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暑小暑是什麼意思 節氣大暑小暑的含義和區別
導讀:二十四節氣中有大暑和小暑節氣,這兩個節氣前後挨著,小暑在前,大暑在後,都是代表著夏天的節氣,那麼你知道大暑小暑是什麼意思嗎?同為夏天的炎熱節氣,你可知道節氣大暑小暑的含義和區別,小暑和大暑哪個更熱呢?這些都不知道,那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大暑小暑是什麼意思 節氣大暑小暑的含義和區別
大暑的含義
大暑,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這時正值中伏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氣候特徵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後,這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攝氏40度的高溫天氣,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防暑降溫工作不容忽視。
古書中說「大者,乃炎熱之極也。」暑熱程度從小到大,大暑之後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極必反規律,可見大暑的炎熱程度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小暑的含義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古人將小暑劃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小暑和大暑的區別
1、小暑和大暑分別意味著炎熱天氣的開始與高峰
小暑氣候特徵: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
大暑氣候特徵:大暑節氣正值「三伏」,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許多地區的氣溫達35度以上,俗稱的「三大火爐」也最旺。在我國華南以北的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如蘇、浙、贛等一帶處於炎熱少雨季節,滴雨似黃金。而在我國的華南西部地區雖然高溫出現也最頻繁,但雨水卻最豐沛、雷暴最常見,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
2、大暑小暑是炎熱程度,而處暑是過渡節氣
小暑、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歷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所以,小暑和大暑分別意味著炎熱天氣的開始與高峰。
小暑和大暑哪個更熱
1、總體是大暑最熱
選取了31個省會級城市進行比較。小暑採用7月7日-22日平均,大暑採用7月23日-8月7日平均。比較了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數據都是1981-2010年30年平均)、極端最高氣溫(1951-2013年小暑和大暑期間的最高值)四個要素。
2、區域性是小暑局部最熱
雖然在整體統計上,小暑不及大暑熱。但是在一些城市或區域,小暑還是可以佔到便宜的。在北方城市中,綜合四項指標,小暑更熱的是:石家莊、哈爾濱、銀川、烏魯木齊。在南方城市中,昆明、拉薩、福州、廣州、海口也是小暑更熱。而在呼和浩特和南寧出現了小暑大暑難分伯仲的情況。
小暑養生和大暑養生要注意什麼
1、溫水比涼水健康
小暑和大暑的天氣炎熱,人體的水分蒸發流失過快,很多人為了解渴就一次性喝大量的水。更是有不少人喜歡喝冷水,但大量喝水會使血液濃度降低,引起心慌、氣短、出虛汗等現象。
天氣熱人體溫度高,這時候喝上冷水就好像在燒紅的炭上澆水,噗嗤的,腸胃怎麼可能受的了。所以平時喝溫水最好,《養生智慧》也提到如果出汗多的話,可以飲用糖鹽水、茶水等,補充礦物質,也可以飲用綠豆水、菊花茶等消暑湯茶。
2、食療養生
盛夏陽熱下降,太陽把地上的水蒸發,水氣上騰,濕氣充斥,所以在此小暑大暑,感受濕邪者較多。在中醫學中,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食療葯膳以健脾養胃、清熱解暑為宜。
薏米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是我國古老的葯食皆佳的糧種之一。在《養生智慧》中認為薏米性寒,入脾肺腎經。具有健脾、補肺、清熱、滲溫的功能,對平衡血壓和血脂也有好處。
《本草綱目》中提及薏米「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養顏 駐容、輕身延年」。
而薏米的吃法有多種多樣,民間多是用來煮粥。由於是後來具上的保健食品,所以其製作方法多。一般說來,都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配著其他保健原料煮粥補養。
㈡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
㈢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介紹 24節氣清明的由來
導讀:清明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節日,平日里我們只關注節日的種種,比如清明節的放假安排,清明節的高速免費時間等等,其實清明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給我們帶來了重要的天氣變化。那麼,24節氣清明的由來是什麼呢?以下是我對二十四節氣之清明介紹,感興趣的朋友來瞧瞧吧。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介紹
每年的公歷4月4日左右,太陽運行到黃經15度時為清明節氣。此時天氣晴朗,氣溫轉暖,草木開始萌芽現青,萬物欣欣向榮,清明含有「明潔」之意,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覺。在農業生產中,清明作為一個重要的節氣,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一說。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已陸續開采,應嚴格科學採制,確保產量和品質。這時北方冷空氣仍有一定勢力,天氣冷暖多變,應注意防禦低溫和晚霜凍天氣對小麥、水稻秧苗和開花果樹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清明時節雨紛紛」指的是江南的氣候特色,這時常常時陰時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令人煩惱和不能忽視的,倒是雨水過多導致的濕漬和寡照的危害。而黃淮平原以北的廣大地區,清明時節降水仍然很少,對開始旺盛生長的作物和春播來說,水分常常供不應求,此時的雨水顯得十分寶貴,這些地區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時,適時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脅。清明節也常用作天氣氣候方面的指標,如江南的「清明斷雪,穀雨斷霜」,華北的「清明斷雪不斷雪,穀雨斷霜不斷霜」等諺語。清明,不僅是一個極重要的農事季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俗演成民間節日的節氣,又稱作「清明節」。民間自古有著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豐富的紀念和娛樂活動,更使清明充滿了誘人的色彩。到了清明節氣,東亞大氣環流已實現從冬到春的轉變。西風帶槽脊移動頻繁,低層高低氣壓交替出現。江淮地區冷暖變化幅度較大,雷雨等不穩定降水逐漸增多。
24節氣清明的由來
清明節氣,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時間點在農歷每年三月初一前後(公歷4月4-6日),太陽到達黃經15°時。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演變為民間節日的節氣,與端午節、中秋節、春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因清明時節民間多有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紀念和娛樂活動,這天還被稱為掃墓節、踏青節、柳節等。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後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盪鞦韆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節,英文標准譯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陽歷四月五日左右。(此節日現已列入國假3天)
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㈣ 請教:二十四節氣源碼在通達信中如何表示
立夏:=FILTER(MONTH=5 AND (DAY=6 OR DAY=8 ),2);
小滿:=FILTER(MONTH=5 AND (DAY=20 OR DAY=22),2);
芒種:=FILTER(MONTH=6 AND (DAY=5 OR DAY=7 ),2);
夏至:=FILTER(MONTH=6 AND (DAY=20 OR DAY=22),2);
小暑:=FILTER(MONTH=7 AND (DAY=6 OR DAY=8 ),2);
大署:=FILTER(MONTH=7 AND (DAY=22 OR DAY=24),2);
立秋:=FILTER(MONTH=8 AND (DAY=7 OR DAY=9 ),2);
處暑:=FILTER(MONTH=8 AND (DAY=22 OR DAY=24),2);
白露:=FILTER(MONTH=9 AND (DAY=7 OR DAY=9
㈤ 如何查找二十四節氣
立春節氣諺語: 立春晴,雨水勻。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雨淋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愁。水淋春牛頭,農夫百日憂。立春打了霜,當春會爛秧。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臘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遲。年逢雙春雨水多,年逢無春好種田。 雨水節氣諺語 ◆ 有關雨水節氣的天氣諺語很多,特別是在長江流域和江南廣大地區廣為流傳的諺語有: 雨水日晴,春雨發得早。(贛)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 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滿。(湘) 雨水落了雨,陰陰沉沉到穀雨。(贛)雨打雨水節,二月落不歇。(贛)雨水明,夏至晴。(湘) ◆ 雨水節氣的寒、暖、風、雷現象對未來天氣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長江流域及江南有關這方面的氣象諺語也有不少,例如:冷雨水,暖驚蟄;暖雨水,冷驚蟄。(桂)暖雨水,冷驚蟄,暖春分。(桂)雨水前雷,雨雪霏霏。(蘇)雨水節氣南風緊,則回春旱;南風不打緊,會反春。(湘) ◆ 雨水節氣時,雨下在早晨和晚上可以預兆出未來不同的天氣,這方面的諺語有:雨打五更頭,午時有日頭。(浙)早晨下雨當天晴,晚間下雨到天明。(蘇)早雨不會大,只怕午後下。(湘)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桂) 開門見雨飯前雨,關門見雨一夜雨。(浙) 早晨落雨晚擔柴,下午落雨打草鞋。(湘)早雨天晴,晚雨難晴。(蘇、浙) 驚蟄期間的諺語 ◇ 驚蟄至,雷聲起。 ◇ 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 ◇ 未到驚蟄雷先鳴,必有四十五天陰。 ◇ 冷驚蜇,暖春分。 ◇ 驚蜇刮北風,從頭另過冬。 ◇ 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 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 ◇ 驚蟄不藏牛。 ◇ 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 ◇ 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 ◇ 驚蟄聞雷,穀米賤似泥。 春分節氣諺語 ◆描寫晝夜等長的,如:「春分秋分,晝夜平分」「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 ◆根據春分晴雨預示後期天氣及年景的有:「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 「春分無雨到清明」「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後有好天」「春分陰雨天,春季雨不歇」「春分降雪春播寒」「春分無雨劃耕田」「春分有雨是豐年」 ◆根據冷暖預示後期天氣的有:「春分不暖,秋分不涼」「春分不冷清明冷」「春分前冷,春分後暖;春分前暖,春分後冷」 ◆根據風來預示後期天氣的有:「春分西風多陰雨」「春分刮大風,刮到四月中」「春分大風夏至雨」「春分南風,先雨後旱」「春分早報西南風,台風蟲害有一宗」 清明節氣諺語 ◆ 清明節氣的陰晴雨雪與對未來天氣及年景有一定預示的諺語有: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魯)◇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桂) ◇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魯) ◇ 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黑) ◇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黑) ◇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 清明宜晴,穀雨宜雨(贛) ◇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華東、華中、華南、四川及雲貴高原) ◇ 清明斷雪不斷雪,穀雨斷霜不斷霜(冀、晉)◇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蘇、鄂) ◆清明節氣的霜、霧、雷及寒暖與未來天氣均有一定預示,相關諺語有:◇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雲)◇ 清明有霜梅雨少(蘇)◇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蘇、鄂)◇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豫)◇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晉、內蒙古)◇ 清明響雷頭個梅(浙)◇ 清明冷,好年景(遼、冀) ◇ 清明暖,寒露寒(湘) ◆ 清明節氣的風對未來天氣及年成好壞也有一定預示,農民極為關心,因此,在民間流傳不少有關這方面的諺語。比如:◇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閩)◇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寧)◇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冀) ◇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蘇) 穀雨-農諺 穀雨麥挑旗,立夏麥頭齊。 穀雨麥懷胎,立夏長胡須。 穀雨打苞,立夏齜牙,小滿半截仁,芒種見麥茬。穀雨種棉家家忙。棉花種在穀雨前,開得利索苗兒全。穀雨有雨棉花肥。穀雨有雨好種棉。穀雨種棉花,能長好疙瘩。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立夏正相宜。清明高粱穀雨花,立夏穀子小滿薯。清明高粱接種谷,穀雨棉花再種薯。清明麻,穀雨花,立夏栽稻點芝麻。穀雨種棉家家忙。棉花種在穀雨前,開得利索苗兒全。穀雨有雨棉花肥。穀雨有雨好種棉。穀雨種棉花,能長好疙瘩。穀雨前後栽地瓜,最好不要過立夏。穀雨栽上紅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穀雨前後栽地瓜,最好不要過立夏。穀雨下秧,大致無妨。苞米下種穀雨天。穀雨天,忙種煙。穀雨前後, 諺語大全天氣諺語季節諺語英語諺語生活諺語養生諺語種瓜點豆。穀雨前結蛋,穀雨後拉蔓。穀雨到立夏,就把小苗挖。穀雨節到莫怠慢,抓緊栽種葦藕芡。穀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穀雨前後見家吉(魚)。 穀雨過三天,園里看牡丹。 立夏節氣諺語 立夏不下,小滿不滿,芒種不管(豫、湘)。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雲)。立夏雨少,立冬雪好(蘇)。立夏落雨,穀米如雨(湘)。立夏日下雨,夏至少雨(閩)。立夏小滿田水滿,芒種夏至火燒天(粵)。立夏雨,漲大水(湘)。立夏下雨,九場大水(浙)。立夏晴,雨淋淋(贛)。立夏日晴,必有旱情(湘)。 ◆ 雷 立夏雷,六月旱(湘)。 立夏日鳴雷,早稻害蟲多(桂)。 ◆ 溫度 立夏不熱,五穀不結(浙)。立夏到夏至,熱必有暴雨(魯)。立夏後冷生風,熱必有暴雨(魯)。 ◆ 其他 立夏汗濕身,當日大雨淋(粵)。 立夏蛇出洞,准備快防洪(陝)。 立夏小滿青蛙叫,雨水也將到(雲)。 立夏小滿,江河水滿(贛)。 立夏見夏,立秋見秋(晉)。 小滿節氣諺語 ◆ 華南地區:「小滿大滿江河滿」反映了這一地區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徵 ◆ 長江中下游:「小滿不下,黃梅偏少」、「小滿無雨,芒種無水」 ◆ 黃河中下游:「小滿不滿,麥有一險」 ◆ 江南地區:「小滿動三車,忙得不知他」 這里的三車指的是水車、油車和絲車。此時,農田裡的莊稼需要充裕的水分,農民們便忙著踏水車翻水;收割下來的油菜籽也等待著農人們去舂(chong)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田裡的農活自然不能耽誤。 芒種節氣諺語 ◆ 芒種和夏至節氣天氣相關性較好,所以關於這兩個節氣的氣象諺語很多,例如: ◇ 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鄂、湘、桂) ◇ 芒種火燒天,夏至水滿田。(遼、閩、贛)◇ 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淋頭。(粵) ◇ 芒種不下雨,夏至十八河。(貴)◇ 芒種雨漣漣,夏至火燒天。(蘇、桂、湘)◇ 芒種雨漣漣,夏至旱燥田。(贛) ◆ 長江中下游的黃梅天多半是從芒種節氣後期開始的。農民對芒種節氣的雨水很關心,故流傳下來的氣象諺語很多。如下:◇ 芒種夏至是水節,如若無雨是旱天。(粵)◇ 芒種夏至,水浸禾田。(粵)◇ 芒種落雨,端午漲水。(湘)◇ 芒種夏至常雨,台風遲來;芒種夏至少雨,台風早來。(閩)◇ 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蘇、皖、川、鄂、貴)〔指陰雨天多,行路容易滑倒〕 ◆ 芒種聞雷,對農業生產好壞及未來天氣均有一定的預示意義,反映在氣象諺語中: ◇ 芒種怕雷公,夏至怕北風。(桂)◇ 芒種打雷是旱年。(湘、豫)◇ 芒種打雷年成好。(湘)◇ 芒種聞雷美自然。(陝) ◆ 芒種節氣的風和氣溫與未來天氣有一定的預示意義,有關這方面的氣象諺語有:◇ 芒種南風揚,大雨滿池塘。(湘)◇ 芒種西南風,夏至雨連天。(皖)◇ 芒種刮北風,旱斷青苗根。(蘇、冀)◇ 芒種刮北風,旱情會發生。(湘)◇ 芒種熱得很,八月冷得早。(湘)◇ 芒種日晴熱,夏天多大水。(浙) 夏至節氣氣象諺語 ◆夏至節正處梅雨期間,雨量大,雨日多,常造成較大的洪澇。各地諺語有不同的說法。如下:◇ 夏至大爛,梅雨當飯 (浙) ◇ 夏至落雨,九場大水 (鄂) ◇ 夏至下雨十八河 (湘、貴)◇ 夏至落大雨,八月漲大水 (湘) ◆有時遇到反常年份,夏至天氣炎熱,預示後期天氣既旱且熱。有關這方面的氣象諺語有: ◇ 夏至無雨三伏熱 (川) ◇ 夏至無雨干斷河 (貴) ◇ 夏至無雨六月旱 (湘) ◇ 夏至不雨天要旱 (皖) ◇ 夏至無雲三伏燒 (陝) ◆夏至是否打雷,對未來天氣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有關這方面的氣象諺語有: ◇ 夏至不打雷,大水連天起 (閩) ◇ 夏至無響雷,大水十幾回 (湘) ◇ 夏至有雷,要爛桿圍;夏至無雷,百日無雨 (粵) ◇ 夏至鳴雷旱三伏 (桂) ◇ 夏至雷響,打破梅娘 (浙) ◇ 夏至雷響天多晴 (魯) ◆ 夏至時,冷熱程度與未來天氣也有一定的關聯。這方面的諺語也有一些。如下: ◇ 夏至不熱,冬至不冷 (陝、贛) ◇ 夏至未到莫道熱,冬至未到莫道寒 (贛、川、鄂、冀) ◇ 夏至悶熱汛來早 (冀) ◆ 有關夏至的氣象諺語還有不少,如下: ◇ 吃了夏至飯(面),一天短一線 (贛、冀、晉) ◇ 夏至端午近,麥子滿倉囤;夏至端午遠,年景必有閃 (魯) ◇ 夏至加端陽,田裡不打糧 (陝) ◇ 五月夏至頭,擔水救禾苗;五月夏至中,多雨又多風;五月夏至末,大水溢塘坡 (贛) 小暑節氣氣象諺語 小暑到來,標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農諺語有「小暑交大暑,熱得無處躲」的說法。但小暑並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間,故農諺又有「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的說法。 暴雨也時常在小暑節氣光顧我國的大部分。由於這段時間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大署小暑,灌死老鼠」之說。更有「小暑南風,大署旱」「小暑打雷,大署破圩」的經驗總結。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署時 必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圩堤。 ◆ 小暑節氣下雨對未來天氣有何指示性意義?請看下列氣象諺語: 「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蘇、湘) 「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桂) 「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蘇) 「小暑下幾點,大暑沒河堤。」(冀) 「雨打小暑頭,四十五天不用牛。」(蘇) ◆ 小暑節氣打雷對未來天氣有何預示意義?請看下列氣象諺語: 小暑節氣的打雷與梅雨的關系十分密切,在上海地區,對小暑節氣與黃梅的關系,也流傳了不少氣象諺語。「小暑一聲雷,倒轉半月做黃梅」。如果出現鋒面雷雨。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比如:「小暑雷,黃梅回;倒黃梅,十八天」、「小暑頭上一聲雷,半月黃梅倒轉來」等。在江蘇省還流傳有:「小暑一聲雷,要做七十二個野黃梅」之說。 ◆ 小暑節氣的涼熱與未來天氣也有一定關系,有關這方面的氣象諺語有: 「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滬、湘、遼、晉) 「小暑熱得透,大暑涼悠悠。」(川、貴) 「小暑涼颼颼,大暑熱熬熬。」(湘) 「小暑過熱,九月早冷。」(蘇) 「小暑熱過頭,九月早寒流。」(冀) 「小暑熱過頭,秋天冷得早。」(湘) 「小暑大暑不熱,小寒大寒不冷。」(桂) 節氣諺語--早晨立秋和夜裡立秋對未來天氣的變化 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到頭(蘇、鄂、川等)早晨立了秋,晚上涼颼颼(湘、甘、寧)早晨立了秋,下午冷颼颼(鄂、川)早晨秋,著衣秋;夜裡秋,脫衣秋;中午秋,赤膊秋(蘇) 六月立秋或七月立秋 六月六秋,早收晚丟(冀)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遲冷(新)六月秋,及早收;七月秋,慢慢收(蘇)六月秋,丟的丟,收的收;七月秋,全部收(新)立秋在六月,初霧來得早,影響秋季收成;立秋在七月,初霜來得晚,秋季收成好(新)六月立秋,早收晚丟;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晉)七月立秋,早遲都收;六月立秋,早收遲丟(陝) 立秋的雨和霧,與未來的寒暖、旱澇均有密切關系:立秋有雨倒春寒(桂) 秋日落雨秋颼颼(浙)打霜立秋,干斷河溝(貴)立秋霧,地枯枯(湘)立秋節日霧,長河做大路(魯)早秋涼颼颼,晚秋曬死牛(蘇、桂、川)秋來伏,熱得哭(貴) 節氣諺語--立秋節氣的晴好與未來天氣的關系: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浙、鄂)立秋晴,八月雨;立秋雨,八月旱(桂)立秋晴天秋天旱(鄂)立秋晴,秋雨少(贛)立秋無雨人發愁,莊稼頂多一半收(皖)立秋無雨一半收,處暑有雨也難留(鄂)立秋無雨對天求,田中萬物盡歉收(蘇、鄂、川)立秋無雨水,白露雨來淋(湘)立秋不落,寒露不冷(桂)立秋一場雨,遍地出黃金(川)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皖、魯、鄂等)立秋下雨件件丟,處暑下雨件件收(冀)立秋下雨秋雨多,立秋無雨秋雨少(魯)立秋大雨,百日見雪(冀)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來就要澇(蘇) 處暑節氣氣象諺語 「處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處暑雷唱歌,陰雨天氣多」、「處暑一聲雷,秋里大雨來」、「處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處暑有雨十八江、處暑無雨干斷江」、「處暑晴,乾死河邊鐵馬根」等。 處暑前後正是秋種大忙季節,對於一些地區特別是雨水少的北方地區來說, 農諺有「處暑種蕎,白露看苗」「處暑羅卜白露菜」「處暑處暑處處要水」「處暑雨、粒粒皆是米」「處暑下雨,五穀生芽」「處暑下雨多災害」「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也難留」 白露節氣氣象諺語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過了白露節,夜寒日里熱。」白露三候是:「一候鴻雁來;二候元鳥歸;三候群鳥養羞。」「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嚀。」黃河流域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秋分節氣的諺語 「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秋分天晴必久旱」,「秋分日晴,萬物不生」,「秋分有雨來年豐」等「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寒露節氣的諺語 寒露過三朝,過水要尋橋寒露腳不露。寒露十月已秋深,田裡種麥要當心 霜降節氣的諺語 「霜降風台跑去藏」,「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無霜,主來歲飢荒」雲南更有「霜降無霜,碓頭無糠」的說法。「霜降露凝霜,樹葉飄地層,蟄蟲歸屋去,准備過一冬。」 立冬節氣的諺語 「立冬打雷要反春」、「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裡點蘿卜」「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立冬補冬,補嘴空」 小雪節氣的諺語與民謠 ◆ 黃河中下游 小雪節氣期間,北方各地最低氣溫多在零下,應該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黃河中下游的華北地區正值初雪期,在降水較少的時期,小雪的到來意義非同小可。 河北:「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這是農民朋友對小雪節氣時下雪的贊揚,此時的雪水能抗旱防寒。 山東:「小雪收蔥,不收就空。蘿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麥冬灌,保墒防凍。植樹造林,採集樹種。改造澇窪,治水治嶺。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河南:「立冬小雪,抓緊冬耕。結合復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層。壓砂換土,凍死害蟲。」 ◆ 長江中下游 小雪期間,長江中下游開始進入冬季,部分地區可見初霜。但初雪來得遲,一般在12月中下旬。這一地區在小雪節氣期間開始了小麥、油菜的田間管理,並開始積肥。 江蘇:「立冬下麥遲,小雪搞積肥。」 上海、浙江:「立冬小雪北風寒,棉糧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麥續播,貯足飼料莫遲延。」 ◆ 華 南 福建、廣東:小雪期間地里仍有莊稼,有諺語可查。福建當地有:「小雪點青稻」的說法,青稻指的是晚稻。廣東則有:「小雪滿田紅」,大雪滿田空」,這里所謂的紅,不是指紅顏色,而是指農活多,此時開始收獲晚稻,播種小麥。 ◆ 根據小雪有無雪預測來年年景 從一些有關小雪的諺語中,可以看出,小雪期間如果下雪,年景好,不用長工,莊稼都長得好。如:「小雪不見雪,來年長工歇。」「小雪雪漫天,來年必豐產。果園清得凈,來年無病蟲。」 「小雪雪滿天,來歲是豐年」等。 ◆ 根據小雪晴雨預測後期天氣 浙江省的「小雪無雲大旱。」 湖南省的「小雪晴天,雨至年邊。」 湖北省的「小雪見晴天,有雪到年邊。」 大雪節氣氣象諺語 ◆大雪節氣的寒、暖、風、雪等異常天氣現象的出現,均對未來的天氣有影響,有關這方面的氣象諺語有:◇大雪不凍倒春寒(桂)◇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黑)◇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冀)◇大雪不寒明年旱(冀)◇大雪下雪,來年雨不缺(皖)◇寒風迎大雪,三九天氣暖(冀)◇大雪不凍,驚蟄不開(蘇、皖、贛、鄂、湘、貴、京、冀、晉) 大雪節氣氣象諺語(2) ◆大雪節氣的雪多、雪大均預兆來年豐收。比如: ◇大雪兆豐年,無雪要遭殃(蘇、浙、魯、湘、粵) ◇今年的雪水大,明年的麥子好(甘) ◇大雪紛紛是豐年(川) ◆在山東和吉林有這樣一句諺語:「雪落高山,霜打窪地」,類似的諺語在安徽、江西、廣西、河北、河南等盛區均有。 其他有關雪的諺語還有: ◇先下大片無大雪,先下小雪有大片(豫) ◇先下小雪有大片,先下大片後晴天(魯) ◇沙雪打了底,大雪蓬蓬起(贛) ◇落雪是個名,融雪凍死人(贛) ◇落雪見晴天,瑞雪兆豐年(晉) ◆其他有關「冬雪」的氣象諺語還有:◇今冬大雪落得早,定主來年收成收(川)◇冬雪回暖遲,春雪回暖早(浙)◇冬季雪滿天,來歲是豐年(粵)◇冬雪消除四邊草,來年肥多害蟲少(蘇)◇冬雪是個寶,春雪是根草(蘇、晉、粵、貴) 冬至節氣諺語一 ◆ 根據冬至的陰、晴、冷、暖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台灣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 陰過冬至晴過年。(浙)◇冬至陰天,來年春旱。(魯)◇晴冬至,年必雨。(鄂) ◇ 冬至晴,春節陰。(遼)◇ 冬至晴,明年陰雨多。(桂)◇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皖) ◇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魯、湘)◇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湘、粵)◇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湘)◇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滿。(桂) 冬至節氣諺語二 ◆ 根據冬至的風、霜、雨、雪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 ◇ 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晉) ◇ 冬至強北風,注意防霜凍。(湘、桂、雲) ◇ 冬至無雪刮大風,來年六月雨水多。(藏) ◇ 冬至沒打霜,夏至干長江。(湘) ◇ 冬至打霜來年旱(湘)。 ◇ 冬至有霜,臘雪有望。(浙)◇ 冬至有霜年有雪。(蘇、鄂、川) ◇ 冬至無雨一冬晴。(皖、魯、川) ◇ 冬至無雨,來年夏至旱。(桂) ◇ 冬至無雨過年雨,冬至下雨過年晴。(贛) ◇ 冬至毛毛雨,夏至漲大水。(湘) ◇ 冬至雨??,小寒見霜凍。(湘、桂) ◇ 一年雨水看冬至。(浙) ◇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無雨雨水少。(粵) ◇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蘇) ◇ 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晉、魯) ◇ 冬至有雪,九九有雪。(陝) ◇ 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湘) 冬至節氣諺語三 ◆ 根據「冬至日」在月頭、月中、月尾的位置,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 ◇ 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台灣的早晚。) ◇冬至在月頭,無被不用愁;冬至在月尾,大雪起紛飛。(貴)◇冬至頭,天氣暖;冬至中,天氣冷;冬至尾,冷得遲。(桂) ◇冬至在月中,無雪又無霜;冬至在月底,寒冷正二月。(蘇)◇冬在頭,冷在節氣前;冬在中,冷在節氣中;冬在尾,冷在節氣尾。(桂) ◇冬至在頭,凍死老牛;冬至在中,單衣過冬;冬至在尾,沒有火爐後悔。(甘) 小寒節氣諺語 小寒正處三九前後,俗話說:「冷在三九」。如華北一帶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說法,江南一帶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團」的說法。每年的大寒小寒雖說寒冷,但寒冷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有的年份小寒不是很冷,這往往預示大寒要冷,廣西群眾有「小寒不寒寒大寒」的諺語。 根據小寒的冷暖情況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不少。如「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驚蟄暖」等。 群眾在多年的實踐中,總結了小寒大寒與小暑大暑的天氣對應關系。如湖南省的「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山東省的「小寒無雨,小暑必旱」等。 大寒節氣諺語(1) ◆ 「大寒日怕南風起,當天最忌下雨時」,大寒當天的天氣曾經是農業的重要指標。只要這一天吹起北風,並且讓天氣變得寒冷,就表示來年會豐收,相反,如果這一天是吹南風而且天氣暖和,則預示來年作物會歉收;如果遇到當天下起雨來,也預示以後的天氣可能會不太正常,進而影響到作物的生長。 ◆ 其它 ◇ 「小寒大寒,殺豬過年。」「過了大寒,又是一年。 」 ◇ 「該冷不冷,不成年景。」 ◇ 「大寒到頂點,日後天漸暖。」◇ 「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後天漸暖。」 大寒節氣諺語 ◆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不凍,冷到芒種」這兩句諺語的意思是:大寒這一天如果天氣不冷,那麼寒冷的天氣就會向後延長,來年春分時節的天氣也會寒冷。 ◆ 「大寒見三白,農人衣食足」這句諺語的意思是:在大寒時節里,如果能多下雪,把蝗蟲的幼蟲凍死,這樣來年的農作物就不會遭到蟲災,農作物才會豐收,人們就可以豐衣足食了。 ◆ 「南風送大寒,正月趕狗不出門」「南風打大寒,雪打清明秧」「大寒牛眠濕,冷到明年三月三」,從民間流傳的說法來看,大寒宜冷不宜暖。大寒吹南風,天氣暖,則對農業生產不利。大寒節氣天氣暖濕,預示陽歷2~4月份的低溫陰雨嚴重,對春耕作物生長產生不利影響。
㈥ 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
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
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我們大家都知道是有二十四個節氣的,而且不一樣的節氣是有著不一樣的寓意的,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下面分享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時間知識體系,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不僅是黃河中游農業地區的時序指南,它同時也是中國多民族、多地區的時間坐標,是中國人的自然哲學觀念的生動體現,甚至還是海外華人與故鄉歷史文化發生聯系並強化文化認同的文化時間。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與中國人對自然時序的理解有關。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一套思維方式,如陰陽五行的觀念,主要用陰陽二氣的運動變化來理解時間的流轉。古人會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變化的關鍵期,陰氣處於最高點,但陽氣開始發生,所謂「冬至一陽生」。中國人從來沒有事物關系固定的看法,習慣在運動流轉中理解世界,理解時間。最寒冷的時期,看到陽氣發生所帶來的溫暖的氣息,在近似絕望的環境中營造希望的心境。這也是節氣帶給我們的生活服務價值的特殊體現。對於我們今天社會的人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我覺得是一種文化認同的價值。
傳統時間制度與觀念,代表一種文化歸屬。在每個節氣點,通過共同的儀式活動以及共享食物,帶來一種共同的感受,凝聚大家的文化認同感。馬來西亞華人的「二十四節令鼓」的發明,就是他們意識到二十四節氣作為華人族群的文化標志意義,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認同的精神價值。 此外,二十四節氣在今天的農事活動與養生方面仍然發揮著持續的生活服務價值,尤其帶給人們的一種尊重順應自然的價值觀,也非常重要。因為人類最終逃不出自然的時間秩序,違背這些客觀規律,就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比如今天人們對自然環境過度利用所帶來的破壞,以及由此引起的氣候災難等。
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給我們祖國傳統文化以很高的榮譽與地位,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既是驕傲也是責任,如何進一步保護與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藉助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成功的契機,全社會需要進行二十四節氣知識的普及與價值功能認識的再動員,實現其在社區、家庭、學校的落地生根。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節氣文化,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讓人們直接感知與節氣相關的知識與文化,從而把節氣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其實它本來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我們對此缺乏足夠的認識與了解。
節氣不僅與農時、養生相關,也不僅是一般飲食,還與許多花花草草,與生活中審美的東西聯系在一起。通過大家的共同參與,讓與節氣相關的文化成為一種生活儀式甚至特定的生活方式,只有這樣,二十四節氣才不會僅僅是過去留下來的傳統遺產,而是成為一種不斷再生產的文化資產,成為我們生活中天道與人道互相感應的周而復始、循環不絕、永葆生機的物質資源與精神資源。
二十四節氣對幼兒的教育意義
一、 二十四節氣活動在幼兒園開展的背景和現實意義
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的指南針。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孩子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並且有天生的探索和學習的內在需求。二十四節氣活動的核心是激發孩子們的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激發孩子們學習的本能,同時也幫助他們與中國文化和歷史聯系起來。
《指南》中指出: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要不斷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內容,以培養幼兒愛國主義精神和情感。因此,我們挖掘「二十四節氣」教育價值並應用於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豐富了幼兒的體驗經驗,提高了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主動性,促進了幼兒學習的整體性發展。
二、 現階段二十四節氣在我園應用的實踐路徑
與幼兒生活相契合,將二十四節氣按照年齡梯度整合為三年全面的體系化課程,支持孩子們在主動互動中感受文化魅力,傳承文化精髓。
(一)層層分解,三維推進——探索二十四節氣教育目標及內容
圍繞「科學規范、健康成長、開啟快樂人生」的辦園理念,秉承「明德 啟智 崇禮 博愛」的園訓,以二十四節氣活動豐盈「啟智蒙學浸潤文化」課程體系,以培養「健康快樂、樂學好問、文明禮貌、知恩友愛的中國小樂童」為教育目標,具體活動目標體現「認知、能力、情感」三個維度。
根據二十四節氣的季節更替變化,結合幼兒教育的特點和實際,運用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對二十四節氣文化予以選擇,甄選適宜我園幼兒發展的二十四節氣教育內容,構建二十四節氣課程內容,分為「春之蟄動」「夏之蟬鳴」「秋之韻歌」「冬之暖陽」四個板塊進行主題教育活動,使內容、教育與主題有機整合,結合幼兒最近發展區,注重二十四節氣與五大領域的滲透,充分發揮綜合教育功能,讓二十四節氣走進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
課程內容涵蓋面廣,從兒童視角,以「二十四節氣」為望遠鏡探索世界:植物和植物生命周期,天氣和季節,太陽、地球和月亮,身體和健康,細菌與衛生,溫度,生態與環境,水循環,農業與食品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將二十四節氣教育滲透於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
(二)處處可玩,時時可做——進行課程環境創設
營造節氣美感和氛圍,使幼兒在節氣環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使幼兒在感受和體驗節氣的過程中收獲快樂,進而有益於幼兒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例如,利用在節氣活動中的美工作品進行班級和走廊環境布置,教師繪畫二十四節氣圖進行走廊裝飾,營造節氣文化氛圍。
(三)由淺到深,由近及遠——優化課程建設內涵
1、一日活動融入二十四節氣
根據幼兒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在一天的教育中充分融入節氣元素,激發幼兒對節氣內容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如,利用晨間時間為幼兒開設「一一丫丫」小主播廣播站,預約一名幼兒在節氣當天,進行與之相關的「小播報」;在食譜中增加和二十四節氣相關的餐食,幼兒在進餐中便了解了二十四節氣的飲食習俗。
2、尊重幼兒年齡特點,引導幼兒體驗、感受、表達
根據年齡特點,分大、中、小班,開展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教育活動,支持幼兒在直接參與、體驗、操作中內化對節氣的認識。小班幼兒以認知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徵、品嘗傳統美食活動和體驗傳統民俗游戲為主。例如,品嘗節氣時令水果,立夏時節開展「斗蛋」游戲。在體驗感受的基礎上,中班幼兒進行美工、美食製作及種植園體驗活動。例如,穀雨時節正是牡丹花開之時,是欣賞牡丹的好時節,帶領幼兒欣賞牡丹花,並進行美工活動;清明時節開展生活體驗室活動,製作青團。大班幼兒在調查走訪、探索研究之後進行創作、表演活動,並賞析有關節氣的古詩詞。例如,春分時節欣賞關於春分節氣的'諺語或古詩,芒種時節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幼兒在社區調查關於芒種的習俗和節氣特徵,以簡單的符號或繪畫記錄。三個年級段都會將孩子在體驗之後表達自己的身心感受作為目標內容。在日常教育和活動中滲透節氣文化,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節氣文化和節氣內涵的熏陶,進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3、傳統節日中的節氣文化
挖掘傳統節日節氣文化,在幼兒園教育中滲透二十四節氣的教育內容,以二十四節氣為核心內容,以中華傳統節日為主要抓手,從各個方面對幼兒進行二十四節氣知識的滲透,提高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春季,「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孩子們既通過欣賞古詩《清明》,了解二十四節氣「清明」與「清明節」的關系,又通過體育活動「放風箏」「盪鞦韆」「蹴鞠賽」,科學活動「蠶花會」「美麗的梧桐樹」,健康活動「包青團」「清明冷食」,語言活動「清明一嘆」,親子活動「腳下的清明節」等探尋節氣內涵,感受節氣風俗。
夏季,以「芒種」節氣為切入點,「當端午遇上芒種」結合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會活動和藝術活動。開展生活體驗室活動包粽子,進行體驗式節日活動插艾葉、編彩繩等,感受端午節的魅力;結合氣候特徵,和孩子們一起收割麥子,並使用秸稈開展創意美術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加深幼兒對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的理解,也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了傳統節氣文化。
(四)家園共育,三教聯動——拓寬節氣教育途徑
有效培養幼兒傳統文化核心素養,還需發揮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的重要價值,形成三教聯動,提高家長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並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實現幼兒園教育與家庭、社區的優勢互補。借力周圍環境中有利的教育資源,充實節氣教育內容,拓寬節氣教育途徑。如,邀請「農事達人」(爺爺奶奶)進課堂;穀雨、小滿、芒種時,邀請當地花卉種植人員和孩子們一起進行種植活動。挖掘利用家長資源,使幼兒學習的時間、空間、材料得以拓展。
(五)雙向選擇,尊重差異——探尋可觀測的評量手段
教師、幼兒以及家長都是課程評價的主體。評價主體間雙向選擇、溝通、協調,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尊重個體差異,促進每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評價的主體維度
多樣的評價形式能夠使評價更加科學合理。在師幼互動的評價形式以外,調動家長參與二十四節氣活動評價,同時在活動過程中及時收集幼兒之間的評價,使活動評價的形式更加多樣,對活動過程中幼兒受益情況和所達到的效果作出價值判斷。
2、評價的內容維度
我們根據每個節氣及每個年齡段的活動目標,制定了以幼兒興趣、感受力、探索能力、調查能力等為維度的評價方案,學期末組織骨幹教師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達到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動態發展、指導活動方案設計改進的目的。
三、今後工作的設想
傳統文化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學習、反思,提升踐行傳統文化教育的能力與水平。堅持「兒童視角」,在實踐中將培育指標與園本課程相結合、教育手段與現代化教學方法相結合,開發有趣並吸引兒童的「STEM」課程,豐富傳統文化教育策略,優化課程體系的構建,讓弘揚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孩子的身上生根發芽。
二十四節氣代表的意義:
1、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2、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3、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5、清明:清明時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6、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7、立夏:夏季的開始。
8、小滿:小滿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徵,小滿江河滿。
9、芒種:「芒種」是「忙種」的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
10、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便是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11、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12、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13、立秋:斗指西南;太陽黃經為135°。秋季的開始。
14、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15、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16、秋分:晝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18、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開始。
20、小雪:意味開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23、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在我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法知識,不知道的人不多。是我國古代人計算時令變化的,一種十分獨特的歷法。二十四節氣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氣候,把每年進行等分,每個節氣15天左右。告訴人們以歲時順序,教民耕作,不誤農時。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東北農民流行節氣的順口溜:
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鳥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江扠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㈦ 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的關系
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個節氣都指導著農民農業生產的某個時節,是勤勞的勞動人民長期經驗與智慧的結晶,也給農業的帶來了及時的農時提醒與氣候。
一、立春:
2月6日左右,象徵著春季的開始,氣溫回升,大地回春。雨水:2月21日左右,降雪停止,開始下雨,雨量逐漸增加,生產上主要指導農戶抓好小春作物的田間肥水管理及中耕除草,屯集農家肥,制定大春生產工作計劃。
二、驚蟄:
3月6日左右,開始雷鳴,蟄伏地下的冬眠動物開始蘇醒和出土活動,樹木生根發芽,是林果嫁接的最佳時期。
三、春分:
3月21日左右,太陽直射赤道,白天黑夜各佔一半,是氣候溫暖的春季,生產上主要抓好小春作物的中後期田間肥水管理,翻犁冬閑田地,籌備種子、化肥、農膜等農用物資,進入春耕備耕工作。
四、穀雨:
4月20日左右。雨量顯著增加,適宜穀物生長。生產上指導農戶進入水稻育秧,早播玉米,春耕備耕。同時注意觀察天氣氣候,農彥上有「大旱不過五月十三」之說,若雨水至穀雨都不降雨或少降雨,則是乾旱的征找兆,應作好遇旱的准備。
(7)二十四節氣指標源碼擴展閱讀:
一、節氣劃分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三個候,每個候是五天。
古人稱節氣為「氣」,二十四節氣就是24個「氣」,有「節氣」和「中氣」之分:每月第一個即月首的「氣」,稱為「節氣」;第二個即月中的「氣」稱為「中氣」。這樣,全年共有12個節氣、12個中氣,合起來正好是「二十四節氣」。
二、規律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代人們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確定。其也與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有關,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氣候規律。
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
二十四節氣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周期作為一個輪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准確時間、降雨降雪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以及記載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時刻。
㈧ 二十四節氣的各個節氣的含義
二十四節氣的各個節氣的含義
二十四節氣的各個節氣的含義,二十四節氣作為我們國家傳承許久的農事天時指導學說,對於百姓的農活有著非常大的幫助,是我們重要的節氣指標,下面分享二十四節氣的各個節氣的含義。
立春:「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每年的公歷2月4日左右迎「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這一天,我國民間有「迎春」「打春」和「咬春」的美好習俗。
雨水:「春雨貴如油」。每年2月18日或19日迎「雨水」。此時節,我國正處在「七九河開,【八九】燕來」的階段。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每年3月5日左右迎「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每年3月20日或21日迎「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從春分這一天以後,北半球白晝越來越長,黑夜越來越短。
清明:「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每年4月5日前後迎「清明」。此時節,我國南北氣溫普遍回升,杏花微雨,桃李爭艷,天下皆春。
穀雨:「帆得樵風送,春逢穀雨晴。」每年4月20日或21日迎「穀雨」。雨生百穀。穀雨時節,正是莊稼生長的最佳時節。
立夏:「立夏前後,種瓜點豆。」每年5月5日或6日迎「立夏」。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此後,氣溫開始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
小滿:「小滿小滿,麥粒漸滿。」每年5月21日前後迎「小滿」。該節氣是收獲的前奏,夏收、夏種、夏管「三夏」大忙的序幕從此拉開,是農民一年中繁忙的季節。
芒種:「芒種芒種,連收帶種。」每年6月6日前後迎「芒種」。這是一個臨近麥收、顆粒歸倉的節氣,也標志著盛夏時節即將登場。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每年6月21日或22日迎「夏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意味著炎熱天氣正式開始。這一天,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時間最長的一天。
小暑:「小暑過,一日熱三分。」每年7月7日或8日迎「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此時節不僅天氣炎熱,也多陰天多下雨。
大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每年7月22日或23日迎「大暑」。此時節為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立秋之日涼風至」。每年8月7日、8日或9日迎「立秋」。「秋」指暑去涼來,立秋意味著秋天的開始。
處暑:「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每年8月23日或24日迎「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表示炎熱的暑天就要結束。
白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每年9月8日前後迎「白露」。這也是全年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
秋分:「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每年9月23日前後迎「秋分」。立秋是秋季的開始,霜降為秋季終止,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故稱秋分。這一天,晝夜在春分之後又一次平分。從秋分以後,白晝短於黑夜,日甚一日,直到冬至。
寒露:「裊裊涼風動,凄凄寒露零。」每年10月8日或9日迎「寒露」。如果說白露是炎熱向涼爽的過渡,寒露則是涼爽向寒冷的轉折。
霜降:「霜降三旬後,蓂餘一葉秋。」每年10月23日前後迎「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作物、草木開始泛黃、落葉,進入了「千樹掃作一番黃」的暮秋、殘秋和晚秋。
立冬:「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每年11月7日或8日迎「立冬」。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此時節,朔風起,地始凍,水始冰,天氣一天天變冷。
小雪:「久雨重陽後,清寒小雪前。」每年11月22日或23日迎「小雪」。此節氣內,氣溫走低,天氣更冷,降水狀態由雨變成雪。
大雪:「小雪封山,大雪封河。」每年12月7日或8日迎「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每年12月22日左右迎「冬至」。這一天,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晚最長,所以冬至在我國歷代也稱為「日短」「日短至」「日南至」。自冬至開始,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即人們常說的「進九」。
小寒:「小寒已近手難舒,終日掩門深閉廬。」每年1月6日前後迎「小寒」。這一節氣也標志著我國氣候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小寒節氣中有一項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
大寒:「大寒已過臘來時,萬物那逃出入機。」每年1月20日左右迎「大寒」。此節氣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冬季即將結束之際,隱隱中已可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跡象。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歷史上中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二十四節氣的歌訣
【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解釋】春(立春)雨(雨水)驚(驚蟄)春(春分)清(清明)谷(穀雨)天,夏(立夏)滿(小滿)芒(芒種)夏(夏至)暑相連(小暑和大暑)。秋(立秋)處(處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寒。每個月有兩個節氣,時間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是初六和二十一,下半年是初八和二十三。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1、立春:立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2、雨水:雨水是二十四個節氣的第二個節氣,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3、驚蟄:驚蟄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
4、春分: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
5、清明:清明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
6、穀雨:穀雨就是雨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諺雲「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7、立夏:立夏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大。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8、小滿: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9、芒種:芒種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
10、夏至:夏至時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陽最高。此時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
11、小暑:小暑時天氣已經很熱了,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
13、立秋:立秋指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14、處暑:處暑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就要散了,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
15、白露:白露時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16、秋分: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
17、寒露: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
18、霜降:立降時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
19、立冬:立冬是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
20、小雪:小雪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
21、大雪:大雪前後,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了。
22、冬至: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23、小寒: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24、大寒: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
八字二十四節氣口訣
1、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梅花分外艷,雨水紅杏花開鮮。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立夏桑果象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2、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3、二十四節氣的順口溜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4、二十四節氣表
立春: 2月4日前後,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後,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4月20日前後,雨水增多,利於谷類生長。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6月6日前後,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6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後,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23日前後,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
處暑: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9月8日前後,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10月8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10月23日前後為「寒露」,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後。
小雪:11月22日前後為「小雪」節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12月22日前後,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後,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後,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㈨ 為什麼有些日歷上有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精確到了小時分秒,這個是官方重新規定,還是天文愛好者確定的
cc2512895的解釋很正確,民俗中的「清明節」跟這個概念有一些差別,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地球過清明這個點所在的這一天都是清明節,就不耽誤你燒紙了
好比西方過聖誕節,不管耶穌出生的實際時間總能精確到他老媽分娩那一分那一秒的具體時間點,而大家則是把那一整天當作節日——你給自己過生日也一樣,不會到准點才去吹蠟燭的
——跟著補充:你得確認你說的這個「官方」是哪個官方,很多領域都有官方,但是不是都要那麼精確?允許不允許存在誤差?允許多大誤差存在?
這個跟九大行星不同,在於原先對「行星」沒有明確的定義,隨便發現個大天體就歸入行星了,現在下了精確定義以後,冥王星不夠格,所以才被踢掉
而24節氣的定義一直是很明確的,在天文學意義上,可以把黃經計算到具體的一個點,並測算出地球啥時候經過這個點。
但在民間的紀念習慣而言,所謂「節日」就是指一整天(要是對這個「一整天」考核一下還可以看看真太陽日和平太陽日之間的區別,題外話),這是其誤差范圍允許的,沒有什麼必要抬杠。
民間的也有更精確細化的,比如一個成語「吉日良辰」,說的就是某一天里還得挑個最好的時間來干點兒什麼事,過了這個時間也不行。
再舉個例子說平時大家說一年有365天,但天文意義上來說應該算到365.2422天,可是你的看所有會跳時的鍾表,肯定在12月31號晚上11點59分59秒過後就跳到第二年了。而不會再等到過5.8個小時,地球真正轉到去年公轉開始的那個位置才更新
㈩ 二十四節氣之處暑,是屬於夏季,還是屬於秋季呢
二十四節氣之處暑屬於秋季。
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從氣象意義上劃分,北溫帶的秋季在8月23日(處暑)~11月20日(小雪),南溫帶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滿)。
根據氣候和平均溫度劃分四季,其指標是平均氣溫低於10℃的時期為冬,高於22℃時期為夏,10~22℃期間分別為春秋季。陰歷七至九月從立秋到立冬,陽歷為9至11月,天文為秋分到冬至這一段時間。在中國秋季從立秋開始,進過初秋、中秋和深秋,到立冬結束。
氣象工作者研究的物候學標準是:炎熱過後,五天平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下時就算進入了秋季 ,低於10℃時秋季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