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知道每天出来月亮的时间不同,可是要如何推算呢
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如果是大月,初二天黑以后,一弯孤形新月就开始在天西边出现了。那新月活像是飞蛾的眉,所以人称蛾眉月,蛾眉月那淡淡的昏黄的光线是不足以把夜空照亮的。它在天边逗留不到一个小时就渐渐消失了。如果是小月,那就是等到初三晚上,才能看到那纤细的蛾眉新月升落。农谚说:“大二,小三儿,月出,一杆儿。”就是讲的每月上旬蛾眉月首次出现的时间。
从蛾眉月出现头一天算起,每过一天,月亮升起的弧度较前一天大约增加15°,而它落下的时间也就随之推迟一个小时左右。到每月的初八或初九,天黑时月亮就会升高到中天,落下时间也就推迟到深夜零点左右了。就是说,这时候仅前半夜有月光,后半夜就是月黑天了。农谚说:“初八、初九照半夜。”就是这个意思,这时候月亮活像一张弓,因此人称上弦月。这张弓一天天拉满,就叫凸月了。凸月到每月十五就变成了满月。初八、初九以后,月亮升起的高度也在向东天边降低,每天降低的弧度是15°左右。月落的时间也继续向后半夜推迟。到农历每月十五,月亮降低从东方天边升起,如果是晴朗的仲秋之暮,十五前两天你会看到:太阳还未落下,东方的圆月已经显现了。所以农谚又说:“十五,十六,月亮太阳两头露。”这期间,通夜都会有月光朗照。第二天早晨,太阳也从东方升起了。西边还挂着一银盘似的圆月。“月亮、太阳两头露”,也有这个含义。
“十七、十八,天黑摸瞎。”这句农谚是说,过了十五、十六,到了十七,十八以后,天黑时就不见月亮了,月亮到什么时候才出来呢?农谚说:“二十整整,月出一更。”十五日以后,每推进一天,月亮晚出来又约一小时,到每月的二十月,月亮要等到晚上一更才能出来(古时没有钟表,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大概是晚上八九点)。每月下旬,月亮出来的时间越来越晚,以至前半夜不见月亮,只有后半夜才能见到月亮,到二十三日那天,月亮到天亮时才能升到中天。因此又有“二十二三,天亮月正南”的农谚。这时的月亮又像一张弓了,因为正是下旬,所以人称下弦,十五以后的月亮由圆到缺,人们又称它为残月。
“农历二十三,天亮月正南。”那就是说,深夜零点左右月亮才从东方升起。以后几天,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升起的时间由半夜向黎明推迟。到月底二十八九左右,月亮黎明前出来照一会儿,“二十八九,月亮黎明露个头。”这句农谚就是形象的描述。
下旬残月的明亮部分逐渐缩小,又变成了蛾眉月。月底二十九以后,整夜都不见月亮了。直到下月初一。这几天,通夜都是月黑一面。月亮藏到哪儿去了呢?仍然在围绕地球一刻不停地运行,不过它是伴着太阳面向我们,只是阳光太强,它所反射的光,我们看不到罢了。 http://..com/question/86370685.html
⑵ 有那位高手能告诉我计算月亮每天推迟五十分钟出来的计算公式啊,希望附上讲解
月球公转周期是29天左右,而一个月是30天左右。
计算过程如下:
30-29=1天=24小时
24/30天= 0.8小时= 48分钟
比如今天月亮升出地平线的时间是7:00
那么明天月亮升出地平线的时间将会是7:48
月升每天都会推迟大约48分钟,
一个月后月亮的位置又回到同一位置上。
当然,公转周期和每个月的天数我只说到大概,
详细的你可以网络一下月的天数和月球的公转周期。
⑶ 月亮每天升起的时间与前一天相比是什么
月球每天升起时间平均比前一天推迟50——60分钟。当然,农历初七初八的月亮就是中午升起,半夜落下的。只是白天阳光很强,所以要到黄昏时才能看到月亮,但这个时候月亮已经升很高了。
月亮每月(29.5天)要向东公转360度,平均每天东移58度多,而新月时日月在同一直线,每天偏东58度,每天就比太阳晚出来50多分钟(15度1个小时)。
关于月相的变化 :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⑷ 月亮每天升起的时间与前一天相比,相差的时间大约是
月球每天升起时间平均比前一天推迟50——60分钟,当然,农历初七初八的月亮就是中午升起,半夜落下的。只是白天阳光很强,所以要到黄昏时才能看到月亮,但这个时候月亮已经升很高了。
月亮每月(29.5天)要向东公转360度,平均每天东移58度多,而新月时日月在同一直线,每天偏东58度,每天就比太阳晚出来50多分钟(15度1个小时)。
(4)月亮每天推迟的正确算法扩展阅读:
潮汐
月相和海洋的潮汐有关系,因为潮汐和月球的引力作用有直接关系,比如在满月的时候会引起大潮。
潮汐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像军事、旅游、远洋航海、海洋渔业、海水养殖,海洋工程、科学实验及沿岸各种生产活动都要受到潮汐的影响。
照明
因为夜晚天空中照明主要是靠月亮,所以,月相也是人们夜间活动时必须考虑的,尤其是在边远荒芜的地区。
顺便说一下,因地球纬度不同,在南北半球看月相的左右是颠倒的,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如果你在北半球上,倒立拿大顶,看到月亮的情况就是在南半球的样子,月亮的脸它真会“偷偷的在改变”。
⑸ 为什么每天月亮升起的时间会比前一天晚50分钟
对啊,月亮升起的时间,每天都比前一天晚48-50分钟。例如,农历十五的18时,月亮从东方升起。到了农历的二十,相距5天,就迟升4小时左右,约于22时于东方天空出现。
⑹ 为什么每天月亮升起的时间会比前一天晚50分钟
月球每天升起时间平均比前一天推迟50——60分钟,当然,农历初七初八的月亮就是中午升起,半夜落下的。只是白天阳光很强,所以要到黄昏时才能看到月亮,但这个时候月亮已经升很高了。
月亮每月(29.5天)要向东公转360度,平均每天东移58度多,而新月时日月在同一直线,每天偏东58度,每天就比太阳晚出来50多分钟(15度1个小时)。
相关如下:
因为月球还要公转。月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和地球自转的方向一样。但月球公转的角速度远小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因此在地球上看去,月球依然是东升西落的。
不过月球会相对于背景恒星缓慢的向东移动。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叠加效果,月球每天升起的时间才会晚一些。平均每天月球比前一天晚升起大约52分钟。但因为月球轨迹和地平线的夹角是变化的,因此对北半球而言,夏季的时候月球升起时间晚的比较多,大约每天晚80分钟,而冬季则刚好相反,最少可以只晚20分钟。
⑺ 月球每天升起的时刻不一样,平均每天推迟52分钟,那最长多少最短多少是不是白道和赤道的交角造成的
考虑两个极端情况:
1.赤道,天体周日运动轨迹和地平圈垂直,天体升落时间和天体的赤纬无关。如果不考虑月球轨道的偏心率,每天都是推迟相同的时间也就是52分钟升起。
2.极点,天体周日运动和地平圈水平,天体升落时间仅和天体赤纬有关。例如在北极点,月球从赤道以北运行到赤道以南,从不可见到可见(不知道怎么定义升起时间了)。
当然,对于其他地区都处于两种状态之间。比如中国所在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曾经在北京天文馆论坛上看到过一个北京月球升起时间变化的图,最短推迟大约30分钟,最多可以推迟75分钟。原因正如楼主所说,白道和赤道交角导致了月球赤纬的变换。
如果有兴趣,不妨用Stellarium做个模拟,挺有意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