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作為高齡的程序員,跟同行人還有競爭優勢嗎
本文會給你一些Java工程師職業發展規劃的思考,也給很多二三十歲對職業前途迷茫的同學一些建議。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幫你梳理一下程序員,讓你知道如何規劃我們的程序員,從20歲初出茅廬到40歲老碼農的半條命。
首先我們來看看a 程序員三四十歲的時候有什麼可以捍衛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要理解這個問題,就要從反面來看。在職業發展過程中程序員犯過哪些錯誤,導致他們在職業生涯中後期缺乏競爭力?

適合老年人的幾種職業發展途徑程序員看了以上內容,大家都知道問題所在,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一下:什麼樣的老年人程序員能被各種30多歲甚至40多歲的公司青睞?
(1)成為技術大牛,掌握公司核心技術
第一種方式是掌握自己行業的各種技術,即使離開這家公司,也是其他公司的對象。我舉個例子。比如你一直在互聯網行業工作,負責並經歷過很多大型互聯網公司的核心系統架構設計。對於一個互聯網系統,如果你想支持1億用戶,有什麼技術挑戰,如何設計,你都經歷過這些過程。如何支持每秒10萬個並發請求,如何設計系統支持數百億的數據存儲。你知道這一切。那麼這個時候,你就有了核心技術。
即使你現在的公司不要你,你也會被其他公司完全爭奪,因為很多公司需要大規模系統、高並發經驗、海量數據經驗的架構師。
一千人的部隊很容易得到,但一個人很難找到。很容易招到很多工資20-30 K的高級工程師,把一個模塊做好。但是很難招聘到一個能掌控全局,在貴公司掌握復雜大系統的資深架構師。這樣的人很有價值,很多公司都需要。
這個時候你雖然三十多歲了,但是因為你有核心的技術能力和核心的結構能力,你是公司技術的最後一道防線,很多崗位對你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再舉個例子,比如大數據領域。現在你已經工作了10多年,有了深厚的技術基礎,可以完全優化大數據領域的各種系統,比如hadoop、spark、hbase、kylin、elasticsearch等等。遇到問題可以從源代碼層面推斷解決,可以修改開源項目的源代碼進行二次開發。
那麼這個時候,你就有了核心技術。未來大數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因為各個行業都有大量的數據,很多公司需要最好的專家來解決自己的大數據問題。所以,即使你已經40歲了,但是你已經積累了多年的核心技術能力,任何一家公司都需要一個像你這樣的頂尖牛人來坐鎮,解決各種技術難題。
所以如果想往這個方向走,建議一定要從20多歲開始規劃自己的技術學習和職業發展。大家一定要想好自己想學什麼技術,想學多深,想在什麼樣的公司積累經驗,腳踏實地的走好每一步。到你三四十歲的時候,雖然年紀大了,但是已經積累了足夠的技術能力,你的核心技術會像「九陽沈工」一樣保護你的身體,讓你留在職場,保持熱度。
(2)深入業務,成為業務領域的專家型人物
第二條路線,可以考慮成為某個業務領域的專家。你可以在一些業務絕對難且深、業務極其復雜、行業持續發展、業務領域的知識持續保值的領域進行深度挖掘。比如電信、金融、銀行、保險、金融、ERP等等。在這些領域的公司里,你不僅可以做技術工作,還可以注意積累這方面的業務知識。就像電信系統和ERP系統一樣,業務極其復雜,包含了很多東西。如果能持之以恆,深入挖掘各種商業知識和商業體系,成為這方面的商業專家也是很有價值的。為什麼這么說?因為對於很多特定的行業來說,沒有高水平的技術是可以做出一個系統的,但是最好的業務專家對其進行控制是絕對必要的,這樣才能設計出一個與特定行業相對應、業務極其復雜的系統。所以很多同學,如果走傳統行業的系統發展方向,可以考慮多關注業務積累,將來成為頂尖的業務專家。這樣,即使你40歲了,行業也需要一個像你這樣的「老專家」繼續支撐公司的業務發展。
(3)帶領團隊:踏上技術管理之路
另一種方式是走技術管理的道路,相信大家都懂。作為任何公司的老闆,他都需要技術經理,技術經理需要懂技術,但不是特別精通,但必須有很強的團隊管理能力。作為團隊經理,你需要有駕馭公司大技術方向的能力,有足夠的行業人脈和資源去招募和組建合適的技術團隊。另外,你應該能夠制定出技術團隊的工作流程和規范,在團隊之間定義和分配責任,讓每個團隊能夠有效合作,最終成功支持公司的業務發展。這個管理就兩個字,其實背後的知識很棒。要把幾十個甚至幾百個不同的人擰成一根繩子,保持強大的戰鬥力,做好公司的配套工作。其實這里很難,考驗一個管理者的水平。如果可以從幾個人的小主管,到幾十人的技術負責人,再到幾百人的高級技術經理。
如果你能朝這個方向發展,其實到了40歲,你就會有相應的競爭力,因為很多老闆需要你豐富的技術管理經驗來掌控公司的技術團隊。當然,說實話,真正能做好技術管理的人很少。尤其是我們有技術背景的學生,普遍比較內向害羞,不太會交際。所以對於大多數普通工程師來說,個人還是推薦技術專家或者業務專家以上的路線,機會比較多,更適合大多數人。
(4)轉換其他崗位或行業
如果有人說,我對技術沒那麼熱情,想當專家,又討厭整天在業務上工作,沒有做技術經理的天賦,怎麼辦?然後30多歲的時候可以考慮寫代碼,做點別的。比如考慮轉型為產品經理?考慮做互聯網運營?還是考慮做軟體銷售?也就是說,你可以考慮考上一定的技術背景,轉型到技術行業的其他崗位,在其他崗位積累經驗,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人。更何況在北上廣工作了10年,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在老家買了房子,然後回老家做生意,比如開餐館什麼的。這也是一種方式,只是這個因人而異。畢竟每個人的網路資源都不一樣。
總結
最後一句總結: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首先要想清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需要仔細想想,有了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你會積累哪些核心競爭優勢。然後仔細考慮這些優勢是否是剛畢業的年輕人絕對不可替代的,其他公司的高級職位是否一定有你這樣的人。把這些事情考慮清楚,剩下的就是繼續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在此期間,你可能會感到困惑,甚至懷疑最初的決定。但還是那句話:相信自己,不要忘記自己的主動心態,用眼淚完成自己選擇的路!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30多歲的我,只能「用」各種技術,十幾二十種技術,什麼都能用。但是沒有技術深度,沒有競爭力,只是一些使用上的經驗。
如果是這樣的話,剛畢業的年輕人可能在一到兩年內學會如何使用這些技術,也許在關鍵時刻可以取代你。這些傢伙只是沒有經驗,但是他們可以加班來彌補,而且他們要求的工資比你低很多。希望每一個程序員兄弟都有美好的未來和生活。程序員這條路充滿了困難、障礙和挑戰。但它也充滿機遇,需要不斷的學習和進步。最後引用最近很火的電影《哪吒》的台詞來結束全文:我的命運由我決定!
『貳』 為什麼程序員越老越容易失業
在程序員的世界裡,一直有一個傳言,互聯網公司沒有35歲以上的中年人。
從華為辭退34歲以上的員工,到騰訊辭退35+「高級員工」,似乎老程序員面臨著「年齡危機」,要時刻警惕在職場被「踢出」的危險。 而國內其他很多職業,比如教師、醫生、公務員,都在穩步發展,越老越值錢. 的確,程序員在職場的「壽命」很短,「35歲現象」在這個行業相當普遍。即使工資高,邏輯思維能力強,也還是無法避免被裁員或失業。
年紀大的程序員真的沒有出路嗎?35 歲以上的80後 IT 工作者都去哪裡了?
坐標深圳:
同學老婆35+ IT行業,運營,迫於生活,去做月嫂了
同事 35+ 女App,回武漢發展了
同事 35+ 女,大齡美工,跟他老公一同回四川發展
同事 35+ 女,IT運維,跟他老公回長沙發展
同事 35+ 男,回長沙發展
同事 35+ 男,在廣州創業,他說如果深圳可以一年¥就燒煤,廣州可以支撐2,3年
同學 35+ 男,深圳呆不下去了,會哈爾濱創業,做抖音流量入口
同學 35+ 坐標哈爾濱,擺地攤
『叄』 為什麼年紀大的程序員都轉行了
我不確定多大年紀才算是「年紀大」。我今年43歲仍然做程序員。
從九幾年開始進入這一行,中間也曾自己做過傳統業行,也做IT行業不同崗位做過,在程序員的晉升通道中也做過研發總監,可這些,都沒法帶給自己那種寫代碼得到的樂趣。,最終還是又回到程序員崗位。
在中國,願意一直寫代碼的人,並不多,這是事實,但我的看法是,這並不是因為年紀的原因,也不是因為競爭的原因,而主要是【中國式職業規劃】和【IT企業的生存壓力】的帶來的。
現在很多培訓機構、很多企業,都在談職業規劃。
企業告訴你:我們這個崗位的晉升通道是這樣的,巴拉巴拉巴拉……
這意思就是說,你來做這崗位吧,做若干年,你就可以在這個通道上往上爬一層……
那麼好了,不管這個晉升通道是什麼樣的,你一開始是程序員,爬幾步後肯定就不是了。
培訓機構告訴你:要有職業規劃,要有人生規劃。
在我看來,這是洗腦:他們的人生規劃的核心是"努力掙錢,然後去過幸福的日子",然後根據這個再推出相應的職業規劃:努力工作->獲取更高的職位->掙更多的錢->更努力工作……
如果信奉了這些,那麼,當一個程序員接近個人能力的瓶頸或者職業、行業的瓶頸時,感受到那種突破的壓力,他就會考慮轉換崗位以尋求更容易突破的方向。而遇到這類瓶頸的程序員,估計多數就是所謂的」年紀大「的范圍了。
中國經濟正處在高增速階段,這導致每個家庭、每個人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以保持與之同步,這一方面導致這種將」錢「作為核心詞彙的人生規劃大有市場,另一方面,也使中國企業的生存壓力高於其它國家。
世界的變化正在加速,在IT這個行業尤其顯著。
對企業來說,速度就是利潤,就是生存的機會。早些年流行的一句話」快魚吃慢魚「把這個道理形容得十分形象。所有行業上,競爭都是越來越激烈,IT企業只會更甚。
二十年前,一個軟體開發公司可以花三到五年來打磨一個產品;十年前,這個時間只有一年;而現在,更是縮短到幾個月。
IT行業對開發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種速度是的提升,主要是從三個方面實現的:增加人手、優化開發流程、壓榨人力。前兩者對於一個具體的IT企業來說,在沒有業務變化的前提下,都是有明顯的極限的,所以,最終,還是落到第三個手段上:壓榨人力。
在你以為996就是程序員世界的現實時,真正的現實是:在996之外,你還得保持隨時待命的狀態:電話保持通暢、微信常開什麼的只是小兒科,網上隨手搜搜就能搜到程序員深夜在馬路邊、地鐵上改代碼的消息。這種對工作時間的壓榨,在其它職業上是很少見的。所以,程序員的工作壓力之大,也是少見的。
基於這兩個主要原因,程序員,尤其在中國,年輕化相對於其它行業是十分明顯的。
但是,當擺脫了經濟壓力後,大部分人還是會想尋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或事業去投入自己的精力與時間的,這時,如果對coder是真愛,還是會再次回到這個崗位上的。只是,在經濟快速增長階段,企業與這類人在工作時間方面的沖突難以調和,所以,這類人就比較少見了。
隨著經濟增速放緩,會有更多的大齡程序員活躍在代碼界的。
『肆』 對於程序員來說,真的是越老越不吃香嗎為什麼
您使用的計算機是一個工具,空調是一個工具,筆墨是一個工具,甚至桌椅也是一個工具。工具的特點是什麼?該工具的特點是剛購買,但越卑鄙。因為該工具不生長,所以您希望擁有一個新功能來僅更改一個。因為它不存在或不需要任何經驗,所以功能是在它的情況下,如空調,讓你總是聽說過經驗豐富的空調?像程序員一樣?我認為程序員與建築從業者或智能手機非常相似。

但是,該工具是一個工具,您的手機已被使用十年,它是10年前的價值。手機不會更新,難道你難道嗎?每天或每周6天,還有12小時。
『伍』 程序員老手都不好找工作了,這是為什麼呢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國內媒體都熱衷於討(炒)論(作)與「程序員中年危機」相關的話題,似乎程序員到了中年時前途一片黯淡無光。
認為IT行業是青春飯的說法,無外乎兩方面理由。
一方面是IT行業高強度的工作壓力,讓年紀大的人很難適應。常聽有人感慨,想當初剛工作的時候,連軸轉熬個三天兩宿小意思,好好補一覺就緩過來了。但過了30歲就不行了,哪怕只加一個通宵的班,都可能小一周緩不過來。
另一方面則是IT行業技術發展的迅速,逼著這個行業的人時刻都不能完全放鬆下來,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現在掌握的技能可能就落伍了,甚至自己所處的細分領域都可能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被優勝劣汰。

IT是不斷需要學習的行業,知識體系更新很快,優勝劣汰也是非常殘酷,不學習就要被淘汰。但任何人,只要走上社會,都應該向前看,不能只是停留在睡懶覺過舒服日子的學生時代。
『陸』 為什麼程序員年齡大了,就會慢慢跟不上技術發展
這個沒有絕對的年齡限制,因人而異。
一般來講,程序員30之前不做到項目經理,就很危險了,在中國30歲還沒做到經理基本上可以說很失敗了,只有少數技術牛人能一直走技術這條路,大部分都是炮灰,尤其是目前做所謂的管理軟體的那些程序員,30歲還沒做到經理下場是很慘的
在中國,程序員基本都是年輕人。如: 金山的內部情況,各個產品線的程序員大多是年輕人,30歲以上如果沒有做到經理,基本上很快就淘汰,因為管理你的比你還年輕,他會想辦法把你趕走,不然每年大規模的校園招聘干什麼,所以10年了,金山程序員的平均年齡永遠是27歲
程序員年齡大被淘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
隨著工齡的增長,工資是增長的,當到一定年齡後,工資就會很高,這樣公司的成本就會很高。新人的成本更低,精力更旺盛,雖然經驗欠缺點,但只要有一定經驗的人帶著,就以組成一個階梯式團隊,可以以更物美價廉的組合去開發新的項目,這里沒有工資高,年齡大,精力不濟的老手的位置,該裁員了。對於一個團隊,保持少量的核心管理和技術人員就可以了,那麼大量的程序員將會被淘汰。
所以,對於職場新人,要選准方向,提升自己的能力,在30歲來臨之前,做到項目經理的位置。對於職場老人,要盡快做上項目經理,如果沒有可能,就提前另尋出路。
事無絕對,如果想在職場如魚得水,就要學會審時度勢,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柒』 程序員老了怎麼辦
很多人都是說程序猿是吃青春飯的,上了年紀的程序猿將會面臨著腦力或者體力不支的問題,導致一些老程序猿不再被公司重用或者重視,甚至面臨失業的危險。然而我卻不這么認為,其實程序猿老了未必就沒有用了,很多老程序還是大用用武之地的。

『捌』 程序員,感覺技術停滯了怎麼辦
你是一名程序員,感覺技術停滯了。那你就去深造唄,就是你可以選擇各種的程序任務去做。哦!針對自己有弱點的地方,然後去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玖』 程序員35歲後就淘汰,為啥不是越老越香
程序員這份工作並不是越老越吃香的一個職業。因為自己了解和從事過這個行業,在這方面有著非常深刻地體會。
程序員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但是高收入的背後往往有著非常慘痛的代價,尤其是年齡上的問題,讓很多程序員不得不面臨轉業或者是選擇第二職業的考慮。

其實從整個中國互聯網的行業以及包括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也肯定會出現大齡程序員,這也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因為專業人才和技術上的沉澱才是老程序未來的發展優勢,也是整個互聯網行業所要解決的人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