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诏令和敕令的区别
一、含义不同
诏令:(动)号令;(动)皇帝发布命令;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
敕令:也写作"勅令""敕谕""法旨"。词典上的解释是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二、出处不同
诏令:刘师培《<文章学史>序》:“有由上告下之词,则为诏令;有由下告上之词,则为奏疏。”
敕令:《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衮疾困,敕令官属曰:‘吾寡德忝宠,大命将尽。吾既好俭,而圣朝着终诰之制,为天下法。吾气绝之日,自殡及葬,务奉诏书。’”
笔画
例句
一、听到皇帝的诏令以后,他感到惶惶然不知所措。
二、王安石在南宋的身后名誉地位较低,官方多次诏令贬斥。
三、露布在汉代一般用于某些上呈的奏章或朝廷下达的诏令,它是下达或上呈时将内容会开化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
四、有唐一代,史评、典志、实录、诏令等又有新发展,逐渐形成类目。
五、灾异学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反映在西汉诏令中,便是惧词与灾异经常相伴随而出现。
六、以明朝洪武年间先后给予安南的诏令文书为线索,可以考察出明初与古代越南国家关系的大致历史发展过程。
七、同时,在省减刑罚的诏令中,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八、未久,请求归省,诏令集乡郡之旧为方国珍兵者,纯诚奏道:“臣侍陛下十年,无丝毫惠及乡里,今归省而首集子弟为兵,父老其为臣何!”太祖称叹而止。
❷ 唐朝皇帝的敕令有几种
(1).诫令;命令。《汉书·韦玄成传》:“初,玄成兄弘为太常丞,职奉宗庙,典诸陵邑,烦剧多罪过。父 贤以弘当为嗣,故敕令自免。” 颜师古注:“恐其有罪见黜,妨为继嗣,故令以病去官也。”《后汉书·王龚传》:“今旦闻下太尉王公勅令自实;未审其事深浅何如?”一本作“勑令”。《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 衮疾困,敕令官属曰:‘吾寡德忝宠,大命将尽。吾既好俭,而圣朝着终诰之制,为天下法。吾气绝之日,自殡及葬,务奉诏书。’”
(2).皇帝的诏令。诏书。《宋史·哲宗纪二》:“ 章惇等进《新修敕令式》,惇读于帝前,其间有元丰所无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帝曰:‘ 元祐亦有可取乎?’”
❸ 敕令啥意思
敕令,即皇帝下命令。在道教用语中也经常用,是,神明、天神发命令。
❹ 这个 敕令什么意思详细哦
敕令 指向天神之王(一般指玉帝或道教天神的统领)的命令向神仙借法。小鬼\妖魔、僵尸什么的都怕神,自然也怕敕令符,敕令也指请神降临,所以也能封印和镇住妖魔鬼怪
❺ 敕令是什么意思与圣旨有什么区别
敕令:chì lìng,也写作"勅令"、"敕谕"、"法旨"。词典上的解释是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中文名
敕令
拼音
chì lìng
含义
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道教名词
三清天尊下达的法旨圣谕
道教动词
道教符箓法篆书写的命令
一般意义
编辑
敕令:chì lìng,也写作"勅令"、"敕谕"、"法旨"。
词典上的解释是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1]
道教含义
编辑
道教里面的符, 一般最上面两个字就是敕令。
名词:三清天尊下达的法旨圣谕。
动词:道教符箓法篆书写的命令。
举例示范
(1).诫令;命令。《汉书·韦玄成传》:“初,玄成兄弘为太常丞,职奉宗庙,典诸陵邑,烦剧多罪过。父 贤以弘当为嗣,故敕令自免。”颜师古注:“恐其有罪见黜,妨为继嗣,故令以病去官也。”《后汉书·王龚传》:“今旦闻下太尉王公勅令自实;未审其事深浅何如?”一本作“勑令”。《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 衮疾困,敕令官属曰:‘吾寡德忝宠,大命将尽。吾既好俭,而圣朝着终诰之制,为天下法。吾气绝之日,自殡及葬,务奉诏书。’”
(2).皇帝的诏令。诏书。《宋史·哲宗纪二》:“章惇等进《新修敕令式》,惇读于帝前,其间有元丰所无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帝曰:‘ 元祐亦有可取乎?’”
敕令
chìlìng 名词: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动词:帝王下达命令 道教里面的 符 一般最上面2个字 就是敕令 (1).诫令;命令。《汉书·韦玄成传》:“初,玄成兄弘为太常丞,职奉宗庙,典诸陵邑,烦剧多罪过。父 贤以弘当为嗣,故敕令自免。” 颜师古注:“恐其有罪见黜,妨为继嗣,故令以病去官也。”《后汉书·王龚传》:“今旦闻下太尉王公勅令自实;未审其事深浅何如?”一本作“勑令”。《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 衮疾困,敕令官属曰:‘吾寡德忝宠,大命将尽。吾既好俭,而圣朝着终诰之制,为天下法。吾气绝之日,自殡及葬,务奉诏书。’” (2).皇帝的诏令。诏书。《宋史·哲宗纪二》:“ 章惇等进《新修敕令式》,惇读于帝前,其间有元丰所无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帝曰:‘ 元祐亦有可取乎?’”
圣旨是中国封建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今常用于比喻,假传圣旨。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敕令是指帝王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而圣旨是帝王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可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
虽然圣旨的用途比较广泛,但敕令涉及立法,比圣旨要严肃和正规得多。
❻ 敕令是什么意思
敕令意思是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敕令,读作:chì lìng,也写作"勅令"、"敕谕"、"法旨"。词典上的解释是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敕令,也可指道教里面的符, 一般最上面两个字就是敕令。作名词是指三清天尊下达的法旨圣谕;作动词时是指道教符箓法篆书写的命令。
(6)敕令皇帝的命令扩展阅读
道家的符咒咒语,就是起源于古时的巫祝。道家的咒语在东汉时期较为盛行,并且也符有密切的关系,画符时要念咒语,用符时也有咒语,作一切法都有一定的咒语。
咒语成为施法者精诚达意,发自肺腑的声音,才能保证一切法术的奏效,祈祷时,咒语都是一些赞颂神灵,和祈诉如愿之词;
治病时,咒语是要求法术显灵百病俱消等辞;修炼时,咒语多为安神,定意澄心,及要求神灵帮助等语。道家的咒语每句结尾一般都有“急急如律令”一语。
❼ 敕令是什么意思,词语敕令的解释,汉语词典
敕令 [chì lìng],也写作"勅令"、"敕谕"、"法旨",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如《汉书·韦玄成传》:“初,玄成兄弘为太常丞,职奉宗庙,典诸陵邑,烦剧多罪过。父 贤以弘当为嗣,故敕令自免。”
在道教里,道士画符时, 一般最上面两个字就是“敕令”,意指:三清天尊下达的法旨圣谕。
❽ 符咒中的“敕令”是什么意思
在很多古装剧中,我们经常看见在做法事时,法师左手一柄长剑,右手几卷符纸,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最后在做法事的关键时刻,还要大呼一声:“急急如律令!”顷刻间,电闪雷鸣,仿佛神灵显威。
也正是因此,这种信仰又非绝对的纯粹,反而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控制。“急急如律令”既是催促也是命令,甚至有违律必究的意味在里面。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而人类无能为力之时,人总是想要借助天力,就连咒语的内容都是直言不讳地说出命令的目的,不得不说,这种信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
这种功利性与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分不开。那时天子就是天神之子,意为天神在人间的化身。天子求神问道似乎理所应当,哪有父亲不帮儿子的道理?而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民来说,他们也渴望解决眼前的困难。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许多宗教风俗一直流传至今,但今日的宗教信仰,却没有那么多的功利性,很多人只是为了求得心灵的解脱。在科学普及的年代,我们敬鬼神而远之,不再万事执迷于天神,更加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同时也怀有敬畏之心。
不知全貌,不予置评,更何谈征服?
❾ 古代皇帝的命令,敕,诰,诏,旨有何区别
皇帝下达的文书,有制,诏,诰,敕,册,祭文,祝文,谕,旨,寄信,电旨等。
钦定大清汇典:“凡大典礼,宣示百寮,则有制辞。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蠡宪,则有诏有诰。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曰诰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曰敕命。谕告外藩及外任官坐名敕,传敕曰敕谕”。“凡朝廷德言下逮,宣示百官曰制”。凡诏,敕,谕等一类的诏令文书,载有天子之言的都叫制辞,其开首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凡国家大事须布告臣民的用诏书。诏书的格式,起首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始,最后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结束文尾书下诏的年月日,加盖“皇帝之宝”。诰是以上告下之意,凡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发给诰命。敕是告诫之意,也作敕书,凡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用敕命。敕谕的用途有三:1.敕任官员,如任督,抚,学政,盐政,织造,提督,总兵等,发给坐名敕书;任布政使,按察使,道员,运同等,发给传敕。2.敕谕臣民;3.敕封或谕告外藩。皇帝册封王宫后妃等用册文。祭文,祝文是皇帝祷告天地山川和祭奠大臣的文书。谕旨之分,凡“特降为谕。因所奏请而降者为旨。其或因所奏请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为谕”。寄信是皇帝授命军机大臣寄发的机要谕旨,“诰诫臣工,指挥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行经略大将军,钦差大臣,总督,巡抚,学政,行督办军务大员,各省提督,都写“军机大臣字寄”。行盐政,关差,藩,臬,都写“军机大臣传谕”。清末有了邮政电报,有些谕旨用电报拍发,称“电寄”或“电旨”。
❿ 敕令什么意思
皇帝颁发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