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赤峰指揮部命令

赤峰指揮部命令

發布時間:2022-05-29 14:38:28

❶ 沙河鄉張家村小嶺滑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方案

盧氏縣國土資源局 沙河鄉人民政府

(2013年6月18日)

為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根據工作要求,經鄉政府研究決定,在沙河鄉張家村小嶺舉行一次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通過這次演練,可保證在發生突發地質災害的情況下,各部門能夠迅速、高效、有序的安全撤離危險區群眾,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避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一、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

本次演練的任務是:沙河鄉張家村小嶺組遭受連續降雨、強降雨等因素的誘發,滑坡有可能產生速滑趨勢的緊急情況下,及時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鄉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組織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用最短的時間組織滑坡危險區內的24戶63名群眾快速有序安全撤離,盡快採取防災減災有效措施。

二、應急演練的原則

演練工作遵照:

1.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3.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4.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

三、應急預案演練背景

沙河鄉張家村柏樹坡組滑坡在2009年10月遭遇連陰雨後曾發生滑動,造成房屋等財產損壞,由於撤離群眾及時,未發生人員傷亡。目前該滑坡坡體長度200,寬300米,直接威脅著在滑坡體上居住的村民24戶63人生命財產的安全。滑坡體目前處於初期蠕滑階段,遇連續降雨(大雨、暴雨)等因素的作用,滑坡損失可能產生突然滑動,滑坡穩定性極差,有速滑的趨勢。

該滑坡隱患點編制有《應急預案》,受威脅群眾持有「防災避險明白卡」。

四、演練時間

2013年6月18日9:00。

五、應急預案演練的實施步驟

(一)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

1.召開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會議

會議由鄉人民政府召集,鄉政府工作人員、國土所、相關部門人員、張家村委會幹部及村民小組長等參加(會議時間定5月28日8:30在鄉政府會議室召開)。

會議內容:

(1)鄉人民政府領導講話,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2.演練工作人員分工

(1)鄉人民政府領導講話,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3.演練工作人員分工

(1)指揮長:陳東旺

主要職責:全面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決定啟動應急預案;指揮應急搶險工作。

(2)副指揮長:王向東 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董靖峰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副鄉長,馮賀 黨委委員、副鄉長,常海濤 副鄉長,劉軍良 副主任科員。

主要職責:傳達聯絡各部門工作;協助總指揮做好各項後勤會務及有關演練物資准備等相關事宜;組織應急搶險救災工作;協調各部門工作;負責調查、監測及工作的策劃。

(3)六個應急工作組演練職責:

綜合聯絡組:由王向東任組長,成員由鄉政府辦公室及鄉防汛指揮部辦公室組成。任務為:組織制定應急處理和搶險救災方案,包括指揮部審定後送應急搶險小組組織實施;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指揮部負責人報告;掌握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度,及時預測災情發展變化趨勢,並研究對策;負責聯絡應急搶險轉移組、交通治安管理組、災情調查監測組、醫療衛生組、後勤物資保障組、災後重建組工作。

治安管理組:由董靖峰任組長,成員由鄉政府及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交通治安管理隊伍;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負責災區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對地質災害區現場實施戒嚴封鎖;組織災區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受災區內無關人員,協助應急搶險組轉移災區人員及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應急搶險轉移組:由馮賀任組長,成員由鄉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織人員赴災區現場搶險救災,負責組織、指導遇險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負責統一調集、指揮現場救災工作的安全措施,搶救遇險人員和轉移災害現場的國家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災險情調查監測組:由常海濤任組長,成員由鄉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組織專家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印發因素、影響范圍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確定地質災害登記;設立專業監測網點,對災害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對提供再次發生地質災害提出能夠阻止或延緩再次發生災害的措施;提供災害發生地詳細准確的氣象預報;提出人員財產的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的意見;完成縣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醫療衛生組:由劉軍良組長,成員由鄉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調集現場醫療機構救治隊伍;負責聯系、制定、安排救治醫院,組織指揮現場受傷人員接受緊急救治和轉送醫院救治,減少人員傷亡;負責調集、安排醫療器材和救護車工作;負責向上級醫療機構求援;認真搞好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確保在災情發生後不發生各類傳染性疫病。

後勤物資保障組:由董靖峰組長,成員由鄉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負責搶險救災經費及時足額到位;負責災民的臨時安置工作;負責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災民提供為此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確保搶險救災指揮通訊聯絡的有限暢通。

(二)應急預案演練工作準備

(1)綜合聯絡組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

(2)治安管理組應熟悉沙河鄉張家村柏樹坡組的災害危險性及危險區內的相關情況,制定交通管制及災區安全保衛的措施,解決有關問題,准備封鎖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進入危險區的警示標志。

(3)災情調查監測組應熟悉沙河鄉張家村小嶺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設立監測標志和監測記錄。

(4)應急搶險轉移組、後勤保障組應熟悉沙河鄉張家村小嶺組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悉記群眾撤離避讓路線、災民安置地點及衛生搶救所的臨時設置地點的有關情況,做好搶險救災及物資儲備調運及有關設備裝備與調運工作。

(5)醫療衛生組熟悉災民臨時安置地的有關情況,准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醫療器械等,確保搶險救災或演練應急之用。

(6)鄉政府組織應急搶險小分隊,小分隊由鄉基層民兵組成,人員50人左右,統一著裝,培訓演練。

(7)做好撤離群眾的引導工作,確保演練順利完成。

(三)應急預案演練工作

應急演練

5月28日8:00—8:30鄉政府會議室召開演練工作協調預備會議。

(1)鄉政府領導講話。

(2)應急演練工作的安排;布置演練工作(時間進度安排);車輛安排。

(3)演練工作程序安排。

上午9:00全體演練單位及張家村委會待命。

9:10時,接沙河鄉張家村報告:「因昨天連續大雨,沙河鄉張家村小嶺出現嚴重險情,監測資料表明滑坡後緣裂縫向兩側不斷延伸,寬度已增大40厘米左右,滑坡有明顯下滑趨勢,要求國土資源所盡快派人調查處理。」

9:15,國土所:向鄉人民政府匯報;向國土資源局報告;國土資源局派出應急小分隊立即開赴現場開展調查,進行險情評估及應急處理。

9:25:國土局領導接應急小分隊報告:沙河鄉張家村小嶺組滑坡活動性增強,後院裂縫長度達到300米,寬度已增大到0.4米,且裂縫之間出現多處落水洞,直徑最大達0.8米,裂縫兩次發生明顯垂直位移,前緣局部已滲出渾水,據測定裂縫以3厘米/小時快速發展,滑坡處於臨滑狀態。建議盡快報告鄉政府,啟動鄉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9:30:國土資源所所長向鄉人民政府報告情況,建議啟動鄉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鄉人民政府向縣政府匯報,經縣同意,「啟動鄉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鄉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指揮部」,通知「鄉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指揮部」的各成員單位立即趕赴張家村小嶺組集中待命。

10:00,指揮部設在沙河鄉張家村委會,沙河鄉張家小嶺組為集合地點,各組長向指揮部報道,原地待命。

10:10:國土資源所所長向指揮部介紹該滑坡地質災害有關情況,匯報災情態勢,發展趨勢,提出對策及建議。

10:20:指揮部:下達命令

命令:治安管理組,在村口封鎖進入危險區的公路、村東進入滑坡危險區的街道;同時設置警戒,除搶險既阻礙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進入該危險區域,對災區實施治安巡邏,保障災區安全。

應急搶險轉移組:鳴鑼通知危險區域的村民按原定路線有序安全轉移。應急搶險組要組織50人的民兵預備役人員火速趕往災區,按照原定的編制目標任務快速趕到災區實施搶救,迅速組織災區人員和物資快速有序安全撤離到各安置點。

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跟蹤監測災情,有情況迅速報告。

醫療衛生組:組織鄉衛生醫療搶救隊伍進入災區,進行傷、病員的搶救及轉移工作。

後勤物資保障組:負責轉移到各臨時安置點的災民安置工作,解決好災民的吃、住等問題,確保救災搶險指揮的通訊與聯絡的暢通。

10:30:撤離開始。

10:50:撤離完畢。

11:00:應急搶險組報告:全線撤離完畢。已設好警界、切斷電源水源。

治安管理組報告:通往危險區的公路、道路已封鎖,警戒工作有條不紊進行。

後勤物資保障組報告:撤離群眾基本安置妥當。

醫療衛生組報告:撤離過程中只有三人因摔跤受輕傷,已得到緊急處理,臨時醫療點已建立,工作正常開展。

災情調查監測組報告:據監測組監測,滑坡區已穩定,降雨也已停止,建議召開指揮部會議,研究解除封鎖警界事宜。

11:10:指揮部召開會議,下達命令:解除公路、道路封鎖、警界。由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監測,有情況及時報告;災後重建組負責對危房進行鑒定,提出災民回遷和重建方案,報政府批准實施。

11:15:到各災民轉移臨時安置點看望災民撤離安置情況。

11:40:演練工作講評會。

12:00:宣布演練結束。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❷ 阜蒙縣阜新鎮同乃村鐵礦泥(渣)石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搶險預案演練方案

阜蒙縣國土資源局

(2011年6月20日)

一、應急預案演練的目的

在遼寧省阜蒙縣阜新鎮同乃村鐵礦礦區域內即將發生泥(渣)石流的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安全、有序地撤離險區群眾,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避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通過演練,進一步提高縣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和處置突發性地質災害能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一旦臨災能迅速有序安全撤離避讓,最大限度地減輕泥(渣)石流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二、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阜蒙縣阜新鎮同乃村鐵礦礦區歷史采礦遺留的廢石堆遭受連續降雨、強降雨等因素的誘發,泥(渣)石流有可能產生的緊急情況下,及時啟動《阜蒙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阜蒙縣國土資源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阜蒙縣人民政府和阜蒙縣國土資源局的統一領導下,組織指揮相關部門各負其責,用最短的時間組織泥(渣)石流危險區內同乃村西南角居民10戶、30餘名群眾快速有序安全撤離,盡快採取防災減災有效措施。

三、應急預案演練的原則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工作遵:照

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

四、應急預案演練背景和災情設置

(一)基本背景

阜蒙縣阜新鎮同乃村鐵礦泥石流區位於阜新鎮同乃村一帶。根據遼寧工程勘察設計院環境2011年提交的《阜新市阜蒙縣地質災害群防群測建設及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和實地調查研究分析,該區為潛在的不穩定泥石流溝,易產生泥(渣)石流的鬆散物質有自然狀態的溝谷內第四系鬆散沉積的土、碎石等以及礦山長期開采產生的歷史廢石鬆散堆積物,總堆積量約50萬立方米,上游匯水面積約12平方千米,在急降雨、長期降雨的情況下,有約10萬立方米的鬆散土石及廢石堆積易被搬運,具備產生泥(渣)石流的地形地貌條件和鬆散物質條件,一旦發生對同乃村西南角部分居民產生生命財產威脅。

該滑坡隱患點編制有《應急搶險撤離方案》,受威脅群眾持有「防災避險明白卡」。

(二)災情設置

在連日強降水的情況下,有約10萬立方米的鬆散土石及廢石堆積被搬運,產生小型泥(渣)石流,對同乃村西南角部分居民產生生命財產威脅。

五、應急預案演練的組織准備

(一)在市國土資源局和阜蒙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阜蒙縣國土資源局、阜蒙縣政府應急辦組織實施。

(二)演練前期場地、物資及器材准備工作由阜蒙縣國土局負責,相關准備有:

1.a.兩輛中巴車;

b.紅袖標(「指揮長」1個,「副指揮長」2個,「搶險救災」90個,公安、消防、衛生人員著制服不戴袖套);

c.訂制車輛通行證;

d.製作救災紅旗6面,每面標各組名稱;

e.兩幅地圖(阜新鎮同乃村地圖、泥石流地質災害演練工作部署圖);50張塑料凳;2個手提揚聲器。

2.a.會場主席台及觀摩台;

b.會場主席台橫標(阜蒙縣阜新鎮同乃村鐵礦礦區域泥(渣)石流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演練);

c.音響、話筒(有線話筒2個、無線話筒4個);

d.若遇雨天需搭建的主席台、觀摩台雨棚;

3.a.張貼標語(注:今年地災日主題)(例如標語:1.防禦地質災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2.戰勝災害,生產自救。3.保護地質環境,實行可持續發展);

b.指揮部室內布置(安兩套辦公桌椅,放一台對講機,一台望遠鏡,紅色鉛筆一支,指揮桿一棵,地圖一幅,「搶險救災工作部署示意圖」)。

c.彩條若干,4塊警示牌。音響1套、話筒6隻,雨棚,其他臨時用品。

d.各小組一步對講機(共5部)。

(三)邀請觀摩的有關部門領導:

(1)市國土資源局有關處室的領導。

(2)阜新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有關領導、專業人員。

(3)全市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的局長、科長。

(4)其他有關部門領導。

六、演練時間

演練時間:2011年6月25日9:00。

七、應急預案演練的實施步驟

(一)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

1.召開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會議

6月19日9:00在阜蒙縣阜新鎮召開,會議由阜蒙縣政府、阜蒙縣國土資源局聯合召集。阜蒙縣政府領導、縣國土局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成員、相關部門領導、阜新鎮同乃村村委會主要負責人等參加。

會議內容:

(1)阜蒙縣政府領導、阜新市、縣國土資源局講話,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及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3)成立演習導演組,根據演習方案,負責演練全程的指導工作。由阜蒙縣副縣長任總導演,其他各單位參與。

a.布置演練工作(時間進程安排)。

b.觀摩現場定點定位及車輛安排。

(4)演練工作分工:

指揮部:A.指揮長(阜蒙縣副縣長、阜蒙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主要負責:

a.全面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

b.決定啟動應急預案;

c.指揮應急搶險工作。

B1.副指揮長(阜蒙縣國土資源局分管副局長、阜蒙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即應急辦主任)

主要負責:

a.傳達聯絡各部門工作;

b.協助總指揮做好各項後勤會務及有關演練物資預備等相關事宜;

c.負責新聞媒體報道工作。

B2.副指揮長(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主要負責:

a.組織應急搶險救災工作;

b.協調各部門工作;

c.負責調查、監測及工作的策劃。

B2.副指揮長(阜蒙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即應急辦主任)主要負責:

a.傳達聯絡各部門工作;

b.協助總指揮做好各項後勤會務及有關演練物資預備等相關事宜;

c.負責新聞媒體報道作。

(5)六個應急作組演練職責:

A.綜合聯絡組:由阜蒙縣政府應急辦公室主任任組長,成員由阜蒙縣武裝部、政府辦公室、國土局、氣象局、民政局、建設局、交通局、水利局、安監局、公安局、衛生局、地質專家及廟後鎮政府負責人組成。任務為:組織制定應急處理和搶險救災方案,報指揮部審定後送應急搶險小組組織實施;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指揮部負責人報告,並同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把握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度,及時觀測災情發展變化趨勢,並研究對策;負責聯絡應急搶險組、交通治安治理組、災險情調查監測組、醫療衛生組、後勤物資保障組及災後重建組工作。

B.災險情調查監測組:由阜蒙縣國土局副局長任組長,成員由阜蒙縣國土局、氣象局、安監局、地質專家、阜新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阜新鎮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組織專家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引發因素、影響范圍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確定地質災害等級;設立專業監測網點,對災海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對可能再次發生地質災害提出能夠阻止或延緩再次發生災難的措施;提供災害發生地具體准確的氣象預告;提出人員財產的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的意見;完成阜蒙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物資准備:全站儀,GPS定位儀,各類觀察、測繪、記錄器材。

C.應急搶險組:由阜蒙縣武裝部部長任組長,成員由阜蒙縣武裝部、公安消防隊、阜新鎮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織預備役人員、民兵趕赴災區現場組織搶險救災,負責組織、指導遇險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負責統一調集、指揮現場施救隊伍,實施現場搶險救災;負責實施搶險救災工作的安全措施,搶救遇險人員和轉移災害現場的國家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物資准備:消防車,鐵鎬、鐵杴,必要的工程機械等。

D.交通治安組:由阜蒙縣公安局局長任組長,成員由縣公安局、交通局、縣交警大隊、武警中隊、阜新鎮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交通治安治理隊伍;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負責災區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對地質災害區現場實施戒嚴封鎖;組織災區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受災區內無關人員,協助應急搶險組轉移災。

物資准備:必要的警用器械。

E.醫療衛生組:由阜蒙縣衛生局局長任組長,成員由衛生局、人民醫院急救中心、阜新鎮醫院、阜新鎮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調集現場醫療救治隊伍;負責聯系、指定、安排救治醫院,組織指揮現場受傷人員接受緊急救治和轉送醫院救治,減少人員傷亡;負責調集、安排醫療器材和救護車輛;負責向上級醫療機構求援;認真搞好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確保在災情發生後不發生各種傳染性疫病。

物資准備:葯品、醫療器械;120救護車1輛;擔架3付;3台防疫噴霧器。

F.後勤物資保障組:由阜蒙縣民政局局長任組長,成員為民政局、交通局、財政局,阜新鎮政府主要領導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負責搶險救災經費及時足額到位;負責災民的臨時安置工作;負責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災民提供維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確保搶險救災指揮通訊聯絡的優先暢通。

物資准備:3頂帳篷,5床棉被,5袋米,5桶食用油,一輛救災物資運輸車,兩張折疊床,兩張桌子,五張椅子。預備可能遇到雨天搶險避所需的雨衣、雨傘(雨衣30件、雨傘30把),小型發電機、照明設備。

2.應急預案演練工作預備

(1)綜合聯絡組全面負責各項預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

(2)交通治安組應熟悉:泥(渣)石流的災難危險性及危險區內的相關情況,制訂交通管制及災區安全保衛的措施,解決有關問題,預備封鎖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進入危險區的警示標志。

(3)災險情調查監測組應熟悉阜蒙縣阜新鎮××鐵礦礦區泥(渣)石流的地理環境情況,設立監測標志,全站儀監測安置地點和監測記錄等。

(4)應急搶險組、後勤保障組應熟悉阜蒙縣阜新鎮××鐵礦礦區泥(渣)石流的地理環境情況,悉記群眾撤離避讓路線、災民臨時安置地點及衛生搶救所的臨時設置地點的有關情況,做好搶險救災及物資儲備調運及有關設備裝備與調運工作。

(5)醫療衛生組熟悉災民臨時安置地的有關情況,預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醫療器材等,確保搶險救災或演練應急之用。

(6)阜蒙縣人民政府組織應急搶險小分隊,小分隊由縣國土局應急搶險小分隊和阜新鎮基層民兵、預備役人員組成,人員30人左右,統一著裝,培訓演練。

(7)阜蒙縣國土局、阜新鎮政府做好緊急撤離群眾的督導工作,確定相關典型形象的演練。

3.應急預案演練預演工作

(一)演練預演:6月19日下午2:00召開演練預演會議,統一協調有關工作,明確有關部門、單位及有關人員的工作任務,標准及要求,制訂完善公布有關演練的方案、措施、辦法等,縣武裝部、縣國土局、衛生局、廣播電視局等有關新聞媒體以及阜新鎮同乃村委會召開參加演練區域內的全體會議,確保各種形象人員落實及演練各種措施。

6月19日下午3:00進行預演。

(二)演練實施:

6月20日9:00時全體演練單位及觀摩貴賓集中阜新鎮××學校待命。

9:10,阜蒙縣國土局接阜新鎮政府報告:「因近日持續降雨,昨夜至今晨12小時降雨量超過160毫米,瞬時降雨量超過100毫米,阜新鎮同乃村南、西、北山體多處發生坍塌,阜新鎮同乃村鐵礦礦區周邊多處廢石堆產生滑塌現象,出現嚴重險情,簡易監測資料表明泥石流正處於發展過程中,有明顯發展增強趨勢,請求市、縣國土局盡快派人調查處理。」

9:15,阜蒙縣國土局領導:

a.向阜蒙縣人民政府匯報;

b.向市國土資源局報告;

c.阜蒙縣國土局派出應急搶險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進行險情評估及應急處理,設立全站儀監測點。

d.阜蒙縣國土局值班室接到災情報告,立即向阜蒙縣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指揮長報告,指揮長下令緊急啟動《阜蒙縣國土資源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進入一級警報狀態,應急指揮部、應急分隊全體成員立即緊急集合,准備車輛,攜帶裝備,第一時間前往災區,評估災情,指導應急搶險。

9:25:阜蒙縣國土局領導接應急小分隊報告:「阜蒙縣阜新鎮同乃村鐵礦礦區周邊降雨持續,多處山坡地、廢石堆發生滑塌,泥石流處於形成狀態有進一步發展增強趨勢,有可能發生小型泥石流災害,建議盡快報告縣政府,啟動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9:30:阜蒙縣國土局領導向縣人民政府報告情況,建議啟動阜蒙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阜蒙縣人民政府和縣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向阜新市政府匯報,該地區發生小型泥石流災害,經阜新市人民政府同意,啟動阜新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縣阜新市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指揮部,通知指揮部的各成員單位負責人立即趕赴阜蒙縣阜新鎮同乃村鐵礦礦區集中待命。

10:00:阜蒙縣指揮部設在阜新鎮同乃村鐵礦,同乃村為集合地點,各組長向指揮部報到待命,災情調查監測組立刻進入預定監測地點開展監測。

10:10:阜蒙縣國土局副局長向指揮部介紹該泥石流地質災害有關情況。

阜蒙縣氣象局部門報告天氣情況。

阜蒙縣國土局匯報災情態勢,發展趨勢,提出防患對策及建議。

10:20:指揮部:下達命令。

命令:交通治安治理組,封鎖進入危險區阜新鎮同乃村鐵礦的村口公路、村道;同時設置警戒,除搶險救災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進入該危險區域,對災區實施治安巡邏,保證災區安全。

應急搶險組:使用高音廣播放警報信息、鳴鑼緊急通知危險區域的群眾按原定路線有序安全轉移,迅速組織災區人員和物資快速有序安全撤離到各安置點。

災情調查監測組報告:隨著降雨的持續增大,攜帶大量土石等鬆散物質的水流匯集形成較大規模的流體向下游流動,泥石流正處於發展過程中,泥石流即將通過在同乃村東部至同乃村西部這一狹窄的河谷地帶,由於兩側廢石堆積,阻擋了泥石流的排泄,在流體經過之處已對同乃村部分鄰河民居產生了破壞作用。

醫療衛生組:組織醫療衛生緊急搶救隊伍進入災區,進行傷、病員的搶救及轉移工作。

後勤物資保障組:負責轉移到各臨時安置點的災民安置工作,認真做好各安置點災民的宣傳思想鞏固工作,解決好災民的吃、穿、住等問題,確保救災搶險指揮的通訊與聯絡的暢通。

10:30:撤離開始。

11:00:撤離完畢。

11:00:應急搶險組報告:全線撤離完畢。已設好警界、切斷電源水源。

交通治安治理組報告:通往危險區的公路、道路已封鎖,警戒工作正常進行。

後勤物資保障組報告:撤離群眾基本安置妥當。

醫療衛生組報告:撤離過程中有三人因碰撞受輕傷,已得到緊急處理,臨時醫療點已建立,工作正常開展。

災情調查監測組報告:據監測組監測,由於降雨停止,匯水區水流逐漸減少,在泥石流主峰流過同乃村南部,由於地勢變開闊,地形變平坦,鬆散物質堆積,加之降水的減少,上游攜帶鬆散物質的水流減小,泥石流已趨於穩定。建議召開指揮部會議,研究解除封鎖警界事宜。

11:10:指揮部召開會議,下達命令:解除公路、道路封鎖、警界。由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監測,有情況及時報告;災後重建組負責對危房進行鑒定,提出災民回遷和重建方案,報政府批准實施。

11:15:有關領導及指揮部領導到各災民轉移臨時安置點看望災民安置情況。

11:40:演練工作講評會。總指揮作演練講評;縣領導講話,市國土資源局領導講話。

12:00:公布演練結束。

圖1 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流程圖

溝谷泄洪渠道廢石堆積情況

泥石流溝谷上游匯水區情況

❸ 赤峰進入戰時狀態,動員會做出了哪些安排

據赤峰發布,8日下午,赤峰市委市政府召開動員大會,發出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號令,決定全市立即進入戰時狀態。做好人物共防。赤峰與河北遼寧接壤公路路口,要加強人員車輛排查管控。據初步掌握,赤峰市近兩日有石家莊、邢台來赤返赤人員3660多人。

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號令,決定全市立即進入戰時狀態,上下動員,全面堅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堅決將新冠疫情拒之門外。 赤峰市一定能夠挺過難關。

❹ 疫情防控指揮部令的法律效力

是中央人民政府即國務院和各級地方人民政府以及各級政府的組成部門。
行政指導類通告,行政指導是行政主體基於國家的法律、政策的規定而做出的,旨在引導行政相對人自願採取的作為或者不作為,以實現行政管理目的的一種非職權行為,例如向相對人提供信息、宣講政策、提出建議、指導、提醒或者勸告的行為。常見的建議大家非必要不外出的行為就屬於行政指導行為,它不具有法律拘束力和強制力,以相對人自願接受而為或不為。
行政命令類通告,這屬於依職權的行政行為其中一種,行政主體依照法律規定主動做出,要求行政相對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意思表示,所涉人員必須執行,拒不執行的則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例如居家隔離或者集中隔離點隔離就屬於行政命令,如有違反,則會被行政處罰、強制帶離甚至追究刑事責任。

❺ 赤峰防疫指揮部電話

❻ 單詞command的用法

command的用法:

1、command用作動詞是正式用語,表示「命令,要求」時,一般不用作進行時; 其後可接名詞或代詞作賓語,接帶動詞不定式的復合結構和that從句時,從句中的謂語動詞應用虛擬式,即「(should+)動詞原形」。

2、command的基本意思是「具有指揮權的人或神等下令命令某人做某事」,作「指揮,統率」解時,可以作及物動詞,也可以作不及物動詞。

3、作及物動詞接人為賓語時,是下級和三軍的下級軍官以及全體士兵; 接物為賓語時,可以是船舶、艦艇,制空權、制海權等。此外,賓語還可以是人的自身控制、脾氣與激情,金錢、服務的自由使用與支配等。

4、command在書面語體中可以引出直接引語,作「命令道」或「用命令的口氣說道」解。

command 讀法 英 [kəˈmɑ:nd] 美 [kəˈmænd]

1、n.命令,指揮;司令部,指揮部;[計算機]指令;控制力

2、vt.命令;指揮,控制,命令;應得,值得

3、vi.給出命令;命令,指令

4、adj.指揮的,根據命令(或要求)而作的

短語:

1、command line命令行

2、command system命令系統

3、in command領導

4、command prompt命令提示符

5、in command of指揮,掌控

(6)赤峰指揮部命令擴展閱讀

一、command的詞義辨析:

order, direction, command, instruction這組詞都有「命令」的意思,其區別是:

1、order普通用詞,側重指具體的命令。

2、direction正式用詞,指口頭或書面的指示或命令。內容不一定詳盡,語氣較緩和,不太強調強制性。也可指指導性的說明。

3、command較正式用詞,強調權威性、全局性和強制性。

4、instruction書面用詞,指不容違反、不容推翻的命令。也多指包含具體說明的指示。

二、command的近義詞:require

require 讀法 英[rɪ'kwaɪə]美[rɪ'kwaɪr]

作及物動詞的意思是: 需要;要求;命令

短語:

1、require immediately 立即需要

2、require passionately 熱切要求

3、require personally 親自要求

4、require physically 確實需要

5、require strictly 嚴格要求

❼ 在抗戰是赤峰打過仗嗎

1933年3月,孫殿英的部隊在赤峰抗擊過日軍板本部隊騎兵第四旅團茂木部隊。但由於友軍潰逃,致使赤峰守衛戰失敗,孫殿英只好西撤。曾經留下「友軍不友,義軍不義,都不如赤峰人民」的感嘆。日軍於1933年3月2日佔領赤峰。
南山烈士陵園建於1992年,內有解放軍烈士紀念碑和蘇聯紅軍紀念碑各一座。解放軍烈士顧名思義是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而不是抗戰中犧牲的烈士。
蘇聯紅軍紀念碑原址在火車站廣場,主要是紀念蘇聯紅軍解放赤峰而設立的。1945年8月16日 蘇聯紅軍後貝加爾方面軍第17集團軍的3個師進入赤峰後,在原三道街望火樓處設立指揮部,由於沒有碉堡,只好用兩輛坦克擺在門前作為崗哨。入夜,一群潛伏在二道街日本料理店內的日軍死硬份子大概20多人,藉助排水溝運動到蘇軍指揮部門前,殺死哨兵,企圖攻擊蘇軍指揮部。被蘇軍發現,在坦克探照燈的照射及機關槍的火力支援下,蘇軍全殲了日軍殘敵,但蘇軍也有4人陣亡。蘇聯紅軍紀念碑是因此而建的。

❽ 現在團長是在戰場上指揮的還是在指揮部里下命令的

連長及以下級別在進攻和防禦過程中都是親歷一線,在一線直接智慧和協調的
營及以上的指揮員的指揮位置都有所滯後,到了團一級,團長除了協調本方部隊外還要銜接其他火力單位,實際上現在TG所大力發展的合成營也具有這方面功能。
另外,在實際戰斗(團級規模的對抗頂多也就是戰斗,遠遠夠不上戰役級別)中,團部(團指揮所)還是比較靠近前沿的。除了一線作戰部隊外,團長通常會預留一個營或若干個連的兵力作為預備隊,團部會與直屬分隊(如警衛連等)及預備隊(營)設在一起。

戰役按作戰規模分,有大型戰役(如大的戰區或方面軍群進行的戰役)、中型戰役(如中等戰區或方面軍進行的戰役)、小型戰役(如小的戰區或集團軍進行的戰役)。由此可見,只要小於集團軍規模的作戰,都夠不上「戰役」的級別。
至於師一級的作戰,師部(師指揮部)及師直屬各部隊、師預備隊一般設在最後方,距離火線大概40-50公里左右。下轄各團的團部(團指揮所)距離火線15-25公里左右。當然,這只是個「概論」。各級指揮機構具體的設置地點,必須要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而定。

❾ 關於command的用法

Command 有多個解析,在這例句中是作動詞用,意指
"應得,博得,值得"
To command respect -- 使人肅然起敬

It is a painting that commanded a handsome price.
這幅畫價值不菲啊!

閱讀全文

與赤峰指揮部命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程序員跑需求 瀏覽:222
s7伺服器怎麼設置 瀏覽:341
2k17連接不上伺服器怎麼辦 瀏覽:491
人力資源系統開源源碼 瀏覽:685
河北視頻加密有哪些 瀏覽:649
桌面兩個微信怎麼都加密碼 瀏覽:276
長沙單身程序員 瀏覽:884
伺服器下載異常是因為什麼 瀏覽:703
java防刷 瀏覽:842
3dmax取消當前命令 瀏覽:359
顯示當前模式下所有可執行的命令 瀏覽:758
為什麼程序員拿了股份還要高薪 瀏覽:947
電腦運行命令里的記錄能刪嗎 瀏覽:697
linuxwss 瀏覽:848
一個軟體需要登錄伺服器地址 瀏覽:923
哪裡有解壓程序 瀏覽:299
java靜態方法內存 瀏覽:545
我的世界ec伺服器如何帶vip 瀏覽:737
什麼是由解析器域名和伺服器構成 瀏覽:414
自動識別電影信息源碼 瀏覽: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