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排序算法的实现的总结

排序算法的实现的总结

发布时间:2025-09-09 17:41:15

⑴ 线性时间复杂度(O(n))的排序算法小结

目前我掌握的线性时间复杂度(O(n))的排序算法有三个: 计数排序, 基数排序, 桶排序.

计数排序, 适用于小范围的整数型元素的数组排序, 其原理是对各个元素值统计频次, 然后从小到大扫描, 将各个元素值重复若干次. 比如对序列进行排序, 可以得到最终的排序结果: 0, 1,1,1,2,2,3,3,3,3,3,4. 计数排序的优点是非常简单, O(n)中的常数项会非常小, 但缺点是如果元素值范围非常大, 那么几乎不会出现重复的元素, 造成效率低下, 且也开不了这么大(10^16)的数组用于计数, 如果元素值是浮点数的话, 也几乎不会出现两个相等的元素.

基数排序的原理非常类似于人类对数字大小的理解, 即依次观察每一位. 以数组为例, 先按照个位数, 分别将那些数字安放在10个桶里面, 然后从左到右, 将那些数字拿出来, 接下里, 基于十位数(如果数字小于10, 那么补零), 做类似的事情, 因为最大数字最多只有2位数字, 因此, 排序结束了. 思考一下这个过程的原理, 最高位对数字大小的影响最大, 因此, 必须放在最后一步, 位越高, 对数字大小的影响越大, 因此, 算法的顺序必须是从低位到高位.

分桶排序类似于直方图, 直方图里面的一个方块是一个"桶". 比如数值范围在0到10, 如果均匀分成10个桶的话, 每个桶的区间为[0, 1), [1, 2), [2, 3),....,[9, 10), 如果元素为0.5, 那么将0.5放在区间[0, 1). 很明显, 落在右边桶的元素要比落在左边桶的元素更大. 而落在同一个桶里面的元素, 相互之间无法比较大小. 如果桶的个数足够多, 那么每个桶里面的元素个数就比较少了, 桶内元素使用基于比较的排序算法进行排序(时间复杂度为N*log(N)). 最后从左到右, 从桶里取出元素, 完成了排序.

总结: 计数排序适用于小范围的整数型元素的数组排序, 基数排序适用于整数型元素, 不怕数值范围太大, 这点要比计数排序强, 分桶排序可以用在浮点型元素(当然, 也可以用于整数型元素).

⑵ O(n2)排序算法的总结

最近在慕课网上学习了O(n2)时间复杂度的相关算法,总算是对这些算法的优缺点有了详细的特点。其实对于任何的算法,没有优点和缺点,而是有相应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结合不同的排序环境来选择不同的排序算法,从而达到在实现时间和执行效率上的平衡。这是因为,越是简单的排序算法,实现起来肯定是越容易,而且出现BUG的概率也不会太大。相反,复杂算法可能效率更高,但是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下面,我就结合O(n2)时间复杂度的四个经典排序算法,为您详细讲解这四个算法的特点。

定义: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每一次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中选出最小(或最大)的一个元素,存放在序列的起始位置,直到全部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排完。

图示说明:

源码实现:

分析:通过选择排序的图示和源码我们可以看出来,选择排序要进行两次循环,而且最关键的是内层循环在每一次执行时都是全部执行完的。那我们有没有办法让内层循环不用每次都执行完呢?方法肯定是有的,这就是冒泡排序。

定义: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一种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较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元素列,一次比较两个相邻的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如从大到小、首字母从A到Z)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走访元素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相邻元素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元素已经排序完成。

图示说明:

源码实现:

分析:从图示和源码可以看出来,从执行次数上来说,冒泡排序是比选择排序的循环次数更少的。那是不是就可以说,如果待排序的数组中元素比较合适,冒泡排序在时间复杂度上是不是会比选择排序更好呢?真的是这样的吗?

其实不是的,经过多次测试验证,冒泡排序基本上是比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要差的,这是为什么呢?从源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虽然冒泡排序是比选择排序执行次数少了,但是交换的次数明显增多了,而如果你对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实现原理只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应该知道交换动作比赋值动作是需要更多指令操作的。所以说,最终冒泡排序大部分情况下,比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都要高。

既然交换动作这么消耗资源,那有没有一种方法,即能够减少内层循环的执行次数,又可以减少甚至是无需交换操作呢?这就要请出插入排序了。

定义: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的基本操作就是将一个数据插入到已经排好序的有序数据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个数加一的有序数据,即每步将一个待排序的记录,按其关键码值的大小插入前面已经排序的文件中适当位置上,直到全部插入完为止。

图示说明:

源码实现:

分析:从图示和源码可以看出来,插入排序(优化后的)是没有交换操作的,而且对于内层循环来说,如果待排序的元素是比较大的值,那内层循环执行的次数会非常的少。因此,如果原始数据基本上是有序的,那使用插入排序的效率会非常的高。在O(n2)级别的排序算法还可以再优化吗?如果可以从哪里优化呢?下面我们来介绍希尔排序,正是这个排序算法的提出,使得排序算法打破了O(n2)时间复杂度的禁锢。

定义:希尔排序(Shell's Sort)是插入排序的一种又称“缩小增量排序”(Diminishing Increment Sort),是直接插入排序算法的一种更高效的改进版本。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把记录按下标的一定增量分组,对每组使用直接插入排序算法排序;随着增量逐渐减少,每组包含的关键词越来越多,当增量减至1时,整个文件恰被分成一组,排序算法便终止。

对于希尔排序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增量该如何选取。这个增量该怎么确定,这还真是个数学难题,至今没有解答。但是通过大量的实验,还是有个经验值的。我们的例子给出的增量选取公式是:h = 3 * h + 1,下面请看图示说明。

图示说明:

源码实现:

分析:从插入排序中我们知道,插入排在待排序数组基本有序时,插入排序的算法效率会非常高,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希尔排序的最终思想就是:先将整个待排记录序列分割成为若干子序列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待整个序列中的记录“基本有序”时,在对全体进行一次直接插入排序。

而希尔排序的效率之所以很高,就是因为这个基本思想确实很有用:即当h值大的时候,数据项每一趟排序需要移动元素的个数很少,但数据项移动的距离很长。这是非常有效率的。而当h减小时,每一趟排序需要移动的元素的个数增多,但是此时数据项已经接近于它们排序后最终的位置,这对于插入排序可以更有效率。正是这两种情况的结合才使希尔排序效率那么高。

对于增量的选取,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魔法。在希尔的原稿中,他建议初始的间距为N/2,简单地把每一趟排序分成了两半。但是,这被证明并不是最好的数列。尽管对于大多数的数据来说这个方法还是比插入排序效果好,但是这种方法有时会使运行时间降到O(N2),这并不比插入排序的效率更高。间隔序列中的数字互质通常被认为很重要:也就是说,除了1之外它们没有公约数。这个约束条件使每一趟排序更有可能保持前一趟排序已排好的效果。希尔最初以N/2为间隔的低效性就是归咎于它没有遵守这个准则。

总结:上面就是四种经典O(n2)级别排序算法的相关说明。其实在各种场合下选择排序和冒泡排序基本上是不会使用的,因为使用场景基本没有。而对于插入排序和希尔排序来说,在待排序数据基本有序的情况下,使用场景还是有的,比如一些日志文件中存储的日志,可能大部分的日志记录都是基于时间排序,只是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导致一些日志晚存储了导致时间不一致。

我是徐建航, 这是我写的第31篇文章,欢迎你加入007社群,七天写一篇,一起写七年,七年之后一起去南极。

⑶ 几种经典排序算法优劣比较的C++程序实现

一、低级排序算法
1.选择排序
(1)排序过程
给定一个数值集合,循环遍历集合,每次遍历从集合中选择出最小或最大的放入集合的开头或结尾的位置,下次循环从剩余的元素集合中遍历找出最小的并如上操作,最后直至所有原集合元素都遍历完毕,排序结束。
(2)实现代码
//选择排序法
template
void Sort::SelectSort(T* array, int size)
{
int minIndex;
for(int i = 0; i < size; i++)
{
minIndex = i;
for(int j = i + 1; j < size; j++)
{
if(array[minIndex] > array[j])
{
minIndex = j;
}
}
if(minIndex != i)
{
Swap(array, i, minIndex);
}
}
}
(3)分析总结
选择排序时间复杂度比较高,达到了O(n^2),每次选择都要遍历一遍无序区间。选择排序对一类重要的元素序列具有较好的效率,就是元素规模很大,而排序码却比较小的序列。另外要说明的是选择排序是一种不稳定的排序方法。
2.冒泡排序
(1)排序过程
冒泡排序的过程形如其名,就是依次比较相邻两个元素,优先级高(或大或小)的元素向后移动,直至到达序列末尾,无序区间就会相应地缩小。下一次再从无序区间进行冒泡操作,依此循环直至无序区间为1,排序结束。
(2)实现代码
//冒泡排序法
template
void Sort::BubbleSort(T* array, int size)
{
for(int i = 0; i < size; i++)
{
for(int j = 1; j < size - i; j++)
{
if(array[j] < array[j - 1])
{
Swap(array, j, j - 1);
}
}
}
}
(3)分析总结
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也比较高,达到O(n^2),每次遍历无序区间都将优先级高的元素移动到无序区间的末尾。冒泡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方式。
二、高级排序算法
(1)排序过程
归并排序的原理比较简单,也是基于分治思想的。它将待排序的元素序列分成两个长度相等的子序列,然后为每一个子序列排序,然后再将它们合并成一个序列。
(2)实现代码
//归并排序
template
void Sort::MergeSort(T* array, int left, int right)
{
if(left < right)
{
int mid = (left + right) / 2;
MergeSort(array, left, mid);
MergeSort(array, mid + 1, right);
Merge(array, left, mid, right);
}
}
//合并两个已排好序的子链
template
void Sort::Merge(T* array, int left, int mid, int right)
{
T* temp = new T[right - left + 1];
int i = left, j = mid + 1, m = 0;
while(i <= mid && j <= right)
{
if(array[i] < array[j])
{
temp[m++] = array[i++];
}
else
{
temp[m++] = array[j++];
}
}
while(i <= mid)
{
temp[m++] = array[i++];
}
while(j <= right)
{
temp[m++] = array[j++];
}
for(int n = left, m = 0; n <= right; n++, m++)
{
array[n] = temp[m];
}
delete temp;
}
(3)分析总结
归并排序最好、最差和平均时间复杂度都是O(nlogn),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

阅读全文

与排序算法的实现的总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外国ip服务器地址 浏览:328
红警3怎么命令 浏览:205
服务器里面的域有什么用 浏览:610
curlphpcookies 浏览:101
三个月学懂中医pdf 浏览:753
实时发送邮件python 浏览:264
php数组删除重复元素 浏览:565
程序员遇到一个无聊的人 浏览:59
dh136c25b压缩机 浏览:137
程序员职业外部威胁 浏览:897
小米手机点系统工具文件夹就卡 浏览:421
app推广暗扣是什么意思 浏览:926
php多个分页 浏览:109
隐藏我的电脑里的六个文件夹 浏览:495
温州保税仓发货有溯源码吗 浏览:49
收获app企业ID是什么 浏览:995
光控台灯单片机 浏览:285
文档不能加密的原因 浏览:155
程序员系列大全 浏览:360
安卓怎么用文件升级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