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redhat基本命令

redhat基本命令

發布時間:2022-06-28 00:28:30

Ⅰ Redhat linux 安裝指南/相關操作命令

Linux安裝指南2007-01-08 11:32 在Internet迅速發展、上網人數不斷增加、網上信息流量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你是非曲直否為尋找不到一種支持多用戶、能夠充當Internet伺服器、支持圖形界面的高速、可靠、廉價的操作系統而苦惱呢?現在,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Linux操作系統出現在人們的面前。是什麼使得廣大用戶對Linux如此著迷?除了Linux永遠不會崩潰的神話之外,在486機器上能夠照樣正常運行,以及與Microsoft產品截然不同的全新風格都可以算得上是Linux備受青睞的原因。「窗」外的世界是怎樣的呢?來看看吧!
Linux是開放源代碼的免費軟體,具有誘人的市場前景,多家廠商都競相推出自己的Linux產品。不同廠商的Linux產品各有千秋,區別主要在於隨Linux核心操作系統一同出售的工具軟體不同以及系統的安裝過程存在一定的差異。目前,主要的Linux系統經銷商有Red Hat Software、Caldera、 Slackware、 S.u.S.E. 以及Debian等。本文將主要結合目前較為流行,同時也是較為成熟的Red Hat Linux 6.0版本,對Linux系統的安裝和基礎應用進行詳細地介紹,相信廣大讀者在看過本文之後再結合自己的學習和實踐,一定會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Linux,從而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它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假定用戶在安裝Linux之前已經在使用Win 95或Win 98操作系統。對於那些希望只安裝Linux系統的用戶同樣可以參照本文的講解。
一、安裝前的准備
Linux安裝光碟支持由光碟機啟動安裝,用戶只要對BIOS進行相應設置,就可以由光碟直接啟動進入Linux的安裝界面。在正式安裝Linux操作系統之前,用戶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硬碟空間
Linux需要在硬碟上建立自己的磁碟分區,如果用戶不希望對現有系統下的硬碟進行重新分區,建議使用一些第三方工具軟體,如Partition Magic等,對硬碟上已經存在的分區進行壓縮,從而為安裝Linux騰出足夠空間。用戶需要為Linux預留大約500兆硬碟空間,既可以位於已經存在的擴展分區,也可以是沒有被劃分分區的硬碟空間。Red Hat Linux 6.0可以在安裝過程中自己創建分區,所以用戶所要做的只是為Linux操作系統預留足夠的硬碟空間即可。
2.記錄用戶機器硬體配置信息
雖然Linux的安裝過程已經被盡可能的簡化,但是Linux仍然有可能不能自動檢測到用戶系統中的所有硬體配置。用戶在安裝過程中可能要回答某些硬體的設置問題,為了保證安裝的系統可用,好用,建議用戶在安裝之前記錄下系統的硬體配置信息。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在Windows下用滑鼠右擊「我的電腦」,選中「屬性」,在出現的對話框中點擊「設備管理」。其中包含了用戶需要知道的所有信息,用戶尤其應當注意顯示器、顯卡和音效卡的配置情況。
二、開始安裝
注意,在啟動Linux的安裝過程之後,沒有類似Windows系統安裝中「退出安裝」的功能選項。如果用戶在安裝過程中碰到無法解決的問題而不能繼續進行安裝時,可以同時按下「Ctrl+Alt+Delete」鍵退出安裝過程,等到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之後重新進行安裝。
Red Hat Linux的安裝過程採用圖形界面,由鍵盤進行控制。其中「Tab」鍵用於在不同的選項之間移動,空格鍵用於選定或取消對某一項的選擇,「Enter」鍵用於按動屏幕中高亮度突出顯示的按鈕。在屏幕的底部顯示可能會用到的鍵盤命令。
1.啟動安裝過程
安裝過程一開始,首先出現歡迎對話框,用戶按「Enter」鍵繼續。Red Hat先會詢問用戶使用何種語言、用戶使用的鍵盤類型(默認選項為美式鍵盤」)以及安裝軟體的位置(選擇「本地CD-ROM)。在隨後的升級或安裝系統的詢問中選擇「安裝」,使用何種安裝類型選擇「自定義安裝」。
Red Hat在用戶對上述問題作出答復之後,檢測用戶系統中是否存在SCSI 設備。如果Linux自己沒有找到任何的SCSI 設備,就會詢問用戶是否使用了SCSI 設備。大多數用戶可以回答「否」,如果用戶確實使用了SCSI 設備,就要在列出的SCSI 設備驅動中進行選擇,並提供一些基本的配置參數以便使Linux系統能夠正常使用該設備。
2.使用Disk Druid建立Linux文件系統
在第1個過程結束之後,Red Hat將會提示用戶建立Linux文件系統。在被詢問使用何種工具時,選擇Disk Druid。(見^22020305a^1)
現在用戶需要在預留的硬碟空間中創建兩個分區。第一個分區作為Linux的根(root)分區,用於安裝Linux文件。第二個分區作為交換分區,用於補充用戶的物理內存。該分區相當於Windows 系統中的交換文件,但是Linux需要建立一個獨立的交換分區。在硬碟預留空間添加分區的方法如下:
按「F1」鍵添加分區,輸入「/」作為安裝點(mount point),選擇Linux Native(Linux本地分區)作為分區類型,然後在設定完分區大小之後按「OK」完成分區添加過程。
用戶可以按照同樣的步驟添加一個交換分區。注意「安裝點」一項空出,選擇「Linux Swap」作為分區類型,交換分區的大小不能低於用戶物理內存的實際大小。例如,如果用戶內存為36MB,交換分區的大小至少應當為36MB。
Disk Druid將會顯示出用戶添加的兩個分區的信息:一個較大的根分區和一個較小的交換分區。用戶選擇「OK」,當Red Hat詢問用戶是否將所做的改動保存到分區表時回答「是」。這樣就完成了整個分區的添加過程。
在添加完分區之後,用戶需要對新分區進行格式化。Red Hat首先格式化交換分區,然後再格式化根分區。建議用戶在格式化過程中選擇「檢查損壞的區塊」選項。
3.安裝可選軟體包
用戶可能已經發現在Red Hat Linux光碟中,除了核心操作系統之外,還含有大量功能強大的實用軟體。如圖像處理功能可以與Photoshop媲美的Gimp,使用廣泛的Web伺服器Apache等。Linux的安裝程序規定了一組默認安裝的軟體,包括E-mail客戶端軟體、Telnet、 FTP 以及Web瀏覽器等。但是在默認情況下將不安裝列印機支持程序和DOS/Windows 連接程序。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安裝哪些軟體。(見^22020305b^2)
下面對Linux的X Window系統做一個簡單介紹。X Window系統為用戶提供了Linux系統下類似於Windows系統的圖形化用戶界面。但是與Windows不同,X Window支持多個介面,其中包括最著名的GNOME和KDE。X Window並不直接決定用戶的桌面環境,而是由X Window的一個部件窗口管理器進行控制。目前流行的窗口管理器有幾十種之多,其中一些採用類似Win 95/98 的用戶介面,而另外一些則模仿Mac系統的用戶介面。GNOME和KDE都屬於桌面環境,在窗口管理器之上提供一系列方便用戶使用Linux系統的工具和應用程序。
這里筆者對X Window系統進行介紹的目的是希望用戶理解。如果需要在Linux系統中使用圖形界面,就應當確保在系統的安裝過程中選擇安裝了所有必需的X Window軟體包,包括GNOME和KDE。GNOME 有可能已經被設定為默認安裝軟體,用戶只有通過手動選擇安裝KDE。
一旦用戶選擇了需要安裝的所有軟體包,點擊「OK」,然後Red Hat 就會告訴用戶將要創建安裝記錄,再次選擇「OK」之後,安裝程序開始將用戶選定的軟體復制到硬碟上。當復制過程中出現黑屏時,用戶大可不必緊張,因為這是安裝程序啟動了自帶的屏幕保護程序。用戶可以通過點擊任何一個鍵盤鍵回到安裝界面。
4.配置硬體支持
在軟體安裝完畢之後,Red Hat進入硬體安裝階段,安裝程序將會搜索系統的各種硬體,添加必要的驅動程序和庫文件。雖然這一階段的過程大多數都是由安裝程序自動完成,但是用戶還是需要回答一些安裝程序提出的問題。
首先安裝程序將檢測用戶是否使用滑鼠,如果是,Red Hat需要用戶確認檢測結果是否正確。注意,如果用戶使用雙鍵滑鼠,則應當選擇「模擬3鍵滑鼠」的選項。
然後,安裝程序詢問用戶是否需要進行網路配置。如果用戶在自己的系統中沒有安裝網卡,則可以回答「否」;否則,可以選擇進行網路配置,Red Hat 將會找到用戶機器中的網卡並要求用戶輸入一些建立網路連接所必須的信息。
接著,在設定用戶所在時區之後,需要選擇用戶使用的列印機的類型和型號。除非用戶使用網路列印機,否則在列印機連接中選擇「本地列印機」。
接著,設置根用戶的口令,這是安裝過程中的重要一步。作為一個支持多用戶的操作系統,Linux使用一個用戶名為「root」的賬號作為系統管理員。用戶應當為「root」賬號選擇一個安全性強、容易記憶的口令。在隨後的驗證設置對話框中提供了幾種Red Hat採用的口令服務,用戶選擇默認選項即可。
在此之後,安裝程序建議用戶創建一張緊急啟動盤以備不時之需。
到此為止,整個安裝過程已經接近尾聲,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配置Linux Loader(即LILO)。該程序在計算機啟動時運行,支持多系統啟動,用戶可以選擇是啟動到Linux系統,還是進入到以前的Windows 系統。當Red Hat 詢問用戶希望將LILO安裝到何處時,選擇主啟動記錄(Master Boot Record)。在隨後的LILO附加選項對話框中選擇「OK」之後,將會出現一個可以通過LILO啟動的分區列表。如果用戶不希望將Linux 作為主操作系統,可以選定被標識為「DOS」的Windows 系統作為LILO的默認啟動選項(見^22020305c^3)。
5.第一次啟動系統
現在,用戶可以設置自己的計算機使用X Window系統。Xconfigurator 程序會詢問用戶一些有關顯卡和顯示器的設置問題,然後根據用戶提供的信息安裝相應的驅動程序,並運行測試程序檢驗設置是否正確。用戶可能會在這一階段碰到許多問題。如果Xconfigurator的設置不正確,安裝程序將會一直重復進行設置直到找到正確的配置。用戶可以選擇「Cancel」略過該過程。
如果Xconfigurator 設置正確,用戶可以選擇在Linux啟動之後立即運行X Window。如果用戶選中該選項,在每次啟動Linux之後,將會直接出現一個類似於NT登錄界面的用戶名/口令窗口;否則,將會出現命令行式的登錄界面。
在安裝程序完成整個安裝過程之後,Red Hat將會彈出一個對話框祝賀用戶安裝成功。在取出安裝盤之後,按回車,計算機將重新啟動。
計算機重新啟動之後,屏幕左上角將會顯示出LILO字樣,表示LILO程序正在等候用戶輸入將要啟動的操作系統。如果用戶按下回車鍵,將會啟動默認系統,按照本文的安裝情況將會啟動Windows系統。用戶如果希望啟動Linux,可以在LILO字樣後輸入「linux」後回車。在顯示過一連串的啟動信息之後,將會出現登錄界面。在用戶名處輸入「root」,按回車,然後在口令處輸入用戶在安裝過程中為「root」賬號設定的口令(註:用戶在輸入口令時屏幕上不會有任何顯示),再次按回車之後,用戶就將以系統管理員的身份登錄到Linux系統。
「root」賬號擁有對整個Linux 系統的管理許可權,為了防止對系統的意外改動,建議用戶建立一個新的賬號。這樣在日常使用過程中用戶可以使用其它賬號,而只有在需要對系統進行管理和設置的時候才使用「root」賬號。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如何創建用戶賬號。
如果用戶現在正處在Red Hat默認的GNOME桌面環境下,可以點擊屏幕下方任務條中用一個計算機顯示器作為圖標的按鈕,從而啟動命令行窗口。在命令行方式下,首先輸入命令「useradd username」按回車,其中username代表用戶將要創建的賬號名。然後為創建的用戶賬號設定口令,輸入命令「passwd username」按回車。其中username代表已經創建的用戶賬號名。為確保輸入的口令正確無誤,Linux 將會要求用戶再一次輸入口令以進行確認。現在用戶可以在命令行方式下輸入「logout」命令退出「root」賬號,然後以新建立的用戶賬號重新登錄。
三、上網瀏覽
使用Linux 可以做什麼呢?我想大多數用戶都會迫不及待希望到網上瀏覽一番。下面就介紹以一下Linux 操作系統下最簡單的網路連接方式——KDE程序Kppp(這就是為什麼本人建議讀者除GNOME之外,安裝KDE 的緣故)。
如果用戶正處在命令行界面中,可以通過輸入「startx」命令啟動X Window和GNOME。在運行Kppp程序之前,用戶須要對系統進行相應設置。點擊任務條中顯示器形狀的按鈕圖標啟動一個命令窗口,然後輸入以下命令:
su
在出現提示之後輸入root賬號和口令,然後輸入:
chmod +s /usr/sbin/pppd
chmod a+x /usr/sbin/pppd
mv /etc/ppp/options /etc/ppp/options.backup
exit
exit
點擊任務條中屏幕形狀的按鈕,在彈出的菜單中選擇「KDE菜單——Internet-Kppp」(見^22020305d^4)。啟動Kppp之後,選擇「Setup」,在隨後出現的對話框中選擇「Account」標簽,然後選擇「New」,在彈出的窗口中進行連接配置。點擊「Dial」標簽,輸入一個任意的連接名稱和用戶的ISP電話號碼。點擊「IP Setup」標簽,如果用戶使用固定IP連接ISP,選擇「Static」選項;如果用戶使用ISP分配的動態IP,則選擇「Dynamic」選項。再點擊「DNS」標簽,輸入用戶使用的ISP的域名和域名伺服器的地址。其他選項,如網關,登錄腳本和計費信息等可以空出不填。點擊「OK」,返回Kppp「setup」主界面。
現在,用戶需要告訴Kppp建立連接使用的Modem的位置。在「Device」標簽的下拉菜單中選擇用戶機器中Modem的位置。默認設置為「/dev/modem」。當用戶嘗試與ISP建立連接時,如果Kppp找不到Modem就會向用戶發出警告。這時,用戶需要選擇新的位置直到Kppp能夠找到Modem(註:「/dev/cua1」是最有可能的選項)。
現在萬事俱備。回到Kppp對話框,輸入用戶名和口令之後,點擊「connect」。如果一切正常,Linux將會與ISP建立起點對點的連接,用戶就可以實現網上沖浪了。

另外可以參考中國IT認證實驗室:http://www.chinaitlab.com/www/special/linuxsetup.asp

Ⅱ RedHat中cat命令怎麼用

cat 連接文件的命令
可以顯示文件的內容,也可以將數個文件連接成一個文件
cat data.txt顯示文件 內容
cat data.txt more 逐面顯示文件內容
cat data.txt>>data2.txt 將data.txt附加到data2之上
cat data1.txt data2.txt >data.txt 將data1.txt和data2.txt合並成data.txt文件

Ⅲ redhat 里的命令

在dc下面,你按ctl+c退出來。
用tail看文件亂碼,可能是該文件不是字元文件,而是二進制類的文件,會顯示亂碼。在亂碼時,你同意可以用ctl+c退出。或者持續用exit退出當前用戶,然後重新登錄。

Ⅳ redhat命令問題

第一個是在LHG用戶的HOME目錄下,第二個在root用戶的HOME目錄下,列出來的文件當然不一樣

pwd 命令查看當前所在目錄

Ⅳ 在Redhat Linux9.0 中查詢網卡信息的命令是什麼

ifconfig

無論是Linux自動安裝還是我們手工安裝,Linux都會向你詢問有關網路的問題並配置相關的軟體。這個用於配置網卡的基本命令就是ifconfig。
在執行ifconfig命令後,系統將在內核表中設置必要的參數,這樣Linux就知道如何與網路上的網卡通信。ifconfig命令有以下兩種格式:
※ifconfig [interface]
※ifconfig interface [aftype] option | address …
ifconfig的第一種格式(或使用不帶任何參數的ifconfig命令)可以用來查看當前系統的網路配置情況。
在剛剛安裝完系統之後,實際上是在沒有網卡或者網路連接的情況下使用Linux,但通過ifconfig可以使用回繞方式工作,使計算機認為自己工作在網路上。
現在我們運行一下ifconfig命令,不帶參數的ifconfig命令可以顯示當前啟動的網路介面,其輸出結果為:
-----------------------------------------------------------
[root@machine1 /sbin]#ifconfig
eth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52:54:AB:DD:6F:61
inet addr:210.34.6.89 Bcast:210.34.6.127 Mask:255.255.255.128
UP BROADCAST RUNNING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46299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189
TX packets:3057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100
Interrupt:5 Base address:0xece0
lo Link encap:Local Loopback
inet addr:127.0.0.1 Mask:255.0.0.0
UP LOOPBACK RUNNING MTU:3924 Metric:1
RX packets:44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44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0
--------------------------------------------------------------------
其中以eth0為首的部分是本機的乙太網卡配置參數,這里顯示了網卡在下的設備名/dev/eth0和硬體的MAC地址52:54:AB:DD:6F:61,MAC地址是生產廠家定的,每個網卡擁有的唯一地址。
不過我們可以手工改動網卡的MAC地址,只要我們在/etc/rc.d/init.d/中的network中加入:

ifconfig eth0 hw ether xx:xx:xx:xx:xx:xx

然後重啟,此時再用ifconfig命令查看一下,我們就會發現網卡的MAC地址已經變成xx:xx:xx:xx:xx:xx了。
下一行顯示本機的IP地址信息,分別是本機的IP地址,網路廣播地址和子網掩碼。必須確認這些信息都是正確無誤的,否則Linux伺服器無法與其它網路設備建立連接。我們也可以手工實現IP與Mac地址的捆綁,命令是

arp -i eth0 -s xxx.xxx.xxx.xxx(IP) xx.xx.xx.xx.xx(MAC)

接下來顯示的是設備的網路狀態。MTU(最大傳輸單元)和Metric(度量值)欄位顯示的是該介面當前的M T U和度量值的值。按照慣例,度量值供某些操作系統所用,用於計算一條路由的成本。
再下來顯示介面通信的網路統計值。RX和TX分別表示接收和傳送的數據包。如果你的網卡已經完成配置卻還是無法與其它設備通信,那麼從RX和TX的顯示數據上可以簡單地分析一下故障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看到接收和傳送的包的計數(packets)增加,那有可能是系統的IP地址出現了混亂;如果你看到大量的錯誤(errors)和沖突(Collisions),那麼這很有可能是網路的傳輸介質出了問題,例如網線不通或hub損壞。
再下面的Interrupt:5 Base address:0xece0顯示的是網卡的中斷調用號和埠號,這是兩個非常重要的硬體配置信息。如果您的網卡是PCI的,那麼Linux在引導時有可能會自動配置這些信息(也很有可能會讓您手工配置)但目前絕大多數網卡都是PnP的,這就需要我們進行手工配置了。如果您的網卡還沒有配置好,那麼運行:

[root@machine1 /sbin]#ifconfig

系統只會輸出以lo為首的部分。lo是look-back網路介面,從IP地址127.0.0.1就可以看出,它代表"本機"。無論系統是否接入網路,這個設備總是存在的,除非你在內核編譯的時候禁止了網路支持,這是一個稱為回送設備的特殊設備,它自動由Linux配置以提供網路的自身連接。IP地址127.0.0.1是一個特殊的回送地址(即默認的本機地址),您可以在自己的系統上用telnet對IP地址127.0.0.1進行測試。如果有inetd進程在運行的話您會從自己的機器上獲得登錄提示符。Linux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在進程與模擬網路之間進行通信。(您有興趣的話還可以試試本機的實際IP地址,如這里的機器就是210.34.6.89,或者試試"localhost",或者"127.0.0.1",同樣可以模擬網路通信。這可是Linux一個非常突出的優點!)
如果你只是關心某個設備是否正常,可以在ifconfig後面加上介面名字:

[root@machine1 /sbin]# ifconfig eth0
eth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52:54:AB:DD:6F:61
inet addr:210.34.6.89 Bcast:210.34.6.127 Mask:255.255.255.128
UP BROADCAST RUNNING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50568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198
TX packets:320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100
Interrupt:5 Base address:0xece0

表示eth0設備已經正常工作。

有時需要為某個設備介面配置多個IP地址,辦法是使用設備別名,例如,eth0設備可以有eth0,eth0:0,eth0:1....多個別名,每個都可以有一個獨立的IP地址:

ifconfig eth0 210.34.6.89 netmask 255.255.255.128 broadcast 210.34.6.127
ifconfig eth0:0 210.34.6.88 netmask 255.255.255.128 broadcast 210.34.6.127

這樣,210.34.6.89和210.34.6.88都會被綁定在eth0設備上,使用同樣的網路設備,不同的IP地址。
如果你要暫停某個網路介面的工作,使用down參數:

ifconfig eth0 down

將取消eth0網路介面。與之對應的是有一個參數up,不過由於是預設值,所以從來不用。
如果我們使用了帶有參數的ifconfig命令,那就可以手動設置網卡的配置參數了。有效的ifconfig命令參數及其意義為(選項對應的特性可以打開也可以取消,只在選項名前加一個破折號(-)即可):

Interface 網路設備名,如eth0就表示本機的第一塊網卡。
up 標志介面處於" up"狀態,也就是說, IP層可以對其進行訪問。這個選項用於命令行上給出一個地址之時。如果這個介面已被" down"選項臨時性取消的話(與該選項對應的標記是UP RUNNING),還可以用於重新啟用一個介面。
down 標標志介面處於" down"狀態,也就是說, IP層不能對其進行訪問。這個選項有效地禁止了IP通信流通這個介面。注意,它並沒有自動刪除利用該介面的所有路由信息。如果永久性地取消了一個介面,就應該刪除這些路由條目,並在可能的情況下,提供備用路由。
netmask 標分配子網掩碼,供介面所用。要麼給一個前面是0x的32位十六進制號碼,要麼採用只適用於兩台主機所用的點分四段式號碼。對SLIP和PLIP介面來說,這個選項是必須配置的。
address 設置指定介面設備的IP地址。
dstaddr adderss 為PPP設置遠程IP地址,此關鍵字可用pointopoint代替。
irqaddress 設置指定介面設備使用的中斷行。
pointtopoint address 該選項用於只涉及兩台主機的點到點鏈接。對SLIP和PLIP介面來說,這個選項是必須配置的(如果已經設置了一個點到點地址,ifconfig就會顯示出POINTTPOINT標記)。
broadcast address 廣播地址通常源於網路編號,通過設置主機部分的所有位得來。有的I P採用的方案有所不同:這個選項可適用於某些奇怪的環境(如果已經設置了廣播地址, ifconfig就會顯示出一個BROADCAST標記)。
hw class addr 設置指定介面設備的MAC地址,關鍵字的後面必須跟硬體名或者與之等價的ASCII碼。目前支持的硬體類有ether, ax25, ARCnet和 netrom。
metric number 該選項可用於為介面創建的路由表分配度量值。路由信息協議( RIP)利用度量值來構建網路路由表。ifconfig所用的默認度量值是0。如果不運行RIP程序,就沒必要採用這個選項。如果要運行RIP程序,就盡量不要改變這個默認的度量值。
mtu bytes 該選項用於設置最大傳輸單元,也就是介面一次能處理的最大位元組數。對乙太網介面來說, MTU的默認設置是1500 個位元組;對SLIP介面來說,則是296個位元組。
arp 標這個選項專用於乙太網或包廣播之類的廣播網路。它啟用ARP(地址解析協議)來保護網路上各台主機的物理地址。對廣播網來說,默認設置是" on"(開)。
promisc 將介面置入promiscuous(混亂)模式。廣播網中,這樣將導致該介面接收所有的數據包,不管其目標是不是另一台主機。該選項允許利用包過濾器和所謂的乙太網窺視技術,對網路通信進行分析。通常情況下,這對揪出網路故障的元兇來說,是相當有用的。但另一方面,如果有人蓄意攻擊你的網路,也可瀏覽到s通信數據,進而獲得密碼,破壞你的網路。一項重要的保證措施是杜絕任何人將他們的計算機接入你的乙太網。另一個選項用於保護某些身份驗證協議的安全,比如Kerberos或SRA登錄套件(該選項對應的標記是PROMISC)。
traIlers 開或關閉跟蹤器。目前在某些Linux系統中還無法實現此功能。
allmulti 多播地址即是向不在同一個子網上的一組主機廣播數據。多播地址尚未獲得內核支持(該選項對應的標記是ALLMULTI)
txqueuelen len 設置指定介面設備的發送隊列長度。

由此可以看出有大量的參數可用於配置網卡,下面是在這台計算機上使用ifconfig命令的實例:
------------------------------------------------------------------------------
ifconfig eth0 210.34.6.89 netmask 255.255.255.128 broadcast 210.34.6.127
------------------------------------------------------------------------------
該命令的作用是設置網卡eth0的IP地址,網路掩碼和網路的本地廣播地址。同樣的方式可以用來配置eth1,eth2等等,通常netmask和broadcast只要設置一個就可以了。

Ⅵ Redhat linux常用的命令

<1>ls:列目錄。
用法:ls或ls
dirName,參數:-a顯示所有文件,-l詳細列出文件。
<2>mkdir:建目錄。
用法:mkdir
dirName,參數:-p建多級目錄,如:mkdir
a/b/c/d/e/f
-p
<3>mount:掛載分區或鏡像文件(.iso,.img)文件。
用法:
a.磁碟分區:mount
deviceName
mountPoint
-o
options,其中deviceName是磁碟分區的設備名,比如/dev/hda1,/dev/cdrom,/dev/fd0,mountPoint
是掛載點,它是一個目錄,options是參數,如果分區是linux分區,一般不用-o
options,如果是windows分區那options可以是iocharset=cp936,這樣windows分區里的中文文件名就能顯示出來了。用例:比如/dev/hda5是linux分區,我要把它掛到目錄a上(如沒目錄a那就先mkdir
a),mount
/dev/hda5
a,這樣目錄a里的東西就是分區hda5里的東西了,比如hda1是windows分區,要把它掛到b上,mount
/dev/hda1
b
-o
iocharset=cp936。
b.鏡像文件:mount
fileName
mountPoint
-o
loop,fileName是鏡像文件名(*.iso,*.img),其它的不用說了,跟上面一樣。用例:如我有一個a.iso光碟鏡像文件,mount
a.iso
a
-o
loop,這樣進入目錄a你就能瀏覽a.iso的內容了,*.img文件的用法一樣。
<4>find:查找文件。
用法:find
inDir
-name
filename,inDir是你要在哪個目錄找,filename是你要找的文件名(可以用通配符),用通配符時filename最好用單引號引起來,否則有時會出錯,用例:find
.
-name
test*,在當前目錄查找以test開頭的文件。
<5>grep:在文件里查找指定的字元串。
用法:grep
string
filename,在filename(可用通配符)里查找string(最好用雙引號引起來)。參數:-r在所有子目錄里的filename里找。用例:grep
hello
*.c
-r在當前目錄下(包括子目錄)的所有.c文件里查找hello。
<5>vi:編輯器。
用法:vi
filename。filename就是你要編輯的文本文件。用了執行vi
filename後,你可能會發現你無法編輯文本內容,不要著急,這是因為vi還沒進入編輯狀態,按a或i就可以進入編輯狀態了,進入編輯狀態後你就可以編輯文本了。要退出編輯狀態按Esc鍵就可以了。以下操作均要在非編輯狀態下。查找文本:輸入/和你要查找的文本並回車。退出:輸入:
和q並回車,如果你修改了文本,那麼你要用:q!回車才能退出。保存:輸入:
w回車,如果是只讀文件要用:
w!。保存退出:輸入:
wq回車,如果是只讀就:
wq!回車。取消:按u就可以了,按一次就取消一步,可按多次取消多步。復制粘貼一行文本:把游標移到要復制的行上的任何地方,按yy(就是連按兩次
y),把游標移到要粘貼地方的上一行,按p,剛才那行文本就會被插入到游標所在行的下一行,原來游標所在行後面所有行會自動下移一行。復制粘貼多行文本:跟復制一行差不多,只是yy改成先輸入要復制的行數緊接著按yy,後面的操作一樣。把游標移到指定行:輸入:和行號並回車,比如移到123行:123回車,移到結尾:$回車。
可以多關.注《Linux就該這么學》這本書,我都是從這裡面學到的
"

Ⅶ redhat linux系統中什麼命令激活服務的運行級別

使用chkconfig 命令
命令格式: chkconfig --list [name] #查看運行級別
chkconfig --add <name> #添加運行級別
chkconfig --del <name> #刪除運行級別
chkconfig [--level <levels>] <name> <on|off|reset>
實例:
chkconfig --list httpd #查看apache的運行級別
chkconfig --level 2345 httpd on #添加apache運行級別至2345

希望能幫到你 http://www.136360.com

Ⅷ 關於redhat 的ll命令

第一個組是這個用戶的預設組。
文件或目錄,只能屬於一個組,不能同時屬於兩個組,當這個文件被當前用戶創建時,它的組就是這個用戶的預設組,當然你可以用chgrp更改組用戶。

Ⅸ 求RedHat linux 常用命令及參數!拜託各位大神

太多了 放不下 你去看看吧~~~ http://linux.chinaunix.net/techdoc/system/2006/05/30/933369.shtml . 代表此層目錄 .. 代表上層目錄 ~ 代表自己的家目錄 ~user 代表到 user 這個人的家目錄 cd 語法: [root @test /root ]# cd [相對路徑或絕對路徑] 參數說明: 路徑有『相對路徑』與『絕對路徑』的分別,請千萬小心啰! 範例: [root @test /root]# cd .. 回到上一層目錄 [root @test /root]# cd ../home 相對路徑的寫法 [root @test /root]# cd /var/www/html 絕對路徑的寫法 [root @test /etc]# cd 回到使用者的家目錄 [root @test /etc]# cd ~ 回到使用者的家目錄! [root @test /etc]# cd ~test 回到 test 這個使用者的家目錄 pwd 語法: [root @test /root ]# pwd 範例: [root @test root]# cd /home/test [root @test test]# pwd /home/test 顯示目前你所在的目錄呦! mkdir 語法: [root @test /root ]# mkdir [-mp] [目錄名稱] 參數說明: -m :設定文件的許可權喔!直接設定,不需要看 umask 這個內容的臉色! -p :幫助你直接將上面的目錄遞歸建立起來! 範例: [root @test /root]# cd tmp [root @test /tmp]# mkdir test建立名稱為 test 的目錄 [root @test /tmp]# mkdir -p test1/test2/test3/test4 直接建立 test2...等上層目錄 [root @test /tmp]# mkdir -m 711 testqq 建立許可權為 711 的目錄! [root @test /tmp]# ll test* drwxrwxr-x 2 test test 4096 Feb 6 20:47 test/ drwxrwxr-x 3 test test 4096 Feb 6 20:48 test1/ drwx--x--x 2 test test 4096 Feb 6 20:48 testqq/

閱讀全文

與redhat基本命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厘頭程序員漫畫 瀏覽:630
macd從入門到精通pdf 瀏覽:867
程序員回北京老家 瀏覽:325
藏族pdf 瀏覽:657
矩形密封圈壓縮量 瀏覽:593
電腦設置ntp時間同步伺服器地址 瀏覽:20
怎麼更有效招聘對日程序員 瀏覽:149
命令號角 瀏覽:275
格力雙轉子壓縮機 瀏覽:614
hp伺服器上的ip地址 瀏覽:562
c語言編程計算100以內的所有素數 瀏覽:624
命令輸入框 瀏覽:892
冰箱壓縮機發燙噪音 瀏覽:85
單片機棧溢出符號 瀏覽:330
命令與征服修改器怎麼用 瀏覽:485
什麼app比較費錢 瀏覽:832
為什麼同一個app的功能不一樣 瀏覽:232
小型工作室用什麼伺服器好 瀏覽:995
程序員的興趣 瀏覽:413
華為伺服器有什麼好 瀏覽: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