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文書是在哪個朝代誕生
據《六十年」語文「史論(1887-1950 》,「語文」一詞產生於19世紀末,在解放前已是一個常用詞了,但作為課程名稱的時間較晚。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稱為「國文」課一科,傳授的仍是歷代古文。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
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聯名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了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甚至擴張到其他國家的一門主課。 [2]
舊中國,語文是古今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簡式統稱。現今,語文是學科名。語文,還是一個人文素質衡量術語,指人的內部言語機製品質和外部言語技術能力綜合水平。(陳金海《釋「語文」》)
1932年,上海大江書鋪刊印了復旦大學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名著《修辭學發凡》,書中大量使用了「語文」一詞!有「漢語文」、「語文分離」、「語文合一」、「語文正常關系」、「語文改進」、「語文的體式」、「完美的語文」等。大教授這些「語文」是指什麼呢?細讀《修辭學發凡》全書,清楚得很,「語」是來源於口語的書面語,「文」是來源於文言(文飾之言)的書面語,未形成文字的口語叫「話」,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陳望道先生花費筆墨篇幅要說的是「『語辭』和『文辭』都是需修之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與上層建築關系密切的語文教育也面臨著創新發展的需要。恰逢此時,時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的葉聖陶先生提出了「語文」這個新概念。
1949年8月,葉老主持草擬《小學語文課程標准》及《中學語文課程標准》時,第一次使用「語文」作為學科名稱,用來取代當時在小學稱為「國語」、在中學稱為「國文」的課程。
1950年,由國家出版總署編審局編寫出版全國統一使用的中小學課本時,統一名為「語文」,並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輯大意」里作了如下說明(小學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陳述):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簡稱為:「聽說讀寫'。因此,這套課本不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1950年8月1日,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令》的公布,一個嶄新的學科名——語文,庄嚴誕生。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語文被分設為漢語和文學兩科間隔兩年,一直沿用,已經60多年了。然而,由於60多年來新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空前迅猛,加上「文革」的遭折,語文學科還沒有完整的「科學定義」。
1964年2月1日,葉老在給友人的信中進一步回憶了「語文」的由來:「語文」一詞,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並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原意如是,茲承詢及,特以奉告。其後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詳見《少為人知:「語文」一詞從何而來?》作者王本華,供職於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註:江西真語文陳老師指出,王本華該文存在嚴重錯誤,是經不 [2] 起推敲的。「葉聖陶是『語文』一詞的創始人」之說法,在漢語語言學上,在語文課程論上,都無真理性可言。
2013年6期《教育學報》上的《六十年」語文「史論(1887-1950)》,從語文教育發展史的角度梳理了「語文」一詞的流變,從學理上辨析了關於「語文」的各種闡釋的源頭,還原了「語文」的本義,即「語言(口語)文字(書面語)」,這篇論文是中國第一篇系統研究「語文」課程命名的學術文章,是對王本華博士的2012 年《少為人知:「語文」一詞從何而來?》一文的學理糾錯。
因此,60多年來語文教育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應試教育的白熱化浪潮現將語文教育推倒了業內外人士公認公憤的「少慢差費」困境之中。如何使語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費」筆者認為應實事求是理性思維,抽薪止沸,對「語文」這個概念作出科學的辨證,並取得共識,盡快解決語文學科基礎理論方面的問題。語文科學概念問題已60多年了,也有必要總結成功的最根本經驗,上升到理論。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就不至於徘徊不前。所以「語文」必須解釋。(引用自《陳金海:釋「語文」》)
2. 高中語文課本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的譯者是誰
高中語文課本上選編的馬丁 路德 金的《我有一個夢想》(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版)徐立中譯
3. 初中語文課本里的童年是誰翻譯的
李峰,初麗岩,梁曉莉
4. 王本華的介紹
王本華,1965年出生,北京人。1989年畢業於首都師范大學,語言學碩士。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曾任對外漢語及少數民族漢語室主任,擔任中學語文室主任,兼任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年來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職,曾任對外漢語及少數民族漢語室主任,語言分社社長,現為中學語文室主任。先後參加了不同品種的語文教材的開發與編寫工作,包括九年義務教育以後的各套初中和高中語文教材、成人高考語文教材、中師和幼師語文教材、《標准中文》《快樂漢語》《跟我學漢語》等對外漢語教材,主編供藏族地區使用的從小學到高中的漢語教材、《奧運漢語100句》,主持編譯了人教版小學至高中多學科的雙語教材。多年來,在開發、編寫各品種教材的同時,注重相關理論和實際問題的探討和研究,對漢語母語教學的新理念以及第二語言教學(包括對外漢語教學和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等有著細密的調研和深入的思考,曾先後撰寫各種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現代漢語實用修辭》《現代漢語新編》(合著)《語言文字詞典》(合著)等,先後編輯整理有關張志公先生的論著《漢語辭章學論集》《張志公語文集外集》《張志公先生自選集》《張志公先生紀念文集》《紀念張志公學術文集》等。
5. 《黃河象》的資料
《黃河象》是劉後一創作的文章,曾收錄於小學課本。相關資料如下:
一、作品資料:
《黃河象》是舊版小學語文九冊第二組的講讀課文。它是一篇文藝性的科學小品,選自「少年科學叢書」《大象的故事》。作者劉後一。文章先介紹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和特點;接著介紹科學家們對這頭黃河象的假想以及這頭黃河象是怎樣變成化石的;最後寫象的化石發現。文章的主要內容是 「假想」,這一假想是科學家們根據一定的材料和科學道理作出的辯證的客觀的分析和結論。
二、作者資料:
劉後一(1924年—1997年),筆名湘江、祥夫、劉博夫。湖南省湘潭縣人。1950年畢業於湖南大學生物系。1950年—1952年任東北科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1952年—1953年任中國科學院東北分院編輯。1953年—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編譯局翻譯、科學出版社編輯。1957年—1962年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作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從事科學研究兼學報編輯、編委、科普雜志《化石》主編。
1953年加入中國動物學會,1957年加入中國古生物學會、中國科普協會,1980年加入中國人類學會、中國作家協會。1979年—1990年任中國科普創作協會第一、第二屆理事會理事。1987年退休。1982—1997年任《世界兒童》顧問。
(5)第一代語文課本誰編譯的擴展閱讀:
黃河象化石是人們了解甘肅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的珍貴資料,是中國古生物發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在中國十分有名,中國小學語文教材中,就專門有一篇課文講述了黃河象的故事。黃河象化石陳列在中國古動物館-古脊椎動物館哺乳動物展廳象池中。黃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經發現的劍齒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據推測,在300萬年前,甘肅地區不像現在這樣乾燥,到處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隻劍齒象在河邊飲水時,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漸被泥沙掩埋,隨著時間的推移,泥沙堆積的越來越厚,因而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而經過復雜的地質演變,這一地區被抬升為高原,黃河象得以重見天日。
6. 請問大家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是初中語文教材(人教2000年版教材)幾年級第幾冊的課文
自2021年上學期,部編版新教材在七年級下冊課本(為第7課)又重新編入《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略有改動。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作家魏巍從朝鮮戰場歸來後所著報告文學,最先於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刊登。後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影響了數代中國人。從此之後,志願軍廣泛地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最可愛的人」,後因此篇文章「不合時宜」為由,從初中語文教材刪去近20年。
寫作背景
本文是建國初期一篇影響很大,傳誦廣泛的優秀通訊。寫的是1950-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最艱苦階段,志願軍戰士英勇反擊美國侵略軍的英雄事跡。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由於領土爭端,爆發了朝鮮戰爭。10月25日我國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作者在前沿陣地上采訪了3個月,他親眼看見了戰士們殺敵的無畏:親身感受了敵人巨炮的轟鳴。他踏過被炮彈深翻過的陣地,手握過鮮血浸透的泥土。
從朝鮮回來是1951年2月,前方將士的英雄氣概強烈地震撼著他,他急切地想讓祖國人民了解自己的兒女是怎樣的英勇和頑強。魏巍說,《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題目不是硬想出來的,而是在朝鮮戰場上從激動的心裡跳出來的。
7. 什麼是教育部統編教材
教育部統編教材亦稱「通用教材」、「部編教材」,是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編輯,通用於全國各地學校的教材。
從2017年秋季學期起,全國數百萬就讀於起始年級的小學生和初中生,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3個科目將統一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現行的人教版、粵教版、蘇教版、北京版等版本教材將逐步被取代。
根據中央對三科教材統編統用、三年實現全覆蓋的要求,教育部歷時五年,統一組織新編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2017年秋季學期起,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教材,2018年覆蓋小學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
(7)第一代語文課本誰編譯的擴展閱讀
1902年中國政府頒布《京師大學堂編書處章程》,始正式籌劃統一編輯教科書。三十二年學部設編譯圖書局,有部編教材面世。以後數十年間,教材兼采國定製和審定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到 80年代初,教育部先後委託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 7 套中小學各學科的通用教材。1987年 10月,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工作章程》,規定在統一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領導、有計劃地實現教材的多樣化;教材實行審定製。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教材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教材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確提出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要健全國家教材制度,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要重點編好中小學三科教材,實行國家統編、統審、統用。
8.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初中學過的還是小學學過的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初中語文課本中。
主要內容:
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連戰士在松鼓峰戰斗中,以被汽油彈燒著的身體撲向敵人同歸於盡,戰士馬玉祥從烈火中救出朝鮮兒童以及戰士們在防空洞里,邊和著雪吃炒麵邊談論理想的生動片斷,揭示了一個主題,即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志願軍戰士是「最可愛的人」。
寫作原因
《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主題,是我很久以來就在腦子里翻騰著的一個主題。我在部隊里時間比較長,對戰士有這樣一種感情,覺得我們的戰士是最可愛的人。每當我和他們坐在一起,不知道為什麼,我就覺得滿心眼兒的高興。
這次我到朝鮮去,在志願軍里,使這種感情更加深了一層。我更加覺得戰士們的可愛。我看到他們在朝鮮戰爭中,雖然面臨的任務是這樣艱巨,作戰環境是這樣艱苦,但我們戰士的英雄性,比起我過去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所看到的,卻有著更高的發展。特別這種英勇的普遍性,更是空前的。
譬如,我在某步兵團曾了解到一個令人驚訝的數目字,這個團,至第三次戰役結束止,傷員自己請求留隊的比送到醫院休養的數目字還要大。就恐怕在世界戰爭的歷史上,也是一種奇跡!這一事實更加督促著我,使我有一種更加強烈的願望來表現《誰是最可愛的人》這一主題。
9. 高中語文課本誰編的
教材的編寫都是國家教育部主持的,不是一個或幾個人的事情,一般還會選擇一些地區進行試教,採取多方意見後才編成的。
10. 請大家幫忙查一下高中語文課本上選編的馬丁 路德 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的譯者是誰,急,謝謝~
《我有一個夢想》(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版)
徐立中譯
這可是我親自在語文課本上找到的,保證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