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程序命令 > 皇上命令王宫大臣齐聚池塘

皇上命令王宫大臣齐聚池塘

发布时间:2025-08-07 20:09:01

① 乙未事变的事件经过

除了兴宣大院君,日本人早已将对闵妃不满的军部协办李周会,训练队分队长禹范善、李斗璜、李轸镐及大臣俞吉濬、赵羲渊、郑秉夏等朝鲜亲日派一一收买,确保这些朝鲜人与日本合作杀害闵妃。三浦梧楼的计划是打着兴宣大院君的旗号,以即将被闵妃解散的朝鲜训练队为前锋入宫,以制造大院君和朝鲜训练队发动政变的假象;日军汉城守备队队长马屋原务本少佐指挥日本军守备队步兵第18大队(约450人)与朝鲜训练队(约800人)攻占宫门,开辟道路;然后数十名日本浪人冲入王宫景福宫,负责搜寻和暗杀闵妃的工作,时间定在10月8日凌晨4时30分。 而浪人们在入宫前也分头行动,一路在7日晚于汉城巴城馆(柴四郎寓所)举行酒宴,宴会完毕后在国友重章的率领下直接奔赴景福宫;另一路则在汉城新报社集合,在安达谦藏的带领下,由朝鲜人李周会等充当内应,加上公使馆警部荻原秀次郎率领的日本警察的配合,前往孔德里迎大院君入宫。先是日本为了掩人耳目,1895年10月6日和7日,日本方面的两个核心人物冈本柳之助和楠濑幸彦分别伪称归国而前往仁川港,由于计划从1895年10月10日提前到8日,所以三浦急命冈本和楠濑二人回汉城,其中冈本直接到孔德里引出大院君,与浪人们一起拥大院君进宫。三浦梧楼本人则静坐公使馆遥控指挥。
1895年10月7日夜晚,朝鲜王宫正在举行盛大的晚宴,庆贺闵泳骏复归政界,彻夜灯火通明。而日本浪人们则蠢蠢欲动,日本驻军也准备突袭王宫。1895年10月8日(农历乙未年八月二十日)凌晨0时,20多名日本浪人从麻浦的《汉城新报》社倾巢而出,风驰电掣般地齐聚于汉城郊外孔德里之大院君别庄,还有荻原秀次郎率领的6名穿便服的警察也来了。当时守卫大院君别庄的巡检都已入睡,于是浪人把他们迅速制服,囚禁在南屋。此外,日本警察还夺了朝鲜巡检的衣帽,伪装成朝鲜人。 关于迎大院君的记载又有分歧,一般的说法是:从仁川赶来的浪人头子冈本柳之助进入里屋迎大院君,不久大院君满面喜色而出,并说:“今日之事,只在护卫而已,勿于宫中行暴举。”所有人都表示同意,并高呼“朝鲜万岁!” ,于是簇拥着大院君的轿子朝王宫进发,迎接过程十分顺利。然而,与之相反的是,据时任日本驻汉城领事的外交官内田定槌的回忆,当时大院君非常犹豫,根本不愿从屋子里出来,一直拖延到天快亮的时候,最后是冈本动员壮士把他强行拖出来塞进轿子里,然后走向王城的。 日本官方文件也透露冈本在大院君的居室里待了两三个小时才出来。 从后面的行动时间比三浦原定计划(4时30分)推迟了1个小时来看,大院君拖延不出的记录是更可信的。大院君出来时已经是3时许了,4时30分抵达汉城西大门(敦义门),并与禹范善指挥的朝鲜训练队第二大队汇合,谁知按计划早就应该在此等候的日军守备队主力却没有踪影。原来他们搞错了位置,在南大门(崇礼门)等候,直到5时许才赶到西大门汇合,这时东方已经露出鱼肚白,路上开始出现行人,无不投来诧异的目光。日军守备队和朝鲜训练队在西大门整队以后,同载着大院君的轿子急速向景福宫挺近。5时30分左右,大院君一行抵达景福宫,在景福宫正门光化门前遇到了国友重章率领的从巴城馆赶来的一队浪人,以及骑马赶来的陆军中佐楠濑幸彦。人员全部到齐后,日本人正式开始“狐狩”行动。
日军大举进攻景福宫之光化门,由伪装成朝鲜人的日本警察翻墙,朝鲜的训练队联队长洪启薰和军部大臣安駉寿率侍卫队一个中队的兵力(约200人)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日军击溃,洪启薰战死,安駉寿逃走,日军和浪人们冲入景福宫,这时是5时50分左右。此时日军的一个小分队护送大院君到康宁殿;其余人在安达谦藏和冈本柳之助的率领下直扑闵妃居住的乾清宫。乾清宫位于景福宫的后部,由长安堂、坤宁阁、玉壶楼等建筑组成,之间以走廊相连。当时闵妃和她的丈夫高宗李熙、王太子李坧都在乾清宫中的长安堂,早些时候闵妃也得到了日本人将要取她性命的风闻,询问近臣郑秉夏是否该出宫躲避,郑秉夏回答说:“日兵之入阙,欲为保护圣躬,臣已揣知,少无疑惧。” 闵妃轻信了他的话,便离开高宗和太子,前往自己居住的坤宁阁了。日军和浪人在攻打乾清宫时,侍卫队大多数四散奔逃,但仍遭到美国军事教官戴伊指挥的20名侍卫队的抵抗,不过很快被打败。日军突破乾清宫后,杀向闵妃所居的坤宁阁,其间杀死了前来阻挡的朝鲜宫内府大臣李耕稙。日本人在乾清宫中,遇到宫女、宦官就揪住他们的头发,问他们:“王妃在哪里?”他们回答不知道以后就痛打一顿,有的还被一刀毙命。一名俄国建筑技师士巴津(Середин-Cабатин)也被日本人抓住,逼问闵妃所在之地,差点就送了命。日本浪人身着西服,在冈本柳之助一声令下“抓狐狸”以后,就开始袭击殿堂内部。 关于闵妃被杀的过程,概括性的描述就是:日本人在乾清宫杀了闵妃,然后将她的尸体移到后园烧毁。具体的过程则头绪比较复杂。日本人侵入乾清宫以后,闵妃化装成了宫女躲起来。日本人闯入乾清宫内殿,搜遍闵妃居住的坤宁阁中的各个居室和每个角落。坤宁阁内顷刻间乱作一团,充斥着宫女们的惨叫声和日本人的咆哮声。入侵内殿的日本人有中村楯雄、藤胜显、寺崎泰吉(又名高桥源次)等人,其中一名叫中村楯雄的浪人在坤宁阁内发现一个正在躲避的女人,她就是闵妃。中村抓住闵妃的头发,把她拖出来,顺手就是一刀,另一名浪人藤胜显也向闵妃一阵猛刺,杀害了闵妃(一说是寺崎泰吉或田中贤道下手的)。 此外还有两名美貌的宫女被当做闵妃而被害,三人被放置在一处,这时国友重章从屋内拖了个宫女出来,他左手拽着这个宫女的头发,右手用刀指着她的胸部,逼问她谁是闵妃。宫女听不懂日语,只能哀嚎。荻原等人劝阻了国友的暴行,后来他们从宫女那里得知闵妃的太阳穴部位有麻痕,结果一检查,三名被害者中果然有一人有麻脸,而其他两人没有。其后有数名宫女指认那人是闵妃。 随后,日本人在闵妃腰间发现了一个麝香扑鼻的锦囊,里面装着两封闵妃以国王名义亲笔书写的国书,准备寄给俄国沙皇,当时闵妃听说俄国驻朝公使韦贝尔可能调任墨西哥后很着急,所以写信请求挽留韦贝尔。 事后日本兇手们都得意洋洋,寺崎泰吉赋汉诗一首,写道:“宫中暗澹云深处,不斩雠敌斩美人”。 藤胜显后来将自己刺杀闵妃的“肥前刀”捐给日本福冈的栉田神社,刀上写着“一瞬电光刺老狐”,神社的介绍是“斩韩王妃之刀”。 这成为日本杀害闵妃的重要物证。另据韩国最新发现史料,砍死闵妃的人不是浪人,而是日本陆军少尉宫本竹太郎。
欧美文献的记载提供了日本杀害闵妃的更多的细节,当时英国驻朝总领事禧在明(Walter C. Hillier)根据4名现场目击的宫女和医女的证词,于1895年10月11日向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Nicholas R. O'Conor)作了如下报告:“……王后跑到了(坤宁阁外的)院子里,但被抓住,摔倒在地。兇手们朝王后胸口踩了几脚,并挥舞日本刀反复刺向王妃。兇手为万无一失地把王后杀死,同时还杀了几名与王后长得像的宫女。此时一名医女走过来,用手帕盖住了王后的脸。” 当时在朝鲜的英国旅行作家伊莎贝拉·伯德·毕晓普曾与目击宫女交谈,她写道:“从刺客手中逃脱的王后被追上并被刺,跌了下来,好像死去了,但有人说,王后稍微恢复以后,她问道:‘王太子安全吗?’一个日本人跳上她的胸部并反复用刀刺向她。” 上述记录显示,闵妃是有所反抗的,可能是她在被日本人拖出去的过程中挣脱出来,逃到坤宁阁外的院子里,被追上抓住后才被刺死的,还被日本人踩了胸部,而且她临死前还在呼唤她的儿子李坧。另一位目击者俄国人士巴津当时被日本人控制,他的证词中有这样一段:“两个日本人抓住一个宫女,把她拉出房外,将她拖在他们身后走下台阶。” 这个“宫女”很可能就是闵妃。他还在现场目睹了40名朝鲜训练队士兵,把武器放在地上,列队乖乖站着,日本军官看着他们。但禧在明却推测这些所谓的朝鲜士兵其实是日本人装扮的。
1896年“俄馆播迁”以后,朝鲜政府重新调查乙未事变,并由法部协办权在衡撰写了报告书,于1896年5月公布。在这份报告书中这样描述闵妃被杀过程:“日本士官令其军伍整列环围,把手阁门,以助日本刺客之搜索凶弑。于是刺客二三十名,从其头领一人之引导,挺刃突入殿堂,寻觅至密室。遇宫女辈,辄捽发殴打而寻问王后所在。……刺客寻搜各房,毕竟寻出王后于稍深房里,刀刃斫下,当场被弑。裹以缎属单衾,奉安松板上,移出殿庭。” 朝鲜野史《梅泉野录》记载说,当时一个叫做小村室(当为“小川实”之误,旅朝日本人,与朝鲜王室及政府颇有往来)的日本人来到朝鲜,他的女儿非常聪慧,很受闵妃喜爱,经常把她召进宫中一起看戏听歌。三浦梧楼听说后,重金收买了小村女,让她在闵妃看戏时偷拍了十几张闵妃照片,分给各浪人观看。日本浪人进宫以后,很快就在小村女的带领下来到坤宁阁。闵妃仍在宴乐,“宫中火炬通明,蝼蚁可数”,日本人的行动非常顺利。闵妃“逃壁衣中,倭捽之出。小村女审之,后(即闵妃)连乞命,倭众刃交下”。 另外,关于闵妃被杀的地点,过去长期认为是玉壶楼,这是根据当时参与乙未事变的日本人小早川秀雄所着的《闵后殂落事件》(1946年在汉城出版时改称《闵后弑害事件之真相》)中,小早川是在连着坤宁阁东侧的小房间——玉壶楼室内见到了闵妃的尸体,所以韩国光复后认定玉壶楼是闵妃被害地,大韩民国首任总统李承晚还题写了“明成皇后遭难之地”,刻在玉壶楼外的石碑上。但是日本机密文件显示,闵妃被杀害的地点不是玉壶楼,而是坤宁阁和长安堂之间的院子里,这也和欧美资料吻合,而玉壶楼只是暂时停放闵妃尸体的地点。
乙未事变过程的各种说法中,“奸尸说”很引人注目。“奸尸说”见于《石冢英藏报告书》,最早于1964年被日本历史学家山边健太郎在他的论文《关于闵妃事件》中披露,后来流传到韩国,2001年韩国作家金辰明以《石冢英藏报告书》为题材,创作了小说《皇太子妃劫持事件》,使其更加广为人知。石冢英藏被日本派到朝鲜,做朝鲜政府的内阁顾问,这是他对长官末松谦澄的报告,作于1895年10月9日。这份报告书中对闵妃之死描述得异常残忍,其中写道,在围观的日本人中,有人“把王妃拉出来,用刀刺了二三次,又剥光她的衣服,作了局部的检查”。 所谓的“局部的检查”其实就是“奸尸”(一说闵妃当时一息尚存,被强奸时是活着的,她其实是后来被烧死的)。当然,怀疑这份报告书的也大有人在。韩国着名历史学家慎镛厦对此评论说:“当时的状况是非常紧迫的,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干这种事”“这是出于好奇心而对历史的润色”。 也有日本人怀疑这份“报告”是杜撰的。因此,很难断定闵妃被浪人轮奸的真实性。
在闯入坤宁阁、杀害闵妃的同时,日本还控制了朝鲜高宗和太子。当时住在乾清宫长安堂的高宗见日本人入侵,想吸引日本人注意,以便闵妃能有机会逃脱,于是便打开长安堂中所有窗户,自己站在前面,一些日本人便入侵长安堂,有个日本人还扯住高宗的肩臂,更有甚者在高宗身边开枪,还“行打宫女等于御前”。 王太子李坧被日本人捉住,“牵捽头发,脱毁其冠,拟刃迫问王后处所,而幸不被伤”。 高宗和太子吓得面如死灰,战战兢兢。这时冈本柳之助闯入长安堂,将早已拟好的《王后废位诏敕》丢给高宗,要高宗在上面签字,高宗拒签。随后大院君由康宁殿前往乾清宫,与高宗见面,这时是6时10分左右。 闵妃死去时大约是6时许,已经到了黎明。按照三浦梧楼的计划,此时他要与书记官杉村濬进宫向国王问安,而闵妃的尸体则交由日本守备队焚烧以消灭证据。他们将闵妃的尸体转移到景福宫东侧鹿园的松林中,浇上汽油后烧毁。闵妃被焚尸之前,参与乙未事变的浪人小早川秀雄曾这样描述道:“我进入房间,一个女人躺在地上。她好像刚从床上起来,上身披一件白色小褂,下身穿一条白色短裤,膝盖以下露出雪白肌肤,胸脯和两侧的臂肘以上都裸露着,平躺在地上,已经死了。仔细一看,那女人细长的身材,柔和的面容,加上雪白的肌肤,看上去只有二十五六岁的样子。她与其说已经死了,毋宁说还保持着美人鱼般优美的姿态永远睡着了。她就是闵后,那个用纤细的手指翻弄八道、驾驭群豪的闵后的遗骸。可是眼前的尸体,怎么也不会让人想到是她。英魂已经一去不复返,可房间里守灵的人一个也没有。这情景实在太凄惨了。闵王妃额头上两条呈交叉状的刀痕似乎是致命伤,不知是谁下的手。”
当时与日本合作的朝鲜训练队第二大队长禹范善也参与了对闵妃尸体的毁灭工作。最后闵妃的尸体被烧得只剩下几块骨头。禹范善命令他的部下尹锡禹将这些骨头全部丢进香远亭的池塘中,并说是宫女的尸体。尹锡禹察觉事情有异,又听到传言说闵妃被杀,因此怀疑,便没有按照禹范善的要求做,而是将其埋在了宫中五云阁附近的西峰下。
三浦梧楼在乙未事变发生前夜,参加了日本驻汉城领事内田定槌(此人并未涉入“狐狩”计划,后来负责调查乙未事变)主办的晚宴。乙未事变发生时,内田听到事变风声,赶到公使馆,只见三浦不断向床头的不动明王像磕头。内田说道:“出了件很头疼的事。”三浦却说:“不对。如今朝鲜终于属于日本了,现在可以放心了。” 6时5分,三浦离开公使馆前往景福宫,7时谒见高宗和大院君。在这过程中间三浦有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余裕,因此推测三浦梧楼曾到过现场查看闵妃尸体,并当即指示荻原秀次郎湮灭证据,将闵妃尸体火化。
日本驻朝人员最早给本国报告乙未事变的是公使馆海军少佐新纳时亮于1895年10月8日6时32分发给日本海军方面的电报,称朝鲜发生了大院君和训练队攻入王宫的政变;同日9时20分,日本军方又受到了新纳时亮发的“国王无事,王妃杀害”的电报。 而楠濑幸彦则于10月8日8时50分给陆军参谋川上操六拍电报,报告了大院君入阙的时间和洪启薰被杀的事实。但是作为驻朝公使的三浦梧楼却迟迟不给外务省报告事件,甚至阻止内田定槌向本国政府发电报。 直到10月8日午后1时,日本代理外务大臣西园寺公望发电报询问此事情况及日本人是否参与,三浦才回复“大院君入宫,王妃下落不明”,对于日本人是否参与,三浦承认有日本人参与,但是纯属民间层面的,而日军入宫则是“为镇抚出兵,决非帮助彼等”。 这说明三浦等人开始了对事变真相的掩盖工作。

②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简介

文成公主(625-680),名李雁儿,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7世纪,西藏王松赞干布震撼唐朝。当时,唐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经济文化。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知书达理的文成公主,朴素大方,主动应征作25岁的松赞干布夫人。16岁的文成公主迅速做进藏的高原气候调适;同时向松赞干布发起智慧挑战。五次比试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臣禄东赞:用丝绸带穿过一块有弯弯曲曲小孔的绿松石(九曲明珠);指出一根两端一样粗的木棍的根部与梢部;分清关在一起的100匹马驹各自是100母马的哪一匹所生;晚上召唤入似迷宫一样的大宫看戏,戏后突发安排使臣独自回归自己的住处;最后,文成公主站到300名姑娘中,让从来没有见过文成公主的使臣挑选。——这是藏族文化与汉文化大交流的经典瞬间。
藏族文化作为高海拔地区——世界屋脊——的文化,具有高海拔地区的一切特点。藏人以朴厚、豪壮、博大为美,汲取其他文化,创造了自己的34个藏族文字。日喀则,藏语意为“最好的庄园”;“拉萨”藏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西藏发源地——神山圣湖,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神山圣湖上的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似冠着银色“金字塔”。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着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着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
青海省玉树县也建有文成公主庙。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动,雕刻精细。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相传文成公主前往拉萨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长时间,受到当地藏族首领和群众的隆重欢迎,她深受感动,便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现文成公主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是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据说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流徒到青藏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公元七世纪,弃宗弄赞继位作了吐蕃赞普(吐蕃国王),人们又称他为松赞干布,是一位骁勇慓悍的领袖,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城为中心的强盛王国,逻些城即今日的拉萨。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文成公主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有一个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这些人员是去干什么呢?因为当时吐善已经击溃了吐谷浑,伊然成为了西南举足轻重的强邦;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顶风冒雪的艰苦跋涉,春暖花开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黄河的发源地一河源,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路上很为吐着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松了一口气,于是送亲队伍在这里作了数日的短暂休整。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纳头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礼,他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李道宗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中土的金枝玉叶,顿时为她而倾倒,只见文成公主身着华美的盛服,神态端庄,气度文雅,与原始质朴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风塑造得黝黑而粗犷,但配上他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显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算是嫁了一个伟丈夫。
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入了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布达拉宫就建成了,里面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用来安顿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乡之情。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一对异族夫妻,感情融洽,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大多数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因此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待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拨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随来的文士们也开始工作,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公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进入唐朝国家,研读诗书,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农技人员并不宣扬什么,他们只是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籽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那顶壮的庄稼,惊人的高产,让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为吐蕃人那时虽然也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只种不管,所以产量极低,他们不得不佩服汉族农技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尤其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后,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光泽细柔,花色浓艳,极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们喜不胜收,都十分感谢文成公主入吐蕃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赞干布,使得这位生长于荒蛮之地的吐蕃国王深切体会到汉族女性的修养与温情,他对文成公主不但备加珍爱,而且对她的一些建议尽力采纳。文成公主则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慓悍古朴的国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种极有权势欲的女人,她参预治国,却从未要求松赞干布给自己一个什么官职,对于吐蕃国的重大政治决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强行干涉,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非常悦眼,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行政的参考,而广大的吐蕃民众更视她如神明。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长史王玄策出使吐蕃,一方面和洽两国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远嫁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出使队伍带着大批绢帛文物上路,途经天竺国时,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抢掠,除了王玄策带着少量人马逃出外,大部分人马及物品全都抢去。王玄策狼狈地抵达吐蕃,拜见了松赞干布并说明了遭劫的情况,松赞干布认为天竺国是有意挑衅,破坏他与大唐的关系,于是派遣大军讨伐天竺,捣毁了他们的都城,俘虏了天竺王子,还缴获了大批牲畜,救回了唐朝使节随从人员,算是替大唐使节出了一口气。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嗣位为唐高宗。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并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银、绢帛、诗书、谷种,并特为文成公主送去了饰物和化妆品,以嘉勉她和亲抚蕃的功德。
松赞干布因之上书谢恩,并忠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勤兵赴国除讨。”并献上珠宝十五种,请代置太宗灵前,以表哀思。唐高宗对松赞干布的忠心十分感动,又晋封他为宾王,更赐彩帛三千段;吐蕃使者到长安后大开眼界,趁唐高宗高兴之机,向他请求赐给造酒、碾米和制造纸笔墨砚的技术,唐高宗都—一答应了。大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在文成公主联络的基础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顶峰。
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论(吐蕃的宰相职)禄东赞的妥善谋划下,吐蕃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能称霸西域,成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可惜不久之后,松赞干布去世,他的孙子继位为赞普,因赞普年幼,所以国事多由禄东赞一手掌握理,家事则由文成公主操持,这时一切还算平稳。然而不久禄东赞也死去,他的儿子钦陵沿袭作了大论,这时吐蕃与邻邦士谷浑关系恶化,他们均上书向唐廷请求论断是非,而唐高宗迟迟不予裁决,钦陵按捺不住,起兵击溃了土谷浑。不料这一举动却触犯了唐廷的威严,唐高宗认为在他还没有作出判决之前,吐蕃就擅动武力,简直不把大唐天朝放在眼里,因此在咸亨元年,派薛仁贵督师讨伐吐蕃。
谁知薛仁贵的军队在大非川一带被吐蕃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从此吐蕃人不再服大唐的气,连年兴兵进犯大唐边境。唐廷派大军长驻洮河镇守,以防吐蕃军队的骚扰,双方陷入了敌对局面,吐蕃成为唐王朝始终无法解决的最大敌人。
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开始,到唐高宗咸亨元年薛仁贵率兵征讨吐蕃为止,整整三十年的岁月,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域,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最终不能善加利用,轻易挑动战争,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诣所营造的和睦局势嘎然而止,怎不令人痛惜!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逻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但也没能改善两国的外交关系。而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并不因与唐朝关系疏远而稍减,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衰痛。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到处为她立庙设祠,以志纪念。一些随她前来的文土工匠也一直受到丰厚的礼遇,他们死后,也纷纷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两侧。至今文成公主和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视为神明。

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庙
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中国的“三江源”,也是闻名于世的藏族歌舞之乡。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成公主庙就修建在这里,它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成公主庙别名“沙加公主庙”,位于玉树县结古镇东南25公里的贝纳沟,这是一条大峡谷,两边的山脉不见边际,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蓝天下,山上松柏如画、山下小河如诗。藏式建筑的文成公主庙紧贴百丈悬崖,风景幽静,金光闪闪的屋顶光芒四射。庙四周所有的悬崖和面积较大的石头上都刻着数不清的藏经。该庙共3层,面积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在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两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两层,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细刻,形象生动。该庙是一座既有唐代艺术风格又有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古式建筑。
1300多年来,这儿都是一年四季香火从不间断,酥油灯昼夜常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也络绎不绝,亲如一家。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唐贞观十五年(641)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据传,玉树县的贝纳沟是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这里的藏族首领和群众曾为她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动,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
文成公主离开这里进入拉萨后,这里的藏民便依据公主的画像,在石壁上造像,以示怀念,遂又建庙。此庙已经成为藏汉团结的象征。从此柏沟便成了玉树地区的一大圣地,成为信徒们顶礼膜拜的佛堂,香火缭绕,经久不衰,当地藏族群众把这里视为玉树高原上的“洞天福地”。

松赞干布(617?—650),《新唐书》等汉文史籍亦作“弃宗弄赞”或“弃苏农赞”。西藏历史上着名的赞普,吐蕃王朝的缔造者。

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论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赞普。受父亲的影响,少年时代的松赞干布就已显现出非凡的才能。父亲被仇人毒害而死后,13岁的他即赞普位。即位后,他一面缉查兇手,一面训练军队,很快平息各地的叛乱,统一各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之后,又先后降服周围的苏毗、多弥、白兰、党项、羊同等部,势力日益强盛。

完成西藏的统一之后,松赞干布开始致力于政权建设,建立了完备的、以赞普为中心、高度集权的政治和军事机构。同时,还制定法律、税制,任用贤明的大臣,采取许多措施鼓励百姓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使吐蕃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现中兴之势。

为改变吐蕃人没有自己的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的落后面貌,他派出以大臣吞米•桑布扎为首的16名贵族到印度求学,终于创制出本民族的文字——藏文。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藏民族文化的保存、传承与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松赞干布非常欣赏唐朝的富庶与繁荣。唐贞观八年(634),遣使赴唐沟通关系。同时,与南部泥婆罗(今尼泊尔)通好。十三年(639),与泥婆罗尺尊公主联姻后,亦遣使赴唐求婚。唐太宗为结好吐蕃,求得西部边境的安宁,遂于十五年(641)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他。唐蕃联姻,文成公主的入藏,将佛教和内地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带到了高原,进一步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松赞干布被唐高宗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进封为賨王。并镌其像于石,列于太宗昭陵。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病逝。唐朝遣使吊祭。

松赞干布的一生,功绩卓着。他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将藏族人民引入了团结、繁荣、富强的时代;沟通了与内地唐朝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后来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

藏族吐蕃王国的创建者。穷哇达则(今西藏山南地区琼结)人。据敦煌所出藏文写卷吐蕃大事系年,松赞干布卒于649年(汉籍作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在赞普位20余年。629年,松赞干布继位为赞普 , 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削平内乱,降服苏毗、羊同等部,统一青藏高原,在大臣禄东赞协助下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他发展农牧业生产 ,推广灌溉 ,命人制定文字 ,颁行治理吐蕃之“ 大法令”,以处理赞普王室与世家贵族、诸小邦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设置官职品阶,颁布律令,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从中原及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等地引进文化、技术,使吐蕃社会有了迅速发展。他先娶泥婆罗王女尺尊公主 。641年 ,松赞干布至柏海(今青海扎陵湖鄂陵湖)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结成和亲关系。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又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请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后又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工匠,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

松赞干布是西藏历史上最重要、最广为人知的藏王。他在西藏高原实现了统一,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为巩固统一,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迁都拉萨并建造布达拉宫;把西藏划为六大行政区域;推广佛教;创制文字;与唐王朝和尼泊尔联姻,迎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并建成大昭寺、小昭寺;统一席量衡制度;鼓励众民开垦荒地;保护水利资源;开山修路以促进贸易,等等。这些对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佛教、医药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藏族历来十分敬重松赞干布,他不仅被视为观音的化身,而且是有口皆碑的三大法王之一,另两位法王是赤松德赞和赤祖德赞

阅读全文

与皇上命令王宫大臣齐聚池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过滤文件夹是什么意思 浏览:39
内存挂能看到源码吗 浏览:305
u盘加密指的是什么 浏览:689
苹果平板怎么在浏览器玩安卓光遇 浏览:320
高三怎样排解压力 浏览:497
java五子棋报告 浏览:668
少儿编程书 浏览:380
加密货币voyager 浏览:167
tft如何选择服务器 浏览:600
安卓怎么设置动漫脸 浏览:542
程序员应用技术专业 浏览:817
换冰柜压缩机步骤 浏览:684
电脑怎么把多个照片压缩成一个压缩包 浏览:333
怎么把压缩文件分成几份 浏览:105
id3算法流程 浏览:302
恶魔城影之命令 浏览:132
单片机怎么连接传感器 浏览:575
linux安装mplayer 浏览:459
服务器的ttk是什么 浏览:738
程序员可以进哪些央企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