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架构师是技术更牛的程序员吗
在IT行业中,架构师与程序员虽有明确分工,但关于“架构师是否比程序员技术更牛”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架构师的角色超越了技术层面,他们不仅是技术的高手,更是战略决策者。他们需要根据项目需求、周期和资源,做出明智的技术选择,避免过度堆砌高级技术导致项目失败的风险。
架构师的角色要求深入理解技术,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他们像哲学家一样,权衡性能、可维护性、安全性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最适合项目的组合。他们是技术的综合运用者,而非单纯的技术高手。他们需要理解业务,将技术与业务目标紧密结合,关注整个系统设计的全局,而非局限于某个具体环节。
架构师与“砖瓦匠”相似,区别在于前者关注整体设计,后者则执行细节。架构师需要具备广泛的技术知识和全局视野,而非局限于某个特定技术栈。从程序员转型为架构师,虽然过程不易,但通过实战经验和深入思考,如王伟杰的《从程序员到架构师》一书中的经验分享,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架构设计。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强调了权衡和实际应用的重要性。无论你是哪种编程语言的开发者,都能从中受益。如果你追求成为卓越的架构师,这本书将是你技术成长道路上的宝贵指南,其一级目录包括冷热分离、微服务陷阱等实用主题。
想要了解完整目录并购买,点击下方链接,让《从程序员到架构师》引领你的技术探索之旅。
❷ 当程序员写不出代码了,该怎么办
你已经对着电脑n个小时了。不知道该写什么代码,或者一种摔键盘的冲动正在你的胸中酝酿。
咖啡一杯接着一杯。不敢再喝了,因为搞不好要有副作用了,心跳加速,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出冷汗,但还是无法产出任何代码。
所有重新发现编程趣味的努力都徒劳无功,因为你的最后一点能量都用来驱逐大脑中正在攻城略地的话:
“我写不出代码了!”
编程的本质是棘手
即使是最优秀的程序员也会遭遇无法解决的软件工程问题。碰到这样的问题,并不一定意味着你缺乏技能或知识。
编程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我们可以通过采取非正统的方法来保持你想要的生产力水平,并确保提交高质量的代码。
如果我在一个问题上花了几个小时,却仍然找不到解决方案的话,最后我会觉得这是浪费了时间。我不是胡言乱语——我只是觉得“没有人能够百死不悔”。
没有愤怒和悲伤。因为我已经尝试过所有方向,只是都走不通而已。失去希望,于是开始想辞职不干。我觉得自己应该换工作,去做做调酒师或其他,至少研究和测试在啤酒中加点什么不会耗去我数个小时的时间。
这些都是我在不敲代码时的想法。我开始怀疑生活,怀疑编码,怀疑人生。
有成效不?好吧,我从来没听任何专家说过“辞职和萎靡不振”可以造就伟大的代码,所以可能并没有成效。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没有成效的状态?
重新发现问题,重新发现你的生产力
可能你已经行进在这条路上了。那么此时你只要继续就可以了,我可能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告诉你的。
如果你是新手,那么可能你还不知道如何重新发现生产力。
下面我要分享的内容将有助于你在编程时以一种健康的方式保持生产力,不至于筋疲力竭。主要包括:
测试不同的解决方案,直到感觉重复
在线寻找开源解决方案
向更有经验的程序员询问
如果一切都失败,那就潇洒放手
1_测试不同的解决方案,直到感觉重复
在你研究或询问其他开发人员(=浪费他们的时间)之前,你应该尝试使用你现有的知识和思维来制定每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显而易见的是,太多的程序员是从询问他人开始的,自己甚至都不曾静下心来分析问题本身。不要成为这样的讨厌鬼,尽可能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
先投身于工作,然后再寻求帮助。
2_在线查找开源代码
当你投入于工作,却没有什么成果的时候,那么下一步你可以尝试开源代码。许多编程人员构建软件,是出于创造解决方案并在线发布以供大家使用的乐趣。有些人发布的代码曾被它们的程序员使用于商业项目。
GitHub是寻找开源代码的两个主要地方之一。另一个是StackOverflow。
这些网站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可重用代码的形式,方便你在项目中实现。
谨记,使用其他人开发的代码总是有风险的。它可能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程序的行为。备份原始代码,这是常识。
3_向更有经验的程序员询问
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向其他人求助却发现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在问什么?
在询问任何人之前,你得准备好一些你无法通过网络信息搜索解答的问题。
明确的问题,才能有明确的解决方案。如果是你自己都描述得云里雾里的问题——那么你只会得到一个云里雾里的回答(并且可能会惹恼他人)。
如果你周围没有任何开发者可以询问,那么也可以在线查找。你可以在社交论坛上询问,或查找特别针对于你所用技术的频道。
4_如果一切都失败,那就潇洒放手
不要一心钻在死胡同里,实在不行,那就去干点别的事——睡觉,吃东西,等等。
你觉得这是在逃避工作?那就错了。
我要告诉你的是,当你最轻松的时候,往往正是解决办法灵机一现的时候,这不是我胡编乱造的,而是有科学的证明。此时你的大脑工作在“发散思维”的模式下,而不是在“集中注意力”的模式下——你可以在这篇文章中了解之间的差异。
总的来说,这个理念就是要你忘记手头的问题,让你的意识心灵沉浸到其他的事情中。此时,你的潜意识则开始连接要点,朝着顿悟的方向前行。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以便于帮助大脑在发散思维的模式下工作呢?放轻松就好了:
散步(古代哲学家非常习惯于在走路时演讲,因为他们意识到走路有助于思考)
清理办公室或住所(完成后给自己一个奖励)
与朋友约会,喝杯咖啡,聊聊八卦(如果你过于关注问题的话,那么建议和不能提供帮助的非编码人员交谈)
总结
我在编程和生活两者之间保持了一种健康的平衡。
无论你是为了兴趣爱好、钱还是改变世界的宏图伟业而选择编程——编程都不应该是你唯一痴迷的东西,否则你会走火入魔。
最后再说一句,如果你绞尽脑汁,却仍然无法解决问题,那么不妨先放一放。通过潜意识的运作,搞不好突破性的想法就会灵光乍现。
感谢大家阅读由java培训机构分享的“当程序员写不出代码了,该怎么办?”希望对程序员们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Java培训官网
免责声明:本文由小编转载自网络,旨在分享提供阅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❸ 为什么说世界是虚拟的,人类只是一串代码
现在我们的科技发展已经日渐成熟,科学家们研究的重心也慢慢从“生活便捷”转变到了一些“奇特的现象”。现在很多虚拟支付、虚拟游戏等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虚拟已经成为了当今热门话题,“我们的世界是否也是虚拟世界”这一话题也被推上了热榜。
这个世界究竟是虚拟的吗?我们人类真的是一串代码吗?这一两个问题目前来说是假的,只是一种假设,但是未来会发现什么未来科技发展会对这方面的研究出什么,我们真的不知道。
❹ 我们是真的人类,还是一个大型程序里的NPC
如果我们的世界其实是一个模拟出来的“现实”,那么此前所观测到的宇宙不过是这个大型程序里的一小块地图。
相信模拟理论的人们认为,我们是被精通技术的生命体创造出来的“世界”程序中的NPC。
起初,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一个概念。但一些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们表示,我们可能真的是生活在一个真实的模拟世界中,而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抛开目前已知(或者自认为已知)的所有东西——包括宇宙、太空、地球。
来自牛津大学的哲学家Nick Bostrom在2003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开启了人们讨论模拟理论的热潮。在报告中他写道:“如果这只是个模拟世界,那么我们正在观察的宇宙就只是整个物理中的一小块地图碎片。虽然我们见到的世界是 ‘真实’存在的,但却不是同一个位面上的‘现实’。”
模拟世界和生命
《感知模拟理论》(The Simulation Hypothesis)的作者、来自麻省理工大学的Rizwan Virk是模拟世界理论的拥趸之一。他回忆起自己玩虚拟现实的 游戏 时的场景,因为太过逼真,他甚至忘记了自己是戴着耳机在一个空房间里。这让他想到:我们真的确定我们不是技术更高超的“人”所创造出来的程序里的角色吗?
这个问题在Rich Terrile、来自NASA喷气推进实验的计算机科学家看来,答案是有可能的。虽然截至今日,最优秀的模拟技术尚未涉及到人工思维,但Terrile认为,我们很快就能掌握模仿共情的能力。“就像神一样创造出一批新的‘人’,”他说道。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来自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Lisa Randall认为,“模拟理论”的可能性是0。首先,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各大行星不是像我们观测到的那样排列和组成。
其次,她很奇怪为什么那些“先进的人”会想要模拟智人(我们)。
起源
然而,模拟理论与神创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先进者(神的角色)创造出了世界这个大型程序,并制造了我们。
Terrile表示,如果模拟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这项工程就需要“一个程序员、一个建筑师、一个设计师,从数学和科学的角度锻造出了整个世界”。而不仅仅是信仰。
但对于其他学者,例如来自马里兰大学的物理学家Sylvester James Gates,他们认为应当警惕模拟理论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相似性。他表示:“是科学让我们摆脱了我们是被一个看不见的实体操控的木偶的想法,而模拟理论看起来就像宗教,只是程序员代替了上帝。”
那么是谁、或什么,创造出了这么一个模拟的宇宙?支持者们表示,一种可能性是先进的人类种族——太空外星人,还有一种可能则更令人费解——我们自己的后代,即Terrile所说的“未来的我们”。因为数百、数千年后的人类发展出了加强版的虚拟现实程序,不仅能研制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地图,还能利用深度学习等手段模拟在这个世界中的角色的身体和思想。而我们就是被设定好的NPC。
Bostrom 表示:“就像我们现在可以模拟 其它东西 一样,你也可以模拟人类的大脑。”的确,我们现在的技术还无法实现,但这并不存在概念上的障碍。据他所说,一旦某一代研究人员具备“足够详细和准确的大脑模拟数据,那么这些数据加载到程序里运行之后,就有可能会产生具有自我意识的体验。”
寻找证据
我们能知道这个假设的正确与否吗?Bostrum认为,有的个体或许会有极其小的概率能遇上这个程序的bug。“有一天你眼前突然弹出一个窗口,告诉你‘点击以获取更多信息’,那将是对世界观的致命一击。”
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是,有物理学家提出了实验。例如,我们的世界在极小的尺度上是否由离散的“块”组成,例如数字图像中的像素。如果我们的世界是“像素化”的,那么这很可能就是“人为”创造的证据。而一个由来自美国和德国的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认为,测量宇宙射线可以提供答案。
如果最终确认我们只是被设定好性格、相貌、人生故事的NPC,会怎么样?当人们得知我们的思想和 情感 不过是程序员键盘下的0和1时,又会有什么反应?有的人认为,这个认知会颠覆我们的三观,破坏我们的主动性,从而扰乱正常的生活。来自哈佛大学的天文学家Abraham Loeb表示,该理论的确认甚至可能会引发 社会 动荡。“知道了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人生不过是被设定好的、自动运行的脚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免除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责任感。没有什么会比这个想法更会破坏 社会 秩序了。”
其他人则认为,这一模拟假设如果出现了支持的证据,有可能会制造出一种新的恐惧,迫使创造者关闭这个模拟的程序世界。而Bostrum则表示:“你随时可能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心脏病发作或中风,或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死亡。因为脚本设置好了,但你却不知道触发死亡的时间节点。”
但无论如何看待模拟理论这个假设,Bostrom认为,对模拟理论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受人欢迎的谦逊。因为“天地间的事物远比你想象中的还要更加宽广。”
而Bostrom坚持认真对待模拟理论,因为对于他来说,“这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自己的定位,尽自己所能去理解这个世界,并尝试突破自己的局限去不断尝试。”
蝌蚪五线谱编译自 nbcnews ,译者 狗格格,转载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