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古代政治制度pdf

古代政治制度pdf

發布時間:2023-03-20 20:48:53

1. 高中歷史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代政權的政治制度,可以分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選官用掘扒官政治制度。中國政治歷史的3大主線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人才選拔不斷公正規范化。
中央集權脈絡: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縣判枝昌制)——西漢(推恩令、刺史制)——唐(節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廠衛制)。
君主專制脈絡: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漢(中外朝制)——魏晉南北朝(三長搭中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書省制)——明(廢宰相、設內閣、司禮監)——清(南書房、軍機處)。
選官用官制度脈絡:西周(世卿世祿制)——秦(軍功爵制)——漢(察舉制、徵辟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舉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則天首創武舉、殿試,明朝開始限定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採取八股取士)。
歷史總是在曲折中發展,歷朝制度既相互繼承,又各有發展。

2. 中國古代有哪些政治制度

1、基本制度——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萌芽於戰國
內容:①理論上,戰國時期,韓非子提出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②實踐上,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規定廢分封,行縣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度。
(2)建立於秦朝
內容: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頒布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困褲歲
特點: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
(3)鞏固於西漢
內容:實行刺史制度,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王國問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特點:重新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統治;將儒家思想改造為適應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需要的指導思想。
(4)完善於隋唐
內容:實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創立和完善科舉制,擴大了官吏的來源。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點:①用分權的辦法來加強君權;②官員選拔規范化、制度化。
(5)加強於北宋
內容:集中軍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設三衙統領禁軍並與樞密院互相牽制。集中行政權——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軍、財權;派文官做知州,與通判互相牽制。集中財權——在各路設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集中司法權——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司法人員。通過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軍事、行政、財政和司法等大權,鏟除了封建藩鎮割據的基礎。
特點:強干弱枝;在中央分權的基礎上地方分權。
(6)發展於元朝
內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特點:地方行政體系有了重大發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強化於明清
內容:明初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實行三司分權,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分離統兵權和調兵權,制定《大明律》,設廠衛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特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8)結束於1912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2、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它是秦始皇創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的中央行政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組成,其中丞相制度延續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監察事務,太尉負責管理軍事。
(2)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綜合漢魏以來的官制而創立的一種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為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國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戶、禮、兵、形、工六部,是尚書省的下設機構。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彼此相互監督和牽制,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一個嚴密完整的體系,有力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相權一分為三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元、明、清各朝官制均在此基礎上稍加變化,實質情況變化不大
★古代宰相(丞相)制度的變革:秦在中央設三公九卿制,丞相為首,協助皇帝處理政事;西漢漢武帝改革官制,實行內外朝制度,削弱相權;東漢光武帝擴大尚書台權力;隋唐設三省六部制,把相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體現了皇權的加強;北宋在宰相下增設參政知事為副純滲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分割軍權,設三司使分割財權,把宰相職權一分為三,便於皇帝總攬大權;元朝設中書省,置右、左丞相,行宰相職權,為最高行政機關,另設樞密使、御史台、宣政院汪睜分掌軍事、監察和宗教事務;明朝廢丞相,權分六部;永樂朝設內閣,實行「票擬」;清朝設軍機處,丞相制殘余盪然無存,反映出皇權已達到頂峰。從變化之中看到,皇帝對相權分割、削弱,一步步把各種大權集中到自己手中,從而有效地實行君主專制。
3、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目的、對象、內容、作用):西周統治者為了鞏固奴隸主政權,政治上實行分封諸侯的制度,使周朝鞏固了統治,擴大了疆域。到春秋戰國時逐步崩潰,被郡縣製取代,在以後的某些朝代仍保留。
(2)郡縣制:春秋戰國時出現,秦朝在全國推行,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權的獨立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是我國地方行政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郡縣制在我國被長期沿用下來,影響十分深遠。
(3)郡國並行制:西漢初期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同時又有封國制。郡國並行,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具有分裂的危險。
(4)蕃漢分治制:在遼境內,居住很多民族,漢族與契丹等族在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異,為此實行「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它的特點是民族分治,實質是階級統治而非民族壓迫,作用是促進了契丹的發展,加速契丹封建化進程,也推動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5)猛安謀克制:金建立後,為了加強統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謀克制,它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猛安謀克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推進了女真族的封建化進程。
(6)行省制:元朝是當時地域空前遼闊的封建國家,為了對各地實行有效的管轄和統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的確立,鞏固了國家統一,使中央集權在體制上得以保障,是繼秦朝郡縣制後,我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項重大變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對後世的政治制度影響深遠,行省從此成為我國的地方行政機構,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7)僧官制:明朝在西藏實行僧官制度,由於藏區人民信仰藏傳佛教,明政府利用宗教來統治藏區人民,但規定各級僧官由朝廷任兔,從而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8)八旗制:八旗制度是明朝後期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創建的一種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由貴族控制,具有軍事征伐、行政管理、組織生產三項職能,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既是軍事組織又是行政管理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八旗軍為清朝統一中國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入侵,八旗軍自身的腐敗,其戰鬥力逐漸下降,在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興起的湘軍、淮軍,對其沖擊很大,特別清朝編練「新軍」的大規模進行,八旗軍壽終正寢。
(9)土司制:明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沿襲元朝的統治辦法,在那裡實行土司制度,這些由當地少數民族擔任的土司官,對轄區內的行政有自主權,且可以世襲,擁有很大的權力,逐漸演變成一種割據勢力。
(10)「改土歸流」:形成與發展:明朝永樂年間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開始取消土司衙門,改由政府派遣流官直接統治;清朝平定三藩之亂後,雍正帝大規模實施。改土歸流是我國政治發展上的一項重大改革,它不僅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改變了當地落後閉塞和紛爭的狀況,而且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認識:①歷代封建統治者,通過一系列行政區劃分與變革,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將地方權力集中中央,使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②由分封制到郡縣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則由宗法血緣關繫到行政任命關系的變化,屬於政治制度進步的表現。由郡縣制到行省制的變化,主要反映行政區劃分的變化,一般說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區越劃越小,越劃越多。③地方官制的演變:秦商鞅變法設縣,統一後推行郡縣制,郡守為地方最高長官,掌軍政大權;東漢末年,州刺史成為地方最高長官;唐玄宗設節度使,有行政、財政、軍事等大權,演變為藩鎮割據;北宋削減節度使節度使權力,派文臣任知州,設通判,集中地方財權與司法權(設轉運使等);元設行中書省;明實行三司分權,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與都指揮使司互相牽制,開始改土歸流;清在各省區設總督、巡撫、將軍、辦事大臣,進行管理,並大規模改土歸流。
4、選官制度
(1)世官制:西周時期按照宗法血緣關系實行世卿世祿的選官制度。
(2)察舉制:漢朝發展了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其中察舉制是主要內容,它是一種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西漢通過這一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主要依據個人才能和品德。東漢時,察舉制注重孝廉一科。察舉主要依據個人在地方上的聲望,稱為鄉舉里選。隨著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門第族望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
(3)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實行。起初家世才能並重;西晉後,注重門第和家世,促進了士族制度的發展。
(4)科舉制:隨著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原來的選官制度已經無法推行下去,隋朝創立了科舉制,唐朝加以完善。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①選官標准由世家門第逐漸發展到才學,選拔方式由推選逐漸發展到公開考試;②人才逐漸趨向制度化,形式日益嚴密,體現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
5、古代監察制度:中央設御史,監察百官,歷朝沿用,但地方監察制有一些變化。
(1)秦朝:中央設御史大夫,地方設監御史。
(2)西漢:漢武帝設13州為監察區,設刺史進行監察,級別不高,可監察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3)東漢:刺史監察權進一步加強,並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東漢末年,刺史演變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
(4)北宋:設通判,負責監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報告,公文須經知州和通判聯合簽署才能生效。
(5)明朝:地方設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監察、司法;又增設廠衛特務機構,監視百官與平民。
6、軍事制度(兵制)
府兵制;募兵制;禁軍制;更戍法;保甲法;將兵法;猛安謀克制;八旗制。
7、少數民族創設的制度:
均田制、租調制、府兵制、蕃漢分治制、猛安謀克制、行省制、八旗制度。
8、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
(1)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一種制度,是在顯貴家族圈內進行的。它既是原始公有制在政治上的反映,又是原始社會崩潰的信號。
(2)世襲制:從禪讓到王位世襲,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階級對立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世襲制以其鮮明的私有化體現社會的重大進步。
(3)宗法制:宗法制是一種西周以來以血緣親疏與嫡庶來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的制度。宗法制所形成的宗族制度和特權制度,對後世影響巨大。
(4)軍功授爵: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規定按軍功大小為標准,授以爵位和賜給田宅。在政治上廢除了奴隸主貴族享受爵祿的特權,有利於新興地主階級專政的建立。
(5)士族制度:士族是由豪強地主發展而來,屬於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層。士族制度形成於魏晉,東晉時充分發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時消亡。它是以門第的高低為標准選擇官吏的,即「做官看門第,通婚分士庶」,是一種腐朽的政治制度。
三、重點問題精講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概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含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制度兩層含義。專制主義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是指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具體說就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中央集權針對地方分權而言,是指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實質是地主階級壓迫以農民為主體的廣大勞動人民的工具。
(2)形成並長期維持的原因:①封建經濟(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是其經濟原因;②主張中央集權、以法治國的法家思想和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為其度提供了理論基礎(思想基礎);③中國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鞏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④統治者政策調整,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保證生產發展的需要。
(3)基本矛盾:①中央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②中央內部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4)發展趨勢:①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削弱相權,加強皇權;②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管轄;③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控制;④加強對官員的選拔與監督。
(5)特點:①皇權的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③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④皇帝從決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權力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⑤皇權藉助於神權,宣揚「君權神授」等理論;⑥以文化專制鞏固政洽專制;⑦中央和地方、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伴隨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始終;⑧專制主義中小央集機制度在明清時期登峰造極,並走向反動。
(6)評價:
積極:①政治:中央能夠控制地方,從而有利於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統一。②經濟: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社會經濟的發展。 ③民族關系:在統一的社會環境下,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更加頻繁,民族融合加強,從而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④對外關系:中央集權的加強,為抵抗侵略、維護主權提供強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利益。⑤文化: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推動了整個中華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消極:①政治:君權專制易形成暴政統治和導致腐敗現象的出現,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②經濟:在明清時期,嚴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③文化:鉗制了人們的思想,使知識分子脫離實際,阻礙了科技創新和文化的進步。④對外關系:明清實行閉關政策,阻斷了與世界的聯系,造成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2、科舉制
(1)發展過程:①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十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②隋煬帝時,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③唐貞觀年間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④武則天創設武舉和殿試;⑤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地位;⑥北宋考試分鄉試、省試殿試三級,殿試成為定製,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科目,實行糊名法,錄取名額大大增加;⑦王安石改革科舉,廢明經,進士科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⑧明代開始實行八股取士;⑨清朝前期承襲明代科舉制,1898年戊戌變法提出廢八股取士,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學制,廢除科舉制。
(2)評價:科舉制度的開創,是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的產物,是一種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統治的選官制度。在不同時期,其歷史作用不盡相同。
積極作用:①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世族門閥把持朝政的局面。②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和活力。③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④讀書、考試、做官三者聯系,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⑤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唐詩繁榮。
消極作用:①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或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②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③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④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3.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與中央政府(修訂本)上》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劉文瑞)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YLqOlSmiiayt0mgWUwFNyA

提取碼:bmuw

書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作者:劉文瑞

譯者:

豆瓣評分:7.7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4-11

頁數:369

內容簡介:本書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論》(陝西師大出版社2000年版)的修訂版上冊。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唯物史觀的立場和方法探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規則和運行機制,全面論證了古代皇帝制度的形成和演變的歷程,介紹了與皇帝制度相關的太子制度和太後制度等內容,分析了皇帝制度的運作方式及其與官僚制度的關系;論證了古代中央政府從世襲制到官僚制的演變,展示了帝國時代中央政府從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後期六部制的變化內涵。

全書資料翔實可靠,邏輯嚴謹,言必有據,有助於讀者從政治制度角度了解中國國情的歷史淵源,初版得到學界較高贊譽,棗肆適用於對本主題感興趣的各類讀者。

作者簡介:劉文瑞,男,陝西子洲人,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主要從事管理學原理、行政管理學、中國政治制度和管理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其學術研究橫跨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歷史學各個學科,共發表各類文章500餘篇,其中學術論文70餘篇,有40餘篇文章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部分文章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

出版個人專著6種,合著專著8種,獨著和參與編寫普及讀物6種,合作編寫教材6種。其中獲省部級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獲省部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

從90年代起,在西方管理思想研究領域耕耘多年,正本清源,對西方名家大師的管理學說進行了系統梳理,形成《管理思想大系》書稿180萬字(已出版50萬滑岩塌字),信圓在國內影響較大。近10年來,對中國管理思想進行全面研究,形成書稿60萬字,在國內具有開創性質。

出版新作: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與中央政府》(修訂本)上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地方體制與官僚制度》(修訂本)下

《歷史深處的管理智慧》①②③分冊

《世界管理大師叢書:那些改變世界管理的人》(共15冊)

《管理學在中國》

《管理的尺度》

《看電影,學管理》

4.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政治制度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過程中的發展趨勢

原始社會制度(遠古---夏朝的建立)------奴隸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會制度(戰國的正式確立----清亡)

簡述; 民族是從原始部落民族上萬年的發展直至夏朝建國前是原始社會制度。而隨著夏啟建立中國第一個朝代時,奴隸制度也隨之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台並表示確立直到春秋木末期封建奴隸制度的逐步瓦解。而封建社會制度在春秋末期的緩慢建立以及在戰國制度確立直到清朝的覆滅,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封建社會制度對中國歷史有著重大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幾塵行乎都是在封建經濟最高峰時所創造出來的。封建社會制度所一直伴隨的君主集權制度在封建社會達到了最高峰,同時也對中國的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

1.發展歷程:
戰國時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韓非子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主張;商鞅變法建立縣制,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軍政大權;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地方實行郡縣制。
西漢鞏固: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問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理論基礎。
隋唐完善:創立科舉制,有利於選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北宋加強:北宋初年,「杯酒釋兵權」解決兵權的問題;將地方的政權、財權和軍權收歸中央。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
元朝新發展:為了派答嘩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
明清達到頂峰(衰落):明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
頂峰。

評價:
(一)雙重作用。積極作用:①有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如:秦朝、清朝前期維護國家統一。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如秦朝修築長城、隋朝開鑿大運河。③在統一的環境下,有利於各民族的融合,又利於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融合。消極作用:①專制容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如秦朝暴政。②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鉗制了思想,束縛了文化。如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清朝「文字獄」。③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發展。如明清時期。

2.特點:

1、夏商周時期我國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宗法制,這一時期政治制度的發展呈現以下特點:在王位和爵位的繼承上實行世襲制;在地方管理上實行分封制;在王族內部實行以嫡長子繼承製為特點的宗法制。
2、秦國統一了六國後建立了秦朝。秦朝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初期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以皇帝為中心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官位不世襲,實行俸祿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職有明確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牽制。
3、「漢承秦制」,由漢至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逐步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受到制約而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4、明清時期,轉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主要呈現以下特點:廢丞相、設內閣和六部、增設軍機處;中央機構的設立和職權完全服從專制王權的需要;廢行省,設三司,直接隸屬中央,中央對地方控制進一步加強;大興文字獄,八股取士,思想文化專制不斷加強。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就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發展和加強一直在推動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從歷史上可以看出,每一次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尤其是皇權的加強,都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發展,最終以清朝軍機處的設立作為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舉弊到頂峰的標志,而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也發展到了自身的最高點。

詳解;

一、原始社會政治制度
原始社會是指170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的上百萬年時期。由於人類在這個時期處於進化階段,主要活動是找食物求生存,很少政治活動。原始社會時期分為原始群時期和氏族公社時期兩個階段。
原始群時期,人類社會組織是以血緣為紐帶組成的,比較鬆散,他們的主要活動就是共同勞動,共同抵禦猛獸和自然災害,共同消費,生活很簡單,無政治制度可言。
氏族公社時期,由於人類的進步,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逐漸開始產生具有政治性的制度。在氏族公社之母系氏族時期,政治制度特點是:婦女在公社中處於支配地位,世系從母系計算,實行共族共財制,財產由母系繼承。歷史發展到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政治制度有了長足的進步:男人在公社中處於支配地位,世系從父系計算,實行財產公有制,財產由父系繼承。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著名的軍事民主制度和禪讓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也在進步,原始社會財產共有制開始被破壞,產生了私有制,從而中華民族進入了更高的一個社會時期--奴隸社會時期。

二、奴隸社會時期的政治制度
中華民族在奴隸社會時期發展了大約1000年(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1世紀),經過了夏朝和商朝兩個朝代,創造了璀璨的物質和精神文明。這個時期的政治制度特點有如下幾方面:
1、王位世襲制度--中國從夏朝大禹傳位於子開始,就奠定了中國兩千年來的政治制度的基調--王(皇)位世襲。王位世襲制度的確立是我國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件,他標志著氏族公社制度的瓦解,保護私有制度和剝削階級的國家機器已經產生。
2、各具特色的政府組織形式--自從夏朝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後,國家產生了,階級也產生了,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國家機器必然產生。夏朝和商朝的國家組織既有相同點又各有特色。王稱天子,王下有百官。又有法律和刑罰,用於鎮壓奴隸的反抗行為。它們的不同在於百官的稱呼和刑法的種類。
3、建立在相同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制度--他們有著相同的經濟基礎,那就是土地私有制,奴隸主統治和剝削奴隸。當奴隸制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時候,由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周王朝滅亡了奴隸制的商朝,使中國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時代。

三、封建社會時代的政治制度
從周朝開始的封建社會在中國延續了3000多年,既創造過輝煌的成就,也由於其強大的保守勢力,嚴重的阻礙了中國發展的進程,最終落後於世界,導致了百年的屈辱。在這幾千年裡,政治制度大同小異,一脈相承。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秦始皇式的法家政治統治--高度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周公、孔孟仁義之道的思想統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綱五常的儒家思想。其總的特點及變化情況論述如下:
1、至高無上的皇帝制度。雖然周朝的天子自稱為王,但實際就是皇帝,皇權是至高無上的。周王是最高的統治者,他既是中央機構的首領,也是諸侯的共主。他採取「分土封侯」的宗法制度和政治制度相結合的方式來統治天下。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兩千年來,天子稱皇帝,仍然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擁有最大的權力,既是國家的首領,也是宗族的首領。「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2、諸侯分封制。自從周武王滅了商朝後,把全國疆域分封給兄弟兒孫和功臣開始到清朝鴉片戰爭為止,歷朝歷代的帝王為了使自己家族一統萬世,都會分封自己的伯叔、兄弟、姊妹、兒孫。因為分封諸侯導致過很多的內部戰爭,最終使得從擁有一方統治權的諸侯被削弱為只享有衣食稅收權的空爵!
3、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機構制度。幾千來,中國中央機構總的來說是遵行了秦始皇的三公九卿制的模式。即使是從隋唐開始及其以後的三省六部制也是遵行其道的。只是結合各自時期統治需要略有變化而已。

秦始皇時的三公:百官之首的丞相;總管軍事的太尉;主管監察的御史大夫。九卿:掌管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管宮殿警衛的郎中令;掌管宮門屯衛的衛尉;掌管御用車馬的太僕;掌管刑法的廷尉;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的典客;掌管皇族、宗室譜系名籍的宗正;掌管財政的治粟內史;掌管山海池澤稅收的少府。「漢承秦制」,漢朝沒有多大改動秦制。後來漢武帝改革,成立了中朝(內朝),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東漢光武帝對三公九卿製做了大的改動,成立了尚書台,使得三公名不副實,出現了「雖置三公,事歸台閣」的情況。此後經過魏晉時期和南北朝時期,三公九卿制逐漸向三省六部制過渡,最終在隋朝形成三省六部制,並一直延續到清朝。其間雖小有改動,但是本質相同,萬變不離其宗。

三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各省長官為丞相。六部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長官為尚書,副官為侍郎。三省六部之官員就如三公九卿一樣掌管著全國的一切權力。

4、郡縣制。郡縣制開始於秦朝,是商鞅變法的成果,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從秦始皇推行郡縣制開始,兩千年來,各個朝代都遵行不悖。雖然幾經變換,從郡縣制--州縣制、--省府縣制,但是這是一脈相承的。郡縣制開始於秦始皇,結束於南北朝之北周。州縣制開始於隋朝,直用到清末。省、府(州)、縣制開始於元朝,延續到清末。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在延續著上面的制度。
,表現並不突出,所以不涉及。

三、政治制度與倫理道德相結合,儒家學術思想長期影響古代政治制度。這部分的相關知識,在《歷史3(必修)》中有專門的討論,本課也不予展開。

四、貴族特權和官僚主義

5. 中國和西方古代主要政治制度分別是什麼

以古代中國、古希臘、古羅馬來看,依文明可劃分為: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古代中國屬於前者,另兩個屬於後者.文明影響了政治制度的確立以及建立,古代中國的農耕文明以土地束縛人,所以脫離原始社會後,很快形成高度集權的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建立較早.而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海洋文明,以小國寡民的城邦制為主,屬於原始的民主,所以歷史上都曾有被落後的民族侵佔.另外,早期的發展,古代中國以農耕為主,而古希臘、古羅馬以商業貿易為主要發展道路.因此,古代中國與古希臘、古羅馬是兩種概念,說到政治制度,以進入中央集權統治的時間來看,中國早在秦始皇大一統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專制的中央集權,而西方直到文藝復興前後才進入民族統一的時候(看德國就知道了).政治制度是兩回事,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是兩種,因而影響了現代中國、希臘及義大利(其實應該說是現代的中國和西歐),以法律來看,中國使用的是大陸系的法律,而西歐國家多使用的是海洋系法律,內容和懲戒措施都不一樣.我們的法律主要強調保護集體財產,而西歐的法律以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為主(經典如《拿破崙法典》)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以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為主,農耕文明,①君主專制、個人集權與宗法血緣關系,貫穿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終.②政權與神權相結合,以神權作為政權合理性的依據.③政治制度與倫理道德相結合,儒家學術思想長期影響古代政治制度.④貴族特權和官僚政治伴隨中國古代政治的始終.⑤在高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下,行政權力包攬一切,並且實行人治.西方古代政治制度是直接原始民主.中方:中國自建國以來世襲制就相伴而生,商周時期盛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結合的政治制度,這種政治制度是我過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點.秦朝統一中國施行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制度多我國產生了深遠影響!西方: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源頭,而希臘是選用的民主制度;羅馬的羅馬法多整個西方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6. 《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波峰與波谷》(閻步克)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QN0baXCJxSEuYnpEWly4vw 提取碼:9x5n

書名:波峰與波谷

作者:閻步克

豆瓣評分:8.7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1

頁數:248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史普及讀本》是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袁行霈、嚴文明、張傳璽、樓宇烈主編的四卷本《中華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別敘述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至明中葉、明中葉至辛亥革命四個歷史時期的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冊。在原書綜合性、學術性的基礎上,突出通俗性,以適應大眾閱讀的需要。

本冊敘述了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官僚政治制度的發展歷程,對官僚政治在夏商周時代的萌發,秦漢時代的蓬勃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混亂衰弊進行了追源溯流、一氣貫通而且脈絡清晰的敘述,對三省制、察舉制的進步等萌芽於南北朝麗勃興於隋唐的政治制度,也有極具洞見的見解。

作者簡介:

閻步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主要著作有《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等。

閱讀全文

與古代政治制度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極僵屍片 瀏覽:869
加工中心pdf 瀏覽:571
如何解除自動加密軟體 瀏覽:574
壓縮文件無損傳輸 瀏覽:539
歐美一部在經期也做的電影 瀏覽:232
地球電影名字 瀏覽:861
日本男男電影大尺推薦 瀏覽:326
最好用指標源碼 瀏覽:775
寬窄巷子離奎星樓街源碼 瀏覽:111
我欲封天什麼時候開新伺服器 瀏覽:540
750影視是美 瀏覽:500
香港電影主角喜歡殺女人再把奶頭咬掉 瀏覽:213
李彩譚性感模特 瀏覽:144
外國大寸度愛情電 瀏覽:329
李彩譚作品介紹 瀏覽:894
安卓主頁怎麼弄好看 瀏覽:602
外出思念老婆生了個娃什麼電影 瀏覽:538
app怎麼都登陸這么慢 瀏覽:334
好看的小電影地址 瀏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