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自动驾驶为什么需要“车路协同”
[亿欧导读]?一场还没有赢家的厮杀。
制表人/亿欧汽车分析员何奇
“从今年开始,车路协同正在从‘虚’转向‘实’。过去大部分都是在封闭测试场做测试及验证,逐步从封闭测试场走向开放道路以及特定运营区域,现在是时候面向大众,带来实用价值。”在石勇看来,车路协同今年很有可能迎来爆发。
石勇从车路协同的落地应用角度,将其发展分为4个阶段——2016年,是车路协同发展的第一阶段,入局企业主要在封闭场景进行相关测试及验证;从2017年起,车路协同开始从封闭测试区转向开放道路发展阶段。“从封闭区到开放道路,是点到线的发展过程。”石勇表示,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进入第三阶段,车路协同已发展至先导区,交通部也在高速方面做试点规划,这是从线到面的发展过程。再往后的第四阶段,便是车路协同的全面爆发时期。
车路协同,更像是一场技术与规则在时间中的先后较量。技术先行之余,更需要政策的保障与引导,从而规范车路协同市场的良性发展。无论从技术还是政策方面来看,中国车路协同在2025年都将迎来一个新的转机。
在华人运通看来,“车路协同可以分为探索期、实践期和推广期。此前,由于车路协同涉及的各项技术具备极高难度,市面上绝大多数车路协同案例处于理论研究和探索这个阶段。随着智能车载系统、智能路侧系统、通信平台等诸多技术层面的不断完善,特别是5G开始普及,让车路协同进入了实践的阶段。”
“在科技和智能化产业高度发展大环境下,我们认为,在不远的将来,智慧城市、智捷交通、智能汽车产业即将爆发。”上述华人运通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综合多位采访对象观点,随着国家政策方面的推进,车路协同将在近两年进入发展爆发期。但整个产业要想迎来实质阶段,真正实现人、车、路协同,还需要软件技术与硬件设备的融合,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
去年10月,国内首次进行了“跨芯片模组、跨终端、跨整车、跨安全平台”的C-V2X应用测试。一汽、上汽、东风、宝马、奥迪等20余家中外整车企业,以及高新兴、华为、中兴、大唐、国汽智联、星云互联等30余家芯片模组厂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安全厂商和位置服务提供商参与其中。由此可见,产业协同发展已在行业达成了初步共识。
于玩家而言,车路协同既是一场关乎产业深度的“洗牌之战”,更是一场考验相互协作的“持久协同战”。
要想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无疑是个难以绕开的命题。而要想真正实现车路协同,就必须先解决路况、技术、标准、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所存在的痛点。车路协同体系唯有统一标准、连接全局,方可谋求产业价值的最优解。
编辑:杨雅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