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乙未事變的事件經過
除了興宣大院君,日本人早已將對閔妃不滿的軍部協辦李周會,訓練隊分隊長禹范善、李斗璜、李軫鎬及大臣俞吉濬、趙羲淵、鄭秉夏等朝鮮親日派一一收買,確保這些朝鮮人與日本合作殺害閔妃。三浦梧樓的計劃是打著興宣大院君的旗號,以即將被閔妃解散的朝鮮訓練隊為前鋒入宮,以製造大院君和朝鮮訓練隊發動政變的假象;日軍漢城守備隊隊長馬屋原務本少佐指揮日本軍守備隊步兵第18大隊(約450人)與朝鮮訓練隊(約800人)攻佔宮門,開辟道路;然後數十名日本浪人沖入王宮景福宮,負責搜尋和暗殺閔妃的工作,時間定在10月8日凌晨4時30分。 而浪人們在入宮前也分頭行動,一路在7日晚於漢城巴城館(柴四郎寓所)舉行酒宴,宴會完畢後在國友重章的率領下直接奔赴景福宮;另一路則在漢城新報社集合,在安達謙藏的帶領下,由朝鮮人李周會等充當內應,加上公使館警部荻原秀次郎率領的日本警察的配合,前往孔德里迎大院君入宮。先是日本為了掩人耳目,1895年10月6日和7日,日本方面的兩個核心人物岡本柳之助和楠瀨幸彥分別偽稱歸國而前往仁川港,由於計劃從1895年10月10日提前到8日,所以三浦急命岡本和楠瀨二人回漢城,其中岡本直接到孔德里引出大院君,與浪人們一起擁大院君進宮。三浦梧樓本人則靜坐公使館遙控指揮。
1895年10月7日夜晚,朝鮮王宮正在舉行盛大的晚宴,慶賀閔泳駿復歸政界,徹夜燈火通明。而日本浪人們則蠢蠢欲動,日本駐軍也准備突襲王宮。1895年10月8日(農歷乙未年八月二十日)凌晨0時,20多名日本浪人從麻浦的《漢城新報》社傾巢而出,風馳電掣般地齊聚於漢城郊外孔德里之大院君別庄,還有荻原秀次郎率領的6名穿便服的警察也來了。當時守衛大院君別庄的巡檢都已入睡,於是浪人把他們迅速制服,囚禁在南屋。此外,日本警察還奪了朝鮮巡檢的衣帽,偽裝成朝鮮人。 關於迎大院君的記載又有分歧,一般的說法是:從仁川趕來的浪人頭子岡本柳之助進入裡屋迎大院君,不久大院君滿面喜色而出,並說:「今日之事,只在護衛而已,勿於宮中行暴舉。」所有人都表示同意,並高呼「朝鮮萬歲!」 ,於是簇擁著大院君的轎子朝王宮進發,迎接過程十分順利。然而,與之相反的是,據時任日本駐漢城領事的外交官內田定槌的回憶,當時大院君非常猶豫,根本不願從屋子裡出來,一直拖延到天快亮的時候,最後是岡本動員壯士把他強行拖出來塞進轎子里,然後走向王城的。 日本官方文件也透露岡本在大院君的居室里待了兩三個小時才出來。 從後面的行動時間比三浦原定計劃(4時30分)推遲了1個小時來看,大院君拖延不出的記錄是更可信的。大院君出來時已經是3時許了,4時30分抵達漢城西大門(敦義門),並與禹范善指揮的朝鮮訓練隊第二大隊匯合,誰知按計劃早就應該在此等候的日軍守備隊主力卻沒有蹤影。原來他們搞錯了位置,在南大門(崇禮門)等候,直到5時許才趕到西大門匯合,這時東方已經露出魚肚白,路上開始出現行人,無不投來詫異的目光。日軍守備隊和朝鮮訓練隊在西大門整隊以後,同載著大院君的轎子急速向景福宮挺近。5時30分左右,大院君一行抵達景福宮,在景福宮正門光化門前遇到了國友重章率領的從巴城館趕來的一隊浪人,以及騎馬趕來的陸軍中佐楠瀨幸彥。人員全部到齊後,日本人正式開始「狐狩」行動。
日軍大舉進攻景福宮之光化門,由偽裝成朝鮮人的日本警察翻牆,朝鮮的訓練隊聯隊長洪啟薰和軍部大臣安駉壽率侍衛隊一個中隊的兵力(約200人)奮起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而被日軍擊潰,洪啟薰戰死,安駉壽逃走,日軍和浪人們沖入景福宮,這時是5時50分左右。此時日軍的一個小分隊護送大院君到康寧殿;其餘人在安達謙藏和岡本柳之助的率領下直撲閔妃居住的乾清宮。乾清宮位於景福宮的後部,由長安堂、坤寧閣、玉壺樓等建築組成,之間以走廊相連。當時閔妃和她的丈夫高宗李熙、王太子李坧都在乾清宮中的長安堂,早些時候閔妃也得到了日本人將要取她性命的風聞,詢問近臣鄭秉夏是否該出宮躲避,鄭秉夏回答說:「日兵之入闕,欲為保護聖躬,臣已揣知,少無疑懼。」 閔妃輕信了他的話,便離開高宗和太子,前往自己居住的坤寧閣了。日軍和浪人在攻打乾清宮時,侍衛隊大多數四散奔逃,但仍遭到美國軍事教官戴伊指揮的20名侍衛隊的抵抗,不過很快被打敗。日軍突破乾清宮後,殺向閔妃所居的坤寧閣,其間殺死了前來阻擋的朝鮮宮內府大臣李耕稙。日本人在乾清宮中,遇到宮女、宦官就揪住他們的頭發,問他們:「王妃在哪裡?」他們回答不知道以後就痛打一頓,有的還被一刀斃命。一名俄國建築技師士巴津(Середин-Cабатин)也被日本人抓住,逼問閔妃所在之地,差點就送了命。日本浪人身著西服,在岡本柳之助一聲令下「抓狐狸」以後,就開始襲擊殿堂內部。 關於閔妃被殺的過程,概括性的描述就是:日本人在乾清宮殺了閔妃,然後將她的屍體移到後園燒毀。具體的過程則頭緒比較復雜。日本人侵入乾清宮以後,閔妃化裝成了宮女躲起來。日本人闖入乾清宮內殿,搜遍閔妃居住的坤寧閣中的各個居室和每個角落。坤寧閣內頃刻間亂作一團,充斥著宮女們的慘叫聲和日本人的咆哮聲。入侵內殿的日本人有中村楯雄、藤勝顯、寺崎泰吉(又名高橋源次)等人,其中一名叫中村楯雄的浪人在坤寧閣內發現一個正在躲避的女人,她就是閔妃。中村抓住閔妃的頭發,把她拖出來,順手就是一刀,另一名浪人藤勝顯也向閔妃一陣猛刺,殺害了閔妃(一說是寺崎泰吉或田中賢道下手的)。 此外還有兩名美貌的宮女被當做閔妃而被害,三人被放置在一處,這時國友重章從屋內拖了個宮女出來,他左手拽著這個宮女的頭發,右手用刀指著她的胸部,逼問她誰是閔妃。宮女聽不懂日語,只能哀嚎。荻原等人勸阻了國友的暴行,後來他們從宮女那裡得知閔妃的太陽穴部位有麻痕,結果一檢查,三名被害者中果然有一人有麻臉,而其他兩人沒有。其後有數名宮女指認那人是閔妃。 隨後,日本人在閔妃腰間發現了一個麝香撲鼻的錦囊,裡面裝著兩封閔妃以國王名義親筆書寫的國書,准備寄給俄國沙皇,當時閔妃聽說俄國駐朝公使韋貝爾可能調任墨西哥後很著急,所以寫信請求挽留韋貝爾。 事後日本兇手們都得意洋洋,寺崎泰吉賦漢詩一首,寫道:「宮中暗澹雲深處,不斬讎敵斬美人」。 藤勝顯後來將自己刺殺閔妃的「肥前刀」捐給日本福岡的櫛田神社,刀上寫著「一瞬電光刺老狐」,神社的介紹是「斬韓王妃之刀」。 這成為日本殺害閔妃的重要物證。另據韓國最新發現史料,砍死閔妃的人不是浪人,而是日本陸軍少尉宮本竹太郎。
歐美文獻的記載提供了日本殺害閔妃的更多的細節,當時英國駐朝總領事禧在明(Walter C. Hillier)根據4名現場目擊的宮女和醫女的證詞,於1895年10月11日向英國駐華公使歐格訥(Nicholas R. O'Conor)作了如下報告:「……王後跑到了(坤寧閣外的)院子里,但被抓住,摔倒在地。兇手們朝王後胸口踩了幾腳,並揮舞日本刀反復刺向王妃。兇手為萬無一失地把王後殺死,同時還殺了幾名與王後長得像的宮女。此時一名醫女走過來,用手帕蓋住了王後的臉。」 當時在朝鮮的英國旅行作家伊莎貝拉·伯德·畢曉普曾與目擊宮女交談,她寫道:「從刺客手中逃脫的王後被追上並被刺,跌了下來,好像死去了,但有人說,王後稍微恢復以後,她問道:『王太子安全嗎?』一個日本人跳上她的胸部並反復用刀刺向她。」 上述記錄顯示,閔妃是有所反抗的,可能是她在被日本人拖出去的過程中掙脫出來,逃到坤寧閣外的院子里,被追上抓住後才被刺死的,還被日本人踩了胸部,而且她臨死前還在呼喚她的兒子李坧。另一位目擊者俄國人士巴津當時被日本人控制,他的證詞中有這樣一段:「兩個日本人抓住一個宮女,把她拉出房外,將她拖在他們身後走下台階。」 這個「宮女」很可能就是閔妃。他還在現場目睹了40名朝鮮訓練隊士兵,把武器放在地上,列隊乖乖站著,日本軍官看著他們。但禧在明卻推測這些所謂的朝鮮士兵其實是日本人裝扮的。
1896年「俄館播遷」以後,朝鮮政府重新調查乙未事變,並由法部協辦權在衡撰寫了報告書,於1896年5月公布。在這份報告書中這樣描述閔妃被殺過程:「日本士官令其軍伍整列環圍,把手閣門,以助日本刺客之搜索凶弒。於是刺客二三十名,從其頭領一人之引導,挺刃突入殿堂,尋覓至密室。遇宮女輩,輒捽發毆打而尋問王後所在。……刺客尋搜各房,畢竟尋出王後於稍深房裡,刀刃斫下,當場被弒。裹以緞屬單衾,奉安松板上,移出殿庭。」 朝鮮野史《梅泉野錄》記載說,當時一個叫做小村室(當為「小川實」之誤,旅朝日本人,與朝鮮王室及政府頗有往來)的日本人來到朝鮮,他的女兒非常聰慧,很受閔妃喜愛,經常把她召進宮中一起看戲聽歌。三浦梧樓聽說後,重金收買了小村女,讓她在閔妃看戲時偷拍了十幾張閔妃照片,分給各浪人觀看。日本浪人進宮以後,很快就在小村女的帶領下來到坤寧閣。閔妃仍在宴樂,「宮中火炬通明,螻蟻可數」,日本人的行動非常順利。閔妃「逃壁衣中,倭捽之出。小村女審之,後(即閔妃)連乞命,倭眾刃交下」。 另外,關於閔妃被殺的地點,過去長期認為是玉壺樓,這是根據當時參與乙未事變的日本人小早川秀雄所著的《閔後殂落事件》(1946年在漢城出版時改稱《閔後弒害事件之真相》)中,小早川是在連著坤寧閣東側的小房間——玉壺樓室內見到了閔妃的屍體,所以韓國光復後認定玉壺樓是閔妃被害地,大韓民國首任總統李承晚還題寫了「明成皇後遭難之地」,刻在玉壺樓外的石碑上。但是日本機密文件顯示,閔妃被殺害的地點不是玉壺樓,而是坤寧閣和長安堂之間的院子里,這也和歐美資料吻合,而玉壺樓只是暫時停放閔妃屍體的地點。
乙未事變過程的各種說法中,「奸屍說」很引人注目。「奸屍說」見於《石冢英藏報告書》,最早於1964年被日本歷史學家山邊健太郎在他的論文《關於閔妃事件》中披露,後來流傳到韓國,2001年韓國作家金辰明以《石冢英藏報告書》為題材,創作了小說《皇太子妃劫持事件》,使其更加廣為人知。石冢英藏被日本派到朝鮮,做朝鮮政府的內閣顧問,這是他對長官末松謙澄的報告,作於1895年10月9日。這份報告書中對閔妃之死描述得異常殘忍,其中寫道,在圍觀的日本人中,有人「把王妃拉出來,用刀刺了二三次,又剝光她的衣服,作了局部的檢查」。 所謂的「局部的檢查」其實就是「奸屍」(一說閔妃當時一息尚存,被強奸時是活著的,她其實是後來被燒死的)。當然,懷疑這份報告書的也大有人在。韓國著名歷史學家慎鏞廈對此評論說:「當時的狀況是非常緊迫的,根本沒有充裕的時間干這種事」「這是出於好奇心而對歷史的潤色」。 也有日本人懷疑這份「報告」是杜撰的。因此,很難斷定閔妃被浪人輪奸的真實性。
在闖入坤寧閣、殺害閔妃的同時,日本還控制了朝鮮高宗和太子。當時住在乾清宮長安堂的高宗見日本人入侵,想吸引日本人注意,以便閔妃能有機會逃脫,於是便打開長安堂中所有窗戶,自己站在前面,一些日本人便入侵長安堂,有個日本人還扯住高宗的肩臂,更有甚者在高宗身邊開槍,還「行打宮女等於御前」。 王太子李坧被日本人捉住,「牽捽頭發,脫毀其冠,擬刃迫問王後處所,而幸不被傷」。 高宗和太子嚇得面如死灰,戰戰兢兢。這時岡本柳之助闖入長安堂,將早已擬好的《王後廢位詔敕》丟給高宗,要高宗在上面簽字,高宗拒簽。隨後大院君由康寧殿前往乾清宮,與高宗見面,這時是6時10分左右。 閔妃死去時大約是6時許,已經到了黎明。按照三浦梧樓的計劃,此時他要與書記官杉村濬進宮向國王問安,而閔妃的屍體則交由日本守備隊焚燒以消滅證據。他們將閔妃的屍體轉移到景福宮東側鹿園的松林中,澆上汽油後燒毀。閔妃被焚屍之前,參與乙未事變的浪人小早川秀雄曾這樣描述道:「我進入房間,一個女人躺在地上。她好像剛從床上起來,上身披一件白色小褂,下身穿一條白色短褲,膝蓋以下露出雪白肌膚,胸脯和兩側的臂肘以上都裸露著,平躺在地上,已經死了。仔細一看,那女人細長的身材,柔和的面容,加上雪白的肌膚,看上去只有二十五六歲的樣子。她與其說已經死了,毋寧說還保持著美人魚般優美的姿態永遠睡著了。她就是閔後,那個用纖細的手指翻弄八道、駕馭群豪的閔後的遺骸。可是眼前的屍體,怎麼也不會讓人想到是她。英魂已經一去不復返,可房間里守靈的人一個也沒有。這情景實在太凄慘了。閔王妃額頭上兩條呈交叉狀的刀痕似乎是致命傷,不知是誰下的手。」
當時與日本合作的朝鮮訓練隊第二大隊長禹范善也參與了對閔妃屍體的毀滅工作。最後閔妃的屍體被燒得只剩下幾塊骨頭。禹范善命令他的部下尹錫禹將這些骨頭全部丟進香遠亭的池塘中,並說是宮女的屍體。尹錫禹察覺事情有異,又聽到傳言說閔妃被殺,因此懷疑,便沒有按照禹范善的要求做,而是將其埋在了宮中五雲閣附近的西峰下。
三浦梧樓在乙未事變發生前夜,參加了日本駐漢城領事內田定槌(此人並未涉入「狐狩」計劃,後來負責調查乙未事變)主辦的晚宴。乙未事變發生時,內田聽到事變風聲,趕到公使館,只見三浦不斷向床頭的不動明王像磕頭。內田說道:「出了件很頭疼的事。」三浦卻說:「不對。如今朝鮮終於屬於日本了,現在可以放心了。」 6時5分,三浦離開公使館前往景福宮,7時謁見高宗和大院君。在這過程中間三浦有半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餘裕,因此推測三浦梧樓曾到過現場查看閔妃屍體,並當即指示荻原秀次郎湮滅證據,將閔妃屍體火化。
日本駐朝人員最早給本國報告乙未事變的是公使館海軍少佐新納時亮於1895年10月8日6時32分發給日本海軍方面的電報,稱朝鮮發生了大院君和訓練隊攻入王宮的政變;同日9時20分,日本軍方又受到了新納時亮發的「國王無事,王妃殺害」的電報。 而楠瀨幸彥則於10月8日8時50分給陸軍參謀川上操六拍電報,報告了大院君入闕的時間和洪啟薰被殺的事實。但是作為駐朝公使的三浦梧樓卻遲遲不給外務省報告事件,甚至阻止內田定槌向本國政府發電報。 直到10月8日午後1時,日本代理外務大臣西園寺公望發電報詢問此事情況及日本人是否參與,三浦才回復「大院君入宮,王妃下落不明」,對於日本人是否參與,三浦承認有日本人參與,但是純屬民間層面的,而日軍入宮則是「為鎮撫出兵,決非幫助彼等」。 這說明三浦等人開始了對事變真相的掩蓋工作。
② 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簡介
文成公主(625-680),名李雁兒,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漢族。她聰慧美麗,自幼受家庭熏陶,學習文化,知書達禮,並信仰佛教。
松贊干布是藏族歷史上的英雄,崛起於藏河(今雅魯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區。他統一藏區,成為藏族的贊普(「君長」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貞觀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祿東贊至長安,獻金5000兩,珍玩數百,向唐朝請婚。太宗許嫁宗女文成公主。
7世紀,西藏王松贊干布震撼唐朝。當時,唐朝擁有世界最先進的經濟文化。唐太宗崇尚「一樁婚姻就相當於10萬雄兵。」知書達理的文成公主,樸素大方,主動應征作25歲的松贊干布夫人。16歲的文成公主迅速做進藏的高原氣候調適;同時向松贊干布發起智慧挑戰。五次比試松贊干布的求婚使臣祿東贊:用絲綢帶穿過一塊有彎彎曲曲小孔的綠松石(九曲明珠);指出一根兩端一樣粗的木棍的根部與梢部;分清關在一起的100匹馬駒各自是100母馬的哪一匹所生;晚上召喚入似迷宮一樣的大宮看戲,戲後突發安排使臣獨自回歸自己的住處;最後,文成公主站到300名姑娘中,讓從來沒有見過文成公主的使臣挑選。——這是藏族文化與漢文化大交流的經典瞬間。
藏族文化作為高海拔地區——世界屋脊——的文化,具有高海拔地區的一切特點。藏人以樸厚、豪壯、博大為美,汲取其他文化,創造了自己的34個藏族文字。日喀則,藏語意為「最好的庄園」;「拉薩」藏語為「聖地」或「佛地」之意;羅布林卡,意為「寶貝園林」;西藏發源地——神山聖湖,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神山聖湖上的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似冠著銀色「金字塔」。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隨下,出長安前往吐蕃。松贊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瑪多)親自迎接,謁見道宗,行子婿之禮。之後,攜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備受尊崇。
據《吐蕃王朝世襲明鑒》等書記載,文成公主進藏時,隊伍非常龐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豐厚。有「釋迦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各種金玉飾物」。又給多種烹飪食物,各種花紋圖案的錦緞墊被,卜筮經典300種,識別善惡的明鑒,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100種治病葯方,醫學論著4種,診斷法5種,醫療器械6種。還攜帶各種穀物和蕪菁種子等。
永徽元年(650),松贊干布去世後,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百姓愛戴。她曾設計和協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響下,漢族的碾磨、紡織、陶器、造紙、釀酒等工藝陸續傳到吐蕃;她帶來的詩文、農書、佛經、史書、醫典、歷法等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人民的友好關系。她帶來的金質釋迦佛像,至今仍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唐遣使臣赴吐蕃弔祭。至今拉薩仍保存藏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歷史。
青海省玉樹縣也建有文成公主廟。廟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於獅子蓮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動,雕刻精細。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斷,酥油燈晝夜長明,前來朝拜的藏漢群眾絡繹不絕。相傳文成公主前往拉薩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長時間,受到當地藏族首領和群眾的隆重歡迎,她深受感動,便決定多住些日子,並教給當地群眾耕作、紡織技術。現文成公主廟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便是和親情況的典範。在她是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譽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實不為過。
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沒有來往。據說吐蕃人是東晉末年南涼國王鮮卑人禿發利鹿孤的後代,因失國而輾轉流徒到青藏高原,為紀念祖先,他們以「禿發」為國號,後依語音相近訛變為「吐蕃」。吐蕃人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飼養氂牛、馬、豬和獨峰駱駝,有的也種植青稞和蕎麥。公元七世紀,棄宗弄贊繼位作了吐蕃贊普(吐蕃國王),人們又稱他為松贊干布,是一位驍勇慓悍的領袖,他率領軍隊統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許多部落,建立了以邏些城為中心的強盛王國,邏些城即今日的拉薩。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縣;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時正國富兵強,於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於松州城下。松贊干布只好俯首稱臣,並對大唐的強盛贊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文成公主人長得端莊豐滿,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嚮往,因而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准備,於貞觀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節出發,是因為由長安經隴南、青海到西藏有一個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經過幾條湍急的大河,隆冬季節河水平緩,才便於送親的隊伍通過。這支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象是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這些人員是去干什麼呢?因為當時吐善已經擊潰了吐谷渾,伊然成為了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只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定,因此才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遠嫁的,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經過一個多月的頂風冒雪的艱苦跋涉,春暖花開的時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黃河的發源地一河源,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風沙迷茫的荒涼景象,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一路上很為吐著地勢惡劣而憂心的文成公主這時也鬆了一口氣,於是送親隊伍在這里作了數日的短暫休整。
這時,松贊干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也趕到了河源,松贊干布一行見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納頭便拜,並行了子婚大禮,他已認定把大唐作為吐蕃的上國。李道宗請出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相見,這位馳騁高原的吐蕃王一見到中土的金枝玉葉,頓時為她而傾倒,只見文成公主身著華美的盛服,神態端莊,氣度文雅,與原始質朴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文成公主所見到的松贊干布,雖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風塑造得黝黑而粗獷,但配上他高大健壯的身材和眉宇間流露出來的豪爽之氣,顯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慶幸,自己算是嫁了一個偉丈夫。
送親和迎親的隊伍前呼後擁、威風八面地進入了邏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按照漢族的禮節,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全邏些城的民眾都為他們的贊普和夫人歌舞慶賀。松贊干布樂不可支地對部屬說:「我族我父,從未有通婚上國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為妻,實為有幸,我要為公主修築一座華麗的宮殿,以留示後代。」
不久,一座美輪美奐的宮殿——布達拉宮就建成了,裡面屋宇宏偉華麗。亭榭精美雅緻,還開鑿了碧波盪漾的池塘,種上了各色美麗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宮苑的模式,用來安頓文成公主,藉以藉慰她的思鄉之情。為了與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松贊干布脫下他穿慣了的皮裘,換上文成公主親手為他縫制的絲質唐裝,還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學說漢語,一對異族夫妻,感情融洽,互愛互敬,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
按照傳統習慣,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塗敷面頰,說是能驅邪避魔,雖說樣子十分難看又不舒服,但因是傳統習俗,誰也沒有提出異議,大多數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後,仔細了解和揣摩了這種習慣,認為這樣做毫無道理,又有礙衛生,實在是一項鄙俗的陋習,因此她婉轉地向松贊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贊干布聽了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廢除這項習俗,最開始一些念舊的吐蕃人很不習慣,但慢慢地都覺得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樂意接受了,他們甚至還十分感激文成公主為他們破除了陳規。
待生活安定下來後,文成公主帶來的漢族樂師們開始履行職責,他們十分賣力地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宮最流行的音樂,音樂舒緩優美,使松贊干布大有如聞仙音的感覺,他對樂師和音樂大加贊嘆,並選撥了一批資質聰慧的少男少女,跟隨漢族樂師學習,使漢族的音樂漸漸傳遍了吐蕃的領地,流進了吐蕃人的心田。
隨來的文士們也開始工作,他們幫助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松贊公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規化。松贊干布欣喜之餘,又命令大臣與貴族子弟誠心誠意地拜文士們為師,學習漢族文化,研讀他們帶來的詩書;接著他還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貴族子弟,千里跋涉,遠赴長安,進入唐朝國家,研讀詩書,把漢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農技人員並不宣揚什麼,他們只是先把從中原帶去的糧食種籽播種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後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獲的季節,那頂壯的莊稼,驚人的高產,讓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為吐蕃人那時雖然也種植一些青稞、蕎麥之類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只種不管,所以產量極低,他們不得不佩服漢族農技人員高超的種植技術。在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農技人員開始有計劃地向吐蕃人傳授農業技術,使他們在游牧之餘,還能收獲到大量的糧食。尤其是把種桑養蠶的技術傳給他們後,吐蕃也逐漸有了自製的絲織品,光澤細柔,花色濃艷,極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們喜不勝收,都十分感謝文成公主入吐蕃後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贊干布,使得這位生長於荒蠻之地的吐蕃國王深切體會到漢族女性的修養與溫情,他對文成公主不但備加珍愛,而且對她的一些建議盡力採納。文成公主則憑著自己的知識和見地,細心體察吐蕃的民情,然後提出各種合情合理的建議,協助丈夫治理這個地域廣闊,民風慓悍古樸的國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種極有權勢欲的女人,她參預治國,卻從未要求松贊干布給自己一個什麼官職,對於吐蕃國的重大政治決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不強行干涉,因此松贊干布和大臣們對她非常悅眼,經常向她討教唐宮的政治制度以作為他們行政的參考,而廣大的吐蕃民眾更視她如神明。
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長史王玄策出使吐蕃,一方面和洽兩國關系,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遠嫁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出使隊伍帶著大批絹帛文物上路,途經天竺國時,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搶掠,除了王玄策帶著少量人馬逃出外,大部分人馬及物品全都搶去。王玄策狼狽地抵達吐蕃,拜見了松贊干布並說明了遭劫的情況,松贊干布認為天竺國是有意挑釁,破壞他與大唐的關系,於是派遣大軍討伐天竺,搗毀了他們的都城,俘虜了天竺王子,還繳獲了大批牲畜,救回了唐朝使節隨從人員,算是替大唐使節出了一口氣。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太子嗣位為唐高宗。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封西海郡王,並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銀、絹帛、詩書、谷種,並特為文成公主送去了飾物和化妝品,以嘉勉她和親撫蕃的功德。
松贊干布因之上書謝恩,並忠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勤兵赴國除討。」並獻上珠寶十五種,請代置太宗靈前,以表哀思。唐高宗對松贊干布的忠心十分感動,又晉封他為賓王,更賜彩帛三千段;吐蕃使者到長安後大開眼界,趁唐高宗高興之機,向他請求賜給造酒、碾米和製造紙筆墨硯的技術,唐高宗都—一答應了。大唐王朝與吐蕃的關系,在文成公主聯絡的基礎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頂峰。
在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論(吐蕃的宰相職)祿東贊的妥善謀劃下,吐蕃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因而能稱霸西域,成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可惜不久之後,松贊干布去世,他的孫子繼位為贊普,因贊普年幼,所以國事多由祿東贊一手掌握理,家事則由文成公主操持,這時一切還算平穩。然而不久祿東贊也死去,他的兒子欽陵沿襲作了大論,這時吐蕃與鄰邦士谷渾關系惡化,他們均上書向唐廷請求論斷是非,而唐高宗遲遲不予裁決,欽陵按捺不住,起兵擊潰了土谷渾。不料這一舉動卻觸犯了唐廷的威嚴,唐高宗認為在他還沒有作出判決之前,吐蕃就擅動武力,簡直不把大唐天朝放在眼裡,因此在咸亨元年,派薛仁貴督師討伐吐蕃。
誰知薛仁貴的軍隊在大非川一帶被吐蕃軍隊打得一敗塗地,從此吐蕃人不再服大唐的氣,連年興兵進犯大唐邊境。唐廷派大軍長駐洮河鎮守,以防吐蕃軍隊的騷擾,雙方陷入了敵對局面,吐蕃成為唐王朝始終無法解決的最大敵人。
從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開始,到唐高宗咸亨元年薛仁貴率兵征討吐蕃為止,整整三十年的歲月,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域,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最終不能善加利用,輕易挑動戰爭,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詣所營造的和睦局勢嘎然而止,怎不令人痛惜!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邏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但也沒能改善兩國的外交關系。而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並不因與唐朝關系疏遠而稍減,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衰痛。
文成公主死後,吐蕃人到處為她立廟設祠,以志紀念。一些隨她前來的文土工匠也一直受到豐厚的禮遇,他們死後,也紛紛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兩側。至今文成公主和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視為神明。
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廟
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是中國的「三江源」,也是聞名於世的藏族歌舞之鄉。有1300多年歷史的文成公主廟就修建在這里,它已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成公主廟別名「沙加公主廟」,位於玉樹縣結古鎮東南25公里的貝納溝,這是一條大峽谷,兩邊的山脈不見邊際,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藍天下,山上松柏如畫、山下小河如詩。藏式建築的文成公主廟緊貼百丈懸崖,風景幽靜,金光閃閃的屋頂光芒四射。廟四周所有的懸崖和面積較大的石頭上都刻著數不清的藏經。該廟共3層,面積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廟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在獅子蓮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兩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兩層,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細刻,形象生動。該廟是一座既有唐代藝術風格又有藏式平頂建築特點的古式建築。
1300多年來,這兒都是一年四季香火從不間斷,酥油燈晝夜常明,前來朝拜的藏漢群眾也絡繹不絕,親如一家。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唐貞觀十五年(641)與吐蕃松贊干布聯姻。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到達拉薩。據傳,玉樹縣的貝納溝是文成公主進藏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這里的藏族首領和群眾曾為她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動,決定多住些日子,並教給當地群眾耕作、紡織技術。
文成公主離開這里進入拉薩後,這里的藏民便依據公主的畫像,在石壁上造像,以示懷念,遂又建廟。此廟已經成為藏漢團結的象徵。從此柏溝便成了玉樹地區的一大聖地,成為信徒們頂禮膜拜的佛堂,香火繚繞,經久不衰,當地藏族群眾把這里視為玉樹高原上的「洞天福地」。
松贊干布(617?—650),《新唐書》等漢文史籍亦作「棄宗弄贊」或「棄蘇農贊」。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贊普,吐蕃王朝的締造者。
松贊干布的父親囊日論贊,是一位很有作為的贊普。受父親的影響,少年時代的松贊干布就已顯現出非凡的才能。父親被仇人毒害而死後,13歲的他即贊普位。即位後,他一面緝查兇手,一面訓練軍隊,很快平息各地的叛亂,統一各部,定都邏些(今拉薩),建立了吐蕃奴隸制政權。之後,又先後降服周圍的蘇毗、多彌、白蘭、黨項、羊同等部,勢力日益強盛。
完成西藏的統一之後,松贊干布開始致力於政權建設,建立了完備的、以贊普為中心、高度集權的政治和軍事機構。同時,還制定法律、稅制,任用賢明的大臣,採取許多措施鼓勵百姓學習和運用先進生產技術,發展農牧業生產,使吐蕃的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現中興之勢。
為改變吐蕃人沒有自己的文字、靠刻木結繩記事的落後面貌,他派出以大臣吞米•桑布扎為首的16名貴族到印度求學,終於創制出本民族的文字——藏文。為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藏民族文化的保存、傳承與發展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松贊干布非常欣賞唐朝的富庶與繁榮。唐貞觀八年(634),遣使赴唐溝通關系。同時,與南部泥婆羅(今尼泊爾)通好。十三年(639),與泥婆羅尺尊公主聯姻後,亦遣使赴唐求婚。唐太宗為結好吐蕃,求得西部邊境的安寧,遂於十五年(641)將宗室女文成公主許配給他。唐蕃聯姻,文成公主的入藏,將佛教和內地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帶到了高原,進一步促進了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
唐貞觀二十三年(649),松贊干布被唐高宗封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後又進封為賨王。並鐫其像於石,列於太宗昭陵。永徽元年(650),松贊干布病逝。唐朝遣使弔祭。
松贊干布的一生,功績卓著。他統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政權,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將藏族人民引入了團結、繁榮、富強的時代;溝通了與內地唐朝的友好關系,推動了漢藏民族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為後來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版圖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做出了巨大貢獻。
藏族吐蕃王國的創建者。窮哇達則(今西藏山南地區瓊結)人。據敦煌所出藏文寫卷吐蕃大事系年,松贊干布卒於649年(漢籍作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在贊普位20餘年。629年,松贊干布繼位為贊普 , 遷都邏些(今西藏拉薩),削平內亂,降服蘇毗、羊同等部,統一青藏高原,在大臣祿東贊協助下正式建立奴隸主統治的吐蕃王國。他發展農牧業生產 ,推廣灌溉 ,命人制定文字 ,頒行治理吐蕃之「 大法令」,以處理贊普王室與世家貴族、諸小邦及社會各階層的關系,創設行政制度和軍事制度,設置官職品階,頒布律令,統一度量衡和課稅制度,從中原及泥婆羅(今尼泊爾)、天竺等地引進文化、技術,使吐蕃社會有了迅速發展。他先娶泥婆羅王女尺尊公主 。641年 ,松贊干布至柏海(今青海扎陵湖鄂陵湖)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結成和親關系。唐封他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松贊干布又遣貴族子弟至長安入國學,學習詩書,請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後又請蠶種及造酒、碾磑、紙墨工匠,促進了漢藏文化的交流。
松贊干布是西藏歷史上最重要、最廣為人知的藏王。他在西藏高原實現了統一,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贊干布為鞏固統一,曾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遷都拉薩並建造布達拉宮;把西藏劃為六大行政區域;推廣佛教;創制文字;與唐王朝和尼泊爾聯姻,迎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並建成大昭寺、小昭寺;統一席量衡制度;鼓勵眾民開墾荒地;保護水利資源;開山修路以促進貿易,等等。這些對發展吐蕃的經濟、文化、佛教、醫葯等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藏族歷來十分敬重松贊干布,他不僅被視為觀音的化身,而且是有口皆碑的三大法王之一,另兩位法王是赤松德贊和赤祖德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