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劳模雷军,从一无所有到人生赢家,他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 小米是我不能输的一件事,我无数次想过怎么输,但要真是输了,我这辈子就踏实了。” —— 天使投资人雷军第一次真正创业,带领豪华团队,高调亮相。
2009年10月,雷军向一直保持密切联系的林斌发出合伙创业的邀请。林斌,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前副院长、工程总监、Google全球技术总监,曾全权负责谷歌在中国的移动搜索与服务的团队组建与工程研发工作。
雷军与其相识于一次Google和UCweb之间的合作。出于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同样的热爱和痴迷,两人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2008年底的一天,当林斌打算创业时,雷军抛出了一个大计划,为什么不做一件更激动人心的事情呢?比如研发一款好用的智能手机。
黄江吉,30岁就成为微软工程院的工程总监。两人熟识源于对Kindle的痴迷,第一次见面就聊了4个半小时,分别的时候,黄告诉雷,如果要做手机,算他一份......
人慢慢聚拢起来。小米的创始团队成员,还包括早期金山的设计总监,后来负责过金山在线、金山词霸的黎万强;曾参与过谷歌3D街景的高级产品经理洪锋;原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还有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
公司4月份成立,用雷军自己的话说,制造手机的经历8天8夜也说不完。
雷军保持了早年的风格,几乎成了小米科技每天走得最晚的人。有一次,雷军在外面演讲回到办公室,还没吃饭,桌上有一份米饭和一碗粥,他举起碗,差不多一秒钟就把粥喝了下去。
他不止一次说,"我挣钱的欲望没有把一个东西做成功的欲望高,要不然我不会写了16年的代码。我40多岁了,该有的也都有了。"
对雷军来说,小米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件事情,干完拉倒!"
六、8年时间从0开始到市值超3000多亿的IPO
上市前夕,雷军曾发布一篇动情的致辞:八年前,几乎没有人相信我们能做好小米。但是谢天谢地,公司有13个人当时喝了小米粥就开始创业。
八年后,当年喝小米粥开始“干革命”的雷军也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时刻。
一家公司从 0 开始到市值超 500 亿港元,这一壮举在中国只用了八年时间。在这个层面来看,雷军是相当了不起。
㈡ 求大话西游开发组简介
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今天的《大话西游2》要先从吴锡桑说起。下面是我找到的些资料。
Fishman,中文名吴锡桑,一个“陌生”的名字,国产网游开发商——火石软件创始人。
“他是我在网络游戏的启蒙老师。”丁磊有段时间常常这样念叨Fishman。
很多人在享受现今绚烂多彩的图形网游时,偶尔也会怀念起1996年前后的网游雏形——文字Mud游戏。
Fishman就是其中一个,不同的是,除了怀念,他还要感恩。
1999年,玩够了《侠客行》、《西游记》等中文MUD游戏后,Fishman开始计划把游戏融入自己的事业中。让兴趣成为自己的事业,是那一代互联网人共同的观点。
是年5月,Fishman联系了他在加拿大的好友、也是编写文字MUD的高手:Micro(梁宇),两人商量要写一款图形MUD游戏:《天下》。
此前,Fishman先后做了两个公司:多媒体软件制作公司飞鹰电脑和软件公司仙童数码。经验与原始资本积累让他跨出了第一步。
12月,《天下》得到100万人民币的投资,Fishman请梁宇出任天夏公司总经理,游戏正式进入开发阶段。
2000年5月,游戏开发完成,Fishman和中文热讯创始人之一Seven(陈仲文)又各向天夏公司投资20万,以保证资金已经出现短缺现象的天夏公司可以正式推出游戏。2000年6月底,中国第一个图形MUD游戏——《天下》推出,仅仅几个月时间,用户就达到数十万人,同时在线玩家数千人。
相比文字Mud,在界面与用户数上,《天下》都取得了突破。
但可惜的是,《天下》生不逢时:当时网游产业链并没有起来,市场规模、收费模式、渠道建设基本都是一片空白。
就像当时典型互联网公司一样,天夏公司走上了“烧钱”之路。
找过联众、问过新浪,Fishman一无所获。正当他为资金发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刚从Nasdaq成功融资了9000万美元的丁磊。
Fishman像捞到救命稻草一样,向丁磊大谈特谈网游市场与前景,丁磊也在看了《天下》的演示后,表示很有兴趣,并把这个想法在网易董事会上做了阐述。
几天之后,丁磊答复,网易不会投资天夏公司。
而是全资收购,而且拒绝Fishman保留部分股份的要求。
“新手”Fishman做了妥协,把自己连同公司一起卖给了网易。
2001年3月,网易正式收购《天下》游戏。此前,丁磊已经把天夏的工作人员搬到了广州天河软件园一个1500平方米的办公室——网易网游业务最初的研发基地。随后,网易以天夏技术人员为班底,开发了新一代的网络游戏《大话西游Online》,并最终成就了今天的网易。
当一切都步入正轨后,Fishman选择了离开。有人说,丁磊不太喜欢作为管理者的Fishman,丁磊更喜欢作为程序员的Fishman。Fishman自己却觉得单纯写程序对自己的儿时梦想并没有多大推动作用,他想的是怎么通过市场、通过自的游戏策划,真正让网络游戏成为一个产业。
一段“孽缘”过后,Fishman对丁磊的评价是:“他有冲劲,说到做到;很努力,加班加点;效率高,决不拖拖拉拉。在网易有很大威信,我很佩服他。”而丁磊也常常说:“Fishman是我在网络游戏的启蒙老师。”
Fishman也只是说火石软件的核心员工曾经参与过《大话西游》的开发。现在,这些人仍然在火石,他们包括庞德光、刘绍锵、曾晔、黄耿承、高玉昆等人。
“《大话西游》2001年推出,推出时间已经超过5年;《梦幻西游》2003年推出,推出时间已经超过3年。一款游戏的生命周期很少超过5年,市场正在寻求替代产品出现。”原金山副总裁王峰也在为“水浒”、“西游”之争摇旗。
举求伯君、周鸿祎之力,Fishman被推上前台,誓与“旧学生、新老师”丁磊一决高下。
丁磊可不是那么容易撼动。起起落落的史玉柱凭借《征途》,拿了回“2006年度IT风云人物”。
领奖时,他说了句谦虚但中肯的话:离丁磊差距还很大。
*********************************************************************************
官方公布的原始开发组:
产品总监:魏剑鸿、黄明、 谢巍、 梁志兵、 郝艳梅、 刘林梅、 王强、 陈俊、唐自银、王翔
这些人已经不复存在,也就是这些人在04年把大话西游推上了王座。
*************************************************************************************
《大话西游OnlineII》是网易公司于2002年6月推出的国人精品RPG网络游戏,其前身是《大话西游Online》。2001年3月,网易正式收购《天下》游戏,并以天夏技术人员为班底,以中国古典浪漫主义小说《西游记》和香港着名系列电影《大话西游》为创作蓝本,以其精致而古色古香的中国画风、丰富的游戏内涵和良好的游戏性等,开发了新一代的网络游戏《大话西游Online》,于2002年1月开始公测,但当时的大话I存在严重的BUG,再加上没有后续开发和脱机外G等因素影响,以致于大话I刚刚问世就遭到毁灭。早期大话I或许只是实验品,网易总结宝贵经验和教训后,在原有大话资源基础上重新开发《大话西游OnlineⅡ》,于2002年6月结束内测开始公测。
㈢ 当《最强大脑》也开始侮辱观众智商
《最强大脑》曾经算得上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它率先将神秘的脑力比赛通过观众能够轻松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很好地让诸多商业大亨、影视巨星以及广大普通观众发出了智商被碾压的惊叹,纷纷对那些脑力精英们敬佩得五体投地。
但是如今它却变味了。
第四季《最强大脑》第一期也可以说是本季最大的看点(或许叫“卖点”更合适),就是“人机大战”,让脑力精英们同人工智能机器人同台PK。
不得不说这个对决还真的很有吸引力。
毕竟前有AlphaGo4:1完胜围棋大师李世石,后有“Master”连胜60局轻松碾压诸多围棋高手(后被证实也是AlphaGo所为)。今年人工智能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连很多像我这样对围棋一窍不通的普通人都在热烈地讨论和关注人工智能的每一次挑战。
《最强大脑》挑在这个时候推出“人机大战”,时机不可谓不好,吸引力不可谓不足。
因为在《最强大脑》舞台上的挑战项目,除了个别比较深奥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观众可以理解的,不像围棋那样,如果不懂就只能看个热闹。
天时地利都占尽了,《最强大脑》这次应该更精彩吧?
但是它却给玩砸了。
它挑选的人工智能是网络的AI“小度”。
这本身没什么问题,关键是节目组的炒作痕迹太过生硬,整个比赛就像是在看一场广告。
没错,就是广告。
首先来看“人机大战”的挑战项目:人脸识别。
这个项目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多次亮相,观众也很喜欢,当然也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呢,Dr.魏却不合时机地加了一句,说这个项目人类比较有优势。
我对AI不太了解,你可别忽悠我。你真的确定AI在人脸识别方面不如人类?
先不说好莱坞大片里那些神乎其神的人脸识别系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脸识别技术在刑侦方面运用的就算不是出神入化,也是比较成熟的了吧?
就连我们常用的网络图片搜索,也早就有了“图片识别”这一功能,能够将用户上传的图片同互联网中其他图片比对,找到最接近的匹配结果。
具体到本次挑战项目上,通过一张儿时照片匹配现在的成人,还有观察现在的成人,从旧照片中找出本人。
我实在是看不出人类在这个项目上有什么优势。也请资深程序员们解答一下,通过扫描人的面部特征,推断他过去或未来的长相到底有多困难?
其次,抛开这个挑战项目不谈。来看看节目组“精心”策划的另一场“撕逼”。
在第三季的《最强大脑》中,最有看点的恐怕是郭敬明的那几场“撕逼”战了吧,风头完全盖过了比赛本身。不知道是不是节目组有意为之,还是确实发生了那样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几场风波确实让《最强大脑》火了一把,毕竟郭敬明的粉丝和冤家那可是数量众多啊。
或许是节目组从中尝到了甜头,开始尝试在节目中自己制造一些话题,意图能够强化节目效果,吸引更多人关注。
想法倒是不错,不过他们的策划恐怕是跟某些垃圾国产剧编剧学的,制造的情节反转生硬得让人想笑。把在座的“国际巨星”汪夫人看得一愣一愣的,估计她内心的想法是“这情节,这演技,也太业余了吧!”
本来说好的让王峰挑一个人去跟“小度”PK,可是鲍橒突然跳出来,意思说“你是主席,你怎么不上!”
然后就是大家都在找借口,互相推脱。
再接着刘国梁又拿出教练范儿大肆说教了一番,陶晶莹又激动的不得了,吼了一堆不知所云的东西。
然后毫无预兆地,三个人又抢着去应战,装出来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又不是让你去炸碉堡,用得着这么视死如归的样子么。
最后Dr.魏还不忘补上一刀,把这解释成人类对机器的恐惧。
真是可笑至极,有啥子好恐惧的,比不过大不了去把它电源拔了、网线掐了不就完了吗。
整个过程就是这么不合情理,完全不照顾观众的感受,自己在那嗨得不行,到后来还把这场可笑的比赛上升到捍卫人类尊严高度的上去了,真是服了。
至于比赛本身,看都不用看,结果肯定是“小度”赢。要是它输了,后面就再也没法上台了。
前面说了,它可是本季的最大卖点啊,第一期就被KO掉了,那还怎么玩。你见过哪个电视剧主角第一集就OVER了。
所以比赛结果没啥好操作的。
节目组也明白这个,所以在比赛过程中又整出了个“双胞胎”梗,章子怡挑了个双胞胎姐妹中的其中一个(不知是刻意安排还是无意为之),王峰没看出来,“小度”一下子给了两个结果出来,两个结果的相似度差别只有万分之一。
我就想问,既然不是相同概率,那么“小度”为啥不只提交一个概率高的那个答案,而非要提供两个答案?
它不懂挑战规则吗?显然不是,还是人为操作的结果。目的就是要引出双胞胎这一看点。
要是严格评审的话,“小度”提交两个结果,直接就可以判定它错了。你在做单选题的时候选两个答案,你说能给你几分?你要是还骄傲地跟阅卷老师辩解说这两个答案相差只有万分之一,你猜老师会怎么对你。
而综合比赛结果来看,王峰就是输了双胞胎这一题。但是大家却不会怪他,对于普通人来说,光是分清两个双胞胎都够困难的了,还要把她们的童年照片跟现在的真人对上号。除了蒙,好像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既让“小度”赢得磊落,成功晋级脑王决赛;又让王峰输的光彩,保住了人类的面子。真是“高明”。
所以,从以上这些方面来看,本期的《最强大脑》就是一场可笑的闹剧。
可笑之处在于,明明事实都那么明显了,那一帮子人类的骄傲、脑力界的精英还装模装样,就不怕掉身价么?
曾经在《最强大脑》第三季的结尾,主持人来了一番真情感慨,看那意思是《最强大脑》前途未卜,有没有第四季还难说。
我估计是这节目的盈利并没有达到预期,办不下去了。而既然第四季上了,那肯定是有了好的盈利点。
所以,才有了这么一出硬得不能再硬得软广告。
如果《最强大脑》选择继续这么下去,我还是希望它早早完结吧。
味道都变了,还有什么好追的。要单纯地图个乐呵,我为什么不去看某兄弟和某勿扰,人家的娱乐效果和智商下限强多了。
当然啦,没有不要脸,只有更不要脸。
据说某狗的人工智能也要上江苏卫视的另一档大热节目《一站到底》。
要是AlphaGo知道了我们把这些个所谓的AI跟它相提并论,不知道它会不会生气。
㈣ WPS,一个被骂了十几年的国产办公软件鼻祖
金山办公上市,标志着WPS历经31年的历程,最终取得胜利的励志故事。作为科技公司的代表,金山不仅孕育了众多互联网行业的顶尖人才,如小米创始人雷军、蓝港互动创始人王峰、暴风集团CEO冯鑫等,也成为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风向标。
然而,在金山上市之时,它却遭遇了质疑与不解。有人说金山抄袭office,有人质疑600亿市值是否合理,甚至有人认为钱来得太容易。但这些声音背后,很少有人意识到,WPS才是真正的国产办公软件鼻祖。
故事要追溯到1986年,那时求伯君在开发一款文字打印驱动程序时,被四通看中并以2000元的价格购买。随后,求伯君加入四通,与金山老板张旋龙相识。求伯君更专注于程序开发,他立志要研发出一个汉卡装字库和字处理系统,取代WordStar。
张旋龙对求伯君的才华表示赞赏,并提供支持让他专心开发软件。在张旋龙的资助下,求伯君在深圳一间简陋的房间中夜以继日地工作,最终在1988年5月推出了中国首个文字处理系统——WPS。WPS迅速火爆,成为电脑普及前的热门产品,销量高达3W套,批发价2200元,改变了无数打印社的设备。
正是由于WPS的兴起,吸引了一大批程序员加入金山,包括雷军在内的许多人才在这里追逐梦想。然而,1993年微软的出现,给WPS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面临危机,WPS凭借强大的功能和国内市场优势,成功抵御了微软的攻势。
面对微软的收购和高薪聘请,金山坚持自主发展,拒绝了微软的诱惑。在后续的发展中,金山将所有精力投入到Windows系统上的WPS开发上,但忽视了DOS系统上的产品研发,导致市场逐渐被蚕食,销售额下降,金山进入发展低谷。
1995年,金山推出“盘古”办公软件,但在市场预测和产品适应性上出现失误,最终未能与微软抗衡。微软在推出Windows97的同时,宣布捆绑使用Word,导致金山用户转向Word,雷军形容那一年“失去了理想”。
金山并未就此沉沦,求伯君继续坚持开发WPS,2005年WPS2005面世,功能全面超越当时的Word,并宣布个人版永久免费。至今,WPS在功能上已经超越Office,成为国产办公软件的佼佼者。
在市场化浪潮中,金山等企业坚守技术梦想,而它们上市时遭遇的质疑和谩骂,凸显了社会对国产软件的理解和鼓励不足。在外国软件垄断行业、盗版猖獗的背景下,WPS免费提供给所有用户,即便在盈利上远不及Office,仍然展现了坚持与勇气。
这个世界需要更多像金山这样的企业,坚持梦想,推动科技进步。然而,最可悲的不是不被理解,而是用户在使用盗版软件时,却将道德置于高位。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理解和鼓励的声音,支持国产软件,共同推动科技行业的健康发展。
㈤ 分享回顾|新岁序开,2023 和Jina AI共同码梦
在充满开放协作精神与全球影响力的 Jina AI 开源社区里,开发者们相聚一堂,通过技术连接彼此,共同创造价值。就在昨晚20点,Jina AI 社区举办了一场名为“Nice Meet You·兔年迎新面对面”的活动,汇聚了8位合作伙伴,与100多位社区开发者以及4000多位线上观众,共同回顾了2022年的成果,并展望了充满希望的2023年。
接下来,我们将为您梳理活动中的精彩分享。
前“兔”无量
回顾2022与展望2023
活动首日,Jina AI的联合创始人兼CTO王楠博士为我们分享了Jina AI在产品生态和社区发展上的重要进展。自2022年1月9日开源DocArray的第一个版本,Jina AI团队与全球开发者一起,为多模态AI贡献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让多模态数据操作更加便捷和高效。随着社区的不断成长,Jina AI在这一年中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与服务,包括支持Kubernetes云原生环境的Jina 3、面向多模态AI系统的CLIP-as-service、DALL·E Flow、DiscoArt、Fintuner等,致力于支持最新的AI范式,成为AI领域的开源模范。
CLIP-as-service负责人王峰博士
在CLIP-as-service的分享中,王峰博士详细介绍了Jina框架如何升级Bert-as-service,推出CLIP-as-service这一跨模态编码服务,支持多种CLIP模型,并提供Pytorch、ONNX、TensorRT推理引擎。通过一键式云端部署模型,为用户构建生产就绪服务提供了稳定、高效、All-in-one的开源框架。此外,CLIP-as-service还通过在线GPU推理服务,免费向用户开放,实现了每秒处理400个图像或文本的高速性能,确保了服务的高可用性和可靠性。
Finetuner负责人王博
王博博士分享了Finetuner的发展历程,从本地框架到云端微调服务的转变,旨在利用最少的训练数据适应不同下游任务需求。Finetuner 0.7版本支持3D模型微调,提供16卡并行训练,大大提升了微调效率。此外,Finetuner还支持Server Posting,用户无需将数据上传至Jina AI Cloud,即可在本地环境中完成微调任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灵活性。
社区运营负责人Lisa
运营团队强调了社区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与多家技术社区合作,如在3月举办的Impact Tech She Can活动,支持技术行业女性发展,以及1024程序员节的开发者嘉年华,展示了社区成员的多样性和活力。未来,社区活动将更注重与开发者互动,共创技术传播平台,Office Hours和J-Tech Talk等月度活动将继续促进知识共享和协作。
设计负责人Kelly
设计团队致力于将Jina AI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有趣、新颖的设计传递给开发者社区。齿轮、巧克力块和小火箭等元素象征着Executor、Document和Flow,激发创意,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感。未来,团队将继续更新周边产品,为社区成员提供更多个性化的选择,如宠物周边等,让Jina AI的周边产品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社区合作伙伴茶话会
活动邀请了与Jina AI合作的四家社区代表,分享了与Jina AI合作的亮点活动,如“Z世代程序员脱口秀”和“Hello World, Hello Kitty”,展示了Jina AI对社区成员个人情感价值的关注。
大展鸿“兔”
明星成员们分享了他们使用Jina AI产品的有趣体验和新奇想法,从低代码游戏编辑器YAHAHA到AIGC领域创业公司OpenArt,再到数字化咨询公司Thoughtworks,展示了Jina AI在不同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潜力。
全新“兔”破
最后,Jina AI公布了2023年社区全新项目JCAP,旨在为开发者提供成长机会和资源支持,包括Jina AI工程师的导师资源、限定款专属周边以及参与各项活动的优先名额。此外,将举办黑客马拉松,让全球开发者共同展示技能、学习新知识并获得奖励。对于感兴趣的同学,活动提供了二维码报名通道。
随着昨晚活动的圆满结束,Jina AI社区成员们共同展望了更加光明的未来。在新的一年里,Jina AI与全球开发者将继续携手前行,共同创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