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林則徐的故事
林則徐的故事
林則徐不僅是一位熱切的愛國者。下面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林則徐的故事,歡迎閱讀!
林則徐(1785-1850)清朝官員。字元撫,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嘉慶進士,入翰林院。
嘉慶九年(1804)中舉。十一年(1806)赴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次年應福建巡撫張師誠招入幕府。十六年(1811)中進士,選庶吉士。曾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提倡經世致用之學。後歷任編修、協修等京官,兩度外放江西、雲南鄉試考官。二十五年起,先後外任浙江杭嘉湖道、鹽運使,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任上整頓鹽務、興辦河工、籌劃海運,採用勸平糶、禁囤積、放賑濟貧等措施救災撫民。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起,曾在浙江、江蘇、湖北、河南、山東等地任職,辦理過軍政、漕務、鹽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實際調查,干練有績,由道台遷升至巡撫。
道光十年(1830)任湖北、河南布政使,次年升任河東河道總督,其間,不辭勞苦,不避怨嫌,積極鏟除弊端,親自實地查驗山東運河、河南黃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黃河由山東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蘇巡撫,曾奉命驅逐在吳淞口外刺探情報的英國胡夏米商船,又協助兩江總督陶澍,採取許多利國便民的經濟改革措施。江蘇旱澇災情嚴重,他不顧朝廷斥責,上奏歷陳民間困苦,堅請緩征受災州縣漕賦;致力興修水利工程,疏浚白茆、劉河、徒陽運河等河道。為克服銀荒和利於貨幣流通,他反對一概禁用洋錢,提出自鑄銀幣的主張。這是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十五年和十六年(1836),兩署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積極推行淮北「票鹽」制度。
道光十七年(1837),升任湖廣總督。當時時**片已成為危及中國國計民生的嚴重弊害。十八年(1837),鴻臚寺卿黃爵滋上疏主張以死罪嚴懲吸食者,道光帝令各地督撫各抒己見。林則徐堅決支持黃爵滋的嚴禁主張,提出六條具體禁煙方案,並率先在湖廣實施,成績卓著。八月,他上奏指出,歷年禁煙失敗在於不能嚴禁。警告:「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九月應召進京,在連續八次召見中,力陳禁煙的重要性和禁煙方略。十一月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並節制廣東水師,查辦海口。
在查禁**片時期,林則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寫了一幅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幅對聯形象生動,寓意深刻。上聯諄諄告誡自己,要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才能把事情辦好,立於不敗之地;下聯砥礪自己,當官必須堅決杜絕私慾,才能象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挺立世間。林則徐提倡的這種精神,令人欽敬,為後人之鑒。
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抵廣州。他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等傳訊洋商,令外國煙販限期交出**片。採取撤買辦工役、封索商館等正義措施,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煙販的狡賴,收繳英國躉船上的全部**片。四月二十二(6月3日)起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銷毀**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在此期間,林則徐注意了解外國情況,組織翻譯西文書報,供製定對策、辦理交涉參考。所譯資料,先後輯有《四洲志》、《華事夷言》、《滑達爾各國律例》等,成為中國近代最早介紹外國的文獻。為防範外國侵略,林則徐大力整頓海防,積極備戰,購置外國大炮加強炮台,搜集外國船炮圖樣准備仿製。他堅信民心可用,組織地方團練,從沿海漁民、村戶中招募水勇,操練教習。七月因義律拒不交出殺害中國村民的英國水手,又不肯具結保證不再夾帶**片,他下令斷絕澳門英商接濟。義律訴諸武力,挑起九龍炮戰和穿鼻洋海戰。林則徐親赴虎門布防,督師數敗英軍。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貿易。十九年十二月實授兩廣總督。此時他已覺察英國正蓄意發動侵華戰爭,以所得西方消息五次奏請令沿海各省備戰。
1840年初任兩廣總督。6月,英國發動侵略戰爭,因廣州防守嚴密,遂被上攻佔定海,陳兵大沽;因投降派乘機誣陷,旋被革職。次年5月,復受命往鎮海軍營幫辦軍務,又遭讒害,不久被流放新疆。
曾在該地屯田,興辦水利,推廣先進生產技術。1845年起,被起用為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
1849年,因病退職返鄉時英國侵略者強占福州城地築房,他聯合士紳上書閩浙總督劉韻珂,力主將侵略者驅逐出城。
1850年,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農民起義,病死於廣東普寧縣。贈太傅,謚文忠。
他對沙俄蓄謀侵略中國中國的野心有所覺察,晚年曾說:「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有《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林則徐日記》等。
林則徐不僅是一位熱切的愛國者。他一生最光榮的業績,是在**片戰爭時期。其主要功績在於:
一、厲行禁煙。林則徐早年在江蘇巡撫任上,就認真執行清政府禁煙法令,取得初步成效。廣總督任上,又在漢口、長沙等地設禁煙局,用自己的薪俸配製戒煙葯丸,督率部下收繳煙土煙具,命令吸食者定期戒絕,成效卓著。1838年底辯論黃爵滋的禁煙主張時,道光帝舉棋不定。林則徐痛感**片流毒中華的危害,上書支持黃爵滋,力主禁煙。他指出:「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促使道光帝下禁煙的決心。林則徐遂命赴粵查禁**片,成為清朝統治階級中嚴禁派的代表和禁煙運動的實際領導者。1839年3月,林則徐到廣州,與總督鄧廷楨合力嚴緝走si煙販,懲處收人賄賂官吏。他向外商嚴正聲明:「若**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最後迫令英美煙販交出**片230多萬斤,於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取得了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給了英國侵略者沉重打擊,揭開了中國近代反侵略斗爭的光輝篇章。
二、林則徐相信「民心可用」,積極組織群眾堅決抵抗外來侵略。在廣州,他逐漸認識到禁煙的艱巨和西方侵略勢力的戰爭威脅,所以大力整頓海防,編練水勇,加強戰備。他認為要抵禦侵略,不僅要「器良、技熟、膽壯、心齊」,而且還應用「民」之「眾」去抵「夷」之「強」。因此他敢於公開曉諭和鼓勵民眾「英夷兵船一進內許以人人持刀痛殺。」在他領導下,多次挫敗英軍的武裝挑釁和進犯。即使在革職留粵期間,仍堅持與侵略者和賣國者琦善的斗爭。遣戌途中,還積極研究「恢復之策」、總結抗英經驗。在新疆三年,覺察到沙俄蓄謀侵略中國的野心,臨終前幾個月,猶大聲疾呼,告誡國人:「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林則徐憂國憂時,不僅反侵略的立場始終如一,而且就其對於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的形勢認識來看,也是極有眼光的'。林則徐當之無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
三、主張向西方學習。林則徐到廣州後的斗爭實踐,使他迅速擺脫了閉關鎖國的傳統偏見。他提出了「師敵之長技以制敵」的主張。因而積極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情況,設立譯館,翻譯外文書報、律例、軍事技術等著作,組織編譯《四洲志》,開創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風氣。此外,在對外貿易方面,他還提出了「奉法者來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確原則。總之,在當時的條件下,林則徐能「實事求是,不涉時趨」,沒有「天朝大國」的虛驕,也不為千百年來視外國為「化外之民」的陳腐觀念氤囿,「創榛辟莽,前驅先路」。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第一幅浮雕《虎門銷煙》就向後人昭示著林則徐不朽的歷史功績和地位。林則徐的抗英斗爭是悲壯的。林則徐的精神和品格,是中華數千年文化優秀傳統的體現。但林則徐的個人遭遇卻是不幸的,在一場維護國家民族利益的斗爭中迭遭打擊。這是貪腐的政治和落後的經濟狀況下,民族的精英們往往不可避免的命運。這也是整個民族的大不幸。後人對此,能不深思!
林則徐著作有《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林則徐集》等。
書文和紀念場所
林則徐從政40年,歷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雖然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堅決實行禁煙,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扞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民族工商業。這是他一生活動和思想的主流。林則徐不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則徐生平愛好詩詞、書法,著有《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書》等著作。所遺奏稿、日記、公牘、書札、詩文等,建國後輯為《林則徐集》。
;『貳』 民族英雄的故事有哪些
一、收復台灣——鄭成功
鄭成功(公元1624~1662)初名森,字大木,唐王賜姓朱,改名成功,為明末南安人。荷蘭殖民者於1624年(明天啟四年)侵佔了我國的台灣,對台灣人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並不斷騷擾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激起中國人的無比憤慨。
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鄭成功為了抗議荷蘭殖民者在海上的擄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灣貿易,在經濟上給荷蘭殖民者以有力的打擊。
1661年4月,鄭成功令長子鄭經防守廈門,新率戰艦120艘,將士25000餘人,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復台灣。經過激烈的海戰,鄭軍擊沉荷軍主力艦「赫克托」號,收復了「赤嵌樓」。
在近一年的爭奪中,荷軍傷亡近2000人,損失慘重。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軍被迫投降,被侵佔達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重歸祖國懷抱。
二、虎門銷煙——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溢號文忠,福建侯官人。早年家境貧寒,受過良好的教育。嘉慶十六年賜進士。在為官40年中,他 「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
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
三、萬里勤王——秦良玉
丈夫馬千乘是漢伏波將軍馬援後人,世襲石柱宣慰使(俗稱土司),馬千乘被害後,因其子馬祥麟年幼,秦良玉於是代領夫職。秦良玉率領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崇禎皇帝曾作詩四首贊頌秦良玉。
秦良玉死後後世文人贊頌秦良玉所作的詩詞非常多,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對秦良玉大加稱贊,愛國將領馮玉祥也曾說到:「紀念花木蘭,要學秦良玉。」明朝滅亡後,南明王朝追謚秦良玉為「忠貞侯」。
歷朝歷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記載到列女傳里,而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里的巾幗英雄。
四、精忠報國——岳飛
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
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贊譽。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斗爭的勝利。
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怒發沖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著有《岳忠武王文集》。
五、抗日英雄趙尚志:
趙尚志三個字,曾讓侵華日軍聞風喪膽,「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是倭寇發出的無奈而又欽佩的感慨。 被日偽稱為最頑固的「反滿抗日」分子!
當年東北流傳一種說法,叫「南楊北趙」。「南楊」指的是楊靖宇,「北趙」就是趙尚志,他十七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就讀黃埔軍校第五期,歷經艱難困苦,抗日決心毫不動搖,即使最後負傷被俘,依然寧死不屈。
一位專家說,東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趙尚志一直用原來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趙尚志也曾用過另外一個名字。據尚志市烈士紀念館館長劉莉介紹。
趙尚志曾擔任1940年創刊的《東北紅星壁報》主筆。「向之」的主筆筆名,後來發現的手稿原跡證實,是在「尚志」兩字基礎上修改而來的。據劉莉館長介紹,趙尚志除了寫過報紙上這些文章詩歌之外,還曾為《白山黑水》這首抗日歌曲寫過歌詞,並寫下兩篇關於抗日戰爭的論文。
印象中,趙尚志應和抗日英雄楊靖宇一樣身材高大,氣宇軒昂,目前發現的惟一一張趙尚志將軍生前的照片,是1932年8月趙尚志擔任巴彥抗日游擊隊政委時與游擊隊指揮部成員的合影,趙尚志手拿馬鞭坐在中間前排,二十四歲的他明顯比兩邊的人矮半頭。
巴彥游擊隊失敗以後,趙尚志加入抗日義勇軍孫朝楊部,後率六人赴珠河創建抗日游擊隊。到1934年,這支抗日武裝不斷壯大,達到數千人。後來趙尚志將軍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
趙尚志嗓門很大,常常在大會上向戰士們講述抗日救國的道理,描繪鬼子打跑以後國家未來的模樣。1942年2月,年僅三十四歲的趙尚志在戰斗中,遭到混入部隊的日滿特務暗算,重傷被俘後血盡而死。隨後日寇將其遺體肢解成兩部分,身體沉入松花江,頭顱送偽滿「首都」新京(今長春)請功,而後下落不明。
『叄』 林則徐翻譯外國報紙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林則徐翻譯外國報紙的內容,根本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
『肆』 林則徐的故事10字
林則徐(1785-1850)清朝官員。字元撫,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嘉慶進士,入翰林院。
嘉慶九年(1804)中舉。十一年(1806)赴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次年應福建巡撫張師誠招入幕府。十六年(1811)中進士,選庶吉士。曾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提倡經世致用之學。後歷任編修、協修等京官,兩度外放江西、雲南鄉試考官。二十五年起,先後外任浙江杭嘉湖道、鹽運使,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任上整頓鹽務、興辦河工、籌劃海運,採用勸平糶、禁囤積、放賑濟貧等措施救災撫民。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起,曾在浙江、江蘇、湖北、河南、山東等地任職,辦理過軍政、漕務、鹽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實際調查,干練有績,由道台遷升至巡撫。
道光十年(1830)任湖北、河南布政使,次年升任河東河道總督,其間,不辭勞苦,不避怨嫌,積極鏟除弊端,親自實地查驗山東運河、河南黃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黃河由山東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蘇巡撫,曾奉命驅逐在吳淞口外刺探情報的英國胡夏米商船,又協助兩江總督陶澍,採取許多利國便民的經濟改革措施。江蘇旱澇災情嚴重,他不顧朝廷斥責,上奏歷陳民間困苦,堅請緩征受災州縣漕賦;致力興修水利工程,疏浚白茆、劉河、徒陽運河等河道。為克服銀荒和利於貨幣流通,他反對一概禁用洋錢,提出自鑄銀幣的主張。這是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十五年和十六年(1836),兩署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積極推行淮北「票鹽」制度。
道光十七年(1837),升任湖廣總督。當時時鴉片已成為危及中國國計民生的嚴重弊害。十八年(1837),鴻臚寺卿黃爵滋上疏主張以死罪嚴懲吸食者,道光帝令各地督撫各抒己見。林則徐堅決支持黃爵滋的嚴禁主張,提出六條具體禁煙方案,並率先在湖廣實施,成績卓著。八月,他上奏指出,歷年禁煙失敗在於不能嚴禁。警告:「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九月應召進京,在連續八次召見中,力陳禁煙的重要性和禁煙方略。十一月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並節制廣東水師,查辦海口。
在查禁鴉片時期,林則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寫了一幅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幅對聯形象生動,寓意深刻。上聯諄諄告誡自己,要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才能把事情辦好,立於不敗之地;下聯砥礪自己,當官必須堅決杜絕私慾,才能象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挺立世間。林則徐提倡的這種精神,令人欽敬,為後人之鑒。
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抵廣州。他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等傳訊洋商,令外國煙販限期交出鴉片。採取撤買辦工役、封索商館等正義措施,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煙販的狡賴,收繳英國躉船上的全部鴉片。四月二十二(6月3日)起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銷毀鴉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在此期間,林則徐注意了解外國情況,組織翻譯西文書報,供製定對策、辦理交涉參考。所譯資料,先後輯有《四洲志》、《華事夷言》、《滑達爾各國律例》等,成為中國近代最早介紹外國的文獻。為防範外國侵略,林則徐大力整頓海防,積極備戰,購置外國大炮加強炮台,搜集外國船炮圖樣准備仿製。他堅信民心可用,組織地方團練,從沿海漁民、村戶中招募水勇,操練教習。七月因義律拒不交出殺害中國村民的英國水手,又不肯具結保證不再夾帶鴉片,他下令斷絕澳門英商接濟。義律訴諸武力,挑起九龍炮戰和穿鼻洋海戰。林則徐親赴虎門布防,督師數敗英軍。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貿易。十九年十二月實授兩廣總督。此時他已覺察英國正蓄意發動侵華戰爭,以所得西方消息五次奏請令沿海各省備戰。
1840年初任兩廣總督。6月,英國發動侵略戰爭,因廣州防守嚴密,遂被上攻佔定海,陳兵大沽;因投降派乘機誣陷,旋被革職。次年5月,復受命往鎮海軍營幫辦軍務,又遭讒害,不久被流放新疆。
曾在該地屯田,興辦水利,推廣先進生產技術。1845年起,被起用為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
1849年,因病退職返鄉時英國侵略者強占福州城地築房,他聯合士紳上書閩浙總督劉韻珂,力主將侵略者驅逐出城。
1850年,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農民起義,病死於廣東普寧縣。贈太傅,謚文忠。
他對沙俄蓄謀侵略中國中國的野心有所覺察,晚年曾說:「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有《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林則徐日記》等。
林則徐不僅是一位熱切的愛國者。他一生最光榮的業績,是在鴉片戰爭時期。其主要功績在於:
一、厲行禁煙。林則徐早年在江蘇巡撫任上,就認真執行清政府禁煙法令,取得初步成效。廣總督任上,又在漢口、長沙等地設禁煙局,用自己的薪俸配製戒煙葯丸,督率部下收繳煙土煙具,命令吸食者定期戒絕,成效卓著。1838年底辯論黃爵滋的禁煙主張時,道光帝舉棋不定。林則徐痛感鴉片流毒中華的危害,上書支持黃爵滋,力主禁煙。他指出:「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促使道光帝下禁煙的決心。林則徐遂命赴粵查禁鴉片,成為清朝統治階級中嚴禁派的代表和禁煙運動的實際領導者。1839年3月,林則徐到廣州,與總督鄧廷楨合力嚴緝走私煙販,懲處受賄官吏。他向外商嚴正聲明:「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最後迫令英美煙販交出鴉片230多萬斤,於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取得了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給了英國侵略者沉重打擊,揭開了中國近代反侵略斗爭的光輝篇章。(來源:www.gs5000.cn)
二、林則徐相信「民心可用」,積極組織群眾堅決抵抗外來侵略。在廣州,他逐漸認識到禁煙的艱巨和西方侵略勢力的戰爭威脅,所以大力整頓海防,編練水勇,加強戰備。他認為要抵禦侵略,不僅要「器良、技熟、膽壯、心齊」,而且還應用「民」之「眾」去抵「夷」之「強」。因此他敢於公開曉諭和鼓勵民眾「英夷兵船一進內許以人人持刀痛殺。」在他領導下,多次挫敗英軍的武裝挑釁和進犯。即使在革職留粵期間,仍堅持與侵略者和賣國者琦善的斗爭。遣戌途中,還積極研究「恢復之策」、總結抗英經驗。在新疆三年,覺察到沙俄蓄謀侵略中國的野心,臨終前幾個月,猶大聲疾呼,告誡國人:「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林則徐憂國憂時,不僅反侵略的立場始終如一,而且就其對於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的形勢認識來看,也是極有眼光的。林則徐當之無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
三、主張向西方學習。林則徐到廣州後的斗爭實踐,使他迅速擺脫了閉關鎖國的傳統偏見。他提出了「師敵之長技以制敵」的主張。因而積極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情況,設立譯館,翻譯外文書報、律例、軍事技術等著作,組織編譯《四洲志》,開創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風氣。此外,在對外貿易方面,他還提出了「奉法者來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確原則。總之,在當時的條件下,林則徐能「實事求是,不涉時趨」,沒有「天朝大國」的虛驕,也不為千百年來視外國為「化外之民」的陳腐觀念氤囿,「創榛辟莽,前驅先路」。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第一幅浮雕《虎門銷煙》就向後人昭示著林則徐不朽的歷史功績和地位。林則徐的抗英斗爭是悲壯的。林則徐的精神和品格,是中華數千年文化優秀傳統的體現。但林則徐的個人遭遇卻是不幸的,在一場維護國家民族利益的斗爭中迭遭打擊。這是腐敗的政治和落後的經濟狀況下,民族的精英們往往不可避免的命運。這也是整個民族的大不幸。後人對此,能不深思!
林則徐著作有《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林則徐集》等。
『伍』 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的統治,振興國家,同時將外來侵略者趕出去。
林則徐被稱為近代史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鴉片戰爭時期其首先了解外國輿情,積極組織人員翻譯外國書報和編輯《四洲志》,在鴉片戰爭中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極大推動了戰爭之後的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