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档加密 > 唐律疏议pdf

唐律疏议pdf

发布时间:2022-05-21 03:54:06

Ⅰ 文学 急求王国维《胡服考》和长孙无忌的《唐律疏议》的pdf版本

应该选D,需要中书、门下和皇帝一致通过才行

因为所谓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中书省拟定,门下省复核,尚书省执行的制度,尚书省只有执行权,没有解释权,只能按照中书令和侍中的意思办,而中书令和侍中(就是所谓的宰相,也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头脑)的设立是为了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次要的事情俩人可以商量着办了,重要的事情必需得皇帝点头

而《唐律疏议》就是唐代的刑法了,起草、修改法律当然得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来处理,现在通过《刑法修正案》都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表决,唐代当然也得皇帝过目

希望楼主满意

Ⅱ 求书!---请问可有适合朗读背诵的国学书籍版本

你好,中华国学知道团很高兴为你服务!
如果你想在网上直接看国学书籍,当然是很方便。网络就提供了“网络国学”原文。直接搜“网络国学”即可。
当然也可以下载到手机、电子书中看,网络提供的“网络文库”直接搜你想要看的国学,里面有好多格式的,如PDF、doc、txt等,原文,注释的都有,可以免费下载。我自己就上传和下载了好多。
至于书就没必要去买,破费了。网络上很多。
推荐你到国学网去浏览,里面国学目录很全,有图文类,电子类,网络类,手机类,等等,根据自己要求选择。
谢谢。
附国学目录

一、哲学(80种) 二、文学(100种) 三、历史(80种)
四、军事(20种) 五、科技(20种) 六、医学养生(10种)
七、艺术(18种) 八、碑帖(28种)
一、哲学(80种)(查看提要)

1.《周易》 7卷.〔阮元校刻本〕
2.《尚书》 58篇.〔阮元校刻本〕
3.《仪礼》 17卷.〔阮元校刻本〕
4.《礼记》 49卷.〔阮元校刻本〕
5.《周礼》 6卷.〔阮元校刻本〕
6.《春秋公羊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7.《春秋谷梁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8.《孝经》 18章.〔阮元校刻本〕
9.《论语》 春秋·孔丘 20篇.〔阮元校刻本〕
10.《孟子》 战国·孟轲 14卷.〔阮元校刻本〕
11.《老子》 春秋·李耳 1卷.〔清毕沅考异本〕
12.《墨子》 战国·墨翟 15卷.〔清孙诒让墨子闲诂本〕
13.《庄子》 战国·庄周 33篇.〔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14.《公孙龙子》 战国 6篇.〔宋刻本〕
15.《韩非子》 战国·韩非 55卷.〔宋乾道刊本〕
16.《列子》 战国 8卷.〔四部丛刊本〕
17.《荀子》 战国·荀况 32卷.〔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本〕
18.《文子》 春秋·辛钘 12卷.〔四库全书本〕
19.《关尹子》 战国·尹喜 2篇.〔湖海丛书本〕
20.《邓析子》 春秋·邓析 2卷.〔四部丛刊本〕
21.《鬼谷子》 春秋·王诩 12篇.〔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22.《鹖冠子》 战国·鹖冠子 3卷.〔学津讨原本〕
23.《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 26卷.〔清毕沅校本〕
24.《晏子春秋》 战国·晏婴 8卷.〔孙氏平津馆本〕
25.《管子》 春秋·管仲 76篇.〔浙江书局本〕
26.《商君书》 战国·商鞅 27卷.〔四部丛刊本〕
27.《慎子》 战国·慎到 1卷.〔守山阁丛书本〕
28.《尹文子》 战国·尹文 2卷.〔湖海丛书本〕
29.《淮南子》 汉·刘安 21卷.〔庄逵吉本〕
30.《新书》 汉·贾谊 10卷.〔四部丛刊本〕
31.《盐铁论》 汉·桓宽 10卷.〔清张敦仁考证本〕
32.《风俗通义》 东汉·应劭 10卷.〔龙溪精舍丛书本〕
33.《法言》 汉·扬雄 13篇.〔四部丛刊本〕
34.《太玄经》 汉·扬雄 10卷.〔清嘉庆刻本〕
35.《说苑》 汉·刘向 20卷.〔湖北崇文书局百子全书本〕
36.《新序》 汉·刘向 10卷.〔四部丛刊本〕
37.《新语》 汉·陆贾 12卷.〔汉魏丛书本〕
38.《韩诗外传》 汉·韩婴 10卷.〔四部丛刊影印沈氏野竹斋刻本〕
39.《尚书大传》 旧题汉·伏胜 3卷.〔皇清经解续编本〕
40.《春秋繁露》 汉·董仲舒 17卷.〔干隆卢文弨校本〕
41.《大戴礼记》 汉·戴德 40卷.〔四部丛刊本〕
42.《白虎通义》 汉·班固 10卷.〔道光陈立白虎通疏证本〕
43.《新论》 汉·桓谭 17卷.〔清严可均辑本〕
44.《潜夫论》 汉·王符 10卷.〔述古堂影宋写本〕
45.《论衡》 汉·王充 85篇.〔四部丛刊本〕
46.《申鉴》 汉·荀悦 5卷.〔明文始堂本〕
47.《忠经》 汉·马融 1卷.〔四部丛刊本〕
48.《人物志》 三国魏·刘邵 12卷.〔隆庆归德府刊本〕
49.《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 20卷.〔四部丛刊影明刻本〕
50.《中说》 隋·王通 10卷.〔四部丛刊本〕
51.《朱子语类》 宋·朱熹 140卷.〔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
52.《近思录》 宋·朱熹、吕祖谦 14卷.〔清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本〕
53.《忍经》 元·吴亮 1卷.〔武林往哲遗书本〕
54.《长短经》 唐·赵蕤 10卷.〔四库笔记小说丛书本〕
55.《传习录》 明·王阳明 3卷.〔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本〕
56.《一贯问答》 明·方以智 1卷.〔清抄本〕
57.《明儒学案》 清·黄宗羲 62卷.〔二老阁冯全垓印本〕
58.《日知录》 清·顾炎武 32卷.〔四库全书本〕
59.《心经》 唐·玄奘译 1卷.〔上海佛学书局本〕
60.《金刚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 1卷.〔大正藏本〕
61.《无量寿经》 三国魏·康僧铠译 2卷.〔大正藏本〕
62.《肇论》 晋·僧肇 1卷.〔北京佛经流通处刻本〕
63.《弘明集》 南朝梁·僧佑 14卷.〔大正藏本〕
64.《童蒙止观》 隋·智顗 10章.〔大正藏本〕
65.《楞严经》 唐·般剌密帝译 10卷.〔大正藏本〕
66.《法苑珠林》 唐·道世 100卷.〔清道光年间常熟燕园蒋氏刻本〕
67.《六祖坛经》 唐·慧能 1卷.〔金陵刻经处刻曹溪原本〕
68.《五灯会元》 宋·普济 20卷.〔元至正二十四年刻本〕
69.《周易参同契》 汉·魏伯阳 3卷.〔洪武十三年张本真刻本〕
70.《太平经》 汉·于吉 170卷.〔重刊道藏辑要本〕
71.《老子想尔注》 1卷.〔敦煌抄本〕
72.《抱朴子》 晋·葛洪 21卷.〔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
73.《真诰》 南朝梁·陶弘景 20卷.〔道藏本〕
74.《无能子》 唐·无能子 3卷.〔正统道藏本〕
75.《化书》 五代·谭峭 6卷.〔道藏本〕
76.《云笈七签》 宋·张君房 122卷.〔涵芬楼翻明正统道藏本〕
77.《太上感应篇》 宋·佚名 1卷.〔道藏精华录本〕
78.《焚书》 明·李贽 6卷.〔国粹丛书本〕
79.《大同书》 清·康有为 30卷.〔蓬莱阁丛书本〕
80.《仁学》 清·谭嗣同 2卷.〔清议报本〕

二、文学(100种)(查看提要)

诗文集(20种)

81.《诗经》 30卷.〔阮元校刻本〕
82.《楚辞》 汉·刘向集 65卷.〔四库全书本〕
83.《文选》 南朝梁·萧统 62卷.〔胡克家重刊本〕
84.《玉台新咏》 南朝陈·徐陵 12卷.〔吴兆宜本〕
85.《六朝文絜》 清·许梿 12卷.〔清光绪黎氏笺注本〕
86.《骈体文钞》 清·李兆洛 31卷.〔嘉庆唐氏原刻本〕
87.《唐诗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 8卷.〔清光绪十一年四藤吟社刊本〕
88.《全唐诗》 清·彭定求等编 900卷.〔扬州诗局本〕
89.《全宋词》 580卷.〔民国刊本〕
90.《绝妙好词》 宋·周密选 8卷.〔四部备要本〕
91.《中州集》 金·元好问编 10卷.〔汲古阁本〕
92.《元诗别裁集》 清·张景星等编 10卷.〔干隆二十九年然藜阁刊本〕
93.《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编 10卷.〔清干隆四年刻本〕
94.《清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编 32卷.〔干隆二十八年重刻本〕
95.《白雪遗音》 清·华广生 1卷.〔清道光八年玉庆堂刻本〕
96.《古今风谣》 明·杨慎 1卷.〔艺海珠尘本〕
97.《挂枝儿》 明·冯梦龙 4卷.〔传世藏书点校本〕
98.《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吴调侯 12卷.〔鸿文堂刊本〕
99.《古文辞类纂》 清·姚鼐 75卷.〔长沙思贤讲舍刻本〕
100.《晚清文选》 郑振铎 3卷.〔上海生活书店本〕

戏曲(15种)

101.《西厢记》 元·王实甫 5出.〔毛晋校西厢记定本〕
102.《窦娥冤》 元·关汉卿 5出.〔涵芬楼影明刻元曲选本〕
103.《汉宫秋》 元·马致远 5出.〔涵芬楼影印明万历臧氏本〕
104.《琵琶记》 元·高明 42出.〔六十种曲本〕
105.《赵氏孤儿》 元·纪君祥 6出.〔涵芬楼影印明万历臧氏本〕
106.《倩女离魂》 元·郑德辉 5出.〔涵芬楼影印明万历臧氏本〕
107.《宝剑记》 明·李开先 56出.〔古本戏曲丛刊本〕
108.《浣纱记》 明·梁辰鱼 45出.〔60种曲本〕
109.《牡丹亭》 明·汤显祖 55出.〔六十种曲本〕
110.《娇红记》 明·孟称舜 50出.〔古本戏曲丛刊本〕
111.《清忠谱》 清·李玉 26出.〔古本戏曲丛刊本〕
112.《雷峰塔》 清·方成培 34出.〔古本戏曲丛刊本〕
113.《风筝误》 清·李渔 30出.〔笠翁传奇十种本〕
114.《长生殿》 清·洪升 50出.〔暖红室汇刻传奇本〕
115.《桃花扇》 清·孔尚任 44出.〔康熙刻本〕

小说(45种)

116.《穆天子传》 战国·佚名 6卷.〔四部丛刊影印明天一阁本〕
117.《燕丹子》 3卷.〔平津馆丛书孙星衍校订本〕
118.《异苑》 晋·刘敬叔 10卷.〔四库全书本〕
119.《搜神记》 晋·干宝 20卷.〔津逮秘书本〕
120.《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 36篇.〔四库全书本〕
121.《游仙窟》 唐·张鷟 1卷.〔北新书局本〕
122.《太平广记》 宋·李昉 500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123.《夷坚志》 宋·洪迈 206卷.〔涵芬楼排印本〕
124.《剪灯新话》 明·翟佑 4卷.〔古今图书集成本〕
125.《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 12卷.〔铸雪斋钞本〕
126.《子不语》 清·袁枚 24卷.〔美德堂刻本〕
127.《阅微草堂笔记》 清·纪昀 24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128.《西游记》 明·吴承恩 100回.〔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
129.《水浒传》 明·施耐庵、罗贯中 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130.《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120回.〔清康熙毛宗岗修订本〕
131.《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辑 40回.〔涵芬楼排印本〕
132.《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辑 40回.〔涵芬楼排印本〕
133.《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辑 40回.〔衍庆堂翻刻本足本〕
134.《初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40回.〔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135.《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42回.〔尚友堂重刊本〕
136.《型世言》 明·陆人龙 40回.〔奎章阁本〕
137.《清平山堂话本》 明·洪楩 6卷.〔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
138.《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 100回.〔清褚人获序本〕
139.《东周列国志》 明·冯梦龙着,清·蔡元放改编 108回.〔咸丰刊本〕
140.《红楼梦》 清·曹雪芹、高鹗 120回.〔程乙本〕
141.《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 56回.〔卧闲草堂本〕
142.《说岳全传》 清·钱彩 80回.〔金氏余庆堂刻本〕
143.《隋唐演义》 清·褚人获 100回.〔四雪草堂本〕
144.《杨家将》 清·佚名 50回.〔光绪重修本〕
145.《平山冷燕》 佚名 20回〔顺治十五年写刻本〕
146.《醒世姻缘传》 清·西周生 100回.〔同治九年刊本〕
147.《歧路灯》 清·李绿园 108回〔清义堂本〕
148.《镜花缘》 清·李汝珍 100回.〔点石斋石印本〕
149.《老残游记》 清·刘鹗 20回.〔神州日报馆刊印本〕
150.《侠义风月传》 清·名教中人 18回.〔萃芳楼藏版本〕
151.《七侠五义》 清·俞樾 120回.〔广益书局石印本〕
152.《儿女英雄传》 清·文康等 72回.〔北京聚珍堂本〕
153.《孽海花》 清·曾朴 35回.〔真美善杂志刊本〕
154.《再生缘》 清·陈端生 40回.〔上海鸿文书局石印本〕
155.《今世说》 清·王晫撰 8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156.《断鸿零雁记》 清·苏曼殊 27章.〔民国二十三年再版本〕
157.《玉梨魂》 徐枕亚 30卷.〔1914年上海民权出版部排印本〕
158.《官场现形记》 清·李宝嘉 60回.〔1923年上海群学社刊本〕
159.《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清·吴趼人 108回.〔上海广智书局本〕
160.《新中国未来记》 清·梁启超 5回.〔饮冰室合集本〕

文论(20种)

161.《文赋》 晋·陆机 1卷.〔嘉庆积秀堂刊巾箱本〕
162.《文心雕龙》 南朝梁·刘勰 50篇.〔明万历刻本〕
163.《诗品》 南朝梁·锺嵘 3卷.〔四库全书本〕
164.《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 1卷.〔津逮秘书本〕
165.《诗式》 唐·释皎然 1卷.〔学海类编本〕
166.《文笔要诀》 唐·杜正伦 1卷.〔五岛庆太郎藏本影印〕
167.《文镜秘府论》 日/遍照金刚 6卷.〔日本旧钞本〕
168.《本事诗》 唐·孟棨 7卷.〔津逮秘书本〕
169.《乐府古题要解》 唐·吴兢 2卷.〔明汲古阁影学津讨原本〕
170.《六一诗话》 宋·欧阳修 1卷.〔历代诗话本〕
171.《沧浪诗话》 宋·严羽 1卷.〔历代诗话本〕
172.《瓯北诗话》 清·赵翼 10卷.〔同治十三年红杏山房重刊本〕
173.《词源》 宋·张炎 2卷.〔词话丛编本〕
174.《艺概》 清·刘熙载 6卷.〔古桐书屋六种本〕
175.《碧鸡漫志》 宋·王灼 5卷.〔四库全书本〕
176.《白雨斋词话》 清·陈廷焯 8卷.〔陈氏手稿本〕
177.《人间词话》 清·王国维 1卷.〔开明书店本〕
178.《南词叙录》 明·徐渭 1卷.〔壶隐居黑格抄本〕
179.《曲律》 明·魏良辅 8卷.〔吴骚丛编附刻本〕
180.《录鬼簿》 元·钟嗣成 4卷.〔栋亭藏书十二种本〕

三、历史(80种)(查看提要)

正史(26种)

181.《史记》 汉·司马迁 130卷.〔百衲本〕
182.《汉书》 东汉·班固 120卷.〔百衲本〕
183.《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90卷.〔百衲本〕
184.《三国志》 晋·陈寿 65卷.〔武英殿本〕
185.《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卷.〔武英殿本〕
186.《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卷.〔武英殿本〕
18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卷.〔武英殿本〕
188.《梁书》 唐·姚思廉 56卷.〔武英殿本〕
189.《陈书》 唐·姚思廉 36卷.〔武英殿本〕
190.《魏书》 北齐·魏收 130卷.〔武英殿本〕
191.《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卷.〔武英殿本〕
19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3卷.〔武英殿本〕
193.《隋书》 唐·魏征等 85卷.〔武英殿本〕
194.《南史》 唐·李延寿 80卷.〔武英殿本〕
195.《北史》 唐·李延寿 100卷.〔武英殿本〕
196.《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卷.〔武英殿本〕
19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等 225卷.〔武英殿本〕
19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卷.〔武英殿本〕
19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卷.〔武英殿本〕
200.《宋史》 元·脱脱等 496卷.〔武英殿本〕
201.《辽史》 元·脱脱等 116卷.〔武英殿本〕
202.《金史》 元·脱脱等 135卷.〔武英殿本〕
203.《元史》 明·宋濂等 210卷.〔武英殿本〕
204.《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卷.〔武英殿本〕
205.《新元史》 柯劭忞 257卷.〔庚午重订本〕
206.《清史稿》 赵尔巽等 529卷.〔关外二次本〕

别杂史(54种)

207.《逸周书》 战国 10卷.〔抱经堂本〕
208.《世本》 汉·宋衷注 1卷.〔茆泮林辑本〕
209.《竹书纪年》 2卷.〔四库全书本〕
210.《春秋左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211.《国语》 战国 20卷.〔黄氏士礼居仿宋刻本〕
212.《战国策》 汉·刘向集录 34卷.〔雅雨堂校本〕
213.《列女传》 汉·刘向 7卷.〔四部丛刊本〕
214.《吴越春秋》 汉·赵晔 10卷.〔清顾有观本〕
215.《越绝书》 汉·袁康 19篇.〔四部丛刊本〕
216.《华阳国志》 晋·常璩 12卷.〔函海本〕
217.《高士传》 晋·皇甫谧 3卷.〔古今逸史本〕
218.《山海经》 战国·佚名 18卷.〔晋郭璞山海经传本〕
219.《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注 40卷.〔王先谦校本〕
220.《晋五胡指掌》 明·张大龄 3卷.〔明万历三十九年张养正刻本〕
221.《前汉纪》 汉·荀悦 30卷.〔四库全书本〕
222.《后汉纪》 晋·袁宏 30卷.〔四部丛刊本〕
223.《洛阳伽蓝记》 后魏·杨炫之 5卷.〔如隐堂本〕
224.《贞观政要》 唐·吴兢 42卷.〔明成化刊本〕
225.《大唐西域记》 唐·玄奘 12卷.〔高丽新藏本〕
226.《顺宗实录》 唐·韩愈 5卷.〔海山仙馆丛书本〕
227.《五代史补》 宋·陶岳 5卷.〔豫章丛书本〕
228.《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 294卷.〔世界书局缩印本〕
229.《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编着 220卷.〔清冯集椿本〕
230.《通鉴纪事本末》 宋·袁枢 42卷.〔四部丛刊本〕
231.《吴地记》 唐·陆广微 1卷.〔四库全书本〕
232.《蛮书》 唐·樊绰 10卷.〔武英殿聚珍本〕
233.《唐律疏议》 唐·长孙无忌等 30卷.〔四库全书本〕
234.《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 30卷.〔南宋本〕
235.《通典》 唐·杜佑 200卷.〔四库全书本〕
236.《通志略》 宋·郑樵 52卷.〔明汪刻本〕
237.《史通》 唐·刘知几 49篇.〔蜀本〕
238.《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 8卷.〔四部备要本〕
239.《唐才子传》 元·辛文房 10卷.〔元刊影印本〕
240.《唐语林》 宋·王谠 8卷.〔守山阁丛书本〕
241.《大唐新语》 唐·刘肃 13卷.〔稗海本〕
242.《隋唐嘉话》 唐·刘𫗧 3卷.〔顾氏文房小说本〕
243.《北梦琐言》 宋·孙光宪 20卷.〔四库全书本〕
244.《东京梦华录》 宋·孟元老 10卷.〔四库全书本〕
245.《梦粱录》 宋·吴自牧 20卷.〔学津讨原本〕
246.《铁围山丛谈》 宋·蔡绦 6卷.〔知不足斋丛书本〕
247.《容斋随笔》 宋·洪迈 16卷.〔四库全书本〕
248.《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 10卷.〔陆氏家刻本〕
249.《大宋宣和遗事》 宋·佚名 4卷.〔涵芬楼排印本〕
250.《元丰九域志》 宋·王存等 10卷.〔聚珍版丛书本〕
251.《桯史》 宋·岳珂 15卷.〔学津讨原本〕
252.《元朝秘史》 元·佚名 15卷.〔连筠簃丛书本〕
253.《万历野获编》 明·沈德符 30卷.〔姚氏扶荔山房刻本〕
254.《陶庵梦忆》 明·张岱 8卷.〔粤雅堂丛书本〕
255.《广东新语》 清·屈大均 28卷.〔清康熙二十九年木天阁原刻本〕
256.《读通鉴论》 清·王夫之 30卷.〔船山遗书本〕
257.《廿二史札记》 清·赵翼 39卷.〔清广雅书局本〕
258.《清代野记》 清·梁溪坐观老人 4卷.〔民国野乘搜辑社本〕
259.《庚子国变记》 清·罗敦曧 1卷.〔满清野史续编本〕
260.《海国图志》 清·魏源 100卷.〔光绪平庆泾固道署重刊〕

四、军事(20种)(查看提要)

261.《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 13篇.〔南宋十一家注孙子本〕
262.《吴子》 战国·吴起 6篇.〔武经七书本〕
263.《六韬》 旧题周·姜尚 6卷.〔武经七书本〕
264.《司马法》 战国·司马禳苴 5卷.〔武经七书本〕
265.《孙膑兵法》 战国·孙膑 15篇.〔竹简本〕
266.《尉缭子》 战国·尉缭 24篇.〔武经七书本〕
267.《素书》 汉·张良 1卷.〔二十二子本〕
268.《将苑》 三国蜀·诸葛亮 2卷.〔清张澍辑本〕
269.《风后握奇经》 旧题·风后 1卷.〔津逮秘书本〕
270.《黄石公三略》 旧题汉·黄石公 3卷.〔武经七书本〕
271.《战略》 晋·司马彪 1卷.〔汉学堂丛书本〕
272.《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旧题唐·李靖 3卷.〔武经七书本〕
273.《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唐·李筌 10卷.〔守山阁丛书本〕
274.《武经总要》 宋·曾公亮、丁度等 43卷.〔明唐福春刻本〕
275.《历代兵制》 宋·陈傅良 15卷.〔静观堂刊本〕
276.《守城录》 宋·陈规、汤璹 4卷.〔瓶花书屋丛书本〕
277.《纪效新书》 明·戚继光 18卷.〔四库全书本〕
278.《兵经》 清·揭暄 3卷.〔兵法七种本〕
279.《三十六计》 1卷.〔民国三十年成都瑞琴楼本〕
280.《曾胡治兵语录》 蔡锷 13卷.〔费怒春注释本〕

五、科技(20种)(查看提要)

281.《九章算术》 汉·张苍 10卷.〔四库全书本〕
282.《氾胜之书》 汉·氾胜之 2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283.《养鱼经》 战国·范蠡 1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284.《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 10卷.〔明胡震亨、毛晋刻本〕
285.《洛阳牡丹记》 宋·欧阳修 1卷.〔四部丛刊影元本〕
286.《茶经》 唐·陆羽 1卷.〔格致丛书本〕
287.《北山酒经》 宋·朱肱 3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8.《甘石星经》 战国·甘德、石申 1卷.〔汉魏丛书本〕
289.《竹谱》 南朝宋·戴凯之 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
290.《禽经》 旧题周·师旷 1卷.〔百川学海本〕
291.《陶说》 清·朱琰 1卷.〔干隆三十九年鲍廷博本〕
292.《花镜》 清·陈淏子辑 6卷.〔康熙善成堂刻本〕
293.《梦溪笔谈》 宋·沈括 26卷.〔清光绪陶氏爱庐刻本〕
294.《营造法式》 宋·李诫 34卷.〔四库全书本〕
295.《刀剑录》 旧题南朝梁·陶弘景 1卷.〔说郛本〕
296.《文房四谱》 宋·苏易简 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
297.《墨史》 元·陆友 1卷.〔知不足斋丛书本〕
298.《天工开物》 明·宋应星 18卷.〔明崇祯十年刊本〕
299.《农政全书》 明·徐光启 60卷.〔康熙贵州粮署刊本〕
300.《饮流斋说瓷》 民国·许之衡 10卷.〔上海朝记书店铅排本〕

六、医学养生(10种)(查看提要)

301.《素问》 旧题黄帝 24卷.〔顾氏翻宋刻本〕
302.《灵枢经》 旧题黄帝 12卷.〔明赵府居敬堂刊本〕
303.《八十一难经》 旧题战国秦越人 1卷.〔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304.《遵生八笺》 明·高濂 20卷.〔清嘉庆十五年弦雪居重订本〕
305.《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 52卷.〔味古斋重校刻本〕
306.《神农本草经》 清·孙星衍等辑 3卷.〔问经堂丛书本〕
307.《医学三字经》 清·陈念祖 1卷.〔南雅堂刻本〕
308.《养生随笔》 清·曹庭栋 5卷.〔文瑞楼石印本〕
309.《随园食单》 清·袁枚 14篇.〔随园三十种本〕
310.《食宪鸿秘》 清·朱尊彝 3卷.〔雍正九年希尧序刻本〕

七、艺术(18种)(查看提要)

311.《法书要录》 唐·张彦远 10卷.〔四库全书本〕
312.《书断》 唐·张怀瓘 4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313.《海岳名言》 宋·米芾 1卷.〔四库全书本〕
314.《艺舟双楫》 清·包世臣 7卷.〔翠琅轩馆丛书本〕
315.《广艺舟双楫》 清·康有为 6卷.〔艺术名着丛刊本〕
316.《古画品录》 南朝齐·谢赫 1卷.〔四库全书本〕
317.《历代名画记》 唐·张彦远 10卷.〔明王世贞王氏画苑本〕
318.《林泉高致》 宋·郭熙 1卷.〔画论丛刊本〕
319.《宣和画谱》 宋·无名氏 20卷.〔四库全书本〕
320.《画筌》 清·笪重光 1卷.〔昭代丛书本〕
321.《学古编》 元·吾丘衍 1卷.〔四库全书本〕
322.《篆刻十三略》 清·袁三俊 1卷.〔篆学丛书本〕
323.《乐府杂录》 唐·段安节 1卷.〔钱熙祚校订本〕
324.《棋经十三篇》 宋·张拟 1卷.〔忘忧清乐集本〕
325.《梅花喜神谱》 宋·雪岩 2卷.〔知不足斋丛书本〕
326.《千秋绝艳像赞》 明·仇英绘图 文征明题诗
327.《陈洪绶花鸟鱼虫册》 明·陈洪绶 1卷.
328.《飞鸿堂印谱》 (第一集) 清·汪启淑 40卷.

八、碑帖(28种)(查看提要)

329.《大盂鼎》 周 〔拓本〕
330.《峄山刻石》 秦·李斯 〔宋摹本〕
331.《礼器碑》 汉 〔明拓本〕
332.《曹全碑》 汉 〔明拓本〕
333.《张迁碑》 汉 〔明拓本〕
334.《乙瑛碑》 汉 〔明拓本〕
335.《宣示表》 三国魏·钟繇 〔淳化阁帖本〕
336.《兰亭序》 晋·王羲之 〔唐冯承素摹本〕
337.《中秋帖》 晋·王献之 〔宋米芾摹本〕
338.《伯远帖》 晋·王珣 〔墨迹本〕
339.《张猛龙碑》 北魏 〔明拓本〕
340.《张黑女墓志》 北魏 〔清拓本〕
341.《始平公造像记》 北魏·朱义章 〔清拓本〕
342.《泰山经石峪》 北齐 〔清拓本〕
343.《董美人墓志》 隋 〔清拓本〕
344.《真草千字文》 隋·智永 〔日本藏墨迹本〕
345.《九成宫醴泉铭》 唐·欧阳询 〔宋拓本〕
346.《孔子庙堂碑》 唐·虞世南 〔唐拓本〕
347.《雁塔圣教序记》 唐·褚遂良 〔宋拓本〕
348.《书谱》 唐·孙过庭 〔墨迹本〕
349.《古诗四帖》 唐·张旭 〔墨迹本〕
350.《自叙帖》 唐·怀素 〔墨迹本〕
351.《多宝塔碑》 唐·颜真卿 〔宋拓本〕
352.《玄秘塔碑》 唐·柳公权
353.《黄州寒食诗帖》 宋·苏轼 〔墨迹本〕
354.《蜀素帖》 宋·米芾 〔墨迹本〕
355.《洛神赋》 元·赵孟頫 〔墨迹本〕
356.《草诀百韵歌》 明·韩道亨

Ⅲ 《唐律疏义》或《宋刑统》的电子书阅览

http://www.globrand.com/onlinebook/zhonghe/china100book/50.htm

去看看吧!

Ⅳ 宋代的婚姻制度是怎样的

宋代婚姻形态的几个特点.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大概弄清了不平等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共同本质之后.现
在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封建婚姻制度发展到宋代,究竟呈现出了哪些与前代不尽相
同的新特色.
(一),禁止族际婚
我们知道,宋朝的江山是不完整的.宋从开国以来,就受北方民族的威胁,
与其并立的政权就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因而这样的社会背景反
映在宋代的婚姻制度上就是禁止汉族同其他民族通婚.也就是禁止族际婚.这也是
宋代民族矛盾突出的重要表现.
宋代禁止族际婚据《宋史·太宗本记》记载,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
年)八月的诏令为凭,这道诏令的内容是:"禁西北缘边诸州民与内属戎人昏娶".
值得注意的是,这道族际之间不得通婚的禁令不仅施行于西北沿边,而且在原则上
适用于东南沿海.在这方面,朝廷身体力行,断绝了自汉唐以来与少数民族首领"和
亲"的惯例.如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屯兵幽蓟,声言南下,并派遣大臣出
使宋朝,在提出割地的同时,要求把宋公主嫁与辽兴宗之子.宋朝廷则宁肯增加岁
币,也绝不实行和亲,结果"罢结婚之仪".但在北方的辽朝和金朝则均无此禁.
辽开国初,辽太祖阿保机在如何对待族际通婚的问题上,便接受了谋臣韩绍芳的建
议,实行"许婚"政策.会同三年(公元940年),辽太宗又专门下诏:"契丹人接
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后来,辽道宗为了对付境内各族人民的起义,才改
变了这一政策,在大安十年(公元1094年)规定:"禁边民与蕃部为婚".[6]可是,
这已经是辽朝末年的事情了.至于金朝,对于族际通婚,比辽朝放得更开.不仅从
未禁止,而且予以提倡.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金世宗为了防范在他统治下
的契丹人民的反抗,曾经采取措施.鼓励契丹族"与女直人相为婚姻"[7]明昌二年
(公元1191年)四月,尚书省为了缓和迁移到中原地区的女真屯田户与当地汉族人
民的矛盾,提出建议:"齐民与屯田户往往不睦,若令递相婚姻,实为国家长久安
宁之计."金章宗当即批准这项建议,鼓励族际之间"递相婚姻".由以上可知,女
真族在金代是可以同汉族,又可以同契丹族通婚的.因而,在如何对待族际通婚的
问题,宋朝同辽金等朝所推行的政策差别十分明显.
我国自第一个朝代——夏建立以来,在婚姻问题上,都不曾明文限制过汉族与
少数民族不能通婚.在汉,唐两代还大力提倡.从而减少了许多民族矛盾.但在宋
朝,有了明文规定禁族际通婚,与其之前的所有朝代都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禁
止族际通婚是宋代社会特有的婚姻制度.
(二),禁止异辈婚
宋朝是一个十分重伦理的朝代.这反映在婚姻问题上,则表现在宋代社会严禁
婚姻乱伦,反对异辈婚.所谓反对异辈婚,是指宋代十分注重辈分.辈分不可混淆
这一观念在婚姻制度上得到充分体现.为了防止"尊卑混乱,人伦失序".颁布于
北宋初年的《宋刑统》,就严厉禁止异辈为婚,在《名例律》,《户婚律》,《杂律》
中反复申明此禁.后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八月,又将其中有关禁止异辈为婚
的条文予以重申,并对起其禁止范围作了某些扩大.
异辈不婚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普通人,即使士大夫和皇帝也不例外.宋代禁止异
辈婚,比唐代严格得多且卓见成效.我们知道,在唐代尽管禁止异辈通婚的法律比
前代严密得多.但是,唐代异辈婚的现象并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少.那是因为,唐
朝的最高统治者便立法犯法,带头实行异辈婚.皇帝与后妃辈分不合的事情简直不
胜其举.如徐坚的"长姑为太宗充容,次姑为高宗婕妤."[9]徐氏两姐妹居然分别
嫁与太宗,高宗两父子.而高祖女常乐公主,肃宗女郜国公主,代宗女升平公主的
女儿分别做了中宗,肃宗,宪宗的皇后.则是姑奶奶把女儿嫁与侄孙子.这3位皇
后分别比中宗等3位皇帝高了一辈.而在民间,唐代异辈婚的事例也不少.如据《太
平广记》卷160《秀师言记》条记载,崔昭与李仁钧是表兄弟,但崔昭竟把自己的
亲生女儿嫁给李仁钧做妻子.又据当代史学大师陈考证.大诗人白居易的父母是舅
舅与亲甥女结为夫妻.
然而,在宋代异辈婚是绝对不行的.不但普通人不可以,即使士大夫,皇帝也
不行.因而,在宋代的官场斗争中,只要抓住对方这方面的把柄,即可将其置于尴
尬的境地.仅以欧阳修为例,他先后遭到过两次这样的攻击.一次是在庆历五年(公
元1045年)八月,欧阳修的政敌诬告他与其外甥女张氏有不正当关系.这还了得,
仁宗立即下令追查,后来尽管查明并无此事,但欧阳修任然被贬官.另一次是治平
四年(公元1067年)三月,神宗即位之初,欧阳修的政敌又诽谤他与其大儿媳妇
吴氏有苟且行为,建议朝廷将他"贬窜".这一次,欧阳修可不答应,他立即杜门
不出,躺倒不干,并接连上了三道奏疏,请求朝廷一定要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
大臣吴充作为吴氏的父亲,欧阳修的亲家,也把这件事视为奇耻大辱,"上章乞朝
廷力与辨证虚实,明示天下,使门户不致枉受污辱."[10]结果很快查明,此事纯属
捏造,欧阳修的政敌因此被贬官.上述事实表明,在宋人看来,长辈与少辈关系暧
昧尚且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异辈为婚了.因此,宋人是十分反对异辈婚
的,不只是朝廷限制,就连民间的舆论也不允许,在这一点上唐朝与宋朝是有很大
的区别的.
(三),废止收继婚
宋代社会重伦理,还有一点重要的表现是"废止收继婚".收继婚指的是儿子在
父亲死后娶后母为妾,弟弟在哥哥死后娶寡嫂为妻,哥哥在弟弟死后娶弟媳为妻.
当然,这是原始社会群婚习俗的残留,有着防止家庭财产不分散,劳力不外流的用
意.这种风俗风行于某些地区,与那些地方男多女少的人口构成,可以节省一笔嫁
娶费用等情况有关.然这一婚姻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遭到了人们了指责,被轻蔑
的称为"蒸报",并采取了"叔嫂不通问"[11]一类的防范措施.到了汉代,法律明
文禁止收继婚,倘若违犯,便属于"禽兽行,乱人伦,逆天道,当诛".[12]魏晋南
北朝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也曾经"不书禁国人不听报嫂".[13]可是在实际生活
中,收继婚未见其止.就汉代而论,燕王刘定国,江都王刘建,南利侯刘宝无不与
其父亲"争妻".当然,在中国历史上最负臭名的"蒸母"者,要算隋炀帝.当隋
文帝弥留之际,"姿貌无双"的宣华夫人陈氏"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文帝
得知此事,气急败坏:"畜生何足付大事"!可是,他已病入膏肓,力不从心,文帝
死的当天晚上,陈氏即被"太子蒸焉".此后,"容仪婉嫕"的容华夫人蔡氏"亦为
炀帝所蒸".[14]
禁止收继婚的法令,待到了唐代已经相当严密.但是唐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与法
律的有关规定相差很远.最高统治者实行收继婚的事例就不少.如唐太宗便收继了
其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而尽人皆知的武则天14岁时就做了唐太宗的才人.唐高
宗在其父死后,居然把武则天封为昭仪,最后武则天还坐了皇后的位置.可在宋代,
禁止收继婚的法律规定虽与唐代完全相同.但是,宋代谴责收继婚的社会舆论之强
烈,绝非唐代可比.北宋时,程颐就指斥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其妻则娶不正".抨
击唐太宗"其恶大",而"娶元吉之妻"即是重要证据之一,并由此发出浩叹:"唐
之有天下数百年,自是无纲纪".[15]
与前代情况不同,宋代最高统治者绝无收继婚后母,寡嫂之例.皇亲国戚并不
享有突破这一婚姻禁忌的特权.如仁宗时,洪州别架王蒙正"与其父婢霍私通",
尽管他是真宗刘后的哥哥刘美的亲家,而霍氏又并非他父亲的妻妾,仅仅是侍婢而
已.可是,朝廷发现此事,立即作为要案,进行严肃处理.不仅王蒙正本人被"除
名,配广南编管,永不录用",而且他的女儿和亲属也受到株连.又如,孝宋时,
徽宋郑后的侄子,保信军节度使郑藻"娶嫂".[16]这一奇闻一经传出,满朝大臣莫
不惊诧,纷纷上书弹劾.因此,在宋朝社会舆论与政府法令相结合,在社会上形成
一股禁止收继婚的强大约束力.而正是这样,宋代社会才会出现了"事继母孝","事
寡嫂谨"的美德.
上述种种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有影响,对后世的婚姻习俗也都产生了不忽视的影
响.在今天,汉族居住的地区,异辈婚早已成为历史,而收继婚也仅局部地存在于
某些边远地区,并被看成是"奇俗".我想,这些改变要从历史上找原因的话,大
多与宋朝的严格禁止有很到的关系吧!
(四),寡妇再嫁问题
在本文刚开头时,曾说过在封建社会男女地位十分不平等.反映在婚姻上,讲
的是单方面的"一夫一妻"制,有的只是"夫休妻"的制度.而女子不管在怎样的
情况下,都是不可再婚的.如若不然,就会被社会舆论谴责,认为不守妇道.而每
当提到宋代婚姻制度的又一大特色时.人们立即想到的便是:男子可以再娶,女子
不可再嫁.虽然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由来已久.从总体上说,整个中国封建时代已
无疑是封建礼教居于统治地位的时代.不过,礼教束缚毕竟有个由松而紧的发展过
程,贞节观念终究有着从宽到严的前后演变.问题在于,这一过程的转折点何在
人们通常把它确定在唐宋之际:认为唐代礼教束缚不严,宋人贞节观念颇重.而其
主要依据是:唐代妇女改嫁者甚多,宋代极少;唐代法律准许妇女再嫁,宋代不许;
唐代社会舆论并不谴责妇女再嫁,而宋代提倡死守贞节.但是否真的如此,值得更
进一步的推敲.
其实,关于宋代妇女再嫁的事例很多.如大诗人陆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陆游离
婚后而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王安石的儿媳庞氏,岳飞的前妻
刘氏等等.而这些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而人们之所以大都认为唐代的妇女改嫁较多,
宋代较少.都是从这样一些数据来看的,唐代共有公主210人,除幼年早死,出家
入道,情况不明的外,已婚公主130人.其中二嫁者27人,三嫁者3人,改嫁公
主共30人.占全部已婚公主的23%;而宋代共有公主88人,已婚公主41人,其
中改嫁者不过2人,仅占全部已婚公主的5%.并以次作为典型材料,作出唐代妇
女改嫁多而宋代少的结论 .但是,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只是皇室,而是整个社会.
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当然,这样的结论并
不是无史料可寻的.这是有现存的洪迈所撰的《夷坚志》一书为例.这本书虽然取
材传闻,有似小说家言,未必事事有据,但从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上说,其价值未
必没有正史高.这本书中所载的妇女改嫁的事竟达61例之多,其中再嫁者55人,
三嫁者6人,而改嫁的时间可考者有41例.从这也说明,宋代妇女再嫁者并不少.
而关于唐代社会上妇女再嫁也有一本书《太平广记》,其性质与《夷坚志》相似,
这本书记载的唐代妇女再嫁的事例不过41例,比之宋朝要少了许多.
然在法律上,如果不允许妇女再嫁的话.何以宋代妇女再嫁者这么多.而且宋
皇室中公主也有改嫁.再我们来看一些宋代法律条文实行中的一些例子.如在仁宗
时,参知政事吴育的弟媳"有六子而寡",寡后多年未嫁.御使唐询抓住此事,大
做文章,竟向皇上控告吴育:"弟妇久寡,不使再嫁".[17]还有在绍兴初年,鼎州
士兵周的妻子向政府报告:"夫死无以自存",请求居丧"改嫁"."令行禁止","政
以猛闻"的知州程昌寓,不止"与之钱,使殓死者",并且"从其情,准许她提前
于服丧期间另嫁".[18]不只是这些例子,在宋代的法律,《宋刑统》中,禁止的只
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以及嫁娶有夫之妇,但这些条文基本上抄自《唐
律疏议》.这些怎么能说唐代法律准许妇女再嫁,而宋代不许呢
再说在宋代社会的舆论上,宋代的社会舆论是否真的谴责妇女再嫁.我们也可
举例说明.在宋代所谓"节妇"当中不乏再嫁的妇女."节妇"是封建时代的道德
楷模,改嫁妇女在宋代不会因其改变而被另眼相看.只要他们做出了某种符合封建
道德规范的行为.仍然完全有资格推崇为"节妇".如当时着名的"淮阴二节妇",
便是两位再嫁妇女.一位是张生的妻子卓氏,她在绍兴末年被金军头目俘获之后,
"即与之配".不久金军溃败,卓氏趁机拔刀斩其后夫,再寻访前夫,破镜重圆.
另一姓氏无可考,只知她夫死改嫁,"居三年,生二子"后方知后夫竟是杀害前夫
的兇手.于是马上"走投保正,擒盗处官".这两位妇女,不但未被谴责,还受到
人们的称赞,赞许"此二女相望于百年间".[19]其次,在宋代业已改嫁的母亲仍然
是儿子尽孝的对象.相反,如果事之不恭,倒要遭社会舆论的非难.如在乾道年间,
孝宗还为一再嫁妇女亲自举行葬礼.试想,如果社会舆论果真普遍谴责妇女再嫁的
话.又何以有以上的事,又何以,宋代妇女再嫁不是我们想的那么难,而是较容易.
因此,不管是从宋代的法律上,还是宋代社会的舆论上,都并非人们常说的宋
代妇女再嫁是受法律限制,舆论谴责的.但是,说宋人贞节观念颇重者也并非纯属
虚构.那是因为在宋代出了一大批的理学家.他们提出了许多不利于妇女的观点.
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程颐的那句名言:"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20]可是,
就我们所知,理学似乎并不是宋朝政府的官方哲学和主要统治思想.众所周知,宋
代学派林立,各有各的思想,是互不相让的.理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派别,它的思想
并未能在宋代独霸社会.而对我国明,清时期的制度较了解的人都知道.理学的那
些说法似乎在明,清时期更为流行.而宋只不过是其兴起的时期.
(五),榜下择婿
宋代是个文人辈出的时代.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从来就认为,只有习武之人
才能威胁到赵家天下,而习文之人再厉害也不可能推翻一个政权.因此,他大量重
用文人.不但文官用文人担任,就连武官也用文人担任.这样可以说宋朝是文人的
天下,是读书人得志的黄金时代,这也是为何宋代社会文人辈出的原因.而宋代婚
姻的"榜下择婿"就与这些文人有关.
以上说过,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朝廷大量使用文人做官.文人的地位可
以说是空前提高.文人做官的途径,便是通过科举考试.宋代的科举制度比前代更
为完善.因此,文人只要通过了科考便可平步青云.而宋代所谓的"贤才","良婿",
通常指的就是考上科举的进士,只要中了进士,那就是"一日成名天下知"[21]了.
宋代是婚姻不问阀阅的时代,再加上朝廷所实行的政策.使得当时的达官显贵,富
室豪商在选择女婿时"一不问家世","二不问人品","三不问婚否".只要是考中
了进士就是他们选择的对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考中进士的人十分抢手.有时,
有的大家族由于晚了,而未能招得进士为婿,后悔不已.因此,后来每逢到科举考
试揭晓的那天,官僚地主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到"金明池上路",争
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一日之间"中东床者十之九".[22]在宋代史籍中,不乏这
类记载,如真宗时,范令孙"登甲科,人以公辅器之".宰相王旦立即"妻以息女
";[23]仁宗时,翰林学士胥偃初会到欧阳修,便"一见奇之",认为"子当有名与
天下",待欧阳修"登弟,及以女妻之";[24]神宗时,蔡卞"登科"宰相王安石马
上"妻以女".[25]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榜下择婿既然风靡一时,达官显贵之间势必为此展开激烈争夺.如洪皓"登政
和五年弟",正红得发紫的王黼,朱腼二人"皆欲婚之".但洪皓"力辞",[26]一概
予以拒绝.这时,软的不行,有的达官显贵便来硬的.据《宋史·冯京传》记载,
外戚张尧佐在仁宗时就对状元冯京采取过极其粗鲁的行为.另据《皇朝名臣言行录》
卷三《太师徽制傅忠肃公(察)》记载,徽宗时还发生过蔡京强逼进士傅察为婿是
事.这两件事虽然冯京和傅察最后总算是推脱了.可这样择婿,哪里的择,分明是
抢,是捉.由此,南宋人朱域干脆把榜下择婿,叫做"榜下捉婿".
宋代榜下择婿之风的盛行,无疑是直接地被当时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与其时
中上层社会的心理状态,也关系极大.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严格的门阀政治下,
形成了"崇尚阀阅"的社会心理.婚姻"重其门第"即是"尚姓"的表现.那么两
宋时代在典型的官僚政治下,便形成了"崇尚官爵"的社会心理,而榜下择婿即是
"尚官"的反映.宋代也确实是个"尚官"的时代,宋人把宋代社会称为"官人世
界"[27]可谓一语道破.
(六),婚嫁失时
宋代出现了结婚年龄增大的趋势.从某种角度上说,榜下择婿之风的盛行,多
多少少对其有些影响.由于宋朝对读书人的优待,使读书人都把考中科举作为自己
的目标.读书人都讲"先立业,后成家".因为只有考中了进士,便什么都有了.
即如宋真宗写的这首诗一样:"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
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
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就造成了许多男子"壮年未
娶".
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有个杭州举子中弟时年逾古稀,以致友人风趣地
祝贺道:"应是穷通子有时,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始觉为儒贵,不着荷衣便着诽."
而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又如,在宋高宗时,有个叫陈修的"年七十三"才登科,
"尚未娶",实在是个"老大难".他本人束手无策,只能"凄然出涕".宋高宗乃
"出内人施氏嫁之,年三十",以致好事者大开其玩笑:新人若问郎年几 五十年
前二十三.[28]司马光在讲到婚龄时,曾经指出:"男不过三十,女不过二十耳,
过此则为失时矣."[29]可见,男性读书人假若坚持"榜下娶妻",难免造成婚姻"失
时","壮年未娶".
男子婚嫁失时是由于"先立业,后成家"的原故.而女子婚嫁失时,大多是因
为婚嫁之费猛增的原因.在"风俗奢靡,日甚一日"[30]的宋代,婚嫁之费项目繁
多.光大摆酒宴一次,花费就十分惊人.榜下择婿之风,使进士"娶妻论财".如
淳熙年间,太学生黄左之登第后,做了汝阳王生的女婿,便"得奁具五百万",顿
时"花穷薄为富豪".[31]可见,在宋代要得一"佳婿",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
在当时就连神宗的弟弟杨王赵颢"有女数人,婚嫁及期,私用不足",[32]不得不
不向神宗伸手,预借俸料钱.因此,"有生一女而种杉万根者,待女长则鬻杉以嫁
资".[33]如不早种杉作准备,事到临头不是债台高筑,便是嫁女失时.
总之,宋代社会婚姻制度的现象.还是由当时的政治决定的.宋代社会的婚姻
制度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制度不只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面的社会造成
了一些影响.我们通常说到宋朝,对于这个朝代的认识,大多也只鉴于宋词,而并
非对这个时期的其他方面有更深的认识.其实说来,宋代社会的魅力不只限于宋词
上,也不只是在婚姻制度上.

Ⅳ 谁有中华再造善本续编电子书,求赐


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目录:
ZHSY000001 周易 宋刻本
ZHSY000002 周易注疏 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003 周易正义 宋刻递修本
ZHSY000004 汉上易传 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000005 周易本义 宋咸淳元年吴革刻本
ZHSY000006 周易要义 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
ZHSY000007 张先生校正杨宝学易传 宋刻本
ZHSY000008 张先生校正杨宝学易传 宋刻本
ZHSY000009 大易粹言 (宋)曾穜 辑 宋淳熙三年舒州公使库刻本
ZHSY000010 童溪王先生易传 宋开禧元年建安刘日新宅三桂堂刻本
ZHSY000011 大易集义 (宋)魏了翁 辑 宋刻本
ZHSY000012 古三坟书 宋刻本
ZHSY000013 尚书 宋刻本
ZHSY000014 尚书正义 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
ZHSY000015 朱文公订正门人蔡九峰书集传 宋淳祐十年吕遇龙上饶郡学刻本
ZHSY000016 禹贡论 宋淳熙八年泉州州学刻本
ZHSY000017 杏溪傅氏禹贡集解 宋刻元修本
ZHSY000018 毛诗诂训传 宋巾箱本
ZHSY000019 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 宋刻本
ZHSY000020 诗集传 宋刻本
ZHSY000021 诗集传 宋淳熙七年苏诩筠州公使库刻本
ZHSY000022 吕氏家塾读诗记 宋淳熙九年江西漕台刻本
ZHSY000023 诗说 宋刻本
ZHSY000024 周礼 宋婺州市门巷唐宅刻本
ZHSY000025 京本点校附音重言重意互注周礼 宋刻本
ZHSY000026 周礼 宋刻本
ZHSY000027 纂图互注周礼 宋刻本
ZHSY000028 周礼疏 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029 仪礼要义 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
ZHSY000030 礼记 宋婺州义乌蒋宅崇知斋刻本
ZHSY000031 礼记 宋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刻本
ZHSY000032 礼记 宋余仁仲万卷堂家塾刻本
ZHSY000033 纂图互注礼记 宋刻本
ZHSY000034 礼记正义 宋绍熙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035 礼记要义 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
ZHSY000036 礼记释文 宋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刻本(与文盲兄重复)
ZHSY000037 礼记集说
ZHSY000039 新定三礼图 宋淳熙二年镇江府学刻公文纸印本
ZHSY000040 家礼 宋刻本
ZHSY000041 公羊春秋 毂梁春秋 宋刻本
ZHSY000042 春秋经传集解 宋刻本
ZHSY000043 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 宋龙山书院刻本
ZHSY000044 春秋经传集解 宋刻本
ZHSY000045 春秋左传正义 宋庆元六年绍兴府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046 春秋公羊疏 宋刻元修本(与小穷奇兄重复)
ZHSY000047 春秋公羊经传解诂 宋淳熙抚州公使库刻绍熙四年重修本
ZHSY000048 春秋公羊经传解诂 宋绍熙二年余仁仲万卷堂刻本
ZHSY000049 监本附音春秋谷梁注疏 宋刻元修本
ZHSY000050 春秋名号归一图 宋刻本
ZHSY000051 春秋意林 宋刻本
ZHSY000052 西畴居士春秋本例 宋刻本
ZHSY000053 春秋五礼例宗 宋刻本
ZHSY000054 春秋传 宋乾道四年刻庆元五年黄汝嘉修补本
ZHSY000055 春秋集注 宋宝祐三年临江军庠刻本
ZHSY000056 春秋集注 宋德祐元年卫宗武华亭义塾刻本
ZHSY000057 春秋繁露 宋嘉定四年江右计台刻本
ZHSY000058 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 宋刘氏天香书院刻本
ZHSY000059 论语集说 宋淳祐六年湖頖刻本
ZHSY000060 孟子或问纂要 宋刻本
ZHSY000061 中庸辑略 宋刻本
ZHSY000062 四书章句集注 宋嘉定十年当涂郡斋刻嘉熙四年淳祐八年十二年递修本(论语孟子)及宋淳祐十二年当涂郡斋刻本(大学中庸)
ZHSY000063 经典释文 宋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064 尔雅 宋刻本
ZHSY000065 尔雅疏 宋刻宋元明初递修公文纸印本
ZHSY000066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解 宋庆元六年浔阳郡斋刻本
ZHSY000067 群经音辨 宋绍兴九年临安府学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068 说文解字 宋刻元修本
ZHSY000069 新集古文四声谱 宋刻本
ZHSY000070 隶韵 宋刻拓本
ZHSY000071 隶韵 宋刻拓本
ZHSY000072 龙龛手镜 宋刻本
ZHSY000073 广韵 宋刻本
ZHSY000074 钜宋广韵 宋乾道五年建宁府黄三八郎刻本
ZHSY000075 集韵 宋刻本
ZHSY000076 切韵指掌图 宋绍定三年越州读书堂刻本
ZHSY000077 韵补 宋刻本
ZHSY000078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宋绍定三年藏书阁刻本
ZHSY000079 押韵释疑 宋嘉熙三年禾兴郡斋刻本
ZHSY000080 紫云先生增修校正押韵释疑 宋刻本

ZHSY000081 史记 宋乾道七年蔡梦弼东塾刻本
ZHSY000082 史记 宋淳熙三年张杅桐川郡斋刻八年耿秉重修本
ZHSY000083 史记 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
ZHSY000084 汉书 北宋刻递修本
ZHSY000085 汉书 庆元建安刘元起刻本
ZHSY000086 汉书 宋蔡琪家塾刻本
ZHSY000087 汉书 宋嘉定十七年白鹭洲书院刻本
ZHSY000088 后汉书 北宋刻递修本
ZHSY000089 后汉书 北宋刻递修本
ZHSY000090 后汉书江南东路转运司刻本
ZHSY000091 后汉书 宋王叔边刻本
ZHSY000092 后汉书 宋白鹭洲书院刻本
ZHSY000093 后汉书 黄善夫本
ZHSY000094 三国志 宋衢州州学刻宋元明递修本
ZHSY000095 三国志 宋刻本
ZHSY000096 晋书 宋刻本
ZHSY000097 宋书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ZHSY000098 南齐书 宋刻宋元明初递修本
ZHSY000099 梁书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ZHSY000100 陈书 宋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101 魏书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ZHSY000102北齐书宋刻元明递修本
ZHSY000103 周书 (唐)令弧德棻撰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ZHSY000104 南史 (唐)李延寿撰 宋刻本
ZHSY000105 北史 (唐)李延寿撰 宋刻本
ZHSY000106 隋书 (唐)魏征等撰 宋刻递修本
ZHSY000107 隋书 宋刻本
ZHSY000108 唐书 宋绍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
ZHSY000109 唐书 宋绍兴刻宋元递修公文纸印本
ZHSY000110 古史 宋刻元明递修本
ZHSY000111 建康实录 宋绍兴十八年荆湖北路安抚使司刻递修本
ZHSY000112 资治通鉴 南宋绍兴本
ZHSY000113 资治通鉴考异 宋绍兴二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114 资治通鉴释文 宋刻本
ZHSY000115 资治通鉴外纪详节 宋刻本
ZHSY000116 入注附音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宋刻本
ZHSY000117 入注附音司马温公资治通鉴纲目 宋刻本
ZHSY000118 吕大着点校标抹增节备注资治通鉴 宋刻本
ZHSY000119资治通鉴纲目宋刻本
ZHSY000120 编年通载 宋刻本
ZHSY000121 历代纪年 宋绍熙三年盱江郡斋刻本
ZHSY000122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刻本
ZHSY000123 续资治通鉴长编撮要 宋刻本
ZHSY000124 皇朝编年备要 宋绍定刻本
ZHSY000125 皇朝中兴系年要录节要 宋刻本
ZHSY000126 中兴两朝编年纲目 宋刻元修本
ZHSY000127 通鉴纪事本末 宋淳熙二年严陵郡庠刻本
ZHSY000128 通鉴纪事本末 (宋)袁枢 撰 宋宝祐五年赵兴筹刻元明递修本
ZHSY000129 袁氏通鉴纪事本末撮要 宋刻本
ZHSY000130 路史 宋刻本
ZHSY000131 国语 宋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132 战国策 宋绍兴刻本



中华再造善本金元目录:

ZHSY000443 十三经注疏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44 魁本大字详音句读周易 元至正十二年梅隐书堂刻本
ZHSY000445 周易 元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
ZHSY000446 伊川程先生周易经传 元刻本
ZHSY000447 晦庵朱文公易说 元刻本
ZHSY000448 周易程朱传义音训 元至正六年虞氏务本堂刻本
ZHSY000449 周易程朱先生传义附录 元延祐二年圆沙书院刻本
ZHSY000450 程朱二先生周易传义 元至元二年碧弯书堂刻本
ZHSY000451 东古郑先生易翼传 元大德十一年庐陵学官刻本
ZHSY000452 易学启蒙通释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53 周易象义 元刻本
ZHSY000454 周易本义启蒙翼传 元刻本
ZHSY000455 易纂言外翼 元刻本
ZHSY000456 周易系辞述 元刻本
ZHSY000457 周易本义集成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58 学易记 (元)李简撰 元刻本
ZHSY000459 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 (元)董真卿撰 元刻本
ZHSY000460 周易经义 (元)涂溍生撰 元刻本
ZHSY000461 周易郑康成注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
ZHSY000462 尚书注疏 蒙古刻本
ZHSY000463 书集传 元至正十一年德星书堂刻本
ZHSY000464 书集传 元刻本
ZHSY000465 书集传辑录纂注 元延祐五年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本
ZHSY000466 朱子订定蔡氏书集传 元刻本
ZHSY000467 尚书通考 元至正刻本
ZHSY000468 书义矜式 元刻本
ZHSY000469 直音傍训尚书句解 元敏德书堂刻本
ZHSY000470 详音句读明本大字毛诗 元至正二十七年盱南孙氏刻本
ZHSY000471 魁本大字详音句读毛诗 元刻本
ZHSY000472 附释音毛诗注疏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73 诗集传 元刻本
ZHSY000474 诗童子问 元至正三年建安余志安勤有堂刻本
ZHSY000475 诗集传附录纂疏 元泰定四年建安刘君优翠严精舍刻本
ZHSY000476 诗集传通释 元至正十二年建安刘氏日新书堂刻本
ZHSY000477 明经题断诗义矜式 元刻本
ZHSY000478 诗经疑问 元至正七年建安书林刘锦文刻本
ZHSY000479 直音傍训毛诗句解 元刻本
ZHSY000480 诗经旁注 元罗祖禹刻本
ZHSY000481 诗经旁注 元罗祖禹刻本
ZHSY000482 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 元至正十一年双桂书堂刻本
ZHSY000483 诗外传 元至正十五年嘉兴路儒学刻明修本
ZHSY000484 韩鲁齐三家诗考 元刻本
ZHSY000485 诗考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
ZHSY000486 诗地理考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
ZHSY000487 周礼 金刻本
ZHSY000488 仪礼集说 元大德刻明修本
ZHSY000489 礼记纂言 元元统二年吴尚等刻本
ZHSY000490 礼记集说 元天历元年建安郑明德宅刻本
ZHSY000491 大戴礼记 元至正十四年嘉兴路儒学刻本
ZHSY000492 践阼篇集解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明初修本
ZHSY000493 礼书 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学刻明修本
ZHSY000539 史记 蒙古中统二年段子成刻明修本
ZHSY000540 史记 元至元二十五年彭寅翁崇道精舍刻本
ZHSY000541 通志 元大德三山郡痒刻元明递修明弘治公文纸印本
ZHSY000542 北史 元大德信州路儒学刻明嘉靖元年修本
ZHSY000543 五代史记 元宗文书院刻明修本
ZHSY000544 汉书 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学刻明成化正德递修本
ZHSY000545 后汉书 元大德九年宁国路儒学刻明成化递修本
ZHSY000546 三国志 元大德十年池州路儒学刻本
ZHSY000547 宋史
ZHSY000548 金史【元至正五年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刻本】
ZHSY000549 资治通鉴【元至元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魏天祐刻本】
ZHSY000550 通鉴释文辩误 元刻本
ZHSY000551 重新校正集注附音资治通鉴外纪元刻本
ZHSY000552 少微家塾点校附音通鉴节要 元至治元年本
ZHSY000553 增节标目音注精议资治通鉴 蒙古宪宗三年至五年张宅晦明轩刻本
ZHSY000554 资治通鉴纲目 元至元二十四年詹光祖月崖堂刻本
ZHSY000555 蜀汉本末 元至正十一年建宁路建安书院刻本
ZHSY000556 续资治通鉴 元云衢张氏刻本
ZHSY000557 续资治通鉴 元陈氏余庆堂刻本
ZHSY000558 续资治通鉴 元陈氏余庆堂刻本
ZHSY000559 通鉴答问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
ZHSY000560 宋季三朝政要 元皇庆元年陈氏余庆堂刻本
ZHSY000561 宋季三朝政要 元至治三年张氏刻本
ZHSY000562 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 元刻本
ZHSY000563 汲冢周书 元至正十四年嘉兴路儒学刻本
ZHSY000564 周书王会补注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明初修本
ZHSY000565 战国策 元至正二十五年平江路儒学刻明修本
ZHSY000566 吴越春秋 元大德十年绍兴路儒学刻明修本
ZHSY000567 契丹国志 元刻本
ZHSY000568 两汉诏令 元至正九年苏天爵刻明修本
ZHSY000569 注陆宣公奏议 元至正十四年刘氏翠岩精舍刻本
ZHSY000570 翠微先生北征录 元抄本
ZHSY000571 运使复斋郭公言行录 元至顺刻本
ZHSY000572 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录 杨氏枫江书屋藏元刻本
ZHSY000573 孔氏祖庭广记 蒙古乃马真后元年孔氏刻本
ZHSY000574 [至正]金陵新志 元至正四年集庆路儒学溧阳州学溧水州学刻本
ZHSY000575 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 元刻本
ZHSY000576 茅山志 元刻本
ZHSY000577 三辅黄图 元致和元年余氏勤有堂刻本
ZHSY000578 牧民忠告 经进风宪忠告 庙堂忠告 元刻本
ZHSY000579 新入诸儒议论杜氏通典详节 元至元二十三年刻本 13册
ZHSY000580 文献通考 元泰定元年西湖书院刻本
ZHSY000581 故唐律疏议 元余志安勤有堂刻本
ZHSY000582 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图録 元刻本
ZHSY000583 通鉴总类 元至正二十三年吴郡庠刻本 40册
ZHSY000584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 元刻本
ZHSY000585 新增音义释文古今历代十八史略 元刻本
ZHSY000586 汉艺文志考证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
ZHSY000587 通鉴地理通释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
ZHSY000588 汉制考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

Ⅵ 法律硕士(法学)

法硕(法学)

链接: https://pan..com/s/1fs26wBF8SVj8YjPcyPhPFA

?pwd=ptqp 提取码: ptqp

Ⅶ 求分享传世名着百部—(第12卷)唐律疏义 洗冤集录pdf电子书百度云盘

传世名着百部—(第12卷)唐律疏义 洗冤集录pdf
链接:https://pan..com/s/18JI1Ssne7qTVvLlGJsp1dQ 提取码:RFUG

Ⅷ 请推荐一本有关"公司"知识的书!

(推荐书籍)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增订本)
史 部
二十四史+清史稿:《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
《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战国策》、《贞观政要》、《逸周书》、《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荆楚岁时记》、《唐才子传》、《通典》、《东观汉记》、《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
《洛阳伽蓝记》、《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越绝书》、《竹书纪年》、
《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历史》、《中国通史》。
经 部
十三经(《简介》):《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公羊传》、
《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礼记》。
其它:《四书章句集注》、《春秋繁露》、《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
子 部
兵书类-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唐李问对》、
《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
《梦溪笔谈》、《太平广记》、《孔子家语》、《韩非子》、《墨子》、
《列子》、《庄子》、《荀子》、《公孙龙子》、《鬼谷子》、
《搜神记》、《搜神后记》、《周易参同契》、《山海经》、《校注》、《归田录》、
《艺文类聚》、《穆天子传》、《唐摭言》、 《唐新语》、《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盐铁论》、《弘明集》、《广弘明集》、《宋高僧传》、
《道德经》、《钝吟杂录》、《申鉴》、《论衡》、《说苑》、
《新语》、《宣室志》、《九章算术》、《吕氏春秋》、《世说新语》、
《黄帝内经灵枢经》、《黄帝内经素问》、《备急千金要方》、《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
《难经本义》、《神农本草经》、《棋经》、《茶经》、《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风俗通义》、《鹖冠子》、《孔丛子》、《齐民要术》、
《潜夫论》、《人物志》、《西京杂记》、《晏子春秋》、《中论》、
《周髀算经》、《朱子语类》、《邓子》、《林泉高致集》、《山房随笔》。
集 部
《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文心雕龙》、
《文选》、《王右丞集笺注》、《楚辞》、《楚辞补注》、《观林诗话》、
《优古堂诗话》、《诚斋诗话》、《庚溪诗话》、《草堂诗话》、《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后山诗话》、《彦周诗话》、《二老堂诗话》、《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诗品》、《诗人玉屑》、《中山诗话》。

Ⅸ 请问你可以将宋洁的论魏晋南北朝法律儒家化的全文发给我吗非常感谢,邮箱[email protected]

最佳答案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特点
宋 洁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410081)
摘 要: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法律儒家化彻底、全面进行的时期,中国法律之儒家化 ,魏晋已开其端,基本完成于北朝。此时期是封建法律伦理化过程的重要时期,礼与法律融 合的过程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而在此时期,法律儒家化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特征。八议 、五服制度、重罪十条的出现就是其时代最鲜明的特征。
关键词: 八议;五服制度;重罪十条 �
中图分类号: D9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7508( 2007)03-0022-0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宗法人伦为主要内容的,而其法律儒家化的 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同时期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与创造。而在儒 家化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原则是中华法系最突出的特点,对后世立法、司法有深远影响。�

一、曹魏的“八议”入律 �
� “八议”之说最早见于《周礼·秋官·小司寇》称“八辟”,源于“以八辟丽邦法”之说�①。“八议”指对八种具有特定资格或身份等级的权贵人物进 行 特别审议,并减免刑罚的制度。这八种人即是“亲、故、贤、能、功、勋、勤、宾”它是“ 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原则在法律上的体现。当时规定“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② 。 “八议”之入律始于曹魏,《唐六典》卷六注曰:“八议自魏、晋、宋、齐、梁、陈、后魏、 北齐、后周及隋,皆载于律,是八议入律始于魏也”。�
“八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相当广泛。如魏明帝时期,许允为尚书选曹郎,与陈国袁 侃对,同坐职事,皆收送狱,诏旨严切,当有死者,正直者为重。允谓侃曰:“卿,功臣之子, 法应八议,不忧死也”�③。又如晋朝时,杜预为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石鉴时为安西将军, 令 预出兵击虏。“预以虏乘胜马肥,而官军悬乏” �④,拒不出战。“鉴大怒,复奏预擅饰城门 官 舍,稽乏军兴,遣御史槛车征诣廷尉。以预尚主,在八议,以侯赎论”�⑤。北魏时“八议”范 围 有所扩大,类似记载屡见于史书,孝文帝就曾“诏赐丕入八议,传示子孙”�⑥。太和三年( 公 元479年)春,“诏睿与东阳王丕同入八议,永受复除”�⑦。北齐制律时进一步完善了“八议 ” 制度,明确划定了“八议”适用的范围:凡属于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的重罪,即“重罪十条”者 ,“不在八议论赎之限”。此后,“八议”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一千六 百多年,至清末才告废止。�

二、晋律首立五服制度 �

在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社会中,统治者治国必须以治家为前提 ,家的秩序稳定了,国的秩序自然也治理好了。上古周公时代建立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礼 乐制度,到汉武帝以后确立了“三纲五常”的国家指导思想。并且统治者开始有意识地把儒 家思想元素贯彻到律法中去,启动了持续几百年的法律儒家化运动。其中“五服制度”精神 贯穿到律条中,对法律的儒家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五服制度是按照己身与死者直系或 旁系的亲疏关系,分为五个等级:斩衰(三年)、齐衰(三年、一年、九月、三月)、大功(九月) 、小功(五月)、缌麻(三月)。“五服制度”体现了家庭内部亲疏远近的关系,通过“五服制 度”来调整、维护家庭亲属尊卑的伦常秩序。于是作为儒家之礼的“五服制度”很自然地被 统治者用来定罪量刑的参照系和原则。晋律“引礼入法”最重要的一点是“峻礼教之防,准 五服以制罪也”� ⑧开后代服制定罪之先河。晋武帝曾下诏说:“诸将吏(两千石以下)遭 三 年丧者,遣宁终丧。百姓复其徭役。”�⑨依此诏,二千石(四、五品)以下将吏已允许终三年 丧 ;平民遭父母丧免除徭役,同时,对于违反丧服制度的尊卑之间的犯罪要严惩。《晋书·刘隗 传张辅传》有对居兄弟丧娶妻嫁女的处罚事例。晋律有“诈取父母卒弃市”�⑩的规定,北 魏 律规定“居三年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B11�,“卖子有一岁刑;卖五服内亲属,在尊长 者死,期亲 及妾与子妇流”��B12�。可见,家族伦理关系已正式规定为法律关系。五服制度之所以能 在中国封 建社会长期流行,依靠历代法律的强制推行也是其中一原因。准五服以制罪的含义是:首先 ,亲属间相犯只限定在“五服亲”内,其次,亲属间相犯,罪与非罪,如何处罚,依亲疏远 近的“五服等级”来确定。而“五服亲”是指宗亲、外亲、妻亲。核心是宗亲,在五服范围 内的宗亲限于“九族”即“九族五服亲”。自元至明清的礼典和法典均录有“本宗九族五服 图”。�

三、北齐律确立“重罪十条” �

“重罪十条”始于北齐律,它是将危及封建国家根本利益的 十条严重罪名,集中置于律首。“重罪十条”根据犯罪的性质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侵 犯君主及封建政权的犯罪,即违背“君为臣纲”的“忠”的原则。第二类是侵犯父 母尊长及伦理关系的犯罪,即违背“父为子纲”的“孝”的原则。前者是为了治国 ,后者是为了治家。�
十条之中,“反逆”就是“谋危社稷”,指农民阶级反抗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的斗争。因此, 被认为是最严重的犯罪,而被列为十条重罪之首。“大逆”是侵犯了皇帝的宗庙、山陵及宫 阙的尊严。“叛”是背叛本朝而投奔外国。“降”是投降敌人。“不敬”是指盗窃祭神之物 和皇帝的车马舆服,仿造皇帝玺印等。在封建的宗法伦理及观念上,君权是父权的放大,忠是 孝的延伸,忠高于孝。君主既是国家的元首,又是全国百姓的最高家长,一身两任,因此,凡侵 犯皇权的行为既不忠又不孝,是政治性和伦理性的双重犯罪,于理于法都不容赦,要给予严厉 的惩罚。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犯罪不但本人处死还要诛连亲族。曹魏时,就有“至于谋反大 逆,临时捕之,或潴,或枭菹,夷其三族”��B13�及“以言语及犯宗庙园陵,谓之大逆无道, 腰斩,家属 从坐,不及祖父母、孙”��B14�的规定。北魏律规定:“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年十四 以下腐刑, 女子没县官。”��B15�北魏高祖元宏时期规定对“谋反”、“大逆”犯罪施以族刑。南 朝梁武帝改 定刑律时规定:“其谋反、降叛、大逆以上皆斩,父子同产男,无少长,皆弃市,母妻姊妹及应 从坐弃市者,妻子女妾同补奚官为奴婢。”��B16�北齐律在西汉以来“大逆、不道、不敬 ”等罪的基础上,总结了各朝立法经验,将侵犯皇权的各类犯罪较全面地规定在法律之中。�
“恶逆”是指殴打谋杀祖父母、父母等尊长。“不孝”是诅骂父母和祖父母,供养有缺,父母 丧身自嫁娶等。“不义”是指杀郡县官吏,闻夫丧不举哀等。“内乱”是子孙与祖父、父之 妾通奸等。在伦理关系中,家是国的细胞,父权是君权的基础,孝移于忠,封建的政治必须与家 庭的宗法伦理相结合,巩固封建统治必须建立家庭的秩序,树立家长在家庭内的绝对统治地位 。所以,祖父和父成为家庭的首脑,居于支配地位,随之在家庭内形成了主从尊卑的森严等级, 一切侵犯亲权和紊乱尊卑地位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曹魏律规定:“夫五刑之罪,莫大 于不孝”��B17�,按晋律不孝罪弃市。“即令人殴其父母,不可与行者同得重也”��B 18�,“重奸伯叔母之 令,弃市”��B19�。北魏律规定“害其亲者,〖FJF〗辕〖FJ〗之”��B20�。魏高祖十 一年春,诏曰:“三千之罪,莫大于不 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于理未衷,可更详改。”��B21�南朝宋律则“子贼杀伤殴父 母,枭 首,骂詈,弃市,谋杀父之父母,亦弃市”��B22�。宋明帝时实行大赦,“唯子杀父母,孙杀 祖父母,弟 杀兄,妻杀夫,奴杀主,不在赦列"��B23�。南陈“其制唯重清议禁锢之科。若缙绅之族,犯 亏名教,不 孝及内乱者,发诏弃之,终身不齿”��B24�。北周大律虽“不立十恶之目,而重恶逆、不道 、大不敬、不孝、不义、内乱之罪。凡恶逆,肆之三日”��B25�。�
“重罪十条”几乎每条都是常赦所不原的大罪,被视为侵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与统治秩序 的行为,也是直接危害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的行为,所以是封建刑法打击的重点。�
以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引礼入律后所表现的三个最重要的原则,“八议”之制首先保障了统 治阶级的法律特权,使其立于“不败之地”。而准五服定罪的确立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一种约 束,一种管理。而十条重罪的确立是法律儒家化基本完成的一个标杆,它与五服制度是相辅 而行的。十条重罪的形成就是对违反五服制度罪名的一种归结。�
总之魏晋南北朝法律所表现的特点是儒家伦理纲常的一些基本原则体现,魏晋 南北诸朝法律 形成过程处于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发展阶段,因此表现出来的特点被后世所继承。�


注 释: �
① ②唐律疏议·名例律〔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③三国志·魏书·夏侯尚传,注引:魏略〔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④⑤晋书·杜预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⑥魏书·神元平文诸帝子孙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⑦魏书·王睿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⑧�B13��B14��B18��B19�晋书·刑法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⑨晋书·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⑩晋书·殷仲堪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B11�魏书·礼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B12��B15��B20��B21�魏书·刑法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B16�隋书·刑法志�
�B17�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B22�宋书·孔季恭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B23�宋书·索虏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B24��B25�隋书·刑法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收稿日期:2007-03-15
作者简介:宋洁(1979—),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古代史专业2004级硕士研究生。参考资料:强大的互联网!!!~~~很高兴帮助楼主
追问非常谢谢,请问有没有更加详细的

Ⅹ 求唐律疏义新注 PDF版

书名=唐律疏义新注

作者=钱大群撰

页码=1064

ISBN=978-7-81101-410-5

出版社=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7.03

附件已经上传


阅读全文

与唐律疏议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卡尔曼滤波算法书籍 浏览:768
安卓手机怎么用爱思助手传文件进苹果手机上 浏览:843
安卓怎么下载60秒生存 浏览:802
外向式文件夹 浏览:235
dospdf 浏览:430
怎么修改腾讯云服务器ip 浏览:387
pdftoeps 浏览:492
为什么鸿蒙那么像安卓 浏览:735
安卓手机怎么拍自媒体视频 浏览:185
单片机各个中断的初始化 浏览:723
python怎么集合元素 浏览:480
python逐条解读 浏览:832
基于单片机的湿度控制 浏览:498
ios如何使用安卓的帐号 浏览:882
程序员公园采访 浏览:811
程序员实战教程要多长时间 浏览:974
企业数据加密技巧 浏览:134
租云服务器开发 浏览:813
程序员告白妈妈不同意 浏览:335
攻城掠地怎么查看服务器 浏览: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