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編譯器一般由哪種語言開發
其實我在想為什麼匯編語言生成一個簡單的編譯器後,可以用新生成的編譯器再次生成編譯器,例如,C語言開發C的編譯器呢?
這是一個遞歸的思想,舉個例子一看就明白了
用一個大的模具可以生成一個A模具,A模具可以做出來B模具,依次往下推,最終這個小模具可以做出來小盒子用來裝東西。
第一個大模具肯定是手工做出來的第一個模具,但是有了這個大模具後,後面就可以用他自動的生成更多的模具,後面的各種模具加起來又可以造出來更精緻的模具,
所以,自動第一個大模具造出來模具的時候,大模具就可以被拋棄了。
我們都知道編譯程序通常分為下面五個階段:
1)詞法分析
2)語法分析
3)語義分析與中間代碼產生
4)優化
5)目標代碼生成
當然最難的一點就是目標代碼的生成,這一階段實現了最終的翻譯,就是真正把原碼翻譯成可以被CPU直接計算的機器碼(NativeCode)。
② 在國內從事C/C++編譯器的開發有發展前景嗎
我給你講講我的經歷。 我大概十年工作經驗,大概五年c++編譯器前端經驗(在兩家500強做靜態分析),四五年項目管理和品質過程改善經驗。其他主流語言都會用,實現的大概方式也明白。 前一段時間找工作,投了二十幾個c++職位一個電話都沒有。唯一的面試是朋友內推的阿里的項目管理專家。跑去面試,悲催,直接換崗成p5-p6的測試來面試,問了幾個測試問題直接讓我回家了(順便吐槽一下,他們對於測試過程感覺還沒問到點上) 最後的結局就是,沒人要,轉行去製造加工業了。我總結一下為什麼找不到工作(可能只是我偏頗的認識:一是這行需求太少,二是hr根本不知道你是幹嘛的,三是做這行的根本不好意思寫精通c++。
③ 阿里平頭哥宣布,自研處理器已成功落地,它的性能如何
阿里巴巴宣布旗下的平頭哥半導體完成了安卓10對RISC-V的移植並開源了全部相關代碼。從平頭哥社區發布的信息來看,安卓10系統已經可以在玄鐵910晶元上流暢運行。至於玄鐵910,則是前年阿里巴巴旗下的平頭哥半導體發布的一款號稱是業界最強的RISC-V處理器內核IP。資料顯示,玄鐵910單核性能達到7.1 Coremark/MHz,主頻達到2.5GHz,比當時業界最好的RISC-V處理器性能高40%以上。據介紹,玄鐵910可以用於設計製造高性能端上晶元,應用於5G、人工智慧以及自動駕駛等領域。
④ 目前的編譯程序如何開發
用腳本開發就行。
編譯程序(Compiler,compiling program),也稱為編譯器,是指把用高級程序設計語言書寫的源程序,翻譯成等價的機器語言格式目標程序的翻譯程序。編譯程序屬於採用生成性實現途徑實現的翻譯程序。
它以高級程序設計語言書寫的源程序作為輸入,而以匯編語言或機器語言表示的目標程序作為輸出。編譯出的目標程序通常還要經歷運行階段,以便在運行程序的支持下運行,加工初始數據,算出所需的計算結果。編譯程序的基本功能是把源程序(高級語言)翻譯成目標程序。
但是,作為一個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編譯系統,除了基本功能之外,還應具備語法檢查、調試措施、修改手段、覆蓋處理、目標程序優化、不同語言合用以及人-機聯系等重要功能。語法檢查:檢查源程序是否合乎語法。
如果不符合語法,編譯程序要指出語法錯誤的部位、性質和有關信息。編譯程序應使用戶一次上機,能夠盡可能多地查出錯誤。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編譯程序
⑤ 阿里雲OS有著自己的雲框架,阿里雲OS與鴻蒙OS誰更強大
根據官方的說法「阿里YunOS基於linux開發,系統搭載了自主設計、架構、研發的核心虛擬機,增強了雲端服務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阿里YunOS與android一樣,基於linux內核,而linux內核是完全開源的,任何操作系統都可以採用,包括網上曝光的華為「鴻蒙」操作系統,同樣基於Linux進行了優化。
如果華為「鴻蒙」操作系統想要獲得成功,那麼必然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保持與當前android系統的兼容
大量的手機應用可以直接運行在「鴻蒙」操作系統上。前段時間華為發布的方舟編譯器,經過編譯的源碼擺脫了「java虛擬機」的限制,直接運行在手機處理器上,可以看出華為完全具備了開發操作系統的能力。
2)保持開源
當前只有保持操作系統的開源,眾多的互聯網廠商共同維護,才能促進操作系統的持續發展。目前,很難出現像IOS那樣,保持閉源,仍然發展很好的操作系統。
3)良好的用戶體驗和應用生態
記得在2010年時,有五種手機操作系統並存,塞班、android、IOS、黑莓、windowsphone,其中只有開源的android和閉源的IOS保留下來,其他操作系統逐漸退出了歷史,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戶體驗以及應用市場。
總之,華為發布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任重而道遠,只有比當前的android系統更優秀,更符合人們的使用習慣,並且需要眾多手機廠商、互聯網廠商的支持,共同維護基於操作系統的生態鏈,才能發展壯大。
⑥ 阿里druid怎樣導入到eclipse中進行編譯
不用把世界想的這么美好 反編譯後 自己將類一個個的復制到eclipse工程中 這個才是正解。
⑦ 編譯器工程師 ,前途 咋樣,工資是多少啊。應屆生要不要。。。
很有前途,但是你要基礎知識很扎實。否則的話,別人不要。會應用的人很多。
⑧ 一個金融分析師眼中的量子計算
光子盒研究院出品
量子計算是重要的前沿 科技 之一,是延續接近物理極限的摩爾定律繼續發展的重要路徑。 量子計算的特別之處是其計算能力隨著能夠支持的量子比特數的增長呈冪指數增長。全球來看,2019年宣布達到「量子霸權」的谷歌、IBM、微軟、英特爾以及Quantum Computing Inc.在量子計算上較為領先。阿里巴巴、網路等中國公司也在積極布局。
目前制約技術成熟的要素包括硬體和演算法兩方面。市場分析師Luke Lango撰文稱,谷歌在2019年底實現量子霸權,為量子計算在未來幾年內從理論走向現實奠定了基礎。這一轉變將引發全球量子計算市場的巨大增長。量子計算有望在未來十年成為大贏家。
因此,考慮到這一點,可以在接下來的十年中購買以下7隻量子計算股票:
Alphabet (納斯達克:GOOG,GOOGL)
國際商業機器 (紐約證券交易所:IBM)
微軟 (納斯達克:MSFT)
Quantum Computing (OTC市場:QUBT)
阿里巴巴 (紐約證券交易所:BABA)
網路 (納斯達克:BIDU)
英特爾 (納斯達克:INTC)
7隻量子計算股票
Alphabet(納斯達克:GOOG,GOOGL)
在未來十年內要購買的各種量子計算股票中,最好的買入可能是Alphabet股票。谷歌量子計算硬體方面代表了目前全球最高水平之一。 2006年,谷歌量子計算項目由Hartmut Neven 創立,最初專注於演算法和軟體。2014年,谷歌招募了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John Martinis 團隊,谷歌開始在量子計算硬體方面發力。2016年,谷歌量子計算團隊使用3個量子比特對氫分子的基態能量進行了模擬,效果已經可以和經典計算機持平。2018年3月,谷歌推出了72位量子比特晶元Bristlecone。2019年10月,谷歌使用其當時最新推出的53位量子比特晶元Sycamore運行隨機電路取樣,僅用20s時間即完成了結果,而谷歌推算如果使用算力強大的超級計算機Summit需耗時1萬年,實現了「量子優越性」,這也是目前全球量子計算機經過實測的最強算力。2020年3月,谷歌推出了TensorFlow Quantum量子機器學習演算法開發平台,助力於未來全球量子演算法的發展。
盡管,許多人一直在爭論Alphabet是否確實達到了量子霸權。但現實情況是Alphabet建造了世界領先的量子計算機。這種超級計算機相關內容會變得越來越好,Sycamore的計算能力也將提高。Alphabet可以通過其Google Cloud業務將Sycamore轉變為市場領先的量子計算服務業務,並實現巨額收入。Alphabet是可能是今天最好的量子計算股票之一。
國際商業機器(紐約證券交易所:IBM)
量子計算領域中另一個與Alphabet競爭的就是IBM。IBM是全球最早布局量子計算的公司之一,並且至今技術依然保持全球領先。 早在1999年,IBM就採用NMR量子比特技術開發出3位量子計算機。2001年,IBM分別在5位NMR量子計算機、7位NMR量子計算機上成功運行了Shor量子演算法,成功將21分解為3和7,將15分解為3和5,這是人類首次在硬體上實現Shor量子演算法。2016年,IBM推出量子雲計算平台IBM Q Experience,IBM成為全球第一個推出量子雲服務的公司。2017年,IBM採用超導量子比特技術開發出17位量子計算機和50位量子計算機。2019年,IBM推出Q System One,這是一台53位的量子計算機。
IBM多年來一直在量子計算領域占據重要地位,但是他的細分領域卻一直與其他公司不一樣,例如Google一直在追求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但IBM卻迴避了這種想法,轉而稱之為「量子優勢」(Quantum Advantage)。 表面上看,量子優勢與量子霸權並無太大區別。前者處理的是一個連續體,專注於使量子計算機比傳統計算機更快地執行某些任務。後者涉及的是使量子計算機永遠比傳統計算機更快的那一刻。但僅僅是一個哲學上的差異,卻有著巨大的意義。通過專注於建立量子優勢,IBM將其量子計算用在某些垂直行業和某些任務中,使其具有可衡量的實用性和經濟性。從長遠的發展來看,IBM為其量子計算服務創建一個相當於直接進入市場的策略。他可以幫助這個行業做好每一項任務。因此,有了這樣一種可實現的、簡單的、切實可行的方法,IBM的股票是未來10年內最有把握的量子計算股票之一。
微軟(納斯達克:MSFT)
另一個在量子計算領域具有長期潛力的大型 科技 公司是微軟,微軟和谷歌、IBM等 科技 巨頭不同,在量子計算硬體上投入較少,目前僅專注於量子雲服務。 2019年,微軟發布Azure Quantum量子雲服務平台,使用者可以通過平台使用 Honeywell、IonQ、Quantum Circuits等公司的量子計算機。微軟基於龐大的雲業務Azure推出Azure Quantum量子雲服務平台。目前,Azure Quantum是一個安全、穩定和開放的生態系統,為量子計算軟體、硬體和應用程序提供一站式服務。微軟依靠其已經龐大的Azure客戶群來交叉銷售Azure Quantum。這樣做將平台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前景。綜上所述,量子計算只是微軟企業雲增長的一個方面。這種增長的說法在未來幾年將保持強勁勢頭,這將繼續支撐微軟股價的進一步上漲。
Quantum Computing(OTC市場:QUBT)
在給出的列表中,最有趣、最小、最具爆炸性的量子計算股票是Quantum Computing。 未來幾年,量子計算將改變一切,但是他的相關硬體很貴。量子計算的硬體還不能以低成本向普通客戶提供,使他們產生可觀的收益。因此,量子計算正在構建一個經濟實惠的量子計算軟體和應用程序的組合,這些軟體和應用程序可以提供量子計算能力,並在傳統計算機上運行。Quantum Computing希望能夠填補這一空白,並成為一個廣泛的、低成本的量子計算軟體提供商,為那些買不起量子計算硬體的公司提供便捷的量子計算軟體。Quantum Computing在2020年才開始將軟體商業化,通過目前處於beta模式的三個產品,這三種產品可能會在今年下半年開始與金融、醫療和政府客戶簽訂長期合同。這些早期的簽約可能是未來5到10年內成千上萬家公司注冊量子服務的開始。盡管現在這家公司收入基本為0,但可預見到未來能有幾億美元的收入。QUBT股票目前市值只有1200萬美元,未來股價可能會飆升。
阿里巴巴(紐約證券交易所:BABA)
我國 科技 巨頭阿里巴巴近年來也在布局量子計算 。2015年,阿里巴巴和中科院進行合作。2017年,密西根大學教授施堯耕加入阿里巴巴,加速了阿里在量子計算上的發展;同年,阿里巴巴宣布其與中科院聯合打造的量子雲平台上線。阿里巴巴正在打造一個強大的QCaaS分支,以補充其已經龐大的服務業務。事實上,阿里雲擁有全球IaaS市場約10%的份額,他打算利用這一領導地位,向其龐大的現有客戶群交叉銷售量子計算服務,並最終成為中國最大的QCaaS運營商。鑒於阿里巴巴巨大的資源優勢,該公司很可能最終成為中國量子計算市場的第一或第二大公司。因此這是一個長期購買和持有阿里巴巴股票的原因。
網路(納斯達克:BIDU)
另一家率先涉足量子計算的中國大型 科技 公司是網路。 網路於2018年啟動了自己的量子計算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目標是將量子計算整合到網路的核心業務中。網路在最初階段建立量子計算的初衷是希望來改善自己的運營,後來公司希望將量子計算業務作為服務出售給第三方。兩者的結合將為網路帶來很大的回報,量子計算可以使網路的核心搜索和廣告業務顯著改善,計算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極大地改善搜索演算法和廣告定位技術。由於對量子計算的早期研究,網路股票也有上漲空間。
英特爾(納斯達克:INTC)
最後,在這張量子計算股票的買入名單上是英特爾。 盡管英特爾在傳統CPU方面可能落後於競爭對手AMD,但半導體巨頭卻在創造潛在的量子CPU方面處於領先地位。英特爾新發布的Horse Ridge低溫控制晶元被廣泛認為是當今市場上最佳的量子CPU候選產品。該晶元包括四個可以控制128個量子位的射頻通道,這是英特爾前身量子CPU Tangle Lake的兩倍多。換句話說,英特爾是量子計算晶元的領導者。未來當量子計算機大規模製造時,它們很可能會建立在英特爾的量子CPU上。為此,未來5到10年量子計算硬體市場的潛爆炸性增長對英特爾的股票都是一個巨大的刺激。
雲平台推動量子計算機商用
目前,谷歌、IBM、微軟、亞馬遜、阿里巴巴等全球 科技 巨頭均已推出量子雲服務平台。 用戶可以通過平台提供的編譯器開發量子演算法,並通過雲服務在雲端的量子計算機硬體上進行運行。2017 年,IBM Q Experience 正式上線運行,是全球第一個量子雲服務平台。隨後,阿里巴巴、谷歌、微軟、亞馬遜也相繼推出了量子雲服務平台。
中短期內,量子計算機在達到商業應用程度後,小型化問題依然難以解決,通過雲計算提供服務是其可能的形態。 量子計算機體積較大,且需要運行在較低溫度環境下,由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維護,短期內推出小型商用機可能性較小。量子計算機與現有網路系統相適應,用戶通過量子雲服務遠程調度量子計算機算力。具體來說,下游用戶通過客戶端操縱雲端經典計算機,雲端經典計算機通過量子計算機操控程序輸入/讀取量子計算機數據。
參考資料:
https://investorplace.com/2020/08/7-quantum-computing-stocks-to-buy-for-the-next-10-years/
-End-
1930年秋,第六屆索爾維會議在布魯塞爾召開。早有準備的愛因斯坦在會上向玻爾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思想實驗——「光子盒」,公眾號名稱正源於此。
⑨ 現在鴻蒙那麼火,為什麼當初的yunos沒那麼火呢
最大的敗筆是後台刪除了用戶的程序,誰還用它
很簡單:阿里雲,缺的是市場應用,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市場應用。因為阿里沒有手機終端等這些業務,別人不用,就相當於廢了。
華為不同,存在大量的手機用戶,很容易就會占據一定市場,具備了應用基礎。
如同晶元研發,國內不缺晶元研發單位,但為什麼都不成功,只有華為做成功了呢?因為其他家不具備市場應用條件,資金無法回收,所以無法形成持續發展。
華為有市場應用基礎和資金回籠的手段。通信業務,和三大運營商關系密切,長期為運營商提供合約機。有這種關系和業務,華為晶元做出來,實際都由運營商包銷了,可以說不存在後顧之憂,能夠變現,所以能持續良性發展。
鴻蒙系統雖然熱度很高,也能很快擁有部分基礎用戶,但要完全做到和安卓分庭抗禮,還是很難的,甚至不可能。僅有國內市場,是遠遠不夠的。而鴻蒙系統想要出海,基本上是沒戲。國內其他廠家,如果不是有必須使用的壓力,依舊會選擇安卓。因為畢竟是成熟系統和完善的生態體系。而且,其他家都有海外業務,安卓是丟不掉的。雙系統,會增加其適配負擔和成本。沒有不可抗因素的存在,是不會選擇鴻蒙系統的。
其實看問題應該看本質,我總結了一下,1 yunos是兼容安卓的系統!他沒有自己的生態環境!2 大環境不允許,那時沒有貿易戰沒有美國 科技 禁令制裁。3 就是生不逢時也沒有人為他寫應用程序!它出世太早了!鴻蒙系統是時代發展要求國內外大環境下的產物!應5G萬物互聯而生!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統。他必將干翻iOS,安卓,win系統!鴻蒙操作系統有yunos不具備的應用素質。期待他近期的發布!
阿里雲os已經可以擺脫安卓控制,而且兼容安卓。技術團隊也是頂級。就3個原因
1,生不逢時
2,沒有生態,都用安卓去了
3,沒有愛國情懷加持
yunos 其實就是安卓重寫。本質和安卓無異,據說重寫了安卓中間庫。 這是為了國產而國產,新系統第一特色,第二差異。 yinos弄得和安卓無異,拚命適配導致yunos執行效率還不如直接用安卓。 沒有什麼亮點是一方面 還有不少弊病,執行效率差 ,還有遠程刪除門。 華為鴻蒙不一樣,他就是搭建自己的底層開始,有自己的一套。另外兼容安卓上,他還吧把安卓的執行效率優化了! 實力上就不輸安卓。另外微內核的應用場景不是安卓能匹敵的
當年很火的 自己後台刪除用戶程序後沒人和他玩 系統後台居然許可權這么大
文/小伊評 科技
YunOs(目前叫Alios)和鴻蒙OS之所以面臨冰火兩重天的境地本質上有三個層面的原因
一:Yunos誕生之初只是作為安卓系統的替代品的身份存在,而且其使用體驗並不出色,而鴻蒙OS有自己更加宏大的規劃,並非只是簡單的替代品。
三:Yunos缺乏落地投放的機會,而華為鴻蒙OS則有豐富的投放機會。
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Yunos在誕生之初其打著的名號只是安卓系統的一個替代品,他最大的特點是可以直接運行雲端的WEB應用,也就是類似於當下的HTML 5APP(封裝一個瀏覽器,定向一個網址),然而在Yunos誕生的2011年,以3G網路的通信性能,雲應用的體驗非常差勁,所以當時的Yunos並未展現出自己獨特的優勢,反而是因為出現過幾次遠程刪除用戶數據的騷操作之後,讓Yunos的口碑一落千丈。
而且那時候Yunos是無法Root的,相比於可以自行刷來刷去,樂趣無窮的安卓系統來說,Yunos同樣沒有任何可玩性。普通用戶感知不強,極客用戶又不感興趣,這樣的Yunos能成才是怪事。
而鴻蒙OS本質上並不是安卓的替代品,他是一種基於微內核和分布式思想所構造的主要用於物聯網設備的一套全新操作系統,其競標的其實是谷歌一直在潛心開發的全新操作系統 fuchsia OS ,一款同樣基於微內核打造的系統,同時也被外界解讀為是安卓系統的取代者。
也就是說,鴻蒙OS的身份其實是取代者而不是替代者,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所以,對於使用者來說,鴻蒙系統所展現出的獨特優勢其實是非常具備吸引力的,因為5G時代原本就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華為相當於是搶佔了一個先機。
第二個原因就是誕生時間。
第三個原因:系統投放能力差異
阿里巴巴作為一家互聯網企業並沒有實際的硬體做支撐,所以對於阿里巴巴來說如何讓Yunos落地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當時阿里巴巴選擇的是魅族,原因其實就是因為阿里巴巴投資了魅族。
至於其他頭部的手機企業對於Yunos的態度都是非常冷淡的,因為Yunos內置了大量阿里巴巴的互聯網服務體系,這對於其他有話語權的手機企業來說是無法接受的。(另外谷歌的掣肘也是一個因素)
所以當時的Yinos只能投放到一些山寨手機或者冷門手機品牌所生產的低端機型上(譬如天語手機)。這樣的操作反而讓Yunos的口碑越來越差,因為低端機很容易出現卡頓的問題,而手機一旦出現卡頓消費者會第一時間和操作系統掛鉤。
而華為則不同,作為國內第一大手機品牌,在余承東於總喊出2021年鴻蒙全面適配華為手機的時候,這種差距就體現的淋漓盡致,其擁有的落地投放資源是阿里完全不具備的。
總的來說吧,任何一個系統想要發展成型,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也不能少,就目前的情形來看,鴻蒙Os確實具備了生長的土壤,至於能不能長成參天大樹,這就要看華為的造化了。
個人理解,兩者還是發展道路不一樣導致的。阿里雲沒有手機業務是短板,但不致命。最致命的是死死抓住系統不放,你只能用阿里雲,任何的改變都要經過它同意,並且,沒有主權。換句話說,廠家沒有動力去修補系統,靠阿里雲系統自生自滅,這樣的系統就是沒有活力的。相比同時期安卓,我們發現,谷歌做了框架,其他的廠家可以在框架基礎上,添磚加瓦,形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華為弄了EMUI,小米弄了MIUI,……還有很多,可以說是枝繁葉茂。但谷歌不是慈善家,把安卓弄到現在的繁榮,就想著收割了,在修改底層框架,俗稱升級,這就是安卓8/9/10/11,你不聽話,就不給用,華為就是典型,只能用老安卓。
鴻蒙是華為花巨資打造的,但很聰明,和阿里雲不一樣,華為首先將鴻蒙開源,底層是鴻蒙,其他廠家可以和當初安卓一樣,自己發展,打造屬於自己的特色,所以,這是最大區別,你不要動底層,建立在鴻蒙基礎上的系統,甚至都可以形成自己的專利!
所以說,兩者差別就是是否能引起其他廠家的興趣和投入,而更深層次,是投入是否有自己的專利,是否有收益。鴻蒙率先開源,希望一直開源下去,每個廠家都可以用,不但手機,還有 汽車 ,空調冰箱等等智能設備,都可以鴻蒙互聯,大家不斷完善這個開源系統,就一定會發展得很好!
簡單理解,鴻蒙就是一顆大樹樹干,至於枝葉繁茂,那是其他廠家的事情。華為也在開枝散葉,但後期的應該是華為的專利,可以保持。 汽車 也可以做一顆樹枝,再散葉……其他類推
而阿里的YunOS系統之所以沒有做起來,一個主要原因還是它沒有強力的合作夥伴來獲取用戶。YunOS最初是選擇三星、小米、一加等品牌的一些熱門手機做ROM,由用戶自行刷機體驗。但是最初幾個版本的YunOS功能比較簡單,而熟悉刷機操作的用戶對手機ROM又比較挑剔,而YunOS對許可權控制的又比較嚴格,甚至連root都十分困難,所以願意主動嘗試YunOS的用戶並不多。
後來阿里YunOS也拉攏了一些手機品牌作為合作夥伴,其中名氣最大的應該就是魅族。魅族曾經為YunOS推出過好幾款機型,比如魅藍metal、魅藍2、魅藍、魅族MX4。可惜雖然魅族擁有較高的知名度,但是YunOS與魅族合作的時候,魅族手機的銷量已經沒有以往那麼高了,因此搭載YunOS的魅族手機最終並沒有賣出去太多,導致YunOS沒能獲得更多的用戶。
此外阿里YunOS在功能上和當時的安卓系統相比並沒有太大的優勢。YunOS的主要的特點就是開機速度快,部分應用(比如淘寶)可以實現秒開。雖然這個特性在當時比較吸引人,但是隨著國產手機硬體的不斷提升,普通安卓手機的運行速度就已經足夠快了,YunOS輕巧特性並沒有吸引到太多用戶。
而YunOS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不開源,我們知道YunOS是基於Linux開發的,而Linux本身是一個開源系統,所以根據開源協議YunOS也是應該公開源代碼的。但是阿里卻拒絕這樣做,這就導致YunOS在發布之後一直飽受爭議,甚至有不少網友質疑YunOS就是「魔改」的安卓系統。
不開源導致的一個後果就是沒有開發者願意為YunOS開發第三方APP,雖然阿里的技術能力很強,但也不可能包攬所有的手機功能,至少微信就沒有為YunOS開發專門的版本。所以YunOS不得不選擇兼容安卓應用,而安卓應用在YunOS系統中運行時是需要通過虛擬機的,這就降低了系統的運行效率,影響了用戶體驗。
而從手機廠商的角度來說,使用一個非開源的操作系統會導致廠商對手機失去控制,使手機廠商淪為單純的硬體生產者,無法通過手機的後期服務來產生更多收益。所以華為、小米、OPPO、vivo等主要品牌都沒有選擇與YunOS合作推出搭載這一系統的機型。
對比之下,華為的鴻蒙系統要更具有優勢。首先華為是目前國內第一、全球第二的手機廠商,每年的手機出貨量超過2億台,光國內就有數億華為手機用戶。所以華為一旦推出鴻蒙系統,就可以立刻部署在現有的華為手機上。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華為用戶選擇切換到鴻蒙系統,都不是一個小數目,這就有利於鴻蒙系統的快速推廣。
其次華為目前正在使用的EMUI系統雖然是基於安卓的,但也已經完全定製化,類似GPU Turbo、EROFS文件管理等,都是安卓系統本身沒有的功能。因此可以說華為在手機系統領域比阿里積累了更多的經驗,所以鴻蒙手機系統也會更加符合國內用戶的使用習慣。
而且華為在正式推出鴻蒙OS之前,已經通過HMS和方舟編譯器幫助應用開發者體現熟悉了鴻蒙系統的開發環境,因此等鴻蒙OS正式上線之後,安卓應用開發者就可以迅速將安卓APP切換為鴻蒙APP,快速建立鴻蒙OS的生態環境。
最後華為已經承諾鴻蒙系統會徹底開源,甚至邀請友商也共同使用這一系統,雖然短時間內小米、OPPO、vivo不大可能使用華為的系統,但開源的做法也可以打消一部分用戶的疑慮。至少網友在使用鴻蒙系統的手機是,不用擔心系統會在後台偷偷收集隱私,或者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刪除用戶安裝的應用。
到底是華為火還是鴻蒙火,亦或者是其他公司做出了鴻蒙又會不會和華為的鴻蒙一樣有著相同的待遇,答案顯而易見;其實並不是當初的YUNOS不火,只能怪它生不逢時。
生而不凡的鴻蒙
此一時,彼一時
當初YUNOS可以說出現得不太是時候,那時「國產系統」非常之多,人們對於自研也沒有多大感覺,何況YUNOS的體驗並不是很出眾。那時大家的眼裡只有深度定製過的安卓,比如MIUI、Flyme、錘子等等,如果是在今天,或許情況會不一樣。
所以,正如雷軍講得的那樣,順勢而為很重要,很多時候選擇重於努力。與其說鴻蒙是被逼出來的倒不如說是它順勢而為了,當自己沒有系統可用的時候不自研又能幹嘛呢,就目前情況看,鴻蒙的勢營造是非常成功的。
古時作戰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鴻蒙現在基本上都占據了,只要它的產品體驗跟得上,未來發展肯定是很順利的。相反,如果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產品做得再好也不一定有市場,短期而言,鴻蒙的確有突然爆發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