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博客網站適合程序員的,就可以貼代碼的。同時這個博客網站有相應的博客備份軟體
這個備份資料庫不就是了
B. 程序員離職後核心代碼不留下可以嗎
您好:
通常都會簽協議。
工作時間完成的內容,所屬權是公司。。。
如果沒有約定所屬權是個人的話,您不留下是不現實的。
您最多是留一個備份,供您以後使用。。。
C. 程序員工作筆記用什麼軟體好
程序員工作筆記一定要注意安全,不然重要數據和筆記內容丟失的話就得不償失了,除了安全就是便捷,多端同步功能肯定要具備,敬業簽這款軟體就不錯。
1、安全,功能比較健全,不用擔心數據丟失的問題。
2、有分類功能,不同類型的內容分開存儲。
3、有條件篩選和關鍵詞搜索功能,查詢的時候更便捷。
4、多端同步,完美支持手機和電腦。
D. 注冊表到底是什麼到底怎麼用到底怎麼修復和備份
注冊表是一個龐大的資料庫,用來存儲計算機軟硬體的各種配置數據。它是針對32位硬體、驅動程序和應用設計的,考慮到與16位應用的兼容性,在32位系統中仍提供*.ini文件配置方式,一般情況下,32位應用最好不使用*.ini文件。
注冊表中記錄了用戶安裝在計算機上的軟體和每個程序的相關信息,用戶可以通過注冊表調整軟體的運行性能,檢測和恢復系統錯誤,定製桌面等。用戶修改配置,只需要通過注冊表編輯器,單擊滑鼠,即可輕松完成。系統管理員還可以通過注冊表來完成系統遠程管理。因而用戶掌握了注冊表,即掌握了對計算機配置的控制權,用戶只需要通過注冊表即可將自己計算機的工作狀態調整到最佳。
Windows注冊表也是幫助Windows操作系統控制硬體、軟體、用戶環境和操作系統界面的數據信息文件,注冊表文件被包含在Windows操作系統目錄下的兩個文件:system.dat和user.dat。通過 Windows操作系統目錄下的regedit.exe程序能夠存取注冊表資料庫。在Windows 95以前的更早版本中,這些功能是靠win.ini,system.ini和其他的應用程序有關聯的.ini文件實現的。
在 windows操作系統序列里,system.ini和win.ini這兩個文件包含了操作系統的所有控制功能和應用程序的信息,system.ini管理計算機硬體,win.ini管理桌面和應用程序。所有驅動、字體、設置和參數會保存在.ini文件中,任何新程序都會被記錄在.ini文件里。這些記錄會在程序代碼中被引用。因為受win.ini和system.ini文件大小的限制,程序員添加輔助的.INI文件以用來控制更多的應用程序。舉例來說,微軟的Word有一個word.ini文件,它包含著選項、設置、預設參數和其他關繫到Word運行正常的信息。在system.ini和win.ini 中只需要指出word.ini的路徑和文件名即可。
在還是使用Dos和Win3.x操作系統的時代里,大部分的應用程序都採用了ini文件(初始化文件)來保存一些配置信息,如設置路徑,環境變數等。system.ini和win.ini控制著所有windows和應用程序的特徵和存取方法,它在少數的用戶和少數應用程序的環境中工作的很好。隨著應用程序的數目的不斷增加和復雜性的日益增強,則需要在.ini文件中添加更多的參數項。這樣下來,在一個變化的環境中,在應用程序安裝到系統中後,每個人都會更改.ini文件。然而,幾乎沒有一個人在刪除應用程序後刪除.ini文件中的相關設置,所以system.ini和win.ini這個兩個文件會變的越來越大。每次增加的內容會導致系統性能越來越慢,在每次應用程序的升級都出現類似的難題:升級後會增加更多的參數項但是從來不去掉舊的參數設置。而且還有一個明顯的問題,一個.ini文件的最大尺寸是64KB。為了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軟體商自己開始支持自己的.ini文件,然後指向特定的ini文件,這樣下來多個.ini文件影響了系統正常的存取級別設置。
注冊表最初被設計為一個應用程序的數據文件相關參考文件,最後擴展成對32位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包括了所有功能下的東西。注冊表是一套控制操作系統外表和如何響應外來事件工作的文件。這些「事件」的范圍從直接存取一個硬體設備到介面,如何響應特定用戶到應用程序如何運行等。注冊表因它的目的和性質變的很復雜,它被設計為專門的針對32位應用程序工作,文件的大小被限制在大約40MB。利用一個功能強大的注冊表資料庫來統一集中地管理系統硬體設施,軟體配置等信息,從而方便了管理,增強了系統的穩定性。
注冊表是一個保存系統、軟體設置數據的資料庫,而「注冊表編輯器」只是對於整個系統的讀取/修改工具。這種概念的錯誤就好比你將記錄營業額的 Excel表格於打開此表格的Excel軟體都稱作「營業額表格」。在Windows 9X/2000中,regedit.exe和regedt32.exe是兩個程序,其中的regedt32.exe無法進行REG文件的導入,也無法在 DOS(16位狀態)下運行;而在Windows XP中,使用regedit.exe和regedt32.exe打開的其實是同一程序,regedt32.exe的功能只不過是調用 regedit.exe。
誤區3.系統的永動機----無限提升系統性能
剛才說道在注冊表中存放了系統的軟硬體設置數據,也就是說,只要修改得當,能在一定程度提升系統性能,有些朋友剛學會修改注冊表,就以為修改注冊表可以無限的提升系統性能,並且因此頻繁修改注冊表。
照明燈:適當的修改注冊表可以提升系統性能,但這種提升是以硬體為基礎的,只有當操作系統本身的設置相對硬體系統來說比較保守時,我們才有可能通過修改相關設置來發掘硬體本身潛能,試系統得到優化。但如果硬體本身就不怎麼樣,通過修改注冊表來提升系統性能便只能成為一種奢望。如果真能這樣大家就不必掏銀子升級舊機器了,只需改改注冊表就行了。
誤區4.舍近求遠
先來看一個例子:在Windows XP中,默認啟動的「分組相似任務欄按鈕」功能可以使原來日益擁擠的任務欄變的寬敞起來,可是用慣了Windows 98/2000的用戶可能會覺得不習慣,想要禁用這個功能,有些朋友就會自然的想到尋找注冊表中的修改位置,最後好不容易遭到了注冊表中禁用此功能的方法:打開「注冊表編輯器」,找到 HKEY_CURRENT_,將其下的「TaskbarGlomming」鍵值改為0來達到目的。其實系統本身已經提供了相應的設置方法,只需要右鍵單擊任務欄空白處,並選擇「屬性」,然後在「任務欄屬性」窗口中去除「分組相似任務欄按鈕」的勾選即可。
照明燈: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其實在注冊表中的絕大多數選項,Windows本身就提供了直觀的修改方法。如果同樣能達到目的的,又何必舍近求遠呢?很多網站提供的技巧中都包含此類「偽技巧」。有一個簡單的識別方法:在網上搜索到了注冊表的修改位置後,打開「注冊表編輯器」檢查這個注冊表位置中對應的選項鍵值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需要新建則多數是真的,而如果已經存在了,則很有可能在系統中已經提供了相應的設置功能。
三個疑問讓你認清注冊表的真面目
1.為什麼一定要使用注冊表
或許你會問,注冊表既復雜,修改不當又容易引發系統故障,而DOS或早期的Windows沒有注冊表卻也能正常工作,那麼現在的Windows一定需要注冊表呢?
DOS是一個純命令操作平台,沒有圖形界面,一切輸入均通過命令的方式來解決。要打開文本文件1.txt需要輸入「edit 1.txt」命令才行,也就是說「要打開什麼文件」,「用什麼程序打開此文件」這些問題都必須由你來告訴計算機。而現在的Windows系統中,要打開 1.txt的屬性只需在「資源管理器」雙擊此文件即可,你只要指定要打開的文件,計算機就會根據你要打開的文件類型自動選擇合適的應用程序進行操作,這種智能的打開方法就是由注冊表中保存的「文件關聯」數據(出了「文件關聯」外,注冊表還存放了其他很多重要的設置數據)。這種發展是由計算機的復雜性決定,在DOS時代可能無需這種機制,但如果現在Windows沒有「文件關聯」,那成千上萬種文件類型一定會讓你看眼花。
2.注冊表的「媽媽」是誰
Windows設計之初,並沒有採用注冊表這種方式來存放軟硬體配置信息,而是使用了兩個擴展名為INI的文件(system.ini和 win.ini)。對於INI文件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很多「綠色軟體」都聲稱其不在注冊表中寫入任何數據,但大多會在其安裝目錄下留下一個或幾個INI文件。既然當初使用的是INI,為什麼後來又改成注冊表了呢?這是因為INI文件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大小不能超過64KB,隨著軟硬體功能的日益進步,其所需的配置數據體積也在不斷膨脹,INI文件早已無法滿足這種數據量的要求了。另外INI其實是依據某種定義規范的文本文件,編輯過程極易出錯並由此導致系統故障,為了克服這些問題,在Windows 95及其後的版本中,Window系統都無一例外的採用了注冊表機制,並將原來由多個INI組成的軟硬體配置信息統一到了一起,形成一個資料庫,那就是注冊表。
3.注冊表的家在哪裡
既然注冊表是一個資料庫,那麼這個資料庫文件在那裡呢?其實,難怪不少剛接觸電腦的朋友誤以為regedit.exe就是注冊表,這是由於對注冊表資料庫的組成不清楚而造成的。Windows 98注冊表的數據文件主要由System.dat和User.dat這兩個文件組成,並保存在C:Windows目錄下,其中System.dat存儲的是系統和硬體相關的配置,而User.dat則保存軟體配置和用戶配置,Windows 2000/XP注冊表的數據文件主要存儲在%Windir%System32config目錄中的Default,Sam,Security, System,software和Userdiff等6個文件中,除此之外,還有部分數據保存在用戶的配置文件目錄中,比如Window 2000/XP中的Administrator的部分注冊表數據就保存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目錄的Ntuser.dat文件中,所以只需要Administrator登陸系統後其目錄下的 NTUSER.DAT就不能被刪除,因為它已經被載入到注冊表中了。
兩個知識點理清錯綜復雜的注冊表脈絡
1.查查注冊表元素的身份證
運行regedit.exe打開「注冊表編輯器」,就能在其左側看到注冊表的分支結構,其中以文件夾方式表示的稱為「鍵」,而在選中一個鍵後在窗口右側顯示的則稱為「項」。在網上搜索到的修改教程中經常會提到「根鍵」,「主鍵」,「子鍵」,「鍵值項」,是什麼意思呢?
①根鍵 (Root Key)是指在注冊表編輯器左側以「HKEY」作為名稱前綴的位置,因其位於注冊表最項層被稱為根鍵,如Windows XP的注冊表中包括五大根鍵,分別為HKEY_CLASSES_ROOT,HKEY_CURRENT_USER,HKEY_LOCAL_MACHINE, HKEY_USERS和HKEY_CURRENT_CONFIG。這些根鍵都可所寫的,譬如HKEY_CLASSES_ROOT就可以簡寫為HKCR,其它的則以此類推。
②主鍵(Main Key)是指根鍵下面於根鍵最近的鍵,主鍵通常包括一個或多個子鍵或鍵值,如圖中HKEY_LOCAL_MACHINE包括5個主鍵。
③子鍵(Sub Key)的位置是相對的,並不固定。某個鍵下麵包含的另一個鍵則稱它為前者的子鍵。但主鍵則不能稱為根鍵的子鍵,這種以相對位置關系來命名的方式不能用於根鍵和主鍵。
④鍵值項(Value entry)是指顯示在「注冊表編輯器」右側的項目,每個鍵值項包括名稱,類型和數據三部分。鍵值項的名稱可以由任意字元,數字,代表符和空格組成,但不能使用反斜杠。不同鍵值,主鍵和子鍵的鍵值項可以同名,但同一鍵中的鍵值項不能同名。鍵值項所定義的內容即為該鍵值項的值(即「鍵值」),其中最多能存放 64KB的數據。值的數據類型可以是字元串,二進制值,DWORD(雙位元組)值等。
小提示:上面的描述方法較為規范,平時我們還習慣將「子鍵」稱為「分支」,而將「鍵值項」簡稱為「項」,這些稱謂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叫法習慣不同罷了。
2.真正的根鍵只有兩個
Windows 98的注冊表有6個鍵值,而Windows 2000/XP/2003系統的根鍵數則是5個,但這些根鍵中只有HKEY_LOCAL_MACHINE和HKEY_USERS是真正的注冊表鍵,其它幾個鍵值都是從這兩個根鍵的某個分支映射出來的,相對於這兩個根鍵深層分支的一個快捷方式或者別名,主要是為了方便用戶操作。
⑴HKEY_LOCAL_MACHINE
這個根鍵存儲的是安裝在當前計算機上的硬體和軟體配置信息,比如硬體設備的驅動程序,特定軟體設置和Windows系統安裝配置等數據。這些信息對當前系統中的所有用戶均保持一致。這個根鍵下面還有5個重要的主鍵,其中Software和System最為關鍵,平時對系統進行相關調整大多集中在這兩個鍵上。
①Software子鍵:保存於這台電腦中安裝的應用程序和相關的設置,許多應用程序都使用該鍵值保存特定設置。關於 Windows的許多設置都存在於HKEY_LOCAL_ 中。
②System子鍵:在這里精確的確定了Windows所裝載的設備驅動程序和服務,以及當Windows啟動時所使用的各種參數(如在網路上的計算機名稱和當前硬體配置恩見)。
⑵HKEY_USERS
HKEY_USERS包含有電腦特定用戶的配置數據,Windows在此根鍵下的一個子鍵中為登陸該電腦的每個用戶存儲配置數據。如果電腦只有一個用戶使用,那麼所看到的就是單獨一個子鍵,稱為「.DEFAULT」
而HKEY_USERSS-1-5-21-1078081533-1202660629-1343024091-500(不同的電腦不一樣)則是當前登陸用戶的配置數據,其中S-1-5-21-1078081533-1202660629-1343024091-500就是這個目前登陸用戶的SID,每一個網路上的用戶都被域用戶管理器分配了一個SID,每個SID是唯一的,所以它依賴於登陸用戶,其分支數據是從用戶配置文件的Ntuser.dat文件調出的。
E. 手機微信備份到電腦的聊天記錄怎麼查看
微信早已是大家離不開的軟體了,有時候電腦版微信聊天也更方便,那麼電腦上的聊天記錄是保存在哪裡的呢,電腦上的微信聊天記錄改怎麼找,下面給大家介紹具體方法。
1、在電腦上登錄微信後,點擊左下角三天線的菜單按鈕,如何點擊「備份與保存」;
2、然後點擊如下圖中的「管理備份文件」;
3、在彈出的窗口中,就可以看到備份存儲的位置了,如果想要更改的話,可以點擊右邊的「更改」;
4、微信聊天記錄在電腦上的存放位置就找到了,但是直接打開裡面的文件是看不了聊天記錄的,還是需要到微信界面跟好友的聊天窗口,才看得到的。
很多人都知道PC版微信軟體可以對手機微信聊天記錄進行備份,於是很多人產生了一個疑問,怎麼在電腦上打開這些微信聊天記錄進行查看呢?如何把這些記錄保存到Word文檔或txt文本中呢?如何導出裡面的語音消息,小視頻,及收發的圖片呢?
1, 首先找到備份到電腦的微信聊天記錄保存在哪裡,在PC版微信上點擊「備份與恢復」,「管理備份文件」,即可看到備份存儲的目錄。
2, 進入該目錄後,會看到以下5個文件,所有語音消息,小視頻,圖片等全部加密存儲在了這幾個文件中,因為文件經過了嚴格加密,本人作為一名程序員,研究了幾天,發現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打開查看。這些備份內容別無它用,唯一的作用就是當某一天我們需要的時候,可以把它再恢復回手機上。
3, 如果一定要在電腦上查看手機上的微信聊天記錄的話,可以使用另外一種數據備份方法,先把蘋果手機用數據線連接到電腦上。
4, 在電腦上安裝並運行iTunes軟體,對手機數據進行備份。說明:PC版微信只會對手機上的微信數據進行備份,iTunes軟體則會對手機上的所有app產生的數據進行備份。
5, 備份後,使用樓月免費iTunes備份管理器軟體,將保存了微信聊天記錄的Documents文件夾提取導出到電腦上。
6, 這樣導出的微信聊天記錄就可以通過第三方軟體打開查看了,在電腦上安裝並運行樓月微信聊天記錄導出恢復助手後,按下圖進行設置。
7, 備份到電腦上的手機微信聊天記錄就可以在界面上進行查看了,不但可以看到文字聊天記錄,還可以看到圖片,小視頻,語音消息等所有記錄。如果有需要的話,也可以對聊天記錄進行復制。
8, 然後將這些內容粘貼到Word文檔中,有需要的話,還可在Word中對其進行編輯及列印(如有的人需要將聊天記錄作為起訴證據提交給法院,或者需要使用聊天記錄與別人當面對質),這樣,備份到電腦的微信聊天記錄怎麼查看的問題就解決了。
這樣,電腦上微信聊天記錄的路徑在哪,就找到了。
F. 程序員必備知識有哪些
根據軟考程序員職稱的考試內容,我們可以得出,程序員需要具備以下的知識。但這些只是基礎,還要不斷擴展。
計算機硬體基礎知識。
1. 計算機科學基礎。
1.1數制及其轉換。
二進制、十進制和十六進制等常用數制及其相互轉換。
1.2數據的表示。
數的表示(原碼、反碼、補碼表示,整數和實數的機內表示方法,精度和溢出)。
校驗方法和校驗碼(奇偶校驗碼、海明校驗碼)。
1.3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
計算機中二進制數的運算方法。
邏輯代數的基本運算和邏輯表達式的化簡。
1.5常用數據結構。
數組(表態數組、動態數組)、線性表、鏈表(單向鏈表、雙向鏈表、循環鏈表)、隊列、棧、樹(二叉樹、查找樹)、圖的定義、存儲和操作
1.6 常用演算法。
演算法與數據結構的關系,演算法效率,演算法設計,演算法描述(流程圖、偽代碼、決策表)
2. 計算機系統基礎知識。
2.1計算機基礎知識。
2.1.1計算機系統的組成,硬體系統、軟體系統及層次結構。
2.1.3 中央處理器CPU。
運算器和控制器的組成,常用的寄存器、指令系統、定址方式、指令執行控
處理機性能。
2.1.4 主存和輔存。
存儲器系統。
存儲介質(半導體、硬碟、光碟、快閃記憶體、軟盤、磁帶等)。
主存儲器的組成、性能及基本原理。
Cache的概念、虛擬存儲的概念。
輔存設備的類型、特性、性能和容量計算。
2.1.5 I/O介面、I/O設備和通信設備。
I/O介面(匯流排、DMA、通道、SCSI、並行口、RS232C、USB、IEEE1394)。
I/O設備的類型和特性(鍵盤、滑鼠、顯示器、列印機、掃描儀、攝像頭,以及各種輔存設備)。
I/O設備控制方式(中斷控制、DMA)。
通信設備的類型和特性(Modem、集線器、交換機、中繼器、路由器、網橋、網關)及其連接方法和連接介質(串列連接、並行連接,傳輸介質的類型和特性)。
2.2 軟體基礎知識。
2.2.1 操作系統基礎知識。
操作系統的類型和功能。
操作系統的內核(中斷控制)和進程概念。
處理機管理、存儲管理、設備管理、文件管理、作業管理、漢字處理。
2.2.2 程序設計語言和語言處理程序基礎知識。
匯編、編譯、解釋系統的基礎知識。
過程(函數)調用。
2.3 網路基礎知識。
網路的功能、分類、組成和拓撲結構。
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OSI/RM,TCP/IP)。
2.4 資料庫基礎知識。
數據模型,ER圖。
數據操作(關系運算)。
資料庫語言(SQL)。
2.5 多媒體基礎知識。
多媒體基礎概念,常用多媒體設備性能特徵,常用多媒體文件格式類型。
3.軟體開發和運行維護基礎知識。
3.2 軟體需求分析、需求定義及軟體基礎知識。
結構化分析概念(數據流圖(DFD)、實體關系圖(ER))。
面向對象設計、結構化設計基礎知識。
模擬設計、代碼設計、人機界面設計要點。
3.3 程序設計基礎知識。
結構設計程序設計,程序流程圖,NS圖,PAD圖。
程序設計風格。
面向對象設計基礎知識、可視化程序設計基礎知識。
3.4 程序測試基礎知識。
黑盒測試、白盒測試、灰盒測試基礎知識。
4. 安全性基礎知識。
安全性基本概念。
加密與解密基礎知識。
5. 標准化基礎知識
標准化基本概念
6. 信息化基本知識。
有關的法律、法規要點。
7. 計算機專業英語。
考試科目2:程序設計。
1. 內部設計
1.1 理解外部設計。
1.3 物理數據設計。
確定數據組織方式、存儲介質,設計記錄格式和處理方式。
2. 程序設計。
2.1 模擬劃分(原則、方法、標准)。
3. 程序實現。
3.1 編程。
編程方法和標准。
程序設計語言的使用。
4.程序設計語言(C語言為必選,其他語言可以任選一種)。
4.1 C程序設計語言(ANSI C標准)。
程序結構,語法,數據類型說明,可執行語句,函數調用,標准庫函數,指針。
4.2C++程序設計語言(ANSI C++標准)。
C++和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法和程序結構,類、成員、構造函數、析構函數、模板、繼承、多態。
4.3Java程序設計(Java 2)。
語言機制(程序結構和語法,類、成員、構造函數、析構函數、繼承、介面)。
4.4Visual Basic程序設計(Visual Basic 6.0)。
用戶界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