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皇帝的命令稱為

皇帝的命令稱為

發布時間:2022-05-23 23:03:01

❶ 皇帝的命令什麼時候成了「聖旨」

大概說說我知道的。詔書用於皇帝布告天下的文書。周代,君臣都可以用詔字。秦始皇統一六國,稱皇帝,自稱曰朕。改命為制,令為詔,從此詔書便成為皇帝布告臣民的專用文書。漢承秦制,其命令分為策書、制書、詔書、戒書。唐朝有冊書、制書、慰勞制書、發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七種形式。而西周時的「誥命」與「敕命」在此時專指帝王授官、封贈的命令。

元代又恢復使用。宋基本上承襲唐代制度。元代以蒙古語為國語,故以「國語訓敕者曰聖旨,史臣代言者曰詔書。在某種意義上聖旨稱謂開始使用與元。明代用詔書宣布重大政令或訓誡臣工。清承明制,詔書多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中間為主文,結尾則以「布告天下,咸使聞知」、「布告中外,咸使聞知」為多。詔書以外,清代還有制辭(即制書)。其開頭一般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等。

元朝詔書的行用范圍基本上都屬於重大事件,需要布告全國,「咸使聞知」者。也可以說,詔書是元朝詔敕類文書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元詔書在文體方面,使用典雅的漢文文言(只有個別例外),駢體為主,偶用散文。辭藻華麗,多用典故,以顯王朝「文治」形象。這些方面基本繼承前代「王言」的傳統。范圍如下:1重大典禮,建國號、皇帝即位、改元、立後、建儲、接受尊號、上皇太後尊號、追尊已故皇帝皇後廟謚、加封岳鎮海瀆等。2重大赦宥,因平叛、天災、典禮等原因舉行全國普遍性的大赦,即頒發赦詔。因重大典禮頒布的赦詔,實際上就與典禮詔書合一。因吐蕃僧侶做佛事而採取的臨時、局部性赦宥,似乎不在頒發赦詔之列。3重大政治興革,對社會有重要影響的政策、措施出台亦專門頒發詔書。4重大征伐。5重大人事任命,主要限於任命右、左丞相,其餘官員如御史大夫官至從一品,地位僅稍遜於丞相,其任命亦只用「制」,不用詔。6重大誅罰,在元朝似乎主要是一些「大罰」用詔書,「大賞」則不然。如封王可謂「大賞」,其封拜文書卻不稱詔而稱為制。7重要對外文書。

元朝聖旨的概念,較之詔書相對復雜一些,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以皇帝名義下達的命令,包括上邊說的詔書和宣命(制書)在內,皆可稱為聖旨。狹義「聖旨」概念,以蒙古語宣諭,用蒙古文記錄頒發的皇帝命令,譯為漢文。元朝「以國語訓敕」的聖旨同詔書相比有一個基本特點,即據事直錄,往往直接引用奏事原文和具體事例,並未刻意提煉、潤飾,而是較多地保留了決策文書的原始形態。與詔書相比,聖旨內容涵蓋的范圍遠為廣泛,小大不拘。

另一個相關概念「璽書」。與聖旨相似,璽書的概念也有廣義、狹義之別。廣義上,凡是蓋有皇帝璽印的下發文件都可稱為璽書。其中,應當包括詔書、聖旨(狹義)、宣命(或制書)。廣義的璽書大體上相當於廣義的聖旨,但不包括未形成書面文件的口傳聖旨。同樣,狹義的璽書也與狹義的聖旨相近,尤其被多用以指稱那些內容較為瑣細的聖旨文書。璽書大體上涉及,田土、戶口、金銀鐵冶、增余課程、進貢奇貨、錢谷、選法、詞訟、造作等。實際上都是近臣就某些具體的瑣事乘隙奏請,得到皇帝首肯之後,書寫蓋璽下發的聖旨。在很多場合下,璽書就是聖旨的同義詞。

冊書或者策書。冊在《說文解字》中的本義為「符命」,亦通「策」。漢有策書,唐有冊書,主要用以封拜諸侯王、三公、立後建嫡、寵命尊賢,總的來說屬於以皇帝名義下達的詔令文書范疇。從元以後,冊文只有祝冊、玉冊、立冊、謚冊四種(謚冊只包括為已故皇帝上謚號,不包括給臣下賜謚)。這四種冊文雖以皇帝名義頒發,但都是純粹的禮儀應用文字,似已不具備由上達下的特徵。正因如此,在撰寫冊文的同時,還要另撰為此事布告全國的詔書。詔書、宣命(制書)有時被籠統稱作聖旨、璽書,卻不見有冊文被稱為聖旨、璽書。嚴格上講,應將冊文排除在詔敕類文書之外,因為這時候並不用於下達傳播,只是禮儀性質的文書,也許還有備案憑證作用。

宣敕或稱制敕,是元朝的人事除授和封贈文書。自一品至五品為宣授,則以制命之,三品以下用金寶,二品以上用玉寶,有特旨者(左右丞相)則有誥詞。六品至九品為敕授,則中書牒署之。宣、敕的分別,以五、六品之間為界。宣要加蓋皇帝的璽印(玉寶或金寶),敕則只由中書省宰相簽署。唐朝的七種,如按事大小區別,則可歸為制、敕兩類。唐朝用於人事除授方面,五品以上為冊授及制授,六品以下為敕授及旨授。不過唐朝(還有宋朝)制敕的內容所涉廣泛,元朝以後制敕則只限於人事除授和封贈。「宣」作為一種詔敕文書類型,出現較晚。「宣」本來只是「宣付出外」的意思,並非文書專稱。隨著樞密院制度的發展,皇帝經由樞密院下發的旨令被稱為宣,與經由中書下發的敕地位相當。到金,「宣」的含義已有變化,與樞密院無特別關系,而可泛指皇帝的聖旨。金朝皇帝最重要的印璽,就叫「宣命之寶」。金人說「宣則王言親諭」,兩者有地位高低之別,可以看作宣是皇帝對下級官吏的親自過問的文體。到了元以後就基本混用了

❷ 為什麼皇帝的命令稱為"聖旨"而皇後的命令稱為"懿旨"

聖旨就不用解釋了
解釋為何太後的旨意為何叫「懿旨」?我國歷代統治者對公文都有明確的規定。秦代上行文為奏,下行文為制、詔。漢代上行文區分為四品:章、奏、表、議;下行文分為四類:策書、制書、詔書、戒書。魏晉南北朝公文同前代大略相似。隋代公文大都是梁代定製。唐代下行公文有六:制、敕、冊、令、教、符;上行公文也有六:表、狀、箋、啟、辭、牒;平行公文有三:關、移、刺。
宋代公文上承唐代體制,種類更趨繁雜。元代公文略有變化,如詔令稱聖旨,命令稱令旨,指令稱懿旨,並增加了一些新的文體,如行移、申狀之文。
所以對於皇帝的詔令稱為聖旨,對於皇太後或皇後的詔令或指令稱為懿旨.

另解釋懿字:


(1)
(形聲。從壹,恣聲。「壹」表示專一。本義:美好)
(2)
同本義 [fine]
懿,美也。――《爾雅》
好是懿德。――《詩·大雅·庶民》
斯則前世之懿事。――《三國志·吳主傳》
茂學懿文。――白居易《斐度中書舍人制》
以就懿德。――《後漢書·列女傳》
(3)
又如:懿盛(因皇室宗親而名位顯盛);懿範(美好的風范。多用於贊揚婦女美德);懿明(德高智明);懿士(有美德的人)
(4)
大 [great]。如:懿度(大度);懿偉(偉大)
(5)
深 [deep]。如:懿筐(深筐)
懿德
yìdé
[virtue] 美德
林慮懿德,非禮不處。――《後漢書·鍾浩傳》
懿德高風,令人景仰
懿行
yìxíng
[exemplary conct] 善行
懿旨
yìzhǐ
[empress's order] 皇太後或皇後的詔令
黃門傳懿旨曰:「太後特宣大將軍,餘人不許輒入。」――《三國演義》

yì ㄧˋ
美好(多指德行,指有關女子的):嘉言~行。~范。~德。~旨(皇後或太後的詔令)。
鄭碼:BWRW,U:61FF,GBK:DCB2
筆畫數:22,部首:心

❸ 古代皇帝的命令,敕,誥,詔,旨有何區別

皇帝下達的文書,有制,詔,誥,敕,冊,祭文,祝文,諭,旨,寄信,電旨等。
欽定大清匯典:「凡大典禮,宣示百寮,則有制辭。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蠡憲,則有詔有誥。覃恩封贈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襲罔替者曰誥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贈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襲次者曰敕命。諭告外藩及外任官坐名敕,傳敕曰敕諭」。「凡朝廷德言下逮,宣示百官曰制」。凡詔,敕,諭等一類的詔令文書,載有天子之言的都叫制辭,其開首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凡國家大事須布告臣民的用詔書。詔書的格式,起首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始,最後以「布告天下,咸使聞知」結束文尾書下詔的年月日,加蓋「皇帝之寶」。誥是以上告下之意,凡覃恩封贈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襲罔替者,發給誥命。敕是告誡之意,也作敕書,凡覃恩封贈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襲次者用敕命。敕諭的用途有三:1.敕任官員,如任督,撫,學政,鹽政,織造,提督,總兵等,發給坐名敕書;任布政使,按察使,道員,運同等,發給傳敕。2.敕諭臣民;3.敕封或諭告外藩。皇帝冊封王宮後妃等用冊文。祭文,祝文是皇帝禱告天地山川和祭奠大臣的文書。諭旨之分,凡「特降為諭。因所奏請而降者為旨。其或因所奏請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為諭」。寄信是皇帝授命軍機大臣寄發的機要諭旨,「誥誡臣工,指揮方略,查核政事,責問刑罰之不當者,,謂之寄信」。行經略大將軍,欽差大臣,總督,巡撫,學政,行督辦軍務大員,各省提督,都寫「軍機大臣字寄」。行鹽政,關差,藩,臬,都寫「軍機大臣傳諭」。清末有了郵政電報,有些諭旨用電報拍發,稱「電寄」或「電旨」。

❹ 秦始皇,命為制,令為詔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秦始皇採納了群臣的建議,發教令稱為「制書」,下命令稱為「詔書」。

出自《秦始皇本紀》,選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

節選原文: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

譯文:

我們恭謹地跟博士們商議說:「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貴。」我們這些臣子冒死罪獻上尊號,王稱為「泰皇」。發教令稱為「制書」,下命令稱為「詔書」,天子自稱為「朕」。秦王說:「去掉『泰』字,留下『皇』字,採用上古『帝』的位號,稱為『皇帝』,其它就按你們議論的辦。」

(4)皇帝的命令稱為擴展閱讀

《秦始皇本紀》這篇本紀以編年記事的形式,記載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動和所發生的重大事件,條理清晰,內容豐富,真實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後四十年間風雲變幻的歷史場面。

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動為中心,逐年敘寫,簡中有繁,概括與重筆相間,通篇讀來,不僅給人以歷史的原貌,還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歷史的必然,兩代帝王的形象活脫脫地呈現在眼前。

寫秦始皇,首先簡要地歷數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勝利的基礎上,調兵遣將,乘勝進擊,並吞六國的過程,中間穿插記敘了粉碎嫪毐呂不韋集團、李斯上書諫逐客、尉繚獻計、荊軻行刺等事件。

然後依次敘寫他統一天下後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舉了諸如議帝號、改歷法服色、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陸梁地、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咸陽宮關於學古與師今的一場大辯論、焚書坑儒等;另一方面又列舉了秦始皇不惜巨資派人入海求仙、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和驪山陵墓、隨意殺戮無辜等。

《史記》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

❺ 古代皇子發的命令叫什麼

古代皇子發布的命令叫「教令(皇太子專用)」或者就叫「令」。

在古代,皇帝下旨稱「聖旨」、而太後、皇後下旨都稱為「懿旨」、而皇太子下的命令就叫「教令」。其他王爺、皇子下的命令就叫「令」(令是一種不是很正式的說法)。

在古代,雖然皇太子和皇子也有權發布某種命令,但是一般情況下,對於國家政令來說,太子和皇子都不能直接的下命令,因為他們不算是政府官員。除非皇帝命令太子或者皇子負責監國(皇太子)或者政府某項事物,他們才能對其他政府官員下命令。這種時候皇太子發布的命令就叫太子教令。其他則稱呼為令。

皇子:皇帝的兒子。

❻ 皇帝命令的不同稱謂

皇帝命令傳旨的一般叫聖旨,就是天子的旨意的意思!

❼ 5173中國古代皇上發布的詔令叫做「聖旨」,皇後發布的詔令叫什麼

懿旨。

中國歷代統治者對公文都有明確的規定。秦代上行文為奏,下行文為制、詔。漢代上行文區分為四品:章、奏、表、議;下行文分為四類:策書、制書、詔書、戒書。魏晉南北朝公文同前代大略相似。隋代公文大都是梁代定製。

唐代下行公文有六:制、敕、冊、令、教、符;上行公文也有六:表、狀、箋、啟、辭、牒;平行公文有三:關、移、刺。

宋代公文上承唐代體制,種類更趨繁雜。元代公文略有變化,如詔令稱聖旨,命令稱令旨,指令稱懿旨,並增加了一些新的文體,如行移、申狀之文。

所以對於皇帝的詔令稱為聖旨,對於皇太後或皇後的詔令或指令稱為懿旨。

(7)皇帝的命令稱為擴展閱讀:

「聖旨」和「懿旨」的權力大小:

1、聖旨是最高的旨意,是皇權的代表,是朝廷大政令的唯一合法依據,體現的是最高行政權和最高裁判權。

2、只有在一些特殊時期(皇帝去世或年少),懿旨和令旨能起到暫時替補的作用,但當皇權恢復正常後,就只允許聖旨「一人之言」。

3、歷史上偶有太後和皇帝不和的情況,太後若能壓制皇帝,那麼懿旨在宮廷內的影響力就很大。然而,若太後所傳之令關乎政事,則仍應以聖旨的形式頒行,懿旨在法律地位上,是不能與聖旨相提並論的。

❽ 皇上下的旨意是不是都統稱聖旨

嚴格來說不是的,皇上的旨意分兩種,一種是經過大臣商議確定比如丞相、三省等等權力機構核實頒布的,這個叫聖旨,皇帝直接下發不經上述部門同意的,叫中旨,可以接受可以不接受,看那個大臣的膽子了,一般都會接受的,而且統稱也都是聖旨,除非皇帝和大臣的關系很差才會出現中旨的情況~

❾ 古代君王的命令稱為「詔」,那麼王侯的命令呢

是令
早時只有帝王的命令、文告才能稱「令」。商周時代則稱為訓、誓、誥、命,戰國時代將訓、誓、誥、命統稱之為「令」。秦以後改「令」為「詔」,「令」則限於皇後和太子下達的文告。漢代以後,諸侯王發布的命令稱為「令」,以後又將官府發布的命令,都稱為「令」。

閱讀全文

與皇帝的命令稱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ndroidxmpp刪除好友 瀏覽:969
javac哪個前景好 瀏覽:426
中華英才網app為什麼不能搜索了 瀏覽:660
伺服器域名是什麼意思 瀏覽:52
Linux導出mysql命令 瀏覽:159
無詐建鄴是什麼app 瀏覽:228
python中的雙色球 瀏覽:166
python解釋器里如何換行 瀏覽:410
python編寫格式 瀏覽:574
用python做出來的軟體 瀏覽:469
伺服器指示燈代表什麼 瀏覽:702
做一個單片機銷售需要知識 瀏覽:777
怎樣去連接加密wifi 瀏覽:682
有什麼app自帶拍攝模板的 瀏覽:435
登錄相親網為什麼要下載app呢 瀏覽:545
加密貨幣和主權貨幣撮合 瀏覽:683
哪裡能學app 瀏覽:445
spline怎麼看源碼 瀏覽:18
桂妃app哪裡下載 瀏覽:236
android代碼格式化快捷鍵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