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交叉编译器的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IBM的John Backus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对FORTRAN语言及其编译器进行开发。但由于当时人们对编译理论了解不多,开发工作变得既复杂又艰苦。与此同时,Noam Chomsky开始了他对自然语言结构的研究。他的发现最终使得编译器的结构异常简单,甚至还带有了一些自动化。Chomsky的研究导致了根据语言文法的难易程度以及识别它们所需要的算法来对语言分类。正如所称的Chomsky架构(Chomsky Hierarchy),它包括了文法的四个层次:0型文法、1型文法、2型文法和3型文法,且其中的每一个都是其前者的特殊情况。2型文法(或上下文无关文法)被证明是程序设计语言中最有用的,而且今天它已代表着程序设计语言结构的标准方式。分析问题(parsing problem,用于上下文无关文法识别的有效算法)的研究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它相当完善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已是编译原理中的一个标准部分。
有限状态自动机(Finite Automation)和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同上下文无关文法紧密相关,它们与Chomsky的3型文法相对应。对它们的研究与Chomsky的研究几乎同时开始,并且引出了表示程序设计语言的单词的符号方式。
人们接着又深化了生成有效目标代码的方法,这就是最初的编译器,它们被一直使用至今。人们通常将其称为优化技术(Optimization Technique),但因其从未真正地得到过被优化了的目标代码而仅仅改进了它的有效性,因此实际上应称作代码改进技术(Code Improvement Technique)。
当分析问题变得好懂起来时,人们就在开发程序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来研究这一部分的编译器自动构造。这些程序最初被称为编译器的编译器(Compiler-compiler),但更确切地应称为分析程序生成器(Parser Generator),这是因为它们仅仅能够自动处理编译的一部分。这些程序中最着名的是Yacc(Yet Another Compiler-compiler),它是由Steve Johnson在1975年为Unix系统编写的。类似的,有限状态自动机的研究也发展了一种称为扫描程序生成器(Scanner Generator)的工具,Lex(与Yacc同时,由Mike Lesk为Unix系统开发)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大量的项目都贯注于编译器其它部分的生成自动化,这其中就包括了代码生成。这些尝试并未取得多少成功,这大概是因为操作太复杂而人们又对其不甚了解。
编译器设计最近的发展包括:首先,编译器包括了更加复杂算法的应用程序它用于推断或简化程序中的信息;这又与更为复杂的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其中典型的有用于函数语言编译的Hindley-Milner类型检查的统一算法。其次,编译器已越来越成为基于窗口的交互开发环境(Interactiv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的一部分,它包括了编辑器、连接程序、调试程序以及项目管理程序。这样的IDE标准并没有多少,但是对标准的窗口环境进行开发已成为方向。另一方面,尽管在编译原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基本的编译器设计原理在近20年中都没有多大的改变,它正迅速地成为计算机科学课程中的中心环节。
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GNU项目或其它开放源代码项目标一部分,许多免费编译器和编译器开发工具被开发出来。这些工具可用来编译所有的计算机程序语言。它们中的一些项目被认为是高质量的,而且对现代编译理论感兴趣的人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它们的免费源代码。
大约在1999年,SGI公布了他们的一个工业化的并行化优化编译器Pro64的源代码,后被全世界多个编译器研究小组用来做研究平台,并命名为Open64。Open64的设计结构好,分析优化全面,是编译器高级研究的理想平台。
Ⅱ 嵌入式开发都要学习那些课程
看题主选择哪条嵌入式方向了。
嵌入式开发主要分2个方向(当然了还有更细的分类)
嵌入式硬件开发工程师
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
如果是偏硬件类:你需要懂电路,各种硬件(元器件),会看原理图,这些你得精通,数电模电你得熟悉,语言:C是必须的,汇编你也得熟悉(电子专业的最合适不过了),ARM体系结构要很熟悉,因为你是走底层的,大概就是这样的,linux也要熟悉(相对软件开发工程师,会玩就行),还有一些,我一时也想不起来了。
如果是偏软件类(我是这类的):相对硬件来说,我可以不需要精通电路,元器件,但是要得简单的懂点点,原理图要看的(这些在工作中可以和硬件人员慢慢沟通,问问他们,久了也就略知一二了)
下面要说重点了(主要偏LINUX系统),C语言必须完成掌握,汇编需要熟悉,熟悉一门面向对象语言(C++/java等),我比较熟悉的是C++,因为偏软件类,你走的路线应该是中--上层(也就是OS层+APP层)
必须至少掌握一门IDE开发工具(比如QT,MFC,QT尤其重要)
ARM体系结构必须掌握
LINUX系统必须熟悉(当然了,如果选择WIN_CE的话,也是你的自由)
LINUX内核必须熟悉
嵌入式软件工程师一般的必须任务是什么呢:
1:u-boot的移植,编译
2:内核的裁剪,编译,移植
3:linux驱动的编译,编译,移植
4:文件系统的创建,编译,移植
5:应用程序你得会写(主要用QT写),当然你去玩android,你还得会java
写完了还不算完,你得用在板子上,所以,你要如果将写好的程序,交叉编译移植到板子上面去才行
基本都是这些了吧,一时没想到其它的
语言组织能力有限
可以追问
Ⅲ 学嵌入式必须会自己独立移植和编译U-boot,Linux内核,自己独立建立交叉编译工具是吗
其实所谓嵌入式算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并非单纯指用Linux系统来构造。
造成大家认为嵌入式就是Linux这样的误解,
是因为很多培训机构往往不是专业出身,只能把嵌入式拿来当做概念炒作。
做嵌入式Linux产品的话,有三个层级的开发种类:
a,Linux应用层开发;
b,嵌入式Linux系统构建;
c,嵌入式Linux产品设备驱动开发;
你所说的移植和编译U-boot,Linux内核,自己独立建立交叉编译工具等等
都是归纳到上面b类中去的重点。对做a/c类的人来说,并非一定需要。
现在很多培训机构,交个一万三四千块的钱,学个四五个月,最终学到的
知识,也只能是a类的大部分,b类的很少部分,c类的蜻蜓点水。从性价比
来说,非常非常的不划算。
杭州巨立安技术(JulianTec)是杭州市场上唯一由资深研发工程师所发起
设立的机构。由于自身的专业出身,所以我们能够把上面三类课程安排到独立
的三个不同阶段里面去,分开进行教学与收费。这么做有几点好处:
1,能够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找到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学习;
2,相比其他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纯商业的、非专业出身的培训机构来说,这样
的安排更趋合理与实在;
3,花个四五个月的时间,交上一万三四,最终感觉只能学到应用层的东西;那是
非常非常的不划算,其实单单学习应用层开发,不需要你花那么多时间,也不需要
你花那么多金钱。
杭州巨立安(JulianTec)和其他机构所不同的是,什么时候上什么内容,需要多少
时间,需要缴多少学费等等都是订好的,就类似于商场售货时的明码标价。不像其他
机构那样喊着大大的口号,却让你只接受最基础知识的学习。
Ⅳ 对于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成为一名嵌入式系统工程师至少应该学那些课程
这样的提问只会引来一堆培训机构的托,
成天如附骨之蛆的发广告拉人全国上下天南海北的跑。
肉麻的鼓吹低门槛高就业的神话。
卖学历发证书撒工作,要什么都有,
没有基础没有条件也上,满足所有想象力的赞美之词,
现身说法/道听途说,自己/朋友/亲戚多么感激涕零五体投地。
你可以尝试以下路线:
(1) C语言是所有编程语言中的强者,单片机、DSP、类似ARM的种种芯片的编程都可以用C语言搞定),因此必须非常熟练的掌握。
推荐书籍:《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这本经典的教材是老外写的,也有中译版本。
(2) 操作系统原理,是必需的,如果你是计算机专业毕业那也就无所谓了,如果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就必须找一本比较浅显的计算机原理书籍看一看,把啥叫“进程”“线程”“系统调度”等等基本问题搞清楚。
(3) Linux操作系统就是用C语言编写的,所以你也应该先学习下Linux方面的编程,只有你会应用了,才能近一步去了解其内核的精髓。
推荐书籍:《UNIX环境高级编程》(第2版)
(4) 了解ARM的架构,原理,以及其汇编指令,我们在嵌入式开发中,一般很少去写汇编,但是最起码的要求是能够看懂arm汇编。
(5) 系统移植的时候,就需要你从最下层的bootloader开始,然后内核移植,文件系统移植等。而移植这部分对硬件的依赖是非常大的,其配置步骤也相对复杂,也没有太多详细资料。
(6) 驱动开发
linux驱动程序设计既是个极富有挑战性的领域,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内容。
linux驱动程序设计本质是属于linux内核编程范畴的,因而是对linux内核和内核编程是有要求的。在学习前你要想了解linux内核的组成,因为每一部分要详细研究的话足够可以扩展成一本厚书。
以上只不过是大概的框架,在实际的开发中还会涉及很多东西,比如:交叉编译、makefile、shell脚本等等,所以说学习嵌入式的周期较长,门槛较高,自学的话更是需要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功底。只要能坚持下来一定会取得成功!
Ⅳ 请问linux中是怎样对应用程序进行交叉编译的,交叉编译环境已经搭建好了,就是不知道具体怎么做
把makefile 里gcc 改成 arm-llinux-gcc ar 改成 arm-linux-ar ,如果有 configure文件 ,./configure --target = arm-linux-
Ⅵ 求研究生嵌入式方向学习的课程
我也在学嵌入式系统,本来是自动化专业。看了很多的介绍,下面转载的很不错,我所了解的基本都在里面了。
现在正在自学 C++, 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基础等。
你看了会有帮助的。
嵌入式软件方面最重要的课程包括:
(1)
嵌入式微处理器结构与应用:这是一门嵌入式硬件基础课程,我院用这门课取代了传统的“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目前国内已有少部分高校IT专业这样做了,因为讲x86微机原理与接口很难找到实际用处,只为教学而已)。我们说过,嵌入式是软硬件结合的技术,搞嵌入式软件的人应对ARM处理器工作原理和接口技术有充分了解,包括ARM的汇编指令系统。若不了解处理器原理,怎么能控制硬件工作,怎么能写出节省内存又运行高速的最优代码(嵌入式软件设计特别讲究时空效率),怎么能写出驱动程序(驱动程序都是与硬件打交道的)?很多公司招聘嵌入式软件人员时都要求熟悉ARM处理器,将来若同学到公司中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公司都会给你一本该设备的硬件规格说明书
(xxx
Specification),您必须能看懂其中的内存分布和端口使用等最基本的说明(就像x86汇编一样),否则怎么设计软件。有些同学觉得嵌入式处理器课程较枯燥,这主要是硬件课程都较抽象的原因,等我们的嵌入式实验室10月份建好后,您做了一些实验后就会觉得看得见摸得着。还有同学对ARM汇编不感兴趣,以为嵌入式开发用C语言就足够了。其实不应仅是将汇编语言当成一个程序设计语言,学汇编主要是为了掌握处理器工作原理的。一个不熟悉汇编语言的人,怎么能在该处理器写出最优的C语言代码。在嵌入式开发的一些关键部分,有时还必须写汇编,如Bootloader等(可能还包括BSP)。特别是在对速度有极高要求的场合(如DSP处理器的高速图像采集和图像解压缩),目前主要还要靠汇编写程序(我看到过很多公司是这样做的)。当您在一个嵌入式公司工作时,在查看描述原理的手册时,可能很多都是用汇编描述的(我就遇到过),这是因为很多硬件设计人员只会写或者喜欢用汇编描述,此时您就必须看懂汇编程序,否则软硬件人员可能就无法交流。很多嵌入式职位招聘时都要求熟悉汇编。
(2) 嵌入式操作系统类课程
除了WinCE的实时性稍差外,大多数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实时性都很强,所以也可称为实时操作系统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从事嵌入式的人至少须掌握一个嵌入式操作系统(当然掌握两个更好),这在嵌入式的所有技术中是最为关键的了。目前最重要的RTOS主要包括:
第一类、传统的经典RTOS:最主要的便是Vxworks操作系统,以及其Tornado开发平台。Vxworks因出现稍早,实时性很强(据说可在1ms内响应外部事件请求),并且内核可极微(据说最小可8K),可靠性较高等,所以在北美,Vxworks占据了嵌入式系统的多半疆山。特别是在通信设备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系统中,几乎非Vxworks莫属。Vxworks的很多概念和技术都和Linux很类似,主要是C语言开发。像Bell-alcatel、Lucent、华为等通信企业在开发产品时,Vxworks用得很多。但Vxworks因价格很高,所以一些小公司或小产品中往往用不起。目前很多公司都在往嵌入式Linux转(听说华为目前正在这样转)。但无论如何,Vxworks在一段长时间内仍是不可动摇的。与Vxworks类似的稍有名的实时操作系统还有pSOS、QNX、Nucleus等RTOS。
第二类、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Linux的前途除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外,最成功的便是在嵌入式领域的应用,原因当然是免费、开源、支持软件多、呼拥者众,这样嵌入式产品成本会低。Linux本身不是一个为嵌入式设计的操作系统,不是微内核的,并且实时性不强。目前应用在嵌入式领域的Linux系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专为嵌入式设计的已被裁减过的Linux系统,最常用的是uClinux(不带MMU功能),目前占较大应用份额,可在ARM7上跑;另一类是跑在ARM
9上的,一般是将Linux
2.4.18内核移植在其上,可使用更多的Linux功能(当然uClinux更可跑在ARM
9上)。很多人预测,嵌入式Linux预计将占嵌入式操作系统的50%以上份额,非常重要。缺点是熟悉Linux的人太少,开发难度稍大。另外,目前我们能发现很多教材和很多大学都以ucOS/II为教学用实时操作系统,这主要是由于ucOS/II较简单,且开源,非常适合入门者学习实时操作系统原理,但由于ucOS/II功能有限,实用用得较少,所以我院不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要学习就应学直接实用的,比如
uClinux就很实用。况且熟悉了Linux开发,不仅在嵌入式领域有用,对开发Linux应用软件,对加深操作系统的认识也有帮助,可谓一举多得。据我所知,目前Intel、Philip都在大搞ARM+LINUX的嵌入式开发,Fujitum则是在自己的处理器上大搞Linux开发。目前在嵌入式Linux领域,以下几个方面的人特别难找,一是能将Linux移植到某个新型号的开发版上;二是能写Linux驱动程序的人;三是熟悉Linux内核裁减和优化的人。我院在该嵌入式Linux方面的课程系列是:本科生操作系统必修课,然后是Linux程序设计选修课,最后是嵌入式Linux系统选修课。我院在Linux方面目前已有较强力量,魏老师和张老师熟悉Linux开发,金老师和唐老师熟悉Linux系统管理。
第三类、 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Microsoft也看准了嵌入式的巨大市场,MS永远是最厉害的,WinCE出来只有几年时间,但目前已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特别是在PDA、手机、显示仪表等界面要求较高或者要求快速开发的场合,WinCE目前已很流行(据说有一家卖工控机的公司板子卖得太好,以至来不及为客户裁减WinCE)。WinCE目前主要为4.2版(.NET),开发平台主要为WinCE Platform Builder,有时也用EVC环境开发一些较上层的应用,由于WinCE开发都是大家熟悉的VC++环境,所以我院学过Windows程序设计课程的同学都不会有多大难度,这也是WinCE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原因,开发环境方便快速,微软的强大技术支持,WinCE开发难度远低于嵌入式Linux。对于急于完成,不想拿嵌入式Linux冒险的开发场合,WinCE是最合适了(找嵌入式Linux的人可没那么好找的),毕竟公司不能像学生学习那样试试看,保证开发成功更重要。根据不同的侧重点,WinCE还有两个特殊版本,一个是MS PocketPC操作系统专用于PDA上(掌上电脑),另一个是MS SmartPhone操作系统用于智能手机上(带PDA功能的手机),两者也都属于WinCE平台。在PDA和手机市场上,除WinCE外,着名的PDA嵌入式操作系统还有Palm OS(因出现很早,很有名)、Symbian等,但在WinCE的强劲冲击下,Palm和Symbian来日还能有多长?我院可能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一家开设专门的“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的学校,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我院本身前面便有Windows程序设计课程,同学学过VC++后再学WinCE,非常方便自然,通过学习WinCE同样也可了解嵌入式软件的一般开发过程,对Linux有惧怕心理的同学也很合适。很显然,嵌入式Linux永远不可能替代WinCE,而且将来谁占份额大还很难讲,毕竟很多人更愿意接受MS的平台,就像各国政府都在大力推LINUX已好长时间,但您能看到几个在PC机上真正使用LINUX的用户?据我观察,目前在嵌入式平台上,LINUX是叫得最响,但还是WinCE实际用得更多.嵌入式LINUX可能更多地是一些有长远产品计划的公司,为降低成本而进行长远考虑;
二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对我院WinCE课程的支持计划,我们也很希望将来我院能有同学通过微软的面试去实习。WinCE和多媒体(如MPEG技术)是微软亚洲工程院目前做得较多的项目领域之一,他们很需要精通WinCE的人。
总结关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类课程,若您觉得自己功底较深且能钻研下去,则可去学嵌入式Linux;若您觉得自己VC++功底较好且想短平快地学嵌入式开发,则我院的WinCE课程是最好的选择。
(3) 嵌入式开发的其它相关软件课程
搞嵌入式若能熟悉嵌入式应用的一些主要领域,这样的人更受企业欢迎。主要的相关领域包括:
A、数字图像压缩技术:这是嵌入式最重要最热门的应用领域之一,主要是应掌握MPEG编解码算法和技术,如DVD、MP3、PDA、高精电视、机顶盒等都涉及MPEG高速解码问题。为此,我院已预订了一位能开设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博士。
B、通信协议及编程技术:这包括传统的TCP/IP协议和热门的无线通信协议。首先,大多数嵌入式设备都要连入局域网或Internet,所以首先应掌握TCP/IP协议及其编程,这是需首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其次,无线通信是目前的大趋势,所以掌握无线通信协议及编程也是是很重要的。无结通信协议包括无线局域网通信协议802.11系列,Bluetooth,以及移动通信(如GPRS、GSM、CDMA等)。
C、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如加密技术,数字证书CA等。我院有这方面的选修课。
D、DSP技术:DSP是Digital Signal
Process数字信号处理的意思,DSP处理器通过硬件实现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如高速数据采集、压缩、解压缩、通信等。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通信等硬件专业的课程,对于搞软件的人若能了解一下最好。目前DSP人才较缺。如果有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基础,对于学习MPEG编解码原理会有很大帮助。
(4)嵌入式开发的相关硬件基础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像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嵌入式微处理器结构等硬件课程是较重要的。另外,汇编语言、C/C++、数据结构和算法、特别是操作系统等软件基础课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主要目地是能看懂硬件工作原理,但重点应是在嵌入式软件,特别操作系统级软件,那将是我们的优势。
我们的研究生里有些是学电子、通信类专业过来的,有较好的模拟电路和单片机基础,学嵌入式非常合适。嵌入式本身就是从单片机发展过来的,只是单片机不带OS,而现在很多嵌入式应用越来越复杂,以至不得不引入嵌入式操作系统。另外,为追求更高速的信号处理速度,现在在一些速度要求较高的场合,有不少公司是将一些DSP算法,如MPEG压缩解压缩算法等用硬件来实现,这就涉及到HDL数字电路设计技术及其FPGA/IP核实现技术,这方面的人目前市场上也很缺。
Ⅶ arm-linux交叉编译器的路径设置问题,怎么办
编辑 /etc/bashrc
在最后面加上
set PATH='/arm/2.95.3/bin/':$PATH
export PATH
然后重新登录一下,
echo $PATH
你就可以看到 /arm/2.95.3/bin/: 在最前面
打开
/mnt/hgfs/arm--fft/linux develop/vivi/vivi 下的 Makefile
查找里面的 ARCH ?=
把它改为 ARCH ?= arm
COROSS_COMPILE ?= arm-linux-
注意: "arm-linux-" 后面没有空格哦
你再 make 一下,应该就可以啦
Ⅷ 计算机专业不需要开设编译原理课程吗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化,几乎所有专业的研究与应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化浪潮对高等教育也带来非常直接的变化,各专业课程设置无不将计算机知识教育作为其课程设置的组成部分。几乎所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要求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一些和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如电子信息、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设置上与计算机专业更是大量重叠,计算机知识教育在各专业中的渗透程度日渐加剧。1 计算机专业面临的新挑战 在计算机知识正在成为各专业基本教育内容的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受到很大的挑战,以往在软硬件知识和应用能力上的独特优势似乎在逐渐弱化,与具有特定专业背景的学生相比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由此也引发计算机专业到底学什么、专什么的现实思考,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专业优势体现在哪里?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技术性、工程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并有其基础理论支撑的科学体系。计算机也是一种使用工具,但那种把工具使用等同于计算机专业的狭隘认识,其思维实际上和十多年前认为“会用计算机打字就是会用计算机”如出一辙。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优势应该在于:通过系统的专业原理性知识的学习与训练,熟练掌握基本的应用技能,并能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为此专业基础课程的熏陶必不可少。而编译原理就是一门介绍这种原理性知识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 2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的原理性学习课程中,编译原理主要承担了语言实现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介绍。人们借助计算机减轻自己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完成一些人类无法进行的危险、高难度工作。然而所有这些工作都必须借助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程序来指挥计算机。非机器语言程序功能的实现必须由翻译程序来完成。正是有了编译程序、解释程序、汇编程序等翻译程序,人们才可以使用自己习惯的语言将需要计算机做的事情描述成程序,并通过这些翻译程序的工作让计算机理解并执行。可以说,没有翻译程序,计算机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得到如此广泛的普及,网络也不会有今天这样大的吸引力,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将会是另一个样子。 包括编译程序在内的翻译程序承担了实现语言的功能,它所涉及的知识包括形式语言、自动机理论等语言定义、翻译与实现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计算机理论的精髓,可以让学生从实现的角度重新审视软件的开发,有助于学生对软件的真正认识,对于今后从事应用软件、语言开发平台、编译系统甚至操作系统开发等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编译原理是许多课程的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语言基本单位的定义和作用的理解。例如,编译程序使用的一些数据结构和算法是“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相关知识的典型应用;编译程序对目标代码的存储组织与分配功能的实现原理又与“操作系统”的相关内容相互渗透;编译程序对中间代码的优化功能的实现则是数学、逻辑学、结构程序设计和优化理论的综合应用和专门化。因此,编译的原理性研究、学习和实践,可以多角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编程调试及综合应用能力,有助于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另外,编译课程中介绍的知识也是后续许多课程的基础。所以,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 尽管经过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大量努力,大量的工具软件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至于人们只需要通过若干次点击鼠标左键就可以方便地完成很多工作,但这并不是说所有问题都已经解决,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工作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去完成。如果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也只会“点击左键”,很难想象他们会开发出更好的工具,或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专业理论基础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洞察力。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是非常快的,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让学生在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可以让他们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朝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编译原理”课程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必须的重要基础课。3 编译技术的应用及需求 编译原理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它所介绍的知识是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也在于编译程序所使用的一些原理、方法和技术在非编译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例如我们常用的文本编辑工具的实现,涉及到的字词、语法正确性等内容就是编译里介绍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技术的具体应用;又如现在大家上网必不可少的搜索引擎,在处理用户输入的查询要求、对文档资源的特征分析、提取与描述等工作中都用到编译的相关知识;一些特定的应用也可以用到编译中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用正规表达式描述网络上某种信息的特征等。 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大量开发,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需求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搭建适合的交叉编译环境的工作日益重要,急需掌握编译器构造相关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从业人员。这不仅说明了编译知识的生命力,同时也给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编译课程设置带来了新的要求。 现实告诉我们,目前的问题不是计算机专业要不要开设编译原理课程,而是该如何改进编译原理的内容与教学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4 国内外编译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 我们查阅了国外一些着名的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研究了其中与编译相关的课程安排,发现他们对与编译相关知识的介绍是非常重视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与编译相关的课程就有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 Computer Language Engineering (包括基本概念、编译器的功能和结构、基本程序优化技术、理论和实践的交互作用以及使用工具编制软件),Multithreaded Parallelism: Languages and Compiler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学院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中,涉及编译的课程有Implementation of Programming Languages,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Compilers,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等;英国剑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与编译相关的有Compiler construction 和Advanced compiler design等。 在国内,多年来编译原理一直是各校特别是教育部所属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曾经也是计算机专业硕士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现在某些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入学面试和博士入学考试还必考编译原理。编译原理课程在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材培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系统软、硬件,更需要编译原理课程继续发挥作用。5 关于我国计算机专业编译原理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般认为,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最难的课程之一,它是数据结构、语言、算法和软件设计等知识的综合体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确实会有一定难度,但这正是教师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如果让学生认识到了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并辅之以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不难的。 为此,我们思考了新形势下编译原理课程所涉及内容的教学及课程设置的改革问题,如果必须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我们建议在编译原理课程的设置上,可以考虑采取以下两种模式:(1) 课程分解式 将编译原理课程根据内容分成两门课:一门为必修,可命名为“编译技术”,主要介绍一些为满足基本应用而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方法、技术,以达到语言实现理论基础介绍的目的;另一门为选修,可命名为“编译理论”,主要介绍偏重原理性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方便有进一步深造需要的学生学习。 (2) 内容分解式 可以不单独设置一门编译课程,可将课程的内容根据其深浅,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相关性等分解到不同的课程中去,使学生在不同课程的学习中逐步掌握相关知识。 比较两种模式,后者在目前阶段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编译课程内容的分解不是孤立的,需要与其他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因而涉及面太大,短时期内难以做到科学分解与组织;二是增加了其他课程授课教师的工作量与难度,因为他们需要重新考虑、设计新增加的编译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问题,有可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磨合一段时间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现有形势下,比较可行的还是第一种模式。当然,在经过学科知识点合理的分解与组织之后,可以逐步过渡到第二种模式。
Ⅸ 嵌入式开发如何入门
嵌入式开发主要有两种,像STM32、飞思卡尔等系列单片机属于无操作系统的,直接对寄存器或者利用库函数操作的,这种学习来难度相对小一些,就业前景也不错。
还有一些像ARM9,或者CortexA8、A9系列的可以运行Linux或者安卓操作系统的嵌入式软件系统开发,由于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学习时间较长,那么学习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工资也相对高一些。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①C,Java核心编程:c语言核心编程,Java核心编程;
②Linux核心操作与算法:Linux系统使用,Linux-c编程核心技术,精品数据结构,Linux-c编程精髓;
③核心操作与算法:Linux系统编程,Linux网络编程核心技术,UI编程,Java核心编程,安卓核心技术;
④ARM+Linux底层开发:数字电路,ARM编程核心,Linux系统开发,嵌入式Linux驱动开发;
⑤大型项目实践:每期安排各类型真实的项目,详细可以找我要资料。
互联网行业目前还是最热门的行业之一,学习IT技能之后足够优秀是有机会进入腾讯、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大厂高薪就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普通人也可以学习。
想要系统学习,你可以考察对比一下开设有相关专业的热门学校,好的学校拥有根据当下企业需求自主研发课程的能力,能够在校期间取得大专或本科学历,中博软件学院、南京课工场、南京北大青鸟等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都是不错的,建议实地考察对比一下。
祝你学有所成,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