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X64處理器最好用64位系統嗎
電腦CPU的處理系統經歷了很大的發展變化。開始的時候是在DOS系統下操作,是單任務單用戶操作系統,位處理系統也僅限於8位,處理速度也是相當慢。後來經過發展,有了多線程多架構的出現,電腦的處理系統也逐漸提升。逐漸增為16位位甚至是位。毫無疑問,64位的系統在處理性能上會更優越,速度也會更快。但是在過去的十年間,一直是32位的系統占據著主導地位,所以一些軟體的開發也是在32位操作系統的基礎上研發的。如果你把電腦換成64位的處理系統,在運行一些軟體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不兼容的情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運行出錯。但如果你堅持要安裝64位的系統,那我建議你還可以在系統盤之外,比如像D盤等在安裝一個32位的系統。這樣的雙系統可以滿足你對一般軟體的使用要求,你可以隨時進行切換。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Ⅱ 64位操作系統基於x64的處理器x64處理器怎樣
沒錯,64位操作系統基於x64的處理器的一種系統,換言之,只有滿足x64的處理器的電腦才能安裝64位操作系統。
至於64位處理器和32位處理器的性能特點如何,有何區別,請看以下分析:
首先,談談,什麼是32位系統,什麼是64位系統:
cpu的位是指一次性可處理的數據量是多少,1位元組=8位,32位處理器可以一次性處理4個位元組的數據量,依次類推。 32位操作系統針對的32位的CPU設計。 64位操作系統針對的64位的CPU設計。操作系統只是硬體和應用軟體中間的一個平台。 我們的CPU從原來的8位,16位,到現在的32位和64位。 cpu處理計算的時候「數據」和「指令」是不同對待的。 8位的CPU,一次只能處理一個8位的「數據」或者一個8位的"指令"。比如'00001101'. 又比如:「+1」這個運算,你要先指示CPU做「+」,完成後再輸入「1」數據給CPU。
8位的CPU優點是設計簡單,處理速度比較快。
缺點就是:軟體設計復雜,繁瑣。不利於計算機的發展。
後來推出了16位的CPU,我們就可以一次處理兩個位元組(16位)的數據了,比如「加1」這個命令。「加」是一個指令,佔用8個位,餘下的8位我們可以存放數據「1」了。
32位的CPU就更加方便了,我們就可以一次處理一個a=a+b這樣的命令了。 優點:簡化了軟體設計的復雜度。缺點:硬體設計更加復雜,計算速度下降。
一般來講32位的CPU對於我們來講是最理性的CPU,對於軟體開發來講足夠了。 但是2的32次方 = 4294967296bit = 4G左右 很顯然32位CPU只有4G左右的內存定址空間,對於一些伺服器來講4G的內存的遠遠不夠的了。我們需要更加大的內存定址空間的話就需要對CPU進行升級。64位CPU就這樣誕生了。64位CPU的內存定址空間是多少你算算看! 2的64次方(理論上)。 但是現在的AMD和Inter的64位CPU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64CPU,只是進行了部分64位的改進,比如64位的內存定址等。 要是真的全部都是64位的了,那麼現在市場上的軟體將全部被淘汰不能使用了~呵呵,想像一下會是什麼樣子。 64位的操作系統針對64位CPU設計的,增加了一些64位的指令,但還是和32兼容的。
其次,說說32位和64位系統的區別:
第一,設計初衷不同。64位操作系統的設計初衷是:滿足機械設計和分析、三維動畫、視頻編輯和創作,以及科學計算和高性能計算應用程序等領域中需要大量內存和浮點性能的客戶需求。換句簡明的話說就是:它們是高科技人員使用本行業特殊軟體的運行平台。而32位操作系統是為普通用戶設計的。
第二,要求配置不同。64位操作系統只能安裝在64位電腦上(CPU必須是64位的)。同時需要安裝64位常用軟體以發揮64位(x64)的最佳性能。32位操作系統則可以安裝在32位(32位CPU)或64位(64位CPU)電腦上。64bit計算主要有兩大優點:可以進行更大范圍的整數運算;可以支持更大的內存。32位最大都只支持3.25G的內存。而64位最大將支持128G的內存。當然,32位操作系統安裝在64位電腦上,其硬體恰似「大馬拉小車」:64位效能就會大打折扣。
第三,運算速度不同。64位CPU GPRs(General-Purpose Registers,通用寄存器)的數據寬度為64位,64位指令集可以運行64位數據指令,也就是說處理器一次可提取64位數據(只要兩個指令,一次提取8個位元組的數據),比32位(需要四個指令,一次提取4個位元組的數據)提高了一倍,理論上性能會相應提升1倍。
第四,定址能力不同。64位處理器的優勢還體現在系統對內存的控制上。由於地址使用的是特殊的整數,因此一個ALU(算術邏輯運算器)和寄存器可以處理更大的整數,也就是更大的地址。比如,Windows Vista x64 Edition支持多達128 GB的內存和多達16 TB的虛擬內存,而32位CPU和操作系統最大隻可支持4G內存。
最後,關於裝系統的建議:
裝Windows系統通常是以下幾種:
Windows XP、 2.Windows 7-32位、 3.Windows 7-64位、 4.Windows 8-32位、 5.Windows 8-64位、 6.Windows 8.1-32位、 7.Windows 8.1-64位。
至於裝哪種系統更好用,更適合你的電腦,要根據你的電腦的具體配置來判斷,下面我給你逐一進行分析各個系統的優劣:
Windows XP:這曾經是微軟史上最好的、最受歡迎、最受好評的可以說空前絕後的系統,雖然,XP系統對電腦配置的要求很低,基本現在所有的電腦都支持安裝該系統,可它太老舊了,到明年4-5月份微軟就正式停止為XP系統提供技術支持和漏洞補丁更新了,XP就基本被淘汰了。而且XP不支持4GB內存,不支持AHCI硬碟模式,不支持Direct10或者Direct11,還有諸多不支持就不在此一一羅列了,所以肯定不建議再選用了。(但對於配置很低、很老舊的電腦來說,安裝XP還是個很實際的選擇,因為畢竟XP系統佔用內存極低,可保證這些低配置的舊電腦順暢運行。)
Windows7-32位:Win7-32位系統對電腦的配置的要求:單核心奔騰4以上既可,但最是好雙核以上的CPU(只要滿足雙核心即可)和至少2GB或者2GB以上的內存。雖然該系統支持AHCI硬碟模式,支持Direct10或者Direct11,但此系統最大隻支持3.25GB內存,顯然裝這個系統,將不能發揮4GB或者超過4GB的內存的電腦的最佳功效。
Windows7-64位:Win7-64位系統對電腦的配置的要求:需要雙核以上的CPU(只要滿足雙核心即可)和至少4GB或者4GB以上的內存。此系統為目前Windows系統里最好的系統,最主流的系統,游戲兼容性好,在「屬性」欄中有兼容性選項,可以設置向下兼容多種低級系統,並且支持虛擬DOS程序的運行,可以虛擬運行DOS時代的游戲,這些都大大提高了此系統的兼容性;完美支持4GB及以上的內存,並且最大能支持128GB的內存;支持AHCI硬碟模式;支持Direct10,並最高支持到最新的Direct11;而且目前絕大部分主流軟體、硬體廠商都支持該系統,並且主要面向該系統開發相應軟體。Win7甚至被譽為下一個WinXP式的傳奇。
所以如果你的電腦配置符合雙核以上的CPU(只要滿足雙核心即可)和至少4GB或者4GB以上的內存的要求,強烈建議樓主選裝Win7-64位旗艦版的系統。
Windows 8-32位和Windows 8-64位,Win8是微軟偏於面向平板電腦及觸摸屏設備設計的一款系統:其對電腦的配置的要求基本和Win7-32位於64位一樣的,甚至還可以略低於Win7系統所要求的配置。但此系統初上市口碑就不高,甚至有人預測它將是下一個Vista。做為一個新系統,還不為大多數軟體、硬體廠商所支持,整個系統還在完善階段,還很不成熟,所以建議樓主暫緩安裝使用Win8系統。
Windows 8.1-32位、Windows 8.1-64位,Windows 8.1是微軟公司在2012年10月推出Windows 8之後,微軟著手開發Windows 8的更新包,是對Win8的改進版,在代號為「Blue」的項目中,微軟將實現操作系統升級標准化,以便向用戶提供更常規的升級。Windows 8.1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為未來的Windows9鋪路。Windows 8.1中,微軟發布了與Windows 8有區別的多個重要更新。微軟公司於北京時間2013年6月27日正式發布Windows 8.1預覽版,9月11日,Windows 8.1 RTM/VS 已可在 MSDN/TechNet 訂閱下載,與此同時,微軟宣布 MSDN 和 TechNet 訂閱用戶已經可以下載 Windows 8.1 RTM 版,也有 Windows Server 2012 R2 RTM 版。同時,開發者也可以下載 Visual Studio 2013 RC 版。本人裝過了Win8.1-64位,感覺性能尚可,比Win8好很多,但是軟體兼容性還較差。
如有疑問,請追問,必復!
如滿意,請給我一個採納,謝謝!
Ⅲ 64位的cpu用64位的操作系統有什麼好處
如果用32位的就有些沖突了
其實64位就是 連續傳播兩次32位的字長
Ⅳ x86 版和x64版有什麼區別
系統x86與x64的區別:
1、內存定址能力區別
32位系統定址能力是4G容量,不過需要保留一些給硬體使用,因此留給用戶的可用內存一般是3.25g-3.5G容量左右,即使你插上8G內存,也無法識別那麼大容量,而64位系統可以支持128GB大內存,甚至更大。
2、運算速度區別
安裝64位系統,需要CPU必須支持64位,而64位CPU GPRs的數據寬度為64位,64位指令集可以運行64位數據指令,也就是說處理器一次可提取64位數據,比32位提高了一倍,理論上性能會相應提升一倍。
3、設計初衷區別
早期,64位操作系統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滿足機械設計和分析、三維動畫、視頻編輯和創作,以及科學計算和高性能計算應用程序等領域中需要大量內存和浮點性能的客戶需求,而32位系統,初期並沒有考慮太多。
(4)僅編譯為x64會提升速度嗎擴展閱讀:
X86是32位版本的系統,而X64是64位版本的系統。
一些古董級的CPU可能才是32位,只支持32位版本系統,但是32位CPU的電腦不能裝64位的系統。目前的CPU都是基於64位設計的,也就是X64架構,支持64位系統,同時也兼容32位系統,建議首選64位版本系統。
目前CPU已經普及64位,而系統主流也是64位了,如果電腦安裝的是32位系統,8GB內存實際識別不到8GB,僅僅可以識別4G容量不到,浪費硬體性能,因此下載系統選擇X64版本系統。
Ⅳ 編譯後的程序比邊解釋邊執行的程序的運行速度快嗎為什麼
程序的編譯是指將人可以理解的代碼(如C的源代碼)段編譯成機器指令碼(二級制指令),也就是處理堆棧、處理器、匯流排的指令,交由計算機自動執行。解釋型語言是在需要執行時臨時編譯運行,執行時多了編譯的過程,自然就要慢的多了。
比較特殊的是java,javac命令編譯的結果雖然也是二進制文件,但實際也不是機器指令,而是優化後的代碼,最後的執行是通過java虛擬機再次編譯後執行。所以效率介於編譯型和解釋型之間。
目前java的執行速度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要想趕上或超越C 或者匯編,理論上是不現實的。
Ⅵ 聽說X64的WIN7比X86的速度快,是這樣嗎
windows7旗艦版32位和64位四個區別:
區別一:處理數據的能力
32位計算機的CPU一次最多能處理32位數據,例如它的EAX寄存器就是32位的,當然32位計算機通常也可以處理16位和8位數據。64為計算機一次處理數據要比32位大得多,一次運行64位的數據。
區別二:支持的內存不同(定址能力不同)
32位 的系統許多支持4G的內存,而64位則可以支持上百G的內存。
區別三:架構不同
從 32位到 64 位架構的改變是一個根本的改變,因為大多數操作系統必須進行全面性修改,以取得新架構的優點。其它軟體也必須進行移植,以使用新的性能;較舊的軟體一般可藉由硬體兼容模式(新的處理器支持較舊的 32 位版本指令集)或軟體模擬進行支持。
或者直接在 64 位處理器裡面實作 32 位處理器內核(如同 Intel 的 Itanium 處理器,其內含有 x86 處理器內核,用來執行 32 位 x86 應用程序)。支持 64 位架構的操作系統,一般同時支持 32 位和 64 位的應用程序。
區別四:對配置的要求不同
64位操作系統只能安裝在64位電腦上(CPU必須是64位的)。同時需要安裝64位常用軟體以發揮64位(x64)的最佳性能。32位操作系統則可以安裝在32位(32位CPU)或64位(64位CPU)電腦上。
64位操作系統能和32位操作系統並存么?答案是肯定,大家可以裝雙系統即可解決,但需要注意4G以上內存在32位系統上最多隻能識別4GB,因此如果是大內存裝機用戶還是首選64位系統吧,畢竟後者也更先進一些。
Ⅶ 我編譯的程序,是為x86和x64,兩者的性能差別有點大。這是什麼原因呢
理論上x64可以兼容x84的軟體 但發揮不出顯著性能提升 x64對內存的管理、利用強大些,
Ⅷ java程序在64位機和32位機上編譯後哪個會大一些為什麼
肯定是64位機的文件更大些,是因為指針膨脹等原因造成的。
64位指針會比32位的多1倍。
詳細信息可以參考 周志明《深入理解Java虛擬機:JVM高級特性與最佳實踐》
Ⅸ 編譯成64位就萬事大吉的.關於64位的cpu應該做成什麼樣子,intel和amd曾有各自的打
AMD和英特爾CPU的製造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技術,所以不能由主頻來看AMD的性能。AMD性價比是毫無質疑的。AMD是攢機的首選。以前因為採用的工藝不同,AMD的發熱兩會比較大一些,所以品牌機多選擇p4作為配置。但是今年來,AMD的技術水平約來越高。AMD已逐漸取代intel的王者地位。選3000+AMD的比INTEL的好主要是技術好
第一,AMD有先進的K8架構,僅僅14級流水線,執行效率更高,而intel的prescott核心有31級。雖然有更高的頻率,但這個頻率是依靠高流水線。辦同樣一件事情,如果當中出錯,就得從頭開始,這樣就慢了,可惜犧牲了更高的頻率。Intel當然不能視而不見,只有提高頻率,加大緩存解決。還有最決的一招:降價和品牌效應。
第二,AMDcpu中集成了內存控制器,這樣可以大大減小延遲。
第三,由於核心的問題,AMD功耗更小。
第四,AMD有廣泛的主板支持,不像以前那樣。
第五,AMD的cpu價格便宜(雖然現在貴了)。
第六,就是人的「同情」心理,往往更喜歡「弱者」(盡管AMD不再「弱」,但是市場佔有率僅有20%,不像Intel的80%)補充:好壞只有限於Athlon64和Semproncpu(775,940,939針)和P4prescott核心cpu以前的Athlonxp及northwood沒有什麼差距。最多就是intel多媒體應用更好,amd則在游戲方面更有優勢。再有,AMD的cpu和intel的在同市場定位的情況下,差距不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不要忘記,頻率不是一無是處。通過對比intel的cpu:P4和PM就知道大概了,頻率不是一切。1.5G的PM相當於P42.8GCPU的處理性能不應該去看主頻,而INTEL正是基於相當相當一部分人對CPU的不了解,採用了加長管線的做法來提高頻率,從而誤導了相當一部分的人盲目購買。CPU的處理能力簡單地說可以看成:實際處理能力=主頻*執行效率,就拿P4E來說他的主頻快是建立在使用了更長的管線基礎之上的,而主頻只與每級管線的執行速度有關與執行效率無關,加長管線的好處在與每級管線的執行速度較快,但是管線越長(級數越多)執行效率越低下,AMD的PR值可能會搞得大家一頭霧水,但是卻客觀劃分了與其對手想對應的處理器的能力。為什麼實際頻率只有1.8G的AMD2500+處理器運行速度比實際頻率2.4G的P4-2.4B還快?為什麼採用0.13微米製程的Tulatin核心的處理器最高只能做到1.4G,反而採用0.18微米製程的Willamette核心的處理器卻能輕松做到2G?下面就來分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以上兩種「怪圈」的存在。每塊CPU中都有「執行管道流水線」的存在(以下簡稱「管線」),管線對於CPU的關系就類似汽車組裝線與汽車之間的關系。CPU的管線並不是物理意義上供數據輸入輸出的的管路或通道,它是為了執行指令而歸納出的「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每一個指令的執行都必須經過相同的步驟,把這樣的步驟稱作「級」。管線中的「級」的任務包括分支下一步要執行的指令、分支數據的運算結果、分支結果的存儲位置、執行運算等等……最基礎的CPU管線可以被分為5級:
1、取指令
2、譯解指令
3、演算出操作數
4、執行指令
5、存儲到高速緩存可能會發現以上所說的5級的每一級的描述都非常的概括,同時如果增加一些特殊的級,管線將會有所延長:
1、取指令
12、取指令
23、譯解指令
14、譯解指令
25、演算出操作數
6、分派操作
7、確定時
8、執行指令
9、存儲到高速緩存
110、存儲到高速緩存2無論是最基本的管線還是延長後的管線都是必須完成同樣的任務:接受指令,輸出運算結果。兩者之間的不同是:前者只有5級,其每一級要比後者10級中的每一級處理更多的工作。如果除此以外的其它細節都完全相同,那麼一定希望採用第一種情況的「5級」管線,原因很簡單:數據填充5級要比填充10級容易的多。而且如果處理器的管線不是始終充滿數據,那麼將會損失寶貴的執行效率——這將意味著CPU的執行效率會在某種程度上大打折扣。那麼CPU管線的長短有什麼不同?——其關鍵在於管線長度並不是簡單的重復,可以說它把原來的每一級的工作細化,從而讓每一級的工作更加簡單,因此在「10級」模式下完成每一級工作的時間要明顯的快於「5級」模式。最慢的(也是最復雜)的「級」結構決定了整個管線中的每個「級」的速度——請牢牢記住這一點。假設上述第一種管線模式每一級需要1個時鍾周期來執行,最慢可以在1ns內完成,那麼基於這種管線結構的處理器的主頻可以達到1GHz(1/1ns=1GHz)。現在的情況是CPU內的管線級數越來越多,為此必須明顯的縮短時鍾周期來提供等於或者高於較短管線處理器的性能。好在,較長管線中每個時鍾周期內所做的工作減少了,因此即使處理器頻率提升了,但每個時鍾周期縮短了,每個「級」所用的時間也就相應的減少了,從而可以讓CPU運行在更高的頻率上了。如果採用上述的第二種管線模式,可以把處理器主頻提升到2GHz,那麼應該可以得到相當於原來的處理器2倍的性能——如果管線一直保持滿載。但事實並非如此,任何CPU內部的管線在預讀取的時候總會有出錯的情況存在,一旦出錯了就必須把這條指令從第一級管線開始重新執行,稍微計算一下就可以得出結論:如果一塊擁有5級管線的CPU在執行一條指令的時候,當執行到第4級時出錯,那麼從第一級管線開始重新執行這條指令的速度,要比一塊擁有10級管線的CPU在第8級管線出錯時重新執行要快的多,也就是說根本無法充分的利用CPU的全部資源,那麼為什麼還需要更高主頻的CPU??回溯到幾年以前,讓看看當時1.4GHz和1.5GHz的奔騰四處理器剛剛問世之初的情況:當時Intel公司將原奔騰三處理器的10級管線增加到了奔騰四的20級,管線長度一下提升了100%。最初上市的1.5GHz奔騰四處理器曾經舉步維艱,超長的管線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由於預讀取指令的出錯從而造成的執行效率嚴重低下,甚至根本無法同1GHz主頻的奔騰三處理器相對壘,但明顯的優勢就是大幅度的提升了主頻,因為20級管線同10級管線相比,每級管線的執行時間縮短了,雖然執行效率降低了,但處理器的主頻是根據每級管線的執行時間而定的,跟執行效率沒有關系,這也就是為什麼採用0.18微米製程的Willamette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能把主頻輕松做到2G的奧秘。固然,更精湛的製造工藝也能對提升處理器的主頻起到作用,當奔騰四換用0.13微米製造工藝的Northwood核心後,主頻的優勢才大幅度體現出來,一直沖到了3.4G,長管線的CPU只有在高主頻的情況下才能充分發揮優勢——用很高的頻率、很短的時鍾周期來彌補它在預讀取指令出錯時重新執行指令所浪費的時間。但是,擁有20級管線、採用0.13微米製程的Northwood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的理論頻率極限是3.5G,那怎麼辦?Intel總是會採用「加長管線」這種屢試不爽的主頻提升辦法——新出來的採用Prescott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俗稱P4-E),居然採用了31級管線,通過上述介紹,很明顯能得出Prescott核心的奔四處理器在一個時鍾周期的處理效率上會比採用Northwood核心的奔四處理器慢上一大截,也就是說起初的P4-E並不比P4-C的快,雖然P4-E擁有了更大的二級緩存,但在同頻率下,P4-E絕對不是P4-C的對手,只有當P4-E的主頻提升到了5G以上,才有可能跟P4-3.4C認識Intel與AMD雙核CPU處理器的區別隨著近日英特爾、AMD推出各種雙核CPU新品,「雙核」概念在業內逐漸升溫。有意思的是,雖然都是雙核,英特爾和AMD確各談各的。英特爾大談雙核到桌面,AMD則直取雙核的伺服器市場。這兩個公司雙核到底有什麼不同?以下是關於雙核技術的背景資料,供大家參考。雙核技術背景雙核處理器是指在一個處理器上集成兩個運算核心,從而提高計算能力。「雙核」的概念最早是由IBM、HP、Sun等支持RISC架構的高端伺服器廠商提出的,不過由於RISC架構的伺服器價格高、應用面窄,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不同的構架最近逐漸熱起來的「雙核」概念,主要是指基於X86開放架構的雙核技術。在這方面,起領導地位的廠商主要有AMD和Intel兩家。其中,兩家的思路又有不同。AMD從一開始設計時就考慮到了對多核心的支持。所有組件都直接連接到CPU,消除系統架構方面的挑戰和瓶頸。兩個處理器核心直接連接到同一個內核上,核心之間以晶元速度通信,進一步降低了處理器之間的延遲。而Intel採用多個核心共享前端匯流排的方式。專家認為,AMD的架構對於更容易實現雙核以至多核,Intel的架構會遇到多個內核爭用匯流排資源的瓶頸問題。AMD和Intel不同的體系結構雙核與雙芯(DualCoreVs.DualCPU):AMD和Intel的雙核技術在物理結構上也有很大不同之處。AMD將兩個內核做在一個Die(內核)上,通過直連架構連接起來,集成度更高。Intel則是採用兩個獨立的內核封裝在一起,因此有人將Intel的方案稱為「雙芯」,認為AMD的方案才是真正的「雙核」。從用戶端的角度來看,AMD的方案能夠使雙核CPU的管腳、功耗等指標跟單核CPU保持一致,從單核升級到雙核,不需要更換電源、晶元組、散熱系統和主板,只需要刷新BIOS軟體即可,這對於主板廠商、計算機廠商和最終用戶的投資保護是非常有利的。客戶可以利用其現有的90納米基礎設施,通過BIOS更改移植到基於雙核心的系統。計算機廠商可以輕松地提供同一硬體的單核心與雙核心版本,使那些既想提高性能又想保持IT環境穩定性的客戶能夠在不中斷業務的情況下升級到雙核心。在一個機架密度較高的環境中,通過在保持電源與基礎設施投資不變的情況下移植到雙核心,客戶的系統性能將得到巨大的提升。在同樣的系統佔地空間上,通過使用雙核心處理器,客戶將獲得更高水平的計算能力和性能要想根據AthlonXP的實際主頻換算出型號:型號=實際頻率×3÷2-500而要想根據型號算出AthlonXP的實際運行頻率:實際頻率=型號×2÷3+333AMD改變了其CPU產品的命名規則,將其產品標稱一個與對手產品主頻相當的型號。例如AthlonXP2000+的實際主頻為1.67GHz,而其2000+的標稱就與Pentium4的2.0GHz相對應。因為AMD的處理器是以低主頻,短流水線的設計而intel的處理器是以高主頻,長流水線的設計…這個好比,要開車從石景山去通州。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走長安街直接就到,可是堵車,二是走五環。雖然遠了點,可是不堵車。AMD走的是長安街,而intel走的是五環。AMDSempron3000+中的3000+AMD的PR值標稱方式,意思是相當於INTER主頻為3.0G的CPU,因為開發技術上的缺陷,AMD的CPU主頻一直就上不去,但是他的這種標稱方法,也不是信口開河的,CELERON3.0是跑不過SEMPRON3000+的,但是它的實際主頻只有可憐的1.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