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天際佛法指標源碼

天際佛法指標源碼

發布時間:2022-08-19 05:49:24

㈠ 佛法的三學是什麼

佛法的三學是:戒、定、慧

1、修戒: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

2、修定:擯除雜念,專心致志,觀悟四諦。

3、修慧:擯除一切慾望和煩惱,專思四諦、十二因緣,以窺見法,獲得智慧解脫。

戒定慧三學是次第的關系,即循序漸進的關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嘗試讓自己的心平靜;內心平靜了,應進一步提升智慧。

(1)天際佛法指標源碼擴展閱讀:

小乘五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小乘八戒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廣大床、花鬘瓔珞、歌舞戲樂。

小乘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項應戒的言行細目,合並為五項時,稱五篇門。

大乘三聚凈戒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

大乘十重禁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說過罪、自贊毀他、慳、瞋、謗三寶。

大乘四十八輕戒為:不敬師長、不舉教懺、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項具體戒條。

㈡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緣人 什麼是佛緣

有心人,指有向佛之心,有緣人,與佛有緣之人,這些皆屬佛緣。
所謂佛緣,與佛教有緣之意,是指前世曾與佛、法、僧有過接觸或交往,或讀過經書、或聽聞經聲佛號、聽聞講經說法、或曾出家為僧、或曾為居士,甚至曾誹謗佛法、破塔壞僧等等,皆為有佛緣。

㈢ 四大佛教名山分別求什麼靈驗

第一座:安徽九華山

九華山,古稱九子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為我國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九華山是皖南三大山系之一,山峰眾多、怪石古洞,其中最高峰為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峰間自然景觀優美,且古剎遺跡、文物珍藏眾多,其中古剎近80座,佛像1500多尊,有著「東南第一山」的美譽。

九華山不僅是道教聖地,也是佛教聖地,佛教在此處的形容融合儒道文化,相傳這里為地藏菩薩道場,在這里供奉有地藏王菩薩的露天銅像,地藏菩薩象徵著「大願」,普度眾生的意思,所以在這里求祛病除災身體健康是比較靈驗的。

㈣ 各位佛法高人,請指點我一二,我對這段話不太明白

世界萬物都有他們存在的規律在裡面,這是你改變不了的也強求不來的。而日出到日落之間有很多種情況,比如日出人們就看到了一天的希望,新的一天的開始,覺得朝氣蓬勃,而日落呢,就覺得一切都結束了,不該去努力了。這說的是人處世的一種心態,雖然規律不可改變,但是處世的心態缺是可以選擇的,你是以一種消極的心態面對世界,還是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世界,這也告訴你生活是需要你努力的,而不是消極怠工,而不是得過且過,所以你必須努力。那你這一生是願意以日落的心態生活還是以日出的心態生活呢?

㈤ 佛教幸福觀是什麼

1、慾望是無止境的,所以不知止就不會幸福。
自己的慾望值越低,就越幸福。
2、一切眾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一切眾生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3、幫助一切眾生出離六道輪回,永遠離苦得樂,獲得永遠的幸福,這就是幸福的事業。
這就是佛教的幸福觀,也是佛教存在的意義。

㈥ 求西洋魔法,佛教神通,道家法術的區別。

西洋魔法的種類
魔法是運用一種在我們之間和自然的力量. 所有人類也可以運用魔法. 魔法有許多種類, 所以有些人會特別專長於某一種魔法. 總然言之, 你越練得多, 你就越有能力領悟你自己的肉體的能力和運用這力量. 當然, 你越練得多, 你就越能成為一個十分了得的巫師, 並且能創做出一些更有用的魔法.
有些人運用了魔法, 自己郄不知道. 就如大叫 『我會努力』 , 如果你真的希望, 那當然會成為事實. 但在某情況下, 也一要視乎希望的本質. 魔法運用在潛意識中, 我們的世界也經常改變去配合我們的希望. 這些改變是不知不覺中起作用的. 有些人理解他們的肉體能力就會察覺得到為何有些咒語能夠成功或不成功. 那是因為我們的真正旳希望經常會表達出來, 就如你叫自己努力, 你會努力.
人類要去影響那潛意識, 並創造更強大的魔法是要通過向腦袋提出意見和形象化(Visualization). 在魔法中, 形象化十分重要. 你必須要形象化你所希望的東西, 想像情影成為事實! 如果你的形象化成功了, 那你的形象化的東西大慨會在一個禮拜中出現.
我們的潛意識會壓抑他們的意念, . 就例如, 當一個人被催眠, 而你去命令他去傷其它人, 他不會去做, 因為這和他自己的意念不同. 即使在催眠當中, 那個被催眠的人也不會做他們相信的東西. 如果你希望識破自己的潛意識, 你必須要重復你的意見直到那成為你自己, 並成為你的意念, 信仰. 簡單地說 [我不要再食煙], 是十分簡單, 但是是十分有用如果這一句話透達了你的潛意識. 當然, 到最後, 這會改變你的自己和你的信仰, 然後會在不知不覺中起作用的改變.
符咒也是在這情況中生效. 當符咒是自己所創造, 你在那符咒中輸入了你的力量, 然後在你的腦袋中生效, 再生效, 直致那改變了你的潛意識. 我們要小心應用我們的潛意識, 因為你的真心希望和慾望會表現出來, 有出來的, 也有回來(可能是負面的), 因為任何魔法也有因果.

佛教對神通的看法
出處: 作者: 周易新時空 2005年11月05日
作者:星雲大師講演集
時間:西元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地點:台北國父紀念館
對象:法師、居士
(弟子依空記)

一.神通的意義和種類
二.神通與一般社會民眾的關系
三.神通的求證和運用
四.佛教對神通的看法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今天是佛學講座的第二天,感謝各位的光臨。昨天我們談及「佛教對命運的看法」,今天繼續要談的題目是:「教對神通的看法」。
說到神通,很容易和神奇怪異,超人的行為聯想在一起。當我們遭遇困難危險的時候,總希望能夠有奇跡出現,或者異人挺身相助,逢凶化吉。譬如有人欺負我們,打罵我們時,假如自己有彈指神功、隔空點穴神功,就可以制服對方;敵人追殺我們時,如果有摘葉飛花神功,就可以免除災厄。看到有人尋釁,自己沒有力量對付他,念個神咒使他動彈不得;看到別人腰纏萬貫,偏偏為富不仁,如果有神偷的工夫,神不知鬼不覺把錢財劫奪過來,賑濟貧窮,實在是大快人心的樂事!一般所謂的「神通」就是希望自己能夠「神而通之」、「神而奇之」,具有超人的力量,達成現實生活所無法實現的願望。有了神通固然能夠懲奸濟弱,但是如果使用不當,也足以危害人類,神通對於人類社會究竟有益處?還是壞處?其存在有何意義?下面我分成四點來說明佛教對神通的看法:
一.神通的意義和種類
根據經上的記載,所謂神通是修持禪定之後,而得到的一種超乎尋常、無礙自在的不可思議力量。在我們的觀念里,以為只有佛菩薩、神明、仙家才有神通,其除此之外,鬼魔也有神通,甚至連我們人也有神通。神通也不限於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等奇術,才叫做神通,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留心注意的話,到處都有神通。譬如長途跋涉,口渴難當,喝一杯水就能止渴,一杯小小的水如同沙漠甘霖,能止息如火焰的乾渴,這不就是神通嗎?不會游泳的旱鴨子,掉到水中,無論四肢如何地劃動,身體如同千斤大石般往下沉沒;泳技高明的人,手輕輕一撥,腳微微一蹬,如履平地,進退自如,身體在水中能夠如魚兒一樣逍遙自在,不也是一種神通嗎?不會騎腳踏車的人,兩手緊抓住車把,還是會摔下來;會騎車的人,不扶把手,車子一樣平穩向前,不是很神奇嗎?馬戲團中令人瞠目咋舌的精彩表演,也可說是神通。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人體器官的構造極為奧妙,當我們悲傷的時候,眼淚就汨汨流下;開懷的時候,自然哈哈有聲;飢餓了飯來就能飽腹,寒冷時穿衣便可暖身,這一切不也是神通嗎?過去有人研究母親的乳腺,所分泌出的乳液,不但能供給嬰兒成長所需要的營養,並且隨著嬰兒的發育而逐月增加數量,比電腦算得還精確,一旦母親停止哺乳孩子,卻又能夠自動不再分泌,直到今日,科學家們仍然尋找不出其中的原因,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何嘗不是一種神通呢?因此神通並不一定指神奇變化的的法術,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譬如四時的運轉、晝夜的更遞、花開花謝、月盈月虧,乃至動植物所呈現的奇妙世界,不都也是神通嗎?
神通充滿於我們的周遭,而佛教所說的神通究竟有幾種呢?一般所謂的神通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等六種。
(一)天眼通:我們的肉眼只能看見粗大東西,微細的東西如果不假借顯微鏡或者放大鏡的幫助,就無法看清楚。有天眼通的人,無論細如微塵的東西,都能一目瞭然。肉眼只能看清近處的東西,距離一遙遠,視線就模糊,無法辨別物體。而天眼通的人,無論多遠的東西,彷彿近在眼前那麼清晰明白。平時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定范圍之內的景物,而天眼通可以超越任何的窒礙、阻隔,能透視牆壁、山嶺,了解牆那一邊、山那一頭的情況。肉眼光線充足時固然能辨明事物,陰暗漆黑就無法發揮視覺效用。而天眼通無論多麼黑暗的環境,如同白晝一般,毫無障礙。具有天眼通的人不僅能看見吾人生存的世界,並且能看見其他世界的活動情形,天眼通是視覺上的自在無礙力。
(二)天耳通:我們的肉耳只能聽見近處的聲音,遠處的聲音需要借著擴音器、麥克風等科學儀器的輔助,才能聽得清楚。有天耳通的人無論路途多麼遙遠,彷彿在耳邊交談一樣。目犍連尊者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有一次他為了測度佛說法的音聲,而在娑婆世界說法的佛陀法音仍然句句清晰地響於耳畔。
在語言方面,我們雖然懂得中文,但是並不一定懂得英文、日文等其他外國語言。有人語言天份很高,精通數國語言,但是畢竟有限度,天耳通的人任何國家的語言都障礙不了他,甚至飛禽走獸的鳴叫聲,也能懂得其中的意思。
(三)他心通:他心通是對於別人起心動念都能瞭若指掌。我們常聽到某人埋怨某人說:「你不了解我。」了解自己已經不是容易的事了,更何況去了解另一個人。具有他心通人,對方有什麼善惡的念頭、正邪的想法,好像放置一面透視鏡一樣,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四)神足通:具有神足通的人,能夠將一個變成無數,同時也能將無數變成一個,這就是變化自在。具有神足通的人,遠處就是近處,近處就是遠處,來去自如。入水、入火、入地易如折枝,要隱即隱,要顯即顯,山河石壁也阻擋不了,超越了空間的限制,這就是通行自在。神足通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甚至可以用手把日月托住,對於外境能夠縱心所欲,無所障礙,這就是隨意自在,為身如意通。
(五)宿命通:我們有時對於昨天才發生的事,今日就忘得一干二凈;博聞強記的人,或許記得數月前,乃至數年前的事,而宿命通不僅記得今生今世的事情,累劫累世的塵封往事,彷如昨日般明白;不僅知道自己的過往,眾生過去的宿命是什麼來路?某人去世了,將受何種業報?出生於何趣?也能夠知曉。
(六)漏盡通:漏是煩惱的意思,漏盡通是斷除煩惱,了生脫死,不再受生於迷界的神通,為究竟的神通。前面五種神通不一定修行者才具備,鬼、魔、仙等也能修得,但是不能免於煩惱的煎熬、輪回的痛苦,不是究竟的神通。只有第六種的漏盡通才能超拔於生死,為究竟的神通,而這種神通唯有聖者的阿羅漢和佛才能證得,凡夫和魔鬼是無法取證的。
除了六種神通,根據經典的記載神通還有種種的層次,《大乘義章》將神通分為報通、業通、咒通、修通等四種;《宗鏡錄》則將神通分為道通、神通、依通、報通、妖通等五種。
(一)道通:從修道而證得的神通,即證悟中道實相的真理,以無心應萬物,對於宇宙人生的一切人情事理都能通達無礙,住於無住之中,生死自如,自由自在。
(二)神通:從修習禪定而取證的神通,如阿羅漢在四禪八定中所得的神通,具有洞察諸法,通曉眾生宿命的能力。
(三)依通:依據神咒、神葯而得到的神通,如道士、術士們撒豆成兵、呼風換雨的工夫,土遁、水遁的隱身術等,使用不當時,容易變成危害他人的巫蠱妖術。
(四)報通:為業報招感的神通,如鬼道的眾生具有疾行如飛、穿牖無阻等神通;如鳥在空中自由飛翔,不會落墜;魚在水裡逍遙游泳,不怕滅頂。這些都由於眾生業報不同招感的神通,而點綴出多彩多姿的自然奇觀。
(五)妖通:為妖怪所持有的神通力,如千年的狐狸修成精,有了神通可變化成人形,擾亂世間。千年萬載的古木吸收日月精華成神,也具備妖通,能惑眾作怪。
所謂神通,或者由證悟中道而得,或者由修禪定而得,或從法術、或從業報、或從神咒而取得,有好有壞,層次復雜,種類不一。而究竟的漏盡通、充滿智慧的道通,才是我們取證的對象,有了漏盡通、道通,我們就能住於生死煩惱而不為生死煩惱所縛,住於涅盤寂靜而不著於涅盤之樂,離於二邊,常行中道。
二.神通與一般社會民眾的關系
今日社會大眾對於一些神奇怪異的現象總是特別的關心,佛教平實奧妙的道理不容易打動他們的心,而變化奇異的神通卻深深地吸引住他們,滿足一般群眾的好奇心,神通和我們的生活究竟有什麼關系呢?
(一)神通是苦難中的希望
民間流行一句話:「家家彌陀,戶戶觀音」觀世音菩薩為民間所普遍信仰,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會走入我們的家庭之中,成為家家戶戶所虔誠供奉的對象呢?根據《法華經.普門品》的描述,當眾生遭遇苦難的時候,所謂火水刀兵七大難,觀世音菩薩往往普門示現,即時解除我們的困厄,碰到無法解決的疑難,菩薩甚至會出現於夢中,以指點我們的迷津。觀世音菩薩以無邊的法力、廣大的神通來度化眾生,排除一切的災難,因此成為眾生心目中無助時的依怙、苦難中的希望。
除了觀世音菩薩之外,媽祖也是一位深受老百姓愛戴的神只。由於台灣為一海島,四周被汪洋大海所包圍,人們為了生活,必須冒著生命的危險和驚濤駭浪搏鬥,因此往來於海中,施展神通,救護沉溺的媽祖遂成為航海者的依靠。另外吃狗肉的濟公,人們還尊稱他為活佛,主要的原因是他時常以神通來化解種種困難,因此獲得民間的崇敬。神通彷彿久旱中的及時雨,因此感人力量深刻,使人們從絕壁中重逢生機,燃起無限的希望,這就是為什麼神通如此受社會大眾所關注、歡迎的原因。
說到活佛,民國初年倒是有一位妙善法師,人稱金山活佛,一生奇行異事,屢傳於世。而最近剛圓寂,原任金山寺住持的太滄老和尚和他是好朋友。當時有一位小姐生了怪病去找金山活佛醫治,原來這位小姐喉嚨有一口痰哽在那裡,吐不出咽不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非常痛苦,金山活佛看了之後,就叫小姐張開嘴巴,伸手到小姐的櫻桃小口中,把那口作怪的痰拿出來,圇囫吞食下去,還邊嚷著說:「這么好吃的珍餚美味竟然不吃,太可惜了!」說也奇怪,小姐的病不葯而愈。
有一次,太滄老和尚和金山活佛在大眾浴室中共浴,太滄老和尚知道金山活佛靈異事跡多,救人無數,對金山活佛請求說:「佛爺!請你發個慈悲心,救救我母親多年的胃病。」金山活佛聽了之後,順手扚起一瓢大眾洗過浮上一層汗垢的洗澡水說:「喏!這碗般若湯讓你母親一喝,可以百病消除。」太滄老和尚面有難色,又不便發作,心中嘀咕著:玩笑未免開得過大了,這洗澡水怎麼能喝呢?金山活佛於是說:「所以我勸你不要找我看病,我開給你的是般若湯,你卻把它當作洗澡水,有什麼辦法呢?」因此他不輕易替人看病,有人再三拜託,人情難卻時,偶而也替人把診,患者向他討葯方時,就抓抓身上的污垢,搓成一粒粒黑黑的小團子說:「這是萬靈丹,配水服用,病就不礙事。」金山活佛於民國二十二年圓寂於緬甸仰光,汐止的慈航菩薩曾經為他料理後事,至今仍然深為大家所推崇,那是因為他能夠解救人們的疑難,帶給人們以希望。因此神通雖然不是平常道,不宜經常使用,但是偶而顯露,好比掛急診,也不失為苦難時應急的一劑葯方。
(二)神通是亂世里的救星
俗話說非常時用非常法,道德澆薄、人心危殆的亂世里,講說佛法的道理,無法應急拯救時弊,要假借神通,才能迅速解決問題,好比醫治患有陳年夙疾的病患,要施用重葯一樣,先救急然後再慢慢滋養,神通是對治亂世的救星。
五胡十六國時代,殺人魔王的石勒、石虎,興兵作亂,不知有多少的生靈遭到塗炭?佛圖澄大師為了救度眾生,千里迢迢從西域來到石勒、石虎的營帳,希望感化他們棄邪向正:
「你們要發發慈悲,為天下的蒼生著想,不要如此殺戮生靈!」大師義正辭嚴地勸諫勒、虎二人。
「你要我們發慈悲心,我們倒要看看出家人的心地究竟如何慈悲呢?」石勒、石虎狡猾地說。
「好吧!你們仔細地看看。」佛圖澄大師隨聲拿起侍兵身上的利刃,往自己的胸膛一刺,挖出一顆血紅的心,並且對著身旁的一盆清水念念有詞,說也奇怪,那盆平靜無痕的清水突然長出一朵潔白的蓮花,頓時馨香盈室,佛圖澄大師面不改色地把「噗!噗!」跳動的心拿給石勒、石虎說:
「我的心就像這朵凈蓮一樣的高潔無染!」
即使是殺人不眨眼的石勒、石虎,看到一位出家人毫不畏懼地挖出自己的心,也不覺大驚失色,不得不感動禮拜佛圖澄大師為依止師父,從此對大師的話言聽計從,免去了不可計數的無辜殺害。佛圖澄以神通懾服了殺人魔王的勒、虎叔侄,使無數的老百姓免去了兵燹之難,因此神通就是亂世的救星。
唐朝的隱峰禪師神通廣大,有一次行經一地,看到兩軍人馬正在拚命廝殺,急忙上前勸阻,可是雙方都不理睬。禪師於是將手中的錫杖丟擲於空中,自己並且飛騰至空中和錫杖對舞。正在交戰中的兩軍兵士看到中突然出現如此神異的景象,目瞪口呆,看得入神,竟然忘記了打仗,一場悲慘的戰爭,就在禪師的顯現神通之下,化於無形,從此人們就稱呼他為飛錫禪師。
禪師為人風趣,富有禪機。有一天升座談及生死問題時,對著滿座的弟子說:
「人頭南腳北手東西,坐化而亡的,你們看過嗎?」
「看過,某某禪師就是在打坐中圓寂的。」弟子異口同聲地回答。
「喔!那麼站立著而去世的聽說過嗎?」禪師再問。
「聽說過,傅大士一家在田中作耕作,說去就去。另外古代一些信仰凈土的人,念到隨念往生,生死自如的人也不少。」
「頭朝下腳朝上,倒立而死的你們看過嗎?」
「咦!這倒是聞所未聞,不曾見過。」弟子們個個驚異地回答。
「好吧!既然沒看過,我就死給你看!」
禪師言畢,馬上倒立過來,頭著地,腳頂天,入於涅盤。弟子們驚慌失色,不及哀慟,趕快處理師父的後事。但是准備收殮他的身體時,任憑弟子們如何地搖動,禪師的身體像鐵柱般堅定地矗立著,無法動搖分毫。大家正在束手無策的時候,他的妹妹聽到凶耗趕來。禪師的妹妹也是一位道行高深的比丘尼,看到禪師擎立不搖的倒立天地之間,就呵斥說:
「你在生時神奇古怪迷惑世間上的人,死了之後還要使用神通令人驚異嗎?倒下來!」
說也奇怪,禪師的身體不費吹灰之力應聲而倒,事實上隱峰禪師並不是要以神通來眩惑大眾,其用意是為了讓人們了解禪者不受生死羈絆,來去自如的境界。諸如此類,神通在亂世中往往能發揮它不可思議的功用,化干戈為玉帛,解除人類的浩劫。在座的各位也許會有一種想法:我們趕快來修神通,有了神通,長手一伸,就可以把威脅我國安全的敵人抓來處決,但是一個匪酋抓來了,仍然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一個匪酋殲滅了,另一個梟首還會再崛起,神通只能救急治標,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唯有釜底抽薪,推行德化,才能達到永久的和平。三國時代孔明七擒孟獲,都一次一次加以釋放,原因是用奇謀巧術不能治服人心,以德感人,力量更為巨大。我們深信道德雖然不能馬上立竿見影,但是一定能發揮作用,轉化腐敗的民俗、凈化污染的人心。神通無論如何奇妙,只能使用於緊要關頭,解決一時的問題,只有平常道才是顛撲不破的長久之計。
(三)神通是弘法時的方便
神通比道理容易為眾生所接受,因此過去的大德為了達成弘法度眾的工作,不得已也會使用神通。佛教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傳中國的時候,遭受到道教的抗拒,當時一些有法術的道士,就要求和佛教公開比斗神通,較量那一家的道行高深。在明帝的安排之下,一場中國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鬥法乃正式展開。皇帝命人在一間寬大的殿堂里排列兩行的案桌,一邊放了道教的經典,另一邊放置佛教的經典和佛的舍利。道士們趾高氣揚地或者騰空、或者土遁而至。佛教的代表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位法師穿著法衣迤邐而來,圍觀的大家一看,都認為這兩位印度和尚絕非道士的對手。雙方坐定之後,道士首先發難,口中念念有詞,企圖用神力將佛教的經典燒毀,但是不但佛教的經典絲毫無損,佛陀的舍利卻放出萬丈的光芒,照到道教的經典,道藏一時燃燒起來,他為灰燼。這時迦葉摩騰拂袖飛上天空說:
「狐非獅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山嶽嶸。
法雲垂世界,善種得開萌;顯通希有事,處處化愚蒙。」
意思是說佛教的氣度如同萬獸之王的獅子那麼軒昂雄偉,如同狐狸一般邪曲乖舛的道教怎能相匹儔呢?道教如一盞油燈,其智慧是不能和日月之光的佛教相提並論的。池塘的斗水不及大海的浩瀚,小丘的寸壤不比高山的巍峨,道教的境界怎比得上佛教的高超?佛法慈悲的祥雲庇照著世間,讓有善根的人能夠萌發菩提種子,結成佛果。我今日所以顯現神通是為了感化愚頑的眾生而行的方便法門,而不是至高無上之道。道士們聽了之後,臉色大變,倉皇想土遁而逃,但是土地卻如銅牆鐵壁那麼堅硬;有的想乘雲離去,雲朵卻如千斤磐石,飛騰不起來。漢明帝由於崇敬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功行高深,於是下令在城市建立四間寺院,做為女子出家的道場;另外在城外建築三間寺院,讓男子出家修行,中國於是有修持梵行的比丘、比丘尼。由於此次鬥法的勝利,佛教終於得在中國播下種子,日後並且開出奇葩。神通雖然不是究竟的解脫至道,但是有時卻是弘法度眾時的方便法門。
三.神通的求證和運用
神通和我們既然有如此密切的關系,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求證神通、運用神通?我們應該從生活中去體會神通的真意,在生活中運用神通的妙趣。譬如在日常生活里,當我們看到嫣紅嫩綠的花草、皎潔如輪的明月,不覺心曠神怡,感到歡喜,這自然流露的愉悅之情不就是神通嗎?有時我們想博得一個人的歡心,說幾句贊美的話,對方就喜形於色、笑逐顏開;相反地出言不遜,則會招來對方的指責。愛語能使人歡喜,惡言卻能使人生氣,這言語不是很神奇嗎?而人類那不可思議的喜怒哀樂等感情活動,不也是一種神通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充滿了神通,而在平淡的衣食住行之中,能夠去體會其中的神奇妙用,生活就會美好而富有情趣!譬如我們想收看電視節目,只要開關輕輕一扭,甚至遙控機一按,螢幕上立刻會出現我們希望的頻率台,即使另外一個國度,甚至其他星球的活動,透過人造衛星的轉播,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清晰地映入我們的眼簾,這不是天眼通嗎?電話的發明,無論相隔多遠,都能夠聽到對方的聲音,重重疊疊的關山再也阻礙不了人們彼此之間的的互通音訊,這不是天耳通嗎?有了飛機之後,人們可以像鳥兒一樣飛翔於天際,想到那裡就到那裡,這不是神通嗎?其實只要我們稍加留意,我們將會發現生活本身就是神通,只是我們習以為常,不覺神奇罷了!
除了生活中充滿神通外,自然界的種種現象也是神通。譬如烏雲密布,天上就下雨了,甚至有時太陽懸掛在天際,豆大的雨滴也灑落不停,這不是很奇異的現象嗎?由於氣流流動的不同,而產生和風、暴風、台風等等,乃至閃電打雷、飄雪下雹,這一切的自然變化,都可說是神通。它如四時的更遞,不違時令,讓生物得以繁衍生長,生物間彼此保持和諧的生態關系,生生不息地延續蓬勃的生機,這種種的自然變化,也可視為一種的神通。
神通充塞於大自然的各種現象之中,神通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神通是人類經驗的累積,神通是人類智慧的呈現,神通是能力的超絕運用。我國日歷上慣用的節氣名詞,如「驚蟄」、「雨水」、「秋分」、「大寒」等,是歷代的古人經過無數次的經驗累積,而遺留給後代子孫的寶貴遺產。因此農夫們根據多年的經驗,看到天氣的陰晴變化,而決定穀物耕作,甚至生活起居也能隨著氣候而做適當的調整。經濟學家能夠預測出未來經濟的成長或蕭條,而提出解決的對策。社會上還有更多的專家們,早已經為我們提出人口爆炸、環境公害、能源缺乏等等的嚴重問題,希望大家能夠防患於未然。為什麼他們能夠見人所未見,知人所未知呢?經驗使他們具備這種預知未來的能力,這也是一種大神通。
經驗的累積是神通之事,智慧的判斷也是神通,譬如諸葛孔明料事如神,屢出奇兵,為蜀漢奠定了鼎立於三國的局面;王陽明畢生用力於「格物、致知」,倡導「知行合一」之說,能夠預知未來;歷史上有許多先知先覺,能夠預測出時代的變遷、潮流的趨勢所歸。他們之以能夠洞察先機,原因是他們擁有過人的睿智,因此說神通也是智慧的表現。譬如我們有困難時,運用智慧,加以巧妙,困難就能迎刃而解,這智慧不就是神通嗎?而經由人類智慧的結合,所拓展的科學文明,如果仔細推考的話,無非是神通。月亮在過去是個充滿神秘、浪漫、凄美,不可高攀的廣寒宮,只有吃了不死靈葯的嫦娥才能躋登;但是今日藉著太空船的助緣,人類可以自由自在的漫步於月球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對於活在二十世紀之前的人們而言,這不是令人驚嘆的神通嗎?他如醫學上的神速進步,也是古人無法想像的神異現象。現代人的皮膚壞了,可以用其他部位甚至其他動物的皮膚補上;腎臟、心臟功能故障,可把別人的器官移殖到自己的身上;眼睛視覺出了毛病,換個正常的眼睛,仍然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試管嬰兒的試驗成功,今後人類生命的延續,甚至可以假借科學了,這一切都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聞所未聞的神通。因此神通並不是神、妖魔等其他法界的眾生才具有,如果我們善加運用智慧,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能創造許多的神通,人造雨的發明、飛機輪船的製造,人類不是也能和神仙們一樣呼風喚雨、乘雲破浪無所障礙嗎?
佛教認為要求得神通並不是困難的事,但是要如何才能求證神通呢?求證神通必須具備什麼條件呢?求證神通必須具備下列四種條件,才能學習神通。
(一)依於慈悲
大智度論說:「菩薩離五欲,得諸禪,有慈悲故,為眾生取神通,現諸希有奇特之事,令眾生心清凈,何以故?若無希有事,不能令多眾生得度。」菩薩為了慈愍眾生,雖然自己煩惱已盡,但是卻不像二乘人一樣,證入涅盤,而發大菩提心,求證神通,以救度更多的眾生。為什麼度化眾生需要神通呢?由於眾生愚痴,對於平常道不覺珍愛,以奇為貴,所以菩薩要現種種奇特希有的神力,來攝化他們,因此求證神通是菩薩為了慈悲度眾的方便手段,而不是求道的真正目的。因為一切的修持如果離開了慈悲,即為魔藪,缺乏慈悲心的神通,如虎添翼,其危害將更大。如提婆達多仗恃神通來破壞佛教,如修煉成精的妖魔鬼怪,以神通來蠱惑善良百姓,都是神通的不當使用。因此修學神通,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培養慈悲心,慈悲心不具全,不可以輕言求證神通。
(二)住於凈戒
所謂住於凈戒,就是受持凈戒的意思。戒律是三學之一,身心的依止,受了戒才知道是非善惡,什麼是該做,什麼是不該做,有了守戒的精神,能以戒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就不會依仗神通而胡作非為,傷害眾生;合乎戒律,有益於大眾的事,才方便以神通去助長。因此要修學神通,必須要持戒謹嚴,否則神通不僅無益,反而成為外道邪魔害人的妖通。
(三)安於忍耐
有了神通,還必須具備忍耐的禪定功夫。忍耐的道德不夠,稍微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怒火中燒,以為有了神通,一切可以隨心所欲,打擊對方。這樣的神通充其量不過是傷人的利器而已。能夠安於忍耐,不到最緊要關頭,絕不輕易濫用神通,即使不得已運用神通,也是為了維護正義真理,對大眾更有助益時才顯現神通。
(四)用於平常
佛經上說:「平常心是道」,佛法應該提倡生活的凈化、道德的修養,而不是神奇怪異,平常心才能永恆長久,而神通只能用於一時。況且神通並不能去除根本煩惱系縛,獲得生命的圓滿解脫,唯有在平常的生活里,去體會佛法的真諦,凈化身心,得到大自在,才是真正的神通。
我的外婆十七、八歲就持齋念佛,修行認真,從小我跟隨祖母長大,受她影響至深,種下我日後出家的因緣。記得童年時住在外婆家,經常和她睡在一起,半夜裡往往被她肚子里發出的翻江倒海的巨響所驚醒,小孩子好奇就問她說:
「奶奶!您肚子為什麼會發響?」
「這是修道的功夫。」外婆信心十足地回答我。
後來我出家了,我所親近

㈦ 請問隱瞞不說算妄語嗎 我是做銷售工作的,有業績指標,近期遇到佛法,想持戒,想知道隱瞞不說算妄語嗎

您好,個人認為,如果隱瞞不說,也是屬於不誠實、假話,

不過要看自己的發心,如果自己發心不是為了欺騙,可能沒有那麼大的過失。

所以,如果因為工作不得已,那麼還是需要懺悔,

平時還是要多念經咒懺悔。


您說的持戒是指居士五戒嗎,如果是的話,您可以選擇性來持戒,比如如果做不到這一條,您可以受持其他可以守的戒律。

不妄語戒,這一條戒律的根本戒,是不講上人法妄語。

在受戒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所有的戒條和要求,自己能做得到,那麼再守持。


妄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wàng yǔ「,意思是虛妄不實的話、謊言;說假話。 出自《後漢書·王霸傳》。與中醫、佛學相關。

1.謊言,虛妄不實的話。 2.撒謊;胡說。 3.佛教五戒之一,又十惡之一。


不妄語戒

不妄語:不要說會導致離間或仇恨的話。出口必須是真言,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言語可以建立信心和快樂,但也可以產生誤會和憎恨,甚至殺戮與戰爭。因此,出言需謹慎。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最容易造的就是口業。很多人逞一時口舌之快,得罪了人,惹下了麻煩,別人不痛快,自己也並沒有多開心。這又是何必?


言語是表達感情的主要方式之一。有的人說話,我們特別愛聽,因為他說的話是真話,是鼓勵別人的話,是調和矛盾的話。他的話如同春雨一般,潤物無聲,滋養周圍人的心靈。這樣的人,一定受到周圍人的尊敬。但是,如果一個人,假話連篇,或者四處八卦,愛挑起事端,那他所在的環境一定是烏煙瘴氣,不得安寧。


我們要謹慎自己的言語,多揚人之善,多隱人之惡。在背後講人壞話是最要不得的行為。如果是好友,應該當面委婉地去提醒對方,而不是背後插人一刀。如果壞話傳到了當事人耳中,好友會變成仇敵,關系惡化,甚至引起不必要的爭端。


話不要說太滿,事不要做太絕。不在背後說人壞話,既是給別人留路,也是給自己留路。


末學曾多次犯妄語,學佛後開始警醒。之前因為妄語差點釀成大禍,後悔不已。末學願從現在開始,改正錯誤,不打妄語,做一個誠實的人,做一個言語謹慎的人,不說假話,不搬是非!


問:什麼叫妄語?敷衍或者附和的話是不是妄語?

答:妄語是不誠實,我們今天講說假話,不是說真話,用心都是不善的。如果你用心是善,欺騙也是正確的,這佛經上有例子。舉個例子給我們說明,獵人打獵,追一個獵物,走到三叉路口,不知道它跑哪裡去了。這里遇到一個學佛的人,他就問他,你有沒有看到我追的獵物?我看到了。走哪裡去了?走那邊去了。明明這個東西往這邊跑,他說走那裡去了。救一個動物的命,叫他不做殺生的罪,兩個都救了,這個妄語就是開緣,正確的。如果在這個時候,你沒有這個智慧,「它往那裡去了」,那獵人把它殺掉了;獵人造殺生罪,那個眾生的命沒有了,你這個不妄語,兩方面都害了。這些道理一定要懂,一定是真誠、清凈、慈悲,你才有智慧在什麼樣場合當中應該怎樣說話,應該怎樣表態,這就是屬於後得智。

所以佛法是智慧,在我們平常生活當中,盡量保持不欺騙,可是這里頭要有智慧。你要沒有智慧,處處都是說實在話,你會上當,你會被人欺騙,那是你愚痴,你沒有智慧。所以,言語是大學問,孔老夫子教學擺在第二科,第一個德行,第二個言語,你要會說話。尤其在現在這個社會,是見人要說人話,見鬼要說鬼話。佛法是充滿了智慧,決定是利益眾生,決定不傷害眾生,這個言語就是正語,八正道裡面的正語,這要懂得。


㈧ 有誰是學大乘佛法的嗎請告訴我為什麼開悟了、生智慧了還會墮落啊

因為無始的習氣太重了。
母音老人:
明心見性以前,任你修什麼法門,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煉」的范疇!以未悟真心,於修法即不能無疑。雖亦努力用功,但有疑慮留礙胸中,不安之相即無法避免。而此不安之相即是生死根本,故雖對治功深,不為真修。普照禪師《修心訣》雲:「修在悟前,雖則努力用功,不忘念念薰修,但亦著著生疑,未能無礙,如有一物礙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現在前。日久月深,對治功熟,則身心客塵,恰似輕安。雖復輕安,疑根未斷,如石壓草,猶於生死界不得自在。」故雲:「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但任何人都免不了有此一段盲修瞎煉的過程。待打開桶底明識本來後,就路還家,隨緣了習,任運雙修定慧,天真無作,動靜常禪,方是無修之真修。《修心訣》雲:「即或劣機,見性後煩惱濃厚,習染深重,對境而念念生情,遇緣而心心作有,甚或被境緣昏亂淆惑,昧卻本來者,雖亦藉種種對治方便,除其劣習,去其污染,不無有功之修,但以念念無疑,不落留礙,日久月深,力極功純,自然契合天真妙性,任運寂知,與前勝機,更無差別。」故學佛者,必先以明心見性為期,待明心後除斷習氣,方為真修。亦余之所以大聲疾呼,不須參究刻板死煞話頭,只由師家直接指示心性,令學人當下悟去,再著手真修,以免唐喪光陰也。
或曰:明心見性,即是聖人,非但不須再事修習,還要現種種神通變化,大異常人,所謂大機大用,神變莫測,今何故反謂悟後方是真修?
答曰:今時學道人有二種過錯:一者以為悟後即是聖人,應現種種神變。如不能變現,即為非悟,只是口頭禪,空說真理而已。因之心生退屈,反墮無分之失者,比比皆是。二者,則謂宗下原本無修無得無證,一悟便休,何須再事修治?以致雖已理悟,而習氣依舊,日久月深,依前流浪生死,未免六道輪回。關於這一點,前面本已談過,似不須再講,但以關系修道人成敗至鉅,且又系眼下學道者錯會病根所在,故不嫌辭費,再詳論之。
《修心訣》雲:「入道多門,以要言之,不出頓悟漸修二門。」又雲:「此頓漸二門是千聖軌則,以上諸聖,莫不先悟後修,因修乃證。所謂神通變化依悟而修,漸薰所現。非謂悟時即發現也。」
圭峰禪師雲:「識冰池而全水,藉陽氣以消融。悟凡夫而即佛,資法力以薰修。冰消則水流潤,方顯溉滌之功;妄盡則心虛通,始發通光之用。事上神通變化,非一日之功可成,乃漸薰而發現也。」
仰山示眾雲:「我今分明向汝說,且莫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聖末邊事。如今只要識心達性,但得其本,莫愁其末;他日後時,自在具足。若未得本,總將情學他,終不可得,得亦不真,將來成魔有份。」
以上所引,可知頓悟是:凡夫迷時,妄執四大為身,妄想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自己靈知是真佛,常於心外覓佛,東奔西走,忽被善知識指個入處,一念回光,見自本性,識自本心。而此心性,原無煩惱,原無生滅,本自圓成,本自具足,與諸佛無殊無別,而且由凡夫至佛位,更無階級次第,故雲頓悟。
雖雲頓悟,但屬理邊,事上習染,多生歷劫,生來死去,執著堅固,卒難頓除。故須依悟而修,漸除習氣,直至妄盡,神通方顯,絕非於頓悟理時即現神通。故修道者,須明過程,識別先後,切不可因未通而自疑,更兼疑他人。以為均不能悟道,而另走蹊徑,誤入歧途,縱經塵劫,亦不能成道。
況且發通與否,不足說明是否悟道。一者,通有多端,有藉密法修得者,有依神鬼附身告知者,有靠夙世薰修報得者,等等不一,不可謂是等人均已悟道。因此等神通,或有所依,不是真通,或僅相似通,一旦色身敗壞,失其所依,即消滅無有。二者,古德謂有先悟後通和先通後悟之別,不可謂一經發通,即系悟道。如明破山禪師在天童修道時,未發悟前,即能出神偷鄉人之鴨,作游戲三昧。後事發,被密雲悟禪師訶曰:「子游戲神通雖不無,但佛法未夢見在!」破山跪請開示,再經力參,方始開悟。降及近代,眾生根器更劣,習障更重,欲先通後悟,千萬人中不得一人。故我人須於悟後,依悟而修,漸除習氣,漸發神通。以上先聖歷代祖師,無不如是。故頓悟漸修二門是佛徒的軌范,各宗行人俱應奉行遵守!
或曰: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二。理如頓悟,事即相應,如事上不能透過,尚有留礙,如何能說已悟真理!
答曰:理事非一非異。事以理成,理以事顯;理不離事,事不離理,約此不相離理,故非異。但真理無形,而妙用隨緣,應諸萬類,妄立虛相,不無形狀,約此有相無相,故非一。今悟道,雖已明悟自己空寂之靈知即是真佛,但以多生習染深厚,一下不能頓除,遇事尚還生心,見境卒難無念,但於生心動念時,非如盲目者,不知塵境本空,粘著攀緣,流浪忘返。而能於前念動時,後念即覺,頓時掃空。不過較全不動心者有生滅的痕跡,力量稍差而已。但能綿密保任,時時覺照,日久功深,自能打成一片。歷代祖師之牧牛行,即此悟後用功之楷模也。
古德雲: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浪猶涌,理現念猶侵!故悟後常須照察。妄念若起,都不隨之,損之又損,以至無為,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識其能於事上發神通變化者,均非一日之功,乃漸薰而發現。況神通為聖末邊事,於達人份上,並不看重。雖或發現,並不欲用。如未得本——明心見性,但求其末——發神通,非惟不能成道,抑且著魔有份,故不可不慎!
今之佛徒,恆以神通衡量他人。妄以為一念悟時,即隨現無量妙用,神通變化。若無神通變化,雖道眼通明,亦為非悟,此等人真所謂不知本末、不明先後痴迷之徒。既自生退屈,亦不信他,斷佛種性,莫此為甚,良可悲也。
關於第二種時病,以為一悟便休,無修無得無證者,較上述以為一悟便發通者,雖似有悟,但以見地未徹,誤入歧途,與前未悟者所失無異,且或為害更甚。蓋前者只自生退屈,不自信兼不信他,一旦時節因緣到來,尚可打破痴迷,步入正軌。而後者自以為有悟,邪見根深,免置後修,依前流浪,深入輪回,無以自拔!
上面說過,無修、無得、無證乃理邊事,亦為到家人最後了手語,絕非於一念悟時,即臻無修、無得、無證之境。尤其今代末法時人,根陋障重,更不能悟後未經進修,即臻無功用地。其言不須修治,一悟便休者,非狂即痴,實不可信也。
蓋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性,只以迷妄不知,認假作真,造業受報,流轉六道,淪為眾生。雖在眾生而本性不失,只一凜悟,便與諸佛無殊,不假修成,故雲無修;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本來空寂,無有一法,故雲無得;證至極地佛亦不立,故雲無證。但當妄習未除,攀緣執著,流轉生死時,又非不眾生。故須念念薰修,心心覺照,於大悟後,於惡斷斷而無斷,於善修修而無修,登堂入室歸家穩坐,所謂絕學無為閑道人,方是無修無得無證的時節。未到此地步,即高談無修無得無證,寧非欺賢誑聖,自貽伊戚!
或曰:頓悟頓修頓證,自古有之,難道此等人不是一悟便休嗎?又難道此等人也要悟後漸修嗎?假如自古有之,今時當然也不無了。
答曰:頓悟頓修頓證者,非上上根人,不能得入。核實言之,此等人根機之所以高上深厚,皆過去依悟而修,漸薰積累而來,至於今生機緣成熟,故能聞即發悟,一時頓畢。表面看來,似乎是頓悟頓修頓證,實際上亦是先悟後修之機也。古德雲:今日之頓,亦昔日之漸也。至於今世,學人根性陋劣,如非大菩薩再來,實難頓悟頓修頓證。縱有一二大根人一聞千悟,一悟頓畢,亦不能無修無得無證。蓋無明習染,非一生可畢,更何況說個無修無得無證,早落在有修有得有證里邊了也。
《修心訣》雲:「凡夫無始劫來,流轉六道,堅執我相,妄想顛倒,無明種習,久已成性,雖到今生頓悟自性,本來空寂,與佛無異。而此舊習,卒難除斷,故逢順逆境,嗔喜是非,熾然起滅,客塵煩惱,與前無異,若不以般若著力薰修,焉能對治凈明,得到大休大息之地?」
大慧杲禪師雲:「往往利根之輩,不費多力,打發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輪回。豈可以一期所悟,便免置後修?」
是以悟後,常須照察,不可玩忽,妄念忽起,或一凜覺,或提佛念,以至無為,方始究竟。故頓悟漸修之義,如車二輪缺一不可也。
頓悟漸修既是佛徒之修行軌則,成道津梁,應如何修而後可?與悟前之修,又有何差別,試申論如下:
一、悟後之修,不可一概而論,須視學人妄習深淺,煩惱重輕而定,習障淺者,不用對治,惟隨緣照察,念起即覺,覺即轉空。念念如是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如《修心訣》雲:「但照惑無本,念念不住;空花三界,如風卷煙;幻化六塵,如湯銷冰。客塵煩惱,自然俱成醍醐。」學者如能如是念念修習,不忘照顧,定慧等持,則愛惡自然淡薄,智慧自然增發。若微細流注永斷,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現千百億化身,於十方國土中應機赴感而無留礙矣。
《修心訣》雲:「雖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天下善知識,悟後牧牛行,雖有後修,已先頓悟,妄念本空,心性本凈,雖除斷惡習而無惡習可除,雖勤修福慧而無福慧可修;修而無修,除而無除,斯乃真修真除矣。」
又雲:「見色聞聲時但伊么(即見色聞聲,但如明鏡照物,風過樹時,不作他想),著衣吃飯時但伊么,屙屎放尿時但伊么,對人接物時但伊么,乃至行、住、坐、卧,或語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時中,一一如是;似虛舟駕浪,隨高隨下,而念念不住;如流水轉山,遇曲遇直,而心心無知。今日騰騰任運,明日任運騰騰,隨順眾緣,無障無礙。質直無偽,視聽尋常,則絕一塵而作對,何勞遣盪之功;無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緣之力矣。」
似此任運寂知,原本無為之修,實等於無修。既無須另起爐灶,執法修持,亦不用冥存觀想,取靜為行,與悟前不明所以,堅執法相,牢持儀軌,貪取功德,追趕任務,披枷帶鎖之修,寧不大相徑庭!
二、至於習染深厚,無明力大,於善惡順逆境界未免被動靜互換,心不恬淡者,則不無妄緣遣盪、對治之功。對治法中,若掉舉盛者,則以相應之定功攝散;若昏沉盛者,則以慧門觀空(至於用何種功夫為宜,請閱下章「十種修行法門」),務令定慧等持,動靜相亡,入於無為,方始究竟。《修心訣》雲:「先以定門攝掉舉,使心不隨緣,契乎本寂;次以慧門警昏沉,擇法觀空,契乎本知。以定治乎亂想,以慧治乎無記。昏亂相亡,對治功終,則對境而念念歸宗,遇緣而心心契道,任運雙修,方為無事。」
或曰:如此對治修習,與悟前劣機之漸修,一般無二,還講什麼頓悟呢?
答曰:以此等人機劣習重,障深垢厚,雖亦悟自性清凈空寂,具足萬德,與佛無異,其奈對境生情,遇緣成滯,被它昏亂轉換,昧卻寂然常知,不藉對治之功,均調昏亂,非但不能入於無為,而反墮「悟後迷」中,是不可不慎也。
茲舉一二悟後迷的公案,以資悟後又不務實修者警惕:
一、負師
暹道者久參雪竇,得法後,竇擬舉往金鵝為方丈,而暹不從,後出世開堂,因德山遠和尚聲勢、名望均高於雪竇,即改而承嗣遠和尚。令使者通書各山,山前婆子欣然問曰:「暹首座出世為誰燒香?」專使曰:「德山遠和尚。」婆子詬罵曰:「雪竇抖擻尿腸,為你說禪,始有今日,你得恁么辜恩負德!」
和州開盛覺老,初參長蘆夫鐵腳,久無所得。後造東山五祖演席下得法。出世住開盛,見長蘆法席大盛,乃改嗣夫,不源所得。拈香時,忽覺胸前如搗,遂於痛處發癰成竅。以乳香作餅塞之,久而不愈,竟卒!
二、賣友
慶藏主,蜀人,叢林知名。一日與秀大師同行入都城參法雲圓通禪師。到法雲,秀得參堂掛單,而慶藏主未獲允准。慶在智海,偶卧病,秀欲詣問病況,而山門無假,乃潛往智海見慶。慶反以書白圓通,道秀越規矩出入。圓通知之,夜參大罵雲:「彼以道義故,拼出院來問汝疾,反以書告訐,豈端人正士所為?」慶聞之,遂掩息。叢林盡謂慶遭圓通一詬而卒。
三、叛師
大陽平侍者,洞宗明安禪師之高足。一日琅琊廣照禪師來訪,明安與之雲:「興洞上一宗者,非遠即覺也。」照雲:「有平侍者在。」安雲:「平舊習深厚。」並以手指胸雲:「此處更不佳。」又捏拇叉中示之雲:「平向後當死於此。」暨明安圓寂,平居大陽,擬謀取師生前李和文都尉所施黃白物,不惜毀師靈塔。雖經山中耆宿切陳,亦不聽之。發塔,钁師顏面貌如生,薪盡儼然。眾皆驚異,平更钁破師腦,益油薪,俄成灰燼。眾以其事聞於官,坐平謀塔中物,不孝還俗。諸方以其人品格不端,皆棄之不顧。平流浪無所依。後於三叉路口遭大蟲食之。竟不免明安丫叉之記,悲哉!
此類公案亦不勝枚舉,皆悟後不借對治精修,積習深厚,昧卻天良,見利動心,忘恩負義,有以致之也。雖然,人固可以逞其凶頑奸詐之智,其奈護法神不予寬容何?其不得善終也,宜矣!
須知雖藉對治功夫,暫調習氣,以先頓悟心性本凈,煩惱本空,即不執法修行,落於有修有得有證之劣見,故能念念歸宗,心心契道,不失頓悟之旨。反之,修在悟前,以未見性故,雖念念薰修,但著著生疑。不能自在無礙,同時粘著法相,搏取功德,生死不了。故同樣用對治法門,於悟人份上,如假道暫宿。一時方便,不落法執,日久月深,自然契合道妙,成就無上菩提。與前勝機習淺,修而無修,無修而修者,更無差別,是又不可不知也。
又如修凈土念佛者,未開悟前,不知念念歸宗,只向外馳求,著相修行。甚者,著功德相,以多為勝,趕念經咒,反致生病。及開悟後,方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佛即是念心,念心便是念佛;念念念佛,念念喚醒本心,所謂心佛道交,打成一片。故古德謂,一句佛號,明心見性後,方能全提,以未悟前,既不知念佛之落處,又復著著生疑,故不得真實受用。開悟後,識得心之本原,念亦得,不念亦得,無所謂念與不念;既不著相以求念,亦不避舍而不念。整日凈裸裸、赤灑灑,逍遙自在,隨緣無礙,到這時方才真正稱得起凈念相繼,無一念不是佛念。
關於「凈念相繼」一語,其中大有學問,它和禪宗悟後的保任功夫完全無異,它是念佛人修行進程的指標。茲不嫌辭費,略述於下:
蓋「凈念」二字非如一般人所想像的以清凈心念佛,即為凈念,而是念佛功純,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一時脫落,能所雙亡,空有皆泯之正念,始為凈念。
至於「相繼」,則又分靜中相繼、動中相繼與動靜一如等功夫深淺的差別。茲分析如下:
一、靜中相繼。念佛人念至能所雙亡,本性顯發時,為初顯凈念。嗣後,因無始曠劫著相習氣深厚,不能每坐皆顯,須隔數周、數月甚或一年再現,此全視行人的根基與修行的疏密而定。此時,行者須加勁精勤用功,使相隔時間漸漸縮短。由一年而數月,而一月,而數日,最後座座皆現;此為靜中相繼,相當於禪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一階段,是為理一心。
二、動中相繼。靜中能時時相繼,遇境緣動亂時,又復打失,不能稱為真相繼。須在日常動用中磨練,上而至於縱橫無礙,順逆無拘,如在靜中一樣,仍舊孤明歷歷,無有走著,方為動中相繼。但有時偶而忘卻,遇境而動,馬上即覺而歸空。此相當禪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二階段功夫,是為事一心。
三、動靜一如。不管動中靜中,俱無走著,且無守住之心,純任自然。此相當禪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一階段,是為理事一心。
四、相繼亦不可得,不守之心亦無,昔日所有玄妙奇特,一掃而空,鎮日如痴如呆,淡而無味,然無味中有至味在焉。此相當禪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二階段,是為事事一心。斯真凈念相繼者也。
茲為便於後學擇法修行起見,將元知訥禪師所說十種修行法門摘錄於下,供大家參考:
問曰:未審宗門,以何法治心?曰:以無心法治妄心。問曰:人若無心,便同草木。無心之說,請施方便。曰:今雲無心,非無心體,名為無心。但心中無物,名曰無心。如言空瓶,瓶中無物,名曰空瓶,非無瓶體,名空瓶也。故祖師雲:汝但於心無事、於事無心,自然虛而靈、寂而妙,是此心的旨也。據此,則以無妄心,非無真心妙用也。從來諸師說做無心功夫,類各不同,今總大義,略明十種。
一曰覺察。謂做功夫時,平常絕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即便與覺破,前念覺破,後念不生,此之覺智,亦不須用。妄覺俱忘,名曰無心。故祖師雲:不怕念起,只恐覺遲。又偈雲: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此覺察息妄功夫也。
二曰休息。謂做功夫時,不思善,不思惡,心起便休,遇緣便歇。故雲一條白練去,冷湫湫地去,古廟里香爐去!直得絕廉纖、離分別,如痴如呆,方有少分相應。此休息妄心功夫也。
三曰泯心存境。謂做功夫時,於一切妄念俱息,不顧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外境?即古人奪人不奪境法門也。龐公雲: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此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四曰泯境存心。謂做工夫時,將一切內外諸境,悉觀為空寂,只存一心,孤標獨立。所以古人雲:不與萬物為侶,不與諸塵作對,心若著境,心即是妄,今既無境,何妄之有?即古人奪境不奪人法門也。故雲:上苑花已謝,車馬尚駢闐。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五曰泯心泯境。謂做功夫時,先空寂外境,次滅內心,既內外心境俱寂,畢竟妄從何有?故灌溪雲:十方無壁落,四面亦無門。即祖師人境兩俱奪法門也。故有語雲:雲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六曰存境存心。謂做功夫時,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時心境相對,則心不趣境,境不臨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於道無礙。故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即祖師人境俱不奪法門也。故有語雲:一片月生海,幾家人上樓!此是存境存心滅妄功夫也。
七曰內外全體。謂做功夫時,於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內身外器,一切諸法,同真心體,湛然虛明,無一毫異,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更於何處得妄心來!所以肇法師雲:天地與我同根,萬法與我同體。此是內外全體滅妄功夫也。
八曰內外全用。謂做功夫時,將一切內外身心器界諸法及一切動用施為,悉觀作真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現前。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處安著?故永嘉雲: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此是內外全用息妄功夫也。
九曰即體即用。謂做功夫時,雖冥合真體,一味空寂,而於中內隱靈明,乃體即用也;靈明中,內隱空寂,用即體也。故永嘉雲: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既寂寂中不容無記,惺惺中不用亂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此是即體即用滅妄功夫也。
十曰透出體用。謂做功夫時,不分內外,亦不辨東西南北,將四面八方只作一個大解脫門。圓陀陀地體用不分,無分毫滲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處得起?古人雲:通身無縫罅,上下成團圓,是乃透出體用滅妄功夫也。
以上十種功夫,不須全做,但得一門成就,其妄自息,真心即現。隨宿根曾與何法有緣,即便習之。此之功夫乃無功之功,非有心功力也。即使未悟真心者修之,亦易當下得見。此休息妄心法門,對學道人最關緊要,故不厭求詳,錄示後學,切勿以畫蛇添足視之!
以上十種功夫,俱在行、住、坐、卧處著力,須於穿衣吃飯時,屙屎放尿時,對話工作時,一切時、一切處,綿密覺察觀照,不消打坐參究。其或習障深厚,力有未逮,仍須打坐用功者,即仍聽之,但須於下坐後,將定中功夫,推在境上,在動中著力鍛煉,庶幾可以早日打成一片,而臻無功之大功,圓成菩提大道。
至於密宗,悟後更須密修,以期即「身」成就。其修法之廣,方便之多,遠非顯宗可比。但密法貴師承灌頂傳授,不可公開露布,故從略。

閱讀全文

與天際佛法指標源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ython操作zookeeper 瀏覽:705
蘋果手機dcim文件夾顯示不出來 瀏覽:430
如何壓縮文件夾聯想電腦 瀏覽:583
程序員的學習之旅 瀏覽:440
apkdb反編譯 瀏覽:922
雪花演算法為什麼要二進制 瀏覽:825
在文檔中打開命令行工具 瀏覽:608
android圖標尺寸規范 瀏覽:369
python實用工具 瀏覽:208
流量計pdf 瀏覽:936
科東加密認證價格 瀏覽:532
dos命令讀文件 瀏覽:996
成為程序員需要什麼學歷 瀏覽:672
pdf農葯 瀏覽:228
canal加密 瀏覽:497
日本安卓系統和中國有什麼區別 瀏覽:137
linux命令行修改文件 瀏覽:838
從編譯和解釋的角度看 瀏覽:649
徐志摩pdf 瀏覽:651
夏天解壓球視頻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