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分子大小分布的演算法

分子大小分布的演算法

發布時間:2022-08-28 00:42:01

⑴ 怎麼算分子分母的計算公式

算分子分母的計算公式就是先把所需要計算的分數進行通分找出最小公倍數。例如:1/2+1/3+1/6=3/6+2/6+1/6它的最小公倍數是6。

然後分母不動,分子進行相加,即1/2+1/3+1/6=3/6+2/6+1/6=(3+2+1)/6=6/6。最後看這分數是否能約分,能約分的要約分。



(1)分子大小分布的演算法擴展閱讀

分數的基本性質

分子相當於被除數,分母相當於除數,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因此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也是不變的。

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是:被除數÷除數=(除數不為0)。分數的分母不能是0,因為在除法中,0不能做除數,因此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中的分母相當於除法中的除數,所以分母也不能是0。

分數大小比較:

同分母分數相比較,分子越大分數越大。

同分子分數相比較,分母越小分數越大。

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相比較的方法:

用通分的方法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數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並且分母相同的分數,再比較大小。

⑵ 怎樣計算分子直徑或大小

不溶於水的油狀物,物理上常常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直徑。
首先,必須滴入的液體要非常小,且能均勻地分布在水面,然後滴一小滴在水上形成油膜。可看成只有一層分子。
再計算出滴出滴入被測物質的分子個數,可以用物質的量來計算。再測出滴入檸檬稀的體積。再測出油膜的面積。通過V=SL就可得分子直徑。很簡單吧。
這個只是估測,不是很精確,只要數量積對就行了。

⑶ 高分子化合物平均分子量與分子量分布 急用~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統計計算如圖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測定方法
測定分子量的方法很多,包括端基分析法、沸點升高和冰點降低、膜滲透壓和光散射等方法,由於測定方法的不同,分子量的含義也不同,因而具有各種不同的數值.凝膠色譜法(GPC)是用於測定聚合物分子量的主要方法之一,這一方法的特點是快速、簡便,並可同時得到分子量的各種統計平均值,測定分子量的范圍不限.但它不是測定分子量的絕對方法,而是一種相對方法.這一方法的另一特點是可以同時得到分子量分布的數據.

⑷ 分子量分布指數

分子量分布指數是D=M(w)/M(n),分子量一般指相對分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是指化學式中各個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總和,用符號Mr表示,單位是1。對於聚合物而言,其相對分子量可達幾萬甚至幾十萬;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的化學式為H₂O。
既然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單位為「1」的相對質量,那麼由此計算得到的分子質量必然也是一個單位為「1」的相對質量。對於某些結構復雜的生物大分子,往往都是通過電泳、離心或色譜分析等方法測得其近似分子質量,因而更是一個相對概念的量值。所以,我們過去長期習慣使用著的「分子量」實際上都是相對的分子質量。因此,國標指出「以前稱為分子量」的即是「相對分子質量」,並將後者定義為「物質的分子或特定單元的平均質量與核素¹²C原子質量的1/12之比」。

⑸ 纖維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問題

纖維的分子量是無法計算的,因為它是一個長鏈狀的非常大的分子,但是它的分子量分布的確實非常廣的。
(5)分子大小分布的演算法擴展閱讀
合成纖維的分子量分布

在合成纖維工業的生產和科研上,經常運用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作為控制生產和改進產品質量的根據和指標。高分子物質是由分子量大小不同的分子所組成的一個同系混合物,就是說,它的分子大小是不均一的,這是高分子物的一個主要特徵。對於高分子的分子量來說,通過測定得到的數值都是統計平均值。既然存在著分子量的不均一性,分子量大小就有一個分布。如果這個分布比較集中,就稱為分布窄,如果分布不那麼集中,就稱為分布寬。分布寬和窄都具有相對的意義。多年來,很多高分子的工作者從事於高分子分子量和分子量……

⑹ 如何設計一個說明分子大小的實驗

油膜法
1.理解障礙
(1)借比法理解"油膜法"的原理.
油膜法是用來估測分子直徑的一種方法.類似於取一定量的小米,測出它的體積V,然後把它平攤在桌面上,上下不重疊,一粒緊挨一粒,量出這些米粒占據桌面的面積S,從而計算出來米粒的直徑d=V/S.這只是一個物理模型,事實上,分子的形狀非常復雜,並不真是個小球,而且分子間存在空隙.
(2)模型法理解物質的微觀結構.
物理上有許多模型,它可分為:①物體模型,如質點,恆壓電源等;②狀態模型,如靜止,勻速運動等;③過程模型,如氣體的等溫過程等.物理上的"理想模型",就是為了便於研究問題而建立的一種高度抽象的理想客體或理想過程."理想模型"是現實世界中找不到的東西,但是,"理想模型"是以客觀實在為原型的,是對客觀事物或過程的一種近似反映,它突出反映了客觀事物或過程的某一主要矛盾或主要特性,完全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矛盾或特性.物理學中創建的"理想模型",叫做"物理模型",也簡稱模型.運用"理想模型"及其理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模型法.
物質微觀結構的三種理想模型分別是:①把分子視為球形模型[V分=4π(d/2) 3/3=πd3/6];②把分子視為立方體模型(V分=d3);③每個氣體分子位於相同一個立方體的中心模型(圖11—1—1,把氣體分子理想地假設為:分子均勻分布,並且每個分子所佔有的空間為相同的正立方體,氣體分子在立方體的中心.分子的平均間距等於正立方體的邊長L,即d=L).
圖11—1—1
2.解題障礙
微觀量的計算,一般要用油膜法和估演算法.計算微觀量,一般要涉及宏觀量和阿伏加德羅常數.
(1)油膜法求分子的直徑.
將油膜視為單分子油膜,不考慮各油分子間的間隙,油膜分子視為球形,油分子的直徑等於油膜厚度.油分子的直徑
d=
[例1]將1 cm3的油酸溶於酒精,製成200 cm3的油酸酒精溶液.已知1 cm3的溶液有50滴,現取1滴油酸酒精溶於水,油酸在水面上形成一單分子薄層,已測出這一薄層的面積為0.2 m2,由此可估算油酸分子的直徑為_______m.
解析:1 cm3油酸酒精溶液中油酸的體積V=×10-6 m3,1滴油酸酒精溶液中油酸體積V油酸=V/50=m3,則油酸分子的直徑d=m=5×10-10 m.
點評:除油膜法計算分子大小外,如果在已知分子的體積V的情況下,對固體,液體還有方法:①當分子視為球體時,有V=4π(d/2)3/3=πd3/6,d=;②當分子視為立方體時,d=.對氣體,因分子的間距很大,不考慮氣體分子的大小.
(2)估演算法求微觀量.
估算是從已知條件出發,運用與題設條件密切相關的物理概念,規律和常數,對要求的問題作出合理的科學的估算的思維方法.
[例2]一熱水瓶中水的質量約為2.2 kg,它所包含的水分子數目約為______(取二位有效數字,阿伏加德羅常數取6.02×1023 mol-1).
解析:水的摩爾質量M=18×10-3 kg/mol,則2.2 kg水所含水分子數N=(m/M)NA=7.3×1025.
點評:解估算題的依據,就是一些物理理論,公式和一些常數,常識等.本節估算題常用的理論依據:對固體,液體而言,分子體積V分=V(物質體積)/N(分子總數),其中V=m(物質質量)/ρ(密度);VA(摩爾體積)=M(摩爾質量)/ρ;某物質的分子數N=nNA=(m/M)NA=(V/VA)NA.若物質是氣體,則VA=22.4 L,當未給V的壓強和溫度時,則把V就近似認為是標准狀況下的體積.d(分子直徑)=V(油滴體積)/S(單分子油膜面積).常數或常識有阿伏加德羅常數,摩爾質量等.
學後一憶�
本節的重點是掌握油膜法粗測分子的大小,記住一般分子直徑的數量級,能根據宏觀量和阿伏加德羅常數計算微觀量.本節常見的題型為選擇題,定性分析較多,定量計算較少. 命題熱點是粗測分子大小的油膜法.

⑺ 如何計算不同粒徑之間混合的比例

1、選定篩分范圍:根據設計要求篩分范圍(或者規范)的最大粒徑依次往下選定各單粒級集料;
2、單粒級分析:將各單粒級集料按照全篩孔篩分;
3、圖表法:將各級集料篩分結果繪制到一個矩形的米格紙上,其要求篩分范圍的中值為對角線,從大粒徑集料往小粒徑依次推算各集料用量(具體方法見試驗教材);
4、計演算法:現在的試驗資料軟體都具備這個功能,只要在配合比設計中的混合料級配設計中選定范圍,將單級集料篩分結果輸入其中後,點擊合成即可出各級料的摻配比例。

⑻ 分子,原子,電子,質子從大到小怎麼排列

從小到大的排列是:

電子、質子、原子、分子。


大致的尺寸是:

1、電子的半徑大小:傳統大小:2.8 x 10^(-15) m 現代大小:10^(-22) m

2、質子的半徑大小:8.5 x 10^(-15)

3、原子的半經大小:10^(-10) m

4、分子的半徑大小:分布很廣,請參看下圖

閱讀全文

與分子大小分布的演算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噴油螺桿製冷壓縮機 瀏覽:579
python員工信息登記表 瀏覽:377
高中美術pdf 瀏覽:161
java實現排列 瀏覽:513
javavector的用法 瀏覽:982
osi實現加密的三層 瀏覽:233
大眾寶來原廠中控如何安裝app 瀏覽:916
linux內核根文件系統 瀏覽:243
3d的命令面板不見了 瀏覽:526
武漢理工大學伺服器ip地址 瀏覽:149
亞馬遜雲伺服器登錄 瀏覽:525
安卓手機如何進行文件處理 瀏覽:71
mysql執行系統命令 瀏覽:930
php支持curlhttps 瀏覽:143
新預演算法責任 瀏覽:444
伺服器如何處理5萬人同時在線 瀏覽:251
哈夫曼編碼數據壓縮 瀏覽:426
鎖定伺服器是什麼意思 瀏覽:385
場景檢測演算法 瀏覽:617
解壓手機軟體觸屏 瀏覽: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