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亮劍》旅長原型人物是誰
《亮劍》旅長原型人物是陳賡。
在劇中,李雲龍天不怕地不怕,膽子大的很,甚至在戰斗中敢違抗命令,還因此被旅長拿掉了團長的職位。
但是李雲龍的本事又確實在的,後來旅長又給李雲龍官復原職,李雲龍這會兒還傲嬌了起來,不肯去上任,愣是要個說法。結果旅長一來,李雲龍瞬間變乖巧,給他一頓罵,老老實實上任去了,兩人可謂是相愛相殺。
劇集評價
該劇是一部戰爭藝術和傳奇色彩融會貫通的主旋律作品。劇中,愛國精神與英雄主義、鐵血丹心與人世常情、鬥智與斗勇、友情與愛情交相輝映。
該劇的最大突破在於:把社會潛藏著的傳統審美心理變成了現實,把戰爭題材領域呼喚了幾十年的期盼變成了現實——掘出了中國式的「巴頓將軍」。
在完整版《亮劍》中加大了對戰局的分析,充分展現了解放軍戰士的軍事素養和樸素的軍人素質。而解放後,李雲龍與張白鹿的感情也是觀眾關注的焦點,此次的完整版也完善了這段戲的鋪陳,既增加了故事的整體連貫性,又讓觀眾看到了一個更加完整、更加生活的李雲龍,使他的形象更飽滿、更真實。
B. 一個軍長能否命令下屬的一個師下屬的一個團的團長(命令與原師長的命令相悖)團長該這么執行命令
不可以。
軍隊組織模式,層層下達,嚴禁越級下達。
集團軍司令→軍司令→師長→旅長→團長→排長→班長。
理論上,不可以越級下達命令。所以軍司令不可能直接命令旅長及以下幹部。
如果能直接命令,那還不叛變。
C. 尋黔軍柏輝章102師中第16團團長宋華軒的相關資料及信息,謝謝。
宋華軒小傳
宋華軒(?-1950),貴州省遵義縣南鄉興隆場南面水(今遵義市播州區龍坪鎮興隆村)人。原籍四川威遠縣,父名德榮,大清光緒初年遷於遵義。宋華軒生長於南面水,弟兄5人,其排於季,為人豪慨重義,少入綠林,爾後從軍。任職至民國時代黔軍43軍(軍長李燊)第2師第4旅旅長,25軍(軍長王家烈)獨立第3旅旅長,另有一說官至師長,所任何師番號不詳。「帶兵風紀整飭,所至有惠聲。」(喻聖域《宋德榮公墓誌》語)。
辛亥(1911年)革命後 ,貴州進入軍伐混戰時代。1922年興義系軍伐袁祖銘收編黔北著名綠林羅成三部為貴州陸軍第9團,羅成三任團長。駐桐梓松坎,守當孔道,得綦岸鹽稅之利,勢力迅速壯大。宋華軒在第9團楊其昌營任連長。
1923年4月,周西成在遵義火並羅成三,羅死。當時楊其昌營守松坎,宋華軒守九盤子(今綦江境內)。宋華軒、曹天泉與王家烈大戰於九盤子,兵敗,隨楊其昌入川投袁祖銘。由黔軍第7旅(旅長何厚光)改編為第4縱隊,宋華軒任縱隊長,隸屬於張廷光司令。1924年駐水城。1925年4月,與第9旅劉樹槐第17團入駐平壩,不久調駐麻哈(今麻江縣)。1926年隨張廷光(湘黔邊區司令)北伐入湘。
1927年1月30日,黔軍北伐首領袁祖銘被唐生智指使部將殺害於常德,駐湘北伐黔軍群龍無首,各尋出路。宋華軒隨張廷光投奔駐鄂西的李燊(字曉炎)43軍,任43軍2師(師長張廷光)第6團團長,後升第4旅旅長。
1928年,李曉炎率43軍回黔與周西成25軍爭奪黔省,9月10日在湖北來鳳誓師討伐周西成。10月,李曉炎集主力第1師、第2師經四川秀山進占松桃,11月19日圍攻王家烈鎮守的銅仁,圍城十餘日,久攻不下。周軍援軍趕到,李曉炎被迫撤圍銅仁。12月2日,李曉炎率第2師主力宋華軒第6團、熊占元第5團退客寨,同日周軍攻佔寨英。3日,李曉炎命宋華軒、熊占元率兵反攻寨英,重創周軍,再次佔領寨英。4日,又被周軍羅劍雄部擊潰,寨英復失。6日至8日,宋華軒率第6團與副師長張旗率領的第4團、師獨立營再次圍攻銅仁,曾一度攻入城內,最終未克。11日夜,張廷光指揮宋華軒等偷襲周西成川硐場宿營地,被周軍擊退。經過黔東系列戰斗,李曉炎敗退到四川酉陽龔灘,周西成凱旋貴陽。1929年1月,李曉炎親率張廷光、宋華軒、向茂章等官佐帶精兵3000,取捷徑長途奔襲貴陽,被周軍廖懷忠部阻擊於貴定。李曉炎督戰負傷敗退,經黔西南入雲南境取護於龍雲滇軍。3月,李曉炎和龍雲聯軍取黔。5月,周西成戰死鎮寧雞公背,李曉炎入主貴陽就省主席職。此時滇省發生內亂,龍雲率軍返滇。李曉炎旋即被桐梓系毛光翔、王家烈、猶國材聯合擊敗。時有民謠:「民國十八年,漢板十八圈,主席十八子,只坐十八天。」
此役後(具體時間不詳)宋華軒投王家烈,任25軍獨立第3旅旅長。
1932年,黔軍發生內訌,王家烈與蔣在珍開戰。3月,王家烈委廖懷忠為前敵總指揮,率25軍警衛旅、宋華軒獨立第三旅,北征蔣在珍,佔領遵義。4月30日,蔣在珍得川軍劉湘支持復占遵義。5月初,王軍再次向遵義進攻,廖懷忠克遵義,宋華軒率獨立第三旅攻佔湄潭。5月12日,蔣軍楊家鳳第4旅2000餘人、外加黃守瑛兩個營反攻湄潭,激戰三日,宋華軒敗北,退向茅坪大山。此次內訌,最終因黔軍各派修好而罷兵。
1934年, 宋華軒時任25軍軍直獨立第三旅旅長兼第18團團長,駐軍羅斛(今羅甸縣)。2月,長寨縣(今長順縣由長寨和廣順兩縣合並而設)縣長孫文光勾結土匪盧雲奇, 明官暗匪,禍害地方。宋華軒派連長劉伯昆將其擒拿槍決, 地方得以安寧。3月,宋華軒調駐印江縣,德江潮砥神兵圍攻印江,宋華軒戰敗。
同年5月,賀龍紅3軍入黔,黔軍各部與紅軍交戰於黔東各縣。9月28日,黔軍5個團(宋華軒在內),從印江傾巢而出,占據老寨、岩口坪高地,向紅軍發起猛攻。紅7師渡木黃河占將軍山,紅9師迂迴占觀音山、夕陽場,反攻黔軍。被黔軍重創,傷亡400餘人,被迫轉移。10月8日紅軍由小井、水田壩進攻沿河縣。同日,宋華軒率獨立第3旅16團(團長曹永興)、17團(團長黃建侯)抵印江。由李成章指揮16團進攻紅軍,宋華軒指揮17團進駐德江接應。10月28日,黔軍柏輝章率宋華軒、李成章等部,又與肖克紅6軍團戰於石樑大河一帶。紅2、6軍團展轉黔東,無法站穩腳跟,轉戰他方。
同年12月,宋華軒調守台拱(今台江縣), 是月,中央紅軍入黔。20日,台拱縣被紅軍攻佔,宋華軒轉守施秉。25日,紅軍攻施秉,被宋華軒部擊退。26日,紅軍增兵,集紅2師、紅15師再次圍攻施秉。宋華軒戰敗,施秉失守,退守余慶。29日, 楊得志率紅1 團攻余慶,城破,宋華軒敗走。
1935年1月,中央紅軍佔領遵義,不久轉兵赤水。2月,又由赤水折回,經桐梓向遵義進攻。黔軍柏輝章部劉鶴鳴第6團守婁山關,情勢危急。宋華軒率第10團出板橋增援劉團右翼牛王屯、小箐等處。與紅軍鄧國清紅11團在黑神廟、小箐、觀音閣交戰。26日,宋華軒守婁山關右翼的點金山, 倉猝布陣, 被紅13團猛攻,失守。隨後得劉團胡集文營兩個連增援,宋華軒組織督戰隊督逼士兵三次兇猛反攻,都被紅12團擊退。宋團陣亡營長兩人及以下官兵甚眾。繼而紅3軍團向扼守小箐、關口的宋、劉兩團發動猛攻,宋華軒團首先被擊潰, 婁山關失守,宋華軒率殘兵向東潰退。隨後,遵義城也被紅軍攻佔。黔軍各部向打鼓新場(今金沙縣城)方向敗退。3月14日,黔軍組織宋華軒、周相魁兩團由泮水反攻紅軍,宋華軒率隊遮斷紅軍後路。15日,被紅13團、紅10團擊潰。此戰中宋華軒被擊傷。
4月,紅軍離黔後,王家烈在黔西整理黔軍,柏輝章仍任第2師師長(注:稍後,第2師被蔣介石改編為國民革命軍102師)。宋華軒第10團因兵員太少,番號撤銷, 餘下兵員補充進第2師各團。宋華軒因傷編余,脫離軍旅, 卸甲歸田,閑居遵義。
閑居遵義不久,宋華軒因在地方上有較大影響力,被袍哥弟兄推舉為人數最多的『義字』總堂大爺, 張志清(曾任第34旅參謀主任, 務川縣長.)為副。和『仁堂』大爺張肇奎、『禮堂』大爺柯南庭、『智堂』大爺張紹安等統領遵義袍哥會。並與地方名流喻介凡(字聖域,遵義商會會長) 等交往密切。利用『義字堂』弟兄商人居多的優勢,勾結鹽務局,壟斷黔北鹽市,獲取巨利。
1945年12月。遵義縣參義會選舉, 宋華軒以地方紳士身份,參加縣參議會籌備會, 隨後當選為縣參議員。1946年11月,因派系斗爭, 新當選的牟(牟琳)派正、副議長無力正常開展工作,被迫辭職,參議會改選。宋華軒利用在四鄉的影響力、張肇奎利用在城區的影響力, 鼎力相助喻(喻介凡)派劉肇基、胡滋椿順利當選正、副議長。
1947年,國民黨要員劉健群回遵義參加立法委員競選, 專程拜訪了宋華軒。劉健群得知宋華軒在遵義四鄉的威望很高,擔心宋華軒支持同選區競選對手吳劍平(吳曾任遵務師管區司令,與宋華軒是兒女親家.) 故登門拜訪,請其助選。宋華軒作出兩不相幫的決定,閉門家居兩月有餘。雖說兩不相幫,實際是對劉健群有利。劉健群對宋華軒 "態度的爽朗,和言語的乾脆 " 深表佩服, 對其形態描述:「他人很結實,說話短而有力。" (劉健群《憶選舉 思故鄉》一文中敘及此事。)
1949年7月,貴州省保安司令韓文煥到遵義組織實施『防共應變計劃』 。10月,遵義縣成立『反共動員委員會』,縣長沈麟書任主任,參議會長劉肇基任副主任,宋華軒、張肇奎等多人任委員。11月1日,遵義縣『城區防剿指揮部』 成立,張肇奎任指揮、宋華軒任副指揮,隊員由袍哥弟兄組成。19日,偽遵義專員盧傑逃向仁懷,遵義城區的防務由張肇奎、宋華軒『防剿指揮部』負責。迫於形勢,張肇奎、宋華軒接受了遵義中共地下黨的領導,負責保護遵義城免遭敗退的國民黨軍破壞,並維持地方秩序。
1950年2月,宋華軒跟隨國民黨蔣介石之心不死,在柏輝章、蔣丕緒(字在珍)指使下,按早前的『應變計劃』行動,在家中設立登記站,對國民黨員、三青團員進行登記,與張志清、餘明哲等人組織成立『中國國民黨反共救國會遵義分會』。聯絡城鄉反動殘余,進行反新政權活動。9月16日被逮捕,12月5日公審判處死刑並執刑,結束其綠林、軍旅、邦首、商人貫穿的一生。
(收集到的資料有限,錯漏在所難免。望知情者指正補充, 特別是看到此文的宋氏後人,如有與事實不符之處,請見諒。)
牟志軍寫於興隆場
2020年4月
D. 旅長命令李雲龍當團長,為何他要提無理要求
在《亮劍》里,李雲龍的初次出場就給了大家一個驚喜,他所帶領的1000餘人不僅打垮了3000多人的鬼子,而且還打死了一個鬼子的大佐,這樣大的功勞,放在哪個部隊都是天大的功勞,而且還應該受到一番嘉獎。但李雲龍並沒遵守上級的規定進行突圍,正是因為他違抗軍令在前,所以戰後就被撤掉了團長的職務,並被老總攆到了被服廠,並成了一位廠長。
而就是在王特派員的搗鼓下,李雲龍手裡的兩位營長都被他給弄死了,而且連團里的政委也被謀害了。而這個政委雖然沒有說明姓名,但是此人一直到被迫致死也沒陷害李雲龍。當然李雲龍是非常尊重這位好政委的,所以在他的心裡,沒人能比這位政委更好了,直到他遇見趙剛。因為有了這個經歷,所以李雲龍便很反感有政委存在。
E. 旅長到被服廠找李雲龍談話,為何不直接進去
大家都知道李雲龍是一個非常愛惹禍的人,一天不鬧出點事情,他就渾身不舒服。在劇中,他本來是新一團的團長,在接到掩護總部撤退的命令後,李雲龍就率部參加了吸引日軍火力的戰斗。等到上級領導轉移完畢後,李雲龍部為鬼子給包圍了起來,就在這個時候上級的命令又下達到了新一團,首長命令李雲龍趕緊率部從側面進行突圍。不過李雲龍卻沒有執行這一命令,而是選擇了向鬼子的正面進行突圍。後來李雲龍不僅順利的率部突圍,而且還炸掉了日軍的指揮部,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如果這個處罰的時間要是再長一些,也還還說,這李雲龍還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上面就讓李雲龍官復原職,而且還是總部直接命令旅長去找李雲龍說這個事。細心一點的網友都能看出,老總是想找個人幫他「扛雷」。而旅長也知道李雲龍得知這個消息會罵街的,於是便讓警衛員先去告訴李雲龍這個消息,等李雲龍火發的差不多了,自己在踢開門進去罵兩句李雲龍,這樣才不至於丟面子。
F. 旅長相當於什麼級別,解放軍旅長退休待遇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旅算是一個獨立的單位。比如《亮劍》中,李雲龍的頂頭上司就是旅長。其實這個番號在現在基本上已經被取消,但是仍然有國家保留著這個番號。比如美國,到現在還是有斯特賴克旅。首先兩個團為一個旅,兩個旅為一個師。其次就是旅其實算是比較大的作戰單位。最後就是旅這個單位之所以被取消,是因為軍事改革。
最後就是旅這個單位之所以被取消,是因為軍事改革。現在團以上直接就是師,這樣可以方便指揮。畢竟如果多一個旅,那麼師長的作戰命令首先下達到旅長那裡,然後再下達到團長那裡,明顯效率降低了。而且取消旅一級別的作戰單位,還可以讓部隊減少人頭費,那這個錢去為部隊換裝新的作戰裝備。更好的提升戰鬥力。當然旅這個級別的作戰單位並不是不存在,只是少了很多。比如我們熟知的滿廣志就是一個旅長。
G. 部隊旅里的命令都是誰下的
部隊的命令只能由部隊主官發布,而且要團以上首長才能發布命令,所謂部隊首長就是指部隊的軍事主官和政治主官,包括副職,但是只有正職才能下達命令,而且命令文書要有雙主官的簽字。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後勤部長不是部隊首長,而是部門首長,也就是司政後部門的首長,是無權下達命令的。
所以旅里的命令都是由旅長和旅政委共同下達的。如果是旅的上級下達的命令,哪一級發布的,就由哪一級簽字下達。
H. 師長和旅長到底什麼關系 師長下設置團長 那麼旅長雖然比師長底但是有必要聽從師長的命令嗎
就看實際情況了,現在中國的師轄團一級作戰單位,有些兵種會有旅一級編制,旅一級編制一般不轄團,直接到營,減少中間環節,有利於信息化發展。戰爭的時候,如果防空旅、後勤旅、陸航旅配屬到主力師的戰斗序列中,那些旅長必須聽從主力師長指揮,否則沒有聽從指揮的必要。
I. 《亮劍》中旅長到底是何來歷,居然能讓李雲龍沒脾氣
《亮劍》中,李雲龍的人設很有趣。他不同於以往抗戰英雄一本正經,家國大義,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大俠」形象。
論脾氣,李雲龍的騎兵營說拿就拿,一口行軍鍋說背就背,平日里大嘴咧咧地李雲龍站在面前像個三好學生,就這么牛。
事實上,李雲龍對旅長更多的是尊重,因為旅長是李雲龍的知己
原著中,李雲龍打李家坡戰役,擊敗山崎大隊,就是陳賡旅長指揮的。
對於李雲龍,旅長是太了解他了。沒有把他放到第一梯隊,也是對他的愛護和重視。當李雲龍在團部因為沒有上戰場罵娘的時候,旅長的電話就打了過來,第一句話就是:李雲龍,你小子肯定又在罵街,是不是?
士為知己者死,旅長就是李雲龍的知己。
J. 旅長,司令員,團長哪個大些
司令員 >旅長 > 團長 。
1、在我軍,司令和司令員沒什麼區別,不過司令員是正式稱謂。軍、兵種、武警總部、大軍區、省軍區、軍分區、衛戍區、警備區、海軍艦隊、軍區空軍和各基地的軍事主官稱作司令員。
2012年(壬辰年)10月28日各省武警總隊總隊長統一改稱為:司令員。
其它國家軍隊沒有司令員的叫法,一般都稱呼司令。
司令員是規范的稱呼;司令是口語,不規范,特別是在行文或著書時不應使用「司令」。但兩種叫法的都是指某部隊的最高軍事指揮官。
2、旅長,是軍隊中旅一級編制的最高軍事指揮員,上級為軍長或師長,下級為團長或營長。旅長一般由大校或上校擔任。一般一個陸軍步兵旅的人數在3000到9000人之間,每個兵種的旅人數不一,兵種內部視任務不同,所編制的兵員也不同。
3、團長,軍隊中一個團級單位的最高指揮官,一般由上校或者中校擔任,每個團原來約一千多人 加強團可達3000人。上級為師長(或旅長) 下級為營長。在解放軍中,和團長平級的是團政委,政委有部署命令的權力,只有團長署名未經政委副署的命令無效,由此實現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個制度是在古田會議建立的。在團級部隊有團黨委,黨委書記是政委,團長是副書記,在人事任免方面,政委居於主導地位,團長則負責軍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