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帶著( ),帶著( )壯烈跳崖。
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帶著(堅定無比的勇氣),帶著(寧死不屈的精神)壯烈跳崖。
「狼牙山五壯士」是指在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狼牙山戰斗中英勇抗擊日軍和偽滿洲國軍的八路軍5位英雄,他們是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在戰斗中他們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面對步步逼近的敵人,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的樹枝掛住,倖免於難;
5位戰士的壯舉,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被人民群眾譽為「狼牙山五壯士」。
(1)戰士勝利在望團長命令撤退擴展閱讀:
1941年,侵華日軍對晉察冀根據地河北易縣的狼牙山地區抗日根據地進行了連續的「掃盪」,製造了田崗、東婁山等多起慘絕人寰的慘案,妄圖以兇殘的「三光」政策,「蠶食」我抗日根據地。
1941年9月23日,日軍分三路向易縣進軍,妄圖包圍楊成武司令員指揮的晉察冀軍區一分區。
24日,3500名日偽軍突然包圍了狼牙山地區,將邱蔚團以及易縣、定興、徐水、滿城四個縣的游擊隊以及周圍人民群眾共2000多人圍住,形勢十分嚴峻。
邱蔚團長急速將此情報告楊成武司令員,為解救游擊隊員與當地百姓,楊成武司令員制定了「圍魏救趙」的作戰方案,命令3團、20團佯攻管頭、松山、甘河一帶日軍,促使日軍從狼牙山東北方向調兵增援,以便於被圍的游擊隊員與人民群眾從狼牙山東北方向突圍。
邱蔚團長根據此作戰方案將掩護部隊轉移的任務交給7連。午夜,邱蔚團長指揮部隊及當地群眾從盤陀路安全地轉移到了田崗、牛崗、松崗一帶。清晨,日偽軍誤以為邱蔚團已經被包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500多日偽軍兇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來。
7連戰士早就在敵人必經的路上埋下地雷,炸得日偽軍丟下五十多具屍體慌忙地逃了回去。日軍指揮官深信邱蔚團已被圍住,命令部隊再次瘋狂地向狼牙山方向進攻。激戰中,7連戰士大部分犧牲,連長劉福山身負重傷,生命垂危。
為了讓大部隊及7連受傷的戰士能安全地轉移,指導員蔡展鵬命令馬寶玉這班留下堅守。為了拖住並吸引日偽軍,馬寶玉帶領葛振林、宋學義等5名戰士邊打邊向棋盤陀方向撤退,把日偽軍引向懸崖絕路。
當他們退到棋盤陀頂峰時子彈已經全部打光,他們就舉起石塊向日偽軍砸去。日偽軍發現他們已經沒有子彈了,蜂擁向山頂沖來,並叫喊道「捉活的,捉活的!」
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5人寧死不屈,為了不讓日偽軍活捉與武器落到日偽軍手中,砸碎槍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縱身跳下懸崖。
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壯烈犧牲,但副班長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被山崖上的樹枝掛住,倖免於難。班長馬寶玉等五名戰士的英雄壯舉迅速傳遍全軍全國,被譽為「狼牙山五壯士」。
1942年5月,晉察冀軍區舉行了「狼牙山五壯士」命名暨反掃盪勝利祝捷大會,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授予3名烈士「模範榮譽戰士」稱號,並追認胡德林、胡福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通令嘉獎葛振林、宋學義,並授予「勇敢頑強」獎章。
狼牙山五壯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受到聶榮臻司令員的高度評價,他說:「他們身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優秀品質,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1971年6月26日,宋學義在鄭州病逝,享年53歲,長眠於沁陽市烈士陵園。2005年3月21日,在即將迎來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葛振林病逝於湖南衡陽,享年88歲。至此,狼牙山五壯士中最後一位在世者也永遠離開了人們。可他們的精神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狼牙山五壯士狼牙山在河北省易縣西南部。狼牙山是晉察冀邊區東大門,因其峰巒狀似狼牙而得名,有5坨36峰,遠遠望去,群峰突兀連綿、壁若刀劈斧鑿。它不僅在軍事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抗日根據地的武器裝備庫。
1941年9月25日,日軍糾集三、四千人的兵力,進犯我晉察冀根據地的狼牙山地區。當時在這一地區隱蔽著我們的許多幹部和三、四萬群眾。由於我主力部隊轉移到敵後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軍只有一個連的兵力,這個連就是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一團七連。
七連經過一個多月的英勇奮戰,給了敵人以沉重的打擊,但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決定將連隊主力和幹部群眾轉移到龍王廟,由這個連的六班擔任掩護。
六班的5名戰士,即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學義,為掩護連隊和群眾轉移,一邊打,一邊撤,把敵人引上狼牙山棋盤坨的懸崖絕壁。他們與敵人激烈戰斗,打退了敵人多次沖鋒,打死敵人50多名。
當手榴彈、子彈打光後,他們寧死不屈,縱身跳下身後深不見底的懸崖。 五壯士跳崖後,馬寶玉、胡福才和胡德林壯烈犧牲,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的一棵橫生的樹掛住,身體負傷,沒有犧牲。他倆蘇醒後,不顧劇痛堅持爬上山頭,經群眾幫助,又回到了連隊。
著名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葛振林老人因病於2005年3月21日23時10分在湖南衡陽逝世,享年88歲。
狼牙山五壯士,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戰士的崇高革命精神和中華民族不可征服的英雄氣概。
2. 狼牙山五壯士故事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十萬火急
狼牙山五壯士」是指在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戰斗中英勇抗擊日偽軍的八路軍5位英雄,他們是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在戰斗中他們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面對步步逼近的敵人,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樹枝掛住,倖免於難;5位戰士的壯舉,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被人民群眾譽為「狼牙山五壯士」。
1941年,侵華日軍對晉察冀根據地河北易縣的狼牙山地區抗日根據地進行了連續的「掃盪」,製造了田崗、東婁山等多起慘絕人寰的慘案,妄圖以兇殘的「三光」政策,「蠶食」我抗日根據地。 9月23日,日軍分三路向易縣進軍,妄圖包圍楊城武司令員指揮的晉察冀軍區一分區。 24日,3500名日偽軍突然包圍了狼牙山地區,將邱蔚團以及易縣、定興、徐水、滿城四個縣的游擊隊以及周圍人民群眾共2000多人圍住,形勢十分嚴峻。 邱蔚團長急速將此情報告楊成武司令員,為解救游擊隊員與當地百姓,楊城武司令員制定了「圍魏救趙」的作戰方案,命令3團、20團佯攻管頭、松山、甘河一帶日軍,促使日軍從狼牙山東北方向調兵增援,以便於被圍的游擊隊員與人民群眾從狼牙山東北方向突圍。 邱蔚團長根據此作戰方案將掩護部隊轉移的任務交給7連。午夜,邱蔚團長指揮部隊及當地群眾
從盤陀路安全地轉移到了田崗、牛崗、松崗一帶。清晨,日偽軍誤以為邱蔚團已經被包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500多日偽軍兇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來。 狼牙山
7連戰士早就在敵人必經的路上埋下地雷,炸得日偽軍丟下五十多具屍體慌忙地逃了回去。日軍指揮官深信邱蔚團已被圍住,命令部隊再次瘋狂地向狼牙山方向進攻。激戰中,7連戰士大部分犧牲,連長劉福山身負重傷,生命垂危。為了讓大部隊及7連受傷的戰士能安全地轉移,指導員蔡展鵬命令馬寶玉這班留下堅守。為了拖住並吸引日偽軍,馬寶玉帶領葛振林、宋學義等5名戰士邊打邊向棋盤陀方向撤退,把日偽軍引向懸崖絕路。當他們退到棋盤陀頂峰時子彈已經全部打光,他們就舉起石塊向日偽軍砸去。日偽軍發現他們已經沒有子彈了,蜂擁向山頂沖來,並叫喊道「捉活的,捉活的!」 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寧死不屈,為了不讓日偽軍活捉與武器落到日偽軍手中,砸碎槍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縱身跳下懸崖。 脫險後的宋學義與葛振林(右)
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壯烈犧牲,但副班長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被山崖上的樹枝掛住,倖免於難。 班長馬寶玉等五名戰士的英雄壯舉迅速傳遍全軍全國,被譽為「狼牙山五壯士」。 1942年5月,晉察冀軍區舉行了「狼牙山五壯士」命名暨反掃盪勝利祝捷大會,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授予3名烈士「模範榮譽戰士」稱號,並追認胡德林、胡福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通令嘉獎葛振林、宋學義,並授予「勇敢頑強」獎章。 狼牙山五壯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受到聶榮臻司令員的高度評價,他說:「他們身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優秀品質,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為紀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當地革命政府在棋盤陀主峰建起了紀念塔。新中國成立後,狼牙山五壯士英勇事跡被收錄進小學課本。 1971年6月26日,宋學義在鄭州病逝,享年53歲,長眠於沁陽市烈士陵園。2005年3月21日,在即將迎來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葛振林病逝於湖南衡陽,享年88歲.至此,狼牙山五壯士中最後一位在世者也永遠離開了人們。可他們的精神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2009年9月14日,「狼牙山五壯士」被選入「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列。
3. 狼牙山五壯士急!!!!!!!!!
「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傳統。」這是當年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為狼牙山五壯士紀念塔題的詞。抗戰時期,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一團七連六班戰士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這五位英雄,為掩護群眾和主力撤退,毅然決然地把敵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盤陀峰頂絕路,子彈打光,就用石頭拚命的砸下去,最後,這五位英雄在班長馬寶玉的帶領下縱身跳下了萬丈懸崖,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1941年,日軍對河北易縣的狼牙山地區抗日根據地進行了連續的「掃盪」,製造了田崗、東婁山等多起慘絕人寰的慘案,妄圖以兇殘的「三光」政策,「蠶食」我抗日根據地。9月23日,日軍分三路向易縣進軍,妄圖包圍楊城武司令員指揮的晉察冀軍分區一分區。24日,3000名日偽軍突然包圍了狼牙山地區,將邱蔚團、易縣、定興、徐水、滿城四個縣的游擊隊以及周圍人民群眾共2000多人圍住,形勢十分嚴峻,邱蔚團長急速將此情報告楊城武司令員,為解救游擊隊員與當地百姓,楊城武司令員制定了「圍魏救趙」的作戰方案,命令3團、20團佯攻管頭、松山、甘河一帶日軍,促使日軍從狼牙山東北方向調兵增援,以便於被圍的游擊隊員與人民群眾從狼牙山東北方向突圍。邱蔚團長根據此作戰方案將掩護部隊轉移的任務交給7連。午夜,邱蔚團長指揮部隊及當地群眾從盤陀路安全地轉移到了田崗、牛崗、松崗一帶。清晨,日偽軍誤以為邱蔚團已經被包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500多日偽軍兇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來。7連戰士早就在敵人必經的路上埋下地雷,炸的日偽軍丟下五十多具屍體慌忙地逃了回去。日軍指揮官深信邱蔚團已被圍住,命令部隊再次瘋狂地向狼牙山方向進攻。激戰中,7連戰士大部分犧牲,連長劉福山身負重傷,生命垂危。為了讓大部隊再走遠些及7連受傷的戰士能安全地轉移,指導員蔡展鵬命令馬寶玉這班留下堅守。為了拖住並吸引日偽軍,馬寶玉帶領葛振林、宋學義等5名戰士邊打邊向棋盤陀方向撤退,把日偽軍引向懸崖絕路。當他們退到棋盤陀頂峰時子彈已經全部打光,他們就舉起石塊向日偽軍砸去。日偽軍發現他們已經沒有子彈了,蜂擁向山頂沖來,並叫到「捉活的,捉活的!」
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寧死不屈,為了不讓日偽軍活捉與武器落到日偽軍手中,砸碎槍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縱身跳入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壯烈犧牲,但戰士葛振林、宋學義被山崖上的樹枝掛住,倖免於難。班長馬寶玉等五名戰士的英雄壯舉迅速傳遍全軍全國,被譽為「狼牙山五壯士」,1942年5月,晉察冀軍區舉行了「狼牙山五壯士」命名暨反掃盪勝利祝捷大會,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授予3名烈士「模範榮譽戰士」稱號,並追認胡德林、胡福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通令嘉獎葛振林、宋學義,並授予「勇敢頑強」獎章。狼牙山五壯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受到聶榮臻司令員的高度評價,他說:「他們身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優秀品質,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為紀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當地革命政府在棋盤坨主峰建起了紀念塔。新中國成立後,狼牙山五壯士英勇事跡被收錄進小學課本。1971年,宋學義在鄭州病逝,享年53歲,長眠於沁陽市烈士陵園。2005年3月21日,在即將迎來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葛振林病逝於湖南衡陽,至此,狼牙山五壯士中最後一位在世者也永遠離開了人們。可他們的精神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更能看出五戰士愛國的情感
4. 為什麼《集結號》中的團長不直接命令九連死守,而是騙他們撤退
我談談我的感覺吧,很多人認為團長為了主力犧牲了九連,但是我覺得不是這么回事。
1. 不知道大家看了嗎,當團長跟穀子地交代命令的時候,表情很凝重,而且平時扣扣索索的煙一次性給了半條,這個意思還不明白嗎?為什麼給九連那麼多裝備,好菜好煙地給連長?不就是明白告訴你:這次我是打算犧牲九連,而且給你們這么多算是臨終贈品,穀子地和劉團長都明白,這次九連死定了;
5. 紅軍長征精神感悟
文化是經濟和政治在觀念形態中的存在方式,是人類精神活動的表現和產物。而長徵文化,便是「五四」以來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傳統文化之一。「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之後,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闢的總結。紅軍長征已過去了七十年,但長征精神依然鮮活地留在人們心中,鼓舞著我們每一人。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熟悉了紅軍的事跡,特別是「會澤擴紅」更加耳熟能詳,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情結愈發強烈。在我眼裡,紅軍能完成「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的長征,每一位紅軍將士都是英雄好漢。連外國人斯諾·索爾茲伯里都高度評價了紅軍長征。沒有長征,就不能保存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軍隊和革命根據地,就不會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勝利,也不會有新中國,更不會有現在改革開放的成就。
飲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們紀念紅軍長征的動力,在紅軍長征七十周年之際,我們用自己的方式舉行紀念活動,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為了把這感動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發揚光大。
面對自己的先輩,每一個人都應該捫心自問,我們的幸福生活來自哪裡?我們有沒有忘記那些為我們打天下的革命先輩?
有人可能會認為,當年窮人參加紅軍是為了有飯吃。確實是有這樣的人,但是他們當了紅軍以後,其信念就不只是為了吃飯。我們在長征七十年後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紅軍長征的艱苦卓絕和巨大犧牲,「送郎當紅軍」絕不僅僅是為了吃飯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紅軍將領就出身於書香門第,家裡有飯吃,他們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大眾的解放扛起了搶。
假如僅僅為了吃飯,你就無法解釋這樣的故事,紅軍長徵到雲南時,有12位紅軍傷員被敵人抓住了。敵人說,只要你們不當紅軍了,就可以放你們生路,不殺你們,但是這幾位紅軍戰士個個堅強不屈,敵人沒有辦法,就把紅軍傷員帶到半山腰一個深不見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兩個傷員推到山洞裡面,在後面的10位紅軍就說:「不用你們推,我們自己跳」。當地群眾後來把這個洞叫「紅軍洞」,這個事跡刻在那個洞口的碑上。
我覺得,紅軍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在那個年代裡,承擔起了自己的歷史責任。這種歷史責任感,最值得我們紀念,也是今天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最需要的。
什麼樣的精神讓我落淚?那就是寧可犧牲自我,去保全集體的團隊精神。當年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率部隊為紅軍墊後,掩護主力隊伍撤退以後,他們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們撤退的時候,湘江已經被國民黨封鎖了。他們又餓著肚子翻山越嶺退回到湘西打游擊。撤退途中,陳師長腹部中了敵人的子彈,他命令其他的戰士撤退,自己來掩護,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非常得意,在抬著他去邀功的時候,陳師長把自己的腸子掏出來扯斷,最後壯烈犧牲,年僅29歲。這個故事讓我流淚,長征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紅軍戰士為了大部隊的安全,犧牲了自己,如果一支軍隊,一個民族擁有這種精神,那就無堅不摧了。長征精神是一個寶庫,過去,現在和將來都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如果要問我,紀念長征的感悟是什麼?我們今天紀念紅軍「長征」,已經沒有了戰火紛飛的氛圍,七十年前艱苦程度甚至超乎我們的想像,但其精神卻會永遠激勵著我們。毛主席曾說過:「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談,但不能虛度光陰。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們今後要繼續發揚紅軍長征精神。遙望著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總會浮現長征中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今天的紀念活動遠遠無法表達出我們對紅軍的崇敬之情。
繼承長征精神,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是中國共產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讓「三個文明」建設結出豐碩的成果,讓長征精神永放光芒!感悟「長征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熟悉了紅軍的事跡,特別是「會澤擴紅」更加耳熟能詳,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情結愈發強烈。在我眼裡,紅軍能完成「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的長征,每一位紅軍將士都是英雄好漢。連外國人斯諾·索爾茲伯里都高度評價了紅軍長征。沒有長征,就不能保存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軍隊和革命根據地,就不會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勝利,也不會有新中國,更不會有現在改革開放的成就。
文化是經濟和政治在觀念形態中的存在方式,是人類精神活動的表現和產物。而長徵文化,便是「五四」以來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傳統文化之一。「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之後,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闢的總結。紅軍長征已過去了七十年,但長征精神依然鮮活地留在人們心中,鼓舞著我們每一人。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熟悉了紅軍的事跡,特別是「會澤擴紅」更加耳熟能詳,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情結愈發強烈。在我眼裡,紅軍能完成「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的長征,每一位紅軍將士都是英雄好漢。連外國人斯諾·索爾茲伯里都高度評價了紅軍長征。沒有長征,就不能保存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軍隊和革命根據地,就不會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勝利,也不會有新中國,更不會有現在改革開放的成就。
飲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們紀念紅軍長征的動力,在紅軍長征七十周年之際,我們用自己的方式舉行紀念活動,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為了把這感動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發揚光大。
面對自己的先輩,每一個人都應該捫心自問,我們的幸福生活來自哪裡?我們有沒有忘記那些為我們打天下的革命先輩?
有人可能會認為,當年窮人參加紅軍是為了有飯吃。確實是有這樣的人,但是他們當了紅軍以後,其信念就不只是為了吃飯。我們在長征七十年後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紅軍長征的艱苦卓絕和巨大犧牲,「送郎當紅軍」絕不僅僅是為了吃飯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紅軍將領就出身於書香門第,家裡有飯吃,他們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大眾的解放扛起了搶。
假如僅僅為了吃飯,你就無法解釋這樣的故事,紅軍長徵到雲南時,有12位紅軍傷員被敵人抓住了。敵人說,只要你們不當紅軍了,就可以放你們生路,不殺你們,但是這幾位紅軍戰士個個堅強不屈,敵人沒有辦法,就把紅軍傷員帶到半山腰一個深不見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兩個傷員推到山洞裡面,在後面的10位紅軍就說:「不用你們推,我們自己跳」。當地群眾後來把這個洞叫「紅軍洞」,這個事跡刻在那個洞口的碑上。
我覺得,紅軍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在那個年代裡,承擔起了自己的歷史責任。這種歷史責任感,最值得我們紀念,也是今天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最需要的。
什麼樣的精神讓我落淚?那就是寧可犧牲自我,去保全集體的團隊精神。當年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率部隊為紅軍墊後,掩護主力隊伍撤退以後,他們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們撤退的時候,湘江已經被國民黨封鎖了。他們又餓著肚子翻山越嶺退回到湘西打游擊。撤退途中,陳師長腹部中了敵人的子彈,他命令其他的戰士撤退,自己來掩護,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非常得意,在抬著他去邀功的時候,陳師長把自己的腸子掏出來扯斷,最後壯烈犧牲,年僅29歲。這個故事讓我流淚,長征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紅軍戰士為了大部隊的安全,犧牲了自己,如果一支軍隊,一個民族擁有這種精神,那就無堅不摧了。長征精神是一個寶庫,過去,現在和將來都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如果要問我,紀念長征的感悟是什麼?我們今天紀念紅軍「長征」,已經沒有了戰火紛飛的氛圍,七十年前艱苦程度甚至超乎我們的想像,但其精神卻會永遠激勵著我們。毛主席曾說過:「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談,但不能虛度光陰。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們今後要繼續發揚紅軍長征精神。遙望著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總會浮現長征中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今天的紀念活動遠遠無法表達出我們對紅軍的崇敬之情。
6. 幫忙寫一篇看《集結號》有感
網上看到很多有關於《集結號》的文章和報道,有贊有貶也有惡搞的...我昨天才看了這片子而且因為是在QQ播客上看的還不是很全(我現在正失業在家,別說買票看電影了就是買張盜版都心有餘而力不足)。我看完後有些許感悟——贊它的,是具有真性情的(會因為看到某一個橋段的感人畫面而哭泣,看到本該是英雄的主角卻遭人質疑而感到憤慨...)。貶它的,是沉溺於真正意義上的商業片中無法自拔的。(電影的歷史超過百年,我不敢說我懂電影。我只是一直覺得「真正意義的商業片」=「純大眾娛樂沒有實質內涵的」;「適合低幼觀看所謂騙小孩錢的」;「某種意義上的垃圾:場面宏大、情節單薄的燒錢之作」←我將《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歸於此類)沉迷於此類電影的世人稱之為「白痴」。惡搞它的,是賣弄自己所掌握的網路知識、為了提高自己的影響力而不惜褻瀆藝術的。
這部電影讓我感覺到很多東西——
戰爭的殘酷:開場的情節,連長勸降、6人查探、突擊解圍、最終殲敵...第一幕下來全連100多人只剩40多;為了堅守陣地等待集結號全連編制僅剩的40多人殺得只剩下連長...
「軍令如山」:團長的命令是12點鍾前務必守住陣地等待以集結號為令進行撤退,集結號未響就算是打到就剩一個人也得繼續打下去 (命令是這樣下達的,9連也是這樣執行的)
戰士們的情義:指導員為炸掉敵人火力點而犧牲,連長下達不接受敵人投降的命令(這樣做是違反軍紀所以不推薦如此表現情義);連長問有沒有聽見號聲,9連的老兵帶頭說聽到了,好幾個人響應他的說法(他們不是怕死、怯懦而是希望9連不要在這場戰斗中全滅,只要有1個人沒死9連就還在)
特殊環境下所做出的必要「抉擇」:團長沒有指示司號員吹響給9連傳達撤退命令的集結號(因為9連牽制了大量敵人,如果9連撤退大部隊就會有被嚴重打擊或被消滅的危險),9連本來就不是在完整編制下作戰再加上又是面對大量裝備精良敵人的阻擊戰傷亡一定少不了,如果舍棄他們就能保全大部隊、有實力和敵人繼續磕那麼舍棄他們就不是錯
社會的不公:戰爭結束老百姓分糧食,家裡有被確認犧牲的戰士可以分到700斤糧、沒有被確認犧牲而被列為失蹤的戰士家裡只能分到200斤;團長舍棄了9連,他犧牲後能有碑上刻下他的名字而9連的全體戰士們卻只能成為無名烈士(如果當時連連長穀子地也死了還有誰能證明他們是為國家犧牲的、還有多少人能記住他們其中幾個人的名字呢?縱使男兒當戰死,誰忍馬革裹屍還?當遲來的集結號響起來...英雄們,請你們安心的睡吧。沒有人會忘記你們)
... ...
... ...
... ...
以上全是我個人觀看此片後的一些粗淺看法,也許會有人說它只不過是一個被搬上銀幕的虛無故事沒有必要為它如此枉費唇舌,其實我還有很多感觸只是苦於是發自內心而無法用只言片語能夠表達清楚。能看到我這些文字的就是有緣,我真心的向能看完的朋友表示感謝,還有就是請大家和我一起感謝一直以來通過他的電影暗諷社會詬病、針砭時弊為我們展現他獨有幽默方式和藝術風格的馮小剛導演(雖然他自己一直堅稱是商業片導演,但他以前所有近乎調侃的電影絕非不具靈魂的純商業片)。
感謝電影,感謝馮小剛,感謝那些和我一樣看他的電影而感動的朋友。謝謝大家...
《集結號》,是我迄今為止看過的國內拍攝的最好的戰爭片,也是唯一一部令我落淚的國內拍攝的戰爭題材影片。
影片講述的是1948年解放戰爭時期,張涵予飾演的連長穀子地率領九連47名戰士在汶河岸執行掩護大部隊撤退的任務,團長劉澤水下令,以集結號為令,聽見號響就撤退。
慘烈的戰爭在炮彈的轟鳴中開始,九連的戰士死傷慘重,排長焦大鵬,犧牲前說自己聽見了集結號,穀子地自己沒有聽見,他決定死守陣地。九連打退了敵人三次進攻,炸毀三輛坦克,殲敵無數,全連除連長穀子地,47人全部陣亡。
這場戰爭改變了穀子地的人生。由於部隊改了編號,穀子地找不到組織,九連犧牲的烈士們也被認定為失蹤。穀子地開始了艱難的尋找,為九連的兄弟們討個說法,也為了探明當年集結號的真相。
我不想多說影片的拍攝水平、藝術手法,我只想說,不管是指導員被炸成兩截,還是焦排長被燒成焦炭,不管是呂寬溝為連長找表被敵人打死,還是姜茂財為兄弟報仇與坦克同歸於盡,還有那麼多人的犧牲,那麼多鮮活的生命被瞬間終結,我都被戰爭的殘酷震撼了,我沒有想哭的感覺,直到在穀子地被當成俘虜,被懷疑臨陣脫逃,直到他被兩個歷史問題調查人員無理的逼問,直到他在礦場拿著被用來接尿的頭盔無助地看著面目全非的戰場,直到,他得知終於找到九連的消息從瞭望塔上爬下扶著木梯壓抑的痛哭時,我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眼淚,四十七個兄弟戰死沙場,多少年過去了,他們依然沒有得到名分,回想著那個懦弱的指導員王金存掛上刺刀最後的那一聲吶喊……歷史,需要被正視,正如導演所說:所有的犧牲都應該得到尊重。
影片給人留下的印象不僅僅局限於場面的浩大,劇情的逼真,演員們精湛的表演技巧,更令人敬佩的是一種精神——責任。
穀子地和他的46位弟兄為了保證大部隊轉移,在汶河邊一個廢窯里狙擊敵人的進攻,按照事前的規定,穀子地他們一集結號為撤退的訊號,可惜的是,知道戰死了最後一位弟兄,他們也沒有聽到集結號,但是他們中沒有一個撤退,什麼原因呢?這時軍人的職責。
我們的而工作中同樣要求高度的責任感,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基礎。能力既是履行崗位職責的需要,也是關繫到執政能力的強弱。當代社會,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剛強,一種堅毅,一種責任,一種緬懷。很慶幸,在那育幼院綿長的集結號里我們感受到了,在穀子地那賤人磐石的背影中我們也同樣深切感受到了。
然而影片的背景,是歷史上曾經發生的「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戰,國共兩黨,利用戰後大量的剩餘軍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打了一場規模和烈度都可以跟二戰媲美的戰爭,在中國歷史上,這場持續近四年的大戰,不僅僅戰爭規模大,而且使用的武器現代化程度最高,自然,戰場上死的人也最多。但是,如果站在中國人的角度來看,如此大規模的同胞間的廝殺,血肉橫飛,你死我活,幾十年過去,畢竟還應該想點別的什麼。
應該說,這場戰爭,國共雙方戰死沙場者,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一筆糊塗賬,累累填溝壑者,姓甚名誰,甚至連數目都是稀里糊塗。沒辦法,盡管那場戰爭在中國歷史上的現代化程度很高,但那時的中國,畢竟還是一個黃仁宇所說,無法用數目字管理的國度,死人死成糊塗賬,也是沒轍。可是,死的炮灰,都是成年人,每個人背後,都有自己的桑梓和家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出生都有名有姓,現在都變了無名」,只是因為戰爭,這種情況不僅這邊如此,那邊也如此。但是,每個人的真實存在,其實是泯滅不了的,也就是說,這些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過的事實,是消滅不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戰爭的雙方,都是人,對於國共內戰而言,都是中國人,活生生的中國人。
我們看到,在《集結號》里,勝利者一方的戰士,人性得到了展現,有血有肉,有缺點,甚至都知道害怕了,不再像過去的戰爭片,戰士只是革命理念的體現者,更多地像抽象的符號。可是,戰爭失敗一方的戰士,卻依舊像一個個模糊的影子,只供我方的戰士射殺和毀滅,這些人,如果還是人的話,連動作和驚叫都那麼一致單調而且重復。在事實上,當年勝利一方的戰死者,還可能有個安身之所,各地還有很多紀念碑,但是失敗一方的戰死者,往往連屍骨都不知在什麼地方。
無論如何,發生在幾十年前的那場中國人之間的大廝殺,是應該反思的,僅僅反思到不把戰爭變成游戲乃至兒戲,多少展現一點戰爭的殘酷,還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對人性的拷問,沒有對人在戰爭中無奈命運的悲憫,無論場面多麼感人,英雄主義的悲歌響遏行雲,還是令人感覺,比起別人的電影界來,我們還是差了點什麼。同胞殘殺的悲劇,也許還是不能避免。和平鴿,最終還是不會被《集結號》喚來的。
從網上復制下來的。你最好自己整理一下,這樣也算自己的。
畢竟,每個人對於電影的看法不同。
7. 集結號的詳細介紹
集結號》講述:一個老頭特別愛聽軍隊的集結號,戰士就問他為什麼,老人就講了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歷,在一次戰役中,上面的命令是一個連隊的戰士堅守4小時以集結號為令撤退,結果等了12個小時集結號也沒有吹響過。而這就是影片《集結號》的核心故事:當張涵予飾演的連長穀子地所帶領的47個戰士傷亡慘重時,由廖凡飾演的排長焦大鵬在犧牲前告訴穀子地:我聽到集結號了。焦大鵬是全連最勇敢的戰士,由他說出的這句話讓穀子地震驚。馮小剛電影集結號劇情介紹演員簡介(劇照)但是穀子地本人卻沒有聽到號聲,於是他決定繼續堅守下去,結果47個戰士最終全部陣亡。從此穀子地開始了尋找真相的過程……進入和平年代後,這47名戰士被定為「失蹤」,穀子地的後半生就在尋找47具遺
回答者:flyhsx - 經理 四級 1-1 15:24
《集結號》講述:一個老頭特別愛聽軍隊的集結號,戰士就問他為什麼,老人就講了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歷,在一次戰役中,上面的命令是一個連隊的戰士堅守4小時以集結號為令撤退,結果等了12個小時集結號也沒有吹響過。而這就是影片《集結號》的核心故事:當張涵予飾演的連長穀子地所帶領的47個戰士傷亡慘重時,由廖凡飾演的排長焦大鵬在犧牲前告訴穀子地:我聽到集結號了。焦大鵬是全連最勇敢的戰士,由他說出的這句話讓穀子地震驚。但是穀子地本人卻沒有聽到號聲,於是他決定繼續堅守下去,結果47個戰士最終全部陣亡。從此穀子地開始了尋找真相的過程……進入和平年代後,這47名戰士被定為「失蹤」,穀子地的後半生就在尋找47具遺骸、為追溯他們「烈士」的稱號而存活著……
按照導演馮小剛的說法,自《天下無賊》開始他便打響了「三大戰役」的第一仗。如今第二大戰役《夜宴》公映在即,他的最後一場戰役《集結號》的拍攝計劃已經提上日程。
不難看出,馮小剛逐漸向正劇靠攏。《夜宴》作為過渡。
P.S.上馮導為《集結號》所做的鋪墊及暗示
——「在我的內心深處有兩種情感一直在互相撞擊,一種是游戲感,一種是浪漫情懷。喜劇就是我與生俱來的游戲感,這種情緒不斷發泄後,現在就淡了。現在我的古典主義的浪漫情懷在膨脹,需要釋放,所以就有了《天下無賊》、《夜宴》。不過等到我的下一部戰爭題材電影,將是我更大的一次浪漫情懷釋放,你們不要特別奇怪。」
*******************************************
英雄無名,寫在《集結號》後
「爹娘都起了名字了,現在都變成沒有名字的孩子了。」
看完電影已經5個小時了,聽著「Hero』s Theme」(七連解散時的配樂)想起這句話,淚水不禁再次湧出。此刻才真正體會到「英雄無名」的悲壯……
九連連長穀子地,新指導員王金存,排長焦大鵬,狙擊手姜茂財以及呂*闊,羅子,黑子……有的名字記憶猶新,有的名字已經忘記,有些懊惱!
就像「鋼七連」入連儀式中要求每個戰士都必須記住每一位犧牲的前輩一樣,記住這些名字,是為了記住他們的存在,記住他們的消失,記住他們為之付出的生命的東西。
從前一直不喜歡看戰爭片,血肉橫飛的場面只覺得惡心。但是在《集結號》中,同樣是殘酷的戰爭,同樣是殘肢遍地,卻在白雪的襯托下感覺讓人心痛,血從戰士的身體中灑出,瞬間就……
看整個片子心都有種壓抑的感覺,穀子地帶領九連僅存的四十七個人為牽制一個營都可能無法做到的敵軍而全軍覆沒,一個一個犧牲,一個一個被抬回了土窯最後被深埋,沉睡在地下無人知曉。
「明明都犧牲了,怎麼都變成失蹤了呢?」穀子地在劉澤水團長的墓前的一番話讓人心酸,九連一直沒有等到集結號,一開始就被計劃犧牲的一群熱血男兒,用自己的生命出色的完成任務的戰斗英雄怎麼就這樣讓人忘記了呢?穀子地心疼曾和他一起浴血奮戰的兄弟,愛吃烙餅的焦大鵬,家信還沒有寄出的黑子,從文弱書生中蛻變的王金存,要為爹贖回五畝地的呂*闊,還有感覺有些孩子氣,但是槍法神準的狙擊手姜茂財……曾經鮮活的他們被埋在了無人知曉的地方!
當九連戰士的遺骸最終被找到,追封為烈士,在墓前響起了他們一直在等待的集結號,故事圓滿了,但是壓在心口的氣仍然沒有喘過來。九連是找到了,那麼那些甚至無一人生還的連隊戰士,在多次整編之後消失的隊伍,番號,那些至今「失蹤」的無名英雄他們又在哪裡呢?
看完電影,在正大廣場的三樓大廳,悠悠的薩克斯,充滿聖誕節氣氛的霓虹裝飾,人來人往,老老少少,再抬頭看看《集結號》的宣傳海報,感覺已經是兩個世界了。
無名的英雄,謝謝!在這和平的年代裡,仍然有許多無名的,不知名的英雄在守護著我們,讓每一天都過得有意義是我們所能表達的最深的感謝!
8. 1951年美軍為什麼要主動撤退砥平里
1951年2月13日晨,面容疲憊的美軍第二師二十三團團長弗里曼上校站在砥平里環形陣地的一個土坡上,正等待著美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將軍的到來。
天空依舊是霧蒙蒙的,廣袤的雪野十分寂靜,看來司令官的直升機還要等一陣子才能飛來。
連續兩天兩夜的槍炮聲響徹砥平里的四周,令這位美軍上校一直處在神經高度緊張的狀態之中。
橫城方向的壞消息不斷的傳來:美第二師和南朝鮮第八師都在迅速潰退。弗里曼上校擔心下一個就輪到他了。
現在,在砥平里這個不知名小村莊,所有的聯合國軍士兵都在連續不斷的炮聲中來回跑動,指揮所里充滿大禍臨頭的氣氛。
每當黑夜來臨之際,弗里曼就睡不好覺,在他的高度戒備,准備迎擊中國人的進攻的命令下,士兵們也徹夜緊握著自動步槍,緊張地等待陣地四周響起志願軍的膠鞋底磨擦凍土的聲音,以及那攝人心魄的尖厲的小喇叭聲。
然而,兩天過去了,志願軍卻並沒有來。
但是,弗里曼終究放心不下,他向4個方向都派出了偵察隊,偵察隊員幾乎同時回來報告說,發現志願軍在東、西、北3個方向正在集結部隊。
在這一帶上空例行公事的偵察機飛行員也報告說,發現一支龐大的中國部隊正從北面和東面向砥平里集結。
另外,早上師部派出的企圖北上與砥平里取得聯系的一支偵察隊,走到砥平里以南大約6公里的地方遭到來歷不明的志願軍的襲擊。
一切情況再清楚不過了:砥平里陣地孤零零地嵌在中國人的攻擊線上,二十三團已經被包圍了。中國人肯定在策劃著一次對這里的攻擊,只有白痴才會在這里等著志願軍潮水般的攻擊。
二十三團必須立即撤退。弗里曼決心帶領部隊一走了之。整個戰線都向後撤了,二十三團單獨頂在這里沒有任何道理,但願那個脖子上總是掛著兩顆手雷的傢伙不會把二十三團的這些弟兄們忘了。
弗里曼忘不了自己向砥平里北進時遇到的麻煩。在一個叫做雙連隧道的地方,二十三團由60人組成的偵察隊受到志願軍的伏擊,米切爾中尉帶著士兵們丟棄了所有的重裝備跑到山上,這個過程中就有9個新兵因為害怕而落後,他們全部被志願軍士兵打死了。
志願軍一次又一次地向山上攻擊,弗里曼派出F連前去營救,結果F連也陷入志願軍的攻擊之中,處於投降的邊緣。
直到熬到天亮,在飛機轟炸的掩護下,倖存者才被救出來,直升機從那個陣地運回的屍體比活著的人多了一倍。
弗里曼知道,中國人一旦開始攻擊,就決不會輕易停止,他們的頑強和兇猛是著名的,最好還是不要跟中國人交手。
接近中午的時候,阿爾蒙德的直升機終於來了。
阿爾蒙德一下飛機,立即就砥平里的問題和弗里曼進行了認真研究。他聽取了弗里曼關於立即撤退的建議及其理由,阿爾蒙德同意了弗里曼的要求,至少他覺得沒有必要把這個團放在志願軍的虎口上,況且團長都沒有在這里堅持下去的信心了。
阿爾蒙德表示了同意撤退之後就飛走了。弗里曼立即命令參謀人員制定撤退計劃。
當弗里曼開始收拾自己的行裝的時候,卻收到了一條他萬萬沒有想到的命令:不準撤退,堅守砥平里!
命令是李奇微親自下達的。李奇微對阿爾蒙德說:你要是撤出砥平里,我就先撤了你!
堅守砥平里的決定出於李奇微對整個戰局的獨特判斷,他因此成為真正令彭德懷感到棘手的戰場對手。
李奇微認為霹靂作戰並沒有因為志願軍在橫城地區的反擊而受到嚴重地挫折,美第二師和南朝鮮第八師的損失僅僅是志願軍在無關全局的阻擊戰中的一種孤注一擲。志願軍局部的進展並不意味著全面的困境得到緩解,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勉強發動的攻勢反而令現在的志願軍更加困難。
李奇微還認為聯合國軍在志願軍的橫城反擊之後,戰線的形狀並沒有大的根本上的改變,因此,放棄砥平里這個位於前沿的交通要道,勢必令美第九軍的右翼空虛,如果志願軍再趁勢攻擊的話,很可能招致整個戰線的崩潰,霹靂作戰便收不到預期的效果了。
李奇微相信他曾經在漢城的撤退中向其致意的彭德懷也會看到這一點。
於是,他的結論是:敵軍認為攻佔砥平里是絕對必要的,因此我軍無論如何要確保砥平里,不管付出多大的犧牲。
李奇微給第十軍下達的作戰命令是:一、砥平里的美第二師第二十三團,死守砥平里陣地;二、第十軍以位於文幕里的美第二師第三十八團即刻增援砥平里的第二十三團;三、美第九軍、英第二十七旅和南朝鮮第六師,向砥平里與文幕里之間復核,封閉美第十軍前面的空隙。
砥平里,這個小小的朝鮮村莊註定要成為一個空前慘烈的血戰之地。
砥平里,坐落在一個小小的盆地中,小盆地的直徑大約5公里,四周都是小山包:南面是最高的望美山,標高297米,西南是248高地,西北是345高地,北面是207高地,東北是212高地。
接到死守陣地命令的弗里曼開始重新制定防禦部署。形成環形陣地當然是最好的,但其周長至少有18公里,弗里曼的兵力不夠,二十三團的兵力雖然包括法國營在內有4個步兵營,以及一個炮兵營和一個坦克中隊,總人數約6000人,但是要在這么長的環形范圍上部署沒有縫隙的阻擊線還是不夠。
弗里曼在清川江邊吃過由於防禦陣地有縫隙而讓志願軍鑽到身後的苦頭。最後,弗里曼劃定了直徑為1.6公里的環形范圍,並開始修築陣地。
美軍第二師二十三團在砥平里最後完成的防禦體系是:一營在北面的207高地的南端,二營在南面的望美山,三營在東面的202高地,法國營的陣地地形最不妙,處於砥平里西側一片平展的稻田和鐵路線的周圍。各營之間沒有縫隙。
即使這樣,弗里曼還是覺得兵力太少,不得不把預備隊減少到危險的程度:團只留一個連,各連只留一個排。為了使這個遠離師主力團背後達16公里的縱深地帶安全,只能在陣地中間加強鋼鐵的防禦了。
弗里曼在環形陣地內配備了6門155毫米榴彈炮、18門105毫米榴彈炮、一個連的高射武器、20輛坦克和51門迫擊炮。
環形陣地的前沿,全部環繞著坦克,並挖了壕溝,密集地布置了防步兵地雷和照明汽油彈。
各陣地之間的接合部,全部用M-16高射機槍和坦克作為游動火力嚴密封鎖,甚至在志願軍可能接近的地方,二十三團還潑水製造出陡峭的冰區。
2月13日傍晚,二十三團完成了火炮的試射,並測試了步兵、坦克和炮兵之間的通訊聯絡系統,並且准備好了充足的彈葯和食品。
天黑了,四周寂靜得十分可怕。美軍和法軍士兵各自守在陣地的戰壕里,等待著他們無法預知的命運。
志願軍確實要攻打砥平里。對志願軍來講,橫城反擊作戰取得了可喜的戰果,特別是美第二師位於橫城的部隊已經開始撤退,南朝鮮第八師的戰鬥力也遭受了重創。於是,按照常規,砥平里的美軍為了不至於孤立無援定會向南撤退,而如果趁其撤退之時在運動中給予打擊,確實是個擴大戰果的好戰機。
另外,當時志願軍對砥平里美軍的了解是:不到4個營的兵力已經逃得差不多了,對方所依託的是一般的野戰工事,這絕對是一塊送到志願軍嘴邊的肥肉。
志願軍攻擊砥平里先後投入了8個團,8個團來自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三個軍,而負責戰場統一指揮的是第四十軍的-一九師師長徐國夫。
但是,配合攻擊砥平里的炮兵第四十二團,因為馬匹受驚暴露了目標,遭到了空襲,不能按時參加戰斗。
這意味著火力本來就弱的志願軍沒有了炮火支援,只能靠手中的輕武器作戰了。
第四十二軍一二五師三七五團在向砥平里靠攏的路上,遭遇到對方而受阻。第四十軍-一九師三五六團沒能按時趕到攻擊地點。
徐國夫只能指揮三五七團和三五九團兩個團,在雙方兵力和火力對比嚴重失衡的情況下,在13日晚發起了攻擊。
徐國夫當時不知道,其實還有幾支中國部隊也參加了對砥平里的攻擊,只是由於通訊手段落後,他們沒能互相聯繫上。
在志願軍發起攻擊時,戰士們的無所畏懼的獻身精神在砥平里被火光映紅的夜晚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三五七團三營七連在連長殷開文和指導員王玉峋的帶領下,向著對方熾熱的火力撲上去。
突擊排在通過冰坡的時候,在對方射來的猛烈炮火下,戰士們仍然頑強突擊,佔領了對方的前沿陣地。但是,立刻陣地受到美軍極其猛烈的炮火襲擊,連長殷開文犧牲了。
陣地開始在中美士兵手中來回易手,志願軍連指導員也犧牲了。七連在美軍的陣地前沿與之爭奪,一點點地接近美軍的主陣地。
三五九團九連指導員關德貴是個有名的爆破英雄,在第一次戰役中他帶領土兵頑強地堅守陣地,手和腳都被凝固汽油彈嚴重燒傷。
在這次攻擊中,他帶領突擊隊沖在最前面。在攻擊第一個山頭的時候,他的胳膊負傷,在打第二個小山包的時候,他的腿又中彈,棉褲和棉鞋都被鮮血浸透。
徐國夫指揮著兩個團一直打到天亮,戰鬥打得非常激烈。天一亮,形勢對志願軍越來越不利了。
第三十九軍-一五師奉命參加打砥平里的戰斗時,全師上下都很高興。在13日研究作戰計劃時,師長王良太主張以三四四團為一梯隊,三四三團為二梯隊,三四五團為預備隊進行攻擊。
三四三團團長王扶之對這個主張有意見,王團長是個敢打硬仗的好手,他覺得把他列在二梯隊心有不甘,他提出三四三團和三四四團並肩打進去。
師長和政委交換了意見,同意了王扶之的建議。
在黃昏時候,三四三團開始攻擊。在攻下第一個山頭的時候,他們向師指揮部報告:我們打到砥平里了!
師指揮部的回答是:攻擊並且佔領!
當王扶之再次打開地圖核對的時候才發現,他們打下的根本不是砥平里,而是砥平里外圍一個叫馬山的山頭。
更讓王扶之意外的是,通過對俘虜的審問才知道,砥平里根本不是沒多少敵人,擁有大量坦克大炮不說,光兵力就有6000多!
王扶之趕快向師指揮部作了匯報,並且立即命令部隊,在天亮之前,無論如何要做好防止對方向馬山外圍反擊的准備。
參加對砥平里攻擊的第四十二軍一二六師三七六團被配屬第三十九軍,接到攻擊砥平里的命令後,團長張志超立即帶領部隊開始行動。他們迅速拿下擋在他們攻擊路線上的一座小山,並且按照地圖上所指示的路線,向砥平里撲過去。
當按照判斷的方位和計算的行進時間應該到達砥平里的時候,他們發現山谷中有一個小村子。
在夜色中,三七六團看到這里有開闊地,有房舍,有公路,有鐵路,一切都和地圖上的砥平里標志差不多,於是三七六團毫不遲疑地開始了強攻。
二營打頭陣,團屬炮兵壓制對方的火力,三營從側翼配合,尖刀班的士兵每人帶著10多枚手榴彈,沖進村莊一齊投擲,霎時間這個村莊被打成了一片火海。
守在這里的美軍終於頂不住了,在暗夜中潰退而去。
團長張志超興奮地向師指揮部報告:我們已經佔領砥平里!
指揮部一聽很高興,沒想到砥平里這么好打,還有幾個團還沒用上呢!於是命令同時向前運動准備攻擊砥平里的三七七團停止前進,因為砥平里的戰斗結束了。
一二六師師長黃經耀是個有經驗的指揮員,越想越覺得事情恐怕沒有這么容易,於是又打電話給張志超,問:你給我仔細看看,公路是不是拐向西南?鐵路是不是拐向東南?
張志超說:這里的公路和鐵路是平行向南的!
黃經耀腦袋嗡的一聲就大了:張志超!你誤了大事了!你打下的那個地方叫田穀,砥平里還在田穀的東南!給我立即向砥平里攻擊!
三七六團立即集中部隊,以一營為主攻,向真正的砥平里攻擊。
一營在7門山炮和23門迫擊炮的支持下,連續向砥平里攻擊了3次,炮彈很快就打光了,這個時候,天亮了。
美軍的飛機鋪天蓋地而來,輪番在志願軍的所有陣地上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射擊和轟炸。
這次,美軍也下了血本,志願軍的官兵們自從入朝作戰以來,還沒有見過這么多的飛機集中在這么一塊巴掌大的天空中。
美軍飛機整整轟炸了一個上午,然後,砥平里的美軍和法軍開始出動坦克和步兵,向志願軍的陣地進行極其兇狠地反擊。
在三四三團二營的馬山陣地,從砥平里出擊的美軍和法軍多達5路,火力之強令陣地上的志願軍抬不起頭來。
二營的班和排的建制已經被打亂,但從不同方向沖擊而來的美軍,一次又一次地發起沖鋒。
二營營長王少伯指揮戰士們在馬山陣地上堅持了一個白天,無論美軍怎樣沖鋒、轟炸,都沒有佔領志願軍的陣地。
在另一個方向上的三五九團的陣地上沒有可以蔽身的工事。美軍飛機來回地俯沖轟炸掃射,這些飛機有的來自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有的來自南朝鮮釜山的機場,重型轟炸機則來自日本板付機場。它們在很低的高度上掠過,發出的嘯音震耳欲聾。
與三五九團陣地相鄰的高地依舊在美軍的控制之下,美軍在高地上使用坦克的直射火炮和高射機槍,居高臨下地近距離向志願軍陣地上進行射擊。
團長李林一剛在電話機中向各營傳達了堅守陣地的命令之後,線路就被炸斷了。想和最前面的三營取得聯系,但在連續不斷的轟炸中,三營卻根本聽不見。
李林一給通信連下了命令:一定要接通電話線!結果連續沖上去的電話員,全部犧牲在半路上。
天終於黑下來了,堅持過白天的志願軍向砥平里主陣地沖擊的時刻又到了。
14日夜晚,志願軍參加砥平里攻堅戰的各團都已到齊了,他們從四面八方一齊開始向這個不到兩平方公里的小小環形陣地開始了前赴後繼的攻擊。
在炮彈和手榴彈連續不斷爆炸的閃光中,美二十三團各營的前沿陣地同時出現了激戰狀態。
志願軍冒著美軍布置下的一層又一層的攔截火力毫無畏懼地沖鋒,環形陣地內到處是躍動的志願軍的影子。這些身影因為棉衣的緣故,看上去十分臃腫,但他們滾動前進時瞬間即逝。
美軍所有的坦克和火炮用最密集的發射速度向四周噴出火焰,在志願軍沖擊而來的每一條路上形成一面面彈雨之牆。
接近午夜的時候,激戰到達最高潮,戰場上空大約每過5分鍾就升起一群密集的照明彈,而由幾十條曳光彈組成的光帶,接連不斷地平行或者交叉地穿過照明彈的白光之下。
美軍支援而來的夜航飛機投下了由降落傘懸掛著的更為刺眼的照明彈,長時間地如巨大的燈籠一般在砥平里雙方士兵的頭頂搖盪。
望美山方向的美軍陣地在午夜時分失守了,二營G連的一個排只剩下施密特中士還活著,三排也只剩下了6名士兵。
在營長愛德華的嚴厲命令下,連長希斯得到了弗里曼團長從團預備隊抽出的一個特種排和幾輛坦克的補充,開始對志願軍進行反沖擊。
但是,美軍負責掩護的迫擊炮受到志願軍炮火的壓制,反沖擊的士兵還沒沖出多遠就出現了重大傷亡。在繼續向前沖擊的時候,志願軍的子彈從側面射擊而來,原來旁邊的陣地也被志願軍佔領了。美軍的突擊排很快全部傷亡,希斯親自帶領士兵沖擊,結果在一個上坎上被子彈打倒。
一個士兵拉著他往回拖,上來的拉姆斯巴格上尉在照明彈的光芒下看到了這樣的情景:這個士兵的胳膊被打爛,一塊皮膚掛在斷裂的傷口上。他用一隻手拉著一個人,這是胸部中彈已經昏迷了的希斯。
在這時,志願軍開始了又一輪沖擊,美軍G連殘存的土兵活著逃回環形陣地的,僅僅是很少的幾個人。
在砥平里環形陣地中與志願軍徹夜血戰的,還有一個法國營,這個營由拉爾夫·蒙克拉中校指揮。
拉爾夫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法國軍人,軍服上掛滿了各種軍功勛章,他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曾經13次負傷,現在一條腿還痛得厲害。
朝鮮戰爭開始的時候,他是法國外籍軍團的監察長,他的軍銜本來是中將,但他認為能帶領法國軍隊參加朝鮮戰爭是一種特殊的榮耀,自願把自己的軍銜降為中校。
當志願軍開始沖擊的時候,這個59歲的老中校命令士兵拉響手搖警報器,警報器尖銳而凄厲的聲音響徹夜空。
這個法國營中的大部分士兵,都是法國原外籍軍團的老兵。他們在和志願軍拼刺刀的同時,還跟那些從前沿跑下來的美國士兵頂牛:該死的,回到那邊山頭上去!反正你得死,不如死在山頭上!
但是,法國軍的反沖擊也連續失敗,弗里曼團長不得不使用預備隊來堵住蜂擁而上的志願軍,但是由於G連陣地失守,環形陣地已被志願軍突開一個很大的缺口,環形變成了凹形。
就在砥平里環形陣地出現危機的時候,二十三團團長弗里曼上校的手臂中彈了。
也就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志願軍最不願意看見的情景出現了:天又一次亮了。
與砥平里血戰同時進行並且同樣殘酷的,還有在美軍向砥平里增援的途中,志願軍所進行的阻擊戰。
在那裡,志願軍的血肉之軀所要面對的是滾滾而來的美軍坦克群。
13日,當砥平里開始受到志願軍攻擊的時候,李奇微命令美第二師三十八團立即北上增援。但三十八團沒有走出多遠,便受到志願軍的阻擊,雙方戰斗激烈並形成膠著狀態。
14日,砥平里的弗里曼上校一次又一次要求立即增援的電話弄得李奇微心煩意亂,他只有再派出增援部隊去解救被圍攻中的二十三團。
但是,美第十軍正面已經沒有可以調動的部隊了,如果再增派部隊,只有動用預備隊。戰爭中防禦一方如果到了動用預備隊的地步,至少說明整個防線的兵力布局已到捉襟見肘之時了。
在接近砥平里的地方,有一個叫曲水裡的村莊,坦克分隊剛剛看見村莊里的房舍,就遭到了志願軍迫擊炮的猛烈攔截,長長的坦克隊伍被迫停了下來。
無論天上的飛機和地面坦克的火力如何壓制,志願軍的子彈依舊雨點般地傾瀉而來。
坦克上步兵的任務是掩護坦克的前進,但是這些步兵很快就跳下坦克,跑進公路邊的雪坑裡藏了起來。
柯羅姆貝茨在對講機中大喊,但是他的嚎叫阻止不了坦克上步兵的逃跑。
當坦克繼續前進的時候,幾十名步兵包括兩名軍官被扔下了。
曲水裡是個小村莊,公路從村莊的中央通過。志願軍戰士從村莊兩側的高地上向進入村莊的坦克分隊進行射擊,手榴彈在坦克上爆炸,雖然不能把厚裝甲的坦克炸毀,但是坦克上的步兵無處躲藏。
有的志願軍戰士直接從公路兩側的房頂上跳到坦克上與美軍士兵格鬥,並且把炸葯包安放在坦克上引爆。
坦克連連長見有的坦克已經燃燒,要求停下來還擊,被柯羅姆貝獲上校拒絕了,他叫道:往前沖!停下來就全完了!
通過曲水裡村莊之後,坦克分隊的數輛坦克被擊毀,搭乘坦克的L連160名士兵只剩下了60人。
在距離砥平里約兩公里的地方,公路穿過了一段險要的地段:這是一段位於望美山右側,於山腰鑿開的極其狹窄的豁口,全長140米,兩側的懸崖斷壁高達15米,這里的公路窄的一次僅能勉強通過一輛坦克。
當柯羅姆貝茨的第一輛坦克進入隘口的時候,志願軍的一發反坦克火箭彈擊中了坦克的炮塔。
4名工兵乘坐的第二輛坦克進入隘口以後,火箭彈和爆破簡同時在坦克兩側爆炸,坦克上的工兵全被震了下來。
受到打擊最嚴重的是坦克連連長乘坐的第四輛坦克,在被一枚火箭彈命中之後,除了駕駛員還活著,其餘的人包括坦克連連長希阿茲在內,全部死了。
倖存的駕駛員把這輛燃燒的坦克的油門加大到最大限度,猛力撞擊其餘毀壞的坦克,終於使狹窄的公路沒有被堵死。
在懸崖上面的志願軍戰士把成束的手榴彈和捆在一起的炸葯包扔了下來。坦克連連長被炸死了,沒人指揮坦克前進了。
沖過了隘口的坦克調過頭壓制志願軍對隘口的攻擊,沒有通過的坦克也在後面向志願軍開火。此時,一直跟隨坦克搭乘到這里的步兵成了志願軍射擊的活靶子。
至於隊伍最後面的那輛收容傷員的卡車,雖在志願軍的夾擊下一直跟隨到這里,但它只是到了這里,卡車被打壞了,車上的傷員全部下落不明。
沖過隘口,柯羅姆貝茨在坦克中立即看見了在砥平里外圍射擊的美軍坦克以及與志願軍混戰在一起的美軍士兵。他立即命令與砥平里的美軍坦克會合,然後向志願軍圍攻的砥平里陣地開炮。
砥平里的美軍二十三團聽說騎兵一師五團到達的消息,如同得到百萬援軍一般騷動起來。
實際上,美騎兵一師五團的增援部隊到達砥平里的只有10多輛坦克和23名步兵,23名步兵中還包括13名傷員。增援的坦克一路沖殺過來基本上已經沒有彈葯了。因此柯羅姆貝茨上校九死一生地到達了砥平里,除了給了二十三團以心理上的支援外,沒有軍事上的實際意義。
在15日下午,志願軍停止了攻擊。
原來,在砥平里堅守的美軍並非原來估計的只有兩個營的力,對方人數不但有6000人之多,而且防禦工事十分堅固,我軍以野戰方式攻擊根本攻不動,況且對方的飛機、大炮、坦克的火力十分猛烈,我軍參加攻擊的3個師所有的火炮加起來才3O多門。兵力和火力的對比如此懸殊,拿下砥平里是很難的。
由於志願軍已經失去殲敵的機會,沒有必要與美軍硬拼下去,鄧華於是向志願軍總部建議撤軍。
15日下午18時30分,志願軍總部收到鄧華指揮部的電報。報內容如下:彭洪解並金韓:各路敵均已北援砥平里之敵,騎五團已到曲水裡。今上午已有5輛坦克到砥平里,如我再殲砥平里之敵將處於完全被動無法機動,乃決心停止攻擊砥平里之敵。已令四十軍轉移至石陽、高松里、月山裡及其以北地區。三十九軍轉移至新倉里、金旺里、上下桂林地區。四十二軍轉移至蟾江北岸院垡里、將山峴以北地區。六十六軍轉移至原州以北地區。一二六師轉移至多文里、大興里及川北地區,並以一部控制注邑山。各軍集結後。再尋消滅運動之敵。因時機緊迫未等你回電即行處理畢。
彭德懷認為確實有必要撤退,沒有必要在這個小旮旯與敵糾纏,於是命令停止戰斗,主動撤退。
於是,參戰的志願軍各師團立即脫離與美軍接觸,積極主動撤出戰斗。
美軍的增援部隊源源不斷,但是都撲了個空。
9. 《集結號》中的團長不直接命令九連死守而是要騙他們以集結號為令撤退這是為什麼
《集結號》講述的是1948年的淮海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軍展開了大規模的激烈戰爭,一場死亡的盛宴拉開帷幕,一旦踏入戰場,死神的召喚無處不在!九連連長穀子地按照上面的指示,接受了一項狙擊任務,按照穀子地和團長的約定,以吹響集結號作為撤退命令,如果集結號不響,九連兄弟一定要堅守到最後!在一個廢棄的破窯廠里,由於敵眾我寡,九連的弟兄接連慘死在穀子地面前,穀子地無能為力,剩下的幾名弟兄,恐懼和死亡的氣息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排長焦大鵬在臨死前的那一刻說聽到了集結號的響聲!讓穀子地帶著僅有的幾個弟兄撤退!
軍人的天性就是「服從命令」,所以哪怕是讓九連全員死守,相信所有的戰士也都會義不容辭的戰斗到最後一刻,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指揮官是不會「欺騙」手底下的戰士,也沒有「欺騙」的必要。
10. 八佰為什麼要撤退
八佰之所以要撤退,主要還是政治因素造成的。
英雄們的結局可以說是悲涼的,相信他們中的大多數寧願當初一直固守,哪怕是死於戰爭中,也比後來的屈辱經歷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