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美国记者中东见闻录》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美] 托马斯·弗里德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v6gU0MfNS7PqDUomHqOQfw
书名: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
作者:[美] 托马斯·弗里德曼
译者:天津编译中心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2
页数:524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年来西方描绘阿以冲突和黎巴嫩内战的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美籍犹太人,通晓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1979年作为合众国际社记者被派驻贝鲁特,两年后改任《纽约时报》驻贝鲁特办事处主任,1984年调任该报驻耶路撒冷办事处主任,直至1989年1月。本书即根据作者在中东现场的亲身经历和采访写成。……”
——摘自该书《出版说明》
⑵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bVPQY1mcq_cL8OCaYsK1YA
⑶ 《博弈论经典》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博弈论经典》(约翰·F·纳什)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博弈论经典
作者:约翰·F·纳什
译者:韩松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页数:406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自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和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 stern)出版《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44)以来,对这一领域具有基础贡献的经典文章。博弈论最先由冯•诺依曼在1928年的文章中给出了严格的公式表述,是数学和经济学的分支,它是用来模型化个人间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分析工具。该研究的“英雄时代”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并奠定了现代理论的基础。在过去的15年里,博弈论已成为经济理论的主流模型,并且对政治科学、生物学和国际安全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博弈论在经济理论中的重要作用的见证是: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先驱的博弈理论家约翰•海萨尼、约翰•纳什和莱因哈德•泽尔腾。他们获奖的基础研究都包含在这本书中。本书编者哈罗德•库恩因为对扩展型博弈的重新表述而对博弈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精选了对现代博弈论具有核心贡献的18篇文章。从各方面来说,它们对从事博弈论的研究者,对于经济学、政治科学和生物学的学生来说,其价值是无限的。
作者简介:
约翰•纳什(John Nash),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0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学位,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根据纳什事迹改编的电影《美丽心灵》获得第74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4项大奖。
劳埃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4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约翰•海萨尼(John Harsanyi),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9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自1964年起至退休一直执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1年获得法兰克福大学数学博士学位,自1984年起至退休一直执教于德国波恩大学。
罗伯特•奥曼(Robert Aumann),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5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博士学位,现为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
哈罗德•库恩(Harold Kuhn),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在博弈论领域有巨大贡献,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数理经济学教授。
⑷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人类简史》([以] 尤瓦尔·赫拉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FSSfqnzU_QFTWO-PU2ol0g
书名:人类简史
作者:[以]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林俊宏
豆瓣评分:9.1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份:2017-2-1
页数:417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代表作品,书写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将科学和历史编织在一起,从全新的角度阐述地球上智人的发展历史。
全书从三大线索理清人类发展脉络,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认知革命使人类成为想象的共同体,农业革命使人类陷入奢侈生活的陷阱,科技革命终将使人类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人类通过想象和虚构的能力将彼此连接、有效合作,国家、宗教、企业都是想象和虚构的现实,人类依靠这种想象来寻找认同、开展合作,由此一步步登上食物链的顶端,抵达其他生物无法企及的地位。
作者简介: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青年怪才,令人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得主。他擅长世界历史和宏观历史进程研究,在历史学之外,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领域的知识信手拈来,从宏观角度切入的研究往往得出颇具新意而又耐人寻味的观点,受到读者的广泛追捧。
译者介绍:
林俊宏,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硕士,觉得把话讲清楚比什么都重要。译有《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英语的秘密家谱》《建筑为何重要》《大科学》《群的智慧》《天空的女儿》等书。
⑸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德国] 汉娜·阿伦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m-HqX04yk7ztSX8fXHGtXQ
书名: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作者:[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孙传钊
豆瓣评分:6.8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1-1
页数:304
内容简介:
汉娜·阿伦特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邪恶之强制性报告》一书出版后,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本书就以此着及相关讨论为窥镜,希望作现代伦理中一些关乎基准(这些基准是人类良知得以生长的土壤)的思考。
作者简介:
汉娜· 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出身于德国汉诺威一个犹太人家庭,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先是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1951年成为美国公民。同年,《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出版,为她奠定了作为一个政治理论家的国际声望。
流亡之前,阿伦特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协助犹太组织工作,为此曾被纳粹政府关押过。去美国之后,她为流亡者杂志《建设》撰写评论等;做过肯舍出版社的编辑;1952年担任过“犹太文化重建委员会”的负责人。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后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随着《人的状况》、《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等着作的出版,使她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的瞩目人物,近年来声誉日隆。1975年12月阿伦特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⑹ 《如尝橄榄:从卡萨布兰卡到耶路撒冷》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如尝橄榄:从卡萨布兰卡到耶路撒冷》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uRmWSGsDm7Amobd_ATZKiA
⑺ 《西方宗教学名着提要》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西方宗教学名着提要》(孙亦平 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西方宗教学名着提要
作者:孙亦平 编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5
页数:1005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的主要是西方宗教学创立以来的着名学者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以期通过这些着作来反映西方宗教学的大致风貌。根据实际情况,本书以中译本的西方宗教学名着为主,同时也适当收入了少量十分重要而尚未译成中文的外文原着,以使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 本书从已译成中文的当代基督教神学着作中选择了少量比较有代表性的着作,放在宗教学名着之后,供读者参阅,以便从更广阔的背景或领域来了解当代西方宗教学的发展态势以及与基督教神学互动发展的进路与特色。
【图书目录】 - 西方宗教学名着提要
吕大吉 序一
卓新平 序二
孙亦平 前言
麦克斯·缪勒 《宗教学导论》(1870年)
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1871年)
麦克斯·缪勒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1878年)
威廉·詹姆斯 《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年)
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年)
列维·布留尔 《原始思维》(1910-1922年)
爱弥尔·杜尔凯姆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图腾与禁忌》(1913年)
马克斯·舍勒 《爱的秩序》(1913-1917年)
马克斯·韦伯 《儒教与道教》(1915年)
鲁道夫·奥托 《论“神圣”》(1917年)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金枝》(1922年)
马丁·布伯 《我与你》(1923年)
恩斯特·卡西尔 《神话思维》(1925年)
马林诺夫斯基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1925-1926年)
威廉·施密特 《原始宗教与神话》(1930年)
亨利·柏格森 《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年)
范·德·莱乌 《宗教的本质与表现形式》(1933年)
列夫·舍斯托夫 《雅典和耶路撒冷:宗教哲学论》(1938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摩西与一神教》(1939年)
米夏·伊利亚德 《宇宙和历史》(1949年)
埃利希·弗洛姆 《精神分析与宗教》(1950年)
拉德克利夫·布朗 《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1952年)
米夏·伊利亚德 《神圣与世俗》(1957年)
克里斯托弗·道森 《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1958年)
约阿欣·瓦哈 《比较宗教学》(1928年)
约翰·希克 《宗教哲学》(1963年)
埃文斯·普理乍得 《原始宗教理论》(1965年)
彼得·贝格尔 《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1967年)
彼得·贝格尔 《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的再发现》(1969年)
罗伯特·N·贝拉 《超越信仰:后传统世界的宗教研究》(1970年)
英格 《宗教的科学研究》(1970年)
R·露伊卡 《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1973年)
埃里克·J·夏普 《比较宗教学史》(1975年)
约翰·麦奎利 《20世纪宗教思想-1900年-1980年的哲学与神学之边缘》(1981年)
赖齐克·柯拉柯夫斯基 《宗教:如果没有上帝……》(1982年)
罗纳德·L·约翰斯通 《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1983年)
斯特伦 《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1985年)
布朗 《宗教心理学》(1987年)
邓尼丝·卡莫迪 《妇女与世界宗教》(1989年)
加里·W·特朗普 《宗教起源探索》(1990年)
卡尔·巴特 《教会教义学》(1932年)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狱中书简》(1951年)
保罗·蒂里希 《文化神学》(1959年)
约翰·麦奎利 《谈论上帝》(1967年)
汉斯·昆 《论基督徒》(1974年)
小约翰·科布、大卫·格里芬《过程神学:一个引导性的说明》(1976年)
J·B·默茨 《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1977年)
H·奥特 《不可言说的言说》(1978年)
孙亦平 后记
⑻ 《为你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为你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LRA1hvQ_p8YunXBL68yr9Q
⑼ 《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今日简史》([以] 尤瓦尔·赫拉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wMHkRcl8eXBoSIpKRJVl3w
书名:今日简史
作者:[以]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林俊宏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份:2018-8
页数:353
内容简介:
2014年,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横空出世,颠覆了我们关于人类进化的认知。2016年,他的《未来简史》再度惊艳四座,刷新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掀起了全球关于人工智能讨论的新思潮。现在,“简史三部曲”收官之作《今日简史》推出,将目光聚焦到当下,直面今天关乎我们每个人命运的 问题和挑战。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智人之所以能够崛起成为地球的主宰者,主要原因在于其具备了虚构故事的能力。然而,在当前这样一个分化的世界,我们对旧故事已失去信心,对新故事亦远未达成共识。
《今日简史》提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科技颠覆、生态崩溃和核战争三大挑战。“国家”这一身份认同已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解决全球性问题。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正在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源。
当数据巨头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当“在线”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如何规范数据的所有权?能否建立起一个维护人类自由和平等的全球社群?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已使人类掌握了重塑和重新设计生命的能力。我们该如何运用这种能力,上演另一出全新大戏?
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清晰的见解就成了一种力量。对于关乎人类命运的种种议题,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没有简单给出答案,而是引发了我们进一步思考。
作者简介: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
畅销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作者,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其关注的领域横跨历史学、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他从宏观角度切入的研究往往得到颇具新意而又耐人寻味的观点,引发全球广泛关注。
⑽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德国] 汉娜·阿伦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U_OMaaWaVn6X3sC47odJeQ
书名:《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
作者:[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孙传钊
豆瓣评分:7.5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1-1
页数:328
内容简介: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由贺君照田主编,其中有译有评,最近几辑尤注意中西历史交叉延入"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
作者简介:
1963年出版。阿道夫·艾希曼1906年生,曾在屠杀犹太人中扮演重要角色,战后化名逃往阿根廷,1960年被以色列特工抓获,1961年在耶路撒冷对其举行了刑事审判。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的特派记者前往报道该审判,最终形成了这本书。
从阅读有关卷宗开始,到面对面冷眼观察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克曼,以及听他满嘴空话地为自己辩护,阿伦特断定被人们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的这个人,实际上并不拥有深刻的个性,仅仅是一个平凡无趣、近乎乏味的人,他的“个人素质是极为肤浅的”。
因此,阿伦特提出的一个着名观点是:“平庸无奇的恶。”他之所以签发处死数万犹太人命令的原因在于他根本不动脑子,他像机器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她再次运用极权制度的意识形态性质来分析这样一个平庸无奇的人为什么卷入深渊般的恶而无法自拔,问题在于纳粹通过使用新的“语言规则”来解说他们的反常行为:“灭绝”、“杀掉”、“消灭”都由“最终解决”、“疏散”、“特殊处理”来表达。对于追求观念的人来说,“一切都是可能的。”
在这本书中,阿伦特对于犹太人在历史上处于边缘状态的“无根基性”、“无政治性”,以及犹太组织的领导的消极做法提出了直言不讳的批评,导致了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轩然大波。尽管对审判的结果同样表示满意,但阿伦特对审判的性质和过程还是表达了疑问——“审判的目的是表现正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不是“复仇”及展示“耻辱”。这种眼光超出了对于种族和地方的认同,她着眼的不是受害者,而是行为本身。在这个意义上,阿伦特认为艾克曼应为他的“反人类罪”而不是“反犹太人罪”受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