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需一篇马列原着的读书笔记,要求3000字!!希望大家帮忙啊!!
学马列经典原着有感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研究极为详尽的材料,经过非常严密的论证,用工人运动的实践加以检验,从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作为当代大学生,虽然不需要我们把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着统统读一遍,但却有必要把重要的经典着作认真地读一读,否则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这学期马列原着课的学习,不管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储备和理解上,还是在学习的具体方法上,感觉自己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篇文章我主要想谈谈自己在学习马列原着过程中的一点小体会。
一 学马列原着的必要性
首先,通过马列原着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充分的马列理论知识。作为一名马列专业的学生,我深知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现在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生活,它的影响都将是重大的。只有当我们认真阅读了原着以后,才会深切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充分吸收这一思想理论宝库的“养分”。
其次,通过原着的学习,我们才能够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做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现代社会,许多人打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号,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到处招摇撞骗。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所以我们只有在真正读了马列原着的基础上,才能够分清那些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那些是鱼目混珠的假马克思主义,最终才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再次,只有掌握了马列原着的精髓,才能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实践。回顾历史,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我们就不会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因为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不联系中国的实际,只是教条式的照搬马列理论,最终使革命遇到重大的挫折。比如: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差点让中国革命断送了“性命”。可见,只有在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把它用于实践,与现实相结合,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最后,通过马列原着的学习,我们才有力量与错误的思潮作斗争。现代社会,许多人以批判马列原着为荣,千方百计的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漏洞,对原着提出质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了。比如:对于“两个必然”的认识。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现状,就有许多人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现在不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是社会主义面临着灭亡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通过对马列原着的深入学习、研究,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去探讨这一论断,就会发现其实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断的爆发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得不到调和的情况下,提出这一论断是符合现实依据的。 所以只有拥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才能与“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做斗争。
二 学马列原着的现状分析
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淡化和漠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这些都是已经过时的东西,是僵死的教条。学马列的人都是观念陈腐,思想保守的书呆子。虽然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我们都没有停止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但是又有几个人是真正的学懂了马列思想,真正的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呢?除了形式上的学习以外,收获其实很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之所以在高校被忽视、淡化,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马列原着已经过时。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我们所讲的马列原着写于一百多年以前,无论从历史背景上看,还是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上看都远离现在。近百年来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造成了巨大的差异,使学习马列原着失去了现实主义,不如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学习一些新兴学科的知识上。比如:计算机、英语……
其次,马列原着晦涩难懂,不学也可。当代许多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原着无论在背景材料还是在论证方式上,甚至包括所使用的词汇、语法、引用的典故,对我们说来都很生疏,难读难解,尤其哲学原着更是如此,即使下功夫学也学不懂。我们学了原理课就够用了,没有必要学原着。另外,马列原着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大部头”形象,更是增添了学生的畏惧和厌倦心理。
再次,马列原着内容空洞,现实意义小。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现在讲原着是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有种“无的放矢”的感觉。我们所讲的马列原着中大部分属论战性着作,现在论敌本身已经不存在了,他们的理论,如杜林、马赫等人的理论对我们本无影响,只是通过学原着才对其有所了解。我们现在学习这些着作是虚设论敌再去批判,不能解决现实间题。
三 学马列原着方法探讨
对于如何学习马列原着这个问题,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一直都没能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通过这学期马列原着课的学习,感觉收获不小。老师教给了我们不少学马列的方法,弥补了我在大学过程中的不足。其中,我的深切感悟就是在方法上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具体说来主要有一下几点体会:
首先,马列原着的学习,必须要在内容上完整准确的加以理解,同时要将理论紧密的与现实相联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着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不能从理论到理论。我们主要要学习的是革命导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而非断章取义,背几条结论性的理论总结。同时学习过程中既要了解正面的观点,还要了解反面的观点,最后站的客观的立场上来加以评判,也就是用对比联系的方法加以学习。
其次,在泛读的基础上,做到精选与精读相结合。马列原着内容众多,对于我们来说不可能全部涉猎,所以就只能选择经典的马列文章来加以学习、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就我们目前的专业知识积累,根本区分不出那些是适合我们精读的文章,那些是适合泛读的章节。而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就可以在这个方面给与我们指导,从我们的实际出发来引导学生学习。比如:这学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方面的内容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不再只是泛泛的知道几条结论了。另外,对于比较经典的文章,我们还需要反复的研读,理解其精髓。比如:《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这些文章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性表述,且与当今现实关系紧密,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再次,具体的方法上,面对一篇马列原着文章,以前的我一般都习惯于只读文章的正文部分,读完后总是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通过这学期老师的指导,我觉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通过第二手资料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站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去理解他的内容。第二,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读提要、读目录、读序言、后记,然后翻阅全书。在此过程中,还必须读索引、注释、备注等。此外还要做好读书笔记。对于不懂的地方要做好记录,然后向老师、同学请教,互相交流沟通。这些步骤一步也不能少,否则就很难全面的理解文章内容。第三,对于要精读的章节,我们还必须充分的加以理解阅读,且要客观、不带任何偏见。
最后,学习完一篇文章以后,我们还必须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将文章的内容和方法与现实相联系。尤其是对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我们还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思考,提出解决的办法。将理论用以实践,指导实践,这样的学习才后有意义。这点也是我们现在很难做到的。
马列原着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想任何马列理论方面的专家学者都不敢说自己已经将马列原着完全学懂、看透了。所以这就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不懈,把读马列原着当成我们“毕生的事业”。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真正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最后,我想用老师上课时给我们说的一句话来结束全文—— 多读、多看、多写!
B. 何锡麟的中共中央编译局原顾问
1915年1月13日,出生于天津市军粮城,曾先后在南京金陵中学和北平汇文中学读书。
1933年秋,在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1934年春,在苏州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同年秋,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
1935年6月,参与组织成立北平左翼青年大同盟(后改名“北平反帝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北平社联,任执委。
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北平社联书记、北平文总执委兼党团组织部部长、中共北平市委文委会委员、北平学委会干事会主席。
1937年11月,到长沙临时大学学习。
1938年3月,到抗大第三期学员班学习。同年5月,调入延安马列学院编译部从事马列经典着作翻译工作,后兼任延安女子大学教员。
1941年秋,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世界经济研究小组组长。
1943年春至1944年1月,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从事党报社论撰写、教材编写及翻译工作。
1944年2月,任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教导主任。
1944年10月至1945年6月,在中共中央外事组从事翻译及研究工作。
1945年6月,到中央政治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
1946年1月起,先后任中共东北局社会部调查研究室主任,吉林省永吉地委宣传部部长,吉林大学教育长兼文法学院院长、教授,汪清吉林省政府工作团团长,军调第33执行小组支部书记兼翻译,吉林省民主学院教育长。
1948年3月,任吉林大学教育长。同年6月,任东北大学(曾改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长。
1952年11月至1961年10月,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
1961年11月至1964年4月,任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1964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978年,任中央编译局顾问。
1987年12月离休。
2002年经中央批准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
2013年8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2013年8月15日,何锡麟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对何锡麟同志逝世表示深痛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单位,何锡麟同志的学生和生前友好分别致电或致函,对何锡麟同志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敬献花圈。
何锡麟同志病逝后,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晓晖到何锡麟同志家中对其家属表示慰问。中央编译局领导贾高建、俞可平、魏海生、王学东、陈和平、杨金海,原局领导宋书声、韦建桦、顾锦屏等同志以各种方式对何锡麟同志逝世表示沉痛悼念,向何锡麟同志的亲属表示慰问,并参加何锡麟同志遗体送别仪式。
中央编译局的专家学者和干部职工,以及何锡麟同志的亲友、同事、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何锡麟同志遗体送别仪式。 何锡麟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20世纪30年代,受进步思潮的影响,何锡麟主编了进步刊物《丧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93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何锡麟同志曾在延安从事马列经典着作翻译工作。1943年初,到中央宣传部工作,从事马列着作、特别是列宁选集的翻译工作,也为中央领导翻译其他资料。1944年冬,调入中共中央外事组。在此期间,何锡麟从国外刊物中摘录资料,译成中文,编成《供您参考》,送中央主要领导参阅,受到肯定和表扬。延安时期,何锡麟同志主要翻译的作品有:《马恩丛书》中的《资本论提纲》和《政治经济学论丛》,以及《列宁选集》第一、十一、十六、十七等卷,为党的思想理论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何锡麟同志服从党的安排,投身到教育工作中,对用马列主义指导教育工作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在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期间,何锡麟大力提倡用马列主义指导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并成立教职工马列主义业余大学,同时开办马列主义、共运史、教育学等研究班为全国各个大学,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师资力量。何锡麟为全校作了题为《学习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报告,并邀请党和国家各条战线的领导同志以及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到学校作报告。在何锡麟的努力下,北京师范大学于1953年9月成立了政治教育系,明确为中学培养政治课教师。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培养中学政治课教师的系科,成为现今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系科。何锡麟同志在担任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期间,身体力行,亲自给学生授课,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党的三大作风教育。何锡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为南开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何锡麟同志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期间,严谨治学,积极推动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动向的研究,为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制订提供了宝贵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何锡麟同志受到冲击,但他始终矢志不渝,坚信党和人民的事业必将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上来。
何锡麟同志任中共中央编译局顾问期间,十分关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列宁全集》的编译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参加学术研讨会。离休后,仍然时刻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在90多岁高龄时,何锡麟每天都坚持看电视新闻,读书学习,为编译局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积极协助编译局筹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展览,接受采访并撰写回忆录。何锡麟十分关心编译局青年一代的成长进步,经常给青年同志讲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鼓励青年同志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
作为一名具有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何锡麟同志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严于律己。近些年来,在历次为灾区和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活动中,何锡麟都率先垂范,积极响应。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先后交纳特殊党费和捐款共计28000元。2009年,把自己几十年收藏的一批珍贵图书捐献给编译局图书馆。何锡麟还捐款50万元,用于青年人才培养。中央编译局用此捐款设立了“何锡麟青年人才基金”及“何锡麟青年人才奖”。何锡麟用行动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岁月中,何锡麟同志忠诚于党和人民,始终如一地坚守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党的思想理论战线和教育战线上无私奉献,努力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何锡麟同志的逝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
何锡麟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C. 毛岸青纪念馆的业绩永存
翻译业绩永存
辛勤耕耘
毛岸青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默默奉献的一生。毛岸青同志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同他的哥哥毛岸英一起,度过了苦难的童年。1936年,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被我地下党组织送往苏联学习。他先是在共产国际儿童院学习,后考入莫斯科东方语言学院深造。毛岸青在童年时代没有机会上学,到苏联后既要学习俄语,又要补习中文。经过勤奋学习,他娴熟地掌握了俄语,中文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他认真钻研马列着作,为后来从事编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1947年,他回到祖国,被分配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工作。1949年7月,他调到北京,被安排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工作。从此,他开始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而努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毛岸青同志就参与翻译了列宁的《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和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论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把自我批评口号庸俗化》、《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在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等着作。他还参与翻译了苏联学者写的一些政治理论着作和《联共(布)关于青年工作的两个决议》等历史文献。此外,他还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20多篇介绍苏联政治理论和文学的文章。他参与翻译的列宁斯大林着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曾经大量发行,广泛传播,成为广大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读着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些着作的翻译和传播对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树立榜样
毛岸青同志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实践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树立了榜样,留下了宝贵经验。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是一项严肃而艰巨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全面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透彻理解原文的含义,真正弄通原着的理论内涵,还要用规范的汉语准确地表达原着的内容。恩格斯说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是一项真正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这项工作要求译者在原意把握、史实考订和语言表达三个层面反复斟酌,反复推敲,决不能有丝毫的随意和疏忽。毛岸青同志正是这样做的。他对党的理论事业有高度负责的精神,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同时又有很高的俄文造诣。他参与翻译的列宁和斯大林着作是高水平、高质量的。这些着作后来稍经修改被收入《列宁全集》和《斯大林文集》。毛岸青同志的翻译经验是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
翻译业绩永存
我们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翻译工作。党成立之初就着手组织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着作。1938年党中央在延安马列学院成立编译部,专门负责翻译马列着作。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他勉励翻译工作者,“学个唐三藏及鲁迅,实是功德无量的”。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央宣传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和中央俄文编译局相继成立。1953年,经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中央决定将这两个部门合并正式成立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以便有系统有计划地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部着作。在我国长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涌现出灿若繁星的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着作翻译家,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党的理论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毛岸青同志就是建国初期在这条战线做出重要贡献的翻译家,他的业绩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留下了值得铭记的篇章。
D. 柴方国的个人经历
柴方国,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学历,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译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文本研究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译工作。
先后负责或参与完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多个卷次的编译工作。柴方国同志负责编译了第5卷《德意志意识形态》专卷,依据德文、英文多个版本基本完成全卷译文修订;参与译校和审定了第14、15、48、49卷等多个卷次,审定了哲学、经济学部分文章和书信,修订了多个卷次的前言。其中有的卷次已出版,其他卷次已完成付排准备工作。
积极参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的编辑和译文审核修订工作。编译《马恩文集》十卷本,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柴方国同志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编委会成员,和课题组全体同志一道,按照中央的要求,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格科学的态度参与了文集各卷的篇目选编、题注编写、重要译例审定和各卷说明的撰写。另外,柴方国同志还负责编译和审定了第10卷(书信专卷)全卷的正文和资料,参与审核和修订了其他卷次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自然辩证法》等重要哲学着作的译文。《马恩文集》已在去年12月出版,得到中央领导和中央理论工程咨询委员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尽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编译人才。《马恩全集》中文第2版的编译任务十分繁重,而编译人员严重短缺。作为中央编译局马列着作编译部领导班子成员,柴方国同志多年来一直把加强编译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和首要任务,在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努力为加快培养年轻业务骨干出主意想办法,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并通过校改译稿、相互切磋、共同研讨等方式,引导年轻同志在实践中尽快熟悉并胜任编译工作。多年来,柴方国同志校改年轻同志译稿近百万字,对于推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是一项严肃的科学工作。在编译过程中,柴方国同志努力贯彻科学精神,采取科学态度,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努力掌握多种学科的知识;选择最权威可靠的外文版本作为依据,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原着字斟句酌,从语言、理论和历史事实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考证研究,力求吃透原文内涵并用中文确切地表达出来,尽力使译文达到忠实准确而又明白通畅的要求。《德意志意识形态》卷是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原文残缺散失之处很多,译校和编辑难度很大,是《马恩全集》中文版编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做好译校工作,柴方国同志不仅反复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八九个中外文版本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早期着作,而且仔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论战对手的着作和观点,以求彻底弄清原着的背景、语境、逻辑结构和理论要义。针对该卷的编辑问题,柴方国同志系统研究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史和版本史,在认真比较各种版本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中文新版编排方案。新版编排方案得到国际《马恩全集》历史考证版编委会专家的赞同,《〈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过程和两种编排方式比较》被评为中央编译局优秀课题结项报告。
经典着作编译要求细致严格,考验每一位编译者的耐心和毅力。为提高编译质量,确保译本充分反映经典作家的原意,柴方国同志在文献考证、资料编纂和校样审读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仔细核查,反复推敲,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加上语言文化上的隔阂,他们的着作所涉及的许多内容现在查考起来相当困难,琐细繁复,费心耗时。在编译和研究工作中,柴方国同志为了确认某篇文献或某个确切时间,往往像大海捞针一样查阅多种外文辞书,核对大量相关资料。遇到原文版本有疏漏的地方,柴方国同志便利用多种外文版本加以参证,或通过网络与外国同行进行讨论,尽量把工作做得扎实可靠。《马恩文集》编译工作启动以后,为落实中央领导关于“确保译本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的指示,柴方国同志长期加班加点,节假日也难得休息,工作最紧张的时候,一连几个月没有休过周末。2009年夏天,《马恩文集》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母亲生病住院时也没有顾得上回去看望,嘱咐弟弟妹妹照顾好母亲,自己留下来坚持工作。几年来,柴方国同志先后校改《马恩文集》有关卷次的译稿多达十几遍,大到重要理论表述问题,小到字词和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作了认真负责的修订,尽最大努力使《马恩文集》成为经典着作编译的精品。
E.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有哪些
1、《共产党宣言》
作者是恩格斯。该书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着作。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
F. 马列经典原着的读后感
看了今天这部<<在太行山上>>的电影,使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让我更加了解了国共合作的历程,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珍惜,对抗日战争的实心实意,对中华民族存亡的担忧及对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热切渴望,也让我知道了国民党的假合作,假抗战的丑恶本质。
影片开始,山西军阀阎锡山正在用毛笔在纸上写字,内容是“守土抗战”四个大字,看起来给人以鼓舞,似乎使人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但事实上,阎锡山是个假抗日,欺骗共产党,在平型关战役中,朱德与阎锡山制定出作战计划,而阎锡山却在战斗中没有任何动静,违背了国共合作的原则,致使中国工农红军孤军奋战。无论是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都处于劣势的红军军战士们没有害怕,没有退缩,而是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生死搏斗,弹药用完了就用刺刀和敌人展开肉搏战,拼死阻击日本侵略军进入平型关.最后,在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作战下,中国工农红军取得了胜利,这就是公元1937年9月25日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它被载入史册,板垣这个“九一八”罪魁祸首之一的军团被打败了,同时打败了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
记住,这场战役是红军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钢铁战士,更重要得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而不是国共合作的成果,更不是国民党军的战果. 阎锡山背信弃义,这不仅代表了他个人,也代表了国民党政府的怯懦,国民党的假合作,假抗战的丑恶本质。
国民党不但不抗日,反而千方百计想剿灭中国共产党,破坏统一战线,于是对中国工农红军发起进攻,但在朱德的正确指挥下,反而包围了国民党将军朱怀冰的指挥部,使其大惊,但共产党宽宏大量,平安地送走了朱怀冰,目的是为了统一战线的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真心抗日的迫切心情。
不过,国民党中也有好的将领,但我不太记得名字了,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国民党将领拿起机枪冲上前线,带领战士拼杀直到最后牺牲为止。
我想,如果国民党军人都有上面讲到的将领,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战斗精神那麽日本侵略军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侵入中国,至少说不会有那麽多地区沦陷, 那麽多人民群众受苦受难。
在以后的几次战役中,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导致战役失败,所以中国共产党伟大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阐述了游击战的重要性,并在红军中开展游击战,日军派来了山地站专家阿部圭秀,但结果无疑是失败的, 中国工农红军让这位名将之花在太行山山凋谢了,各大报纸也刊登消息,真是大快人心,令人振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路线的正确性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的智慧。
就这样,经过2年零8个月,共歼灭日军13万,形成相持局面,这靠得是太行山的人民群众,是他们对共产党的支持,才使的游击战在大范围内开展.这几年总是打内战,现在终于可以把日本侵者作为共同的敌人,形成真正的统一战线,这其中绝大部分的功劳是属于共产党的。
影片结尾,以滔滔黄河奔流不息为背景,他奔腾着,咆哮着,似乎在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及将他们赶出中国的伟大气魄,中华民族必将取得胜利,像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一样,取得独立,建立新中国.最后,一轮红日从天边升起,那是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的象征。
G.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有哪几部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有以下几部: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1846年与恩格斯合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哲学的贫困(1847年)
雇佣劳动与资本((1847年)
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1848年)
共产党宣言(1848年)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
资本论(1867年)
法兰西内战(1871年)
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反杜林论(1878年)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
人民出版社已经出版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编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其中收录了马克思以及恩格斯的绝大部分着作,并且于1972年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对197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修订后出版了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收录的马克思恩格斯主要经典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