潔傷口,使用時蘸透消毒葯水。

⑥ 消毒膠布:通常用來處理面積較小的傷口。貼上膠布前,必須確保傷口周圍的皮膚乾爽清潔,否則不能貼得牢固。

⑦ 膠布:用來固定敷料、滾動條綳帶或三角綳帶

⑧ 各種葯丸:如康泰克、感冒通、黃連素、牛黃解毒片、必理通、藿香正氣、丸、胃葯等

⑨ 蛇葯:真空抽毒器、上海蛇葯、季德勝蛇葯

⑩ 其它:眼葯水、萬花油、止血貼、清涼油、驅風油等

野外生存技巧--如何尋找正確路程

尋找正確路程的技巧必須通過平時的野外活動去積累。例如:平時就養成隨時參考地圖和指南針的習慣,同時積極地觀察周圍的地形以及身邊的植物來判斷正確的位置。

太陽從東方出,西方落,這是最基本的辨識方向的方法。還可用木棒成影法來測量,在太陽足以成影的時候,在平地上豎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頂端放一塊石頭(或作其他標記),木棍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30--60分鍾後,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頂端放另一塊石頭。然後在兩個石頭之間劃一條直線,在這條線的中間劃一條與之垂直相交的直線。然後左腳踩在第一標記點上,右腳踩在第二標記點上。這時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為正南方,右手是東方,左手為西面。若在陰天迷了路,可以靠樹木或石頭上的苔蘚的生長狀態來獲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樹木而言,樹葉生長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開樹木,年輪幅度較寬的一方濕長著苔蘚的一方即是北方。

利用星宿:
在北半球通常以北極星為目標。夜晚利用北極星辨認方向的關鍵在於在茫茫星海中,准確地找到北極星。認識北極星的方法有許多種,這里介紹簡單且有效的一種:
首先找尋杓狀的北斗七星,以杓柄上的兩顆星的間隔延長五倍,就能在此直線上找到北極星。一般特別地稱呼此兩顆構柄上的星為要點星球。如看不到北斗七星時,就找尋相反方向的仙後星座,仙後星座由五顆星形成,它們看起來像英文字母的M或W傾向一方的形狀。從仙後星座中的一顆星畫直線,就在幾乎和北斗七星到北極星的同樣距離處就可找到北極星。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以手錶看方位:
想獲知方位手上卻沒有指南針。遇此情況,只要有太陽就可使用手錶探知方位。
將火柴棒豎立在地面,接著把手錶水平地放在地面,將火柴棒的影子和短針重疊起來,表面十二點的方向和短針所指刻度的中間是南方,相反的一邊是北方。若身上沒有火柴,也可改用小樹枝,盡量使影子更准確。若從事挑戰性的生存活動,記住戴上手錶,這時普通表比數字表就更有價值。因普通表上的時針分針,在必要時會成為求生存的重要工具。

野外生存,即人在住宿無著的山野叢林中求生。深入敵後的特種部隊、偵察兵和空降兵、海軍陸戰隊,以及在戰斗中與部隊失去聯系的戰士和失事的空勤人員,在孤立無援的敵後或生疏的荒野叢林和孤島上,在儀器斷絕的情況下,更需要野外自下而上的本領。下面就介紹一些簡單的野外生存常識。
一、利用自然特徵判定方向
軍人在沒有地形圖和指北針等制式器材的情況下,要掌握一些利用自然特徵判定方向的方法。
利用太陽判定方位非常簡單
可以用一根標桿(直桿),使其與地面垂直,把一塊石子放在標桿影子的頂點A處;約10分鍾後,當標桿影子的頂點移動到B處時,再放一塊石子。將A、B兩點連成一條直線,這條直線的指向就是東西方向。與AB連線垂直的方向則是南北方向,向太陽的一端是南方。
利用指針式手錶對太陽的方法判定方向。方法是:手錶水平放置將時針指示的(24小時制)時間數減半後的位置朝向太陽,表盤上12點時刻度所指示的方向就是概略北方。假如現在時間是16時,則手錶8時的刻度指向太陽,12時刻度所指的就是北方。
夜間天氣晴朗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北極星判定方向。尋找北極星首先要找到能熊星座(即我們人稱的北斗星)。該星座由七顆星組成,開頭就像一把勺子一樣。當找到北斗星後,沿著勺邊A、B兩顆星的連線,向勺口方向延伸約為A、B兩星間隔的5倍處一顆較明亮的星就是北極星。北極星指示的方向就是北方。還可以利用與北斗星相對的仙後星座尋找北極星。仙後星座由5顆與北斗星亮度差不多的星組成,形狀像W。在W字缺口中間的前方,約為整個缺口寬度的兩倍處,即可找到北極星。
利用地物特徵判定方位是一種補助方法。使用時,應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獨立樹通常南面枝葉茂盛,樹皮光滑。樹樁上的年輪線通常是南面稀、北面密。農村的房屋門窗和廟宇的正門通常朝南開。建築物、土堆、田埂、高地的積雪通常是南面融化的快,北面融化的慢。大岩石、土堆、大樹南面草木茂密,而北則易生青苔。
在野外迷失方向時,切勿驚慌失措,而是要立即停下來,總冷靜地回憶一下所走過的道路,想辦法按一切可能利用的標志重新制定方向,然後再尋找道路。最可靠的方法是「迷途知返」,退回於原出發地。
在山地迷失方向後,應先登高遠望,判斷應該向什麼方向走。通常應朝地勢低的方向走,這樣容易碰到水源、順河而行最為保險,這一點在森林中尤中為重要。因為道路、居民點常常是濱水臨河而築的。
。 如果遇到岔路口,道路多而令人無所適從時,首先要明確要去的方向,然後選擇正確的道路。若幾條道路的方向大致相同,無法判定,則應先走中間那條路,這樣可以左右逢源,即便走錯了路,也不會偏差太遠。
二、復雜地形行進方法
在山地行進,為避免迷失方向,節省體力,提高行進速度,應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沒有道路,可選擇在縱向的山樑、山脊、山腰、河流小溪邊緣,以及樹高林稀、空隙大、草叢低疏的地形上行進。要力求走梁不走溝,走縱不走橫。
行進時,能大步走就不小走。這樣幾十公里下來,可以少萬許多步。疲勞時,應用放鬆的慢步來休息,而不停下來。攀登岩石時,應對岩石進行細致的觀察,慎重地識別岩石的質量和風化程度,確定攀登的方向和路線。
攀登岩石的基本方法是「三點固定」法,即兩手一腳或兩腳一手固定後再移動剩餘的一手或一腳,使身體重心上移。手腳要很好地配合,避免兩點同時移動,一定要穩、輕、快,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距離和最穩固的支點,不要跨大步和抓、蹬過遠的點。
攀登30度以下的山坡可沿直線上升。攀登時,身體稍向前傾,全腳掌著地,兩膝彎曲,兩腳呈外「八字形」,邁步不要過大過快。坡度大於30度時,一般採取「之」字形攀登路線。攀登時,腿微曲,上體前傾,內側腳尖向前,全腳掌著地,外側腳尖稍向外撇。在行進中不小心滑倒時,應立即面向山坡,張開兩臂但直兩腿,腳尖翹起,使身體盡量上移,以減低滑行的速度。這樣,就可設法在滑行中尋找攀引和支撐物。千萬不要面朝外坐,因為那樣不但會滑得更快,而且在較陡的斜坡上還容易翻滾。
。河流是山區和平原地區經常遇到障礙。遇到河流不要草率入水,要仔細地觀察之後再確定渡河的地點和方法。山區河流通常水流湍急,水溫低,河床坎坷不平。涉渡時,為了保持身體平衡,應當用一根午子支撐在水的上遊方向,或者手執重達15~20公斤石頭。集體涉渡時,可三人或四人一排,彼此環抱肩部,身體最強壯的位於上遊方向。
三、采捕食物的方法
野外生存獲取食物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獵捕野生動物,另一種是採集野生植物。
獵捕野生動物首先要知道動物的棲息地,掌握動物的生活規律,然後再採取壓捕、套獵、捕獸卡以及射殺等方法進行獵捕。這需要在專家指導下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和實踐後才能真正掌握。下面僅簡單介紹一下可食用昆蟲和可食野地生植物的種類、食用方法。
目前,世界上人們在食用的昆蟲有蝸牛、蚯蚓、螞蟻、知了、蟑螂、蟋蟀、蝴蝶、蝗蟲子、蚱猛、湖蠅、蜘蛛、螳螂等。人們對吃昆蟲雖然不習慣,甚至感到厭惡,但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為維持生命,保持戰鬥力,繼而完成任務,不防一試。但是應注意,一事實上要煮熟或烤透,以免昆蟲體內的寄生蟲進入人體,導致中毒或得病。
常見的可食昆蟲有,蝗蟲;浸醬油烤著吃,煮或炒也可以;螳螂:去翅後烤或炒,煮也可以;蜻蜓:干炸後可食:蟬:生吃或干炸,幼蟲也可食;蜈蚣:干炸,但味道不佳;天牛:幼蟲可生食或烤;螞蟻:炒食,味道好;蜘蛛:除去腳烤食;白蟻:可生食或炒食;松毛蟲:烤食。
可食野生植物包括可食的野果、野菜、藻類、地衣、蘑菇等。對可食野生植物的識別是野外自下而上知識的主要內容。我國地域廣大,適合各種植物生長,其中能食用的就有2000種左右。我國常見的可食野果有:山葡萄、篤斯、黑瞎子果、茅莓、沙棘、火把果、桃金娘、胡頹子、烏飯樹、余甘子等,特別是野栗子、椰子、木瓜更容易識別,是應急求生的上好食物。常見的野菜有苦菜、蒲公英、魚腥草、馬齒莧、刺兒草、薺菜、野莧菜、掃帚菜、菱、蓮、蘆葦、青苔等。野菜可生食、炒食、煮食或通過煮浸食用。
但是,一般人需要在專家指導下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才能掌握這些知識,這里介紹一種最簡單的鑒別野生植物有毒無毒的方法,供緊急情況下使用。通常將採集到植物割開一個小口子,放進一小撮鹽,然後仔細觀察是否改變原來的顏色,通常變色的植物不能食用。
四、獲取飲用水的方法
獲取飲用水的途徑通常有兩條:一條是挖掘地下水,另一種是凈化地面水。我們只介紹一下從地表水獲取飲用水的方法。
通常雨水可以直接飲用。下雨時,可用雨布、塑料布大量收集雨水,也可用空罐頭盒、杯子、鋼盔等容器收接雨水。
當沒有可靠的飲用水又無檢驗設備時,可以根據水的色、味、溫度、水跡,概略鑒別水質的好壞。純凈水的在水層淺時無色透明,深時呈淺藍色。可以用玻璃杯或白瓷盛水觀察。通常水越清水質越好,水越渾則說明雜質多。一般清潔的水是無味的,而被污染的水則時常帶有一些異味。地面水的水溫,因氣溫變化而變化,淺層地下受氣溫影響較小,深層地下水水溫低而恆定。如果所取樣的水不符合這些規律,則水質一般都有問題。此外還可以用一張白紙,將水滴在上面晾乾後觀察水跡。清潔的水無斑跡,如有斑跡則說明水中有雜質,水質差。
在野外最好不要飲用從雜草中流出的水,而以從斷崖或岩石中流出的清水為佳。飲用河流或湖泊中的水時,可在離水邊1~2米的沙地上挖個小坑,坑裡滲出的水較之直接從河湖中提取的水清潔。
在野外,可以用飲水消毒片、漂白粉精片以及明礬等葯品凈化水。在專家指導下,還可用一些含有粘液質野生植物凈化水。切記,不論多麼口喝,都不要飲用不潔凈的水,萬不得已時,也要把水煮開再喝。
五、野外常見的傷病的防治
昆蟲叮咬的防治:在野外為了防止昆蟲的叮咬,人員應穿長袖衣和褲,扎緊袖口、領口,皮膚暴露部位塗搽防蚊葯。不要在潮濕的樹蔭和草地上坐卧。宿營時,燒點艾葉、青蒿、柏樹葉、野菊花等驅趕昆蟲。被昆蟲叮咬後,可用氨水、肥皂水、鹽水、小蘇打水、氧化鋅軟膏塗抹患處卡癢消毒。
螞蟥是危害很大的蟲類。遇到螞蟥叮咬時,不要硬拔,可用手拍或用肥皂液、鹽水、煙油、酒精滴在其前吸盤處,或用燃燒著的香煙燙,讓其自行脫落,然後壓迫傷口止血,並用碘酒塗搽傷口以防感染。部隊行進中,應經常查看有無螞蟥爬到腳上。如在鞋面上塗些肥皂、防蚊油,可以防止螞蟥上爬。塗一次的有效時間約為4~8小時。此外,將大蒜汁塗抹於鞋襪和褲腳,也能起到驅避螞蟥的作用。
昏劂:野外昏劂多是由於摔傷、疲勞過度、飢餓過度等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現為臉色突然蒼白,脈搏微弱而緩慢,失去知覺。遇到這種情況,不必驚慌,一般過一會兒便會蘇醒。醒來後,應喝些熱水,並注意休息。
中毒:其症狀是惡心、嘔吐、腹瀉、胃疼、心臟衰弱等。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洗胃,快速喝大量的水,用指觸咽部引起嘔吐,然後吃蓖麻油等瀉葯清腸,再吃活性炭等解毒葯及其他鎮靜葯,多喝水,以加速排泄。為保證心臟正常跳動,應喝些糖水、濃茶,暖暖腳,立即送醫院救治。
中暑:其症狀是突然頭暈、惡心、昏迷、無汗或濕冷,瞳孔放大,發高燒。發病前,常感口喝頭暈,渾身無力,眼前陣陣發黑。此時,慶立即在陰涼通風處平躺,解開衣褲帶,使全身放鬆,再服十滴水、仁丹等葯。發燒時,可用涼水澆頭,或冷敷散熱。如昏迷不醒,可掐人中穴、合容穴使其蘇醒。
凍傷:如發現皮膚有發紅、發白、發涼、發硬等現象,應用手或乾燥的絨步磨擦傷處,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凍傷,輕度凍傷用辣椒泡酒塗擦便可見效。如生身體凍僵的情況,不要立即將傷者抬進溫暖的室內,應先磨擦肢體,做人工呼吸,待傷者恢復知覺後,再到較溫暖的地方搶救。
蜇傷:被蠍子、蜈蚣、黃蜂等毒蟲,傷口紅腫、疼癢,並伴有惡心、嘔吐、頭暈等症狀。要先擠出毒液,然後用肥皂水、氨水、煙油、醋等塗擦傷口,或用馬齒莧搗碎,汁沖服,渣打外敷。也可用蝸牛洗凈搗凈後搗碎塗在傷口上。此外,蒜汁對蜈蚣咬傷傷有療效。

Ⅶ 好的程序員都是野生的

恰恰相反,好的程序員沒有一個是野生的。比如圖靈(人工智慧之父)、林納斯·托瓦茲(linux之父)、D.M.Ritchie(c語言之父)等等。這些能夠影響一個時代,並且能夠在編程史上占據一個牢不可破地位的大牛,沒有一個是野生的。
野生的程序員知識體系往往不夠系統、不夠全面。他們往往在某一個方面比較突出,進而掩蓋了他們在其他方面的缺陷。他們能寫好一些程序,但是他們無法對社會和編程界產生足夠而深遠的影響。
不過要成為好的程序員不僅僅只是說讀一個學科就能行的。還需要極大的熱情、毅力、經驗和深厚的數學功底。學校只能提供一個系統學習的機會和場所,並不能保證讓學員擁有好程序員所需的任何一條要素。

閱讀全文

與野生程序員的生存之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app看電視不要錢的 瀏覽:13
烏班圖怎麼安裝c語言編譯器 瀏覽:277
plc通訊塊編程 瀏覽:922
我的世界伺服器怎麼清地皮 瀏覽:420
ftp伺服器如何批量改名 瀏覽:313
網易我的世界伺服器成員如何傳送 瀏覽:267
公司雲伺服器遠程訪問 瀏覽:631
法哲學pdf 瀏覽:636
清大閱讀app是什麼 瀏覽:446
怎麼用qq瀏覽器整體解壓文件 瀏覽:584
肺組織壓縮15 瀏覽:269
安卓手機為什麼換電話卡沒反應 瀏覽:796
諸子集成pdf 瀏覽:338
php注冊框代碼 瀏覽:716
手機加密好還是不加好好 瀏覽:815
別克凱越壓縮機泵頭多錢 瀏覽:241
組管理命令 瀏覽:980
海南高德司機端是什麼app 瀏覽:861
pid命令 瀏覽:888
一天一圖學會python可視化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