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用机器学习检测异常点击流
用机器学习检测异常点击流
本文内容是我学习ML时做的一个练手项目,描述应用机器学习的一般步骤。该项目的目标是从点击流数据中找出恶意用户的请求。点击流数据长下图这样子,包括请求时间、IP、平台等特征:
该项目从开始做到阶段性完成,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算法选择和工程优化。算法选择阶段挑选合适的ML模型,尝试了神经网络、高斯分布、Isolation Forest等三个模型。由于点击流数据本身的特性,导致神经网络和高斯分布并不适用于该场景,最终选择了Isolation Forest。工程优化阶段,最初使用单机训练模型和预测结果,但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最初的单机系统出现了性能瓶颈;然后开始优化性能,尝试了分布化训练,最终通过单机异步化达到了性能要求。
1 算法选择
1.1 神经网络
刚开始没经验,受TensorFlow热潮影响,先尝试了神经网络。选用的神经网络是MLP(Multilayer Perceptron,多层感知器),一种全连接的多层网络。MLP是有监督学习,需要带标签的样本,这里“带标签”的意思是样本数据标注了哪些用户请求是恶意的、哪些是正常的。但后台并没有现成带标签的恶意用户样本数据。后来通过安全侧的一些数据“间接”给用户请求打上了标签,然后选择IP、平台、版本号、操作码等数据作为MLP的输入数据。结果当然是失败,想了下原因有两个:
1, 样本的标签质量非常差,用这些样本训练出来的模型性能当然也很差;
2, 输入的特征不足以刻画恶意用户。
数据的质量问题目前很难解决,所以只能弃用MLP。
1.2 高斯分布
然后尝试其他模型。通过搜索发现,有一类ML模型专门用于异常检测,找到了Andrew Ng介绍的基于高斯分布的异常检测算法:高斯分布如下图所示:
这个算法的思想比较简单:与大部分样本不一致的样本就是异常;通过概率密度量化“不一致”。具体做法是:选择符合高斯分布或能转换为高斯分布的特征,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对高斯分布做参数估计,把概率密度函数值小于某个阈值的点判定为异常。
所谓的参数估计是指,给定分布数据,求分布的参数。对高斯分布来说,就是求μ和σ。用极大似然估计可以得到高斯分布参数的解析解:
得到高斯分布参数后,用下式计算概率密度:
X表示一个特征输入。若有多个特征x0、x1、…、xn,一种简单的处理方法是将其结果连乘起来即可:f(x) = f(x0)f(x1)…f(xn)。
然后选定一个阈值ε,把f(x) < ε的样本判定为异常。ε值需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默认可设定ε = f(μ- 3σ)。
把这个模型初步应用于点击流异常检测时,效果还不错,但在进一步实施过程中碰到一个棘手问题:样本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操作码,当前操作码在微信后台的取值范围是[101,1000],每个操作码的请求次数是模型的基础输入,对900个特征计算概率密度再相乘,非常容易导致结果下溢出,以致无法计算出精度合适的概率密度值。这个现象被称为维度灾难(Dimension Disaster)。
解决维度灾难的一个常见做法是降维,降维的手段有多种,这里不展开讨论了。在点击流分析的实践中,降维的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有两个:
1, 正常用户和恶意用户的访问模式并不固定,导致很难分解出有效的特征矩阵或特征向量;
2, 降维的本质是有损压缩,有损压缩必定导致信息丢失。但在本例中每一维的信息都是关键信息,有损压缩会极大破坏样本的有效性。
高斯分布模型的维度灾难在本例中较难解决,只能再尝试其他模型了
1.3 Isolation Forest
Isolation Forest,可翻译为孤异森林,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随机选择样本的一个特征,再随机选择该特征取值范围中的一个值,对样本集做拆分,迭代该过程,生成一颗Isolation Tree;树上叶子节点离根节点越近,其异常值越高。迭代生成多颗Isolation Tree,生成Isolation Forest,预测时,融合多颗树的结果形成最终预测结果。Isolation Forest的基础结构有点类似经典的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这个异常检测模型有效利用了异常样本“量少”和“与正常样本表现不一样”的两个特点,不依赖概率密度因此不会导致高维输入的下溢出问题。提取少量点击流样本测试,它在900维输入的情况下也表现良好,最终选择它作为系统的模型。
2 工程优化
工程实现经历了单机训练、分布式训练、单机异步化训练3个方案,下面内容介绍实现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1 单机训练
整个系统主要包括收集数据、训练模型、预测异常、上报结果四个部分。
2.1.1 收集数据
刚开始尝试该模型时,是通过手工方式从mmstreamstorage获取样本的:
1,通过logid 11357,得到手工登录成功用户的uin和登录时间;
2,利用mmstreamstorage提供的接口,得到用户登录后10分钟的点击流;
但这样做有两个缺点:
1,上述步骤1是离线手工操作的,需要做成自动化;
2,mmstreamstorage的接口性能较差,只能提供2万/min的查询性能,上海IDC登录的峰值有9万/min。
改进办法是复用点击流上报模块mmstreamstorage,增加一个旁路数据的逻辑:
1,手工登录时在presence中记录手工登录时间,mmstreamstorage基于该时间旁路一份数据给mmguardstore。由于mmstreamstorage每次只能提供单挑点击流数据,所以需要在mmguardstore中缓存;
2,mmguardstore做完数据清洗和特征提取,然后把样本数据落地,最后利用crontab定期将该数据同步到Hadoop集群中。
最终的数据收集模块结构图如下所示:
点击流数据提供了IP、平台、版本号、操作码等特征,经过多次试验,选定用户手工登录后一段时间内操作码的访问次数作为模型的输入。
上面我们提到过点击流的操作码有900个有效取值,所以一个显然的处理方法是,在mmguardstore中把用户的点击流数据转化为一个900维的向量,key是cgi id,value是对应cgi的访问次数。该向量刻画了用户的行为,可称为行为特征向量。
2.1.2 训练模型
初起为了控制不确定性,只输入1万/分钟的样本给模型训练和预测。系统的工作流程是先从Hadoop加载上一分钟的样本数据,然后用数据训练Isolation Forest模型,最后用训练好的模型做异常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同步到tdw。
在1万/分钟输入下取得较好的检测结果后,开始导入全量数据,全量数据数据的峰值为20万/分钟左右。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一分钟内无法完成加载数据、训练模型、预测结果,单加载数据就耗时10分钟左右。这里先解释下为什么有“一分钟”的时间周期限制,主要原因有两个:
1, 想尽快获取检测结果;
2, 由于点击流异常检测场景的特殊性,模型性能有时效性,需要经常用最新数据训练新的模型。
解决性能问题的第一步是要知道性能瓶颈在哪里,抽样发现主要是加载数据和训练模型耗时较多,预测异常和上报结果的耗时并没有随数据量的增加而快速上涨。
加载数据的耗时主要消耗在网络通信上:样本文件太大了,导致系统从Hadoop同步样本数据时碰到网络带宽瓶颈。但由于样本是文本类数据,对数据先压缩再传输可极大减少通信量,这里的耗时比较容易优化。
训练模型的耗时增加源于输入数据量的增加。下图是1万样本/min的输入下,系统个阶段的耗时:
其中:
加载程序: 2s
加载数据: 6s
训练模型:11s
分类异常: 2s
保存结果: 4s
单轮总耗时:25s
需处理全量数据时,按线性关系换算,“训练模型”耗时为:11s * 24 = 264s,约为4.4分钟,单机下无法在1分钟内完成计算。
最先想到的优化训练模型耗时的办法是分布式训练。
2.2 分布式训练
由于scikit-learn只提供单机版的Isolation Forest实现,所以只能自己实现它的分布式版本。了解了下目前最常用的分布式训练方法是参数服务器(Parameter Server,PS)模式,其想法比较简单:训练模型并行跑在多机上,训练结果在PS合并。示意图如下所示:
分布式训练对算法有一定要求,而Isolation Forest正好适用于分布式训练。
然后尝试在TensorFlow上实现Isolation Forest的分布式训练版本。选择TensorFlow的原因有主要两个:
1, TensorFlow已经实现了一个分布式训练框架;
2, TensorFlow的tf.contrib.learn包已经实现的Random Forest可作参考(Isolation Forest在结构上与Random Forest类似),只需对Isolation Forest定制一个Operation即可。
写完代码测试时,发现了个巨坑的问题:TenforFlow内部的序列化操作非常频繁、性能十分差。构造了110个测试样本,scikit-learn耗时只有0.340秒,29万次函数调用;而TensorFlow耗时达207.831秒,有2.48亿次函数调用。
TensorFlow性能抽样:
Scikit-learn性能抽样:
从TensorFlow的性能抽样数据可以看到,耗时排前排的函数都不是实现Isolation Forest算法的函数,其原因应该与TensorFlow基于Graph、Session的实现方式有关。感觉这里坑比较深,遂放弃填坑。
也了解了下基于Spark的spark-sklearn,该项目暂时还未支持Isolation Forest,也因为坑太深,一时半会搞不定而放弃了。
2.3 单机异步化训练
没搞定分布式训练,只能回到单机场景再想办法。单机优化有两个着力点:优化算法实现和优化系统结构。
首先看了下scikit-learn中Isoaltion Forest的实现,底层专门用Cython优化了,再加上Joblib库的多CPU并行,算法实现上的优化空间已经很小了,只能从系统结构上想办法。
系统结构上的优化有两个利器:并行化和异步化。之前的单机模型,加载数据、训练模型、预测异常、上报结果在单进程中串行执行,由此想到的办法是启动4个工作进程分别处理相应的四个任务:异步训练模型、预测异常和上报结果,并行加载数据。工作进程之间用队列通信,队列的一个优势是容易实现流量控制。
写完代码测试,却发现YARD环境中的Python HDFS库在多进程并发下直接抛异常。尝试多个方法发现这个问题较难解决,暂时只能想办法规避。经测试发现,直接从Hadoop同步所有压缩过的样本数据只需2秒左右,由此想到规避方法是:先单进程同步所有样本数据,再多进程并发解压、加载和预测。
按上述想法修改代码测试,效果较好,处理所有样本只需20秒左右,达到了1分钟处理完所有样本的要求。然后提交YARD作业线上跑,处理所有样本耗时却达到200~400秒:
咨询YARD侧同学,得知YARD对提交的离线作业有CPU配额的硬限制,分时段配额如下表:
00:00~09:00 80%
09:00~19:00 50%
19:00~23:00 15%
23:00~24:00 50%
晚高峰时段的配额只有15%。
与YARD侧同学沟通,他们答应后续会支持scikit-learn库的在线服务。目前通过手工方式在一台有scikit-learn的mmguardstore机器上运行在线服务,晚高峰时段处理全量数据耗时为20秒左右。
最终的系统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模型训练进程定期训练最新的模型,并把模型通过队列传给预测进程。预测进程每分钟运行一次,检查模型队列上是否有新模型可使用,然后加载数据、检测异常,将检测结果通过上报队列传给上报进程。上报进程block在上报队列上,一旦发现有新数据,就根据数据类型执行上报监控、上报tdw等操作。
2.4 评估性能
安全侧将异常用户分为以下几类:盗号、LBS/加好友、养号、欺诈、外挂/多开等。由于这些分类的异常打击是由不同同学负责,不便于对Isolation Forest的分类结果做评估,因此需要在Isolation Forest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分类器,标记“异常样本”的小类。利用操作码实现了该分类器。
接入全量数据后,每天准实时分析1亿量级的样本,检测出500万左右的异常,精确分类出15万左右的恶意请求。恶意请求的uin、类型、发生时间通过tdw中转给安全侧。安全侧通过线下人工分析和线上打击,从结果看检测效果较好。
2.5 持续优化
再回过头观察点击流数据,我们使用的Isolation Forest模型只利用了操作码的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到,点击流是一个具备时间序列信息的时序数据。而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Processing,NLP)领域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处理时序数据的理论和实战经验,如LSTM、word2vec等模型。后续期望能引入NLP的相关工具挖掘出更多恶意用户。
② 天眼ai ops平台单指标异常检测算法提供电能力有哪些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7-15
③ 神经网络异常检测方法和机器学习异常检测方法对于入侵检测的应用
神经网络异常检测方法神经网络入侵检测方法是通过训练神经网络连续的信息单元来进行异常检测,信息单元指的是命令。网络的输入为用户当前输入的命令和已执行过的W个命令;用户执行过的命令被神经网络用来预测用户输入的下一个命令,如下图。若神经网络被训练成预测用户输入命令的序列集合,则神经网络就构成用户的轮郭框架。当用这个神经网络预测不出某用户正确的后继命令,即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用户行为与其轮廓框架的偏离,这时表明有异常事件发生,以此就能作异常入侵检测。
上面式子用来分类识别,检测异常序列。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检测迅速,而且误警率底。然而,此方法对于用户动态行为变化以及单独异常检测还有待改善。复杂的相似度量和先验知识加入到检测中可能会提高系统的准确性,但需要做进一步工作。
④ 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选哪个好
我个人认为二者各有各的特点,主要看自己内心的想法,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的结合目前还是一个新兴产业,但具有发展前途,特别是计算安全领域还有很多尚未解决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人们不断去探索和追寻答案。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生活中就比如说给自己的用户名设置足够长度的密码,最好使用大小写混合和特殊符号,不要为了贪图好记而使用纯数字密码,不要使用与自己相关的资料作为个人密码,如自己或男(女)朋友的生日,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等,这些对于网络安全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安全问题,安全知识大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安全的一些小问题。所以,积极学习网络安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情。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见解,希望能够对大家有用。
⑤ 常见的监督学习算法
K-近邻算法:K-近邻是一种分类算法,其思路是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似(即特征空间中最邻近)的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
K通常是不大于20的整数。KNN算法中,所选择的邻居都是已经正确分类的对象。该方法在定类决策上只依据最邻近的一个或者几个样本的类别来决定待分样本所属的类别。
ID3算法:划分数据集的最大原则就是将数据变得更加有序。熵(entropy)是描述信息不确定性(杂乱程度)的一个值。
(5)监督学习与异常检测算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分类:当数据被用于预测类别时,监督学习也可处理这类分类任务。给一张图片贴上猫或狗的标签就是这种情况。当分类标签只有两个时,这就是二元分类,超过两个则是多元分类。
预测:这是一个基于过去和现在的数据预测未来的过程,其最大应用是趋势分析。一个典型实例是根据今年和前年的销售业绩以预测下一年的销售业绩。
⑥ 监督学习 非监督学习 半监督学习 包含哪些算法
半监督学习(Semi-Supervised Learning,SSL)是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是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法。半监督学习使用大量的未标记数据,以及同时使用标记数据,来进行模式识别工作。当使用半监督学习时,将会要求尽量少的人员来从事工作,同时,又能够带来比较高的准确性,因此,半监督学习目前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⑦ 无监督学习与有监督学习算法的区别
无监督学习的好处之一是,它不需要监督学习必须经历的费力的数据标记过程。但是,要权衡的是,评估其性能的有效性也非常困难。相比之下,通过将监督学习算法的输出与测试数据的实际标签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衡量监督学习算法的准确性。
⑧ 有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算法怎么理解
在判断是有监督学习还是在无监督学习上,我们可以具体是否有监督(supervised),就看输入数据是否有标签(label)。输入数据有标签,则为有监督学习,没标签则为无监督学习。
什么是学习(learning)?
一个成语就可概括:举一反三。机器学习的思路有点类似高考一套套做模拟试题,从而熟悉各种题型,能够面对陌生的问题时算出答案。
简而言之,机器学习就是看能不能利用一些训练数据(已经做过的题),使机器能够利用它们(解题方法)分析未知数据(高考题目),而这种根据类别未知(没有被标记)的训练样本解决模式识别中的各种问题,称之为无监督学习。
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主要有三种:聚类、离散点检测和降维,包括主成分分析方法PCA等,等距映射方法、局部线性嵌入方法、拉普拉斯特征映射方法、黑塞局部线性嵌入方法和局部切空间排列方法等。
从原理上来说,PCA等数据降维算法同样适用于深度学习,但是这些数据降维方法复杂度较高,所以现在深度学习中采用的无监督学习方法通常采用较为简单的算法和直观的评价标准。比如无监督学习中最常用且典型方法聚类。
在无监督学习中,我们需要将一系列无标签的训练数据,输入到一个算法中,然后我们告诉这个算法,快去为我们找找这个数据的内在结构给定数据。这时就需要某种算法帮助我们寻找一种结构。
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是从给定的有标注的训练数据集中学习出一个函数(模型参数),当新的数据到来时可以根据这个函数预测结果。 常见任务包括分类与回归。
无监督学习方法在寻找数据集中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并不一定要达到划分数据集的目的,也就是说不一定要“分类”。比如,一组颜色各异的积木,它可以按形状为维度来分类,也可以按颜色为维度来分类。(这一点比监督学习方法的用途要广。如分析一堆数据的主分量,或分析数据集有什么特点都可以归于无监督学习方法的范畴) ,而有监督学习则是通过已经有的有标签的数据集去训练得到一个最优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