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進價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公式:進價=售價-【售價*利潤率】,售價=進價/利潤率,利潤=售價-進價,利潤率=(售價-進價)÷售價,售價=賣出去的價格,進價=買商品的價格。
例如:
買一台電腦花費3000元(進價)。
賣出去的價格是3500元(售價)。
3500-3000=500(利潤)。
乘法:
①求幾個幾是多少。
②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
③求物體面積、體積。
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是多少。
除法:
①把一個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
②求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
③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
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⑵ 進價1100,加上30%的利潤,我銷售出去,這個怎麼算金額是多少
成本利潤率的話比較簡單,先說不涉及稅款的(成本+成本×30%)
如果有消費稅和增值稅(成本+成本×30%)÷(1-消費稅率)×(1+增值稅率)
如果你說的是毛利,第一個括弧變成(成本÷70%)
營業稅類似第二行
當然,如果牽涉到費用和其他稅費那更復雜,可以設未知數列方程求解
⑶ 請問當如果有毛利率、進價如何計算出銷售來,有沒有相關的公式急急!!!
毛利率=(售價-進價)/售價*100%
售價=進價/(1-毛利率)
⑷ 公式:進價等於什麼
進價=售價-【售價*利潤率】
售價=進價/利潤率
利潤=售價-進價
進價決定的因素包括:「采購及銷售人員的素質與談判技巧,買賣雙方的實力,供需的狀況,付款條件,其他交易的條件與要求,供應商的地區性營銷策略,供應商的獲利狀況,及買方的市場定位,或進貨數量,原材料價格,匯率」等等。「含稅進價」在電腦系統上是指扣除「折扣」後的進貨價格。
(4)銷售進價演算法擴展閱讀:
進價金額核算,是以進價總金額控制實物負責人(或櫃組)經營商品進、銷、存情況的一種核算方法。
它的核算特點是:商品購進後,登記按實物負責人設置的庫存商品明細賬,只記進價金額,不記數量;商品銷售後,按實際取得的銷售收入,貸記「商品銷售收入」賬戶,平時不結轉商品銷售成本,定期進行實地盤點,查明實存數量,用最後進價法計算並結轉商品銷售成本。
⑸ 銷售利潤應該怎麼算
銷售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比如一瓶醋進價3元,賣價5元,利潤是5-3=2元。
產品銷售收入扣除產品銷售成本就是產品銷售利潤,它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新創造的產品價值的一部分。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產品銷售利潤的數額,是以銷售收入的大小和成本的高低為轉移的,而銷售收入的大小和成本的高低,又取決於企業增產節約的情況和生產技術以及經營管理工作的水平。
地位:
銷售利潤是企業在其全部銷售業務中實現的利潤,它包含主營業務利潤。銷售利潤永遠是商業經濟活動中的行為目標,沒有足夠的利潤企業就無法繼續生存,沒有足夠的利潤,企業就無法繼續擴大發展。
不少企業老闆面對市場激烈的競爭,面對超低利潤的產品銷售局面,一籌莫展。可是不降價產品就賣不出去,企業更沒法生存,價格降下來了,產品銷量越來越大,可是利潤越來越小,甚至虧本。
⑹ 銷售成本怎麼算
商品銷售成本的計算程序,有順算和倒算兩種方法。順演算法先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再據以計算期末結存金額;倒演算法先計算期末結存金額,再據以計算商品銷售成本。
順演算法的計算公式: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本期商品銷售數量×進貨單價
期末結存商品金額=期末結存數量×進貨單價
倒演算法的計算公式:
期末結存金額=期末結存數量×進貨單價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期初結存金額+本期增加金額-本期非銷售減少金額-期末結存金額
按照以上計算方法和商品的不同特點,商品銷售成本的計算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購入的商品進價作為出售或發出商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即先購入先銷售。因此,每次發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庫存最久的存貨,期末庫存則是最近購入的商品。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先入庫必須先發出的商品,如易變質的鮮活商品。
根據A商品明細賬資料,7月份的商品銷售成本計算如下:
月內銷售數量為1 300包,按先進先出法計算為:
(400×2.00)+(300×2.20)+(200×2.40)+(400×2.60)=2 980(元)
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80=560(元)
採用先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可以逐筆結轉,不需計算商品單價,但工作量較大,如購進批次多,而單價又各異,則計算工作較為復雜,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簡單的企業。
(二)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是以每種商品庫存數量和金額計算出加權平均單價,再以平均單價乘以銷售數量和期末庫存金額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加權平均單價=(期初庫存金額+本期購入金額)/(期初庫存數量+本期購入數量)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本期銷售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期末庫存金額=期末庫存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例】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
加權平均單價=(800+660+480+1040+560)/(400+300+200+400+200)
=3540/1500=2.36(元)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1 300×2.36=3 068(元)
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36=472(元)
採用加權平均法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比較均衡,計算結果亦較准確,但工作量較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較少,前後進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
(三)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在每次購入商品以後,根據庫存數量及總成本算出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結存金額+購進金額)/(結存數量+購進數量)
【例】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
7月4日進貨後平均單價=(800+660)/(400+300)=2.09(元)
7月7日進貨後平均單價=(1460+480)/(700+200)=2.16(元)
7月19日進貨後平均單價=(1184+1040)/(550+400)=2.34(元)
7月21日進貨後平均單價=(2223+560)/(950+200)=2.42(元)
本月各次銷售商品成本按銷售時的加權平均單價計算如下:
7月13日商品銷售成本=350×2.16=756(元)
7月26日商品銷售成本=500×2.42=1 210(元)
7月30日商品銷售成本=450×2.42=1 089(元)
本月商品銷售成本合計1 300(包) 3 055(元)
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比較均衡,但也存在企業經營商品品種多,每月進銷業務頻繁時計算工作量較大的問題。一般適用於品種簡單,前後進貨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
(四)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實際進價作為計算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每批商品銷售成本=每批商品銷售數量×該批商品實際進貨單價
採用個別計價法,會計部門應按進貨批次設置商品明細賬;業務部門應在發貨單上註明進貨批次;倉庫部門應按進貨批次分別堆放商品。
這種方法便於逐筆結轉商品銷售成本,計算比較正確,但工作量較大,適用於直運商品和進貨批次少、銷售能分清進貨批次的商品。
(五)後進先出法
後進先出法是按照每一種庫存商品的最後購進的商品進價成本作為計算商品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時,先按最後一次購進的進貨單價計算,最後一次購進的商品銷完了以後,再依次向上一次推進計算。
【例】仍以資料為例,用後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和期末庫存商品金額。
月內銷售數量為1 300包,按後進先出法計算:
商品銷售成本
=(200×2.80)+(400×2.60)+(200×2.40)+(300×2.20)+(200×2.00)
=560+1 040+480+660+400
=3 140(元)
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00=400(元)
從上例計算結果看,採用後進先出法,在購進單價持續上升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商品銷售成本為最高成本,而期末庫存金額卻是最低成本,毛利亦為最少。在購進單價連續下降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商品銷售成本為最低成本,而期末庫存金額卻是最高成本,毛利亦為最多。
(六)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一種對商品銷售成本估算的方法。即用估計的毛利率(按上季實際毛利率或本季計劃毛利率)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其計算公式如下:
商品銷售成本=本月商品銷售額×[1-上季實際(或本季計劃)毛利率]
採用毛利率法,計算手續簡便,但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不夠准確,因為這種方法是按照企業全部商品或大類商品計算的。通常只有在季度的第一、第二兩個月採用,季末應選用其他五種成本計算方法中的一種進行調整。一般適宜於經營品種較多,月度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有困難的企業。
⑺ 如何計算銷售成本
銷售成本的計算程序,有順算和倒算兩種方法:
1、順演算法:先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再據以計算期末結存金額; 計算公式:銷售成本=銷售數量×進貨單價期末結存金額=期末結存數量×進貨單價
2、倒演算法:先計算期末結存金額,再據以計算銷售成本; 計算公式:期末結存金額=期末結存數量×進貨單價銷售成本=期初結存金額+本期增加金額-本期非銷售減少金額-期末結存金額。
拓展資料:
銷售營業費用:
一是根據「營業費用」的借方發生額,對照有關憑證,稽查開支是否真實合理,有無超過標准列支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
二是將本期營業費用與上期營業費用進行比較,並將本期各月的營業費用比較,如有重大波動和異常情況應查明原因作出處理。
三是選出重要或異常的營業費用檢查其原始憑證是否合法,會計處理是否正確,檢查有無跨期入賬的現象。
四是核對營業費用有關項目金額與累計折舊、應付工資、預提費用等項目相關金額的勾稽關系,如有不符,要查明原因。
五是檢查營業費用的結轉是否正確、合規,有無多轉、少轉或不轉營業費用,人為調節利潤情況。
商品銷售成本是指已銷商品的進價成本,即購進價格。由於批發商品的進貨渠道、進貨批量、進貨時間和付款條件的不同,同種規格的商品,前後進貨的單價也可能不同。除了能分清批次的商品可以按原進價直接確定商品銷售成本外,一般情況下,出售的商品都要採用一定的方法來確定一個適當的進貨單價,以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和確定庫存價值,據以核算商品銷售損益,以反映經營成果。
⑻ 進價怎麼求
進價核演算法是指庫存商品只按購進價格進行核算的一種方法。這種核算方法的主要特點是:按實物負責人設置庫存商品明細帳。「庫存商品」總賬和明細帳都按進價記帳,只記金額不記數量。商品銷售後,只記銷售收入,平時不結轉商品銷售成本,已銷商品也不從「庫存商品」賬戶轉銷。商品升溢、損耗和價格變動,平時不作賬務處理。
基本介紹
月末或每一批次通過盤點査明實存數量,用最後一次進價計算庫存商品結存金額;倒擠銷售進價成本並據以轉帳。進價核演算法主要適用於經營魚、肉、菜、果等鮮活商品的零售企業。因為鮮活商品易腐爛變質(損耗量大),數量難以掌握,所以不宜進行數量核算;同時,其售價要隨著商品的新鮮程度隨時調整,銷售價格也不易控制,因此不宜採用售價核算。
⑼ 用倒演算法來算 進價加上銷售成本再加上稅 保證一定利潤最後得到零售價格的公式
請設未知數X計算
假設售價為X
(X-40)-(5%+3%+3%+1%)X=0.2X
求得X=58.82元
⑽ 怎麼計算銷售成本
商品銷售成本是指已銷商品的進價成本,即購進價格。由於批發商品的進貨渠道、進貨批量、進貨時間和付款條件的不同,同種規格的商品,前後進貨的單價也可能不同。除了能分清批次的商品可以按原進價直接確定商品銷售成本外,一般情況下,出售的商品都要採用一定的方法來確定一個適當的進貨單價,以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和確定庫存價值,據以核算商品銷售損益,以反映經營成果。 商品銷售成本的計算程序,有順算和倒算兩種方法。順演算法先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再據以計算期末結存金額;倒演算法先計算期末結存金額,再據以計算商品銷售成本。順演算法的計算公式: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本期商品銷售數量×進貨單價
期末結存商品金額=期末結存數量×進貨單價倒演算法的計算公式:期末結存金額=期末結存數量×進貨單價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期初結存金額+本期增加金額-本期非銷售減少金額-期末結存金額按照以上計算方法和商品的不同特點,商品銷售成本的計算方法有以下幾種:(一)先進先出法先進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購入的商品進價作為出售或發出商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即先購入先銷售。因此,每次發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庫存最久的存貨,期末庫存則是最近購入的商品。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先入庫必須先發出的商品,如易變質的鮮活商品。根據A商品明細賬資料,7月份的商品銷售成本計算如下:月內銷售數量為1 300包,按先進先出法計算為:(400×2.00)+(300×2.20)+(200×2.40)+(400×2.60)=2 980(元)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80=560(元)採用先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可以逐筆結轉,不需計算商品單價,但工作量較大,如購進批次多,而單價又各異,則計算工作較為復雜,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簡單的企業。(二)加權平均法加權平均法是以每種商品庫存數量和金額計算出加權平均單價,再以平均單價乘以銷售數量和期末庫存金額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加權平均單價=(期初庫存金額+本期購入金額)/(期初庫存數量+本期購入數量)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本期銷售數量×加權平均單價期末庫存金額=期末庫存數量×加權平均單價[例]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加權平均單價=(800+660+480+1040+560)/(400+300+200+400+200)
=3540/1500=2.36(元)本期商品銷售成本=1 300×2.36=3 068(元)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36=472(元)採用加權平均法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比較均衡,計算結果亦較准確,但工作量較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較少,前後進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三)移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是在每次購入商品以後,根據庫存數量及總成本算出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移動加權平均單價=(結存金額+購進金額)/(結存數量+購進數量[例]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7月4日進貨後平均單價=(800+660)/(400+300)=2.09(元)7月7日進貨後平均單價=(1460+480)/(700+200)=2.16(元)7月19日進貨後平均單價=(1184+1040)/(550+400)=2.34(元)7月21日進貨後平均單價=(2223+560)/(950+200)=2.42(元)本月各次銷售商品成本按銷售時的加權平均單價計算如下:7月13日商品銷售成本=350×2.16=756(元)7月26日商品銷售成本=500×2.42=1 210(元)7月30日商品銷售成本=450×2.42=1 089(元)本月商品銷售成本合計1 300(包) 3 055(元)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比較均衡,但也存在企業經營商品品種多,每月進銷業務頻繁時計算工作量較大的問題。一般適用於品種簡單,前後進貨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四)個別計價法個別計價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實際進價作為計算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每批商品銷售成本=每批商品銷售數量×該批商品實際進貨單價採用個別計價法,會計部門應按進貨批次設置商品明細賬;業務部門應在發貨單上註明進貨批次;倉庫部門應按進貨批次分別堆放商品。這種方法便於逐筆結轉商品銷售成本,計算比較正確,但工作量較大,適用於直運商品和進貨批次少、銷售能分清進貨批次的商品。(五)後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是按照每一種庫存商品的最後購進的商品進價成本作為計算商品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時,先按最後一次購進的進貨單價計算,最後一次購進的商品銷完了以後,再依次向上一次推進計算。[例]仍以資料為例,用後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和期末庫存商品金額。月內銷售數量為1 300包,按後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200×2.80)+(400×2.60)+(200×2.40)+(300×2.20)+(200×2.00)
=560+1 040+480+660+400
=3 140(元)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00=400(元)從上例計算結果看,採用後進先出法,在購進單價持續上升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商品銷售成本為最高成本,而期末庫存金額卻是最低成本,毛利亦為最少。在購進單價連續下降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商品銷售成本為最低成本,而期末庫存金額卻是最高成本,毛利亦為最多。(六)毛利率法毛利率法是一種對商品銷售成本估算的方法。即用估計的毛利率(按上季實際毛利率或本季計劃毛利率)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其計算公式如下:商品銷售成本=本月商品銷售額×[1-上季實際(或本季計劃)毛利率]採用毛利率法,計算手續簡便,但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不夠准確,因為這種方法是按照企業全部商品或大類商品計算的。通常只有在季度的第一、第二兩個月採用,季末應選用其他五種成本計算方法中的一種進行調整。一般適宜於經營品種較多,月度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有困難的企業。以上六種商品銷售成本的方法各有特點,企業應結合業務情況選擇採用。但一經選定,在一個年度內不能隨意更換,以保持年度商品銷售成本計算口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