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總體化命令

總體化命令

發布時間:2022-05-27 16:48:17

⑴ 項目管理中的整體化包含的兩個主要方面內容是

摘要 項目整體管理包含內容:

⑵ 綜合標准化的特點

綜合標准化的定義是:為達到確定的目標,運用系統分析方法,建立綜合標准體,並貫徹實施的標准化活動。綜合標准體是指:綜合標准化對象及其相關要素按內在聯系或功能要求形成的相關指標協調優化、相互配合的成套標准。

綜合標准化是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產物,是現代標准化的重要特徵和基本形式之一,是在現代條件下保證原料、材料、配套產品和成品標准化整體協調一致性的重要標准化方法。

綜合標准化是用系統分析方法針對具體的標准化對象及其相關要素所形成的系統進行整體標准化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綜合地解決提高產品質量的問題。可以這樣說,綜合標准化的實質就在於使那些能夠保證產品達到最佳技術水平和質量水平的所有相關要素保持完整的系統性和最佳關系。

綜合標准化標准化對象的整體最佳效益為目標,對包括設計、工藝、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配套製品、技術手段、生產准備、檢驗方法等綜合考慮、進行整體標准化。

綜合標准化的基本特徵是系統性、目標性和整體最佳化。

新技術革命有個十分重要的特徵,就是科學技術的高度分化與高度民主綜合,各種自然學科的分之越來越多,它們互相滲透互相交叉,又產生了很多橫斷交叉學科。工業上也由專業化,自動化發展形成一個現代化綜合性生產體系,科學技術和工農業生產的橫向綜合,向整體化發展,推動了標准化管理向系統化,綜合化發展,產生了綜合標准化。

⑶ 希特勒具體採取了哪些措施使德國從一戰以後迅速強大整體改善了人民生活 希特勒具體採取了哪%

與英國、法國和美國相反,德國在和平時期就已經為戰爭做好了全面准備。因此在整個戰爭的前半個時期,它根本不用在經濟方面做什麼特別的努力或動員,也不必完成那些痛苦的和平經濟向戰時經濟的轉變工作。只有在閃電戰失敗、不得不對軍事資源實行全面動員之後,德國的「戰爭經濟」時期才真正開始。
一個國家戰時的經濟政策、經濟計劃與其技術成就有密切的關系。早在1916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就首次試圖發展與戰略需求相適應的經濟控制手段。這些手段都是一步步湊合起來的,並沒有一個整體的計劃。由於這些經濟控制手段決定了每一個工業部門得到的原料和資源的數量,所以這些相關的控制部門就取得了對整個德國經濟進行組織、分配和操縱的重要權力。在第三帝國成立之後,其重整軍備政策是在考慮了過去的經驗教訓之後制定出來的,因此能夠比一戰時期更加完善地及時完成經濟生產向戰爭方面轉變的計劃。下面將對第三帝國各個時期的經濟做一些簡單的回顧。

一、1933年到1936年,前期的戰爭努力

在1919年凡爾賽條約之後,德國國防軍就在為德國的重新武裝而秘密努力,但是直到希特勒上台時為止,德國的總體經濟政策都是建立在和平國家通常的那些經濟需求上的。希特勒上台之後,德國經濟開始向總體化的重整軍備目標轉變。這樣的轉變,是與納粹德國的外交政策密切相關的。而納粹德國的外交政策又是由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所明確闡明的長遠目標所決定的。納粹德國的外交政策可以從以下兩個政治口號中得到精闢的概括:一個是「擴張領土」,另外一個是「征服生存空間」。在德國1936年的「四年計劃」和1937年的《霍斯巴赫會議記錄》(注)中,都詳細地對這些目的做了解釋。

這些外交政策的基礎,是以項雄心勃勃的軍備計劃。到了1936年,德國的軍備力量已經趕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英國、法國等國的軍備力量。到了戰爭爆發的時候,納粹德國的累計軍費開支已經達600億帝國馬克,所佔國家年度財政預算的比例從1932年的4%增加到了1938年的50%,相當於德國該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7%。同在1938年,英國的軍費開支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美國為1%(見下表)

由於德國中央政府的財政資產(步包括各州和行政區)在1933年到1939年之間只能負責軍費開支的三分之二,所以為了擔負如此龐大的開支,就必須建立起新的財政程序和財政制度。

德國政府為了不讓公眾看到政府為了重整軍備而負擔著巨額的債務,發行了一種「冶金研究所證券」。「冶金研究所」是一個純屬虛構的機構,它的資本由各主要軍火生產廠家提供。德國政府用這種證券償付軍火購置費用,而在德意志銀行的擔保下,這種證券交到軍火生產商手中後將不兌現,或盡量把兌現期延後,利息由政府支付。這就相當於德意志銀行向政府提供了一筆規模巨大的信貸。在1937—1938財政年度快結束時,已經發行的冶金研究所證券面值達120億帝國馬克,到戰爭爆發時實際兌現的只有15億帝國馬克。到了1939年,軍火生產商手中到期兌現的冶金研究所證券由不付利息的國庫券代替現金支付。這樣,德國政府(獨裁者)就控制了德意志銀行和德國的全部信貸權。

在希特勒執政的初期,製造軍火的原料和農產品都發生過短缺情況,軍隊的汽油儲備也即將耗盡。這種物資短缺是德國對外貿易面臨的苛刻條件造成的。而且政府既要照顧到軍費開支,又要滿足民間的經濟需求,這實際上是做不到的。直到1935年,德國規定了最高工資限額,國家得以從全國歲入中抽調更多的錢,才得以償還了日益增加的公眾債務。

第三帝國最喜歡標榜的成就之一就是解決了德國龐大的失業人口問題。不斷擴大的軍備需要刺激著軍火工業和相關產業的畸形繁榮發展。「熟練的工人進兵工廠,不熟練的工人修築高速公路」,這些失業大軍進入勞動力市場後,盡管平均薪金很低,但是社會的總體購買力增加了。當然,德國國內基本消費品的匱乏使得購買力的增加僅僅停留在帳面上。作為解決途徑之一,納粹提倡德國的人民大眾一種樸素的、農民式的簡朴生活,求溫飽不求奢華。號召人們用魚代肉,用黑麵包替代白麵包,用人造黃油替代真正的黃油。高級食品如野味、貝類、魚子醬、肥鵝肝和進口的高級酒類僅僅在大飯店和高級食品店裡出售,享用這些美味被宣傳為非德意志的、罪惡的和墮落的行為。普通的中產階級美味如熱帶水果、進口肉類、咖啡、白麵包和新鮮黃油,在德國的市面上也不是經常能夠見到。總體上講,在當時德國這種「大炮代替黃油」的政策下,民生只是次要的問題。

除了國內的困難以外,德國對外貿易的條件也變壞了。1933年之前,德國曾經因為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的下跌而獲利。但是在1934年和1935年,國際市場上工業製成品的價格不斷下跌,原材料、食品和半成品的價格卻不斷上漲。這對德國這樣的工業國家是非常不利的。德國政府官員就曾經考慮過,如果軍備擴張速度保持不變,就從1935年秋季開始在德國國內實行食物配給制度。軍備水平和生活水平同時提高,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任命戈林擔任原料和通貨部的調解員,隨後又任命他為這個部的經濟協調員,專門負責解決這個令人煩惱的問題。1936年之後,德國利用先進的工業產品向中國、丹麥、蘇聯和東歐各國換取了大量農產品和原料。但是德國國內消費品短缺和民眾生活水平低下的狀況,直到戰爭結束都未能徹底解決。

燃料問題比對外貿易和原料供應方面的問題都嚴重。這是後來在1936年制訂備戰的「四年計劃」的主要原因。德國的石油主要來自羅馬尼亞和波斯灣的美、英石油公司,此外還從匈牙利和愛沙尼亞進口少量石油和油頁岩。德國國防軍曾經發誓要在德國生產出人工合成汽油。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以及考慮到戰時不依賴國外的石油來源,就必須用液化煤炭的方法大量生產燃油。這個任務交給了規模巨大的I.G.法本康采恩。鋼鐵和橡膠方面自給自足化的嘗試也一直在努力不懈地進行,而且象食品和消費品方面的嘗試一樣,最終的成果不是很好(人造橡膠工業除外)。

註:《霍斯巴赫會議記錄》,Das Hossbach Protokoll,Hossbach Memoran。 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是納粹德國國防軍總參謀部的上校。他以記錄官身份參加了希特勒於1937年11月5日在柏林召開的軍事首腦會議,記錄了希特勒講述的納粹德國侵略擴張計劃的細節,並在11月10日將其整理提交給總參謀部。從下午四點到晚上八點,希特勒在這次會議上發表了長達四小時的長篇大論,並詳細地闡述了征服各個國家的先後順序——首先是征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作為對付蘇聯的重要的初步行動。後來納粹德國按照這個順序開始了戰爭行動。出席會議的有希特勒、國防部長馮·勃洛姆堡元帥、陸軍總司令馮·弗立契男爵、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海軍上將、空軍總司令戈林、外交部長馮·牛賴特男爵和霍斯巴赫上校。這份會議記錄後來成為1946年紐倫堡審判中的重要證據。

二、1936年到1940年,「四年備戰計劃」

1936年8月紐倫堡黨代會上,希特勒提出了一個全面備戰的「四年計劃」。他隨後任命戈林為「四年計劃」的全權負責人。德國開始了全面的戰爭經濟計劃階段。希特勒宣布了四年計劃要達到的目標。經濟上承擔的任務是,給德國人民創造若干「自力更生」的條件,也就是說,給德國人提供武器,以便打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鑒於德國經濟的發展因缺少「生存空間」而受到限制,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只有擴大「生存空間」才能保證德國人民獲得生活的資料。換言之,也就是為德國獲取食品和原料的來源。然而當時的情況是,德國的經濟只能部分地滿足人民的需求,在那段時間里,德國經濟的職能有兩個:一個是在有限的領域內保證人民的生活條件,另外一個是創造若干能「自力更生」的條件。軍事上的努力要輔之以經濟上的努力。在四年的期限內,要組織調整德國的經濟,以便支援耗費巨大的戰爭。要盡一切力量發展燃油、合成橡膠、鋼鐵、化工工業,以減少德國對進口原料的依賴。

希特勒對經濟工作的指示是德國總體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樣,為獲取國外原料,武裝手段就不可避免了。後來從一些繳獲的資料中可以看出德國的經濟部門為德國奪取原料產地做出的一些建議和貢獻。這些建議得到了戈林的支持,但是要達到的目的還是老生常談,即德國如何武裝起來打贏最後一場戰爭。與德皇的軍火和經濟巨頭們在一戰當中所做的同樣建議比較起來,唯一的新意就是把德國的經濟自給自足與擴張主義聯系起來。這和經濟部長雅爾馬·沙赫特的最終目標——重振德國經濟並使之重返世界市場——是正好相反的。所以德國成立了一個不隸屬於經濟部,而是直接向戈林本人負責的四年計劃委員會。

德國出現了以戈林及其親信為核心的一個特殊集團,掌握著全國的貿易、生產、國民經濟和原料分配——不幸的是,在兼任空軍頭子的戈林領導下,這種分配必然向空軍、航空工業部門以及遍及德國各地的所謂「赫爾曼·戈林」康采恩的各個企業傾斜,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是公平的分配。

在1936年到1942年期間,四年計劃的組織和目的幾次改變,但從1938年夏季開始,它在經濟方面的重點就已經集中到擬訂發展原料和常用消費品的計劃。在這一時期,四年計劃也考慮到了發展農業生產。此外,工資和物價的管制、勞工、海外投資等問題也在這項計劃的考慮范圍之內。也是從1938年夏季開始,計劃人員把發展那些與裝備機械化部隊有關的工業列為首要的考慮重點,包括那些製造合成燃料、裝甲、槍炮和發動機的工廠。從宣戰到1942年,「四年計劃」的相關執行組織成了整個德國戰爭經濟中最主要的部門。它能夠為國防軍提供大量的武器裝備和燃料,但是並沒能消滅那種官僚機構的爭權奪利和拖拉延誤的作風。這樣一來,事先制訂好的發展原料、消費品和合成製品的指標必然要經常修改,數量多得不合理,時間期限短得不合理。重要戰爭物資的生產本應該由軍方掌握,但是也被放進了四年計劃那些生產原料和消費品的計劃之中。同時,四年計劃下屬各部門各自為政,通常不能從全局的角度考慮資本的周轉、生產的周期、勞動力的分配和運輸的途徑,因此這些部門常常是產生錯誤的根源。當然,這種體制也有一定的靈活性,在某些資源全部集中到某一個部門掌管的情況下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四年計劃在德國的戰爭努力中所起的作用,如果要進行確切的統計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只在某些特定的工業部門中控制個別的項目。但是可以從四年計劃的投資中看出它的各種活動的規模。從1936年到1942年,四年計劃的總投資額達132.5億帝國馬克,占該時期德國工業總投資額的50%。在四年計劃的投資中,生產碳氫化合物的投資佔41%,合成紡織品的投資佔21%,生產重金屬的投資佔10%,生產炸葯、彈葯和其他武器成品的投資佔12%。盡管一些生產項目沒有實現,但是總的來說四年計劃還是比較成功的——起碼德國政府的看法如此。在戰爭的最初幾年當中,德國的這些戰爭物資從來沒出現過嚴重的短缺。

盡管軍工企業得到了絕大部分的投資,但是消費品工業的投資也得到了小幅度的增長。德國政府擔心消費品的短缺將會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德國工業投資結構在1938年和1939年的改變說明,經濟體系的負擔日益加重,需要政府不斷地加以調整,以便使各個部門之間出現的不平衡得到糾正。雖然經濟上出現了這種狀況,但是人們不能因此推理說,因為軍備開支如此之高,所以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納粹思想的唯物力論造成了生產狀況的極度緊張,國家經濟結構的變化使社會壓力逐漸增大,同時也使戰爭的誘惑力增大。同樣,德國那種以備戰為基礎的經濟恢復和經濟建設,存在極其危險的局限性。即使社會公眾輿論未對這種戰爭經濟動員加以阻礙,這種經濟也只有在不斷爆發危機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向前發展。

三、1939年到1945年:戰爭經濟的確立

戰爭爆發伊始,德國與其軟弱而無准備的鄰國相比,在戰爭物資的儲備方面享有優勢,從而獲得極大的好處。這樣就使得他們得以利用閃電戰戰術,在連續兩年的時間里接連取得勝利。但這並不意味著納粹德國在戰爭准備上的那些願望和目標得到了實現。盡管德國的大部分資源均劃歸軍用,但是它的戰爭機器並未能如它的宣傳鼓動人員所說的那樣,成為不可抗拒的巨人。1939年之前,德國有兩種互相矛盾的傾向處於不穩定的平衡之中。一種傾向是搞戰爭經濟。另外一種傾向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納粹黨在表面上是團結一致的,但是在對這兩個傾向的看法和應該採取的辦法上存在嚴重的分歧。最後由希特勒拍板決定,為了避免民心低落,在德國進入戰爭之前的一個階段,必須使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時德國也得以借這個機會大量囤積非武器方面的戰爭物資——到開戰時,德國已經儲備了足夠全國食用兩年多的糧食、糖,27萬噸豬油、腌肥肉和黃油,以及大量的飼料用燕麥、玉米。同時,德國軍方還囤積了很多皮革、布匹和絲綢(可以用來製作降落傘等戰爭物資)。這些都是戰前的努力成果。事實上,與英國在1940年窘迫的處境相比,德國人民的生活在該年達到了戰時的最高水平。從被佔領國家運來的大量農產品、肉類和奢侈品繁榮了德國的市場,被佔領國家支付的巨額佔領費更使得德國得以將這些國家的消費品市場搜刮一空。而英國卻不得不對基本民生物資實行嚴格的配給制度——肉、蛋、糖和水果的消費量分別下跌了27%、56%、35%和56%,糖果、黃油、茶葉和咖啡的配給量幾乎是零。1940年到1945年出生的整整一代英國孩子在1946年之前沒有見到過香蕉。

另外一方面,盡管存在很多的內部問題,但是事實證明,由中央統一計劃經濟問題這種策略對當時以戰爭經濟為中心內容的德國來說是正確的,就象在戰場中集中使用兵力的原則一樣,對於戰時經濟的掌管越集中化,其效率就越高。就象前面的數據所說明的,英國的戰爭准備極糟,戰爭爆發後的對經濟的籠統計劃和管制也不適用於英國那種民主政治制度。

戰爭爆發後,德國建立了上夜班、節假日上班和獎勵加班加點的制度。工人們在戰爭初期很願意延長工作時間,以便換取加班費。某些部門的工人每天平均工作時間達10小時到12小時(不包括後期的奴隸勞工)。1940年1月,德國新徵召的工人數量達到了140萬。到1942年下降到了80萬——主要原因是由於外國勞工的補充以及建立了合理化的勞動分工制度。

從武器的生產數量和工人薪金的變化等指標來看,1940年和1941年的經濟動員規模並沒有擴大。甚至一系列與戰爭努力有關的法律因為效果沒有預期的明顯,也在開戰後不久就被廢除了。這樣,限制工人自由流動和凍結最高工資兩個德國勞工政策的核心指導方針都在無形中失效了。德國工人的平均薪金在1939年9月到1941年6月之間增長了10.4%。德國婦女的動員並不象英國那樣有效。德國人的傳統觀念一直認為婦女的工作崗位就是廚房和縫紉間。英國的婦女勞動力在開戰後增加了18%,大量婦女補充到軍工生產、後勤、交通、農業等部門中。同一時期,德國的婦女勞動力數量卻在一直下降。1941年之前,德國兵工廠的人數只增加了11%。兵工廠的大生產直到阿爾伯特·施佩爾掌管這方面個工作時方才開始。

當戰爭拖延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得多時,德國建立了一種能夠充分滿足戰爭需要的體制。此時也是經濟動員的第二個階段。希特勒不得不承認,閃電戰沒能打倒蘇聯巨人。到1942年年初,他對速戰速決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因此有必要重新擬定戰略計劃。德國國內、被佔領地區以及德國衛星國的戰爭經濟發展方向,隨著兩個人的職務任命而有所變化。一個是施佩爾就任武器和軍事工業部部長;另外一個是弗里茨·沙克爾在1942年春擔任勞工部長。施佩爾傾向於搞集權,但是為了提高生產力,他也同意工廠加強管理方面的自治。在擬定計劃方面,新的方法取代了1942年以前那些老的程序,因為這些老方法已經因為各式各樣的權力斗爭、爭權奪利和隨意修改而變得不實用了。施佩爾搞集權的方法一開始就遭到戈林和德國國防軍內部某些部門的反對。尤其可怕的是來自戈林的怨恨和嫉妒。施佩爾曾經自嘲為「在德國空軍司令官監督下、根據『四年計劃』掌管軍工生產的總負責人」。由於施佩爾的任命,戈林的「四年計劃」宣告結束。但是這個名詞在德國投降之前一直使用著。

1942年,德國最高統帥部下屬的防禦和軍械部門並入德國武器和軍事工業部。德國海軍下屬的類似部門也走上了同樣的道路。到1944年,施佩爾還設法控制了德國空軍屬下的武器軍械部門。這樣他便可以對中央計劃委員會和軍隊的計劃部門進行壓制了。後兩者曾經負責做出全部的重要決定。這樣,施佩爾就完成了國家經濟的總動員計劃。他現在掌管了除負責徵召勞動力方面以外的全部軍工企業管理部門和行政部門。「四年計劃」指導生產的權力現在都歸了施佩爾。這些權力包括:現有生產計劃的制訂權和執行權;更改計劃的最後決定權;設置新的生產部門;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分配……。即使海軍和空軍設法保留了對一些船廠和飛機廠的控制,施佩爾還是能通過給予或拒付原材料的方法來控制他們。

這種集中控制的第二個特點是,鼓勵私人企業的發展。通過建立工業自我管理機構以及在各工業部門內部設置有權威的委託代理機構和聯營機構,德國第一次能夠使大規模生產體系標准化,並從中得到好處。無論是位於埃森的規模巨大的克虜伯兵工廠還是西里西亞地區只有十多個人的家族小工廠,都可以按照統一的標准生產同樣規格的槍管、子彈、齒輪和其他產品。這種新的控制體系對於經濟和生產是有巨大好處的。1940年到1944年,平均的武器產量增加了兩倍。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間消費品的產量只有少許降低。與外國觀察家的期望正好相反,積極備戰的德國工業總產量在整個戰爭期間均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即使1945年最初的那幾個月也是如此。

1942年後,唯一不受施佩爾部長管轄的一個部門就是就業總委員會。1942年3月27日頒布的一個命令規定,沙克爾對就業大軍負有監督和統制之責。在此以前,根據四年計劃的規定,這一職責由幾個部門分別負責。

沙克爾特別注意按照武器和軍事生產部的需求徵集和分配勞動力。這種體系在後來的戰爭歲月中又有所擴大。這位掌管勞工的頭頭獲得了迄那時為止勞工方面最大的權力。為了增加勞工的數量,他個人有權力頒布法令、採取必要的措施,以及制訂他認為需要的政策,而置勞工部於不顧。因為各地方長官的支持,沙克爾的權力得到了鞏固。1942年4月6日,他頒布法令宣布這些地方長官是他的代理人。沙克爾是制訂勞工政策的最高官員,而他最關心的是從國外徵集勞動力。其次是對德國的工人進行等級評定。最優秀的熟練工人可以得到最優厚的供給和豐厚的獎金。沙克爾的工作卓有成效,僅1942年一年,德國的勞工數量就增加了130萬。

增加的勞工中,最主要的來源是徵集外國勞工。沙克爾和法奸皮埃爾·賴伐爾規定,法國每提供5個志願勞工,就可以換取釋放一個法國戰俘。法國的警察在電影院和咖啡館里兜捕青壯年勞動力,把他們帶到警察局,然後運往德國——很多人利用回法國休假的機會逃往英國和西班牙,或者在國內參加了地下軍。法國一共輸送了60萬名勞工。在荷蘭和比利時則主要是依靠通敵分子們的欺騙宣傳,以及蕭條和失業的威力,送去了35萬人。墨索里尼與希特勒簽定了相關協議,許多義大利勞工在簽定合同後被送往德國,主要是建築工人,在托特的「大西洋牆」築壘系統中工作。如果說這種徵集在西歐主要是通過自願登記和被占國政府的配合,那麼在東歐和中歐,就完全是赤裸裸的奴隸掠奪了。這些外國勞工工作條件惡劣,營養不良,工資很少,又受到歧視和虐待,待遇僅僅比集中營那些奴隸勞工要好一點而已。因為這種野蠻罪惡的勞工政策,沙克爾在戰後的紐倫堡審判中被判處死刑,丟了性命。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德國勞工政策的兩種重要趨勢。第一個是用強行徵集外國勞動力的做法,至少在數量上彌補了德國男性勞動力的不足;第二個是,由於思想意識上的障礙,增加女性勞工數量的做法失敗了。但是不管怎麼說,1944年德國產業工人的數量與1939年大體持平,生產效率卻提高了。軍火工業的某些部門在1944年之前,曾經出現過生產激增的情況。類似的還有化學工業部門(產量增加了30%)、內燃機生產和燃油工業部門(增加了85%),電力工業部門(發電量增加了26%)。而且德國人民的吃食也是在戰爭進入了第五個年頭後才逐漸變壞。1943年以前,德國國內對所有消費品實行嚴格的配給,再加上被佔領國家源源不斷的貢款,以及衛星國的進貢,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對其他歐洲國家還是比較高的(前文所說「德國國內消費品短缺和民眾生活水平低下的狀況,直到戰爭結束都未能徹底解決」,是同美國、加拿大、瑞士、瑞典等國家,以及一戰前的德國本身比較而言的)。

註:義大利為1943年9月後數據,其他國家包括挪威、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斯洛伐克、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軸心國不需繳納佔領費,但是需要繳納其他貢款,並且經常被德國勒索提供「貸款」。

(弗里茨·費德勞,《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經費的籌措》,1962年蒂賓根版)

各個被佔領國家和衛星國在向德國提供原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1943年德國使用的原料中,55%到100%的鐵礦石、硫、硅、氮都來自被佔領國家。從1941年開始,德國有規律地用火車將在蘇聯繳獲的戰利品運回國內,以保持他們的生產速度。在德國人建立的「歐洲新秩序」下,歐洲每個國家都要為供養龐大的德國怪獸而耗盡力量。俄羅斯提供奴隸勞工和各種原料,烏克蘭提供小麥和玉米,丹麥和荷蘭提供乳酪、肉類和黃油,挪威提供電力,瑞典提供礦石,瑞士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匈牙利提供鋁礬土,羅馬尼亞提供石油和小麥,比利時提供鋼鐵和機器,法國則提供從糧食、酒類到鋼鐵、鋁、武器、引擎、汽車……無所不包的東西。當然,與戰爭無關的私人小汽車、電冰箱、真空吸塵器和鋼琴等消費物品在戰爭結束前,都不準再生產。不過這不限於德國,英國和美國也是如此。

德國政府曾經試圖減輕日益增長的戰爭費用加在人民大眾頭上的負擔。1941年,德國個人年收入一萬帝國馬克的所得稅率為13.7%,相比之下,英國人同樣的年收入(1000英鎊)需要繳納的所得稅比率為23.7%,再加上其他稅收,總的稅率達38%。德國個人年收入十萬帝國馬克的稅率為55%,而英國為85%。英國對奢侈品徵收100%的消費稅,非工資的意外收入,每1000英鎊要徵收94%的稅。在戰爭期間,英國發行了84.67億英鎊(850億帝國馬克)的公債。作為對比,德國為戰爭付出的代價為6570億帝國馬克,其中只有1847億帝國馬克是通過稅收解決的。德國政府更喜歡通過隱蔽的方式獲得財政支援。它強迫所有的公眾資本存儲中心同意,德國政府有權在緊急情況下任意處置他們的資產。這樣,德國人的養老基金、社會保險基金等大規模的公眾資本就都在政府的掌管之下了。此類暗箱操作可以給德國大眾一種穩定的假象,避免因突然增稅而帶來的心理創傷。在1944年以前,大約有1600億帝國馬克的公債(大約相當與德國的國內稅收總額)由這些公眾資本存儲中心償付。政府的剩餘赤字則由發行鈔票的方法解決。到1945年,德國國家公債已經達3400億帝國馬克。但是這種情況實際上對德國的 軍火生產和作戰沒有大的影響,因為盡管政府負債累累,還是可以通過一紙徵用令來獲得所有的物資。從所有的跡象看來,在戰爭結束時,德國的貨幣體系已經面臨崩潰的邊緣。戰後聯邦德國貨幣改革時,不得不規定限制帝國馬克兌換新德國馬克的數量(按1:1兌換,現金以40馬克、銀行存款以1000馬克為兌換上限),以免德國經濟崩潰。

最後,關於第三帝國的經濟動員情況,還有一個現象。1942—1943財政年度,德國的生產水平達到了令人吃驚的高峰,盡管戰爭在這個時期達到了最激烈的階段。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閃電戰取得了空前勝利,因此德國得以動員歐洲大部分地區的力量,在最短的時期里把這些國家的經濟潛力利用起來。德國在這個短暫的時期內,自認是一個經濟巨人。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起碼與美國和蘇聯相比,它並非什麼經濟巨人。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優勢是勢必要大顯身手的。到了1944年初,德國的資源已經耗盡,而盟國卻有美國這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資源寶庫,以及民主國家龐大的人力資源。這也是希特勒之輩一直加以蔑視和忽略的東西。

⑷ 什麼是數學整體思想中的「整體轉化法」整體轉化法在數學中有什麼作用

課程回顧

⑸ 信息化總體方案 怎麼做

第一步:環境分析
對企業所處的環境進行分析是信息化規劃必不可少的工作,它是規劃的依據。在這部分工作中,需要深入分析企業所處的國內外宏觀環境、行業環境、企業具有的優勢與劣勢、面臨的發展機遇與威脅等。其中,三點尤為重要,第一,要分析行業的發展現狀,發展特點,發展動力,發展方向,以及信息技術在行業發展中起的作用,第二要分析並掌握信息技術本身的發展現狀,發展特點,和發展方向。第三,要了解競爭對手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情況。包括具體技術,實現功能,應用范圍,實施手段,以及成果和教訓等等。
第二步,企業戰略分析
企業信息化是為企業戰略目標實現服務的。為了進行企業信息化規劃,在這部分,要明確企業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和發展需求。明確為了實現企業級的總目標,企業各個關鍵部門要做的各種工作。同時還要理解企業發展戰略在產業結構、核心競爭力、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市場、企業文化等方面的定位。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明確上述各個要素與信息技術特點之間的潛在關系,從而確定信息技術應用的驅動因素,使信息化與企業戰略實現融合。
第三步,分析與評估企業現狀
對企業的現狀分析與評估應該從兩個方面著手:企業的業務能力現狀和企業的IT能力及現狀。企業的業務能力分析是對企業業務與管理活動的特徵、企業各項業務活動的運作模式、業務活動對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的作用進行分析,揭示現狀與企業遠景之間的差距,確定關鍵問題,探討改進方法。信息化現狀分析是診斷企業信息化的當前狀況,包括基礎網路、資料庫、應用系統狀況,分析信息系統對企業未來發展的適應能力,給出信息化能力評估。
第四步,企業關鍵業務流程分析與優化
在前三步的基礎上,分析並確定那些流程中不合理、效率低、與企業戰略目標不符的流程及環節,發現能夠在現有環境中實現企業戰略目標,並使企業獲得競爭力的關鍵業務驅動力以及關鍵流程,從而根據企業戰略目標和外部環境,進一步優化流程。 信息系統的特點如果能夠和這些直接創造價值的關鍵業務流程融合,這對信息技術投資回報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也是信息化建設的成敗的一個衡量指標,在這一步中,實現信息化與企業業務上的融合。
第五步,信息化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在企業戰略分析和現狀評估的基礎上,按照優化流程的業務運作模式,制定企業適應未來發展的信息化戰略,指出信息化的需求。需求分析包括系統基礎網路平台、應用系統、信息安全、資料庫等需求。
第六步:信息化戰略的制定
根據前面五步分析的結果,制定和調整企業信息化的指導綱領,爭取企業以最適合的規模,最適合的成本,去做最適合的信息化工作。這里包括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根據本企業的戰略需求,明確企業信息化的遠景和使命,定義企業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和企業信息化在實現企業戰略過程中應起的作用。 其次是起草企業信息化基本原則。它是指為加強信息化能力而提出的基本的准則和指導性的方針。信息化基本原則猶如國家憲法,它代表著信息技術部門在管理和實施工作中要遵循的企業條例。是有效完成信息化使命的保證。 然後是制定信息化目標。它是企業在未來幾年為了實現遠景和使命而要完成的各項任務。對於所形成的每一個業務構想,明確IT對其支持的理想狀態,即IT戰略目標。
第七步:確定信息化的總體構架和標准
在企業發展戰略目標的指導下,基於業務發展需求和對信息化的需求,首先,從系統功能、信息架構和系統體系三方面對信息系統應用進行規劃,確定信息化體系結構的總體架構。同時,還需要擬定信息技術標准。這一部分涉及到對具體技術產品,技術方法,和技術流程的採用。它是對信息化總體架構的技術支持。通過選擇具有工業標准,應用最為廣泛,發展最有前景的信息技術為標准,可以使企業信息化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兼容性,擴展性,靈活性,協調性,和一致性。從而提供安全,先進,有競爭力的服務,並且降低開發成本和時間。
第八步:信息化項目分解
分析整個信息化過程中的資源投入和工作重點中存在的問題,確定彌補差距所需要的行動,將整個信息化過程分解成為相互關聯,互相支撐的若乾子項目,定義每一個項目的范圍、業務前提、收益、優先次序、以及預計的時間、成本和資源;並對項目進行分派和管理,選擇每一項目的實施部門或小組,確定對每一項目進行監控與管理的原則、過程和手段。
第九步:信息化保障分析
針對每個項目,進行保障性分析,即按重要性排列優先順序,進行准備度評分,並根據結果做出初步取捨,形成路標規劃。然後對項目進行財務分析,根據公司財力,決定取捨。

⑹ 在solidworks中如何把多個實體整體化

很多特徵都有合並實體的選項,你修改特徵,把那個選項頭上就ok了

⑺ PS里的圖像/調整里的那麼多命令,誰能幫我解釋下每項的具體作用

★.「圖像」菜單中「調整」的命令主要是對圖片色彩進行調整的,包括圖片的顏色、明暗關系和色彩飽和度等,「調整」菜單也是我們在實際操作中最為常用的一個菜單,大家只有對裡面的主要命令充分掌握,才能更好的使用photoshop。下面分別解釋下,部分為著重舉例說明:

第一部分:自動調整命令
自動調整命令包括 3 個命令,他們沒有對話框,直接選中命令即可調整圖像的對比度或色調。
1)「自動色階」命令:將紅色綠色藍色3個通道的色階分布擴展至全色階范圍。這種操作可以增加色彩對比度,但可能會引起圖像偏色。
2)「自動對比度」命令是以RGB綜合通道作為依據來擴展色階的,因此增加色彩對比度的同時不會產生偏色現象。也正因為如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顏色對比度的增加效果不如自動色階來得顯著。
3)「自動顏色」命令除了增加顏色對比度以外,還將對一部分高光和暗調區域進行亮度合並。最重要的是,它把處在128級亮度的顏色糾正為128級灰色。正因為這個對齊灰色的特點,使得它既有可能修正偏色,也有可能引起偏色。注意:「自動顏色」命令只有在 RGB 模式圖像中有效。

第二部分:簡單顏色調整
在 Photoshop 中,有些顏色調整命令不需要復雜的參數設置,也可以更改圖像顏色。例如,「去色」「反相」「閾值」命令等。
1.「去色」命令:是將彩色圖像轉換為灰色圖像,但圖像的顏色模式保持不變。
2.「閾值」命令:是將灰度或者彩色圖像轉換為高對比度的黑白圖像,其效果可用來製作漫畫或版刻畫。
3.「反相」命令:是用來反轉圖像中的顏色。在對圖像進行反相時,通道中每個像素的亮度值都會轉換為256 級顏色值刻度上相反的值。例如值為 255 時,正片圖像中的像素會被轉換為0,值為 5 的像素會被轉換為 250。提示:反相就是將圖像中的色彩轉換為反轉色,比如白色轉為黑色,紅色轉為青色,藍色轉為黃色等。效果類似於普通彩色膠卷沖印後的底片效果。
4..「色調均化」命令:是按照灰度重新分布亮度,將圖像中最亮的部分提升為白色,最暗部分降低為黑色。
5.「色調分離」命令:該命令可以指定圖像中每個通道的色調級或者亮度值的數目,然後將像素映射為最接近的匹配級別。

第三部分:明暗關系調整
對於色調灰暗、層次不分明的圖像,可使用針對色調、明暗關系的命令進行調整,增強圖像色彩層次。
1.亮度/對比度:使用「亮度/對比度」命令可以直觀地調整圖像的明暗程度,還可以通過調整圖像亮部區域與暗部區域之間的比例來調節圖像的層次感。
2.「陰影/高光」命令:能夠使照片內的陰影區域變亮或變暗,常用於校正照片內因光線過暗而形成的暗部區域,也可校正因過於接近光源而產生的發白焦點。「陰影/高光」命令不是簡單地使圖像變亮或變暗,它基於陰影或高光中的周圍像素(局部相鄰像素)增亮或變暗。正因為如此,陰影和高光都有各自的控制選項。當啟用「顯示其他選項」復選框後,對話框中的選項發生變化數量:「陰影」選項組中的「數量」參數值越大,圖像中的陰影區域越亮;「高光」選項組中的「數量」參數值越大,圖像中的高光區域越暗。
色調寬度:可用來控制陰影或者高光中色調的修改范圍。
半徑:可用來控制每個像素周圍的局部相鄰像素的大小。
顏色校正:該命令在圖像的已更改區域中微調顏色,此調整僅適用於彩色圖像。例如,通過增大陰影「數量」滑塊的設置,可以將原圖像中較暗的顏色顯示出來。這時可以使這些顏色更鮮艷,而圖像中陰影以外的顏色保持不變。
中間調對比度:該參數可調整中間調中的對比度。向左移動滑塊會降低對比度,向右移動會增加對比度。
3.「曝光度」命令:可以對圖像的暗部和亮部進行調整,常用於處理曝光不足的照片。
修剪黑色和修剪白色:這 2 個參數是指定在圖像中會將多少陰影和高光剪切到新的極端陰影和高光顏色。百分比數值越大,生成圖像的對比度越大。注意:在設置過程中不要使剪貼值太大,因為這樣做會減小陰影或者高光的細節。
存儲為默認值:在所有參數設置完成後,要想將這些參數替換該命令原來的默認參數,可以在對話框底部單擊「存儲為默認值」按鈕存儲當前設置。
技巧:如果要還原原來的默認設置,可以在按住【Shift】鍵的同時單擊【存儲為默認值】按鈕。
曝光度:該參數欄可以調整照片的高光區域,可以使照片的高光區域增強或減弱。當滑塊向左移動時,圖像逐漸變黑;當滑塊向右移動時,高光區域中的圖像越來越亮。
注意:移動「曝光度」滑塊時,在一定范圍內,對最暗區域的圖像沒有影響,只有超過這個范圍,特別是當數值為正數時,才會受其影響。
位移:「位移」參數也就是偏移量,該參數欄用於決定照片中間調的亮度。參數越大中間調越亮,反之亦然。
灰度系數校正:在默認情況下,該參數欄的數值為 1.00,數值范圍時 9.99 至 0.10。當滑塊向右移動時,圖像表現出現類似白紗的效果。
吸管工具:使用這 3 個吸管工具,可以在不設置參數情況下調整圖像明暗關系。

第四部分:矯正圖像色調
「色彩平衡」與「可選顏色」命令的作用相似,均可以對圖像的色調進行矯正。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在明暗色調中增加或者減少某種顏色;後者是在某個顏色中增加或者減少顏色含量。
1.色彩平衡:可以改變圖像顏色的構成。它是根據在校正顏色時增加基本色,降低相反色的原理設計的。例如,在圖像中增加黃色,對應的藍色就會減少;反之就會出現相反效果。打開一幅圖像,執行「圖像」|「調整」|「色彩平衡」命令,彈出「色彩平衡」對話框。更改各顏色區域的顏色值,可恢復圖像的偏色效果,如下圖所示,其中右圖是調整後的圖像顏色效果。顏色參數:當選中某一個顏色范圍後,可通過在該設置區域調整所需的顏色。
提示:當滑塊向某一顏色拖近時,是在圖像顏色中加入該顏色,所以顯示的顏色是與原來顏色綜合的混合顏色。
調整區域:這 3 個單選按鈕可以分別調整圖像陰影、中間調以及高光區域的色彩平衡。
亮度選項:啟用該選項後,可在不破壞原圖像亮度的前提下調整圖像色調。
2.可選顏色:可以校正偏色圖像,也可以改變圖像顏色。一般情況下,該命令用於調整單個顏色的色彩比重。顏色:「顏色」選項可以選擇要調整的顏色,如綠色、紅色或中性色等。
顏色參數:通過使用「青色」、「洋紅」、「黃色」、「黑色」這 4個滑塊可以針對選定的顏色調整其色彩比重。
調整方法:「可選顏色」命令是在一定范圍內增加或者減少印刷色數量,但是這個范圍可以更改,方法就是啟用該命令對話框中的「相對」或者「絕對」選項。
相對:方法是按照總量的百分比更改現有的青色、洋紅、黃色或者黑色的量。例如,從50%紅色的像素開始添加10%,則 5%將添加到紅色,結果為55%的紅色。
絕對:方法是採用絕對值調整顏色。例如,如果從 50%的黃色像素開始,然後添加 10%,黃色油墨會設置為總共60%。

第五部分:整體色調轉換
一幅圖像雖然具有多種顏色,但總體會有一種傾向,是偏藍或偏紅,是偏暖或偏冷等,這種顏色上的傾向就是一幅圖像的整體色調。在 Photoshop 中可以輕松改變圖像整體色調的命令有「照片濾鏡」、「匹配顏色」以及「變化」命令等。
1.「照片濾鏡」命令:是通過模擬相機鏡頭前濾鏡的效果來進行色顏色參數調整方法彩調整的,該命令還允許選擇預設的顏色以便向圖像應用色相調整。
2.「漸變映射」命令:是將設置好的漸變模式映射到圖像中,從而改變圖像的整體色調。執行「圖像」|「調整」|「漸變映射」命令,彈出下圖的對話框,其中【灰度映射所用的漸變】選項,默認顯示的是前景色與背景色。
在默認情況下,「漸變映射」對話框中的「灰度映射所用的漸變」選項顯示的是前景色與背景色,並且設置前景色為陰影映射,背景色為高光映射。隨著工具箱中的前景色與背景色更改,打開的對話框會隨之變化。當滑鼠指向漸變顯示條上方時,顯示「點按可編輯漸變」提示,單擊彈出「漸變編輯器」對話框,這時就可以添加或者更改顏色,生成三色或者更多顏色的圖像,如下面圖就是三色漸變映射效果。
3.「匹配顏色」命令:可以將一個圖像的顏色與另一個圖像中的色調相匹配,也可以使同一文檔不同圖層之間的色調保持一致。
異文檔匹配:匹配不同圖像中顏色的前提是必須打開2幅圖像文檔,然後選中想要更改顏色的圖像文檔,執行「圖像」|「調整」|「匹配顏色」命令,在對話框的「源」下拉列表中選擇另外一幅圖像文檔名稱,完成後直接單擊確定按鈕,目標圖像就會更改為源圖像中的色調。
使用圖像選區匹配顏色:在默認情況下,「匹配顏色」命令是採用參考圖像中的整體色調匹配目標圖像的。當參考圖像中存在選區時,「匹配顏色」對話框中的「使用源選區計算顏色」選項呈可用狀態,啟用該選項後,目標圖像會更改為源圖像選區中的色調。
同文檔匹配:在沒有選區的情況下,如果目標圖像文檔中包括2個或者2個以上圖層,同樣不需要第2個圖像文件。這時只要在「圖層」列表中選擇目標圖像文件中的另外一個圖層即可。
4.「變化」:是通過顯示替代物的縮覽圖,通過單擊縮覽圖的方式,直觀地調整圖像的色彩平衡、對比度和飽和度。

第六部分:調整顏色三要素
任何一種色彩都有它特定的明度、色相和純度。而使用「色相/飽和度」與「替換顏色」命令可針對圖像顏色的三要素進行調整。
1.「色相/飽和度」命令:可以調整圖像的色彩及色彩的鮮艷程度,還可以調整圖像的明暗程度。
「色相/飽和度」命令具有 2 個功能:首先能夠根據顏色的色相和飽和度來調整圖像的顏色,可以將這種調整應用於特定范圍的顏色或者對色譜上的所有顏色產生相同的影響。其次是在保留原始圖像亮度的同時,應用新的色相與飽和度值給圖像著色。
色相:顧名思義即各類色彩的相貌稱謂,如大紅、普藍、檸檬黃等。該選項可以用來更改圖像的色相。
飽和度:該選項用於增強圖像的色彩濃度。
明度:該選項用於調整圖像的明暗程度。
著色:該選項可以將一個色相與飽和度應用到整個圖像或者選區中。啟用「著色」選項,如果前景色是黑色或者白色,則圖像會轉換成紅色色相。
如果前景色不是黑色或者白色,則會將圖像色調轉換成當前前景色的色相。這是因為啟用「著色」選項後,每個像素的明度值不改變,而飽和度值則為 25。根據前景色的不同,其色相也隨之改變。
顏色蒙版:可以專門針對某一種特定顏色進行更改,而其他顏色不變,那就是顏色蒙版。在該選項中可以對紅色、黃色、綠色、青色、藍色、洋紅 6 種顏色進行更改。
在對話框的「編輯」下拉列表中默認的是全圖顏色蒙版,選擇除全圖選項外的任意一種顏色,比如紅色。然後保持其他選項參數不變,將「飽和度」參數設置為 65,發現花朵部分的色彩濃度增強。
2.「替換顏色」:與剛介紹過的「色相/飽和度」命令中的某些功能相似,它可以先選定顏色,然後改變選定區域的色相、飽和度和亮度值。
打開一幅圖像,執行「圖像」「調整」「替換顏色」命令,彈出「替換顏色」對話框。
選取顏色:想要更改的顏色顯示,可以雙擊該色塊,打開「選擇目標顏色」對話框選擇一種顏色。
顏色容差:拖移「顏色容差」滑塊或者輸入一個值來調整蒙版的容差。此滑塊控制選區中包括哪些相關顏色的程度。
吸管工具:打開「替換顏色」對話框後,默認情況下,選取顏色顯示的是前景色,這時可以使用「吸管工具」在圖像中單擊選取要更改的顏色。還可以通過「添加到取樣」按鈕以及「從取樣中減去」按鈕調整選區的顏色范圍。
替換:該選項組用於結果顏色的顯示以及對結果顏色的色相、飽和度和明度的調。下圖就是替換後的效果圖。

第七部分:調整通道顏色
在 Photoshop 中通過顏色信息通道調整圖像色彩的命令有「色階」、「曲線」與「通道混合器」命令,他們可以用來調整圖像的整體色調,也可以對圖像中的個別顏色通道進行精確調整。
1.「色階」命令(圖像/調整/色階)
使用「色階」命令可以調整圖像的陰影、中間調和高光的關系,從而調整圖像的色調范圍或色彩平衡。通道:該選項是根據圖像模式而改變的。可以對每個顏色通道設置不同的輸入色階與輸出色階值。當圖像模式為 RGB 時,該選項中的顏色通道為 RGB、紅、綠與藍;當圖像模式為 CMYK 時,該選項中的顏色通道為 CMYK、青色、洋紅、黃色與黑色。
輸入色階:該選項可以通過拖動色階的三角滑塊進行調整,也可以直接在「輸入色階」的文本框中輸入數值。
輸出色階:該選項中的「輸出陰影」用於控制圖像最暗數值;「輸出高光」用於控制圖像最亮數值。
吸管工具:3個吸管分別用於設置圖像黑場、白場和灰場,從而調整圖像的明暗關系。
自動:單擊該按鈕,即可將亮的顏色變得更亮,暗的顏色變得更暗,提高圖像的對比度。它與執行「自動色階」命令的效果是相同的。
選項:單擊該按鈕可以更改自動調節命令中的默認參數。
2.「曲線」命令(圖像/調整/曲線):能夠對圖像整體的明暗程度進行調整。執行「圖像」「調整」「曲線」命令,彈出曲線的對話框。在該對話框中,色調范圍顯示為一條筆直的對角基線,這是因為輸入色階和輸出色階是完全相同的。
通道選項:該選項是根據圖像模式而改變的。可以對每個顏色通道設置不同的輸入色階與輸出色階值。當圖像模式為 RGB 時,該選項中的顏色通道為 RGB、紅、綠與藍;當圖像模式為 CMYK 時,該選項中的顏色通道為 CMYK、青色、洋紅、黃色與黑色。
3.「通道混合器」命令(圖像/調整/通道混合器):利用圖像內現有顏色通道的混合來修改目標顏色通道,從而實現調整圖像顏色的目的。
該對話框可以以 2 種圖像模式顯示通道選項,即 RGB 模式圖像或者 CMYK 模式圖像,他們的操作方法基本相同。這里以 RGB 圖像模式來詳細介紹該對話框中的各種選項。
預設:在該下拉列表中包括軟體自帶的幾種預設效果選項,他們可以創建不同效果的灰度圖像。
輸出通道:「輸出通道」選項可以用來選擇所需調整的顏色。
源通道:4個滑塊可以針對選定的顏色調整其色彩比重。
常數:此選項用於調整輸出通道的灰度值。負值增強黑色像素,正值增強白色像素。當參數值設置為200%時,將使輸出通道成為全黑;當參數值設置為+200%時,將使輸出通道成為全白。
單色:啟用「通道混合器」對話框中的「單色」復選框可以創建高品質的灰度圖像。需要注意的是啟用「單色」復選框,將彩色圖像轉換為灰色圖像後,要想調整其對比度,必須是在當前對話框中調整,否則就會為圖像上色。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⑻ 團隊精神整體化一什麼意思

摘要 每個職場中人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當自己受到同事的攻擊、譏諷或陷害之後,無論面對是多麼重要、多麼復雜的工作,都會提不起精神來,工作的思緒常常會為突然出現的憤怒所打斷。所以,沒有一個平和的心情,員工不可能專注本職工作的。

⑼ Photoshop中「圖像"菜單下『調整「命令下各種調整命令的使用

1、在菜單欄中點擊【圖像】選項卡中會下列選項菜單。

⑽ cad2007怎麼把拆散的圖形整體化

用BLOCK或者WBLOCK命令創建臨時塊或永久塊
也可以用PEDIT命令將各個線條整體化,但是線段之間必須相連接!
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總體化命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人影視路由器固件編譯 瀏覽:965
照片通訊錄簡訊怎麼從安卓到蘋果 瀏覽:456
邏輯開發編譯環境 瀏覽:670
ce自己編譯 瀏覽:896
javaexe進程 瀏覽:478
電腦wechat是什麼文件夾 瀏覽:956
單片機moc3041 瀏覽:786
at命令串口助手 瀏覽:749
吸血app怎麼關閉 瀏覽:35
雲伺服器地圖不見了怎麼辦 瀏覽:240
mc伺服器應該叫什麼名字 瀏覽:607
推拉門增加密封性 瀏覽:731
伺服器搬家需要什麼 瀏覽:541
普通電腦如何添加伺服器 瀏覽:401
在外包公司如何成為優秀的程序員 瀏覽:413
無伺服器如何開發 瀏覽:802
怎麼改中國移動伺服器 瀏覽:779
一年程序員發展規劃 瀏覽:986
個人發卡網彈窗源碼 瀏覽:472
返詐騙app推廣碼如何弄 瀏覽: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