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計算眼鏡的度數
眼鏡的度數是用焦度乘以100的值(焦度指焦距的倒數,焦距的單位是米)
透鏡焦距f的長短標志著折光本領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領越大。通常把透鏡焦距的倒數叫做透鏡焦度,用Φ表示,即
Φ=1/f
如果某透鏡的焦距是0.5m,它的焦度就是
Φ=1/0.5m=2m^-1
平時說的眼鏡片的度數,就是鏡片的透鏡焦度乘100的值。例如,100度原始鏡片的透鏡焦度是1m^-1,它的焦距是1m
凸透鏡(遠視鏡片)的度數是正數,凹透鏡(近視鏡片)的度數是負數。
如問400度的遠視眼鏡的焦距是多少?
因為Φ=1/f,度數=100Φ
則焦度Φ=400/100=4
則焦距f=1/4=0.25m=25cm
『貳』 眼鏡度數怎樣算
其實眼鏡度數跟裸眼視力有一定的關系,但是並不是以此來判定眼鏡的度數,因為每個人調節力不同,同樣裸眼視力的兩個人,近視度數也會有很大的差別!
『叄』 物理中,眼鏡透鏡度數計算公式
眼鏡度數=1除以f乘以100(公式中f必須用m做單位)f為焦距。凹透鏡為負數,凸透鏡為正數。
1、對於同種材料製成的凸透鏡, 其凸度越大, 屈光度數越大, 反之越小。換言之, 對同一隻眼球而言, 近視度數越高, 眼球越突出, 需戴近視鏡度數越高。
2、眼球的屈光系統是個可調的「凸透鏡」, 因而形態可變, 當眼前放上凹透鏡時, 眼球仍具有自我調節功能, 眼睛能看清不同距離的目標和近視或老視患者戴鏡能適應本身就說明了這一點。
3、由於普通眼鏡與眼球相分離, 形象直觀, 容易計算。本節探討的重點是眼鏡對眼球屈光的影響, 對有關眼鏡的論述, 都是針對普通眼鏡。戴角膜接觸鏡與普通眼鏡在屈光方面具有相同的效果, 其原理和技術在眼鏡行業已經很成熟, 因此不再論述。
4、在屈光學中, 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 屈光度數為P1、P2兩透鏡組合產生的屈光效果才是屈光度為P1+P2的透鏡。在眼球與透鏡組成的光路中, 在效果上或定性的計算中, 也可以有P1+P2這種情況, 這並非透鏡組合後的實際屈光效果, 而是一種簡化和近似, 因為眼睛具有自我改變屈光度的能力。雖然較難用實驗驗證, 但從眼球的調節效果看, 它應當具有抵消鏡片屈光度的作用, 而該公式卻具有簡化計算的作用。對於眼球和透鏡所組成的系統來說, 至多是兩個透鏡組成的屈光系統, 因此可以利用屈光學理論進行計算。當戴上透鏡時, 因眼球特殊的調節作用, 將透鏡的屈光度和眼球調節適應後的屈光度相加減, 也可得到近似值, 雖然與准確地測量眼球的屈光力尚有一段距離, 但在效果上卻接近。在該論證中, 盡管從理論上進行了推導, 但實驗和測量都非常困難, 就象配製近視鏡需要試戴一樣, 在用來指導配鏡的過程中還要進行試驗。
5、從眼球的屈光特點看, 有人測得眼球的靜屈光力為+58.6D, 這雖然是一特例, 但也基本反映出眼球具有很強的屈光力, 其調節相對較小, 正常眼為0——10D左右, 近視眼為n——10D(n指眼球的近視屈光度數)左右, 而它又固定在眼眶內, 因此對某一個人來說, 可以認為眼球的屈光系統——「透鏡」的中心到視網膜的距離不變, 在以後的計算中, 可認為像距為常數K, 對於眼球的屈光來說, 如果能在視網膜上成清晰的像, 該屈光系統仍滿足透鏡成像公式
1/u+1/k=P
其中K是常數, P為眼球的屈光度數, 是變數, 意思是不同的人看不同距離的目標和不同的人眼球的屈光度數不同, U指目標到眼球的距離。
該公式成立的條件是: 某一時刻, 眼睛看某一距離的目標, 且目標在眼睛的近、遠點之間。
從公式看, 正視眼看無窮遠處時1/u=0, 上式可化為P=1/K, 可令1/k=P0, 即P0為眼球的靜屈光度。當看距眼球為L的目標時, 「透鏡」成像公式變為1/L+1/K=1/L+P0, 1/L為眼球增加的屈光度數, 1/L+P0即為眼球看距離為L的目標時的屈光度。
對於戴鏡者來說, 在一般情況下, 眼球到眼鏡中心的距離約為1.2——2.4CM, 以下用h表示, 但對於某人某一時刻的值是確定的, 設屈光度為P'的透鏡的焦距為F, 當看距離為L的目標時, 鏡片成像公式如下:
1/L+1/V=P' ==> 1/V=P'-1/L ①
此時透鏡所成像到眼球這一「透鏡」的距離為|V|+h, 眼球的屈光情況滿足公式: 1/(|V|+h)+1/K=P ②
從公式看, 如果|V|比h大得多, 根據①公式, ②式可近似簡化為:
1/|V|+1/K=D=|D'-1/L|+1/K ③
由於眼睛透過透鏡看到的是虛像, V<0, 則1/|V|+1/K=1/L+1/K-D'=D1+D0-D'
從該公式看, |V|的大小取決於物距L和透鏡的焦距, 考慮到實際情況, 近視眼鏡的屈光度大多數大於-6D, 學生看書、寫字的距離大多大於0.25M, 而且根據透鏡成像公式可知, 凹透鏡屈光度數P'(注D'<0, 下同)越小, |V|越小; 物距越小, |V|越小, 如當D'=-5, U=0.25時, |V|=0.111M, 仍比0.02M大很多。所以作為理論計算, 在看距離不太近、鏡片度數不太高的目標時, 可忽略h, 這樣可簡化計算, 有利於定性分析。
換言之, 對於薄透鏡來說, 如果忽略眼球到鏡片的距離, 可以認為因戴近視眼鏡致使眼球調節增加的調節度數等於透鏡的屈光度數。在眼球與眼鏡組成的光學系統中, 各部分所產生的屈光度數可近似相加減, 這種分析可使計算簡化, 使問題變得容易。在以後的論述中, 我們將利用這一結果進行定性分析和近似計算。
6、誤差分析。如果以公式為標准, 那麼產生誤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現對此分析。
(1) 因為眼球的調節與形變同時進行, 有調節就有形變, 有形變就有眼球前後徑的變化, 還由於晶狀體和角膜本身形變而導致的角膜、房水、晶狀體所組成的「凸透鏡」光心的變化。雖然近視或老視本身並不能說明其前後徑的變化(一說, 近視眼是眼球成像在視網膜前方, 但近調節的過強或睫狀肌不能放鬆都可實現這一點, 不能充分說明眼球前後徑變長), 但更不能說明其不變性。這些因素的存在決定了公式中K只是一個近似, 而且近調節幅度越大, K值變化越大, 這是產生誤差的一個原因。但考慮到在眼球調節中, 晶狀體的屈光度調節和眼球的屈光度(約60屈光度)相差很遠,而眼球調節幅度一般少於10個屈光度, 相對較小, 角膜屈光度變化更小, 因此, 可認為「透鏡」光心到視網膜的距離幾乎不變。
(2) 因每個人的眼球前後徑不等, 對不同的人而言, K並非常數, 很難准確測量, 但具體到某一個人的某一階段而言, 眼球前後徑不變, 可認為K是常數。
(3) 對不同的人而言, 眼鏡片到「凸透鏡」光學中心的距離是一較難測量的變數, 這也影響到計算的准確性。由計算可知, h增大時, 誤差增大, 反之越小。
7、在眼前放置透鏡時, 與正常眼相比, 如果眼睛仍然能看清目標, 從眼球的調節效果看, 眼鏡首先抵消眼球調節的不足, 因此在以後的計算中, 只要在眼球正常的調節范圍內, 用於抵消透鏡的效果在理論上能夠成立, 我們無須注意眼球實際屈光度的變化。對眼球來說, 不管戴多少屈光度的眼鏡, 要看清前面的目標, 必須低消眼鏡的作用而增加屈光度調節。
8、由於配鏡誤差、適應等原因, 即使把各種因素都考慮進去,理論對於實踐也只是一種近似, 眼球調節幅度較大時, 這種簡單化、理想化的理論會因自身形變而使誤差增大。再者, 鏡片到眼球光學中心的距離隨不同的人而不同, 這又無法用物理公式表示, 在具體配製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9、對於眼球和鏡片所組成的屈光系統來說, 鏡片度數是確定的, 而眼球的屈光度數卻是個變數, 因此, 把眼球看成是一個可調凸透鏡的意思是: 眼睛透過眼鏡能看清某一目標時, 眼球的屈光度數確定, 因而完全可以利用屈光學理論進行計算, 但眼球看目標的距離發生變化時, 其屈光度數也隨之變化。
10、對眼球與眼鏡組成的屈光系統而言, 只有兩個「透鏡」組成, 可看成一個等效的透鏡組, 透鏡的度數可相加減, 比如一個+5D的透鏡, 可看成是一個(+2D)+(+3D)的透鏡組, 雖然在多數情況下並不成立, 但在理論為我們解決問題提供了方便。
『肆』 眼鏡學棱鏡計算
朋友,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棱鏡度是眼鏡光學性能中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何為棱鏡度,國家標准GB 10810.1中這樣表述:光線通過鏡片某一點後所產生的偏離。佩戴帶有不合適棱鏡度的眼鏡,當平行光線進入眼內後自然不能在視網膜上清晰成像,因而看不清物體,即使勉強也能看清,那也是加強了調節的緣故,多不能持久,時間稍長就會感到眼睛不適,這樣還會引起視力疲勞症狀,會引起佩戴者頭暈、心悸、想嘔吐,長期佩戴,尤其是兒童長期佩戴,會誘發斜視,甚至引起弱視。採用合適的檢測方法,給出准確的數據,是對公眾和生產者的負責任。
關於眼鏡棱鏡度的檢測方法,標准GB10810.1做了如下表述:把鏡片的後表面放在焦度計支座上對中,如被測鏡片是設計棱鏡度為零的單光鏡片,應在鏡片的幾何中心處測量……。
『伍』 遠近適用眼鏡的光學原理
最基本的原理:鏡片在看遠、看近區域分別設計了適用於看遠、看近的光焦度。兩個區域之間是鏡度自然過渡地帶。
『陸』 眼鏡的度數計算公式是啥
眼鏡度數=1/f乂100(f為眼鏡焦距,單位m)
『柒』 詳解關於鏡片的主要光學指標有哪些
一、折射率 它是鏡片的一種光學特性,折射率為光線由空氣進入鏡片材料後偏離其原始路徑的值。 鏡片折射率分為:1、普通折射率:1.48~1.56;2、中折射率:1.56~1.64;3、高折射率:1.64~1.74; 4、超高折射率:大於1.74。 二、色散力 色散是光在介質中傳播速度v隨波長而異的現象,即介質對兩種不同光線的折射率之差;高色散力常會使鏡片周邊產生彩色條紋,導致眼部不適;在眼視光學中常用阿貝系數反映鏡片材料的色散力。 三、反射率 鏡片表面會產生反射現象,影響鏡片清晰度。對於鏡片而言,折射率越高,反射率越大,因反射損失的光線越多,使戴鏡者看到虛像或使鏡片產生眩光降低對比度等,一般應在鏡片上鍍多層減反射膜。 四、光線的吸收 常指眼鏡材料內部的吸收光線,達到減少光線入射量的目的;一般染色和光致變色鏡片有此功能。 五、透光率 即光線通過鏡片沒有被反射和吸收的可見光透光率,一般折射率越低,透光率就越高。 六、紫外線切斷 紫外線切斷反映了材料阻斷紫外線輻射透過的波長能力。UV-A和UV-B對人眼具有較大的傷害。UV-C一般都能被大氣吸收,因此一般忽略。UV-A:(315~380) nm;UV-B (280~315)nm。 七、物理特性 包括鏡片的密度、硬度、抗沖擊性和靜態變形等,主要體現了鏡片的抗沖擊和耐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