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朱元璋命令李善長打造戰船

朱元璋命令李善長打造戰船

發布時間:2022-05-28 00:53:53

A. 為什麼大明建立者朱元璋要殺死為他出謀劃策多年的李善長

因為李善長為明朝的開創立下過很大的功勞,朱元璋在位時期他都能夠獨攬朝政。朱元璋擔心他的後代無法掌控李善長,於是就借胡惟庸事件把他殺了。

李善長外表善良溫柔,但對別人卻很嫉妒和苛刻。結果,他得罪了很多人。有些人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因牽連胡偉勇叛亂,被判處死刑胡偉勇是大臣,是定遠人,與李善長是同一鎮,由李善長推薦。後來,胡維勇造反,最後被殺。

B. 朱元璋怎麼打敗陳友諒的

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攻陷太平路,隨後弒主徐壽輝、稱帝建國,國號漢,之後傾全軍攻應天府。朱元璋與劉基設計,先命胡大海進攻信州,斷陳友諒後援,再命部下康茂才詐降作陳友諒的內應。

引漢軍主力進入朱元璋在應天城外龍灣設下的埋伏中,結果漢軍被朱元璋軍隊大敗,隨後朱元璋攻取太平、安慶、信州等地。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重新整理軍制。北結察罕帖木兒、密通方國珍,而與正面的陳友諒部進行會戰。同年攻克江州、南康、建昌、撫州等地。

次年,佔領龍興,改洪都府(今江西南昌)。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派部將呂珍圍攻退守安豐的小明王韓林兒及丞相劉福通,朱元璋不顧劉基反對,派軍北上解安豐之圍,結果劉福通戰死,韓林兒被朱元璋救出。

此後,韓林兒被朱元璋安置在滁州,仍然被奉為皇帝。陳友諒趁朱元璋主力軍北上,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根據地,首先圍攻洪都,但朱元璋侄朱文正堅守洪都兩個多月,待朱元璋親率二十萬部隊馳援,陳友諒大軍改往鄱陽湖與朱元璋大軍交戰,史稱「鄱陽湖之戰」。

陳友諒自恃巨艦出戰,採用炮攻,朱元璋險些負傷被擒。隨後,朱元璋利用東北風而改用火攻,致使陳友諒部大量受損。之後朱元璋利用鄱陽湖水位降低便於小舟活動,改為分兵水路圍攻陳友諒。陳友諒中箭身亡,漢軍潰敗。隨後朱元璋圍攻武昌,並盡占湖北各地。

(2)朱元璋命令李善長打造戰船擴展閱讀:

人物成就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促成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為正舉措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從來不憚給自己增加工作量。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在遺詔中他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據史書的記載,從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內,朱元璋審批閱內外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C. 李善長是如何觸動了朱元璋的原則和底線

在這里可以非常確定的說「李善長不是被冤殺的」,因為在那個皇權至上的年代,皇帝讓你死,你就得死。而且李善長也在自己作死。

根據史書記載李善長是跟隨朱元璋稱帝的開國功臣,洪武初年,李善長任中樞左丞相,光祿大夫,左丞相,並賜丹書鐵券,成為開國功臣第一人。這還不算。在洪武四年,李善長辭官回鄉,朱元璋親賜封地,並在之後提拔他的弟弟李存義和其侄子李紳為官,更是將大女兒臨安公主下嫁給他兒子李琪。一時間,李家成為僅次於皇族的第二家族。

實際在那個軍權高度至上的洪武年間,朱元璋幾乎殺光了所有手握大權的開國功臣,所以李善長得死也不能算冤死,只是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一個犧牲品罷了。

D. 李善長的哪些行為,促使朱元璋動了殺心

洪武年間,「胡惟庸案」、「藍玉案」相繼爆發,無數開國功臣遭到屠戮,就算是76歲選擇隱居的李善長也未能倖免,這是怎麼回事呢?

E.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李善長

朱元璋殺李善長是預謀已久的。因為他是採用「胡惟庸黨追問」的方式,才追出了李善長的罪,把李善長一家70多人全殺光的。朱元璋在「追問」中,找到李善長兩條罪名,藉此殺之。

1、胡惟庸想造反的時候,派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來邀請李善長一起干。但李善長根本就不同意,而且說:「爾言何為者!審爾,九族皆滅!」意思是你們這是犯法的,查到了是要滅九族的。後來胡惟庸又派人來說了幾次,李善長都沒有同意。不過《明史》補了一句:「頗心動。」

2、李善長曾「獲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績,善長匿不以聞」。就是說,李善長曾得到胡惟庸通敵蒙古的信,但他並不上報。

朱元璋殺李善長讓人不理解的地方

1、李善長當時已經退休,並不在崗位,也並沒有擁有什麼權力。

2、李善長根本就沒犯什麼錯誤。李善長被殺後第二年,連虞部郎中王國用都忍不住,公開站出來上奏為李善長叫屈。說李善長勞苦功高,根本就沒犯什麼錯誤。當時朱元璋接到這份上奏後,竟然沒有處置王國用,由此可見,他也是認同王國用觀點的。

3、李善長是皇親國戚,他和朱元璋是兒女親家,說起來也都是一家人。朱元璋怎麼就忍心對一家人動手。

4、李善長當時都已經76歲了,根本就活不了兩年了。就算他有權力在手,也翻不了什麼浪子,再過幾年他自動就死掉了,朱元璋根本就沒有殺他的必要。

F. 朱元璋起義時李善長是誰.有什麼著名史例

漢族,字百室。定遠(今屬安徽)人。少時有智計,習法家著作,推斷時事,多有所中。元至正十四年(1354),經丁德興推舉投朱元璋幕下,掌書記。勸朱元璋效法漢高祖劉邦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的做法,以成帝業,於是,被任為參謀,參預機畫,主持饋餉,倍受信用。他善於調護諸將,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朱元璋任太平興國翼大元帥,以李善長為元帥府都事,從克集慶(今江蘇南京)。朱元璋任江南行中書省平章,以其為參議,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多由他裁決。後樞密院改為大都督府,善長兼領大都督府司馬,升任行省參知政事。二十七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他嫻於辭令,明習故事,處理政務,裁決如流,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調兵轉餉無乏,恢復制錢,榷淮鹽,立茶法,開鐵冶,定魚稅,國用益饒,而民不困。吳元年(1367),論功被封為宣國公。吳改官制,尚左,故李善長由右相國改稱左相國,居百官之首。曾與劉基等裁定律令。 六公之首李善長明朝建立,兼太子少師,授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定官制、禮儀,監修《元史》,編《祖訓錄》、《大明集禮》,事無巨細,都由善長與儒臣謀議而行。洪武三年(1370),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予鐵卷,免二死,子免一死。時封公者共六人,而善長位居第一。授封制詞中將他比之蕭何,褒稱甚至。但李善長富貴極便意稍驕,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滿。四年,以疾致仕。病癒後主持修建臨濠(今安徽鳳陽)宮殿。時朱元璋徙江南富民十四萬於臨濠,又以善長管理其事。九年,與曹國公李文忠總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議軍國大事,督修圜丘。其子琪尚臨安公主,拜駙馬都尉。 胡惟庸以李善長推薦,被擢為太常寺少卿,後為丞相,兩人往來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發。二十三年,李善長以胡黨獲罪,謂其元勛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心懷兩端,大逆不道,連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一律處死。朱元璋手詔條列其罪,傳著獄辭,為《昭示奸黨三錄》布告天下。次年,虞部郎中王國用上書訴其冤,朱元璋得書,竟不加罪。關於李善長是否參與謀反,明代史家鄭曉、王世貞等人均持否定態度。 關於李善長詳細的死因,因其當時一句話。胡惟庸在朝時,曾想拉李善長下水,善長不從,胡拉李善長的弟弟勸說善長,時間久了,善長終於說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這句話後來由於李善長的下人屈打成招,說了出來,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謀反罪,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李善長既無謀反的野心也無那個必要,胡惟庸若是做了皇帝,李善長不過也是人臣第一,同現在沒區別,為什麼要花那個風險去幫胡謀反呢? 青年時期的李善長讀書不多,粗通文墨,但為人有智計,喜歡法家學說,「策事多中」,里中推為祭酒。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劉福通在潁州起義,淮河南北大震,李善長出於對元朝統治的不滿,「欲從雄,未果」②,乃避亂東山中。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方任郭子興麾下大校,用計收得橫澗山兵二萬,南下攻打滁陽(今安徽滁州)。在路上,李善長到軍門求見,朱元璋聽說他是地方上有名的人物,很禮貌地接待他,雙方談得很投機。朱元璋問四方兵起,何時才能太平?李善長說漢高祖也是平民出身的,為人氣量大,看得遠,善於用人,不亂殺人,五年功夫,便平定了天下。元朝不得人心,上下不和,已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濠州與沛相去不遠,你如能學習這位同鄉的長處,天下太平也就快了。朱元璋聽後連聲叫好,留下他做幕府的掌書記,囑咐他:如今群雄四起,天下糜爛,仗要打得好,最要緊的是要有好的參謀人員,我看群雄中管文書的和做參謀的幕僚,總要說左右將士的壞話,文武不團結,將士施展不了才能,自然非敗不可。將士垮了,主帥勢孤力單,也相繼而亡,你應該吸取這個教訓,協調諸將,不要學那些幕僚的壞樣子。從這時候起,李善長便一心一意地追隨朱元璋,隨他「下滁陽,為參謀,預機畫,主饋餉」,很受信任。隨著事業的擴大,四方將士來投效者日益增多,李善長考察他們的才能,建議提拔有功和有能力的,處分不積極的將吏,使部下能人盡其才,安心做事。武將中有以力相爭的,李善長就「委曲調護」,致使不發生矛盾。①但是李善長的鄉里觀念很重,在戰爭年代,這個缺點還不很明顯,到明皇朝建立以後,他的同鄉觀念不免有結黨之嫌,最後則成了致禍的口實。 至正十四年(1354),郭子興南下,率萬人至滁陽,因統朱元璋軍,並欲奪善長自用,李善長不願,朱元璋曰:「主帥,我父也,安得不去?」但李善長極力推託,始終未往,久之,郭子興也不再相強,而朱元璋卻對他更加信任了②。不久,郭子興病死,朱元璋代領其兵,鎮守和陽(今安徽和縣)。有一次,朱元璋親自襲擊雞籠山寨,派少量兵佐李善長留守,臨行囑曰:「敵人一旦來犯,千萬不要出擊!」當時元朝王子禿堅、樞密副使絆住馬,「民兵」元帥陳也先先後屯兵新塘、青山等處,聞和陽城虛,急來偷襲。李善長臨危知變,暗設埋伏,大敗敵軍,朱元璋聞報喜曰:「不意縫掖乃辦執戈!」③因共謀渡江,李善長說:「我兵眾糧少,舟楫不備,請稍候。」碰巧巢湖水帥俞通海、廖永安等,以水軍萬余來投,李善長大喜曰:「天贊我也!」便決定渡江,敗蠻子海牙,拔牛渚,下採石,乘勝取太平。在軍隊進城前,朱元璋叫李善長先寫好禁約:「不許擄掠,違令按軍法處置!」等太平城一下,就四處張貼,軍士們看了,「肅然無敢犯」。嚴明的軍紀使朱元璋在民眾中留下良好的影響。乃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朱元璋任元帥,以李善長為帥府都事。軍紀好,民眾都放了心,這名氣傳遍了,朱元璋軍事上的成功和鞏固便有了保障。這年,朱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以李善長為參議,時宋思顏、李夢庚、郭景祥、陶安等俱為省僚,而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多決於李善長。有一天,朱元璋問他:「你常比我為漢高祖,你是酇侯。至於徐達嗎,也比得上淮陰侯,可留侯在哪裡呢?」李善長答:「金華人宋濂博聞強記,又兼通象緯,可當此任。」朱元璋補充說:「據我所知,通象緯者莫如青田劉基。」於是便聘請兩人共謀大業。①可以這么說,以宋、劉為代表的浙東集團在朱元璋一生事業中,與淮西力量發揮著相得益彰的巨大作用。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自立為吳王,拜李善長為右相國,時猶承元制尚右。李善長明習故事,裁決如流,又擅長辭令,朱元璋有所招納,往往由他代草。幾次大的戰斗如西克江州(今江西九江)、兩平洪都(今江西南昌)、援安豐(今安徽壽縣南、安豐塘北)、討廬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下武昌,都由李善長留守,將吏帖服,居民安堵。前方戰事頻起,命將四征,百萬供給,皆由李善長轉調。又請征兩淮鹽稅,立茶法,皆根據元制而去其弊政。不久復請制錢法,開鐵冶,定漁稅,「國用益饒而民不困」①。 李善長吳元年(1367)九月,平吳,論功封李善長宣國公,改官制,尚左,以為左相國,賞賜無算。時懲元縱弛,頗用重典,法律有三條關於「連坐」的款文,李善長建議除大逆以外皆免之,朱元璋遂命他與劉基等裁定律令,頒示中外。不久,李善長又率群臣上表勸朱元璋即帝位,朱元璋稱帝後,命李善長為大禮使,定追封祖、父及冊立後妃、太子、諸王等事宜。置東宮官屬,李善長兼太子少師,授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余仍舊。不久,又上奏定六部官制,議官民喪服及朝賀東宮儀式。監修《元史》,主編《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制定朝臣大小服色俸賜、天下岳瀆神祗名號、封建藩國及功臣爵賞,存恤國初都先鋒、十大元帥、都尉、指揮、陣亡無後者之父母妻,禁淫祀。總之,明初國家草創,百廢待興,各種典章制度,事無大小,皆由李善長和劉基、宋濂及其他儒臣共同商量、斟酌制定的。 洪武三年(1370),以徐達、李文忠班師回京,大封功臣。當時,將軍們功勞大的平定了中原,小的也攻取了閩越州郡,李善長留守南京,「雍容無所見績」①,朱元璋體會到這一點,說李善長雖無汗馬勞,然與我共事的時間很長,又努力保障後勤供應,功勞很大,進封韓國公,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參軍國事,歲祿四千石,子孫世世勿絕,賜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時大將軍徐達功績赫赫,然猶位在李善長之下。 李善長外寬和而內多刻薄,進封大國,卻受爵不讓;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稍侵其權,即按其罪奏黜之。其所厚者中書都事李彬犯法,劉基鐵面無私,置之於法,李善長「惡人先告狀」,以致劉基被迫告老退職。朱元璋憑借淮西力量起家,他作了皇帝以後,淮西諸將和幕府僚屬都成了開國功臣,他們不但有汗馬功勞,也有了政治地位,在明朝初年的政治局勢下,淮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很突出的地位。特別是李善長既富且貴,驕橫專擅,憑借自己的權勢,頤指氣使,凌駕於百官之上,為非淮人集團和朱元璋所日漸不滿。張昶、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先後獲罪被殺,朱元璋只礙於李善長過去的功勞而一直隱忍不發。一天,朱元璋借與陶凱論齋戒當至誠為由,暗示李善長應趁早退職,曰:「人之一心,極艱檢點,心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則百事皆廢,所以常自檢點,凡事必求至當。今每遇齋戒,必思齊整心志,對越神明。」李善長聽後叩頭稱善②。洪武四年(1371)正月,李善長以疾致仕,賜臨濠地若干頃,置守冢一百五十戶,給佃戶一千五百家,儀仗士二十家,與魏國公徐達等。洪武五年病癒後,命他督建臨濠宮殿,凡數年。洪武七年,朱元璋推恩提拔他弟弟李存義為太僕丞,存義的兩個兒子李伸、李佑擔任府州官員。洪武九年,又把長女臨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拜為駙馬都尉。光寵赫奕,時人艷羨。婚後一月,御史大夫汪廣洋、陳寧上疏言:「善長狎寵自恣,陛下病不視朝將近十天,也不來問候。駙馬都尉李祺六日不上朝,宣至殿前又不謝罪,大不敬,請付有司議處。」於是坐削李善長歲祿一千八百石,幾及其半。李善長「自是意忽忽不自得」①。 洪武十三年(1380),左丞相胡惟庸獲誅。胡惟庸是善長同鄉,初為寧國知縣,時善長當政,惟庸以黃金二百兩賄賂之,便得以入京任太常少卿②。累遷中書參政,又以兄女嫁李佑,因相互往來。惟庸任相後,「與善長深相結」③,「貪賄弄權,無所畏忌」。朱元璋為防止大權旁落,遂以「擅權枉法」之罪殺了胡惟庸④,及其同黨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⑤群臣請並誅李善長,朱元璋以彼為初起時心腹股肱,置不問。李善長以年老養疾奏,許之。 自胡惟庸被殺後,胡案成為朱元璋進行政治斗爭的武器。特別是隨著自己年事的增高,懿文太子又柔仁,便決心消除「棘杖上的刺條」,使下一代保持一個安定的政治環境⑥。凡是心懷怨望的、行動跋扈的、對皇家統治有危害性的文武官員、大族豪強,都陸續被羅織為「胡黨」罪犯,處死抄家。胡惟庸的罪狀也隨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發展而發展,隨時擴大。最初增加的罪狀是 「通倭」,接著又是「私通蒙古」。日本和蒙古是當時明朝兩大敵人,通敵當然是謀反了。史載:「時四方仇怨相告訐,凡指為胡黨,卒相收坐重獄。」①洪武十八年(1385),有人告李存義父子實胡惟庸之餘黨,詔免死,發放崇明。李善長知道個中緣由,也不去道歉,朱元璋銜之。 洪武二十三年(1390),時李善長已七十七歲,「耄不檢下」,然仍欲增隆其第宅,從信國公湯和那裡借衛卒三百人,湯和密以聞。四月,有京民坐罪應徙邊者,李善長又數次請托,免其所親丁斌等。於是朱元璋勃然大怒,先嚴刑逼供丁斌,查出丁斌原在胡惟庸家辦過事,知道李存義等和胡惟庸相互勾結的情況,接著下令把李存義父子逮到京師審問,結果詞連李善長,雲:「惟庸有反謀,使存義陰說善長。善長驚詫曰:『爾言何為者,審爾,九族皆滅。』已,又使善長故人楊文裕說之雲:『事成當以淮西地封為王。』善長驚不許,然頗心動。惟庸乃自往說善長,猶不許。居久之,惟庸復遺存義進說,善長嘆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②「又旬日,惟庸謁善長,延之東西向座,屏左右款語良久,人不得聞,但遙見頷首而已。」③這時,御史們也紛紛上疏劾李善長:洪武二十一年(1388),將軍出塞,至捕魚兒海,擄獲元宗室大臣及寶璽、圖書、金銀印章無數,元宗室大臣中有胡惟庸暗通沙漠的使者封績,而李善長卻匿不以聞。④有的更說私書中有李善長的親筆信。⑤這時,李善長家僕盧仲歉等亦上告他與胡惟庸「通賂遺,交私語」①。獄詞鍛煉完畢,朱元璋謂:「善長元勛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恰好天象顯示有災變,佔得應在大臣,遂並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誅之。② 李善長子祺,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第二年,御史解縉、虞部郎中王國用上書為李善長稱冤。朱元璋得書,竟未怪之於罪。

G. 李善長都已經賦閑在家了,為何朱元璋還是沒有放過他

李善長之所以未能倖免於難是因為他與犯下謀反重罪的胡惟庸往來甚密,再加上當時有人占卜得出朝廷會因大臣發生災禍,故而朱元璋才會將他殺掉。李善長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一,他曾在朱元璋領軍攻打滁州之際親自前去拜見。而朱元璋亦是早就聽聞李善長的賢德之名,故而便將他留在了軍中。這之後李善長便跟隨朱元璋四處征戰,期間立下諸多功勞。

除此之外,李善長與同朝為官的胡惟庸交情頗深,他們二人除了是同僚之外,同時還是親家。後來胡惟庸因謀反被處死,而李善長卻未受到牽連,就連被舉報為是胡惟庸黨羽的李善長弟弟最後也只是被發配至崇明。但是李善長卻並不因此對朱元璋心存感激,故而引得朱元璋越發不喜於他。後來他的弟弟還供出李善長其實早知胡惟庸謀反一事,但是他卻選擇匿而不報。與此同時,又有人傳出會有一場因朝中大臣而起的星變災禍。最後在這兩件事情的共同影響下,朱元璋下令將賦閑在家的李善長處死,並株連其家人。

H. 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為大明朝做了哪些事

李善長(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遠人,大明開國功臣。在元朝末年天下逐鹿中,李善跟隨朱元璋,以其才智獲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李善長的功績

元朝末年,統治者昏庸腐朽,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至正十一年,韓山童、劉福通首舉義旗, 拉開了元末紅巾軍大起義的序幕。當各地起義風起雲涌之 時,李善長為避亂而隱於滁州東山之下,他時刻關注天下形 勢,以期投靠明主。

朱元璋率領的軍隊是眾多起義軍中的一支。與其它義軍相比,這支軍隊作戰勇猛、軍紀嚴明、深受百姓擁護。朱元璋告誡諸將:「克城以武,戡亂以任」,每攻下一座城池,他都嚴禁將士劫掠財物燒毀房屋。除了嚴明軍紀外,他以「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為口號,採取籠絡地主階級的措施,爭取漢人的支持。他廣招賢能之士,以禮相待、委以重任。李善長於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打滁州時來投,被命為掌書記。

朱元璋向李善長詢問平定天下的計策時,李善長答道:「秦亂,漢高祖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 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 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長的這番話為朱元璋實現霸業指明了方向。朱元璋從此視李善長為左膀右臂,對其委以重任,讓其參與決策制定。

李善長對朱元璋的輔佐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調和諸將、嚴明軍紀。

朱元璋曾對李善長說:「方今群雄並爭,非有智者不可與謀議。吾觀群雄中持案牘及謀事者,多毀左右將士,將士弗得效其能,以至於敗。其羽翼既去, 主者安得獨存,故亦相繼而亡。汝宜鑒其失,務協調將以成功,毋效彼所為也!」李善長深以為然。對於歸降的將士,李善長能夠辨別賢愚,調和諸將,使將士消除疑慮,安心跟隨朱元璋。李善長還嚴於整頓軍紀,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四處張貼禁令,以此禁止將士侵擾百姓。

2、留守後方、供應軍需。

朱元璋得以掃除強敵登上帝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戰,都讓李善長留守後方,由他統籌全局,轉運糧草,供應前方軍需。同時,李善長還加強後方軍事防務,發展後方經濟,保證後方秩序穩定、減輕人民負擔。在李善長的管理下,朱元璋的後方百姓安居樂業、將士和睦,「前後自將征討,皆命居守,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轉調兵餉無乏」。李善長在後方的管理,為朱元璋在前線作戰爭取最後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

3、發展經濟、革除積弊。

李善長注重發展經濟,減輕人民經濟負擔,以此來緩解階級矛盾。他整頓鹽法、錢法、茶法、鐵冶及魚稅等稅收,革除積弊,發展經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他還積極推廣實踐朱元璋的屯田墾荒思想,在各地實行屯田制度,發展水利事業,使許多荒地變為良田,起到了「國用益饒,而民不困」的積極作用。

在建立新王朝的共同奮斗中,朱元璋和李善長維系在一起,建立了一種君對臣信任、臣對主 忠心的關系模式。李善長使朱元璋的部下和睦,軍需供應充足,為朱元璋取得前線作戰的勝利提供了保證。所以,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李善長功不可沒。

二、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信任

1368 年,朱元璋登基稱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封李善長為左相國,讓他改革元朝舊制,制定新的禮制,作《郊社宗廟儀》,並重新改定官制,明確各部責任,使新建立的國家機器得以正常有序運轉。李善長還負責監修國史,在他的主持下,明朝很快修成《元史》一書。李善長定禮制、改官制、修史書,為明朝初年各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六公、二十八侯,李善長居六公之首。朱元璋評價說:「善長雖 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升李善長為太師中書左丞相,受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還被賜予丹書鐵卷。

洪武四年,李善長「以疾致仕」,回安徽鳳陽老家休養。恰好朱元璋准備在鳳陽興建中都城,決定將這個工程交由賦閑在家的李善長負責。李善長受命後,凡事親力親為,使得營建工作迅速展開。李善長的表現,讓朱元璋很是滿意。李善長還對遷徙到鳳陽地區的十四萬江南民戶負責安置,監督其墾種。幾年之後,這 一地區出現了桑榆相望、糧倉充實的景象。朱元璋不僅親賜物品給李善長,還提升其弟李存義為太僕寺丞,兩年後又將大公主嫁於其子李祺,結成了兒女親家。至此,李善長的榮耀和光彩達到了頂點。

李善長榮寵至極,自然會招來其他臣子的嫉妒和排擠。洪武二年,楊憲與李善長發生了奪相矛盾。楊憲串通自己的好友高見賢等人向朱元璋進讒言,表示李善長沒有為相的才能,並彈劾李善長排擠大臣,放肆為奸等事,朱元璋聽後不為所動。之後,李善長揭發楊憲誣陷中書省汪廣洋等不法事。最終結果是楊憲治罪被殺。由此可見,洪武初年的李善長深得朱元璋的寵信,朱元璋對他比非常寬容。

三、朱元璋對李善長的誅殺

明初百廢待興,不僅需要恢復生產、發展經濟,還要完成國家統一事業,掃盪蒙元殘余勢力。因此,在洪武十三年以前,朱元璋十分倚重功臣。但是在經過明朝初年的努力後,洪武中期社會逐漸繁榮,政治也比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從這時起,朱元璋對李善長等功臣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由最初的信任逐漸轉向了猜忌,最後轉變為一場大規模的屠戮。

從客觀上說,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功臣貴極而驕,越禮違規、胡作非為,失去了為官應有的謹慎。李善長以其智謀,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和倚重。但李善長有心計卻沒有遠見,在得寵的同時逐漸失去了為官的謹 慎。李善長表面不與人爭,但如果有人侵犯他的權利,他便會想方設法實施報復。與朱元璋成兒女 親家後,李善長更加有恃無恐,以至曾被朱元璋削減俸祿,以示警告。

李善長在致仕之後,仍參與朝政事務,在中央和地方擁有很大的勢力,是淮西功臣集團的核心領導。這個集團多是貧苦農民出身,明朝建立後,搖身一變成為了新的封建地主階級,他們日益驕奢、專橫跋扈,逐漸沉溺爭權奪勢之中。甚至他們的仆從和家人也無視法度,倚仗權勢欺壓百姓、橫行鄉里,儼然成為一霸。淮西功臣逐漸退變為挖封建統治牆角的破壞力量,這是朱元璋不能忍受的。

從主觀上說,朱元璋為了維護朱家天下長治久安,對功臣的疑忌心也逐日加重。為了鞏固朱 家天下,朱元璋必須強化皇權,消除來自各方面的威脅,而淮西功臣集團正是他最大的威脅。朱元璋對功臣提防之心的加重,是功臣悲劇命運的開始。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生性文弱,朱元璋一直擔心自己死後,朱標無法駕馭這些文臣武將,所以, 他要先替兒子「拔釘子」,來解除身後之患。這種「居安思危」的意識,使朱元璋逐漸疏遠功臣,猜忌心理日益加重,功臣的才智、名望,在他眼裡都變成了一種潛在的威脅,這必然導致他對李善長等功臣的態度由信任轉向疏遠,最後不惜大開殺戒。

洪武十三年,宰相胡惟庸因為謀反和通倭被殺。胡惟庸是李善長的親信,又與他有親戚關系,朱元璋便想藉此案來打壓李善長。終於在十年之後,借胡惟庸曾勸過李善長一同謀反之事,作為誅殺李善長的借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被賜死,全家七十餘口被殺,僅一個當了駙馬的兒子留住了性命。朱元璋還將李善長的罪行作《昭示奸黨錄》,公布天下。

四、李善長之死分析

追溯李善長的人生軌跡,從開國功臣到走上人生末 路,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一是李善長心胸狹隘,不能容人;二是李善長結黨營私,為朱元璋所不容。

1、據《明史》載,李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忮刻」為嫉妒刻薄之義,是心胸自私狹隘的同義語。如他的親信、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污被治罪,時任御史中丞的劉基負責調查此事。李善長竟置國家法度於不顧,從一己私利出發,多次為李彬開脫罪責,為劉基的調查設置障礙。無奈之下,劉基只得奏准朱元璋,由朱元璋下令將李彬處死。為此,李善長常耿耿於懷,常暗中加害劉基,逼得劉基只好回家避禍。

李善長的心胸狹隘還表現在他素有居功自傲與貪贓納賄的毛病。 《明史》載,大明立國後,「(太祖)浸厭善長,故有易相之議」,從中看出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不滿,也透露出朱元璋對李善長身居丞相位心存疑忌。就丞相人選問題,朱元璋曾問計於劉基。劉基既肯定了李善長的優點,也直言不諱地指出了他的性格缺陷,即「志大量小,後事難料」,事實果如劉基所言。

《明史》還記載李善長「貴富極,意稍驕,有心計而無遠識」,這都說明了他 的自私狹隘。這使得他對別人容易產生刻薄忌恨之心,容不下別人,從而樹敵過多。這都為李善長日後走上末路植下了禍根,成為他與朱元璋矛盾加劇的誘因。

2、結黨營私,為朱元璋所不容。李善長隨著地位的不斷上升,他利用手中的權力串通淮西籍人員,與他們拉 幫結派,成為淮西集團的核心人物。李善長為培植淮西集團勢力不遺餘力,在執政方面處處以集團利益為出發點與歸宿。淮西集團成員在瘋狂追求財富的同時,排斥異己, 對淮西籍以外的人員極力打擊。淮西集團勢力瘋狂滋長,觸犯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經,必為他所不能容忍。

胡惟庸案東窗事發後,朱元璋深刻認識到,淮西集團勢力的過度膨脹不僅加劇了當時國內的階級矛盾,而且已日益威脅到皇權的穩固,有導致自己大權旁落的危險。鑒於當時形勢的嚴峻性,朱元璋自然千方百計地遏制這一勢力做強做大,「胡藍之獄」便拉開了帷幕。朱元璋本人雖發跡於淮西集團,但一旦大權在握,這個羽翼豐滿的政治集團即刻成為他背部的芒刺,必欲除之而後快。更朱元璋雖口頭上說李善長功勞堪比漢代蕭何,但背地裡對李善長防範有加。胡惟庸案正好成了朱元璋日後清洗以李善長為核心的淮西集團的一個重要借口。

李善長傾盡一生之力輔佐朱元璋,在達到人生榮譽的頂峰後,迎來的卻是全家人被殺戮的悲劇命運。在中國封建社會,皇權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而高度中央集權專制統治之下,皇帝主宰一切,操縱著生殺予奪之權。在打天下時,朱元璋能禮遇重用臣子;得天下後,為了維護朱家天下長治久安,他要把任何威脅都扼殺在搖籃之中。「胡案」、「藍案」、空印案、郭桓案,前後被殺者達十幾萬人。大量功臣良將的被殺,使朝中無良將可 調,無謀臣可議。「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能夠順利奪取皇位,與朱元璋大殺功臣有著一定的關系。

古代君主為了維護「家天下」統治,會掃除一切威脅皇權的因素;臣子為了擴大政治、經濟權利,必然會有損於封建政權統治。朱元璋與李善長關系的變化,就是一個歷史的縮影。

閱讀全文

與朱元璋命令李善長打造戰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劍網三伺服器是怎麼運營 瀏覽:689
快手app快遞在哪裡查 瀏覽:473
開發聊天機器人python 瀏覽:854
程序員入職後無法工作 瀏覽:951
買海鮮用什麼app好 瀏覽:922
看劇用什麼app好 瀏覽:905
sql命令update 瀏覽:25
生意不忙怎麼解壓 瀏覽:500
歡太健康app在哪裡下載 瀏覽:488
androidtools使用教程 瀏覽:971
十天突破雅思口語pdf劍9 瀏覽:295
李誕笑場pdf 瀏覽:265
自用紙巾做解壓筆 瀏覽:129
銀行流水解壓碼是多少 瀏覽:895
百度哪個app好用 瀏覽:316
115廣告聯盟源碼 瀏覽:495
聯通app簽到源碼 瀏覽:680
怎麼連接另一個伺服器的資料庫 瀏覽:742
貓盤洗白命令 瀏覽:844
168api源碼 瀏覽: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