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阿波羅登月控制演算法

阿波羅登月控制演算法

發布時間:2022-07-30 04:45:45

1. 美國的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用了什麼方法把人載回地球

互聯網上有一種聲音說:「美國載人登月是一個騙局。」那些認為美國登月是一個騙局的人相信,如今,科學技術足夠先進時,還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將人類送上月球。在上個世紀計算能力相對較低的時代,美國將宇航員送上月球。

美國在月球著陸時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如果要從地球到月球發射航天器,則必須使用火箭。但是,月球表面沒有火箭。在這種情況下,宇航員如何才能安全地從月球表面返回?

Chang娥五號進入太空後,升空器和著陸器將與返回器和軌道器分離。上升器和著陸器將降落在月球表面,而返回器和軌道器將停留在月球軌道附近並與它們相遇。上升者和著陸器將在月球表面進行軟著陸,然後他們攜帶的設備將進行科學研究並挖掘月球岩石。在月球表面完成任務後,月球岩石和月球土壤將被封裝在上升器中,然後將著陸器拋棄。上升者將從月球表面著火,然後會合並停靠在月球軌道上的返回者和軌道者。物品被轉移,然後控制上升者放下月球,以防止它成為太空垃圾。

2. 美國阿波羅登月計

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開始於1961年5月,預計1969年7月2 0至21日首次實現登月。此後,美國又相繼6次發射「阿波羅」飛船,其中5次成功,總共有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整個工程歷時約11年,到1972年12月結束,耗資255億美元。在工程高峰時期,參加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它是本世紀人類最宏偉的工程之一。
該工程的第一步是確定登月方案,它包括論證飛船登月飛行軌道和確定載人飛船總體布局。最後選定月球軌道交會方案,相應地確定由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組成飛船的總體布局。
為了進行載人登月,美國先實施了四個輔助計劃,即在1961年至1965年發射九個「徘徊者」月球軌道器,用以了解未來的「阿波羅」飛船在月面著陸的可能性;在1966年至1968年發射五個「勘探者」月球著陸器,了解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在1966年至1967年發射三個「月球軌道環形器」,對40多個預選著陸地點進行詳細觀測,從而選出10個登月點;在1965年至1966年發射10艘「雙子座」飛船,進行生物醫學研究和飛船機動飛行、對接及艙外活動訓練等。
「阿波羅」工程的第三個方面就是研製低軌道運載能力為127 噸的大推力「土星5」運載火箭。
研製「阿波羅」飛船是該工程的「重頭戲」。飛船的指令艙是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全飛船的控制中心;服務艙裝有主發動機等系統;登月艙由下降級和上升級組成。
首次載人登月是由「阿波羅11號」飛船完成的。當時飛船上載有三名航天員,當飛船與「土星5」火箭第三級分離,且阿波羅11號搭載登月艙飛船沿過渡軌道飛行2.5天後,便開始接近月球,此時飛船服務艙的主發動機減速,使飛船進入環月軌道。接著,兩名航天員進入登月艙,並駕駛登月艙與飛船分離,這時飛船指揮艙內的一名航天員繼續駕駛飛船繞月球軌道飛行,而另兩名航天員則乘登月艙在月面著陸。登月後航天員採集了岩石和土壤(22千克),展開了太陽電池陣,安裝了月震儀等。任務完成後,他們乘登月艙的上升級返回月球軌道,與飛船對接,最後返回地球。
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國又陸續發射了「阿波羅」12至17飛船,其中除「阿波羅13號」因故沒有登月(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另五艘飛船均登月成功,「阿波羅」15至17飛船的航天員還駕月球車在月面活動,採集岩石。
航天員在月球上鑽取了三米的月球岩芯,發現多達57層,每層代表一次隕石沖擊,還測量了月球內部發出的熱流……「阿波羅」 工程極為壯觀,它激動了無數人的心,使載人登月的千年夢想變成了現實。

3. 「阿波羅」有哪些登月方案

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是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組織實施的載人登月工程,或稱「阿波羅計劃」。

「阿波羅」登月工程曾經有過三個登月方案,美國宇航局專家對它們進行了反復論證。第一種是用大型火箭直接把飛船發射至月球軌道的「直接登月法」;第二種是飛船分段送入地球軌道,再逐一對接後飛向月球的「地球軌道交會法」;第三種是將飛船送入地球軌道,並推向月球的「月球軌道交會法」。

第一種方案,所需技術簡單方便,容易控制,但需昂貴復雜的特大功率火箭。

第二種方案,雖分段發射不需大型火箭,但總發射費用並不低,而且交會次數過多,不易控制。

第三種方案為宇航局工程師約翰•霍博特所提出。霍博特的設想為,用大型火箭把載有3名宇航員的飛船送入地球軌道,當火箭脫離後,讓飛船依靠慣性飛入月球軌道。進入月軌後,2名宇航員進入登月艙,然後登月艙脫離飛船指令艙。登月艙用制動火箭減速在月面降落。返回時,啟動登月艙的上升發動機,飛上月球軌道,與飛船指令艙會合,宇航員返入指令艙後,便拋棄登月艙,開動指令艙火箭,脫離月球軌道而進入地球軌道。再入大氣層時,將指令艙後的服務艙拋棄,僅剩指令艙濺落在太平洋上。

4. 富有傳奇色彩的「阿波羅」計劃是如何進行的

迄今為止,「阿波羅」登月是歷時最長、規模最大、投資最多、最富傳奇性的人類對太空的探險行動。美國早在1957年就開始設想「阿波羅」登月計劃,經過若干年科學技術和財政支持的多方面綜合論證,1961年5月25日,美國正式宣布實施該項計劃。歷時10年多時間,1972年12月底,「阿波羅」登月計劃結束。參加「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除美國航空空間局宇航中心外,先後有120所高等學校、2萬家工廠、400多萬人,耗去250億美元資金。

在執行「阿波羅」登月計劃的10年時間里,共進行了17次飛行試驗,包括6次無人亞軌道和地球軌道飛行、1次載人地球軌道飛行、3次載人月球軌道飛行、7次載人登月飛行(其中6次成功,1次失敗)。

「阿波羅」重50噸,高25米,裝在高85米的「土星5」運載火箭上,合成高度達110米,相當於一座36層現代化大樓的高度。飛船由三部分組成:指揮艙高3.6米,最寬處近4米,約有一輛旅行車大小;服務艙長7.3米,內裝飛船主要發動機、電源、水、氧以及儀器設備;登月艙高6.9米,直徑9.2米,重約16噸,分上升和下降艙段兩部分。「土星5」火箭由三級組成。第一級火箭工作2.5分鍾,可使飛船速度達每秒2.7千米。飛船飛到離地60千米高度時,第一級火箭脫落後墜入海洋中。接著第二級點火,第二級火箭點火後工作約6分鍾,飛船速度可達每秒6.8千米,當飛行高度達180千米時,第二級火箭脫落,第三級火箭接著點火,工作約2分鍾,即起飛後12分鍾,飛船速度達到每秒7.9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進入地球軌道後,第三級火箭再啟動工作約5分鍾,使飛船達每秒10.9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這時飛船逸出地球飛往月球。

若干小時後,飛船與第三級火箭脫離,靠慣性飛行約3天進入月球軌道。當飛船飛至距地球約32萬千米時,它受地球和月球的引力正好抵消,速度降到最低。在這之後月球的引力影響逐漸增加,當飛船速度增至每秒2.2千米時,開動火箭降低速度,進入月球軌道。由於月球圍繞地球公轉原因,月球從飛船發射時的位置轉過約30多度。飛船進入月球軌道,2名准備登月的航天員從指揮艙進入登月艙。登月艙與指揮艙脫離並開動下降發動機。離月面20.4千米時,用自動控制降落器控制降落;離月面2千米時,進行盤旋,選擇登月位置;在降落點上空150米時,以每秒0.9米的速度下降。

在月球的探險活動結束後,航天員再爬上登月艙准備返航。航天員控制推力1.6噸的上升發動機點火,使上升艙段以下降艙段作發射台發射起飛,飛行4分鍾後進入16~83千米的月球軌道,逐步接近指揮艙並最後完成和它的對接。航天員進入指揮艙後,拋掉登月艙,並開動服務艙發動機,使飛船獲每秒2.4千米的速度,脫離月球軌道,開始返回地球。離地球約640千米時,開動發動機,離開軌道,飛向濺落區,拋掉服務艙,進入稀薄大氣層,在南太平洋上濺落,由航空母艦上的直升機進行搜索打撈工作。

1969年7月16日,載著3名航天員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史無前例地啟程飛往月球,開始執行人類首次對月球的冒險探測行動。經過長途跋涉,飛行約38萬千米的距離,5天後的7月21日,「阿波羅11」號終於飛抵月球軌道。人類的2位使者,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及其同伴奧德林進入登月艙,開始駕駛登月艙進行登月下降。另一名航天員則駕駛指揮艙繼續繞月球軌道飛行,在進行科學考察的同時,和登月艙的同事保持通訊聯系,一旦登月活動發生意外或危險,負責救援。好在一切順利,登月艙在月球的靜海著陸。指令長阿姆斯特朗首先爬出艙門,站在5米高的小平台上,面對陌生、荒涼和神秘的月球,舉目四望片刻。不知他此時此刻懷著怎樣的心情。他先伸出左腳,一步一步地爬下扶梯。這時全世界數億人圍坐電視機前觀看了這一轟動全球的登月創舉。只見阿姆斯特朗的左腳小心翼翼地首先觸及月面,而右腳還停留在登月艙上。當他發現左腳陷入月面很少後,才鼓起勇氣將右腳也踩上月面。就這樣,阿姆斯特朗作為地球人類的使者,首先登上了月球表面。隨後同伴奧德林也踏上了月球。

為紀念這偉大的有意義的探險行動,兩位使者在月球上安放了一塊金屬紀念牌,上刻「1969年7月,地球人在月球首次著陸處,我們為人類和平來到這里。」他們在月面停留21小時18分鍾,進行一系列實地月球考察,然後帶上採集的月球土壤和月岩標本啟程返航。他們搬動登月艙的控制器,炸開爆炸螺栓,使上升發動機點火,起飛升入月空。登月艙進入月球軌道,航天員從登月艙頂端的光學觀察窗可以在對接時觀察指揮艙,用調節高度和方向的小型變軌發動機調節飛行軌道,使其逐漸接近指揮艙。然後通過儀器使登月艙對准指揮艙,以每秒7.6厘米的速度實施並完成對接。兩航天員帶著月球樣品及其他物件,費力地爬過連結通道,回到指揮艙和指揮艙駕駛員會合。然後拋掉登月艙,使它撞擊在月球上並進行一次月震試驗。啟動服務艙發動機,飛船獲得每秒2.4千米速度後,逸出月球軌道,正式進入返回地球的航程。1969年7月24日,飛船安全濺落在南太平洋上,從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登月探險任務。

「阿波羅」登月飛行共進行了7次,參加的航天員共21人,其中有12人登上月球。登月航天員的平均年齡為40歲左右。其他幾次登月飛行的時間是:「阿波羅12」號的飛行是從1969年11月14日~24日,在月球的風暴海降落;「阿波羅13」號的飛行從1970年4月11日~17日,因故障中途返航,未能登月;「阿波羅14」號的飛行從1971年1月31日~2月9日,在月球的薄拉莫勒地區降落;「阿波羅15」號的飛行從1971年7月26日~8月7日,在月球的亞平寧山哈得利峽谷降落;「阿波羅16」號的飛行從1972年4月16日~27日,在月球的迪卡爾高地降落;「阿波羅17」號的飛行從1972年12月6日~19日,在月球的曹拉斯利特羅山脈降落,它歷時12天又14小時,為飛行時間最長的一次。

「阿波羅」登月,除考察外,還在月球上建立了核動力科學站,駕駛月球車進行活動,採集的月岩月土標本達400千克,都帶回地球作進一步科學分析。

「阿波羅」登月探險的成功,無疑具有偉大的科學技術意義,因為它是人類第一次離開地球而到達別的天體,是人類向太空滲透的新里程碑,是一次飛躍。在人類向太空繼續滲透、探索宇宙的奧秘時,月球還將成為橋頭堡。登月的成功,也為人類開拓新的疆域,開發利用月球創造了條件。

「阿波羅」登月計劃完成之後,美國決定在以後的幾十年內不再進行。這樣,為登月飛行研製的精良技術設備,其中包括土星運載工具、飛船和許多實驗設備就不再需要了,這一事件曾引起各種議論。至於美國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決定,是一個謎。

5. 阿波羅號登月是真的嗎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場騙局嗎?
一位美國教授引發的網上大辯論
·肯定騙局論
·否定騙局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都對「阿波羅登月計劃」這一壯舉產生了懷疑。據美國一家權威的社會調查機構統計:竟有約2500萬美國人認為:所謂美國人先後6次登上月球,是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NASA)製造有一科技發展史上空前的大騙局。

曾在阿波羅計劃中工作過的比爾·凱恩教授,最近寫了一本名為《我們從未登上月球》的書,書中對阿波羅登月計劃列舉了以下一些重大疑點:

1.沒有大氣折射的月球上看星星應該更加明亮清晰,可許多所謂「登月照片」的太空背景上卻看不到一顆星。
2.登月飛船降落時,火箭發動機的巨大推力應在粉塵遍地的月球表面留下明顯的痕跡,而在照片中卻看不到。
3.在一些照片上,近景與遠景之間有一條不易察覺的線,使人聯想到電影特技中的「褪光描畫」法,即畫出遠景再運用光與影來遮掩。

如果登月飛行是假的話,那是用什麼手段來瞞住全世界數億電視觀眾的呢?比爾·凱恩認為:載有宇航員的火箭確實發射了,但目標不是月球,而是人跡罕至的南極,在那裡指令艙彈出火箭,並被軍用飛機回收,隨後宇航員在地球上的實驗室內表演登月過程,隨後進入指令艙,並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個所謂的登月過程。

比爾凱恩教授的這本書公開出版後,在美國引起了社會各界人事和學術界權威的強烈反響,一場關於「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否是一場騙局的大辯論就此在美國各地轟轟烈烈地展開。而且,這場大辯論已經藉助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廣泛進行。筆者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在網上了解辯論中立雙方的大致觀點,並加以整理匯總後在公布出來.

·肯定騙局論

主要代表是美學術界著名物理學教授哈姆雷特,他認為美國阿波羅登月造假的依據有:

一、阿波羅登月照片純屬偽造
他根據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人在月面時所拍攝照片上的陰影計算的太陽入射角和NASA所公布的宇航員在月面活動時間、坐標點與月相周期比較發現有明顯不符之處。如他說:「以阿波羅11號飛船為例,登月點是在月球上的靜海,東經23.5度,北緯零點6度,從地球發射時間是69年7月16日格林威治標准時間13點32分,在月球上的艙外活動時間約兩個半小時,是從第109小時7分33秒到第111小時39分13秒。通過計算,我發現:太陽光與月面間的入射角只有6度到7度,幾乎是緊貼地平線的。但是阿波羅11那張美國國旗插上月球的照片顯示,陽光入射角大約有近30度,差得太遠了。而阿波羅11在艙外活動拍照時間總共才兩個多小時,太陽光入射角度應該只升高了1度左右,這照片中出現的陰影夾角應該是在「跨出一步」後46小時才可能到。」
(註:這里提供一點基本信息供有興趣的朋友作參考,有關月相查詢的情況可以從這個網頁查到:
http://www.lunaroutreach.org;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的網址:http://www.ksc.nasa.gov)

二、阿波羅登月的錄像帶在地球上攝制
對阿波羅登月的錄像分析,哈姆雷特認為:「月球上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即使全副武裝起來的宇航員也不過只有六十英磅重。應該輕易地比地球上跳得六倍高或六倍遠.從錄像上看宇航員充其量跳離地面三到四英寸,不到一米遠。這不是很有問題嗎?有人把這些鏡頭放快了二點五倍的速度重放,一切就都正常了,象是在地球上那套裝備跳躍應該有的速度、高度、距離和節奏。根據鏡頭速度放慢到二分之一,加速度就變成了四分之一。可惜這樣處理的結果,宇航員的力氣也同時變成六分之一了。真登月的話,宇航員在月亮上,他的大腿應該和地球上一樣有力。」

三、月面根本沒有安裝激光反射器
他指出激光反射器是阿波羅登月造假的另外一個有力證據。他說:「激光束照到月球上時,發散到一個直徑達七公里的大光束,再反射回到地球上時,光束達到二十公里直徑。根據我看到的那個反射鏡在月球上的照片估計,頂多不過五分之一平方米大小。好,現在請你計算,按照最優條件,即鏡子完全垂直於光束,反射率達到百分之百。原始光束有百分之多少可以被鏡子截收並反射回來?這個反射回來的光束到地球後有二十公里大小的粗細。假設你的接收裝置的截面是一平方米,原始光線有多少最後被你接收?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啊!你會很快得知,地球上激光反射器發射回來而接收。其實,真正的激光反射器是月亮本身,因月地之間的距離遙遠,月球本身完全可以實現鏡面反射。

四、阿波羅計劃工程進展速度可疑
登月用的土星五火箭,功率巨大無比,遠超過現代的任何火箭和現代太空梭,為什麼現在棄而不用了?據說連圖紙都沒有保存下來,這怎麼可能。其實,美國從來就沒有搞出過什麼地球空間站,到現在都沒有合適的運載工具把一個空間站送上地球軌道,現代太空梭也只不過一次把不超過二十噸的零碎有效載荷送入地球低軌道。土星五火箭是六十年代搞出來的,據說能輕而易舉把一百噸以上載荷送上地球軌道,將幾十噸物體推出地球重力圈,用來發射空間站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如果圖紙還在的話,應該很容易用現代電腦技術和其它高新技術改進,造出更加有效強大的火箭,為什麼不用?NASA辯解說土星五成本太高,騙小孩還可以。美國從六七年到七二年,一口氣造出了17枚土星五,從阿波羅1號一直到阿波羅17號,17枚土星五火箭的發射據說都無一失敗。這樣的高可靠性的火箭,能一氣造出十七個說明它並不貴,為什麼突然棄而不用了?

再者,登月艙也很成問題,把一個物體射到月球上還容易一些,可再要從月球上發射出來就沒那麼容易了。有沒有足夠燃料使其到達月球軌道速度,即每秒時速達到一點七公里以上?登月時火箭持續燃燒了兩次,一次是三十秒,減速脫離月球軌道並下降,另一次長達十二分鍾,以抗衡月球重力(我知道是地球的六分之一!),直到實現軟著陸。可登月艙還能有足夠燃料再從月球上發射升空嗎?土星五火箭的初級燃料是煤油和液氧,而二級、三級和登月飛船的燃料都用液氫和液氧。最初的阿波羅飛船從發射到月球再從月球上發射回來,時間長達五天。到以後幾次阿波羅飛船登月,在月球上停留的時間更長,從發射到回程的時間長達八天,在這段時間內如何使作為登月艙燃料的液氫始終保持在超冷狀態,這是一個很困難的技術問題,可美國宇航局從來沒有講該怎麼解決這一難題!」

另外,從阿波羅飛船研製到登月成功這段歷史來看最大的疑點是工程進展的神速,這以美國當時的國力來衡量,也是不可想像的。特別是要注意的是,一直到1967年1月,第一枚土星五火箭剛剛研製出來,才剛要做第一次發射試驗(即阿波羅1號),就不幸於當年的1月27日在作登月艙充純氧試驗時,因電線碰擦引起大火,5分鍾
之後營救人員才打開艙門,三個最優秀的宇航員都已被燃燒所產生的劇毒氣體熏死了。隨後進行事故調查,火箭的所有硬體線路重新設計,登月艙也做了許多重新的改進,僅此一項事故,登月計劃的實施就被迫延後18個月,怎麼可能到1969年7月,這么短的時間,就一次登月成功呢?

早在1965年,美國宇航局就發現;登月艙採用純氧方案有嚴重安全弊端,不宜採用,多次試驗證明,在純氧艙室里,電器開關摩擦的火花極易引起大火,而且根本無法撲救。採用純氧可以減少登月艙壓強,並且設計簡單,可是出於安全考慮還是採用氮氧二元氣的設計。這大大增加了設計難度,因為要採用同時控制兩種氣體的壓強和比率的設備,僅此登月艙就增加了一噸的重量。問題在於,為什麼到了1967年,還堅持做儀器帶電工作的純氧試驗,並且讓宇航員坐在裡面,而非一般試驗人員?明知道這樣很危險,還要強行實驗,這就令人懷疑是宇航員不肯合作參與造假計劃而被謀殺的。

·否定騙局論

主要代表是在美國攻讀生化博士的方舟子先生。他認為「阿波羅登月計劃」不可能造假:

因為該計劃當時是在全球實況轉播,近億人親眼目睹。另外,美國宇航員還從月球上帶回了一些實物,比如說岩石。再說,幾萬科技工程人員參與的大規模計劃,那麼容易做假嗎?另外,方舟子指出:「哈姆雷特聲稱用中學物理常識稍加思考就可以斷定阿波羅登月是騙局,這是不夠嚴謹的。比如他說因為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在月球上一跳就要比地球上要跳得有六倍高、六倍遠,聽上去好象很有道理。我記得自己小時候在一本少年科普雜志上讀過一篇文章,解釋為什麼這種演算法是錯誤的,可見這是中學生也能理解的問題,哈姆雷特都是物理學教授了,居然連這個問題也想不明白,還做為一大證據提出來,看來他是走火入魔了。」

一、美國政府不會拿信譽開玩笑
當年美國的宇航員第一次登上月球時,是通過衛星向全世界實況轉播。如果是一次騙局,美國政府根本不需要冒這么大的風險來實況轉播,而只需事後發一些照片即可。

需知登月的實況轉播造假,幾乎是不可能的,萬一有個閃失,美國政府要承擔很大後果,而這個後果會導致美國整個國家名譽掃地而一蹶不振,美國沒有一個總統敢於這么做,況且也沒有必要。美國在太空技術上和蘇聯爭奪霸權,有必要選擇假登月來冒險嗎?事隔二十多年,有幾萬工程技術人員參加的大規模計劃,竟無比較多的當事者出來指認這騙局,在有新聞自由的國度是難以想像的。

如今,柯林頓的性騷擾官司不斷,雖貴為總統,但新聞界、司法界一樣對他糾纏不放。如果登月計劃是一場騙局的話,全體計劃參與者的人格都要玩完。而且,事後說出真相並不一定有風險,有時甚至是一本萬利的事。要讓幾萬人守著謊言幾十年,非強權約束可為。

二、新聞輿論報道監督相當有力
美國是一個講究新聞報道自由的社會、新聞界有權力揭發任何丑聞。假如政府對公眾有行騙行為,美國各大電視台馬上聘請全世界最權威的科學家來製做特別評論節目,以揭穿謊言。如果登月計劃被證實為騙局的話,相信美國這些電視台會有行動的。

三、揭露證據還有充分
從幾張照片和錄象來判斷登月計劃是騙局,和用數學歸納法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類性質的問題。一般來說,美國宇航局的項目都有成千上萬的學術界和工程界的人士參與,並且都會保持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欺騙或脅迫他們作假?談何容易!

網友評論:

從上述有關「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否是騙局的雙方辯論來看:肯定騙局論者多從科學分析和邏輯推理的角度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而否定騙局論者則多從社會倫理學的角度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更進一步地說,肯定騙局論的代表哈姆雷特教授多以科學實證的手段來鑒別「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真偽。如哈姆雷特根據人在月球表面照片上活動時的投射陰影來發現有關破綻。

再者,哈姆雷特對阿波羅14號飛船登月中的一位宇航員從1米多高的登月梯一跳而下的錄象鏡頭,進行精確計算,發現那是地球重力場的結論。就哈姆雷特提出這兩項科學計算方法而言,編者是相當欽佩的。

然而持否定態度者卻多以社會傳言、社會倫理學為依據來支持「阿波羅登月計劃」確有其事。這顯然不是以一個科學工作者嚴謹求實的態度來分析和解釋事件的本質,由此象方舟子之類的人士大遜色於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教授能以科學求實的精神來辯別「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真偽」,是非常值得人們贊賞和學習的,但在這里也必須承認哈姆雷特的論據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科學是以自然客觀事實為存在依據的,科學家必須求實。在事實面前能隨時否定自己主觀的片面看法,這才是真正的科學精神。值得編者欣慰的是,哈姆雷特作為一名科學家,在他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是這種科學精神,如他面對自己論據中的不足仍然能接受他人的批評和指證。

編者作為一個網民,也希望:在現實世界和互聯網中,都能樹立起良好的學術辯論風氣,以此促進人們對大自然的了解,提高人們對大自然的改造能力。最後,編者鄭重聲明:這場關於「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大辯論還未有定論,但我們並不能由此而否定人類登月的可能性

這兒還有對質疑登月作假的解釋:
1.為什麼登月艙下方沒有制動火箭噴出的氣流產生的大坑?
因為登月艙在下降到月球的過程中,制動火箭噴出的氣流的范圍較大,看不出有明顯的「大坑」。
2.為什麼在登月照片里,背景中看不到星星,阿波羅登月照片是否是在攝影棚中偽造的呢?
⑴這與曝光時間有關,為了使拍到的近景非常清楚,相機的曝光時間必然很短,這樣遠景就看不清楚;如果要拍到星星相機的曝光時間必然很長,但是這會導致照片中近處的景物一片白,照片也就無意義。
⑵如果要在攝影棚中偽造登月照片,攝影棚的面積必須達到5000平方米,並且搭建的場景不止一個。而且要「偽造」太陽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太陽光是點光源強度大,在現有技術下無法偽造。
3.在登月過程中既然制動火箭噴出了氣流吹走了月塵那麼為什麼還能留下腳印?
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也就沒有風,月球表面積累了幾十億年的塵土,制動火箭噴出的氣流不可能吹走全部的塵土,所以制動火箭噴出了氣流吹走了部分月塵還能留下腳印。
4.為什麼在有的照片影子的會朝向兩個方向?
因為月球表面起伏不平,影子照在月面上產生了彎曲變形,遠遠看去影子的會朝向兩個方向。
5.月球「大氣」壓力為10的負12次方毫米汞柱,既然如此在月球上的美國國旗為什麼會飄動?
美國國旗的上方有一根橫桿,所以國旗能夠支起來;當初為了帶這麵塑料國旗,科學家們很傷腦筋,後來想到一個辦法:把這麵塑料國旗夾在梯子中帶去,所以這麵塑料國旗帶到月球後變的皺巴巴的,再加上鋁制旗桿的彈性晃動,遠看就像是因為有風而飄動。
6.宇航員在下梯子時是在登月艙的陰影處,為什麼能清楚地看到宇航員的腳踩在梯子上?(按理說宇航員所處的位置是在背陰處)
因為照片上的宇航員是奧爾德林,照片拍攝者是阿姆斯特朗,阿當時已經登上了月球。
1.登上月球的宇航員一共只有兩名,為什麼在照片中能同時看到這兩名宇航員呢?這張照片又是誰拍攝的呢?
這張照片是有登月艙外的攝象機拍攝的。
2.登月圖象是怎麼記錄下來的呢?月球溫差那麼大,照相機如何能夠正常工作呢?(要知道照相機只能在零下30攝氏度以上的溫度里工作)
阿波羅11號的登陸地點位於陰陽交界處,這一點能夠從影子很長看出來,在這個地點溫度不高也不低,溫度在照相機的正常工作范圍之內,況且在地球上的南極和北極,溫度還要更低,在那樣的環境中相機都能正常工作,更何況是在月球的特殊地點上。
3.為何「土星Ⅴ號」運載火箭在阿波羅登月後就棄而不用,甚至連圖紙都沒有留下?
「土星Ⅴ號」運載火箭第一級的推力達到了3469噸,NASA的解釋是:「土星Ⅴ號」運載火箭成本太高。但是NASA的這一解釋還是有行不通的地方,既然成本太高,那為什麼在1969-1972年美國一口氣製造了17枚「土星Ⅴ號」運載火箭呢?現在一種被人們認可的解釋認為:「土星Ⅴ號」運載火箭代價太高,用推力達幾千噸的火箭發射幾百甚至是幾十噸的載荷,實在是大材小用,太浪費了,而且「土星Ⅴ號」運載火箭的很多技術都已經運用到現在的航天火箭上了,「土星Ⅴ號」運載火箭的設計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某些技術已經遠遠落後了,所以根本沒必要再繼續使用「土星Ⅴ號」運載火箭。
4.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按理說宇航員應該蹦得更遠才是,可是在記錄片中宇航員蹦一步才只有3-4英寸,還不到1米遠,而且記錄片的放映速度在加快2.5倍後,看起來這與在地球上拍攝的十分相象,這又作何解釋呢?
在地球上登月服重達100多公斤,他是根據人在失重狀態下的行動設計的,手腳彎曲較困難,在月球上雖然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登月服重達20多公斤,宇航員行動還是特別困難的。在地球上車子行駛揚起的灰塵四散,在月球上由於引力小,月球車行駛揚起的灰塵是呈拋物線軌跡落下的,這一點從紀錄片上可以看到。如果要偽造這樣的場景必須在地球上製造大片的失重場地,這是不現實的。
5.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艙在飛向月球的旅程中消耗了大量燃料,為何還有充足的燃料返回地球?
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逃逸速度只有1.63km/s,需要的燃料較少;在地球上有空氣,火箭在上升過程中空氣產生阻力,火箭速度的加快過程很慢,在月球上沒有空氣,火箭速度能夠很快加到1.63km/s,所需要的燃料較少。所以雖然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艙在飛向月球的旅程中消耗了大量燃料,但是還能返回地球。

我認為是真的哦。。

6. 飛船登上月球需要幾次變軌如何變軌阿波羅號登月是如何過程的

嫦娥一號衛星繞月飛行經過了8次變軌。
變軌都是通過發動機加速而改變軌道。從理論上講一次變軌就可以實現,但為了充分利用燃料,同時也為了方便地面控制,把變軌逐步分解。

1969年7月16日,載著3名航天員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史無前例地啟程飛往月球,開始執行人類首次對月球的冒險探測行動。經過長途跋涉,飛行約38萬公里的距離,5天後的7月21日,阿波羅11號終於飛抵月球軌道。
人類的兩位使者,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及其同伴奧德林要進入登月艙,開始駕駛登月艙進行登月下降。另一名航天員則駕駛指揮艙繼續繞月球軌道飛行,在進行科學考察的同時,和登月艙的同事保持通訊聯系,一旦登月活動發生意外或危險,負責救援。好在一切順利,登月艙在月球的靜海著陸。指令長阿姆斯特朗首先爬出艙門,站在5米高的小平台上,面對這陌生、荒涼和神秘的月球,舉目四望片刻。不知他此時此刻懷著怎樣的心情,他先伸出左腳,一步一步地爬下扶梯。

這時全世界數億人圍坐電視機前觀看了這一轟動全球的登月創舉。只見阿姆斯特朗的左腳小心翼翼地首先觸及月面,而右腳還停留在登月艙上。當他發現左腳陷入月面很少後,才鼓起勇氣將右腳也踩上月面。就這樣,阿姆斯特朗作為地球人類的使者,首先登上了月球表面。隨後同伴奧德林也踏上了月球,為紀念這偉大的有意義的探險行動,兩位使者在月球上安放了一塊金屬紀念牌,上刻「1969年7月,地球人在月球首次著陸處,我們為人類和平來到這里」。

他們在月面停留 21小時18分鍾,進行了一系列實地月球考察,然後帶上採集的月球土壤和月岩標本,啟程返航。他們搬動登月艙的控制器,炸開爆炸螺栓,使上升發動機點火,起飛升入月空,登月艙進入月球軌道,航天員從登月艙頂端的光學觀察窗可以在對接時觀察指揮艙,用調節高度和方向的小型變軌發動機調節飛行軌道,使其逐漸接近指揮艙。然後通過儀器使登月艙對准指揮艙,以每秒7.6厘米的速度實施並完成對接。兩位航天員帶著月球樣品及其他物件,費力地爬過連結通道,回到指揮艙和指揮艙駕駛員會合,然後拋掉登月艙,使它撞擊在月球上並進行一次月震試驗。啟動服務艙發動機,飛船獲得每秒2.4公里速度後,逸出月球軌道,正式進入返回地球航程。7月24日,飛船安全濺落在南太平洋上,從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登月探險任務。

阿波羅登月飛行共進行7次,參加的航天員共21人,其中有12人登上月球。登月航天員的平均年齡40歲左右。其他幾次登月飛行的時間是:阿波羅12號的飛行是從1969年11月14日至24日,在月球的風暴海降落;13號的飛行從1970年4月11日至17日,因故障中途返航,未能登月;14號的飛行從1971年1月31日至2月9日,在月球的薄拉莫勒地區降落;15號的飛行從1971年7月26日至8月7日,在月球的亞平寧山哈得利峽谷降落;16號的飛行從1972年4月16日至27日,在月球的迪卡爾高地降落;17號的飛行從1972年12月6日至19日,在月球的曹拉斯利特羅山脈降落,它歷時12天又14小時,為飛行時間最長的一次。

阿波羅登月,除考察外,還在月球上建立了核動力科學站;駕駛月球車進行活動;採集的月岩月土標本達400千克,都帶回地球做進一步科學分析。

阿波羅登月的成功,無疑具有偉大的科學和技術意義,因為它是人類第一次離開地球而到達別的天體,是人類向太空滲透的新里程碑,是一次飛躍。在人類向太空繼續滲透、探索宇宙的奧秘時,月球還將成為橋頭堡。登月的成功,也為人類開拓新的疆域,開發利用月球創造了條件。

阿波羅登月計劃完成之後,美國決定在以後的幾十年內不再進行。這樣,為登月飛行研製的精良技術設備,其中包括土星運載工具、飛船和許多實驗設備就不再需要了,這一事件曾引起各種議論。至於美國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決定,則是一個謎。

7. 阿波羅登月用到了哪些控制、估計等演算法

在計算機科學領域,進化計算(Evolutionary Computation)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進一步說是智能計算(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中涉及到組合優化問題的一個子域。其演算法是受生物進化過程中「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機制和遺傳信息的傳遞規律的影響,通過程序迭代模擬這一過程,把要解決的問題看作環境,在一些可能的解組成的種群中,通過自然演化尋求最優解。進化演算法正是借用以上生物進化的規律,通過繁殖、競爭、再繁殖、再競爭,實現優勝劣汰,一步步逼近復雜工程技術問題的最優解。進化計算的主要分支有:遺傳演算法GA,遺傳編程GP、進化策略ES、進化編程EP。

8. 阿波羅登月計劃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場騙局嗎?
一位美國教授引發的網上大辯論
·肯定騙局論
·否定騙局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都對「阿波羅登月計劃」這一壯舉產生了懷疑。據美國一家權威的社會調查機構統計:竟有約2500萬美國人認為:所謂美國人先後6次登上月球,是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NASA)製造有一科技發展史上空前的大騙局。

曾在阿波羅計劃中工作過的比爾·凱恩教授,最近寫了一本名為《我們從未登上月球》的書,書中對阿波羅登月計劃列舉了以下一些重大疑點:

1.沒有大氣折射的月球上看星星應該更加明亮清晰,可許多所謂「登月照片」的太空背景上卻看不到一顆星。
2.登月飛船降落時,火箭發動機的巨大推力應在粉塵遍地的月球表面留下明顯的痕跡,而在照片中卻看不到。
3.在一些照片上,近景與遠景之間有一條不易察覺的線,使人聯想到電影特技中的「褪光描畫」法,即畫出遠景再運用光與影來遮掩。

如果登月飛行是假的話,那是用什麼手段來瞞住全世界數億電視觀眾的呢?比爾·凱恩認為:載有宇航員的火箭確實發射了,但目標不是月球,而是人跡罕至的南極,在那裡指令艙彈出火箭,並被軍用飛機回收,隨後宇航員在地球上的實驗室內表演登月過程,隨後進入指令艙,並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個所謂的登月過程。

比爾凱恩教授的這本書公開出版後,在美國引起了社會各界人事和學術界權威的強烈反響,一場關於「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否是一場騙局的大辯論就此在美國各地轟轟烈烈地展開。而且,這場大辯論已經藉助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廣泛進行。筆者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在網上了解辯論中立雙方的大致觀點,並加以整理匯總後在公布出來.

·肯定騙局論

主要代表是美學術界著名物理學教授哈姆雷特,他認為美國阿波羅登月造假的依據有:

一、阿波羅登月照片純屬偽造
他根據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人在月面時所拍攝照片上的陰影計算的太陽入射角和NASA所公布的宇航員在月面活動時間、坐標點與月相周期比較發現有明顯不符之處。如他說:「以阿波羅11號飛船為例,登月點是在月球上的靜海,東經23.5度,北緯零點6度,從地球發射時間是69年7月16日格林威治標准時間13點32分,在月球上的艙外活動時間約兩個半小時,是從第109小時7分33秒到第111小時39分13秒。通過計算,我發現:太陽光與月面間的入射角只有6度到7度,幾乎是緊貼地平線的。但是阿波羅11那張美國國旗插上月球的照片顯示,陽光入射角大約有近30度,差得太遠了。而阿波羅11在艙外活動拍照時間總共才兩個多小時,太陽光入射角度應該只升高了1度左右,這照片中出現的陰影夾角應該是在「跨出一步」後46小時才可能到。」
(註:這里提供一點基本信息供有興趣的朋友作參考,有關月相查詢的情況可以從這個網頁查到:
http://www.lunaroutreach.org;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的網址:http://www.ksc.nasa.gov)

二、阿波羅登月的錄像帶在地球上攝制
對阿波羅登月的錄像分析,哈姆雷特認為:「月球上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即使全副武裝起來的宇航員也不過只有六十英磅重。應該輕易地比地球上跳得六倍高或六倍遠.從錄像上看宇航員充其量跳離地面三到四英寸,不到一米遠。這不是很有問題嗎?有人把這些鏡頭放快了二點五倍的速度重放,一切就都正常了,象是在地球上那套裝備跳躍應該有的速度、高度、距離和節奏。根據鏡頭速度放慢到二分之一,加速度就變成了四分之一。可惜這樣處理的結果,宇航員的力氣也同時變成六分之一了。真登月的話,宇航員在月亮上,他的大腿應該和地球上一樣有力。」

三、月面根本沒有安裝激光反射器
他指出激光反射器是阿波羅登月造假的另外一個有力證據。他說:「激光束照到月球上時,發散到一個直徑達七公里的大光束,再反射回到地球上時,光束達到二十公里直徑。根據我看到的那個反射鏡在月球上的照片估計,頂多不過五分之一平方米大小。好,現在請你計算,按照最優條件,即鏡子完全垂直於光束,反射率達到百分之百。原始光束有百分之多少可以被鏡子截收並反射回來?這個反射回來的光束到地球後有二十公里大小的粗細。假設你的接收裝置的截面是一平方米,原始光線有多少最後被你接收?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啊!你會很快得知,地球上激光反射器發射回來而接收。其實,真正的激光反射器是月亮本身,因月地之間的距離遙遠,月球本身完全可以實現鏡面反射。

四、阿波羅計劃工程進展速度可疑
登月用的土星五火箭,功率巨大無比,遠超過現代的任何火箭和現代太空梭,為什麼現在棄而不用了?據說連圖紙都沒有保存下來,這怎麼可能。其實,美國從來就沒有搞出過什麼地球空間站,到現在都沒有合適的運載工具把一個空間站送上地球軌道,現代太空梭也只不過一次把不超過二十噸的零碎有效載荷送入地球低軌道。土星五火箭是六十年代搞出來的,據說能輕而易舉把一百噸以上載荷送上地球軌道,將幾十噸物體推出地球重力圈,用來發射空間站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如果圖紙還在的話,應該很容易用現代電腦技術和其它高新技術改進,造出更加有效強大的火箭,為什麼不用?NASA辯解說土星五成本太高,騙小孩還可以。美國從六七年到七二年,一口氣造出了17枚土星五,從阿波羅1號一直到阿波羅17號,17枚土星五火箭的發射據說都無一失敗。這樣的高可靠性的火箭,能一氣造出十七個說明它並不貴,為什麼突然棄而不用了?

再者,登月艙也很成問題,把一個物體射到月球上還容易一些,可再要從月球上發射出來就沒那麼容易了。有沒有足夠燃料使其到達月球軌道速度,即每秒時速達到一點七公里以上?登月時火箭持續燃燒了兩次,一次是三十秒,減速脫離月球軌道並下降,另一次長達十二分鍾,以抗衡月球重力(我知道是地球的六分之一!),直到實現軟著陸。可登月艙還能有足夠燃料再從月球上發射升空嗎?土星五火箭的初級燃料是煤油和液氧,而二級、三級和登月飛船的燃料都用液氫和液氧。最初的阿波羅飛船從發射到月球再從月球上發射回來,時間長達五天。到以後幾次阿波羅飛船登月,在月球上停留的時間更長,從發射到回程的時間長達八天,在這段時間內如何使作為登月艙燃料的液氫始終保持在超冷狀態,這是一個很困難的技術問題,可美國宇航局從來沒有講該怎麼解決這一難題!」

另外,從阿波羅飛船研製到登月成功這段歷史來看最大的疑點是工程進展的神速,這以美國當時的國力來衡量,也是不可想像的。特別是要注意的是,一直到1967年1月,第一枚土星五火箭剛剛研製出來,才剛要做第一次發射試驗(即阿波羅1號),就不幸於當年的1月27日在作登月艙充純氧試驗時,因電線碰擦引起大火,5分鍾
之後營救人員才打開艙門,三個最優秀的宇航員都已被燃燒所產生的劇毒氣體熏死了。隨後進行事故調查,火箭的所有硬體線路重新設計,登月艙也做了許多重新的改進,僅此一項事故,登月計劃的實施就被迫延後18個月,怎麼可能到1969年7月,這么短的時間,就一次登月成功呢?

早在1965年,美國宇航局就發現;登月艙採用純氧方案有嚴重安全弊端,不宜採用,多次試驗證明,在純氧艙室里,電器開關摩擦的火花極易引起大火,而且根本無法撲救。採用純氧可以減少登月艙壓強,並且設計簡單,可是出於安全考慮還是採用氮氧二元氣的設計。這大大增加了設計難度,因為要採用同時控制兩種氣體的壓強和比率的設備,僅此登月艙就增加了一噸的重量。問題在於,為什麼到了1967年,還堅持做儀器帶電工作的純氧試驗,並且讓宇航員坐在裡面,而非一般試驗人員?明知道這樣很危險,還要強行實驗,這就令人懷疑是宇航員不肯合作參與造假計劃而被謀殺的。

·否定騙局論

主要代表是在美國攻讀生化博士的方舟子先生。他認為「阿波羅登月計劃」不可能造假:

因為該計劃當時是在全球實況轉播,近億人親眼目睹。另外,美國宇航員還從月球上帶回了一些實物,比如說岩石。再說,幾萬科技工程人員參與的大規模計劃,那麼容易做假嗎?另外,方舟子指出:「哈姆雷特聲稱用中學物理常識稍加思考就可以斷定阿波羅登月是騙局,這是不夠嚴謹的。比如他說因為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在月球上一跳就要比地球上要跳得有六倍高、六倍遠,聽上去好象很有道理。我記得自己小時候在一本少年科普雜志上讀過一篇文章,解釋為什麼這種演算法是錯誤的,可見這是中學生也能理解的問題,哈姆雷特都是物理學教授了,居然連這個問題也想不明白,還做為一大證據提出來,看來他是走火入魔了。」

一、美國政府不會拿信譽開玩笑
當年美國的宇航員第一次登上月球時,是通過衛星向全世界實況轉播。如果是一次騙局,美國政府根本不需要冒這么大的風險來實況轉播,而只需事後發一些照片即可。

需知登月的實況轉播造假,幾乎是不可能的,萬一有個閃失,美國政府要承擔很大後果,而這個後果會導致美國整個國家名譽掃地而一蹶不振,美國沒有一個總統敢於這么做,況且也沒有必要。美國在太空技術上和蘇聯爭奪霸權,有必要選擇假登月來冒險嗎?事隔二十多年,有幾萬工程技術人員參加的大規模計劃,竟無比較多的當事者出來指認這騙局,在有新聞自由的國度是難以想像的。

如今,柯林頓的性騷擾官司不斷,雖貴為總統,但新聞界、司法界一樣對他糾纏不放。如果登月計劃是一場騙局的話,全體計劃參與者的人格都要玩完。而且,事後說出真相並不一定有風險,有時甚至是一本萬利的事。要讓幾萬人守著謊言幾十年,非強權約束可為。

二、新聞輿論報道監督相當有力
美國是一個講究新聞報道自由的社會、新聞界有權力揭發任何丑聞。假如政府對公眾有行騙行為,美國各大電視台馬上聘請全世界最權威的科學家來製做特別評論節目,以揭穿謊言。如果登月計劃被證實為騙局的話,相信美國這些電視台會有行動的。

三、揭露證據還有充分
從幾張照片和錄象來判斷登月計劃是騙局,和用數學歸納法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類性質的問題。一般來說,美國宇航局的項目都有成千上萬的學術界和工程界的人士參與,並且都會保持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欺騙或脅迫他們作假?談何容易!

網友評論:

從上述有關「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否是騙局的雙方辯論來看:肯定騙局論者多從科學分析和邏輯推理的角度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而否定騙局論者則多從社會倫理學的角度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更進一步地說,肯定騙局論的代表哈姆雷特教授多以科學實證的手段來鑒別「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真偽。如哈姆雷特根據人在月球表面照片上活動時的投射陰影來發現有關破綻。

再者,哈姆雷特對阿波羅14號飛船登月中的一位宇航員從1米多高的登月梯一跳而下的錄象鏡頭,進行精確計算,發現那是地球重力場的結論。就哈姆雷特提出這兩項科學計算方法而言,編者是相當欽佩的。

然而持否定態度者卻多以社會傳言、社會倫理學為依據來支持「阿波羅登月計劃」確有其事。這顯然不是以一個科學工作者嚴謹求實的態度來分析和解釋事件的本質,由此象方舟子之類的人士大遜色於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教授能以科學求實的精神來辯別「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真偽」,是非常值得人們贊賞和學習的,但在這里也必須承認哈姆雷特的論據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科學是以自然客觀事實為存在依據的,科學家必須求實。在事實面前能隨時否定自己主觀的片面看法,這才是真正的科學精神。值得編者欣慰的是,哈姆雷特作為一名科學家,在他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是這種科學精神,如他面對自己論據中的不足仍然能接受他人的批評和指證。

編者作為一個網民,也希望:在現實世界和互聯網中,都能樹立起良好的學術辯論風氣,以此促進人們對大自然的了解,提高人們對大自然的改造能力。最後,編者鄭重聲明:這場關於「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大辯論還未有定論,但我們並不能由此而否定人類登月的可能性!

閱讀全文

與阿波羅登月控制演算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程序員吃大餐 瀏覽:208
項目二級文件夾建立規則 瀏覽:558
dns使用加密措施嗎 瀏覽:172
php獨立運行 瀏覽:530
手機sh執行命令 瀏覽:727
雲伺服器的角色 瀏覽:733
單片機頻率比例 瀏覽:840
我的世界伺服器如何關閉正版驗證 瀏覽:504
如何查roid伺服器上的 瀏覽:130
安卓手機主板如何撬晶元不掉電 瀏覽:249
php各個框架的優缺點 瀏覽:101
php1100生成數組 瀏覽:359
以後做平面設計好還是程序員好 瀏覽:552
雲伺服器應用管理 瀏覽:438
飢荒雲伺服器搭建過程 瀏覽:186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優點 瀏覽:99
壓縮垃圾車說明書 瀏覽:28
五輪書pdf 瀏覽:802
單片機定時流水中斷系統流水燈 瀏覽:701
u8如何連接伺服器配置 瀏覽: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