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統籌計演算法茅以升

統籌計演算法茅以升

發布時間:2023-01-17 22:18:41

1. 說勤奮 課文 原文

說「勤」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精於勤。」這就是說,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來源於勤奮好學。
勤,對好學上進的人來說,是一種美德。我們所說的勤,就是要人們善於珍惜時間,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勤於探索,勤於實踐,勤於總結。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樹者,在其歷史的每一頁上,無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寫著一個閃光的大字——「勤」。
勤出成果。馬克思寫《資本論》,辛勤勞動,艱苦奮鬥了40年,閱讀了數量驚人的書籍和刊物,其中做過筆記的就有1500種以上;我國歷史巨著《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從20多歲起就開始漫遊生活,足跡遍及黃河、長江流域,匯集了大量的社會素材和歷史素材,為《史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德國偉大詩人、小說家和戲劇家歌德,前後花了58年的時間,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寫出了對世界文學和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的詩劇《浮士德》;我國年輕的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數學高峰的道路上,翻閱了國內外的有關上千本資料,通宵達旦地看書學習,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識青年曹南薇,堅持自學十年如一日,終於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見,任何一項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勤奮分不開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聰慧。傳說古希臘有一個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說家,因小時口吃,登台演講時,聲音渾,發音不準,常常被雄辯的對手所壓倒。可是,他氣不餒,心不灰,為克服這個弱點,戰勝雄辯的對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對大海朗誦,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風霜,堅持五十年如一日,連爬山、跑步也邊走邊做邊演說。終於成為全希臘最有名氣的演說家。這說明,即使有些天資比較差、反映比較遲鈍的人,只要有勤奮好學的精神,同樣也是可以棄拙為巧、變拙為靈的。
實踐證明,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把。一個人的知識多寡,關鍵在於勤奮的程度如何。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唯有勤奮者,才能在無垠的知識海洋里獵取到真智實才,才能不斷地開拓知識領域,獲得知識的酬報,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高爾基說過:「天才出於勤奮。」卡萊爾也說過:「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這就是,只要我們不怠於勤,善求於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贏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個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見的人,是一定能夠體會「勤」的深刻含意的。
[金色坐標]
通往天堂的路
在通往幸福天堂的路上,都是些什麼呢?一定有人認為鋪滿了鮮花,像彩虹一樣美麗;也一定有人認為鋪滿了金子,到處都閃耀著金色的光輝;或者在這條路上,到處都飛翔著美麗的天使。
那你就錯了。通往天堂的路上,沒有鮮花,也沒有彩虹,更沒有天使。這條路,比人間的任何一條路都難走,比通往地獄的路更為坎坷。
假如你真的要上幸福的天堂,首先遇到的是一個叫自私的攔路神。它會告訴你,假如你要上天堂,先把你身上的自私根除掉,因為天堂里的一切都是大家的,不允許有任何私心雜念。你是為了自己的快樂和幸福,為了擺脫自己的煩惱和困惑而來,那請你回去,因為你的這個目的充滿了自私。
接著你遇到的是勇氣。勇氣說,在前面布滿了刀山火海,還有你想像不到的困難和障礙,人通過的可能只有萬分之一,你有能力和膽量往前走嗎?你是選擇一往無前還是半途而廢呢?如果你態度堅定,勇氣會讓你繼續前行,但你接著會遇到知識神。它會告訴你,在天堂里的人都是無所不能的,這是因為他們都掌握了淵博的學識,所以,當面對問題時才會迎刃而解。往前走,把你引領到智慧的面前。智慧會問你,你知道什麼叫智慧嗎?它說,智慧是把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的能力,是看穿一切的本領,你具有這種能力和本領嗎?
接著你遇到的是敗者神。它說,我是光榮的。你知道人生當中最偉大的品質是什麼嗎?是戰勝失敗。每一個傑出的人,都是經過了無數次失敗、又無數次戰勝了失敗的人。你能夠坦然地面對人生的每一次失敗嗎?你能夠經常把自己當作一個失敗者,而又義無反顧地繼續前行嗎?
與敗者神比鄰而居的是勤奮。勤奮說,想上天堂,我這一關最難通過,有很多人走了一半又退了回去,就是因為缺少勤奮。有人可能一時勤奮,有人可能幾年勤奮,有人可能半生勤奮,但這些都是遠遠不夠的。要上天堂,需要一生都勤奮不輟。勤奮最後會告訴你,其實選擇勤奮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情,因為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的麵包吃起來比別人送給的更加香甜可口。
在前面等著的還有誠實。誠實說,永遠者不要做騙子,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因為有這樣一句話是非常正確的:你可以在所有的時間里欺騙少數的人,你也可以在少數的時間里欺騙所有的人,然而你絕對不能在所有的時間里欺騙所有的人。當你的謊言被揭穿的那一刻,就是人所不齒的時候。
最後就是品格了。有了知識、智慧、勤奮、勇氣、誠實,但這些都不足以與一個人的品格相提並論。因為一個只有具有了高尚的品格,才會為人所敬佩和景仰。什麼是品格?以天下為已任,虛懷若谷,襟懷坦盪。
假如這些問題你都能夠一一回答而且順利通過,那幸福的天堂就在面前了。 [人生起點]
以勤奮為起點
1980年,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為小朋友們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以勤奮作為起點》。他在文章中說:「我要告訴全國少年朋友們一句心裡話:在你們現在的學習和將來的工作中,與其相信『天才』,不如相信勤奮……以勤奮作為自己的起點!」
華羅庚教授本身就是這樣做的榜樣。
1910年,華羅庚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貧民家庭。初中畢業後不久,他因交不起學費而離開學校,在父親經營的小貨鋪當學徒。但他酷愛數學,勤奮不怠:櫃台旁,能看到他時常研讀的數學書籍;半夜裡,能見到他挑燈思考的身影……19歲時,華羅庚到一個學校里當會計兼庶務。這樣,他就更忙了。每天晚上大約8點鍾回到家,還要幫助清理好小店的帳目,但他並沒有因此而中斷鑽研數學。熬夜,是常有的事……
當華羅庚成為震驚世界的數學大師之後,他仍然十分勤奮。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華羅庚一直熱心於「優選法」、「統籌法」的推廣普及。二十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布祖國的23個省、市、自治區,用數學方法解決了生產中的大量實際問題,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有一次,有人問他成功的要素是什麼,他反問道:「我成功了嗎?我成功不成功還不知道。」接著,他解釋說:「如果我還有一點成就,主要是由於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行。找到了差距,就有了奮斗的目標……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這是我一生的主張。能者為師,有機會就學。我沒有什麼訣竅,就是自己承認差一點,工作加油一點。」
華羅庚教授曾說他的「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1985年6月12日下午,華羅庚教授在東京大學的講壇上,向日本數學界做學術報告。當他講完最後一句話時,心臟病突發,經搶救無效,蜚聲國際數學界的一顆明亮的星不幸隕落了,華羅庚教授為中日兩國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以自己的出色工作,實踐了自己的壯麗誓言!
無論是在刻苦自學的日子裡,不是在享有盛譽的歲月中,華羅庚始終以勤奮作為起點,新的起點,不斷地去攀登科學的高峰……
[感悟人生]
尋找「神筆」的秘訣
茅以升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洶涌澎湃的錢塘江上的大鐵橋,是他設計並領導施工的。建設亞洲第一座現代橋——武漢長江大橋時,他擔任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並負責指揮設計和施工。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大橋,傾注了他無數辛勤的汗水和心血……
那麼,茅以升又是怎樣走上造橋這條路的呢?那是90多年前的往事了——
1907年的端午節,在茅以升的家鄉南京市,舉行了一場熱鬧非常的龍舟比賽。剛剛年滿11歲的茅以升,早就熱切地盼望這一天的到來。但是不巧得很,就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他突然病了,不得不躺倒在床上。誰知小夥伴們卻是慌慌張張地跑回來說:「看賽龍舟的人太多,把文德橋壓塌了,很多人掉到了河裡,哭聲一片。」
聽到這里,茅以升兩眼噙滿了淚花。他直愣愣地望著天花板,腦際中閃現出文德橋下的慘景。「我長大了一定要學習造橋,為咱們老百姓造結結實實、永不倒塌的橋!」茅以和顫抖的聲音發誓般地說。「好孩子,有志氣!」父親走過來,贊許地拍拍兒子的肩膀,給他以深沉的鼓勵。
從此,茅以升幼小的頭腦,便被「橋」這個字眼牢牢占據了。大人帶他外出,只要見到橋,不管是石橋不是木橋,他總要在橋上橋下來回奔走,從橋面看到橋樁,興趣盎然,流連忘返,從沒有看夠的時候。閱讀古典詩文,只要讀到有關橋的句子或者段落,他總會立刻抄在本子上;見到有關橋的畫面,也會像珍寶似地收藏起來。
有一次,茅以升聽到一個神話故事——7月7日,牛郎織女盼望相會,無奈天河阻隔,這時有一群喜鵲飛到天河上,架起了「鵲橋」,使牛郎織女如願以償,相會在天河上……
聽了這美麗的傳說,茅以升不由自主地喃喃自語:「喜鵲能造橋,我要是喜鵲,那該多好呵!」
有一天,爺爺又給茅以升講了一個「神筆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他有一支「神筆」,用它畫鳥,鳥能在天空飛;用它畫魚,魚會在水裡游;用它畫樓,一座座高樓便拔地而起……」
「那用它畫橋呢?」聽得入迷的茅以升,全部精神的注意點,仍舊是集中在橋上。
「橋就如彩虹一般,飛架在江河上唄!」爺爺哈哈大笑著說。
「爺爺,到底上哪兒才能找到這支神筆呢?」茅以升急不可耐地問爺爺。
「這可有秘訣呀。」爺爺故意做出神秘狀慢條斯理地說。
「什麼秘訣?好爺爺,你快告訴我!我定要找到『神筆』,畫出最美最結實的大橋!」茅以升拉住爺爺的手,又搖又晃,幾近懇求地說。
爺爺拿起毛筆,鄭重其事地在茅以升的手心裡寫下「勤奮」二字,而後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這就是『神筆』的真正秘訣。你只要掌握了這兩個字,無論什麼大橋、高樓,都能從你的筆下設計出來……」
茅以升重重地點點頭,他終於理解了爺爺良苦用心。
從此,茅以升發奮努力,勤奮學習,逐漸成長為聞名中外的著名橋梁專家。 (佚名)
[成語典故]
懸梁刺股
漢朝時,孫敬勤奮好學,讀書非常用功。他每天都讀到夜深人靜,還不捨得放下書本。為了防止打瞌睡,他就把繩子的一頭懸在屋樑上,另一頭系著自己的頭發。這樣,一打瞌睡,頭皮立刻會被扯疼。這就是「懸梁」。
戰國時,蘇秦刻苦學習,每當瞌睡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這就是「刺股」。
[格言拼盤]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唐)韓愈
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勞動就有一份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 ——魯迅
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 ——華羅庚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有幾分勤學苦練,天資就能發揮幾分。天資的充分發揮和個人的勤學苦練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天才就是無止刻苦勤奮的能力。 ——(英)卡萊爾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美)愛迪生
在天才和勤奮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她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美)愛因斯坦
凡事勤則易,凡事惰則難。 ——(美)富蘭克林
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學工作,都是通過長期的考慮、忍耐和勤奮得來的。
——(英)達爾文
劃分天才和勤勉這間的界線迄今尚未能確定——以後也沒辦法確定。
——(德)貝多芬
智慧是勤勞的結晶,成就是勞動的化身。 ——(捷克)伏契克
科學的未來只能是屬於勤奮而又謙虛的年輕一代。 ——(前蘇聯)巴甫洛夫

2. 發明家有誰

一:國外

發明大王愛迪生——美國科學家,著名的世界發明大王.他一生共有2000多項發明,對人類做出了重要貢獻.

貝爾——生於英國,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電話發明的專利人,一生獲得過18種專利,與他人合作獲得12種專利。

弗萊明——英國細菌學家,發明青黴素,1945年,與研製出青黴素化學制劑的英國病理學家弗羅里、德國化學家錢恩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比羅——匈牙利記者,1943年,發明了依靠圓珠的轉動送出墨水的新筆--圓珠筆。

瓦特——英國,發明蒸汽機

萊特兄弟——美國,威爾伯·萊特生於1867年4月16日,他的弟弟奧維爾·萊特生於1871年8月19日,他們從小就對機械裝配和飛行懷有濃厚的興趣,從事自行車修理和製造行業。萊特兄弟原以修理自行車為生,兄弟倆聰明好學,從1896年開始,他們就一直熱心於飛行研究。1903年製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號,1904年,萊特兄弟製造了裝配有新型發動機的第二架「飛行者」,在代頓附近的霍夫曼草原進行試飛,最長的持續飛行時間超過了5分鍾,飛行距離達4 .4千米;1905年又試驗了第三架「飛行者」,由威爾伯駕駛,持續飛行38分鍾,飛行38.6千米。名言:只有鸚鵡才喋喋不休,但它永遠也飛不高。

諾貝爾——瑞典,科學家、發明家,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發明炸葯、雷管,開創了人類征服自然的新紀元,以他身後龐大的基金所設的諾貝爾獎金,更使他飲譽世界

二:中國古代

畢升—— 北宋,發明活字印刷術

蔡倫—— 東漢,造紙術

魯班——傑出的創造發明家,生於公元前507 年,正處在春秋末年向戰國過渡的年代。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鋸、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傳說都是魯班發明的。

李冰——傑出的水利專家,戰國時期秦國人,建成都江堰,使四川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

張衡——東漢時期著名科學家,他改制渾天儀,創制候風儀、地動儀,不僅是偉大的天文學家,天才的機械製造家,而且還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和唯物主義思想家。這位文化巨人刻苦成才的歷程和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世人的敬仰。

張仲景——中國古代的醫聖,東漢末年人,且寫出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這部巨著的問世,使我國臨床醫學和方劑學,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

馬鈞——三國時期魏國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人,是我國古代的機械大師。改進織綾機,再造指南車,製造了新式龍骨車,連弩與發石車。

祖沖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公元462 年,祖沖之製成了《大明歷》。他算出圓周率介於3.1415926 與3.1415927 之間。直到1000 年後的15 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和16 世紀法國數學家F·韋達才得到更精確的結果。祖沖之還提出了π的約率和密率。這個密率值要比德國數學家奧托及荷蘭工程師安托尼茲計算的結果早1000 多年。因此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建議,把原來以安托尼茲命名的密率,改為「祖率」,以此紀念祖沖之。祖沖之除了上述貢獻之外,還以精確的計算,改造了指南車,製作了水推磨、千里船等,對後世都有重大的影響。他的著作很多,除了數學著作《綴術》、《九章術義注》外,還有《易》、《老》、《莊子》等經書的註疏之作,可惜已失傳了。
由於祖沖之非凡的成就,使他成為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定用他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脈,以表達對他的敬仰和永久的紀念。他為自己的祖國增添了榮譽。

賈思勰——南北朝時期,北魏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他所撰寫的《齊民要術》,是一部農業科學巨著,他因此聞名於世。

孫思邈——唐代京兆府華原人(今陝西省耀縣),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 年)。孫思邈完成了《備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共30 卷,分232 門,內容非常豐富,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實用網路全書。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 年)七月,孫思邈、孫溥爺孫倆兩天兩夜未
合眼,終於完成了《千金翼方》共30 卷,實現了他要填補《千金要方》不足的願望。

沈括——生活在我國北宋時期,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傑出科學家。他的一生,一面從事政治活動,做了許多有益百姓的實際工作;一面進行科學研究,對天文、數學、歷法、地理、生物、醫葯、文學、史學、音樂等諸多學科,都有卓越的貢獻。沈括將平日的見聞談論,編寫成文字,匯集成一本綜合性著作。這就是被後人稱做「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的巨著——《夢溪筆談》。《夢溪筆談》的內容,不僅涉及范圍很廣,而且所記載的科學技術知識,反映了那時的先進水平,所以被科技史家李約瑟稱做「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黃道婆——元代傑出的紡織技術家。經黃道婆革新後的一整套棉紡織技術,迅速在上海、松江、青浦,乃至整個蘇杭一帶傳播開來。原先就享有絲綢紡織之鄉盛名的江南,更增添了棉紡,真正成為中國最大的「衣被天下之源」。這種地位,就是到了現在,也沒有改變。黃道婆對紡織技術的革新,使當時在紡織業上原本就是世界之首的中國,更上一層樓。特別是對棉紡織業的貢獻,使得人們的衣著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棉布逐漸成為人們衣被的重要原料,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穿著狀況。

李時珍——明代卓越的醫葯學家。李時珍為人謙虛,不恥下問。他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行程10000 多公里,採集了大量標本,收集到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同時,潛心閱讀各家醫書。他發動全家人動手,把收集到的資料整理抄寫,繪圖,校對。經過3 次修改,終於完成了這部凝結著李時珍一生心血的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共52 卷、190 多萬字,收載葯物1892 種,載入葯方11096 個,並附有動植物插圖1110 幅。它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我國明朝中期以前的葯物學的成就,匯集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葯物知識和經驗,圖文並茂,把我國醫葯科學水平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三,中國現代科學家

詹天佑——中國鐵路工程的先驅(公元1861~1919),建成京張鐵路,這條鐵路的難點,當屬從南口至岔道城一段。它耗費了詹天佑的大部分心血。鐵路在這里沿著一條叫關溝的大山溝,在不到17 公里路段內爬升500 多米,整個線路坡度在30‰左右。其間要鑿穿4 個山洞,要建許多橋涵,要削去許多的大山坡,工程極為艱巨,要解決的技術難題比比皆是。在中國當時還無工科大學培養自己人才的情況下,創造了在實踐中培養人才的一整套方法。中國早期的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和組織管理者,相當多的人都出自於他的培養。

李四光——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公元1889~1971)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時期,李四光利用赴國外講學的間隙完成了《中國地質學》的專著,他正式提出了以「地質力學」命名的地質學的新的理論名稱。李四光同志獨樹一幟的地質力學理論的創建,不僅指導我國開發出一個又一個的儲油豐富的油田,為取得煤、銅、鐵、金剛石等經濟建設資源創造了條件,還為向更廣闊的內陸、大陸架和海洋索取資源指明了光輝的前景。

竺可楨——中國現代氣象學奠基人(公元1890~1974)真正使氣象知識上升為科學並能依此做出較准確的預報的奠基人。

侯德榜——中國化學工業的先驅(公元1890~1974)。以1942 年夏發表的第二版《制鹼工業》為標志,向世人宣告「侯氏制鹼法」即聯合制鹼法的誕生。該制鹼法的成功,轟動了世界,成為當時最先進的制鹼法。這也是侯德榜一生中成就的最高峰。

茅以升——現代橋梁工程專家(公元1896~1989)。創造了基礎、橋墩、鋼梁三大工程上下並進、一氣呵成的方案。建造了錢塘江大橋,錢塘江大橋創造了兩個之最:工期最短——兩年半,費用最低——160 萬美元。錢塘江大橋達到了當時的世界水平,超過了所有外國人在中國建成的大橋。他提出用「大型管柱鑽孔法建大橋基礎」建造了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是茅以升的兩座豐碑,也是中國現代建橋史上的兩個里程碑。

林巧稚——著名婦產醫學泰斗(公元1901~1983)建立了婦科普查成為制度,大大提高了婦女的健康水平。林巧稚對婦科惡性腫瘤的防治上做出了特別重要的貢獻。她們先後做成了幾十例「新生兒溶血症」病例,填補了我國在這一婦產科學上的空白。,她在攻克尖端病症的同時以極大的精力編寫了《家庭衛生顧問》、《家庭育兒網路全書》等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從而大大促進了這一學科在人民群眾中的普及。

童第周——著名實驗胚胎學家(公元1902~1979)他突破了認為生物的遺傳性狀只受細胞核控制的遺傳學觀點,為我國實驗胚胎學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裴文中——中國猿人頭蓋骨的發現者(公元1904~1982)是我國著名的古脊椎動物學家和古人類學家。他一生為我國的古生物學、古人類學及考古學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震驚世界的卓越貢獻。

華羅庚——自學成才的大數學家(公元1910~1985)發明了「華氏定理」,寫出了60 萬字的名著《堆壘素數論》他編寫的《統籌學平話》、《優選法平話》、《優選法》讓科學方法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將科學盡快轉化為生產力,為國家創造了數以萬計的物質財富,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贊揚,稱他為人民的數學家。

錢學森——「中國導彈之父」(公元1911~ )年僅37 歲的錢學森,已被世界公認為力學界、應用數學界的權威和流體力學研究的開路人之一,是卓越的空氣動力學家,現代航空科學與火箭技術的先驅,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

錢偉長——著名的力學專家,力學領域的拼搏者(公元1912~ ),提出的板殼理論的非線性微分方程組,則被世界公認為「錢偉長方程」。他與他的學生合著的《彈性圓薄板大撓度問題》專著,總結了1948 年起錢偉長從事的工作,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地利用系統攝動法處理了非線性方程,此法被力學界公認為最經典、最簡捷的解法,學術界稱之為「錢偉長法」。他所講授的《變分法與有限元》,吸引了眾多學子及研究人員。他還開設了新的學科「奇異攝動理論」,撰寫出六七十萬字的講稿。

錢三強——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公元1913~ )他不僅為原子彈的研製做出了貢獻,也為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為培養我國原子能科技隊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屠守鍔——現代航天科學家(公元1917~ )他成功地主持和組織領導了我國火箭、導彈的研製與發射,是我國第一枚洲際導彈和「長征—2 號」火箭的總設計師。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鄧稼先——中國「兩彈元勛(公元1924~1986)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自50 年代開始,孜孜不倦地奮鬥了28 年。繼突破原子彈、氫彈的原理後,研製成功原子彈、氫彈,並進一步達到武器化;隨後又研製成功新型加強導彈。他為中國大振國威,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是中國的「兩彈元勛」。

袁隆平——農校里走出來的科學家(公元1930~ )撰寫出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陳景潤——璀璨的數學新星,。他在「圓內整點」問題、「球內整點」問題、「華林」問題、「三維除數」問題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果。他寫了一篇關於(1+2)的簡化證明的論文,並於1973 年發表。這篇論文轟動了國內外數學界,有的數學家說,陳景潤搬動了數學上的一座高山。有的數學家說,陳景潤運用篩法證明(1+2),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3. 我國有哪些享譽世界的大科學家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 華羅庚是我國享譽世界的著名數學家,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少年命運多坎坷,但刻苦自學,18歲在《科學》雜志發表數學論文,1920年8月,任清華大學圖書館助理員,用6年半時間讀完高中至大學的全部課程,同時學習英、法、德語言,並在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論文5篇。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徹底解決了歐洲數學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估計問題,轟動了劍橋,被譽為「劍橋的光榮」。1938年學成回國,任西南聯大教授。46年10月應愛因斯坦之邀赴美講學,後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終身教授。 1950年1月,華羅庚回到祖國,出任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是中國數學學會理事長,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他一生研究成果卓著,寫有10多部著作,200多篇論文,其專著《堆壘素數論》系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發表40餘年來,主要結果仍為世界最佳,先後被譯為多國文字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一。在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運算元」、「華—王方法」等,完全確定了他作為純粹數學若干分支的世界領袖人物之一的地位。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他平生大力推廣和普及「優選法」和「統籌法」,為我國民族工業的技術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1904年留學日本,並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24歲留學英國,在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獲碩士學位,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後再回國。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貢獻給我的祖國。」1920年回國,先後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會長,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其間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1949年,他放棄國外優厚條件,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 回國後,他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對地質學的基礎學科,如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古生物學、第四紀冰川學、岩石學、礦物學等都有精深的研究和很高的造詣。作為中國地質學的先驅之一,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運動及其與礦產分布的規律,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畢生倡導以力學觀點研究地質構造的發生、發展及組合的規律,提出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並為大慶、勝利等油田的發現所證實。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晚年發表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對我國學科大交叉的倡導產生深刻影響。對中國地質教育、地質科學、地質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和不朽的功勛。 著名核物理學家鄧稼先 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科學家、核物理學家、中國「兩彈」元勛。1948年至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美國給他很好的條件和優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長期在美國工作。但是,鄧稼先並未因高官厚祿而動搖他回祖國工作的決心。1950年,他胸懷報國之志,回到了祖國,有人問他帶了什麼回來。他說:「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於原子核的知識。」 此後的八年間,他開始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員,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後來改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等職。 作為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他隱姓埋名工作28年,嘔心瀝血,為我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做出了重大貢獻,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以表彰他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 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 周培源是我國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1924年赴美留學,獲加州理工學院理學博士學位。1928至1929年赴德國、瑞士從事研究工作。1929年回國,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任教授。1936-1937年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參加愛因斯坦主持的廣義相對論討論班,從事引力論和宇宙論的研究。1943—1946年再次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流體力學湍流理論研究,隨後受邀到美國海軍軍工試驗站,從事魚雷空投入水的戰事科學研究。由於該試驗站是美國政府的研究機構,應聘人員須要有美國國籍。當時,周培源明確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在美國有關方面接受了上述條件後,他在美國繼續工作不到一年,於1947年2月,毅然帶著妻兒回國。回國後,先後擔任清華大學教務長,北京大學教務長、校長,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學部委員、數理化學部常務委員,中國科協主席,世界科協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等職。1980年和1985年兩次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具有卓越貢獻的校友」獎。 作為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學說並獨樹一幟的中國第一人,周培源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論和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世人矚目的重大成就。他一直致力於求解引力場方程的確定解,研究並初步證實了廣義相對論引力論中「坐標有關」的重要論點。1940年,他在國際上第一次提出湍流脈動方程,並建立了普通湍流理論,從而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論的基礎。1945年,他在美國的《應用數學季刊》上,發表了題為《關於速度關聯和湍流漲落方程的解》的重要論文,提出了兩種求解湍流運動的方法,引起國際上廣泛注意,進而在國際上形成了一個「湍流模式理論」流派,對推動流體力學尤其是湍流理論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 錢三強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和奠基者,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中國兩彈之父」,中科院院士(學部委員)。1937年赴法國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里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世界知名的核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居里的女兒)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1940年獲博士學位,並繼續做小居里夫婦的助手。1946年他與才女何澤慧結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和四分裂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導師約里奧驕傲地稱之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實驗室的第一個重要的工作。」並向世界科學界推薦。當時眾多西方媒體稱贊「中國的居里夫婦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為此,錢三強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1947年升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和研究導師,並獲法蘭西榮譽軍團軍官勛章。 1948年,錢三強謝絕了導師和同事們的竭力挽留,不顧國民黨政府的威脅,與夫人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懷抱。回歸後的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國原子能事業的開創工作,擔任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科院學術秘書處秘書長。同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成為了規劃的制定人,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台迴旋加速器,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迅速開展起來。在蘇聯政府停止對我國的技術援助後,已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又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親自領導了核物理、中子物理、鈈化學、熱核反應等十多項課題的研究,解決了鈾235生產中的擴散分離膜等許多關鍵技術問題。在「兩彈一星」的攻堅戰中,他傾心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造就了一大批嘔心瀝血的傑出核專家,並在這一領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展速度,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僅兩年零八個月,就研製成功氫彈。錢三強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為培養我國原子能科技隊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勛,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這位中國的「核彈之父」、科學泰斗,追授了由515克純金鑄成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 錢學森是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領域的世界級權威、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擎旗人,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領袖人物——堪稱二十世紀應用科學領域最為傑出的科學家。1934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1936年9月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師從世界著名力學大師、「超音速飛行之父」——馮·卡門教授,先後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和航空、數學博士學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錢學森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研究,加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與導師馮·卡門參與了美國絕密的「曼哈頓工程」——導彈核武器的研製開發工作,並共同完成了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和建立「卡門—錢近似公式」,從而在28歲時便奠定了作為世界知名空氣動力學家的地位,成為和恩師馮·卡門並駕齊驅的航空和航天領域內的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並以《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出版為標志,在學術成就上實質性地超越了科學巨匠馮·卡門,成為二十世紀眾多學科領域的科學群星中最為璀璨的極少數巨星之一。 1947年,剛36歲的錢學森被聘請為美國麻省工學院的終身教授。但是他想: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1950年便開始爭取回國,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錢學森由此受到美國政府迫害,被沒收了各種資料和書籍,被誣陷為「間諜」,美國政府對他進行審訊和監禁,將他軟禁在一個孤島上,但錢學森寧死也要回國,始終沒有屈服。 1955年10月,經過周恩來總理與美國外交談判,錢學森同志終於沖破種種阻力回到了祖國。1956年初,國務院、中央軍委任命他為剛成立的航空工業委員會委員(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同年,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錢學森在控制科學、物理力學、應用力學、系統工程、系統科學、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思維科學等領域卓有建樹,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開拓性的貢獻。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是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又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 蘇步青,中國傑出的數學家、教育家。曾任浙大數學系教授、主任、教務長,復旦大學教授、校長,中國數學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科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等職。1919年赴日留學,1931年獲日本東北帝國大學博士學位。同年3月回國,受聘於國立浙江大學。抗戰爆發後,日本帝國大學邀他前往任教。出於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他和陳建功教授帶領弟子們到山洞裡研究數學,正是在這時他點燃了那塊神聖高原上的星星之火,於是才有了潘承洞、王元、陳景潤等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突出貢獻,才有了我國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上的一枚枚金牌。 蘇步青一生致力微分幾何學和計算幾何學等方面的研究。青年時期的蘇步青,就被國際數學界譽為「東方國土上升起的一顆燦爛的數學明星」。在仿射微分幾何學、射影微分幾何學、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高維空間共軛理論、幾何外型設計、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射影曲線概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被國際公認為「東方第一幾何學家」。他在一般曲面研究中有重大突破,發現了四次(三階)代數錐面,引起了國際數學界強烈反響。他是我國第一位研究「K展空間」的專家,在放射微分集合方面有著在國際數學界不可爭辯的地位。其研究成果「船體放樣項目」、「曲面法船體線型生產程序」分別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K展空間」幾何學和射影曲線榮獲195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他的許多成果已被許多國家的數學家大量引用或作為重要的內容被寫進他們的專著。 蘇步青是一代數學宗師,更不愧為我國教育界的泰斗。他熱愛教育,登台授課60年如一日,培養了一大批數學英才。他歸納出三條培養優秀學生的做法,一是鼓勵他們盡快趕上自己,二是不擋住他們的成才之路,三是在背後趕他們,推他們一把。當時在中科院形成了「蘇步青效應」,組建了一級級堅定的人才梯隊向著數學王國進軍。 著名核物理學家王淦昌 王淦昌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科院資深院士,中國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高技術發展「863計劃」的4位倡導者之一。1930年赴德國,師從於被愛因斯坦譽為「天賦高於居里夫人」的傑出女物理學家邁特內。27歲榮獲博士學位。後去英、法、荷等國作學術訪問,見到盧瑟福等物理學家,學習了最新的物理學理論與實驗技巧。1934年4月回國,先後在山東大學、浙江大學任教授。抗戰爆發後,他就將自己家中積蓄的白銀、首飾全都獻給了祖國。1961年,當國內出現嚴重的自然災害,錢財十分短缺時,身在蘇聯的王淦昌又就將自己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14萬盧布(約合人民幣2至3萬元)獻給了國家,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柏林大學 王淦昌是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中國核武器之父」、「中國原子彈之父」。在70年科研生涯中,建樹頗豐,取得了多項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就,從1940開始至80年代,幾乎每十多年就有一項世界級成果和重大發現。1941年,他獨具卓見地提出了驗證中微子存在的實驗方案並為實驗所證實。1959年,他領導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把人類對物質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也使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工作走在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1984年,他又領導開辟了氟化氪準分子激光慣性約束聚變研究的新領域,不愧為中國核物理泰斗。 王淦昌參與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隱姓埋名17年,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於他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和國防建設的卓越貢獻,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多項重要獎勵。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以表彰他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 著名數學家吳文俊 吳文俊,我國著名數學家,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國際自動推理界的先驅。1946年赴法國Strassbourg大學留學,49年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1957年任中科院學部委員。先後擔任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數學會理事長。現任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吳文俊是著名的數學家,在拓撲學、自動推理、機器證明、代數幾何、中國數學史、對策論等研究領域均有傑出的貢獻。他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並廣泛運用於數學研究和解決連塑性領域的有關難題,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影響深遠。1957年因他在數學領域拓撲學方面的奠基性研究工作,和錢學森、華羅庚同時獲得新中國建國後的第一次中國科學院一等獎。70年代後期,在計算機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他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傳統(即演算法化思想),轉而研究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徹底改變了這個領域的面貌,是國際自動推理界先驅性的工作,被稱為「吳方法」,在國際機器證明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於當今國際上流行的符號計算軟體方面,對提高我國數學領域的國際地位做出了重大貢獻。 吳文俊院士熱愛祖國,有高尚的科學道德,是數學界德高望重的前輩,至今仍戰斗在數學機械化研究的第一線。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始終站在數學領域的前沿,做出了許多原創性研究成果,享譽世界。曾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陳嘉庚數理科學獎、首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Herbrand自動推理傑出成就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第三屆邵逸夫數學獎。 著名農業科學家袁隆平 袁隆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是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達2.4億畝,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一年全國增產的稻穀足可養活7000多萬人口。雜交水稻從推廣種植以來,已累計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有人預估,他的種子共創造效益5600億美元。假設其中分零頭給他,那麼他的資產大致與世界首富比爾蓋茨587億美元相當。 作為建國以來貢獻最大的農學家,袁隆平先後榮獲 「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傑出發明家」等11項國際大獎。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2007年4月29日,在他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年會上。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稱贊他說: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 由於他在雜交水稻上重大貢獻,200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他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稱:「畢生夢想消除飢餓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著名核物理學家趙忠堯 趙忠堯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核物理學家與教育家,我國核物理研究的開拓者,中國核事業的先驅之一。1927年赴美國留學,師從於迴旋加速器的發明者,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R.A.密立根(Millikan)。1930年獲博士學位。1931年赴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訪問。同年回國,曾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中央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核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委員。 趙忠堯在核物理特別是硬γ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等方面有著突出成就。1930年最先觀察到γ射線通過重物質時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輻射,是物理學史上第一個發現了反物質的物理學家。這個發現足以使他獲得諾貝爾獎,當時瑞典皇家學會也曾鄭重考慮過授予他諾貝爾獎。不幸的是,有一位在德國物理學家對趙忠堯的成果提出了疑問,雖然後來事實證明趙忠堯的結果是完全准確的,錯誤的是提出疑問的科學家,但這卻影響了趙忠堯的成果被進一步確認。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任愛克斯朋在1997年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坦誠地寫道:「書中有一處令人不安的遺漏,……沒有提到中國的物理學家趙忠堯,盡管他是最早發現硬伽馬射線反常吸收者之一,趙忠堯在世界物理學家心中是實實在在的諾貝爾獎得主!」 1931年,趙忠堯學成回國後到清華大學物理系任教授,開設了我國首個核物理課程,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培養了一批後來為我國的原子能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才:王淦昌、彭桓武、錢三強、鄧稼先、朱光亞、周光召......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也都曾經受業於趙忠堯。 1950年8月當趙忠堯和錢學森夫婦等一道回國之時,美軍最高司令部連發三道攔截趙忠堯的命令,強行將趙忠堯押進了美軍在日本的巢鴨軍事監獄。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也發來中國電:「望兄來台共事,以防不測。」趙忠堯卻回電說:「我回大陸之意已決!」最後在周恩來總理的外交努力下,於1950年11底回國。 回國後的趙忠堯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持建成了我國最早的兩台加速器,發展了我國的真空技術、高電壓技術、離子源技術,打下了加速器和核物理研究的基礎。1973年年事已高的趙忠堯又擔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積極參加高能實驗基地的建設,並帶出了一批青年才俊,為我國的核物理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著名地理和氣象學家竺可楨 竺可楨是我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聞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28歲時榮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先後任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南開大學等。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1936年出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1949年,為了婉拒蔣介石赴台灣的邀請,而辭去了浙大的所有職務。新中國成立後,他被任命為中科院副院長,同時兼任中科院生物學地學部主任、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全國科協副主席等職務。 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 茅以升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學家、土木工程學家、工程教育家、社會活動家。1916年赴美留學,1921年獲工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橋梁桁架之次應力被稱為「茅氏定律」,並獲「斐蒂士」金質研究獎章。回國後,曾任交通大學教授、東南大學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學校長、北洋工學院院長、杭州錢塘江橋工程處處長、交通大學貴州分校校長、國民黨政府交通部橋梁設計工程處處長。建國後,歷任北方交通大學校長,鐵道部鐵道研究所所長、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協第二屆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三屆理事長。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並任副主任,1982年被美國國家科學院授予外籍院士稱號

4. 當代為中國科技做出奉獻的年輕人有哪些

整理了一些資料如下:當代科學家

1、著名核物理學家鄧稼先

袁隆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是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

希望對你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統籌計演算法茅以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雲伺服器華為雲 瀏覽:12
linux如何操作伺服器環境搭建 瀏覽:814
六度人脈pdf 瀏覽:958
pdf是英文的 瀏覽:475
java數據爬蟲 瀏覽:357
word做成pdf格式 瀏覽:678
批處理編程教程 瀏覽:579
哈希演算法源碼阿里雲 瀏覽:706
vue編譯xcode 瀏覽:495
pdftodjvu 瀏覽:151
jxl讀取exceljava 瀏覽:485
本科學歷學計算機編程 瀏覽:189
電腦中沒有解壓文件如何設置 瀏覽:171
安卓手機如何打開以圖搜圖 瀏覽:192
反編譯後不能搜索位置 瀏覽:482
離心式壓縮機最小轉速 瀏覽:957
什麼叫程序員加班賣命 瀏覽:273
共享文件夾加密碼怎麼加 瀏覽:23
一個程序員可以加班嗎 瀏覽:134
鄰近梯度演算法 瀏覽: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