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中天現象的易中天現象
2006年易中天獲得了《新周刊》頒發的「年度新銳人物獎」,《南方人物周刊》頒發的「年度魅力人物獎」,南方電視台頒發的「學術傳播貢獻獎」,以及《當代中國》頒發的「當代中國十大傑出人物獎」。更有意思的是,《財經時報》列出一份《中國作家富豪排行榜》,易中天以800萬元名列第七。
易中天現象被譽為是學術界的「超男」現象,有點像當年的《老鼠愛大米》,一夜之間,紅遍中國,當然,方式有點不同,《老鼠愛大米》更多是通過網路,易中天品三國更多是通過央視。顯然,流行歌曲傳播容易,而學術普及並不易。
易中天現象,第一步是登上《百家講壇》,這很關鍵。學者走上電視,學術結緣傳媒,成為新世紀學術走出大學圍牆的新方式。中國傳統的學術傳播方式主要是家學與書院制度的,朝夕相處,言傳身教,學術訓練與人格修煉同步,只是那是有錢人的事情,大多數人不能享受。到了晚清,西方的大學引進了中國,學術開始在大學內傳授,但現代媒體機構如出版社、報館和雜志社為學術傳播開辟了大學之外更加靈活的道路,《時務報》《新民叢報》《民報》《國粹學報》等是第一批產生了重要學術影響的雜志。辛亥革命後,陳獨秀尋求出路,最後還是辦雜志,《新青年》就這么產生了。但是從那個時候直到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學術思想的傳播主要還是在大學傳授,其次是通過學術雜志和報紙在學術領域內傳播。學者走向電視的講壇,學術思想的傳播有了新的途徑。在國外,還有著名哲學家在電視上進行辯論。學術進入媒體的公共領域是時代所趨,也是自身傳播方式的拓展。
那麼多的學者走上了《百家講壇》,有很多人說話還是像大學課堂上一樣,而易中天採用的話語方式就時髦多了,如用OK解釋古代的「諾」,把周瑜說成帥哥,等等。
產生影響
易中天火了,成為了文化偶像。
很多媒體說易中天的出名要感謝百家講壇,是這個節目讓他出的名。其實百家講壇應該感謝易中天。電視畢竟不如紙讀物更容易貼近百姓。書則完全不同,時間絕對由自己支配,可以重復看無數次。
其實百家講壇的主要貢獻是請了這些人去,讓老百姓與學者有更多的交流機會,所以,百家講壇要感謝易中天,感謝劉心武,不要看著他們的書火了,都說是百家講壇的功勞。
易中天的出名要感謝中國文化長久以來生生不息的文學魅力。中國老百姓在約2000多年的時間里不知道三國真相是什麼了,能不急么?他們都有知情權啊。易中天滿足了他們的權利,就像古希臘神話里的點燈人,你就說他能不火嗎?
還有一點:有許多人評價易中天,不過世人只會記住易中天而不會記住那些人!易老師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
易老師在百家講壇欄目的講說在中國添掀起了如日中天的熱潮,當時的在學術界和全社會都流傳一句話:「嫁人就嫁易中天」。意思當然就是說當代的女孩子要嫁人就要嫁像易老師這樣的男人。
2. 根據易中天教授所講,關於人人平等,西方人有哪些觀念
根據易中天教授所講,關於人人平等,西方人有哪些觀念,主要有以下4點:
1、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契約面前,人人平等
3. 華夏文明上下5000年,易中天卻說只有3700年,你覺得這個說法靠譜嗎
我覺得易中天這樣說是有他自己的想法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一定道理。
從小我就喜歡看百家講壇,從百家講壇上我真的學到了許多歷史知識,因此自己初中高中的歷史是學得非常扎實的,這都要得益於百家講壇,記得自己那時候最喜歡的教授就是易中天教授了。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我認為易中天教授他的這個說法也許有一定的道理的。
4. 易中天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是這兩種思想內核是如何產生的
不知道易中天怎麼認為,我認為中國文化傳統的核心部分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級別森嚴,不可逾越,以此維系社會正常運轉。而西方則相反,看看1789年的時候法國頒布的人權宣言第一句話就是:「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
要說是如何產生的,就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講清的了,
5. 中國明明有五千年歷史,為什麼易中天卻說只有3700年
因為易中天是並不是從石器時代開始算的。如果是從人們最原始的時間也就是石器時代開始算的話,那我們中國就是5000年歷史,但是易中天的演算法並不是從石器時代開始算的,而是從夏朝開始算的,如果按照這樣去算的話,那我們中國文化歷史正是3700年。
總之,易中天先生說我們中國的歷史有3700年,是因為他計算的時期並不是從石器時代開始計算的。
6. 易中天的《品人錄》里對中西文化的研究,你認同哪一點
我認為易中天所寫的《品人錄》,真的是不錯的。這本書里邊其中提到的關於武則天雍正,劉邦以及項羽這些人,他們成功和失敗的原因的總結,我覺得說的很好。而且這本書里也提到了,易中天認為我們清朝比明朝好,我認為也有一定的道理。
易中天認為清朝的皇帝比明朝的皇帝好的多,因為清朝的皇帝每一個人都勵精圖治,一心一意的為著國家的發展做准備,而在明朝的皇帝,他們卻有很多的人獨裁專政,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害百姓。
我覺得綜合來說易中天的《品人錄》這本書寫的還是很好的,寫出了易中天自己對於歷史上這些名人的看法以及對這些朝代更替的見解。我認為值得一看。
7. 易中天都出過哪些書
1、《中國的男人和女人》
本書除對中國人的兩性狀態和兩性關系進行了描述和剖析外,第三章還對人類和中國人兩性關系的歷史用作者自己的眼光作了回顧和檢討,第九章則對男女關系以及愛情、婚姻、家庭、人性等問題發表了作者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2、《黃與藍的交響》
黃與藍的交響作者鄧曉芒 / 易中天,本書作者從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出發,闡釋了中西美學的歷史發展進程,剖析了中西美學思想在當代相互靠攏、融合的發展趨向,並建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全新美學體系,顯示出對中西方文化、美學的內在精神及其歷史嬗變的深切體認和精確把握。
3、《品人錄》
《品人錄》對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從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里,對這些生活現象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努力挖掘著文化的內核,給予理論的闡述。全書講述老百姓的事情,態度閑適,讀起來輕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還真有那麼回事」的感慨。
本書是「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之一種。我們總是習慣於把王朝的興衰、事業的成敗、歷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對錯都歸結為個人的原因,歸結為某個主導人物個人品質的優劣好壞,與此同時,歷史人物都按照一種簡單的善惡二元論被臉譜化了。
本書勾沉史實,從文化角度品評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雍正,獨具隻眼,新穎的評說、生動的文筆把我們帶入一個嶄新的人物內心世界。
4、《漢代風雲人物》
《漢代風雲人物》是根據易中天在央視《百家講壇》的講稿整理而成的。西漢前期是一個英雄和人才輩出的時代。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輔佐高、惠、文、景數代皇帝,開天闢地,建功立業,最後幫助武帝造就了輝煌盛世。
但是,這些功臣大多遭遇悲慘,這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又一個謎團。易中天用通俗的形式解讀這些歷史之謎,包括晁錯之死與削藩、袁盎之死與士、竇嬰之死與外戚、韓信被殺之謎。此外,作者還對劉邦的崛起和成功之謎進行了解讀。
從這些解讀中,讀者可以明晰漢代政治運作的奧秘。漢代政治演變中,易中天沒有能夠分析東西漢幾種主要的力量導致的政治危機,從而形成危機導致的改變。其中,外部競爭、內部後權、重臣、皇子、太監、天災等危機以及皇帝壽命危機等導致的漢代政治危機。
5、《成都方式》
《成都方式》是2007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易中天。本書是易中天教授在2005年8月1日到10月1日兩個月間就成都市啟動的「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所做的訪談集,考察了成都市城鄉一體化、基層民主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等方面的改革成果。
並就成都市的改革作出了自己獨到的分析,展示了在這一進程中站在改革潮頭浪尖的官員們鮮明生動的形象,提供了構建和諧社會大環境下統籌城鄉一體化的一種可資借鑒的有效方式。
8. 鄧曉芒憑借什麼成為易中天口中唯一的哲學家
我認為鄧曉芒之所以可以被易中天這么看重,一來上因為他們兩人的交情非常深,是好友,易中天非常傾佩他,二來是因為鄧曉芒的個人才華,在哲學上的貢獻的確不低,不過易中天說是唯一的,我並是特別認可,當做他對好友的認可吧!
易中天可以說是這幾年上媒體最多的一個知識分子,懟這懟那,評價了很多人,他說話帶鋒芒,還非常自傲,然而鄧曉芒,應該就是他最佩服的一位同輩中人。
除此以外,易中天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鄧曉芒本人的確有本事。鄧曉芒在哲學方面的貢獻還是不小的,除了那些深的哲學以外,還寫了很多普及入門哲學的書籍。而且不追求高位,為人踏實,在西方哲學研究上下了很多功夫。不僅易中天誇他,在同行內,他的文品,人品一直都倍受誇獎。
易中天對西方哲學非常感興趣,而鄧曉芒正是國內最知名的西哲專家之一,這也是易中天看中鄧曉芒的地方。兩個人追求一樣,又是好朋友,說出這樣的話不讓人意外。
9. 關於易中天老師說孔子年齡的問題
孔子 普遍認為是活了73歲
不過這些並不重要
易老師不是說了嘛 如有硬傷 歡迎指正
這個事情確實是你對他錯
10. 易中天節目中調戲女主持,是西方禮儀還是學者失態
現在說到知名支持人,大家會想想到誰呢?
我想大家肯定第一時間都會先想到董卿,周濤,朱迅,倪萍等人吧。
這幾位的名氣在支持屆確實比較大。
董卿在觀眾的心裡,一直都是「央視一姐」的形象,她的位置也無人能撼動。
只是她在事業正紅的時候,卻選擇了嫁人生子,盡管這樣,她在觀眾的心裡,仍舊是一個很深的印象。
不過做主持,不僅顏值形象很重要,更是需要相當高的職業素養。
畢竟之前樂嘉做的荒唐事可不少,像在節目上辱罵金星,氣走魯豫,台上喝酒發酒瘋的事情。
到現在都還歷歷在目,不過發生這些事情之後,便很難在銀幕上看見樂嘉了。
所以不管是易中天還是樂嘉,作為公眾人物,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行為,很容易就會將自己的形象弄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