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ID3演算法
ID3演算法是由Quinlan首先提出的。該演算法是以資訊理論為基礎,以信息熵和信息增益度為衡量標准,從而實現對數據的歸納分類。以下是一些資訊理論的基本概念:
定義1:若存在n個相同概率的消息,則每個消息的概率p是1/n,一個消息傳遞的信息量為-Log2(1/n)
定義2:若有n個消息,其給定概率分布為P=(p1,p2…pn),則由該分布傳遞的信息量稱為P的熵,記為
。
定義3:若一個記錄集合T根據類別屬性的值被分成互相獨立的類C1C2..Ck,則識別T的一個元素所屬哪個類所需要的信息量為Info(T)=I(p),其中P為C1C2…Ck的概率分布,即P=(|C1|/|T|,…..|Ck|/|T|)
定義4:若我們先根據非類別屬性X的值將T分成集合T1,T2…Tn,則確定T中一個元素類的信息量可通過確定Ti的加權平均值來得到,即Info(Ti)的加權平均值為:
Info(X, T)=(i=1 to n 求和)((|Ti|/|T|)Info(Ti))
定義5:信息增益度是兩個信息量之間的差值,其中一個信息量是需確定T的一個元素的信息量,另一個信息量是在已得到的屬性X的值後需確定的T一個元素的信息量,信息增益度公式為:
Gain(X, T)=Info(T)-Info(X, T)
ID3演算法計算每個屬性的信息增益,並選取具有最高增益的屬性作為給定集合的測試屬性。對被選取的測試屬性創建一個節點,並以該節點的屬性標記,對該屬性的每個值創建一個分支據此劃分樣本.
數據描述
所使用的樣本數據有一定的要求,ID3是:
描述-屬性-值相同的屬性必須描述每個例子和有固定數量的價值觀。
預定義類-實例的屬性必須已經定義的,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學習的ID3。
離散類-類必須是尖銳的鮮明。連續類分解成模糊范疇(如金屬被「努力,很困難的,靈活的,溫柔的,很軟」都是不可信的。
足夠的例子——因為歸納概括用於(即不可查明)必須選擇足夠多的測試用例來區分有效模式並消除特殊巧合因素的影響。
屬性選擇
ID3決定哪些屬性如何是最好的。一個統計特性,被稱為信息增益,使用熵得到給定屬性衡量培訓例子帶入目標類分開。信息增益最高的信息(信息是最有益的分類)被選擇。為了明確增益,我們首先從資訊理論借用一個定義,叫做熵。每個屬性都有一個熵。
Ⅱ 問幾個數碼相機的名詞術語
感測器類型
我們常說的數碼攝像頭的感測器相當與傳統相機的膠片,感測器是數碼攝像頭的核心,也是最關鍵的技術,它是一種用來接收通過鏡頭的光線,並且將這些光信號轉換成為電信號的裝置。目前數碼攝像頭的核心成像部件有兩種:一種是CCD(電荷藕合)元件;另一種是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導體)器件。
感測器尺寸
感測器尺寸越大,感光面積越大,成像效果越好。1/1.8英寸的300萬像素相機效果通常好於1/2.7英寸的400萬像素相機(後者的感光面積只有前者的55%)。而相同尺寸的感測器像素增加固然是件好事,但這也會導致單個像素的感光面積縮小,有曝光不足的可能。 感測器尺寸較大的數碼相機,價格也較高。感光器件的大小直接影響數碼 相機的體積重量。超薄、超輕的數碼相機一般感測器尺寸也小,而越專業的數碼相機,感測器尺寸也越大。
最大解析度
顯卡的最大解析度是指顯卡在顯示器上所能描繪的像素點的數量。大家知道顯示器上顯示的畫面是一個個的像素點構成的,而這些像素點的所有數據都是由顯卡提供的,最大解析度就是表示顯卡輸出給顯示器,並能在顯示器上描繪像素點的數量。解析度越大,所能顯示的圖像的像素點就越多,並且能顯示更多的細節,當然也就越清晰。
光圈范圍
光圈英文名稱為Aperture,光圈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面的光量的裝置,它通常是在鏡頭內。我們平時所說的光圈值F2.8、F8、F16等是光圈「系數」,是相對光圈,並非光圈的物理孔徑,與光圈的物理孔徑及鏡頭到感光器件(膠片或CCD或CMOS)的距離有關。
表達光圈大小我們是用F值。光圈F值 = 鏡頭的焦距/鏡頭口徑的直徑,從以上的公式可知要達到相同的光圈F值,長焦距鏡頭的口徑要比短焦距鏡頭的口徑大。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
這里值得一題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級的進光量剛是下一級的一倍,例如光圈從F8調整到F5.6,進光量便多一倍,我們也說光圈開大了一級。多數非專業數碼相機鏡頭的焦距短、物理口徑很小,F8時光圈的物理孔徑已經很小了,繼續縮小就會發生衍射之類的光學現象,影響成像。所以一般非專業數碼相機的最小光圈都在F8至F11,而專業型數碼相機感光器件面積大,鏡頭距感光器件距離遠,光圈值可以很小。對於消費型數碼相機而言,光圈F值常常介於F2.8 - F16。此外許多數碼相機在調整光圈時,可以做1/3級的調整。
白平衡
許多人在使用數碼攝像機拍攝的時候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日光燈的房間里拍攝的影像會顯得發綠,在室內鎢絲燈光下拍攝出來的景物就會偏黃,而在日光陰影處拍攝到的照片則莫名其妙地偏藍,其原因就在於「白平衡」的設置上。
那麼什麼是「白平衡」呢?這必須先說明什麼是白色,物體反射出的光彩顏色視光源的色彩而定,人類的眼睛之所以把一些物體看成白色的是因為人的大腦可以偵測並且更正像這樣的色彩改變,因此不論在陽光、陰霾的天氣、室內或熒光下,人們所看到的白色物體顏色依舊。人眼可以進行自我適應,但是數碼攝像機就不具有這么智能的功能了,這是由於CCD感光元件本身沒有這種適應功能,為了貼近人的視覺標准,數碼攝像機就必須模仿人類大腦並根據光線來調整色彩,也就是需要自動或手動調整白平衡來達到令人滿意的色彩,數碼攝像機的白平衡感測器一般位於鏡頭的下面,可以自動的感知周圍環境,從而調整色彩的平衡,這一對數碼攝像機輸出的信號進行一定修正的過程就叫做白平衡的調整。
掌握白平衡的調節,就可以拍攝出真實的色彩畫面。目前市場上出售的所有數碼攝像機都具有了自動調整白平衡功能,使用起來比較方便。某些型號的數碼攝像機同時還具有手動白平衡調整,手動調整的精確程度要勝過自動調整,而且一般還都配備了一些預置好的模式,例如陰天、晴天、熒光燈等,可以根據使用環境來進行調整,相對來說方便一些。
由於不同的光照條件的光譜特性不同,拍出的照片常常會偏色,例如,在日光燈下會偏藍、在白熾燈下會偏黃等。為了消除或減輕這種色偏,數碼相機和攝象機可根據不同的光線條件調節色彩設置,以使照片顏色盡量不失真,使顏色還原正常。因為這種調節常常以白色為基準,故稱白平衡。
什麼叫ISO感光度
許多數碼攝影愛好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遇到難得的美景,按下了快門,回到家興致勃勃地打開電腦一看,卻發現其中有一些是廢片;或者因為曝光不足無法表現細微處的精彩;或者是手持曝光時間過長發生抖晃,也可能是因為選擇了高ISO而導致畫面噪點嚴重……這些問題在數碼相機背後的小LCD上都難以察覺,但在電腦屏幕上卻暴露無疑。期間,拍攝者浪費的時間、精力和心情實在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
究其原因,是因為大多數的數碼相機(包括早期的膠片相機)都是按照最普通的光照環境進行設計的。在這樣光照充足的環境下,往往可以通過最合適的光圈、快門選擇進行拍攝,從而獲得比較好的拍攝效果。但是,正如一位攝影大師所說的:攝影本就是光和影的藝術。既然如此,攝影就不一定是在一個確定的光照環境中進行的。比如,在光照不足的情況下又要拍攝運動的物體,就不能依靠延長快門時間的方法,否則拍攝的物體會變得模糊。因此,要讓你的相機能夠應對各種拍攝環境,最根本的方法是提供一個寬廣的感光度選擇范圍。
在膠片時代,改變感光度的辦法是選擇不同ISO值的膠卷,比如ISO100對應的是基本拍攝環境,那ISO200就說明對光有高出一倍的靈敏度,可以應對比較暗的環境,而ISO400則再把感光度提高了一倍,以此類推。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是固定在機身內的CCD,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調整CCD的感光度來適應不同的拍攝場合。本來,能夠不需要拍完一卷膠卷就可以隨時改變ISO值,是數碼相機相對於膠片相機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
但是,大多數的數碼攝影愛好者卻享受不到這個好處:因為多數的數碼相機雖然提供了ISO200、ISO400這樣的選項,但在實際拍攝中會發現這些選項其實華而不實。一方面,這些相機在ISO200、ISO400下的畫質表現完全無法與ISO100相提並論,數量巨大的噪點的出現,使得畫面慘不忍睹。另一方面,在外部光照昏暗的情況下,這些相機往往對焦遲緩,再加上嚴重的快門遲滯(有時長達半秒),使得無法捕捉轉瞬即逝的瞬間,攝影的樂趣也隨之驟減。
以往,能夠在高ISO情況下擁有正常表現的,屬於那些價格昂貴的專業級選手——數碼單反相機,因為這些相機擁有比較大的CCD(CMOS)尺寸,因此每個像素的面積比普通的數碼相機大許多,這就可以有效抑制噪點的產生。但是,大面積感光元件也是這些相機身價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自然不是家用數碼相機可以模仿的途徑。進入2005年,也有不少的數碼相機廠商推出了一些具有高ISO選項的數碼相機,但是由於僅僅是簡單地提升感光度,因此在高ISO情況下噪點情況相當嚴重,無法使用;或者不得不在高ISO設置時大大降低數碼相機的解析度,通過這種不得已的手段來保證畫面干凈。但是,在這個年代,你還願意你拍攝的照片只有300萬像素嗎?
那麼,具備「高ISO」能力的數碼相機究竟會帶來哪些直接的好處呢?首先,「高感度」技術能夠解決夜景拍攝的難題。以往拍攝夜景,要麼採用長時間曝光,要麼使用閃光燈。如果是長時間曝光的方法,必須使用三角架才能保證相機本身的穩定,但沉重的三角架是外出旅遊的一大負擔。
而閃光燈的特性也決定了它只能解決前景的亮度,無法兼顧背景的狀況,導致拍出的夜景只有前景卻沒有背景。而「高感度」技術則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難題,由於對光更敏感,因此在「高感度」狀態下,只需要正常的快門速度就能夠進行拍攝,即不需要三角架,更不會出現前景明亮背景漆黑一片的現象。
其次,「高感度」技術讓我們在相同的拍攝條件下,可以採用更高的快門速度,實現抓拍的目的。我們發現,小孩和寵物是目前最重要的拍攝內容之一,而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很難擺一個穩定的pose讓你拍攝。以多數用戶的經驗,如果快門的速度低於1/15秒,排出的照片往往就是模糊的。通過「高感度」技術,我們可以成倍提高快門速度,如在ISO400的狀態下,就可以比ISO100提高4倍,1/60秒的速度可以抓住每一個生動的神態。而如果是在ISO1600下,速度更可以快到1/250秒,即使是快速奔跑的寵物也逃不出你的鏡頭。
最後,「高感度」技術也使得拍攝變得更輕松,因為「高感度」帶來的高快門速度不僅解決了拍攝對象的運動,更可以杜絕拍攝者手部的輕微抖動。其實,在許多情況下,拍攝者手部的輕微抖動是影響拍攝質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對又輕又小的數碼卡片機,按下快門的動作就可能帶來相機的抖動,解決的唯一方法是提高快門速度,「高感度」技術就是可以在不影響拍攝的情況下提高快門速度,實現「防抖」的目的.
曝光模式
曝光英文名稱為Exposure,曝光模式即計算機採用自然光源的模式,通常分為多種,包括:快門優先、光圈優先、手動曝光、AE鎖等模式。照片的好壞與曝光量有關,也就是說應該通多少的光線使CCD能夠得到清晰的圖像。曝光量與通光時間(快門速度決定),通光面積(光圈大小決定)有關。
快門和光圈優先:
為了得到正確的曝光量,就需要正確的快門與光圈的組合。快門快時,光圈就要大些;快門慢時,光圈就要小些。快門優先是指由機器自動測光系統計算出暴光量的值,然後根據你選定的快門速度自動決定用多大的光圈。光圈優先是指由機器自動測光系統計算出暴光量的值,然後根據你選定的光圈大小自動決定用多少的快門。拍攝的時候,用戶應該結合實際環境把使曝光與快門兩者調節平衡,相得益彰。
光圈越大,則單位時間內通過的光線越多,反之則越少。光圈的一般表示方法為字母「F+數值」,例如F5.6、F4等等。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數值越小,表示光圈越大,比如F4就要比F5.6的光圈大,並且兩個相鄰的光圈值之間相差兩倍,也就是說F4比F5.6所通過的光線要大兩倍。相對來說快門的定義就很簡單了,也就是允許光通過光圈的時間,表示的方式就是數值,例如1/30秒、1/60秒等,同樣兩個相鄰快門之間也相差兩倍
光圈和快門的組合就形成了曝光量,在曝光量一定的情況下,這個組合不是惟一的。例如當前測出正常的曝光組合為F5.6、1/30秒,如果將光圈增大一級也就是F4,那麼此時的快門值將變為1/60,這樣的組合同樣也能達到正常的曝光量。不同的組合雖然可以達到相同的曝光量,但是所拍攝出來的圖片效果是不相同的。
快門優先是在手動定義快門的情況下通過相機測光而獲取光圈值。舉例說明,快門優先多用於拍攝運動的物體上,特別是在體育運動拍攝中最常用。很多朋友在拍攝運動物體時發現,往往拍攝出來的主體是模糊的,這多半就是因為快門的速度不夠快。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使用快門優先模式,大概確定一個快門值,然後進行拍攝。因為快門快了,進光量可能減少,色彩偏淡,這就需要增加曝光來加強圖片亮度。物體的運行一般都是有規律的,那麼快門的數值也可以大概估計,例如拍攝行人,快門速度只需要1/125秒就差不多了,而拍攝下落的水滴則需要1/1000秒。
手動曝光模式:
手控曝光模式每次拍攝時都需手動完成光圈和快門速度的調節,這樣的好處是方便攝影師在製造不同的圖片效果。如需要運動軌跡的圖片,可以加長曝光時間,把快門加快,曝光增大;如需要製造暗淡的效果,快門要加快,曝光要減少。雖然這樣的自主性很高,但是很不方便,對於抓拍瞬息即逝的景象,時間更不允許。
AE模式:
AE全稱為Auto Exposure,即自動曝光。模式大約可分為光圈優先AE式,快門速度優先AE式,程式AE式,閃光AE式和深度優先AE式。光圈優先AE式是由拍攝者人為選擇拍攝時的光圈大小,由相機根據景物亮度、CCD感光度以及人為選擇的光圈等信息自動選擇合適曝光所要求的快門時間的自動曝光模式,也即光圈手動、快門時間自動的曝光方式。這種曝光方式主要用在需優先考慮景深的拍攝場合,如拍攝風景、肖像或微距攝影等。
多點測光:
多點測光是通過對景物不同位置的亮度,通過閃光燈補償等辦法,達到最佳的攝影效果,特別適合拍攝別光物體。首先,用戶要對景物背景,一般為光源物體進行測光,然後進行AE鎖定;第二步是對背光景物進行測光,大部分的專業或准專業相機都會自動分析,並用閃光燈為背光物體進行補光。
曝光補償
曝光補償也是一種曝光控制方式,一般常見在±2-3EV左右,如果環境光源偏暗,即可增加曝光值(如調整為+1EV、+2EV)以突顯畫面的清晰度。
數碼相機在拍攝的過程中,如果按下半截快門,液晶屏上就會顯示和最終效果圖差不多的圖片,對焦,曝光一切啟動。這個時候的曝光,正是最終圖片的曝光度。圖片如果明顯偏亮或偏暗,說明相機的自動測光准確度有較大偏差,要強制進行曝光補償,不過有的時候,拍攝時顯示的亮度與實際拍攝結果有一定出入。數碼相機可以在拍攝後立即瀏覽畫面,此時,可以更加准確地看到拍攝出來的畫面的明暗程度,不會再有出入。如果拍攝結果明顯偏亮或偏暗,則要重新拍攝,強制進行曝光補償。
拍攝環境比較昏暗,需要增加亮度,而閃光燈無法起作用時,可對曝光進行補償,適當增加曝光量。進行曝光補償的時候,如果照片過暗,要增加EV值,EV值每增加1.0,相當於攝入的光線量增加一倍,如果照片過亮,要減小EV值,EV值每減小1.0,相當於攝入的光線量減小一倍。按照不同相機的補償間隔可以以1/2(0.5)或1/3(0.3)的單位來調節。
被拍攝的白色物體在照片里看起來是灰色或不夠白的時候,要增加曝光量,簡單的說就是「越白越加」,這似乎與曝光的基本原則和習慣是背道而馳的,其實不然,這是因為相機的測光往往以中心的主體為偏重,白色的主體會讓相機誤以為很環境很明亮,因而曝光不足,這也是多數初學者易犯的通病。
測光方式
數碼相機的測光系統一般是測定被攝對象反射回來的光亮度,也稱之為反射式測光。測光方式按測光元件的安放位置不同一般可分為外測光和內測光兩種方式。
(l)外測光:在外測光方式中,測光元件與鏡頭的光路是各自獨立的。這種測光方式廣泛應用於平視取景鏡頭快門照相機中,它具有足夠的靈敏度和准確度。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一般不使用這種測光方式。
(2)內測光:這種測光方式是通過鏡頭來進行測光,即所謂TTL測光,與攝影條件一致,在更換相鏡頭或攝影距離變化、加濾色鏡時均能進行自動校正。目前幾乎所有的單鏡頭反光相機都採用這種測光方式。
在單鏡頭反光相機中,測光元件的放置主要有兩種方案:一是放置在取景光路中目鏡附近,如圖中A、B、C所示,這種測光方式稱為TTL一般測光;二是放置在攝影光路中,光線從輔助反光鏡或由膠片平面、焦平面快門的葉片表面反射到測光元件上進行測光。
目前相機所採取的測光方式根據測光元件對攝影范圍內所測量的區域范圍不同主要包括點測光、中央部分測光、中央重點平均測光、平均測光模式、多區測光等。
點測光模式:測光元件僅測量畫面中心很小的范圍。攝影時把照相機鏡頭多次 對准被攝主體的各部分,逐個測出其亮度,最後由攝影者根據測得的數據決定曝光參數。
中央部分測光模式:這種模式是對畫面中心處約占畫面12%的范圍進行測光。
中央重點平均測光模式:這種模式的測光重點放在畫面中央(約占畫面的60%), 同時兼顧畫面邊緣。它可大大減少畫面曝光不佳的現象,是目前單鏡頭反光照相 機主要的測光模式。
平均測光模式:它測量整個畫面的平均光亮度,適合於畫面光強差別不 大的情況。
多區測光模式:它對畫面分區域由獨立的測光元件進行測光,由照相機內部的微處理器進行數據處理,求得合適的曝光量,曝光正確率高。在逆光攝影或景物反差很大時都能得到合適的曝光,而無需人工校正。理,求得合適的曝光量,曝光正確率高。在逆 光攝影或景物反差很大時都能得到合適的曝光,而無需人工校正。
Ⅲ 粒度分析資料的整理
1.粒度分析作圖
粒度分析的結果可按表3-3的格式整理,然後繪制直方圖、頻率曲線圖、累積曲線圖和概率累積曲線圖(圖3-5,圖3-6)。圖的橫坐標表示顆粒大小,縱坐標表示百分數或累積百分數。
表3-3 粒度分析資料統計表
直方圖是廣泛使用的一種粒度分布的圖解形式,以並排高低不同的矩形表示各粒級的百分比。如果把每個矩形的頂點連接成一平滑曲線,即為頻率曲線圖(圖3-5),可以一目瞭然地表示出粒級分布的范圍和各粒級的百分比,以及百分比最高和最低的粒級所在位置。
累積曲線圖(圖3-6)是粒度分析必用的基礎圖,從累積曲線分布的粒級范圍和曲線的陡緩,可使沉積物的粒級分布范圍、粒度粗細和分選好壞等主要的粒度特徵得到直觀的感性認識。不同沉積物的累積曲線可以繪在一張圖上,以便於互相對比;還可以直接從曲線上讀出一些參數,識別出沉積條件。因此,它是粒度分析中應用廣泛的一種方法。用正態概率紙(圖3-7)所作的概率累積曲線圖,直觀來看,概率坐標不是等間距,中央部分百分比之間的間距小,上下始末兩端百分比之間的間距大,其變化規律是以中央50%處為對稱中心點,向上下兩端相對應地逐漸加大,從而使沉積物的粗細尾端百分含量較小的部分得以放大,使原來在半對數紙上的「S」形累積曲線的始末兩端曲線拉長而成為一條直線。所以在正態概率紙上,表示粒度分布的累積百分比圖形是由幾段相交的直線段組成。不同性質沉積物,線段的數目、交切點和斜度等性質均有不同,便於直觀地比較沉積物之間的差別和辨別沉積環境,也可以直接從圖上識別不同的搬運與沉積作用。同時,由於概率累積曲線的粗細尾端變化明顯,便於求出Φ5、Φ16、Φ84、Φ95的分位數值,並利用圖演算法計算出各種參數。
圖3-5 由直方圖所繪的頻率曲線圖
圖3-6 三種常見的粒度曲線
圖3-7 正態概率紙示意圖
2.粒度參數的計算
合適的粒度參數能較簡便地表示碎屑沉積物的粒度特徵,在分析沉積物的搬運方式和介質的水動力條件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粒度參數的計算有兩種方法,即矩法與圖解法。矩法計算是一種近似的定量計算,運用矩法統計粒度參數的公式如下:
沉積學原理
式中:f為每個粒級中質量分數頻率;m為每個粒級中間值,以Φ表示;n為樣品中顆粒總數,當以百分數表示時,n就等於100。
圖解法可以從累積曲線上讀出與某些累積百分數相對應的顆粒直徑,稱之為分位數值,再經過簡單的數學運算,即可得出粒度參數。
從累積曲線圖上可以讀出下列參數:
Φ1——累積質量分數頻率為1%的粒徑Φ值;
Φ5——累積質量分數頻率為5%的粒徑Φ值;
Φ16——累積質量分數頻率為16%的粒徑Φ值;
Φ25——累積質量分數頻率為25%的粒徑Φ值;
Φ50——累積質量分數頻率為50%的粒徑Φ值;
Φ75——累積質量分數頻率為75%的粒徑Φ值;
Φ84——累積質量分數頻率為84%的粒徑Φ值;
Φ95——累積質量分數頻率為95%的粒徑Φ值。
以上參數又稱之為百分位數,如Φ16為對應於16%處的粒徑Φ值,稱之為第16百分位數。Φ眾數為含量最高的粒級Φ值,可直接從原始分析數據上讀出;小於4Φ的粒級含量百分數,也可直接從原始分析數據上讀出。
過去廣泛採用的是特拉斯克提出的粒度參數計算公式:
沉積學原理
特拉斯克粒度參數精度較差,不能表示出分布的粗尾和細尾的特徵。因此,目前大都採用福克及沃德提出的粒度參數計算公式:
沉積學原理
平均值可以反映沉積物的平均粒度,它是沉積物粒度特徵中的主要特徵之一,常用來繪制剖面粒度韻律曲線,作為沉積韻律的基礎;或是繪制平面等值線圖,表示沉積物在平面上的粒度變化,作為岩性變化的基礎,劃分沉積相帶,追索物源方向,或是用於研究儲油物性與粒度的關系,應用廣泛。
標准偏差(σΦ)用來表示沉積物粒度的分選程度,即顆粒大小的均勻性。若粒級少,主要粒級很突出,百分含量高,分選就好,標准偏差的數值小;反之,粒級分布范圍很寬,主要粒級不突出,甚至是兩峰或多峰沉積物,則分選就差,標准偏差的數值大。
偏度(SK)是用以度量頻率曲線的不對稱程度,即表示非正態特徵。按頻率曲線對稱的性質分為三類:正偏態、正態及負偏態(圖3-8)。偏度公式中,「+」號前的公式表示頻率曲線中央部分的偏度,「+」號後的公式表示粗細兩尾端的偏度。
曲線對稱時,SKΦ=0;曲線不對稱呈正偏時,SKΦ>0,最大可達+1,通常不超過+0.8;曲線不對稱呈負偏時,SKΦ<0,最小可到-1,通常不超過-0.8。
偏度與分選有密切關系,很純的、分選很好的單峰沉積物頻率曲線是對稱的。當有另一組粗或細的少量組分加入時,分選變差,頻率曲線不對稱,為正偏或負偏,隨著新加入組分含量逐漸增加,原組分含量相應減少,至兩組分含量相等時,分選最差,頻率曲線呈平坦馬鞍狀雙峰,並趨於對稱。
尖度又稱峰態(KΦ),用來顯示分布曲線尾部展開度與中部展開度的比例,用以說明與正態分布曲線相比時,分布曲線的峰的寬窄尖銳程度(圖3-9)。按福克和沃德於1957年提出的尖度公式,正態曲線的KΦ=1.01,雙峰分布的KΦ值可能低至0.68,而含尾部的尖峰分布的KΦ值可能在1.5~3之間,或更大一些。
圖3-8 正態頻率曲線和正偏態、負偏態曲線
圖3-9 寬窄峰態與正態曲線形態的比較
尖度和偏度一樣,都是用來測量沉積物頻率曲線的雙峰性質和反映其尾部變化的。由於沉積物的粒度分布,以粗細兩尾端部分對搬運介質的機械作用反映最靈敏,所以尖度和偏度可用於判斷沉積環境、追溯物源方向。真正的單峰沉積物(如海灘砂)應該為常態曲線,有正常的偏度和尖度值。不正常的偏度和尖度值的出現,說明沉積物是雙峰或多峰的多物源的混合沉積物,在頻率曲線上應顯示雙峰或多峰性質。但是,當次峰不明顯時,頻率曲線反映不出來,而偏度和尖度卻能靈敏地表示出微弱的雙峰或多峰性質,有時尖度比偏度還要靈敏。
Ⅳ 明銳AOI少錫,焊盤檢索怎麼抽色
也不知道你的機器具體是什麼型號,也不知道你具體的使用場景,只能大概回答了。我之前也想過這個問題,顏色提取最小可以調多少測得出來,我調合格下線30測不了,40就可以!後來就這樣湊合了。
AOI的自動抽色演算法,特徵分析演算法,編程簡單化等軟體方面的技術改善,可以讓AOI編程上有效地節省時間,更好地提升檢出率。
檢測范圍沒有絕對的一個值,顏色提取這個演算法得看檢測框的大小,測試對象的圖像與檢測框的比例算的。同樣一個焊盤,檢測框畫越大,測出來的值越小。
Ⅳ 什麼是演算法 用計算機解題時起什麼作用
演算法可以理解為有基本運算及規定的運算順序所構成的完整的解題步驟。或者看成按照要求設計好的有限的確切的計算序列,並且這樣的步驟和序列可以解決一類問題。
計算機解題時就相當於你的思路,知道怎麼去解決問題,剩下的只有如何用代碼表達出來而已
Ⅵ 成都大數據分析培訓班哪家比較好
成都大數據分析培訓班較好的有:
1、學大教育
2、弘成教育
3、新東方
4、達內教育
5、等等其他培訓班
4、實訓項目
上面我們講了課程的重要性,課程設置是否合理影響知識結構和學習成果,而項目經驗將直接影響我們就業情況。
實訓項目一般包括JAVA項目,大數據項目,企業大數據平台等,不同的學習階段配合不同的項目,加深學員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5、招生門檻
企業在招聘大數據開發人員時是有一定門檻,最低學歷要求是統招大專(個別小眾企業有可能會放寬要求)。所以,一家靠譜的培訓機構在招生要求上肯定會設置一條:大專及以上學歷。
6、班型選擇
越來越多的人想進入大數據,但又不想付出太多。為了迎合大家的需求,一些培訓機構推出什麼「周末班」、「快速班」、「線上班」等等班型。
大數據技術龐多復雜,短期內想掌握幾乎不可能,一般0基礎的學習周期是5個月左右,且是全日制的學習。
7、現場試聽
真正有技術的大數據培訓機構根本不怕學生來實地考察、現場試聽,網上信息了解得再多,不如實地走訪一番,成都的小夥伴們可以前往成都大數據實地考察。
Ⅶ 專為Z時代打造,合創007智能化車機解讀
現如今新能源汽車不斷的普及,新能源汽車市場也越來越大,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汽車市場被傳統老牌車企壟斷的局面被打破了。從目前來看,新興的新能源車企比傳統車企更適應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根據現在國內政策和群眾消費觀念,可以預見未來的汽車市場一定屬於新能源汽車。
整體來看該車細節滿滿,科技感非常的強烈。並且車機系統在同等級車型中位於前列,這可以給用戶帶來舒適的人車互動,提升駕駛體驗。不過該車目前市場上的活躍度並不是很高,具體後續怎麼樣,還得看市場帶來的反饋。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車行途境,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
Ⅷ 天乾地支紀年演算法(請看問題補充)
其實我也是在書目或網上看的,順便與你共同學習學習: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那麼,干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呢?
雖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干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干」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起源於古巴比倫,在比較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中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中國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發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為駁干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干起源於我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干支紀法,從而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十天乾的含義
天乾地支的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載,大體含義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的意思,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的意思,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的意思,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的意思,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干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太陽的循環往復周期,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影響。
十二地支的含義
子是茲的意思,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丑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萬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的意思,萬物盡滅。
亥是核的意思,萬物收藏。
六十甲子順序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甲子納音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按順序兩兩相配,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個組合,稱六十甲子。又每兩組配一納音五行,到底是什麼意思,至今仍是一個謎。
甲子、乙丑,配海中金;
丙寅、丁卯,配爐中火;
戊辰、己巳,配大林木;
庚午、辛未,配路旁土;
壬申、癸酉,配劍鋒金;
甲戌、乙亥,配山頭火;
丙子、丁丑,配洞下水;
戊寅、己卯,配城牆土;
庚辰、辛巳,配白臘金;
壬午、癸未,配楊柳木;
甲申、乙酉,配泉中水;
丙戌、丁亥,配屋上土;
戊子、己丑,配霹雷火;
庚寅、辛卯,配松柏木;
壬辰、癸巳,配常流水;
甲午、乙未,配沙中金;
丙申、丁酉,配山下火;
戊戌、己亥,配平地木;
庚子、辛丑,配壁上土;
壬寅、癸卯,配金箔金;
甲辰、乙巳,配佛燈火;
丙午、丁未,配天河水;
戊申、己酉,配大驛土;
庚戌、辛亥,配釵釧金;
壬子、癸丑,配桑松木;
甲寅、乙卯,配大溪水;
丙辰、丁巳,配沙中土;
戊午、己未,配天上火;
庚申、辛酉,配石榴木;
壬戌、癸亥,配大海水。
以下摘錄《三命通會》之「論納音取象」,以體味其義:
昔者,黃帝將甲子分輕重而配成六十,號曰花甲子,其花字誠為奧妙,聖人借意而喻之,不可著意執泥。
夫自子至亥十二宮,各有金、木、水、火、土之屬,始起於子為一陽,終於亥為六陰,其五行所屬金、木、水、火、土,在天為五星,於地為五嶽,於德為五常,於人為五臟,其於命也為五行。是故甲子之屬乃應之於命,命則一世之事。故甲子納音象,聖人喻之,亦如人一世之事也。何言乎?
子丑二位,陰陽始孕,人在胞胎,物藏其根,未有涯際;寅卯二位,陰陽漸開,人漸生長,物以拆甲,群葩漸剖,如人將有立身也;辰巳二位,陰陽氣盛,物當華秀,如人三十、四十而有立身之地,始有進取之象;午未二位,陰陽彰露,物已成奇,人至五十、六十,富貴貧賤可知,凡百興衰可見;申酉二位,陰陽肅殺,物已收成,人已龜縮,各得其靜矣;戌亥二位,陰陽閉塞,物氣歸根,人當休息,各有歸著。詳此十有二位先後,六十甲子可以次第而曉。
甲子乙丑何以取象為海中之金?蓋氣在包藏,有名無形,猶人之在母腹也;壬寅癸卯絕地存金,氣尚柔弱,薄若繒縞,故曰金泊金。庚辰辛巳以金居火土之地,氣已發生,金尚在礦,寄形生養之鄉,受西方之正色,乃曰白蠟金;甲午乙未之氣已成,物質自堅實,混於沙而別於沙,居於火而煉於火,乃曰沙中金也,壬申癸酉氣盛物極,當施收斂之功,穎脫鋒銳之刃。蓋申酉金之正位,干值壬癸,金水淬礪,故取象劍鋒而金之功用極矣;至戌亥則金氣藏伏,形體已殘,鍛煉首飾,已成其狀,藏之閨閣,無所施為,而金之功用畢,故曰庚戌辛亥釵釧金。
壬子癸丑何以取象桑柘木?蓋氣居盤屈,形狀未伸,居於水地,蠶衰之月,桑柘受氣,取其時之生也;庚寅辛丑則氣已乘陽,得栽培之勢力其為狀也,奈居金下,凡金與霜素堅,木居下得其旺,歲寒後凋,取其性之堅也,故曰松柏木,戊辰己巳則氣不成量,物已及時,枝葉茂盛,郁然成林,取其木之盛也,故曰大林木;壬午癸未,木至午而死,至未而墓,故楊柳盛夏葉凋,枝幹微弱,取其性之柔也;故曰楊柳木;庚申辛酉,五行屬金而納音屬木,以相剋取之。蓋木性辛者,唯石榴木;申酉氣歸靜肅,物漸成實,木居金地,其味成辛,故曰石榴木;觀它木至午而死,惟此木至午而旺,取其性之偏也;戊戌己亥,氣歸藏伏,陰陽閉塞,木氣歸根,伏乎土中,故曰平地木也。
丙子丁丑何以取象澗下水?蓋氣未通濟,高段非水流之所,卑濕乃水就之鄉,由地中行,故曰澗下水;甲寅乙卯,氣出陽明,水勢恃源,東流滔注,其勢浸大,故曰大溪水;壬辰癸巳,勢極東南,氣傍離宮,火明勢盛,水得歸庫,盈科後進,乃曰長流水也;丙午丁未,氣當升降,在高明火位,有水沛然作霖,以濟火中之水,惟天上乃有,故曰天河水;甲申乙酉,氣息安靜,子母同位,出而不窮,汲而不竭,乃曰井泉水;壬戌癸亥,天門之地,氣歸閉塞,水力遍而不趨,勢歸乎寧謐之位,來之不窮,納之不溢,乃曰大海水也。
戊子己丑何以取象霹靂火?蓋氣在一陽,形居水位,水中之火,非神龍則無,故曰霹靂火;丙寅丁卯,氣漸發輝,因薪而顯,陰陽為治,天地為爐,乃曰爐中火也;甲辰乙巳,氣形盛地,勢定高岡,傳明繼晦,子母相承,乃曰覆燈火也;戊午己未,氣過陽宮,重離相會,丙靈交光,發輝炎上,乃曰天上火也;丙申丁酉,氣息形藏,勢力韜光,龜縮兌位,力微體弱,明不及遠,乃曰山下火也;甲戌乙亥謂之山頭火者,山乃藏形,頭乃投光,內明外暗,隱而不顯,飛光投乾,歸於休息之中,故曰山頭火也,庚子辛丑何以取象壁上土?氣居閉塞,物尚包藏,掩形遮體,內外不交,故曰壁上土;戊寅己卯,氣能成物,功以育物,發乎根莖,壯乎萼蕊,乃曰城頭土;丙辰丁巳,氣以承陽,發生已過,成其未來,乃曰沙中土也;庚午辛未,氣當成形,物以路彰,有形可質,有物可彰,乃曰路傍土也,戊申己酉,氣已歸息,物當收斂,龜縮退閑,美而無事,乃曰大驛土也;丙戌丁亥,氣成物府,事以美圓,陰陽歷遍,勢得期間,乃曰屋上土也。
余見路旁之土,播殖百穀,午未之地,其盛長養之時乎?大驛之土通達四方,申酉之地,其得朋利亨之理乎?城頭之土取堤防之功,五公恃之,立國而為民也,壁上之土明粉飾之用,臣庶資之,爰居而爰處也;沙中之土,土之最潤者也,土潤則生,故成其未來而有用;屋上之土,土之成功者也,成功者靜,故止一定而不遷。蓋居五行之中,行負載之令,主養育之權,三才五行皆不可失,處高下而得位,居四季而有功,金得之鋒銳雄剛,火得之光明照耀,木得之英華越秀,水得之濫波不泛,土得之稼穡愈豐。聚之不散,必能為山,山者,高也;散之不聚,必能為地,地者,原也。用之無窮,生之罔極,土之功用大矣哉!
五行取象,皆以對待而分陰陽,即始終而變化。如甲子乙丑對甲午乙未,海中沙中,水土之辨,剛柔之別也;庚申辛已對庚戌辛亥,白蠟釵釧,乾巽異方,形色各盡也;壬子癸酉對壬午癸未,桑柘楊柳,一曲一柔,形質多別也;庚寅辛卯對庚申辛酉,松柏石榴,一堅一辛,性味迥異也;戊辰己巳對戊戌己亥,大林平地,一盛一衰,巽乾殊方也;戊子己丑對戊午己未,霹靂天上,雷霆揮鞭,日明同照也;丙寅丁卯對丙申丁酉,爐中山下,火盛木焚,金旺火滅也;甲辰乙巳對甲戌乙亥,覆燈山頭,含光畏風,投光止艮也;庚子辛丑對庚午辛未,壁上路旁,形分聚散,類別死生也;戊寅己卯對戊申己酉,城頭大驛,東南西北,坤艮正位也;丙辰丁巳對丙戌丁亥,沙中屋上,干濕互用,變化始終也。圓看方看,不外旺相死休;因近取遠,莫逃金木水火土。以干支而分配五行,論陰陽而大明始終。天成人力相兼,生旺死絕並類。
嗚呼! 六十甲子聖人不過借其象以明其理,而五行性情,材質,形色,功用無不曲盡而造化無余蘊矣。
補充:天乾和地支組合起來,一一對應組合完就是六十年甲子了,就像買復式彩票一樣。如今年是戊子一樣,戊是天干,子是地支,明年就是乙丑,後年就是丙寅,以此類推。關鍵是自己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