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贊頌「諸葛亮」的詩詞有哪些
1、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2、八陣圖
唐代: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譯文:三國鼎立你建立了蓋世功績,創八陣圖你成就了永久聲名。江水東流推不轉你布陣石頭,千古遺恨你滅吳失策功未就。
3、詠懷古跡五首·其五
唐代: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譯文:諸葛亮的大名永遠留在天地間他的遺像清高讓人肅然起敬。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籌劃策略,萬代好像鸞鳳高翔,獨步青雲。
伊尹、呂尚難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揮軍隊作戰鎮定從容,讓蕭何曹參都為之失色。漢朝帝位轉移是因為運氣,諸葛亮也難以復興,但他意志堅決,因軍務繁忙而鞠躬盡瘁。
4、書憤五首·其一
宋代: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
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5、閣夜
唐代: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譯文:冬天到了,白天的時間就越來越短;漫天的雪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停住了。天未明時,當地的駐軍已開始活動起來,號角聲起伏悲壯;倒映在三峽水中的星影搖曳不定。
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哭聲響徹四野;漁人、樵夫們在好幾個地方唱起了民歌。(像)諸葛亮和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無論是賢還是愚)都終歸黃土;我眼前的這點寂寥(指郊遊和親人間的慰藉)又算得了什麼呢。
B. 誰知道諸葛亮的《粱父吟》的具體情況
梁甫吟
步出齊門東,遙望盪陰里
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子,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C. "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什麼意思
意思是:鳳凰鳴叫示吉祥,停在那邊高山岡。高岡上面生梧桐,面向東方迎朝陽。
出自西周無名氏《大雅·卷阿》(選自《詩經》),原文節選:
鳳凰於飛,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藹藹王多吉士,維君子使,媚於天子。
鳳凰於飛,翙翙其羽,亦傅於天。藹藹王多吉人,維君子命,媚於庶人。
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菶菶萋萋,雝雝喈喈。
譯文:
高高青天鳳凰飛,百鳥展翅緊相隨,鳳停樹上百鳥陪。周王身邊賢士萃,任您驅使獻智慧,愛戴天子不敢違。
青天高高鳳凰飛,百鳥紛紛緊相隨,直上晴空迎朝暉。周王身邊賢士萃,聽您命令不辭累,愛護人民行無虧。
鳳凰鳴叫示吉祥,停在那邊高山岡。高岡上面生梧桐,面向東方迎朝陽。枝葉茂盛郁蒼蒼,鳳凰和鳴聲悠揚。
(3)諸葛山人編譯的詩經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創作背景,尚有爭議。《毛詩序》認為是召康公戒成王所作;而今人祝秀權認為《大雅.卷阿》作於西周穆王時期。
全詩主旨:
這是一首頌美詩,借君子之游而獻詩以頌,透露出一派雍容祥和的盛世氣象。此詩真實地反映了周代的獻詩現象,是周代獻詩制度的標本。
作品出處: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D. 關於後人寫諸葛亮的詩有那些
1、《閣夜》唐代:杜甫
原文: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譯文:冬天到了,白天的時間就越來越短;漫天的雪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停住了。天未明時,當地的駐軍已開始活動起來,號角聲起伏悲壯;倒映在三峽水中的星影搖曳不定。
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哭聲響徹四野;漁人、樵夫們在好幾個地方唱起了民歌。(像)諸葛亮和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無論是賢還是愚)都終歸黃土;我眼前的這點寂寥(指郊遊和親人間的慰藉)又算得了什麼呢。
2、《峴山懷古》唐代:陳子昂
原文:
秣馬臨荒甸,登高覽舊都。
猶悲墮淚碣,尚想卧龍圖。
城邑遙分楚,山川半入吳。
丘陵徒自出,賢聖幾凋枯!
野樹蒼煙斷,津樓晚氣孤。
誰知萬里客,懷古正躊躕。
譯文:喂飽馬兒來到城郊野外,登上高處眺望古城襄陽。仍因墮淚碑而感到悲傷,又想起孔明的宏偉政綱。城邑從這里遠分為楚國,山川一半入吳到了江東。
丘陵在平原上陡然顯現,聖人賢人幾乎凋亡一空。田野樹木斷於蒼茫煙霧,渡口亭樓在晚氣中孤聳。有誰知道我這萬里行客,緬懷古昔正在猶疑彷徨。
3、《八哀詩·贈左僕射鄭國公嚴公武》唐代:杜甫
原文:
諸葛蜀人愛,文翁儒化成。
公來雪山重,公去雪山輕。
譯文:諸葛亮每個蜀人都愛戴,他是一個文才兼備的人。他來雪山都增重了,他離去雪山變輕了。
4、《遣興五首》唐代:杜甫
原文: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
又如壟底松,用舍在所尋。
譯文:嵇康不得已而死,諸葛亮難覓知音。又好像山底的松樹,用舍在所尋。
5、《武侯廟》唐代:杜甫
原文: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後主,不復卧南陽。
譯文:武侯廟的孔明先生的畫像早已遺落不知何處,整座山空寂只有草木徒長。站在這里好似還能聽到諸葛亮作辭別後主的聲音,可他壯志未酬,病死軍中,再也無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陽了啊。
E. 求一首修改自《詩經》蒹葭 的詩
1.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譯:水鳥應和聲聲唱,成雙成河灘。美麗賢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侶。
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譯:初生蘆葦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結為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另一邊。
3.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譯:桃樹繁茂,桃花燦爛。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國風·衛風·碩人》
譯:淺笑盈盈酒窩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5.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譯:知道我的人,說我心煩憂;不知道的,問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誰害我如此(指離家出走)?
6.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國風·王風·采葛》
譯: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見,猶似三季長。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譯: 我懷戀著倩影,我心傷悲!
8.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譯: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9.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譯: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輕輕飄動。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紛紛飄落。
10.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詩經·國風·鄭風·風雨》
譯:風雨晦暗秋夜長,雞鳴聲不停息。看到你來這里,還有什麼不高興呢?
1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風·淇奧》)
譯:這個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無斑。
1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周南·關雎·序》)
譯: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1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譯:在別的山上的寶石,同樣可以雕刻成玉器。
1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譯:人家送我一籃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報。
1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譯:開始還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終。
16.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譯:野鹿呦呦叫著呼喚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許多好的賓客,鼓瑟吹笙邀請他。
17.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臉如蝤麒,齒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譯:手指纖纖如嫩荑,皮膚白皙如凝脂,美麗脖頸像蝤蠐,牙如瓠籽白又齊,額頭方正眉彎細。微微一笑酒窩妙,美目顧盼眼波俏。
18.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19.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國風·陳風》
譯:月亮出來,如此潔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動人。
20.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魏風.碩鼠)
譯:老鼠老鼠,別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從不把我顧。發誓要離開你,到那舒心地。(這里把剝削階級比作老鼠)
21.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鴻雁。斯干》
譯:潺潺的山澗水,深遠的南山。
晦暗秋夜長,雞鳴聲不停息。看到你來這里,還有什麼不高興呢?
22.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風·淇奧》)
譯:這個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無斑。
23.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周南·關雎·序》)
譯: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2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譯:在別的山上的寶石,同樣可以雕刻成玉器。
25.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譯:人家送我一籃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報。
2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譯:開始還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終。
F. 編譯唐詩宋詞元曲三百首的那個諸葛山人是誰
sh
G. 要諸葛亮寫過的所有詩句和文章。
牆面的三篇文章已經被這位朋友寫過了,我來說出其他的文章:——《卧龍吟》束發讀詩書,修德兼修身,仰觀與俯察,韜略胸中存。
躬耕從未忘憂國,誰知熱血在山林。鳳兮鳳兮思高舉,世亂時危久沉吟。
茅廬承三顧,促膝縱橫論,半生遇知己,蟄人感舉深。
明朝攜劍隨君去,羽扇綸巾赴征塵。龍兮龍兮風雲會,長嘯一聲舒懷襟。
歸去來兮我夙願,余年還做壠畝民。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 天道常變易,運數杳難尋,成敗在人謀,一諾竭忠悃。
丈夫在世當有為,為民播政太平春。歸去來兮我夙願,余年還做壠畝民。
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 隆中對: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氣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不庸,不免於下流。
將苑:
卷一
○兵權
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若將失權,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於江湖,欲求游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
○逐惡
夫軍國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結黨相連,毀譖賢良;二曰侈其衣服,異其冠帶;三曰虛誇妖術,詭言神道;四曰專察是非,私以動眾;五曰伺候得失,陰結敵人。此所謂奸偽悖德之人,可遠而不可親也。
○知人性
夫知人之性,莫難察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將材
夫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飢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苟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埸,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將;氣凌三軍,志輕強虜,怯於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將器
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夙興夜寐,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直而有慮,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將;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飢寒,此萬夫之將;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閑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仁愛洽於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家室,此天下之將。
○將弊
夫為將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禮。
○將志
兵者凶器,將者危任,是以器剛則缺,任重則危。故善將者,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壹意而已。
○將善
將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謂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四欲者,所謂戰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
○將剛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純柔純弱,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勢必亡;不柔不剛,合道之常。
○將驕吝
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判。將不可吝,吝則賞不行,賞不行則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則軍無功,無功則國虛,國虛則寇實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將強
將有五強八惡。高節可以厲俗,孝弟可以揚名,信義可以交友,沈慮可以容眾,力行可以建功,此將之五強也。謀不能料是非,禮不能任賢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濟窮厄,智不能備未形,慮不能防微密,達不能舉所知,敗不能無怨謗,此謂之八惡也。
○出師
古者國有危難,君簡賢能而任之,齊三日,入太廟,南面而立,將北面,太師進鉞於君。君持鉞柄以授將,曰:「從此至軍,將軍其裁之。」復命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退。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署,等勞逸,齊甘苦,均危患,如此則士必盡死,敵必可亡。」將受詞,鑿凶門,引軍而出,君送之,跪而推轂,曰:「進退惟時,軍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將出。」若此,則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主於後。是以智者為之慮,勇者為之斗,故能戰勝於外,功成於內,揚名於後世,福流於子孫矣。
○擇材
夫師之行也,有好鬥樂戰,獨取強敵者,聚為一徒,名曰報國之士;有氣蓋三軍,材力勇捷者,聚為一徒,名曰突陳之士;有輕足善步,走如奔馬者,聚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騎射如飛,發無不中者,聚為一徒,名曰爭鋒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為一徒,名曰飛馳之士;有善發強弩,遠而和中者,聚為一徒,名曰摧鋒之士。此六軍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智用
夫為將之道,必順天、因時、依人以立勝也。故天作時不作而人作,是謂逆時;時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謂逆天;天作時作而人不作,是謂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時,亦不逆人也。
○不陳
古之善理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昔者,聖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至老不相攻伐,可謂善理者不師也。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師,人不幹令,刑無可施,可謂善師者不陳。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謂善陳者不戰。若齊桓南服強楚,北服山戎,可謂善戰者不敗。若楚昭遭禍,奔秦求救,卒能返國,可謂善敗者不亡矣。
○將誡
書曰:「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人力。」固行兵之要,務攬英雄之心,嚴賞罰之科,總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說禮樂而敦詩書,先仁義而後智勇;靜如潛魚,動若奔獺,喪其所連,折其所強,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進如風雨,擊崩若摧,合戰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卑而驕之,親而離之,強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懼者悅之,有叛者懷之,有冤者申之,有強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謀者親之,有讒者覆之,獲財者與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眾以輕敵,不傲才以驕之,不以寵而作威;先計而後動,知勝而始戰;得其財帛不自寶,得其子女不自使。將能如此,嚴號申令而人願斗,則兵合刃接而人樂死矣。
○戒備
夫國之大務,莫先於戒備。若夫失之毫釐,則差若千里,覆軍殺將,勢不逾息,可不懼哉!故有患難,君臣旰食而謀之,擇賢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游於鼎,亡不俟夕矣。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又曰:「預備無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蠆尚有毒,而況國乎?」無備,雖眾不可恃也。故曰:有備無患。故三軍之行,不可無備也。
○習練
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戰,是謂棄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則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故人知勸,然後習之,或陳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卻之,別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萬人,可教三軍,然後教練而敵可勝矣。
○軍蠹
夫三軍之行,有探候不審,烽火失度;後期犯令,不應時機,阻亂師徒;乍前乍後,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斂無度;營私徇己,不恤飢寒;非言妖辭,妄陳禍福;無事喧雜,驚惑將吏;勇不受制,專而陵上;侵竭府庫,擅給其財。此九者,三軍之蠹,有之必敗也。
○腹心
夫為將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無腹心者,如人夜行,無所措手足;無耳目者,如冥然而居,不知運動;無爪牙者,如飢人食毒物,無不死矣。故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沉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謹候
夫敗軍喪師,未有不因輕敵而致禍者,故師出以律,失律則凶。律有十五焉:一曰慮,間諜明也;二曰詰,誶候謹也;三曰勇,敵眾不撓也;四曰廉,見利思義也;五曰平,賞罰均也;六曰忍,善含恥也;七曰寬,能容眾也;八曰信,重然諾也;九曰敬,禮賢能也;十曰明,不納讒也;十一曰謹,不違禮也;十二曰仁,善養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徇國也;十四曰分,知止足也;十五曰謀,自料知他也。
○機形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順也;以智克智,機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勢,三曰情。事機作而不能應,非智也;勢機動而不能制,非賢也;情機發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將者,必因機而立勝。
○重刑
吳起曰:鼓鼙金鐸,所以威耳;旌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以聲,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嚴。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將之所麾,莫不心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善將
古之善將者有四:示之以進退,故人知禁;誘之以仁義,故人知禮;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勸;決之以賞罰,故人知信。禁、禮、勸、信,師之大經也。未有綱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戰必勝,攻必取。庸將不然,退則不能止,進則不能禁,故與軍同亡。無勸戒則賞罰失度,人不知信,而賢良退伏,諂頑登用,是以戰必敗散也。
○審因
夫因人之勢以伐惡,則黃帝不能與爭威矣;因人之力以決勝,則湯、武不能與爭功矣。若能審因而加之威勝,則萬夫之雄將可圖,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卷二
○兵勢
夫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勢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風氣調和;地勢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門幽洞,羊腸曲沃;人勢者,主聖將賢,三軍由禮,士卒用命,糧甲堅備。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勝敗
賢才居上,不肖居下,三軍悅樂,士卒畏服,相議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勸以刑賞,此必勝之徵也。士卒惰慢,三軍數驚,下無禮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敵,相語以利,相囑以禍福,相惑以妖言,此必敗之徵也。
○假權
夫將者,人命之所縣也,成敗之所系也,禍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賞罰,是猶束猿猱之手,而責之以騰捷;膠離婁之目,而使之辨青黃,不可得也。若賞移在權臣,罰不由主將,人苟自利,誰懷斗心?雖伊、呂之謀,韓白之功,而不能自衛也。故孫武曰:「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亞夫曰:「軍中聞將軍之命,不聞有天子之詔。」
○哀死
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飢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三賓
夫三軍之行也,必有賓客群議得失,以資將用。有詞若縣流,奇謀不測,博聞廣見,多藝多才,此萬夫之望,可引為上賓;有猛若熊虎,捷若騰猿,剛如鐵石,利若龍泉,此一時之雄,可以為中賓;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為下賓。
○後應
若乃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先動後用,刑於無刑,此用兵之智也。師徒已列,戎馬交馳,強弩才臨,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敵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沖矢石,爭勝一時,成敗未分,我傷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便利
夫草木叢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無隱,利以潛伏;以少擊眾,利以日莫;以眾擊寡,利以清晨;強弩長兵,利以捷次;逾淵隔水,風大暗昧,利以搏前擊後。
○應機
夫必勝之術,合變之形,在於機也。非智者孰能見機而作乎?見機之道,莫先於不意。故猛獸失險,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蠆發毒,壯士彷徨而失色。以其禍出不圖,變速非慮也。
○揣能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勝負。主孰聖也?將孰賢也?吏孰能也?糧餉孰豐也?士卒孰練也?軍容孰整也?戎馬孰逸也?形勢孰險也?賓客孰智也?鄰國孰懼也?財貨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觀之,強弱之形,可以決矣。
○輕戰
螫蟲之觸,負其毒也;戰士能勇,恃其備也。所以鋒銳甲堅,則人輕戰。故甲不堅密,與肉袒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探候不謹,與無目同;將帥不勇,與無將同。
○地勢
夫地勢者,兵之助也。不知戰地而求勝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狹,蔓衍相屬,此車騎之地;依山附澗,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淺土平,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蘆葦相參,竹樹交映,此槍矛之地也。
○情勢
夫將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謀而情緩者。是故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喜利者,可遺也;仁而不忍者,可勞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謀而情緩者,可襲也。
○擊勢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敵情而後圖之。凡師老糧絕,百姓愁怨,軍令不習,器械不修,計不先設,外救不至,將吏刻剝,賞罰輕懈,營伍失次,戰勝而驕,可以攻之。若用賢授能,糧食羨余,甲兵堅利,四鄰和睦,大國應援,敵有此者,引而計之。
○整師
夫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於用。所謂整師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逼,前後應接,左右應旄而不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矣。
○厲士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贍之以財,則士無不至矣;接之以禮,厲之以信,則士無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畫一,則士無不服矣;先之以身,後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小善必錄,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勸矣。
○自勉
聖人則天,賢者法地,智者則古。驕者招毀,妄者稔禍,多語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賞於無功者離,罰加無罪者怨,喜怒不當者滅。
○戰道
夫林戰之道:晝廣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設伏,或攻於前,或發於後。叢戰之道:利用劍楯,將欲圖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場,五里一應,偃戢旌旗,特嚴金鼓,令賊無措手足。谷戰之道:巧於設伏,利以勇斗,輕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後,列強弩而沖之,持短兵而繼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戰之道:利在舟楫,練習士卒以乘之,多張旗幟以惑之,嚴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設堅柵以衛之,順其流而擊之。夜戰之道:利在機密,或潛師以沖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亂其耳目,馳而攻之,可以勝矣。
○和人
夫用兵之道,在於人和,人和則不勸而自戰矣。若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下謗議,讒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取勝於匹夫,況眾人乎?
○察情
夫兵起而靜者,恃其險也;迫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眾樹動者,車來也;塵土卑而廣者,徒來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半進而半退者,誘也;杖而行者,飢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幣重而言甘者,誘也。
○將情
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飢;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
○威令
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紂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穰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東夷
東夷之性,薄禮少義,捍急能斗,儀山塹海,憑險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樂,未可圖也。若上亂下離,則可以行間,間起則隙生,隙生則修德以來之,固甲兵而擊之,其勢必克也。
○南蠻
南蠻多種,性不能教,連合朋黨,失意則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侖,東至洋海,海產奇貨,故人貪而勇戰。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戰,不可久師也。
○西戎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處,米糧少,金貝多,故人勇戰斗,難敗。自磧石以西,諸戎種繁,地廣形險,俗負強很,故人多不臣。當候之以外釁,伺之以內亂,則可破矣。
○北狄
北狄居無城郭,隨逐水草,勢利則南侵,勢失則北遁,長山廣磧,足以自衛,飢則捕獸飲乳,寒則寢皮服裘,奔走射獵,以殺為務,未可以道德懷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漢不與戰,其略有三。漢卒且耕且戰,故疲而怯;虜但牧獵,故逸而勇。以疲敵逸,以怯敵勇,不相當也,此不可戰一也。漢長於步,日馳百里;虜長於騎,日乃倍之。漢逐虜則齎糧負甲而隨之,虜逐漢則驅疾騎而運之,運負之勢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戰二也。漢戰多步,虜戰多騎,爭地形之勢,則騎疾於步,遲疾勢縣,此不可戰三也。不得已,則莫若守邊。守邊之道,揀良將而任之,訓銳士而御之,廣營田而實之,設烽堠而待之,候其虛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謂資不費而寇自除矣,人不疲而虜自寬矣。便宜十六策:http://ke..com/view/1011676.htm
----------------------------------------------------------------------
馬前課:http://hi..com/love3guo/blog/category/%C2%ED%C7%B0%BF%CE
H. 有關諸葛亮的詩詞(三國外的)
勉縣定軍山武侯墓
1.水咽波聲,一江天漢英雄淚;
山無樵採,十里定軍草木香。
清.(嘉慶間漢中知府)趙洵題
漢水的波濤聲如悲泣哀鳴,一江河水滿是天下有志之士懷念諸葛亮的淚水;
武侯墓古跡周圍的樹木不遭踐毀,十里定軍山內盡見草木繁茂花果清香。
2.隕將星於五丈原頭,司馬尚警餘烈;
扶漢祚於三分天下,卧龍不虧宗臣。
嘉慶丁卯(公元1807年),知沔縣事,山東泰安范掄策題
諸葛亮死在五丈原上,曾使司馬懿追兵受警而遺留下了慌恐不安;
匡扶蜀漢帝業於鼎立之中,諸葛亮不愧是世所敬仰的名臣。
3.銅雀台荒,七十二疑冢安在;
定軍山古,百千載血祀常新。
清(嘉慶,涇陽知縣)馬學賜題
漳河邊的銅雀台早已荒廢,傳說中曹操的七十二座假墳哪裡在;
定軍山雖然十分古老,千百年來到山下血祭武侯墓總覺得非常新鮮。
4.王業不偏安,兩表於今懸日月;
臣言當盡瘁,六軍長此駐風雲。
民國二十一年(1993)二月,漢中綏靖司令、戶縣趙壽山出巡經此,展謁武侯墓,題書並敬制楹聯。
為了蜀漢帝業不偏據一方而自安,諸葛亮上書的前、後《出師表》於日月同輝;
諸葛亮說要竭盡勞苦,親率朝廷的軍隊長駐漢中,以對付天下變幻的局勢。
5.前書案,後筆峰,看幾畝青疇,數千載隆中宛在;
襟軍山,帶沔水,留一抔黃土,四百年漢祚猶新。
虛白道人李復心
從前面的書案梁,到後面的筆峰山,看起來武侯墓只有幾塊蔥郁的土地,但數千年來,使人覺得彷彿古隆中就在這兒;
武侯墓襟連定軍山,旁帶沔水,留下了諸葛亮一捧黃土之墳,在四百年來的漢代國統制度中,好象是十分新鮮的事情。
6.數畝疏筠,山光猶擬南陽卧;
幾林翠柏,鵑血常啼蜀道難。
清.嘉慶.沔縣知縣馬充剛題
武侯墓畝古跡中青竹稀少,山色之光,好象是諸葛亮再卧南陽;
武侯墓幾林翠柏里鵑鳥常啼,嘴中流血,仍在叫蜀漢事業艱難。
7. 我居白河水東,與南陽原系比鄰,知當日避難躬耕,人號卧龍,自況管樂,未出茅廬即名士;
公葬定軍山下,為漢中留此勝跡,壽終時對眾遺命,地卜嘶馬,墓勿丘壠,能禁樵牧是佳城。
民國十五年(1926)中秋(八月),宛東唐河縣清優附生(府、縣儒學生員之一學名)王恆�題
我住在白河水邊,東面與南陽原是近鄰,知道當年諸葛亮為避戰爭災難而在南陽隱居親耕,時人稱他卧龍先生。他自比管仲和樂毅,還沒出草廬,就已經是很有名望的人士;
諸葛亮還葬在定軍山下,為漢中地區留下了武侯墓名勝古跡。他臨死時曾對大家遺命,墳地要佔卜選擇,不得喧噪,不壘墳冢,並能禁止砍柴、放牧,才是理想的墓地。
8.大業定三分,伊呂洵堪稱伯仲;
奇才真十倍,蕭曹未許比經綸。
光緒戊寅(公元1878)仲冬(十二月),長安信士潘矩墉題。
諸葛亮全力輔佐弱蜀,使之與魏、吳形成三分天下,其盛大業績與功名,實在可以和伊尹、呂望比肩而論;
諸葛亮是真正完美少有的特殊人才,蕭何與曹參二人也不可能比得上他的政治才能。
9.漢祚難延,忠魂痛裂三分鼎;
軍山在望,高冢靈通八陣圖。
光緒癸未(公元1883)仲冬(十二月),署沔縣典史(主管縣獄及捕盜的官職)街泉(亦名街亭,甘肅秦安縣隴城鎮。馬謖失街亭處)馮錫齡敬題
蜀漢的帝業難以延續,使諸葛亮忠君的靈魂仍痛心天下分裂成為三足鼎立;
定軍山舉目在望,高高的武侯墳墓似靈應貫通著諸葛亮推演的八卦陣法。
10.古石幽香名士骨;
蒼松翠柏老臣心。
光緒戍子(公元1888)仲冬,豫章(今江西南昌)蕭執中題
古老的碑碣石刻,散發出諸葛亮高尚氣質與品格的清香;
青綠色的松柏樹,象徵著諸葛亮忠於蜀漢帝業的高傑心靈。
11.故國不歸,山河未遂中原志;
忠魂猶在,道路爭瞻漢相墳。
嘉慶七年(公元1802)夏,欽命陝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陝西全省司法之官職)文濡題
諸葛亮死後不歸葬於故鄉,是因為沒能完成統一河山的志願;
諸葛亮忠君的靈魂還在,過往的行人都爭相瞻仰拜謁武侯墓。
12.生為興劉尊漢室;
死猶護蜀葬軍山。
光緒庚辰(公元1880)冬,蜀州(今四川崇慶縣)李士瑛題
諸葛亮生前一切都是為了興復劉氏帝業而尊敬事奉蜀漢王室;
諸葛亮死後仍然為保護蜀漢國土和事業而遺命葬漢中定軍山下。
13.二表竭忠臣,鞠躬盡瘁不負南陽三顧;
一心扶漢祚,拓土開疆卒書正統兩朝。
嘉慶七年(公元1802)夏,欽命提督、甘肅全省軍門(一省之最高武官)楊遇春題
前、後《出師表》竭盡了諸葛亮的忠心。恭敬謹慎,不辭勞苦,為的是不辜負劉備茅廬三顧之恩;
一心扶持蜀漢帝業,擴展、開辟疆域和領土,終於使史籍記載了劉氏國統的劉備、劉禪父子兩代。
14.雖知天定三分鼎;
猶竭人謀六齣師。
清.麥鳳岐題
諸葛亮雖然知道魏、蜀、吳三國鼎立是不可抗拒和改變的客觀規律;
但是,他仍然竭盡人為的謀略,六齣祁山進行伐魏而力求統一。
15.隱居求其志,行義達其道,王業偏安炎漢恨三足鼎立;
扶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鞠躬盡瘁大星落五丈原頭。
同治五年(公元1866),知沔縣事(知縣)浙江莫增奎題
諸葛亮深居不仕為追求自己的志向,多行義事為達到道德標准。他恨的是漢代的帝業編居一方,不能統一,成為三分天下;
諸葛亮受託孤之命而扶持幼少的君主,攝一國之政事全力輔佐蜀漢帝業。謙恭謹慎,不辭勞苦,死在了五丈原頭。
3>.勉縣武侯祠
1.兩漢以來無雙士;
三代而後第一人。
清.嘉慶(沔縣知縣)馬允剛題
諸葛亮自西漢、東漢以來沒有匹敵者;
夏、商、周之後,諸葛亮是第一個傑出人才。
2.日月高懸處師表;
風雲長護定軍山。
清.馬履泰書
諸葛亮的《出師表》象太陽和月亮一樣放射著光輝;
大自然的風和雲長期保護著定軍山下的武侯墓。
3.此地始終關大漢;
何年將相似先生。
清.光緒西蜀駱成驤題
漢中這個地方,始終關系著漢朝的基業和前程;
什麼時候的文武官吏,才能又類似於諸葛孔明先生。
4.兩漢之間見儒者氣象;
三代而下有王佐經綸。
乾隆乙卯(公元1759)科進士,工部侍郎四川長壽韓鼎晉題
西漢、東漢之間,可以見到知識淵博的學者氣質與情態;
夏、商、周以後,有諸葛亮這樣輔佐帝王事業才能的人。
5.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
仰風流於遺跡萬古清高。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十二月,馮玉祥題於南京行營
諸葛亮為成就蜀漢統一大事業,他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一生小心謹慎;
仰慕先賢崇高遺風於武侯祠,諸葛亮是永遠不慕榮利而潔身自好的人傑。
6.大名垂宇宙;
遺像肅清高。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仲秋(九月),於右仁書
諸葛亮的大名流傳在天地萬物之間;
諸葛亮的遺像肅穆、清正而高大,使人敬仰。
7.扶漢心堅,惟謹慎乃能擔當事業;
伏龍譽早,必深潛而後騰綽雲霄。
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二月,天津徐通久書
諸葛亮意志堅定地匡扶蜀漢帝業。但是,只有謹慎小心,才能擔當起這樣重大的事業;
諸葛亮早年就有了崇高的聲譽和名望。他必然是隱居深藏後才能騰躍,去施展志向和才能。
8.未定中原,此魂何甘歸故土;
永懷西蜀,飲恨遺命葬軍山。
戍子冬日廣州書抄
諸葛亮沒有完成北定中原而統一河山的志願,其魂魄怎能甘心歸葬於家鄉故土?
為了永遠懷念、留戀蜀漢帝業,諸葛亮含恨遺命而葬於漢中的定軍山下。
9.羽扇綸巾天下士;
文經武緯後人師。
清道光(五年至十七年,公元1825——1837)陝西總督,增太子太傅(皇太子的老師)、兵部尚書(掌管全國軍事的最高官職),四川崇慶(縣人)楊遇春撰
諸葛亮手持羽扇,頭戴綸巾,瀟灑從容地指揮軍事,不愧是天下的名士;
在治理國家的文武才能方面,諸葛亮堪稱為後代人的師表和典範。
10.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懸力;
魚如得水,六齣誠為盡瘁衷。
清:王鼎豐題
領兵打仗要以攻心為上策。三足鼎立中,諸葛亮依賴此戰術竭力瓦解敵方懸殊的軍事力量;
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情投意合,有所依靠。諸葛亮六齣祁山竭盡勞苦,完全是為了盡內心的忠誠。
11.萃靈爽於一堂,國之忠臣,家之孝子;
享明煙於億代,前有烈祖,後有慈孫。
清嘉慶:李復心題
武侯祠內聚集了諸葛亮父子的靈魂與精英之氣。他們堪稱為蜀漢國家之忠臣,諸葛氏族家庭的孝子;
供奉祭獻神明的煙火世代相傳。前面有諸葛亮這樣功業顯赫的祖先,後面有諸葛瞻、諸葛尚這樣忠孝的子孫。
4>.勉縣五丈原諸葛廟
一詩二表三分鼎;
萬古千秋五丈原。
一對二表三分鼎
六齣七縱八陣圖
——題陝西歧山五丈原諸葛廟
此聯選取諸葛亮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為本聯社會意象的支點,以數字為紅線串引之。全聯採用數字羅列並置的構圖方法,讀來的簡潔有力、精確具體,再現和褒揚了諸葛亮的卓越功績和傳奇人生。
5>.成都武侯祠
1.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
這兩句是從祠內清人書刻杜甫《古柏行》詩碑摘出來的。意思是回憶以前繞道成都錦亭的東邊,曾經見到劉備和諸葛亮的祠廟並列在一處。「閟宮」出自《詩經》,這里借指祠廟。原句本非律體,不能用平仄對仗格律衡量。
2.合祖孫,父子,兄弟,君臣,輔翼在人綱,百代存亡爭正統;
歷齊,楚,幽,燕,越,吳,秦,蜀,艱難留廟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近人劉咸滎(字豫波)撰書。
上聯是說昭烈廟中合祀的諸人,體現了祖孫(劉備與劉諶)、父子(關羽、張飛與其子關興、張苞)、兄弟
(劉備、關羽、張飛)、君臣(劉備與其文武群臣)的各種關系,他們意在輔佐翼護蜀漢,維系人倫綱常,爭得歷代封建王朝統治相沿的正統(正統是歷代統一天下、一系相承的系統,和偏安、僭偽是相異的)。
下聯是說劉備在東漢末年黃巾後,起兵與群雄爭奪江山,經歷了齊(今山東)、楚(今湖北、湖南)、幽燕(今河北、北京)、越吳(今浙江、江蘇)、秦(今陝西)、蜀(今四川)等地,最後才在蜀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立國是很艱難的。後人為立祠廟,使他們一堂上下共傳千古。
3.使君為天下英雄,正統攸歸,王氣鍾樓桑車蓋;
巴蜀系漢朝終始,遺民猶在,霸圖余古柏祠堂。
清人完顏崇實撰書。
上聯:陳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載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使君本系使者的尊稱,後代常用來指州郡長官,劉備曾為豫州牧即州長官,故稱使君)。又載劉備屋舍東南角有一株桑樹高五丈余,遠望如車蓋,時人說他家有王氣。作者據此說劉備是天下英雄,為漢王朝正統攸(所)歸,樓桑如車蓋就是王氣所鍾(聚集)的明證。
下聯:史稱劉邦創立漢朝,先從漢中還定三秦,然後統一天下,劉禪在成都降魏,漢朝才最後滅亡,所以說巴蜀關繫到漢朝的始終。遺民還在,懷想當年霸業,只剩這座古拍森森的祠堂了。
4.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淚灑山河,志在五倫存正軌;
縱極王侯非富貴,英靈照天地,身經百戰為斯民。
近人劉咸滎撰,今人黃雅荃補書。
上聯說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為兄弟,具有至性真情,他們浴血奮戰爭取江山,立志要維護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倫的道德准則和禮法正軌。
下聯說他們後來雖然分別作了王侯,卻不是為了貪圖富貴,而是英光靈氣,照臨天地,不恤身經百戰,只為造福人民。
5.兄弟君臣一時際會,當年鐵馬金戈,樹神旗而開西川大業;
祖孫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畫棟,崇廟貌而志後漢丕基。
清人張清夜撰,今人方濱生補書。
上聯是說劉備和關羽、張飛及文武群臣遇合在一起,躍馬橫戈,轉戰疆場,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才樹立起堂堂正正的大旗,在西川開創了蜀漢的帝業。
下聯是說蜀漢王朝祖孫父子英明賢良,足以流勞百世。今日大殿里紅色的楹柱,彩繪的棟梁,庄嚴雄偉的氣象,尚標志著蜀漢當年宏偉的基業。
6.生不視強寇西來,天意茫茫,傷心慟灑河山淚;
死好見先皇地下,英姿凜凜,放眼早空南北人。
近人劉咸滎撰,今人劉東父補書。
這副對聯懸掛在劉龕前,贊美他英勇殉國的壯烈精神。劉諶是劉備的孫子,劉禪的第五子,曾封北地王。史載魏軍進逼成都,劉禪束手無策,准備投降時,劉諶憤激地諫說:「若理窮力屈,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指劉備),無奈劉禪不聽,諶便哭訴於備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故聯文頌美他生不忍見到強敵曹魏軍隊來到西川,但天意難說(指劉禪不聽忠言),只得痛哭流涕,殺身殉國,去見劉備於地下。這樣英勇壯烈、大義凜然的氣概,當然是早沒有把南吳北魏的人看在眼裡的。
7.三顧頻煩天下計;
一番晤對古今情。
董必武同志撰書。
上聯摘錄杜甫《蜀相》詩原句,意思是劉備曾三次拜訪諸葛亮於隆中(今湖北襄陽),不辭辛勞地向他請教賓士天下的大計。諸葛亮提出的策略具見於《隆中對》,主要是分析天下大勢,先取荊州、益州、安撫南方,內修政治,外聯東吳,北伐曹魏,統一全國。
下聯是作者贊美他們這番晤對,縱論古今大勢,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奠定了以後事業的基礎,古今傳為美談。
8.志見出師表;
好為梁父吟。
郭沫若同志撰書。
《出師表》是諸葛亮統軍伐魏時上給蜀漢後主劉禪的奏章,他平生的志向抱負都體現在裡面。《梁父吟》是一種古樂府曲調,並非如有些書所說全屬葬歌類。諸葛亮在隆中時,喜愛吟誦這支歌曲,以抒發他憂國憂民的懷抱。傳說他曾寫過一首《梁父吟》的歌詞,裡面有感慨不平的意思。
9.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
近人游俊撰書。
上聯是說諸葛亮的兩個《出師表》酬答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情誼,因為裡面提出了用人唯賢,賞罰嚴明的治國方針,體現了竭智盡忠興復漢室的願望,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下聯是說諸葛亮的《隆中對》足以流傳千秋萬世而不朽,因為裡面提出了蜀漢建國治國的整個方針策略。
10.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今人沈尹默摘句並書。
這副聯語摘自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上句贊揚諸葛亮的大名長垂宇宙而不朽(古說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下句頌美諸葛亮是國家元老重臣,遺像端肅清高,令人十分敬仰。
11.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今人馮灌父摘句並書。
這副聯語從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摘來,意思是諸葛亮經邦濟國的政治軍事才能,比商初名相伊尹、周初名相呂望,只在伯仲兄弟之間,不相上下。伊尹輔佐成湯、太甲兩代,呂望輔佐文王、武王兩代,勛勞特著,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兩代,情況亦極相似。至於說到老謀深算,指揮如定,則比漢初相繼為相的名臣肖何、曹參,更高一著。
12.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
仰風流於遺跡,萬古清高。
近人馮玉祥撰書。
上聯是說成就大業必須兢兢業業,謹慎從事,諸葛亮一生可為典範。
下聯是說今日晉謁武侯祠,瞻仰武侯風采,感到真如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所說:「宗臣遺像肅清高」,「萬古雲霄一羽毛」。諸葛武侯的豐功偉績,高風亮節,是足以流傳萬古的。
13.親賢臣,國乃興,當年三顧頻煩,始延得漢家正統;
濟大事,人為本,今日四方靡騁,願佑茲蜀部遺黎。
清人馮煦撰,今人郝謙補書。
上聯用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及杜甫《蜀相》詩「三顧頻煩天下計」語意,說劉備能三顧茅廬,重用諸葛亮這樣才德兼備的賢臣,始得創建蜀漢,延續了劉邦創業,劉秀中興的劉氏王朝的正統。
下聯本劉備「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語意,說人民才是一切事業得以成就的根本,今日四方多難,願能
保佑四川人民得享安寧的生活。「四方靡騁」出自《詩經》「我觀四方,促促靡所騁」。靡的本義是無,四方靡騁即四方多難無處馳騁,黎即黎民,指一般人民。
14.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清末權四川鹽茶使者雲南劍川趙藩撰書。
這副對聯總結了諸葛亮軍、政兩方面的經驗,向為廣大人民所傳誦。
上聯說能使用攻心戰術,如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那樣使其心服,則一切懷異心、圖反叛的陰謀就自會消失,所以古來懂得用兵之道的軍事家並不是單憑武力取勝。我國大軍事家孫武在所著的《孫子兵法》里就主張攻心為上,攻城次之,要「不戰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
下聯著重指出審勢是為政的關鍵,意在勸勉後來治蜀的人,要深思熟慮,如諸葛亮那樣謹慎地審度時勢,當寬則寬,當嚴則嚴,才能建功立業,而不至於犯錯誤。聯文意義深遠,可供借鑒。
15.文章與伊訓說命相表裡;
經濟自清心寡慾中得來。
這副聯語是清人陳矩集宋代文學家蘇軾、理學家朱熹的原句所成,清人趙藩手書。
上句是說諸葛亮的文章可以和《尚書•商書》的《伊訓》、《說命》兩篇相比美;
下句是說諸葛亮經國濟世的功業,系從「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中涵養培育得來。
16.異代相知習鑿齒;
千秋同祀武鄉侯。
近人鍾瀚撰書。
上聯是說後代深知諸葛亮的,是晉人習鑿齒。他著《漢晉春秋》,首先摒棄一般史家以魏為正統的作法,推尊蜀為正統,並大力頌揚諸葛亮的勛業。
下聯是說曾封武鄉侯的諸葛亮,治蜀有功,遺愛在民,千多年來人民都到這里來瞻仰祭祀他。聯文對昭烈武侯同祀備加頌揚。
17.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庶子;
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岳將軍。
近人劉咸滎撰書。
諸葛亮曾經對臨終時的劉備說過:「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後來六齣祁山伐魏,積勞病死於五丈原。他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都在蜀亡時殉國,真不傀是勤勞國事,三世忠貞。所以曾任過太子中庶子職務的陳壽,雖然是繼仇視蜀漢的曹魏立國的晉代史官,在他所著的《三國志》里,仍然對他們大加贊揚。
下聯是說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天地間驚人的文章,致後世也有「讀《出師表》而不下淚者不忠」的說法。傳說千年後的民族英雄岳飛出師抗金,夜宿南陽諸葛廬時,閱讀《出師表》,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便和淚和墨一氣書寫下全文,以志其景仰之忱。書法氣勢磅礴,龍飛鳳舞,拓本廣泛流傳,至今祠內翻刻的石碑,尚吸引著眾多的遊人盡情地欣賞。
18.公本識字耕田人,為感殊遇驅弛,以三分始,以六齣終,統一古今難,效死不渝,遺恨功名存兩表;
世又陳強古冶子,應笑同根煎急,誰開誠心?誰廣忠益?安危天下計,先生以往,緬懷風義拂殘碑。
近人王天培撰書。
上聯是說諸葛亮本在讀書耕田,為感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從隆中一對,三分定局開始,直到北伐中原,六齣祁山病死,始終為國事奔勞不息。遺恨的是統一天下這件古今大難事未能成功,只留下前後《出師表》,猶可想見他的勛業。
下聯是說如今世上又出現了陳強、古冶子(我國春秋時齊相晏嬰用二桃殺三士中的兩個武士)一類恃強
逞勇的人物,不惜同根相煎(語出曹植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自相殘殺。有哪個能象諸葛亮那樣「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忠益」,系天下安危在一身呢?撫今追惜,拭拂祠內殘碑,懷想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賢哲風義,不禁感懷萬端。
(上聯已經用了兩個「以」字,下聯先生以往的「以」,似應用「已」字為佳,雖然兩字有時可以通用。)
19.鞠躬盡瘁兮,諸葛武侯誠哉武;
公忠體國兮,出師兩表留楷模。
這兩句影刻自郭沫若《蜀道奇》手跡。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見《後出師表》,意思是獻身國事,自當不恤勞瘁,死而後止。生封武鄉侯、死謚忠武侯的諸葛武侯,確是十分忠勇英武的。至於他「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忠益」體國恤民的精神,則有出師兩表留下宏規碩范,足為後世准則。
20.三分割拒迂幬策;
萬古雲霄一羽毛。
今人沙孟海摘句並書。
這兩句從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摘來。
上句贊美諸葛亮隆中一對,分析當時大勢,定下三國鼎立局面,與魏、吳各自割據一方,然後聯吳伐魏,統一天下的大計。這種深謀遠慮的籌議策劃,是屈曲艱難,煞費苦心的。(紆的本義是屈)。
下句本《梁書•劉遵傳》「此亦威鳳—羽,足以驗其五德」立意,說諸葛亮的才德器識,有如雲霄鸞鳳,三分功業,屈處偏隅,胸中抱負,未能盡展,萬古而下所見到的,不過是雲霄的一片羽毛罷了。鳳有威儀,故名威鳳,是世間稀有的祥瑞,常用以比喻難得的賢才,這里用來頌美諸葛亮是萬古唯一的人傑。
21.只手挽殘局,常歸談笑;
鞠躬悲盡瘁,剩有謳歌。
清人陳廷楷撰,今人關山月補書。
上聯贊美諸葛亮大力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挽回漢朝天下殘破的局面,常是成竹在胸,指揮若定,在談笑間即操勝算,使敵人聞風喪膽。
下聯說諸葛亮為國宣勞,大功未成,就積勞病死在前線。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使萬民景仰悲悼,歷代都立專祠祭祀,至今廣大人民還是對他謳歌頌揚。
22. 一杯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清人完顏崇實撰,今人劉孟伉補書。
上聯「一抔土」即一捧土,借指墳墓,意思是劉備的墳墓(史稱惠陵)現在還高高地聳立著,那曹操修築的銅雀台卻早巳荒蕪,他埋在漳河邊的七十二個疑冢(假墳,曹操埋七十二疑冢系宋元以後的傳說,正史沒有記載)也無處尋覓了。
下聯是說三國分立的局面,已成歷史陳跡,但憑這剩下的古路和石雕的麟獸,還能令人想見當年漢代皇帝的儀式排場。
前出師表
諸葛亮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等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