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程序員剛工作時大部分都是在幹嘛
程序員剛工作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在修改程序,在不停的看書、看案例,看代碼。其實還是很枯燥單調的一項工作,不過前期的這一段辛苦和枯燥的生活過後,也可以體會到程序成功的那種喜悅。
小強就是一名典型的程序員,上大學的時候學習的計算機,所以大三選擇方向的時候也是選真的程序系統方面,畢業之後就直接去了北京,因為程序員在北京很好找工作,並且福利待遇也算可以的。小強進入了一家中型企業之後,就開始了自己的程序員之路。剛開始的時候,真的挺無聊和枯燥的,簡單的工作,就是每一天都和代碼打交道,每一天都和自己的電腦為伴,整個人看上去很疲憊,但是沒有辦法,就是不停地修改程序代碼,然後結合著其他的案例,或者就是找書看代碼。
總之作為程序員的小強,在剛剛畢業的那兩年,每天的工作幾乎就是這樣的,不停地研究代碼,研究程序,針對客戶的需求來編寫代碼,接著測試、修改、再測試,每一天幾乎都是差不多的內容,但是每一天又有不一樣的地方,雖然是枯燥的,單一的,但是也很充實,有時候甚至半夜都會想起來,自己的某個程序中某些代碼不太對,還可以更優化。
小強覺得那段日子很苦、很累,沒有什麼休閑生活,也沒有幾個朋友,更沒有時間談戀愛。但是當自己看到自己編寫的代碼測試成功,自己編寫的程序可以正式上線後,那種喜悅和興奮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剛剛工作時候的辛勞和汗水,枯燥和無聊,好像一切都是值得的。
❷ 你覺得程序員的悲哀是什麼
為別人做事,那一份穩定的工資,對很多人來說不是很難接受的事情,怕就怕在當你人到了中年,發現自己被綁定在了這個行業綁定在了公司,一身專業技能到了出了公司根本用不到,甚至生活中的菜米油鹽都和這個沒有半毛錢關系。
❸ 冬天騎電瓶車手冷怎麼辦有什麼絕招
1、購買個電動車擋風棉被,不僅可以抵擋住手的寒冷,還能為身體擋風。
2、購買冬季手套,厚實的手套可以防止手被凍傷。
3、拿個保溫杯,冷的時候,把水倒在手上,這樣會緩解凍手程度。
4、穿個袖子長的衣服,騎車的時候,把手縮進袖子里。
5、若衣服袖子都沒有那麼長,可以找個套袖套在衣服上,利用套袖包住雙手。
(3)程序員寒冬騎電動車擴展閱讀:
冬季騎電動車注意事項:
1、注意保暖。
做好保暖措施,由於電動車是裸露的,沒有抵禦冬季嚴寒天氣的裝置,所以外出一定要穿著保暖的衣物。
2、注意帶手套和口罩。
手套口罩必不可少,口罩保護臉部不會凍傷,手套能夠保護手部不受冷風侵襲,抓握車把掌握車速更有力度。
3、保持充足電量。
電量一定要足,冬季時電瓶的電量容易消耗,為了防止電動車在行駛時突然沒電,還需要騎行穿梭,所以一定要提前充足電備足電量。
❹ 程序員發展前景怎麼樣呢
程序員,現在國內喊得挺熱,但是其發展給與的空間確是狹小的!而且程序員是一個很累的職業,將來發展的機會也很少,如果還有別的選擇,請放棄做一名程序員!!!!
迷茫的程序員和中國軟體業
----2001年對於IT行業進入寒冬,中國的程序員們先打起了噴嚏。
----2001年年關,《軟體世界》記者劉興波關於程序員薪水問題的文章《質疑中國軟體業「高薪制「》及後續文章引發軒然波濤。在報刊、雜志上,職能部門和IT界的管理人員大都持肯定態度。加上先前人們以玄奘取經般姿態前往印度考察得出的要培養軟體藍領的輿論報道。於是乎,對程序員進行職能分化、薪水分化(大多數向藍領靠攏,降薪)、用政策引導教育系統培養軟體藍領、在兩年趕超印度等輿論報道紛呈出籠。好像中國軟體業打翻身仗的根本在於所謂的「軟體藍領」。但在網路上,以程序員為主的論壇里則對其大加伐撻,近乎血雨腥風。關於軟體業的發展以及程序員的發展前景的大批文章在網上廣為傳播,以至有網路擁塞之謂。這場關於程序員薪水和軟體藍領的爭論讓不少程序員對其職業取向和發展前景都產生了動搖。
----筆者也是一名程序員,出於對軟體行業的看好和對程序設計的偏好。投身於軟體行業,作了名程序員。但現在,卻因現實和夢想的巨大反差、中國軟體業和自身前景的迷離頗感彷徨和痛苦。一個行業的發展固然有起自身的規律,但在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發展卻更多地依賴於輿論、政策等諸多社會因素。社會因素的作用會在行業的發展中成倍的反饋出來。沒有社會的大環境,軟體業的發展也無從談起。但不徵集大多數從業人員的意見,而由輿論界和相關部門閉門造車地制定政策,實難言好。畢竟軟體業最終還是要靠程序員來發展。程序員的迷離最終會是軟體業的迷離,程序員的痛苦最終會是軟體業的痛苦。
----朝陽初升的軟體業
----軟體業在計算機發展初期是嚴重依附於硬體,雖然重要,但並為成為產業。直到上世界六十年代產生的軟體危機催生了軟體工程,才作為一個產業得以迅猛發展。2000年,美國政府將銷售額在上一年達2200美元、僅次於汽車和電子工業的軟體產業從服務業列入製造業,其為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充當了排頭兵。盡管軟體業已有四十多年歷史,其仍然是一個朝陽產業。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趨勢,隨著各種生產、消費設備的電子化、數字化趨勢,因其在事務處理中與在功能上邏輯等價的硬體相比有成本底、易實現、易擴展的優點,軟體業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軟體業的重要性也為人之共識。相對於信息產業中的IC業,軟體業對技術積累和資金支持的要求要低一些(印度可為佐證,其信息產業的硬體基礎和資金均遜於中國,但其軟體業成為全球第二)。故中國這種人均資源匱乏,但人力資源相對低廉豐富的國家發展軟體業實乃上上之選。對於中國而言,發展軟體業已不單單是一個行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可由此提升中國傳統行業的生產、運作水平(筆者曾聞:老外有時賣到中國的設備在硬體上與十多年前並無大不同,僅是更新了軟體系統,就又當新設備賣過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要想讓地球的重心由西向東移,軟體業是最佳支點。這恐怕也是印度這個人均GDP300多美元的國家把IT牛皮地解為India』s Tomorrow的原因吧。
----全球的軟體業按開發模式和主要地區(軟體業由於產業群落影響和優惠政策吸引,極為集中)可分為:技術領導、產業支撐型——美國,軟體本地化型——愛爾蘭,外包服務型——印度,嵌入式開發型——日本、西歐。美國在系統軟體、服務支撐軟體、開發工具等核心領域了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引領著軟體業的方向。愛爾蘭則把自己當作美國軟體的歐化基地,為歐洲提高20多個歐化版本。日本的嵌入式開發則是應其消費類產品的數字化、娛樂化趨勢和通訊設備生產而生。西歐以瑞典、芬蘭、德國為代表在生產設備、高精儀器、通訊和搏彩游戲機等應用上進行嵌入式開發(那種更新了軟體系統,就又當新設備賣過來的生產設備、高精儀器多從此出)。
----中國軟體業的現狀和迷離前景
----現在談到中國軟體業時,總是與印度軟體業相互比較,是基於這兩個國家有很多相似性。在80年代中期,中印兩國軟體業並無太大差別。中國軟體業並未將印度軟體業放在眼裡,此乃拜中國高速發展之賜,我們戲言曰印度阿三(是就經濟而言,亞洲國家,日本第一,中國居二)。但到了現在印度軟體業成了全球老二,叫一向自大的美國人也不敢小瞧,蓋茨稱其為繼美國之後的下一個超級軟體大國。中國軟體業卻看起來是王小二過年了,增長率比起國內其他行業尚可自慰,比起其他軟體大國則相形見絀。國內67%的市場份額被外國巨頭拿走(的確就是拿,沒有被狙擊)而且是高端市場。企業在技術競爭力上與外國巨頭的差距是越來越大了。大部分軟體公司都是在進行一般應用開發,為事企業單位開發管理系統。開發工具是別人的,後端資料庫是別人的,絕大多數服務支撐軟體也是別人的(修路的利潤哪能跟提供大型工具的利潤比)。要不是中國盜版猖獗,很多小公司光買開發工具就夠嗆了。不僅僅是技術差距加大,連從業人員的士氣都大受影響。以前,開發出了產品雖然盜版猖獗,但大多贊譽有加,現在,有時連盜都不盜國產軟體。過去的程序員們也沒多富有,但常被不少愛好者追捧,聲望甚著,現在,大概只有出校門沒幾年的「青光「才為自己的程序員身份得意了。幹了幾年後,再不願說自己是光干編碼的程序員。中國的程序員們盡管並不認為自己的水平比印度同行差,但大都承認了軟體業與印度的差距。也沒人認為中國軟體業形勢大好,高歌猛進。至於中國軟體業為什麼會落敗於印度,已有不少總結,在此不表。來看一看業界人士們開出的在網上引發大爭議的救業良方。
----印度軟體業這幾年的迅猛發展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國軟體業也不另外。業界人士紛紛以玄奘西行的架勢前往取經,這是理所當然。業界人士們取經的結論比較具共性的是:中國軟體業需要進行職能化分、大量培養軟體藍領、開拓海外市場等。進行職能化分、實施軟體工程、加強管理這些沒多大的爭議。爭議集中在軟體藍領這個新玩意上。
----在目前關於美國、日本、西歐等其他軟體發達地區的報道中沒見著軟體藍領這一劃分和論述(大師和普通人當然有別,哪裡都一樣)。這是個我們從印度帶回來的特產。原因是印度人用高中生在編程,再加上那幫傢伙軟體工程、項目管理搞的很好,居然能按時上下班,幾乎跟哪裡都不一樣。於是就得出一個軟體藍領的概念(是印度人首創,還是我們的新發明,待考)。可是我要提醒的是印度信息技術部部長2000年5月在華盛頓放言印度每年能向世界輸送20萬。美國現有IT人才簽證配額的一半被印度人占據,看來輸送的可不是一抓一把的高中生。老美還沒那麼苯。以印度現在的培訓體系現狀和實力,那幫高中生經過培訓是必然的了。他們可是在中學就接受扎實的計算機教育。我們的所謂的科班出身,不也是從高中拉了一撥人進行再教育嗎?我們的大學技術教育是不是比他們的培訓體系強,這我沒發量化比較。我倒知道譚浩強教授在一次計算機教育會議上說他對中國現在的計算機高手大部份是非計算機科班出身感到迷惑不解。非計算機科班出身的高手得大部分自學吧,還有不少超過天天接受計算機教育的。我也還知道印度IIT被稱為亞洲的MIT。我也還知道印度的培訓系統來中國幫我們培訓技術工程師。盡管業界人士對軟體藍領語帶不屑,但要真是我們的教育培訓比他們好,那倒是我們應以幫助第三世界兄弟的名義去幫他們。怎麼掉過來了。那種因為印度很多編程人員沒有大學學歷,就把人當作是一抓一把的高中生的人是否也太過皮相之見了。盡管他們不會告你行業污衊,但我建議有關人員在爆炒軟體藍領時先仔細斟酌一下,去考察一下別人受到的計算機教育再說不晚,程序員里沒幾個人跟你們搶「軟體藍領「這個詞的話語權。也許吧,他們的培訓系統比我們差,我們的認證培訓系統可以讓一個文秘專業的MM在一個月內拿MCSE,真是天才輩出!
❺ 程序員辭職回老家茂名改行送菜,他為何放棄高薪工作
放棄這種高薪的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作壓力很大,自己要找到自由生活中沒有了方向感,所以就換了一個工作,希望自己能夠活得開心快樂。
❻ 程序員的未來發展
社會對程序員的定位是滿足技術需求,程序員自身所受的教育和積累的經驗也使自主前程意識局限於技術路線。實際上,我們所看到的在技術方面有建樹的前輩多是綜合型的人才,單純局限於技術思維的多有行為局限,也難看出自身的幸福感。
畢業幾年了,一直都是從事程序員的工作,從以前只管努力學技術,到現在開始慢慢地思考以後的職業規劃問題了。
十年三階段
工程師的職業發展,前十年是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從職業規劃的角度來講,建議把這十年分為三個階段來設定目標:
第一階段(前三年):打基礎。立足培養技術能力和軟技能。第二階段(四年):從個人能力向團隊組織能力轉變。在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和領導力上發力。第三階段(四年):不斷強化領導力(技術領導力和管理領導力)。
在我看來,一個工程師的養成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新人期
硬技能:理論轉化實踐軟素質:養成基本的職業觀
成熟期
硬技能:積累業務知識,積累技術知識軟素質:固化職業觀
發展期
硬技能:明確細化的職業發展方向,深入研究「可能技術, 可能管理, 可能兩者兼具」軟素質:逐步總結並形成自己的方法論
事業期
硬技能:釋放自己,創造價值軟素質:輸出方法論,影響其他人
看到身邊一些「大齡」程序員的出路,主要是這三條:做管理,自己創業和繼續寫程序。
做管理
做管理是絕大多數人的選擇。原因嘛,當下中國職場的大環境如此:招聘單位一般不要年齡大的程序員,再加上你年齡大些後,實戰經驗豐富,不讓你帶人讓誰去帶呢?「大齡」程序員有著多年的開發項目經驗,這些實戰經驗能一些崗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CTO,項目經理、產品經理。
相信在多年的工作中你的技術是無話可說的,但是管理的方式、為人處事的方法、稍穩妥的工作作風以及對於企業長遠的眼光可能是你們真正需要加強的。
創業
自己創業的,這種人大多數是在工作中到了一定的崗位,有了一定的資本,綜合能力提升到一定的水平,但跟搞管理一樣,你還缺許多技術之外的東西
創業者要做的產品不是給客戶的商品,而是企業本身。把企業看做一個系統,運轉良好的系統,就是創業者要開發的產品,這個理念,對於運作企業是非常重要的,也從根本上回答了如何做好企業的問題。
如果單純是因為自己工作不開心,對老闆不滿而憤然離職創業的,這種基本成功概率為零。
如果想繼續抱著鍵盤安安靜靜地寫程序,估計要在某個技術方向深度學習。比如做游戲就一直做游戲,做網路就一直做網路,其它方向的工作基本不在考慮范圍內,這樣才能在一個方向上積累下來;否則各個領域都會一點皮毛,但又沒有精通的,企業幾乎不需要這種人。
程序員找出路還是要盡量提前進行職業規劃和准備,千萬不要說什麼:「走一步,算一步」的話。在這個一睜眼就是競爭的時代,你可以放鬆休息,但別人會繼續前進,不會等你。
❼ 武漢一程序員辭職回鄉改行送菜,一年騎行7000公里,是否大材小用了
當一個人上過大學,也就是接受過高等教育之後,在人們的心目中,他應該從事一些辦公室裡面的工作,至少看上去是那種白領的工作,所以,如果一些大學生從事一些體力勞動,可能會引起人們的一些議論,甚至有的人可能會覺得上學白上了,這么多年的心血,就這樣付諸東流了。在武漢,有一名程序員,辭職之後,回到家鄉改行送菜,一年之內騎行了7000多公里,那麼他這是否算是大材小用呢?
三、這種改變算不算是大材小用呢?
其實任何一個人從事的工作都說不上是否大材小用,大材小用,只是在別人眼裡的看法。只有適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雖然在之前這名男子從事的編程工作跟他的所學知識是相符的,但是或許對他的身體是一種摧殘,因此,他的這種改變也是為了適合自己的需求,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不需要去看別人的議論。
❽ 寒冬續航縮水 電動車需要加油加熱保證續航,網友:燃油車不香
2019年,人們的對於車市討論最多的就是「寒冬」籠罩,今年,在這一話題中,也加入了新能源汽車這個「新成員」,在新能源一片大好的發展前景下,7月份遭遇「滑鐵盧」的新能源市場在隨後的幾個月時間里也一蹶不振,銷量持續下滑,似乎感覺還未到達山巔,便跌入了低谷。
斯基認為在如今動力電池加熱、保溫技術尚未突破的情況下,使用柴油加熱的做法雖然有點不太「新能源」,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相比PTC加熱對於續航里程的影響,柴油加熱付出的成本也不高。通過上面的了解,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電加熱還是油加熱,雖然滿足了部分需求,但都存著弊端。而這些弊端,也是以我們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下不得不接受的,當然,從長久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技術遲早會被淘汰。可放在眼前,想要更大程度地保證電池活性,從而在冬天為電動車賦予活力,這些方法也最為合適的。
【寫在最後】
電動車雖然畏懼嚴寒,但是技術人員卻不會,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在人們的見證中一步步突破,相信隨著技術、材料、設計等多方面能力的進步,電動車將來也會不懼嚴寒,那麼,為了提升純電動車冬季續航,新能源廠家未來還會想出哪些「妙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