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程序員數量是否已經飽和或者過剩
程序員的數量是否已經飽和或者過剩?
任何一個行業,基本都是呈現金字塔結構。處於低端的人很多,越往上人才越少,很多大廠還不是喊著招不到人。
1、未來IT行業會持續發展,C端近幾年內用人需求會縮減,B端和高級產品端會加強,對人才技術會有更高的要求,高端技術人才的春天來了。
2、初級人員的確會更內卷。
3、35歲現象短期內不會得到改變或者緩解,會變成各行業普遍現象。35歲會變成一個分割線,變成貧富分化線。
4、油條崗位會變少,低端業務碼農,未來堪憂。
2. 互聯網頭部大廠紛紛裁員,就業寒潮降臨,程序員何去何從
近兩年受到疫情以及大環境不景氣的影響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都開始著手縮減開支,控制人員成本支出。所以也真的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紛紛開啟了裁員模式,其中也不乏一些知名的互聯網巨頭。
相信作為任何一個具有資深工作經驗的程序員,他們在面對事業抉擇以及職業前景發展的時候,也是最具有話語權的,一來就是能夠成為該行業的專家,這是可以主導一個公司的技術更新發展,成為團隊下不可或缺的角色人物。除此以外,在專業領域之內深耕,使得技術突飛猛進並且爐火純青,從而在職場上做出一些職業發展的改變,主要朝管理方向進行發展。想必這樣也是許多程序員最喜聞樂見的前瞻。即便程序員在面臨未來前途抉擇的時候最不堪處境,也可以嘗試向轉行或者是創業等等做出改變。
3. 現在程序員行業飽和了嗎剛入行能拿到多少工資
能幹活的人永遠不會過剩,混日子的永遠過剩。初級過剩,高級緊缺。簡單學點啥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這幾年中國互聯網一直很火,因此搞得大量資本湧入互聯網行業,一下子拉高了平均工資。我記得移動端和前端最火的時候,只要你會寫一點前端或者APP,都能找一份工資在平均線上的工作。因此大學報考計算機,以及轉行的人越來越多。
所以培訓班大量招生,賺得盆滿缽盈。而就是這大量培訓出來的人,給人一種中國程序員過剩的現象。
2018年互聯網寒冬,大量企業裁員,那些平時混日子劃水,沒有真本事的人,離開了這個平台就什麼也不是了。甚至原來平台過高的薪資水平還會給他一種我就值這個價的錯覺,而這只是資本和平台的捧殺。
打開招聘軟體,你會發現3-5年的高級程序員,5年以上的資深甚至是架構師的招聘需求源源不斷,最受獵頭歡迎的也是這種級別的職位。這說明了企業更需要的是高端人才,而中國現在高端程序員還是很稀缺的,很多企業都招不到合適的高端人才。這種情形也像極了二八定律。
我創建的java自學交流裙,前面輸入是:926中間是:452最後連起來:303在這里說一下自己整理了一份關於java的系統化資料,從Javase- ssm-springcloud,包括了網上商城項目,個人博客項目,分布式項目等都有想學習Java或者轉行,大學生可以免費領取,java交流群下載
一下以JAVA 為例
剛入行的java後端程序員,薪資區間在「0到50K+」,以下面五份招聘信息為例。
第二份招聘信息:"4-8K"檔次——小型公司初級程序員水平。19年、20年的java行業情況,沒培訓過的小夥伴,除個別優秀以外,極少能找到一份正規程序員工作入行。
所以,這個區間的人群一般是「普通大學科班生+學習優秀+不培訓」情況/「普通培訓機構學習+學習普通」情況,這兩種情況的同學。入職的是「4-8K檔次的小型公司初級程序員崗位」。
而「普通大學科班生+學習普通+不培訓」的同學,以及零基礎小白,這兩種情況很難找到工作。
第三份招聘信息:「9-14Kx13薪」檔次——大型公司初級程序員/小型公司優秀程序員水平。要不是個人優秀,要不是找的機構優秀,要不是優秀學校科班生,總歸學的技術不錯,能找到一份「月薪過萬」初級程序員工作為職業發展的起步。
這個區間檔次的人群一般就是「普通培訓機構學習+學習優秀」情況/「好的培訓機構學習+學習普通」情況/「優秀學校科班生+學習普通」情況的同學,入職的是這個檔次的公司和崗位。
第四份招聘信息:「10-15Kx16薪」檔次——大型公司優秀初級程序員水平/頂級公司初級程序員水平。
這個檔次,小公司給不了初級程序員這個待遇,有這個水平也不會去小公司。這個區間檔次的人群一般就是「好的培訓機構學習+優秀學員」情況/「重點大學普通應屆生」情況的同學,入職的是這個檔次的公司崗位。
第五份招聘信息:「25-50K」檔次,也屬於剛入行的java後端程序員薪資區間,這個檔次是培訓機構培訓不出來的水平,是「重點大學優秀應屆生」情況,甚至極個別很優秀的能到100K+(應屆計算機博士)!
在java領域,優秀本科生/碩士,優秀碩士/博士。優秀才抵得上學歷上高一級,但大公司的大家都很努力,優秀很難求。所以能提升學歷,優先提升一下,能給自己帶來不小的優勢。
能拿多少薪資主要還是取決於自己,能力+學歷
4. 2020年,程序員飽和了嗎
能幹活的人永遠都不會過剩,混日子的永遠被淘汰。初級過剩,高級緊缺。簡單學點啥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這幾年中國互聯網一直很火,因此搞得大量的資本湧入互聯網行業,一下子拉高了平均工資。我記得移動端和前端最火的時候,只要你會寫一點前端或APP,都能找到一份工資在平均線以上的工作。因此大學報考計算機,以及轉行的人越來越多。
也因此培訓班大量招生,賺得盆滿缽盈。而就是這大量的培訓出來的人,給人一種中國程序員過剩的現象。
但是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2018年是互聯網寒冬,大量企業裁員,那些平時混日子劃水,沒有真本事的人,離開了這個平台就什麼也不是啦。甚至原來平台過高的薪資水平還會給他一種我就值這個價的錯覺,而這只是資本和平台的捧殺。
打開招聘軟體,你會發現3-5年的高級程序員,5年以上的資深甚至是架構師的招聘需求源源不斷,最受獵頭歡迎的也是這種級別的職位。這說明了企業更需要的是高端人才,而中國現在高端程序員還是很稀缺的,很多企業都招不到合適的高端人才。這種情形也像極了二八定律。
5. 為什麼程序員跳槽的頻率降低了
因為這幾年互聯網裁員太嚴重了。
希望各位程序員能夠保重身體,保溫杯里常放枸杞。少熬夜,工作雖然重要,但是身體最重要。錢是掙不完的,現在好好充實自己,以後有機會漲薪的話,跳槽也有底氣嘛。加油吧,各位經常熬夜的程序員們。
6. 面對疫情裁員浪潮,程序員應當如何突圍
7. 互聯網公司去年到今年的大批裁員,難道程序員沒有未來了嗎
很多行業,因為2018年世界上發生的劇變而受影響。或迎來利好,行業一片繁榮,或迎來利空行業大受打擊,死傷一片。在這樣的情形下,互聯網行業默默地迎來寒冬。其實說是寒冬也有些不太恰當,如果把寒冷的程度比作互聯網資本的熱情的話,現在互聯網應該處於「入秋」的狀態,有點天涼的感覺,但還沒到冷的程度。
互聯網行業裁員,程序員可能是最無所適從的。因為大多數程序員過著公司、家兩點一線的生活,對於突然裁員,沒有做好下一步的打算,可能會有一種一臉懵逼的感覺。說起來,在中國,這種規模的裁員也還是第一次吧。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一直在快速發展,各行各業新的公司,新的工作崗位不斷增加,大規模的裁員從沒有出現。
8. 中國的程序員是否已經飽和
不能這么說,程序員也分為很多種,不同方向,不同等級的程序員的市場肯定是不同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論。而且就算某一類程序員市場真的很火爆,但只要你的技術過硬,就不怕會找不到好工作。
9. 2022 年互聯網大廠都在集中裁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這幾個月陸續還會有各種裁員或者收緊的消息。今年對於各個行業都是挑戰,不只互聯網。
之前寫過關於互聯網大廠裁員的文章,其中有簡單提到從互聯網公司的層面來看裁員的動機:
1.擴張-緊縮是普遍的模式
每年的就業市場,都有所謂「大小年」的說法。舉個例子,2020年,因為疫情一開始的沖擊,各個公司都傾向於保守,要准備過冬,所以那一年招聘的名額下降了很多,大家都不怎麼招人。
2021年的前半年,各個公司都在快速擴張,所以那個時間點各個公司都在招人,甚至2020年底、2021年初的時間點,原本應該是傳統的招聘淡季,結果招聘一直都沒停下來,招聘網站的 CEO 朋友和我說那個時間點數據特別好。
但是在擴張的背後,一定會存在低效率的情況,很多業務也許根本就不應該做,有一些也許嘗試之後發現不行,又要開始控制,開始緊縮。
這樣的擴張-緊縮,就是客觀規律,任何一家企業如果能夠極其精確的預測到每一波變化,那就不是公司了,是神。所以一定是嘗試擴張,然後往後收,然後再嘗試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邊緣業務、發展不清晰的業務,自然而然就被「優化」掉了。
這也是為什麼在裁員、或者收緊招聘的公司,還一樣有一些部門在使勁招人的原因。有一些公司,原本就不應該有那麼多人。人太多了,人效降低了,業務進展不夠。
人多、效率低,在某些階段是能夠被接受的,這就是發展的成本。
但是到了一定階段,公司的信心趨向於保守,認為需要過冬的時候,就會開始縮減人員,降低成本,確保公司沒有風險。
2.公司的從眾行為
公司的緊縮有時候是有「從眾」現象的,就像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其實很多互聯網公司都在發展,都不缺錢,但是看到別的公司在緊縮,自己也會先採取保守的策略。
其實不僅僅是公司,在資本市場,當一個行業快速發展的時候,也就是所謂「風口」,各個資本都會搶著投錢,生怕晚了,但是等到大家都在說「寒冬來了」的時候,哪怕有錢,資本也會慎重。
隨大流同樣也是客觀規律。甚至有時候也是理性的選擇,因為這樣可以減少風險(當然也會減少可能的收益)。所以當幾家公司裁員的時候,就會有更多公司的 HRD 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是不是也要控製成本了。
3.趁機主動裁員
對於一些大公司來說,裁人也是一種輿論風險,資本市場可能會因此對公司有所擔心。如果剛好是其它公司在裁員,自己也趁機裁一波,能夠避免自己成為出頭鳥。畢竟每個垂直行業的頭部公司就那麼幾家,大家都會希望自己能夠給資本市場更多信心。
4.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
有一些公司是真缺錢了。畢竟很多公司的成本都很高,現在要重新適應市場的節奏,開源是一方面,同樣也會想到節流,所以自然而然會裁員。
過去這兩年,各個行業的企業都被一波一波的「折騰」了一遍,餐飲企業,哀鴻遍野;快消品,需求下降;家電企業,早早就裁員了一遍;房地產和泛建築,都在求生存;教育、金融、製造業,都各有各的難處。
翻來覆去,就是現在所有行業的特點。
如果你在考慮是否要轉互聯網時,思考一下:
無論現在互聯網是快還是慢,還有哪些行業比互聯網增長的更快?和互聯網差不多體量的行業(互聯網是解決就業的第一大白領行業),有哪個整體薪資比互聯網高?如果有比互聯網薪資更好、發展空間更好的行業和職業方向,你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和渠道進入?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現在互聯網的職業方向,產品經理、設計師、運營、程序員等等,仍然是所有選擇里,相對最好的選項。
如果你在考慮轉型互聯網,整體的建議:不要只看傳統的「互聯網」,要多關注「互聯網+」的機會,也不要只將眼光放在大廠。
現在各個行業如果想要擺脫困局,都要藉助和互聯網結合的力量。例如汽車和互聯網結合,是智能汽車;飲料和各種消費產品和互聯網結合,是新消費;零售和互聯網結合,是新零售等等。
和其他行業比互聯網行業未來5-10年還是有發展的空間的,我們今天不應該再談論所謂的「純互聯網公司」,互聯網越來越成為基礎設施,滲透在各個行業里。
也許「互聯網」這個詞也是片面的,數字化、信息化、互聯網化,一定是各個行業的大趨勢。
所以如果真談論互聯網的紅利空間,應該考慮的是各個行業在和互聯網結合後,產生的種種新的機會。
所以如果你現在已經在互聯網領域工作了,盡量讓自己打開思路,橫向發展,讓自己的能力儲備更豐富,不要在一個細分行業、或者崗位上限制自己。行業在變化,你自己也要變化,不斷提升自己。
如果你還不在互聯網的大圈子裡,或者更准確的說,還沒有從事各個行業的數字化、信息化、互聯網化進程中產生的各種崗位,建議你盡可能多往這些方向靠攏。
另外就是,希望年輕人不要被所謂的寒冬而影響自己的判斷也不要把職業發展當作投機。
作為打工人也必須擺正自己的預期和立場,拋開投機的僥幸預期,站穩基本立場——你作為勞動者,需要一份勞動強度適當、報酬相對合理、相對不容易失業和被產業升級淘汰的工作。
做出擇業的選擇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因為在進入不同行業之後,你每天都會繼續面臨著成百上千個選擇。
拋卻不切實際的幻想,想清楚自己的立場,這個行業歡迎你。
10. 「剛轉正就被裁」應屆生,如何應對互聯網寒冬
因為只有能力足夠強,才能不被裁,所以應屆生應該好好學習,提升自己的競爭力。