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菲特選股的技巧是什麼有哪些標准
巴菲特選股的技巧和標准有這些:
1.投資的上市公司基本面必須非常好,處於壟斷地位,市場佔有率很高;
2.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比較單一,專注某個行業的龍頭企業;
3.選股的標準是通過市盈率進行估值,估值如果被低估,分批買入並長線持有。
巴菲特作為股神,它的投資方式早已經公布給世界,但真正能夠擁有巴菲特這樣投資格局的人,基本上沒有,這也是巴菲特投資成功的真正原因。巴菲特選股的方法其實並不復雜,選壟斷企業的龍頭公司,財務報告簡單易懂,能夠持續盈利的企業,如果被市場低估就開始分批買入並長線持有。
三、低位大量買入長線耐心持股
巴菲特最厲害的就是長線持股,大家應該知道巴菲特買入股票之後,基本上就不會怎麼關注股票的走勢,堅定的長線持有,股價達到他心中的理想價位之後才可能賣出,而且這種持股時間長達很多年,這是很多投資者都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這種持股耐心是巴菲特獲得的關鍵。
❷ 巴菲特投資公式
凈現金流貼現
想理解並使用它必須有一點財務知識作基礎
沒有人能准確地計算出一個企業的真正內在價值(即使是巴菲特),差不多就行了
最近,一直閱讀和思考巴菲特的文字。已經考完會計,第4次讀 《巴菲特給股東的信》的時候和以前的感覺大有不同。以前都停留再理解巴菲特的一些看法的層面,但是到底怎麼計算一個公司的價值,怎麼去具體判斷一個股票是否有巨大的投資價值的問題上我是糊塗的。我最近一直思考的問題就是巴菲特是怎麼計算的。巴菲特採用的是計算企業內在價值的方法,具體採用的是現金流量貼現法。
我認為巴菲特理念關鍵在於保證內在價值的相對准確性,然後通過比較內在價值和市場價值,看是否有足夠的安全空間,來決定是否購買!保證內在價值的准確性需要兩個條件。
1.優秀企業,能夠保證現金流量的穩定和增加,這是計算內在價值的關鍵!
2.能力圈:自己能夠理解的范圍,堅持只做自己理解的企業!只是計算現金流量的關鍵!
順便說下什麼是巴菲特眼中的優秀企業!應該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它是顧客需要的;2被顧客認為找不到替代品;3不受價格上的限制
我覺得中國滿足這樣條件的茅台算一個!巴菲選中的包括 可口可樂 吉列 富國銀行等。
我們不如這樣反問一下,給你100億和最優秀的管理人員,你能在可樂和酒上面打敗可口可樂和茅台嗎?這一個比較好的證明方法!
巴菲特喜歡的就是用適合的價格購買進優秀管理人員管理的優秀的穩定企業。這里有2個重點,合適的價格和優秀企業,這兩個問題是相互關聯的!巴菲特的所有關於公司的要求都是為了能夠可靠的預計企業未來可以產生的現金流量,如果沒有這一前提,計算出的企業價值將是非常不可靠的。如果不是優秀的企業,什麼價格都談不上合適!因為你無法確定企業的未來!巴菲特的一切理念都是為了爭取更為可靠的估值,這也是巴菲特不斷強調能力圈的原因,只有自己能夠理解的業務和企業才能夠計算出准確的現金流量!
巴菲特採用的現金流量貼現法,巴菲特認為這是一種能夠准確估計公司內在價值的方法。但是這是以計算優秀企業為前提的!
這種方法的重點問題有2個,一個就是公司現金流量,一個就是貼現率,貼現率就是無風險利率。巴菲特認為貼現率為美國30年期國債的利率。現在要解決的現金流量的問題,採用的間接法編制的現金流量的數據,一般計算中採用的是 (1)公司凈利潤+(2)折舊費用,折耗費用,攤銷費用和某些其他現金費用.但是巴菲特認為這個華爾街時興的東西並不能真實反映公司的現金流量,這樣也就無法評價公司的價值,巴菲特認為公司的現金流量應該是 (1)公司凈利潤+(2)折舊費用,折耗費用,攤銷費用和某些其他現金費用-(3)企業為維護其長期競爭地位和單位產量而用於廠房和設備的年均資本化開支。
第三點的判斷比較重要,這里設計到一個關鍵詞語「能力圈」,巴菲特只堅持做自己了解的企業。為什麼呢?前面已經說過,提高計算內在價值的准確性!只有自己了解的企業,我們才有能力准確的判斷(3)企業為維護其長期競爭地位和單位產量而用於廠房和設備的年均資本化開支。這個是基於我們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和分析水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定要有自知之明!
下面舉例來估計巴菲特的計算過程,更多過程有待思考和研究。因為企業關於(3)企業為維護其長期競爭地位和單位產量而用於廠房和設備的年均資本化開支。我無法具體判斷,所以用企業的凈利潤代替!就是假設折舊費用和真實的發生費用相等,就是前面的費用(2)和費用(3)相當。巴菲特在1988年投資可口可樂.
以下資料來源於《沃倫巴菲特之路》羅伯特著,有修改
未來現金流量預測:1988年現金流量為8.28億美金,1988年後的10年間,以15%的速度增長(前7年實際為17.8%),正是優秀的企業性質,保證了現金流量的穩定,到第10年,現金流量為33.49億美金。從1988年後的11年起,凈現金流增加為5%.
貼現率:以1988年的3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9%為標准。貼現率是個會變動的數據。
估值結果:
1988年可口可樂公司股票內在價值為483.77億美金。
如果假設現金流量以5%的速度持續增長,內在價值依然有207億美金(8.28億美金除以9%-5%),
比1998年巴菲特買入時可口可樂股票市值148億美金還要高很多!這里使用的公式和前面10年後使用的公司相同,為現金流量現值=持有期末現金現值/k-g,k為貼現率,g為增長率,該公式在k小於g時候使用。
下面對k大於g的計算進行說明,也就是增長率為15%的前10年的計算過程。11年後的計算使用上面提到的公式。
預期年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估計穩定現金流 9.52 10.95 12.59 14.48 16.65 19.15 22.02 25.33 29.13 33.5
復利現值系數 0.917 0.842 0.772 0.708 0.650 0.596 0.547 0.502 0.46 0.422
年現金流量現值 8.74 9.22 9.72 10.26 10.82 11.42 12.05 12.71 13.41 14.15
現金流量總量為 112.5 億
10年後的現金流量總量為 第11年現金流量為35.17億
35.17/9%-5%=879.30億,為折現到10年底的現值。摺合為現值879.30/0.4224=371.43億
得出內在價值為483.9億,區間為207億到483.9億之間!
復利現值系數可以查表也可以自己計算,本例中 第一年為1/1.09,第2年為1/1.09*1.09以此內推!
❸ 在股市裡巴菲特是怎樣選股的
巴菲特選股主要注重價值選股,他首先會考慮的是這支股票的價格的估值是多少,一般是固執比較偏低的,價值比較高的股票買入
❹ 巴菲特選股原則有哪些
1. 心中無股:很多人是天天看股價,天天想股價,天天做差價,而我發現,巴菲特的做法則完全不同:不看股票看公司,不想價格想價值,不做投機做投資。與很多人眼裡只有股價行情相比,巴菲特做的不是股票,而是像投資入股合夥做生意一樣,是真正的投資:「你買的不是股票,而是公司。」
2. 安全第一:很多人是要錢不要命,為了賺錢寧願進行巨大投資,巴菲特卻強調安全第一,賺錢第二,在賠錢可能很小、贏利可能性很大時才會出手。巴菲特說:「安全邊際是投資成功的基石。」而安全邊際往往出現在股市大跌、優秀的公司股價大跌之時。一般人喜歡追漲殺跌,巴菲特正好相反,人棄我取,人取我予。
3. 選股如選妻:很多人選股十分輕率,頻繁換股,巴菲特諷刺為股市「一夜情」,他本人卻是選股如選妻:「我們尋找投資對象的態度和尋找終身伴侶的態度完全相同。」我將其總結為三點:慎重的態度,嚴格的標准,極少的數量。
4. 知己知彼: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巴菲特投資選股極少虧損,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只選那些自己非常熟悉、非常了解、非常有把握的優秀公司股票。他一再強調投資的第一原則是能力圈原則:「能力圈的大小並不重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邊界才是至關重要的。」我將其概括為三大選股戒律:不能不選,不熟不選,不懂不選。
5. 一流業務:巴菲特說:「我們堅持尋找一流業務的公司。」而普通投資者判斷公司業務是否一流的最簡單有效的辦法是抓住最核心的關鍵點:品牌。一流業務的核心體現是一流的品牌,而一流的品牌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名牌、老牌、大牌。
6. 一流管理:巴菲特尋找的公司不僅要有一流業務,還要有一流管理。他告誡我們:「在收購公司和買入股票時,我們想要購買的目標公司不僅要業務優秀,而且還要有非凡出眾、聰明能幹、受人敬愛的管理者。」巴菲特很多時候是喜歡那個公司的管理者才購買該公司的股票的。我將巴菲特對管理者的要求歸納為德才兼備,尤其是道德方面要求很高,要誠實、真誠、忠誠,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老」: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
7. 一流業績:巴菲特說:「我只喜歡那些事實證明具有持續贏利能力的企業。」推動股價長期持續上漲的,最終只有一種力量:贏利持續增長。我研究發現,業績推動股價上漲的過程和運載火箭推動衛星上天的過程是非常相似的。一家上市公司的股價就像衛星,推動它的贏利就像運載火箭,而且也可以分為三級,第一級是毛利,第二級是凈利,第三級是未分配利潤。巴菲特要求的一流業績要符合三個標准:高毛利率、高凈資產收益率,高未分配利潤股價轉化率。
8. 價值評估:巴菲特有句名言:「你付出的是價格,而你得到的是價值。」價值投資的關鍵就是你得到的價值是否遠遠大於你付出的價格。而價值投資最大的困難是,價格很清楚,但價值卻很不清楚,只能自己進行大概的評估。主要的價值評估方法一般基於三個方面:資產價值、贏利能力、現金流量。巴菲特認為,根據自由現金流量進行價值評估才是最正確的方法。
9. 集中投資:非常流行的投資方法是分散投資,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而是要買很多股票,每隻股票都只買一點兒,這樣看上去似乎更穩健,賺錢會更多。而巴菲特卻反對分散投資,主張集中投資:「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投資應該像馬克•吐溫建議的那樣,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然後小心地看好這個籃子。」「我們的投資僅集中在少數幾家傑出的公司身上,我們是集中投資者。」我認為巴菲特的集中投資原則類似於集中兵力的軍事原則,通俗地說就是大賭大贏,但這需要三個條件:大贏需要大智,大賭需要大勇,大成需要大忍。
10. 長期投資:巴菲特開玩笑說自己用屁股賺的錢比用腦袋賺的更多,其實就是因為他比別人都更能拿得住:「我最喜歡持有一隻股票的時間是:永遠。」長期持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我總結巴菲特之所以能夠長期持有一隻股票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秘訣是三心:決心,死了都不賣;信心,不賣更賺錢;恆心,漲跌都不賣。但需要說明的是,巴菲特長期持有且一直不賣的只是極少數股票,很多股票巴菲特也會在持有幾年後及時賣出。
❺ 巴菲特選股的標準是什麼
對於巴菲特來說,「三要三不要」是他投資的重要理念。
巴菲特指出,一要投資那些始終把股東利益放在首位的企業。巴菲特總是青睞那些經營穩健、講究誠信、分紅回報高的企業,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股價波動,確保投資的保值和增值。二要投資資源壟斷型行業。從巴菲特的投資構成來看,道路、橋梁、煤炭、電力等資源壟斷型企業佔了相當份額,獨特的行業優勢能確保效益的平穩。三要投資易了解、前景看好的企業。巴菲特認為凡是投資的股票必須是自己了如指掌,並且是具有較好行業前景的企業。不熟悉、前途莫測的企業即使被說得天花亂墜也毫不動心。
三個「不要」在某種意義上更為關鍵:不要貪婪,不要跟風,不要投機。
看看巴菲特,1969年整個華爾街進入了投機的瘋狂階段,面對連創新高的股市,巴菲特卻在手中股票漲到20%的時候就非常冷靜地悉數全拋;2000年,全世界股市出現了所謂的網路概念股,巴菲特卻稱自己不懂高科技,沒法投資,一年後全球出現了高科技網路股股災。
巴菲特常說,擁有一隻股票,期待它下個早晨就上漲是十分愚蠢的。
❻ 巴菲特的選股十二定律是什麼
巴菲特從多年投資經驗中,總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規律和策略,即著名的「十二定律」。
1.企業定律,又分為三條:
(1)企業必須簡單且易於了解。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財務上的成功與他對自己所做投資的了解成正比,只有全面了解一家企業,投資者才能有的放矢,巴菲特在他幾十年的經營中擁有的企業全都在他的「競爭優勢圈』吶,他都有高度的了解。而圈外的企業,投資潛力再大他也絕不涉足。
(2)企業過去的經營狀況必須穩定。巴菲特認為,重大的變革和高額的報酬是難以交匯的,那些長期以來都持續提供同樣商品和服務的企業往往才是報酬率高的企業。
(3)企業長期前景必須看好。巴菲特很重視尋找那些擁有特許權的企業。所謂特許權就是指該企業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具有穩定的消費需求,沒有近似替代產品。這樣的企業可以持續提高價格而獲取利潤,即使在供過於求,或潛能尚未完全利用的情況下,也不會失去市場佔有率或銷售量,而且這樣的企業往往擁有經濟商譽,有較高的耐力承受通脹帶來的影響,即使經濟不景氣或經營管理不善也仍可生存。
2.經營定律,又分為三條:
(1)經營者必須理性。巴菲特欣賞那些將現金盈餘投向能使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計劃里的經營者,他認為那些在找不到這樣的計劃時勇於將盈餘歸還股東的經營者才真正為股東服務,才有理性。
(2)經營者必須對股東誠實坦白。巴菲特認為只有完整詳實地公布營運狀況,並像公開自己的成功一樣勇於討論自己失敗的經營者才值得信賴。而他自己作為董事長,也正是這么做的。
(3)經營者應當有勇氣抵抗盲從法人機構。有許多經營者會因為盲從而失去理性,損害了股東的利益。巴菲特認為,能獨立思考、抗拒依附他人的經營者才有競爭力。
3.財務定律,又分為三條:
(1)考察股東權益報酬率,而非每股盈餘。因為在企業保留上一年盈餘增加資本的情況下,只有前者考慮了公司逐年增加的資本額,才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經營績效。
(2)計算「股東盈餘」,尋找高毛利率的公司。巴菲特認為,原來意義上的會計盈餘由於各公司資產不同而缺乏可比性,只有將折舊損耗和分期推銷費用加上凈利減去資本支出,由此得到的股東盈餘才可反映企業價值。而高毛利率則不僅反映出企業的強大,也反映出經營者控製成本的精神。
(3)對於保留的每一元錢盈餘,確定公司至少已創造了一元錢的市場價值。在此巴菲特採取的方法是將凈收入減去股利得出保留盈餘,再找出公司現在與10年前市價的差價,兩者加以對比。 在採用這些量化指標時,巴菲特是將4或5年的財務平均值作為衡量對象的。他認為長期平均值才可以真正說明問題。
4.市場定律,又分為三條:
(1)計算企業實質價值。巴菲特選擇那些簡單穩定的企業,以保證所有數據的高度確定性,之後預期在企業的生命周期中未來的現金流量,用30年美國政府公債利率加以折現。他並不加上風險溢酬,他用最保守的方法來估計企業價值,以降低風險。
(2)以顯著的價值折扣購入該股票。在購進價格和企業價值之間一定要有一個「安全邊際」,這個「安全邊際」的緩沖效果可以保證他不受到公司未來現金流量變動的影響。因此,當一些大企業暫時出現危機或股市下跌時,就是他毫不猶豫大量買進的時機。
(3)長期持有並管理手中的股票,耐心等待企業的成長。
事實上,由於巴菲特堅守自己的定律,他很少能同時發現三家以上可讓他有信心的企業,所以他常常將大得驚人的資金集中投資在幾種股票上。購入股票之後,巴菲特總是長期甚至打算永久持股,而這些股票總是回贈給他豐厚的利潤。「因為我把自己當成是企業經營者,所以我成為更優秀的投資人;因為我把自己當成是投資人,所以我成為更優秀的企業經營者。」正是因為時刻意識到這種雙重身份,巴菲特才不會去關心股票的漲跌,也不會為了眼前有利可圖而拋售手中好的股票,而是專注於企業的經營管理,充分了解企業。他相信傑出的績效總有一天會反映到股價上去。他的投資經營方式也值得一提,他並不尋求大規模的轉變,也不全盤控制,他提供長期資金並監督公司,讓經營者繼續執行公司的政策。這種「關系投資」模式果然為巴菲特贏得了巨額利潤。
❼ 巴菲特是如何選股的
談投資不談巴菲特 ,如同談足球不談貝利,談籃球不談喬丹;尤其是談價值投資, 巴菲特不能不談,不能不多談,不能不深談。 投資一定要講巴菲特,學投資一定要學巴菲特,巴菲特是全球公認的最成功的投資大師。巴菲特在美國《財富》雜志1999年年底評出的「20世紀八大投資大師」中名列榜首,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投資者」,他創造了三個投資方面的世界之最: 一是收益率最高:從1965~2006年,他管理的伯克希爾公司投資收益率是3?611倍,是同期美國股市標准普爾指數漲幅的55倍以上。 二是賺錢最多:2006年巴菲特以519億美元名列《福布斯》全球第二大富翁。 三是捐錢最多:2006年巴菲特把個人財富的85%捐給了慈善基金會。 小學畢業也能學巴菲特 其實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策略一點也不復雜。越是真理越簡單,任何一個普通人都能學習。 一不需要高智商。巴菲特說:「投資並非智力競賽,智商高的人未必能擊敗智商低的人。」 一不需要高智商,二不需要高等數學,三不需要高學歷,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小學畢業的普通投資者都能學習掌握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策略。 投資更成功,生活更快樂 我很喜歡榮毅仁先生的座右銘,就是他父親榮德生先生所撰的對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我想深思其上聯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巴菲特的選股理念:巴菲特確定選股目標同樣是「發上等願」,只選擇那些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最優秀上市公司股票;巴菲特並不奢望市場經常會有最好的投資機會,只求「結中等緣」,耐心等待市場普遍不看好這家公司股票而低估其股價時大量買入;巴菲特選股之認真慎重可謂「享下等福」,他認真分析公司多年經營歷史,慎重預測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即使是最差的情況下也能確保合理的贏利,而不是只想著獲得暴利而過度冒險導致徹底失敗。 我想深思其下聯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巴菲特的選股操作:巴菲特選股時對贏利能力的要求是「擇高處立」,贏利能力不高根本不選;巴菲特只選擇那些業務過去具有長期持續穩定性的公司,只喜歡非常穩定不太容易發生變化的行業和公司,可謂是「就平處坐」;巴菲特喜歡那些未來具有長期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幾乎可以確定未來肯定會發展得更好,而且業務增長的空間很寬廣,企業的銷售收入和贏利水平將會持續「向寬處行」。 尤其是「享下等福」意味著不貪,這是投資人在選股時的第一大戒律,也是人生幸福的第一大戒律。巴菲特選股時只是追求合理的報酬卻並不奢望暴利。巴菲特一生投資追求的並非大富大貴而是他投資過程中用智慧證明自身價值的快樂,而這種工作態度卻正是他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所在。事實上,古往今來所有成就傑出的人士,無一不是追求最大程度地把事情做到最好,而同時最大程度地遠離貪婪和享受。越是不貪和無私卻越是富貴逼人,越是貪婪和自私卻越是越貪越窮。
❽ 巴菲特選股思路是什麼
選產業
「我喜歡的是那種根本不需要怎麼管理就能掙很多錢的行業。他們才是我想投資的那種行業。」———巴菲特
巴菲特在產業選擇中重點關注兩大方面:一是產業吸引力,主要表現在產業平均盈利能力上。二是產業穩定性,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變化程度上。
產業吸引力
巴菲特的投資經驗表明,產業吸引力是股票投資中產業選擇的首要標准。巴菲特以其曾經投資的百貨零售業與電視傳媒業進行了產業吸引力比較:雖然許多零售商曾經一度擁有令人吃驚的成長率和超乎尋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但是零售業是競爭激烈的行業,這些零售商必須時時保持比同行更加聰明,否則突然間的業績急速下滑就會使得他們不得不宣告破產;相比較而言,作為電視傳媒業的地方電視台即使由水平很差的人來經營管理,仍然可以好好地經營幾十年,如果交由懂得電視台經營管理的人來管理,其報酬將會非常高,其根本原因在於不同產業因特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吸引力。
產業穩定性
巴菲特投資策略的最大特點是持股經常達幾年甚至十幾年之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堅信他所投資的企業和產業在未來長期內具有很強的穩定性。
巴菲特的產業分析經驗表明,主業長期穩定的企業往往盈利能力最強,而企業的主業之所以長期穩定,根本原因在於其所在的產業具有長期穩定性。而那些經常發生重大變化的產業,如高科技產業和新興產業等,巴菲特則從不投資。
巴菲特的產業選擇經驗表明,決定產業長期穩定性的產業演變對於投資分析非常重要,在這里主要採用波特提出的產業演變基本分析框架。產業演變將導致產業吸引力及產業平均投資回報率的重大變化,相應企業對於產業演變的戰略反應是否適當將導致企業競爭優勢發生較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