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皇帝的命令什么时候成了“圣旨”
大概说说我知道的。诏书用于皇帝布告天下的文书。周代,君臣都可以用诏字。秦始皇统一六国,称皇帝,自称曰朕。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汉承秦制,其命令分为策书、制书、诏书、戒书。唐朝有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七种形式。而西周时的“诰命”与“敕命”在此时专指帝王授官、封赠的命令。
元代又恢复使用。宋基本上承袭唐代制度。元代以蒙古语为国语,故以“国语训敕者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诏书。在某种意义上圣旨称谓开始使用与元。明代用诏书宣布重大政令或训诫臣工。清承明制,诏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中间为主文,结尾则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布告中外,咸使闻知”为多。诏书以外,清代还有制辞(即制书)。其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等。
元朝诏书的行用范围基本上都属于重大事件,需要布告全国,“咸使闻知”者。也可以说,诏书是元朝诏敕类文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元诏书在文体方面,使用典雅的汉文文言(只有个别例外),骈体为主,偶用散文。辞藻华丽,多用典故,以显王朝“文治”形象。这些方面基本继承前代“王言”的传统。范围如下:1重大典礼,建国号、皇帝即位、改元、立后、建储、接受尊号、上皇太后尊号、追尊已故皇帝皇后庙谥、加封岳镇海渎等。2重大赦宥,因平叛、天灾、典礼等原因举行全国普遍性的大赦,即颁发赦诏。因重大典礼颁布的赦诏,实际上就与典礼诏书合一。因吐蕃僧侣做佛事而采取的临时、局部性赦宥,似乎不在颁发赦诏之列。3重大政治兴革,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政策、措施出台亦专门颁发诏书。4重大征伐。5重大人事任命,主要限于任命右、左丞相,其余官员如御史大夫官至从一品,地位仅稍逊于丞相,其任命亦只用“制”,不用诏。6重大诛罚,在元朝似乎主要是一些“大罚”用诏书,“大赏”则不然。如封王可谓“大赏”,其封拜文书却不称诏而称为制。7重要对外文书。
元朝圣旨的概念,较之诏书相对复杂一些,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以皇帝名义下达的命令,包括上边说的诏书和宣命(制书)在内,皆可称为圣旨。狭义“圣旨”概念,以蒙古语宣谕,用蒙古文记录颁发的皇帝命令,译为汉文。元朝“以国语训敕”的圣旨同诏书相比有一个基本特点,即据事直录,往往直接引用奏事原文和具体事例,并未刻意提炼、润饰,而是较多地保留了决策文书的原始形态。与诏书相比,圣旨内容涵盖的范围远为广泛,小大不拘。
另一个相关概念“玺书”。与圣旨相似,玺书的概念也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上,凡是盖有皇帝玺印的下发文件都可称为玺书。其中,应当包括诏书、圣旨(狭义)、宣命(或制书)。广义的玺书大体上相当于广义的圣旨,但不包括未形成书面文件的口传圣旨。同样,狭义的玺书也与狭义的圣旨相近,尤其被多用以指称那些内容较为琐细的圣旨文书。玺书大体上涉及,田土、户口、金银铁冶、增余课程、进贡奇货、钱谷、选法、词讼、造作等。实际上都是近臣就某些具体的琐事乘隙奏请,得到皇帝首肯之后,书写盖玺下发的圣旨。在很多场合下,玺书就是圣旨的同义词。
册书或者策书。册在《说文解字》中的本义为“符命”,亦通“策”。汉有策书,唐有册书,主要用以封拜诸侯王、三公、立后建嫡、宠命尊贤,总的来说属于以皇帝名义下达的诏令文书范畴。从元以后,册文只有祝册、玉册、立册、谥册四种(谥册只包括为已故皇帝上谥号,不包括给臣下赐谥)。这四种册文虽以皇帝名义颁发,但都是纯粹的礼仪应用文字,似已不具备由上达下的特征。正因如此,在撰写册文的同时,还要另撰为此事布告全国的诏书。诏书、宣命(制书)有时被笼统称作圣旨、玺书,却不见有册文被称为圣旨、玺书。严格上讲,应将册文排除在诏敕类文书之外,因为这时候并不用于下达传播,只是礼仪性质的文书,也许还有备案凭证作用。
宣敕或称制敕,是元朝的人事除授和封赠文书。自一品至五品为宣授,则以制命之,三品以下用金宝,二品以上用玉宝,有特旨者(左右丞相)则有诰词。六品至九品为敕授,则中书牒署之。宣、敕的分别,以五、六品之间为界。宣要加盖皇帝的玺印(玉宝或金宝),敕则只由中书省宰相签署。唐朝的七种,如按事大小区别,则可归为制、敕两类。唐朝用于人事除授方面,五品以上为册授及制授,六品以下为敕授及旨授。不过唐朝(还有宋朝)制敕的内容所涉广泛,元朝以后制敕则只限于人事除授和封赠。“宣”作为一种诏敕文书类型,出现较晚。“宣”本来只是“宣付出外”的意思,并非文书专称。随着枢密院制度的发展,皇帝经由枢密院下发的旨令被称为宣,与经由中书下发的敕地位相当。到金,“宣”的含义已有变化,与枢密院无特别关系,而可泛指皇帝的圣旨。金朝皇帝最重要的印玺,就叫“宣命之宝”。金人说“宣则王言亲谕”,两者有地位高低之别,可以看作宣是皇帝对下级官吏的亲自过问的文体。到了元以后就基本混用了
❷ 为什么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而皇后的命令称为"懿旨"
圣旨就不用解释了
解释为何太后的旨意为何叫“懿旨”?我国历代统治者对公文都有明确的规定。秦代上行文为奏,下行文为制、诏。汉代上行文区分为四品:章、奏、表、议;下行文分为四类:策书、制书、诏书、戒书。魏晋南北朝公文同前代大略相似。隋代公文大都是梁代定制。唐代下行公文有六:制、敕、册、令、教、符;上行公文也有六:表、状、笺、启、辞、牒;平行公文有三:关、移、刺。
宋代公文上承唐代体制,种类更趋繁杂。元代公文略有变化,如诏令称圣旨,命令称令旨,指令称懿旨,并增加了一些新的文体,如行移、申状之文。
所以对于皇帝的诏令称为圣旨,对于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或指令称为懿旨.
另解释懿字:
懿
yì
(1)
(形声。从壹,恣声。“壹”表示专一。本义:美好)
(2)
同本义 [fine]
懿,美也。――《尔雅》
好是懿德。――《诗·大雅·庶民》
斯则前世之懿事。――《三国志·吴主传》
茂学懿文。――白居易《斐度中书舍人制》
以就懿德。――《后汉书·列女传》
(3)
又如:懿盛(因皇室宗亲而名位显盛);懿范(美好的风范。多用于赞扬妇女美德);懿明(德高智明);懿士(有美德的人)
(4)
大 [great]。如:懿度(大度);懿伟(伟大)
(5)
深 [deep]。如:懿筐(深筐)
懿德
yìdé
[virtue] 美德
林虑懿德,非礼不处。――《后汉书·钟浩传》
懿德高风,令人景仰
懿行
yìxíng
[exemplary conct] 善行
懿旨
yìzhǐ
[empress's order] 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
黄门传懿旨曰:“太后特宣大将军,余人不许辄入。”――《三国演义》
懿
yì ㄧˋ
美好(多指德行,指有关女子的):嘉言~行。~范。~德。~旨(皇后或太后的诏令)。
郑码:BWRW,U:61FF,GBK:DCB2
笔画数:22,部首:心
❸ 古代皇帝的命令,敕,诰,诏,旨有何区别
皇帝下达的文书,有制,诏,诰,敕,册,祭文,祝文,谕,旨,寄信,电旨等。
钦定大清汇典:“凡大典礼,宣示百寮,则有制辞。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蠡宪,则有诏有诰。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曰诰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曰敕命。谕告外藩及外任官坐名敕,传敕曰敕谕”。“凡朝廷德言下逮,宣示百官曰制”。凡诏,敕,谕等一类的诏令文书,载有天子之言的都叫制辞,其开首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凡国家大事须布告臣民的用诏书。诏书的格式,起首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始,最后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结束文尾书下诏的年月日,加盖“皇帝之宝”。诰是以上告下之意,凡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发给诰命。敕是告诫之意,也作敕书,凡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用敕命。敕谕的用途有三:1.敕任官员,如任督,抚,学政,盐政,织造,提督,总兵等,发给坐名敕书;任布政使,按察使,道员,运同等,发给传敕。2.敕谕臣民;3.敕封或谕告外藩。皇帝册封王宫后妃等用册文。祭文,祝文是皇帝祷告天地山川和祭奠大臣的文书。谕旨之分,凡“特降为谕。因所奏请而降者为旨。其或因所奏请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为谕”。寄信是皇帝授命军机大臣寄发的机要谕旨,“诰诫臣工,指挥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行经略大将军,钦差大臣,总督,巡抚,学政,行督办军务大员,各省提督,都写“军机大臣字寄”。行盐政,关差,藩,臬,都写“军机大臣传谕”。清末有了邮政电报,有些谕旨用电报拍发,称“电寄”或“电旨”。
❹ 秦始皇,命为制,令为诏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秦始皇采纳了群臣的建议,发教令称为“制书”,下命令称为“诏书”。
出自《秦始皇本纪》,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
节选原文: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译文:
我们恭谨地跟博士们商议说:“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贵。”我们这些臣子冒死罪献上尊号,王称为“泰皇”。发教令称为“制书”,下命令称为“诏书”,天子自称为“朕”。秦王说:“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位号,称为‘皇帝’,其它就按你们议论的办。”
(4)皇帝的命令称为扩展阅读
《秦始皇本纪》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动为中心,逐年叙写,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通篇读来,不仅给人以历史的原貌,还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两代帝王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
写秦始皇,首先简要地历数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调兵遣将,乘胜进击,并吞六国的过程,中间穿插记叙了粉碎嫪毐吕不韦集团、李斯上书谏逐客、尉缭献计、荆轲行刺等事件。
然后依次叙写他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举了诸如议帝号、改历法服色、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陆梁地、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咸阳宫关于学古与师今的一场大辩论、焚书坑儒等;另一方面又列举了秦始皇不惜巨资派人入海求仙、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随意杀戮无辜等。
《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史记》的史书创作,该着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❺ 古代皇子发的命令叫什么
古代皇子发布的命令叫“教令(皇太子专用)”或者就叫“令”。
在古代,皇帝下旨称“圣旨”、而太后、皇后下旨都称为“懿旨”、而皇太子下的命令就叫“教令”。其他王爷、皇子下的命令就叫“令”(令是一种不是很正式的说法)。
在古代,虽然皇太子和皇子也有权发布某种命令,但是一般情况下,对于国家政令来说,太子和皇子都不能直接的下命令,因为他们不算是政府官员。除非皇帝命令太子或者皇子负责监国(皇太子)或者政府某项事物,他们才能对其他政府官员下命令。这种时候皇太子发布的命令就叫太子教令。其他则称呼为令。
皇子:皇帝的儿子。
❻ 皇帝命令的不同称谓
皇帝命令传旨的一般叫圣旨,就是天子的旨意的意思!
❼ 5173中国古代皇上发布的诏令叫做“圣旨”,皇后发布的诏令叫什么
懿旨。
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公文都有明确的规定。秦代上行文为奏,下行文为制、诏。汉代上行文区分为四品:章、奏、表、议;下行文分为四类:策书、制书、诏书、戒书。魏晋南北朝公文同前代大略相似。隋代公文大都是梁代定制。
唐代下行公文有六:制、敕、册、令、教、符;上行公文也有六:表、状、笺、启、辞、牒;平行公文有三:关、移、刺。
宋代公文上承唐代体制,种类更趋繁杂。元代公文略有变化,如诏令称圣旨,命令称令旨,指令称懿旨,并增加了一些新的文体,如行移、申状之文。
所以对于皇帝的诏令称为圣旨,对于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或指令称为懿旨。
(7)皇帝的命令称为扩展阅读:
“圣旨”和“懿旨”的权力大小:
1、圣旨是最高的旨意,是皇权的代表,是朝廷大政令的唯一合法依据,体现的是最高行政权和最高裁判权。
2、只有在一些特殊时期(皇帝去世或年少),懿旨和令旨能起到暂时替补的作用,但当皇权恢复正常后,就只允许圣旨“一人之言”。
3、历史上偶有太后和皇帝不和的情况,太后若能压制皇帝,那么懿旨在宫廷内的影响力就很大。然而,若太后所传之令关乎政事,则仍应以圣旨的形式颁行,懿旨在法律地位上,是不能与圣旨相提并论的。
❽ 皇上下的旨意是不是都统称圣旨
严格来说不是的,皇上的旨意分两种,一种是经过大臣商议确定比如丞相、三省等等权力机构核实颁布的,这个叫圣旨,皇帝直接下发不经上述部门同意的,叫中旨,可以接受可以不接受,看那个大臣的胆子了,一般都会接受的,而且统称也都是圣旨,除非皇帝和大臣的关系很差才会出现中旨的情况~
❾ 古代君王的命令称为“诏”,那么王侯的命令呢
是令
早时只有帝王的命令、文告才能称“令”。商周时代则称为训、誓、诰、命,战国时代将训、誓、诰、命统称之为“令”。秦以后改“令”为“诏”,“令”则限于皇后和太子下达的文告。汉代以后,诸侯王发布的命令称为“令”,以后又将官府发布的命令,都称为“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