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機器學習中bagging和boosting的區別
Bagging和Boosting在機器學習中是兩種不同的集成學習方法,它們的主要區別如下:
采樣方式與模型訓練:
Bagging:採用自助采樣法,通過對原始數據集進行多次隨機采樣構建多個不同的訓練子集。每個子集都用於訓練一個基模型,這些模型是並行訓練的。
Boosting:則不進行隨機采樣,而是採用加權采樣。在每次迭代中,根據前一個模型的性能調整樣本權重,使得後續模型能夠更多地關注那些被錯誤分類的樣本。模型是序列化訓練的。
模型組合方式:
Bagging:在預測階段,採用簡單投票或平均的方式將多個模型的預測結果進行組合,從而得到最終的預測結果。
Boosting:通過加權投票的方式組合模型,每個模型的權重通常與其在訓練集上的性能相關。
目標與應用場景:
Bagging:主要目標是減少模型的方差,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適用於數據集中存在雜訊或數據分布不均勻的情況。
Boosting:主要目標是提升模型的性能,通過迭代調整權重來集中關注難以分類的樣本。適用於數據集中樣本分布不均衡或存在復雜非線性關系的情況。
常見演算法:
Bagging:常見的演算法包括隨機森林等。
Boosting:常見的演算法包括AdaBoost、Gradient Boosting等。
綜上所述,Bagging和Boosting在處理數據和構建模型的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具體選擇哪種方法取決於數據的特性以及問題的需求。
② 集成演算法——bagging
集成演算法,即Bagging演算法,是一種在機器學習領域用於提升模型准確率與穩定性,同時降低過擬合風險的團體學習策略。Bagging的核心思想在於構建多個弱學習器,這些學習器之間是並行關系,可同時訓練,最終通過組合它們的預測結果來提高整體性能。
Bagging演算法原理圖展示了其工作流程。首先,通過有放回地隨機抽取原始數據集形成多個子集,然後在這些子集上分別訓練模型。每個子集大小與原始數據集相同,但樣本點會有重復,因此大約會有1/3的樣本點缺失,形成所謂的「袋外數據」。
在訓練過程中,每輪從原始數據集中使用Bootstraping抽取訓練樣本,總共進行k輪抽取,得到k個獨立的訓練集。每個訓練集用於生成一個模型,最終通過投票(分類問題)或計算平均值(回歸問題)的方式整合模型預測結果。
Bagging演算法的關鍵特點是通過多次采樣和構建模型,增強了模型的泛化能力,特別適用於偏差低、方差高的模型。這種方法適合融合弱分類器,如決策樹等。
實現方面,Bagging支持使用多種分類演算法作為弱分類器。最常見的是決策樹,其集成稱為隨機森林演算法。隨機森林基於的CART樹模型通過隨機選擇樣本特徵進行節點劃分,引入了兩個隨機性:樣本隨機性和特徵隨機性。這使得模型之間相關性降低,方差下降,泛化能力增強。
實現過程包括:從原始訓練數據中隨機抽取n個數據作為訓練數據輸入(存在未被抽中的「袋外數據」),在每個訓練數據輸入後構建決策樹,選取隨機特徵進行最優劃分。通過多次構建決策樹,生成隨機森林,用於預測時採用多數投票方式決定最終結果。
隨機森林的優點在於抗雜訊能力強、方差小、泛化能力強,不易過擬合,且訓練速度快,適合大數據處理。它無需特徵選擇,能處理高維度數據,連續和離散數據均可,且對數據歸一化無要求。此外,隨機森林能給出特徵重要性排序,檢測特徵間的相互影響,對部分特徵缺失不敏感。
然而,隨機森林也存在局限性。在雜訊較大的數據集上容易過擬合,取值劃分多的特徵可能影響模型效果。與Bagging相比,Boosting演算法通過逐步聚焦於分類錯誤的數據點,以提高模型性能,而Bagging則通過構建獨立模型來提升泛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