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从本地时间 GMT(UTC) 时间转换
UTC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GMT),它是在0度测量到的时间,通过ToUniversalTime和ToLocal方法可以在本地时间和UTC时间之间进行转换.两个方法在转换时会相应地设置保存时间的64位整数的高两位枚举标志,DateTime的Kind属性公开了这个标志.并且转换的算法考虑了夏令时.
② 缅甸时间
缅甸时间比中国时间慢1.5小时。
缅甸仰光所处时区为UTC +6.50 小时(东六区) ,中国北京的当地是属于东八区时区,因此缅甸时间比北京时间慢1.5个小时。以北京时间减去1.5小时后,即为缅甸的当地时间。
时差计算
不同时区的时间计算:同减异加,东加西减,“同”指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则两时区相减,(例如东八区和东五区都在东时区,则8-5=3。)“异”则相反。 遵循一张零时区居中的世界地图,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东边则同减异加的结果加上已知时区的时间,否则为减。
③ 根据所处的位置(在地球上的经纬度)以及当前的UTC时间,计算在该位置找寻太阳的方位角和仰角
在地球上任何地点,只要有只表,有根竹竿,一根卷尺,就可知道当地经纬度。但表必须与该国标准时校对。
方法如下:
先算两分日
比如在中国某地,杆影最短时是中午13点20分,且杆长与影长之比为1,则可知该地是北纬45°(tgα=1),东经100°(从120°里1小时减15°,4分钟减1°)
杆长与影长之比需查表求α,这里用了特殊角。
再算两至日
经度的算法不变
纬度在北半球冬至α+23.5°,夏至α-23.5°
在任意一天加减修正值即可。
修正值算法:就是距两分或两至日的天数差乘以94/365.
比如今天是2月17日,与3月22日春分差33天,即太阳直射点在南纬
33×94/365=8.5°
所以今天正午时得到的纬度是(arctgα+8.5)°
tgα= 杆长/影长
举例说明:
在地球上任何地点,只要有只表,有根竹竿,一根卷尺,就可知道当地经纬度。但表必须与该国标准时校对。 方法如下: 先算两分日 比如在中国某地,杆影最短时是中午13点20分,且杆长与影长之比为1,则可知该地是北纬45°(tgα=1),东经100°(从120°里1小时减15°,4分钟减1°) 杆长与影长之比需查表求α,这里用了特殊角。 再算两至日 经度的算法不变 纬度在北半球冬至α+23.5°,夏至α-23.5° 在任意一天加减修正值即可。 修正值算法:就是距两分或两至日的天数差乘以94/365. 比如今天是2月17日,与3月22日春分差33天,即太阳直射点在南纬 33×94/365=8.5° 所以今天正午时得到的纬度是(arctgα+8.5)° tgα= 杆长/影长
网络一下经纬度或者搜索一下,自然明白。自习看看研究一下能搞懂
④ UTC时间是多少
协调世界时,又称世界统一时间、世界标准时间、国际协调时间。由于英文(CUT)和法文(TUC)的缩写不同,作为妥协,简称UTC。
协调世界时是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的一种时间计量系统。中国大陆采用ISO 8601-1988的《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GB/T 7408-1994)称之为国际协调时间,代替原来的GB/T 7408-1994;中国台湾采用CNS 7648的《资料元及交换格式–资讯交换–日期及时间的表示法》,称之为世界统一时间。
以太阳为基础的相对于原子时不十分精准的时间
英文: Solar Time
简称“平时”,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时间。
真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称为真太阳日。我们知道,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运动的,太阳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在一年中,日地距离不断改变,一年四季的真太阳日长短不等。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在轨道上运动的方式是它和太阳所联结的直线在相同时间内所划过的面积相等,可见,地球在轨道上做的是不等速运动,这样一来,一年之内真太阳日的长度便不断改变,不易选做计时单位,于是引进平太阳日的概念。
平太阳日:天文学上由一个假定的太阳(平太阳)在天赤道上(而不是在黄赤道上)作等速运行,其速度等于运行在黄赤道上真太阳的平均速度,这个假想的太阳叫平太阳,这个假想的平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平太阳日,这也相当于把一年中真太阳日的平均称为平太阳日,1平太阳日有分为24平太阳时等等。通常所谓的“日”和“时”,就是平太阳日和平太阳时的简称。平太阳在该地下中天的瞬间作为平太阳时零时。
参考资料:协调世界时-网络
⑤ 时间格式如何转换十六进制的算法
从epoch(1970-01-01 00:00:00 UTC)开始计算的秒数。
python">importtime
defhex_to_time(hex_str):
i=int(''.join(hex_str.split()),16)
t=time.localtime(i)
s=time.strftime('%Y-%m-%d%H:%M:%S',t)
returns
deftime_to_hex(time_str):
ds,ts=time_str.split('')
s=ds.split('-')+t.split(':')
l=[int(x)forxins]+[0,0,0]
h='%X'%int(time.mktime(tuple(l)))
returnh
测试:
>>>hex_to_time('4F632C43')
'2012-03-1620:04:19'
>>>time_to_hex('2012-3-1620:04:19')
'4F632C43'
⑥ 求助~有会换算天干地支纪年法的大神吗
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
第一种算法:
不同的资料算法有所差异,有的会给出公式,但本质上是一回事。这里介绍一种简易直观的算法。 首先给每个天干、地支一个编号,从头以4开始按照顺序排下去,天干10后接1,地支12后接1。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
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再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除不尽的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这样就得到了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如2003年,其尾数为3,对应的天干为“癸”;以12除2003得166,余数为11,对应的地支为未。于是2003年的干支纪年为“癸未”年。注意这是指2003年立春之后,立春之前应是“壬午”年。赵达先生在“祭文”中指出的时间是“癸未清明”,清明是立春之后的第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所以赵先生说岁在癸未,而非壬午。
特:某一年的尾数为0且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编号为10的“庚”和地支中的编号为12的申”。
如:公元120年
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申”。 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公元纪年在12之内的可直接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
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
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
公元12年则为壬申年。
第二种算法:
1. 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
2. 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例1. 我们以2010年为例;
天干算法: 2010-3=2007, 2007/10=200余7, 7对应天干第7位是庚,即天干为庚;
地支算法: 2010-3=2007, 2007/12=167余3, 3对应地支第3位是寅,即地支为寅;
综上公元2010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为庚寅年。为使各位信任此算法,我再举一例来说明:
例2. 我们再以1987年为例;
天干算法: 1987-3=1984, 1984/10=198余4, 4对应天干第4位是丁,即天干为丁;
地支算法: 1987-3=1984, 1984/12=165余4, 4对应地支第4位是卯,即地支为卯;
综上公元1987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为丁卯年。
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7 6 5 4 3 2 1 10 9 8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
以公元前纪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再将公元前纪年除以12,用除不尽的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这样就得到了公元前纪年的干支纪年。
如:公元前155年
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 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那么,该年则为丙戌年。
公元前纪年在12内的可直接找到对应编号的天干、地支。如:公元前8年则为癸丑年。
注意:农历干支年与公历公元年年并不完全重合,如今年是农历癸巳年(西元2013年2月10日春节至2014年1月30日除夕)。 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一个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农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有歌诀为证: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月地支节气时间段 中气 近似农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推算实例:2004年大致是农历甲申年。那次甲申年自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起,至2005年2月4日1时43分立春止。这里的时刻是东经120度标准时。
丙寅月,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雨水
丁卯月,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春分
戊辰月,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2004年5月5日12时2分谷雨
己巳月,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小满
庚午月,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夏至
辛未月,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大暑
壬申月,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处暑
癸酉月,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秋分
甲戌月,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霜降
乙亥月,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小雪
丙子月,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冬至
丁丑月,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2005年2月4日1时43分大寒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
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20日,合8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公元4年本来应为闰年,但因为公元前45年开始实施儒略历后,“每隔3年”加一次闰日被误为“每3年”加一次闰日,所以罗马皇帝屋大维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闰以修正错误置闰。)
因为格里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闰年,但是如果遇上整百年,公元年能被400整除才能认定为闰年(这是因为按照立法计算,四年一闰的规定使每年多出0.0078天,经过400年大约会多出3天,如果在能被400整除年份的前面3个百年不算闰年,则正好平衡),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1912年2月18日,合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 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日上起时亦有歌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时辰地支构成的时辰干支,以北京时间(UTC+8)为准:
时辰地支 北京时间(UTC+8)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
子时 23时—1时 甲子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丑时 1时—3时 乙丑时 丁丑时 己丑时 辛丑时 癸丑时
寅时 3时—5时 丙寅时 戊寅时 庚寅时 壬寅时 甲寅时
卯时 5时—7时丁卯时己卯时 辛卯时 癸卯时 乙卯时
辰时 7时—9时 戊辰时 庚辰时 壬辰时 甲辰时 丙辰时
巳时 9时—11时 己巳时 辛巳时 癸巳时 乙巳时 丁巳时
午时 11时—13时 庚午时 壬午时 甲午时 丙午时 戊午时
未时 13时—15时 辛未时 癸未时 乙未时 丁未时 己未时
申时 15时—17时 壬申时 甲申时 丙申时 戊申时 庚申时
酉时 17时—19时 癸酉时 乙酉时 丁酉时 己酉时 辛酉时
戌时 19时—21时 甲戌时 丙戌时 戊戌时 庚戌时 壬戌时
亥时 21时—23时 乙亥时 丁亥时 己亥时 辛亥时 癸亥时
⑦ 美国时间下午2点50是中国时间几点
那样的回答根本就不对。美国的时区是从UTC-5到UTC-10.
本土时间基本分4个:
Pacific time zone UTC -8 (西部时间)
Mountain time zone UTC-7 (中西部)
Central time zone UTC-6 (中部)
Eastern time zone UTC-5 (东部)
还有
Alaska time zone UTC-9(阿拉斯加)
Hawaii-Aleutian time zone UTC-10(夏威夷)
在夏令时到来的时候,全部时区在原基础上+1(其实美国少数几个城市地区不采用夏令时,但一般大的都用的了)。
算法则是:
中国是在UCT+8,比格林威治时间快8小时,而以华盛顿做例子,其处于UTC-5,比格林威治时间慢5小时,总共就是华盛顿比北京时间慢13小时,如果是华盛顿时间下午2点50,北京时间则是次日的凌晨3点50分。如果当时是夏天,在使用夏令时间,则华盛顿时区为UTC-4,下午2点50分的话,北京就是次日的凌晨2点50.
以下是主要城市的所在时区:
Washington EST
Chicago CST
Denver MST
Phoenix MST
Los Angeles PST
Anchorage AKST
Honolulu HST
⑧ UTC是什么是不是骗局
UTC是一个数字货币或加密货币,可以算做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但并非法定货币,ask.heqi.cn带您了解UTC币。
UTC币介绍:激进币(Ultracoin,UTC)发布于2014年1月13日,Scrypt算法,30秒每块,50个每块,共计1亿个,5个交易确认。预挖2%要注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